❶ 八一电影制片厂企业
八一电影制片厂始建于1952年8月1日,以拍摄军事题材影视片为主,是一个具有摄制故事片、军事教育片、新闻纪录片、国防科研片、电视片和电视剧等多片种生产能力的综合性电影制片厂。 半个多世纪以来,八一厂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巩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的方向,大力弘扬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拍摄各类题材电影作品2400余部。其中有故事影片240余部: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柳堡的故事》《英雄虎胆》《永不消逝的电波》《回民支队》《战上海》《林海雪原》《地道战》《野火春风斗古城》到七八十年代的《闪闪的红星》《归心似箭》《四渡赤水》《风雨下钟山》《巍巍昆仑》,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革命历史题材战争巨片《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的诞生——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异彩纷呈的电影画面,熠熠生辉的银幕形象,为中国乃至世界电影画廊增添了光辉一页。 进入新世纪,八一厂又摄制完成了《冲出亚马逊》《惊涛骇浪》《惊心动魄》《情暖万家》等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故事影片。尤其是近年来,在配合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及重大庆典纪念活动中屡有建树: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时,推出了《太行山上》、《八路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时,推出了《我的长征》、《雄关漫道》;在纪念建军八十周年时,推出了《八月一日》、《士兵突击》等一系列屡获大奖的优秀影视作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用光影写史,为军旗增辉”,是八一电影人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随着电影产业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曾经缔造了无数辉煌与荣耀的八一厂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八一厂一定会奋发努力,始终不渝的坚守主流文化阵地,坚持繁荣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讴歌英雄,展示崇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推出更好更多的优秀作品,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谱写新的篇章。
影片生产部
成立于1953年,前身为制片室、总调度室、生产办公室、生产处。1993年9月改为现名称。系厂影视生产指挥机构,由生产调度室、外协办、宣传发行科、物资供应科及资料室组成,负责宣传和拍摄物资的供应等。
故事片部
成立于1954年6月,下辖演员队、导演室、摄影室、美术室、制片室、化服道车间、置景车间,是八一厂故事片生产的主要部门。拥有近两万平方米的服装、道具仓库,存有北洋军阀、国民党军、美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各个时期的军服和中国历代各式服装约几十万套,并有三、四十年代美军、日军和中国军队各类效果、道具枪炮等装备,以及明清时期各类家具及军用、日用各类陈设道具数万件;有五个总占地面积约3300平方米的摄影棚,其中2号棚是国内唯一有玻璃珠银幕合成设备的摄影棚。
电影文学部
成立于1954年,前身为编剧科。该部由文学编辑室、研究室和《中外军事影视》杂志编辑部组成。文学编辑室和研究室主要为故事片生产提供电影文学剧本、进行电影理论研究;《中外军事影视》杂志为中国唯一一本军事影视刊物,1982年4月创刊,原名《八一电影》,1955年改为现名。
军教影片部
成立于1958年5月,原为军教片部。1998年8月与新闻纪录片部组编成该部。由编导室、摄影室、制片室组成,则专门为部队训练、教学服务的军教影片创作生产部门。
电视部
成立于1993年,主要负责生产电视剧及电视专题片等。自成立至1998年底先后创作完成《编外监察官》、《梁士英》、《中流砥柱》、《血战万源》、《生死之间》、《士兵突击》等电视剧和大型专题片。
技术部
成立于1953年5月,前身为技术室,1993年9改为现名。该部由洗印车间、录音车间、剪辑车间、动画车间、照明车间、特技车间、整备车间和湖北分部组成。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摄影洗印录音照明设备,如录音车间具有整套杜比SR-D的设备,洗印车间具有电脑数据化控制的底剪、配光、印片工艺设备等。湖北分部位于湖北省谷城县,占地293亩,地面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建成于1976年9月,1993年改为现名,目前主要负责生产供农村放映用的16毫米拷贝。
中国三环音像社
1989年10月创办,是全军唯一一家出版文艺音像制品的单位。该社拥有一流的影视前、后期制作设备,出品了大量影视音像制品,主要有《百首优秀歌曲--军营卡拉OK》、专题片《女性之光》(1-5集)录像带、及《地道战》、《地雷战》、《苦菜花》等30余部影片的VCD影碟制品。
王佐军事影视基地
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王佐乡,始建于1993年。占地705亩,建筑面积83300平方米,是全国唯一一家多功能军事影视生产基地。可为影片摄制提供外景拍摄场地及使用道具,并供游客参观。基地分为"文戏"、"武戏"两个区域。文戏区占地200亩,区内设有"双清别墅"、"江南水乡"等景点,并规划建设"丰泽园"、"南方小镇"等。武戏区建有"咸阳城"、"道具城"、"车炮库"等景点,并设有"军事战区"、"军事训练区"、"特技表演区"、"战车展览区"等。
自建厂至1998年底,已摄制各种影片1814部(辑),其中军事教育和国防科研片416部(辑),科学教育、军训简报133部,新闻纪录片、新闻期刊片1050部(辑),故事片212部和美术片3部。并摄制电视剧33部、电视专题片36部,汉语译制故事片54部、汉语译制军教片140部,外语译制纪录片32部。
❷ 重庆有电影制片厂吗/云南呢具体位置在哪里
云南有一家。
云南电影制片厂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西站麻园2号
电话:0871-8182053 0871-8183047
建于1958年7月,原名昆明电影制片厂。1963年撤销。1970年又重新组建云南新闻电影摄制组,1975年更名为云南电影译制片厂,负责译制少数民族影片。1979年恢复昆明电影制片厂厂名,1985年3月改用现名,产品列入国家影片生产计划。
该厂主要致力于民族电影,以本地区题材、民族题材、现代题材为主,主要摄制故事片。年计划产量2部,同时拍摄本省民族风情、科教、纪录片,年计划产量20本,厂部下设办公室、创作室、生产 办公室、美工车间、剪辑室、摄影车间、照明车间、录音车间、动作室等 。 1978年,该厂与西安电影制片厂合拍了第一部故事片《黑面人》;1981年独立拍摄故事片《叶赫娜》。1985年该厂受旅游局委托拍摄的风光片《五彩缤纷的云南》,在法国塔布国际电影节上获得特别奖和旅游新闻奖。同年,受省环境保护局委托拍摄的纪录片《让春城春常在》,在世界环境保护日评奖活动中获2等奖。
❸ 电影《长征》梗概
电影《长征》梗概
要短,100字左右
我有更好答案
如最佳答案内容有误,请提交正确答案...
提交
最佳答案
《长征》
广西电影制片厂1996年出品
编剧:王朝柱、黎汝清、翟俊杰
导演:翟俊杰
主演:唐国强、刘劲
故事梗概::
1934年秋,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被迫撤出江西根据地,突围北上抗日。湘江一战,八万六千红军锐减为三万余人。李德、博古等人不顾蒋介石众兵设伏,把希望寄托在和红二、六军团的湘西会师上,中央红军危在旦夕。
危难时刻,已被错误路线剥夺军权的毛泽东审时度势,在王稼祥、张闻天、周恩来等人的支持下,力挽狂澜,经通道转兵,黎平会议,终于促成遵义会议的召开,初步清算了“左”倾冒险主义军事路线,毛泽东重新回到党和军队的领导地位。
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中央红军再越娄山关,再占遵义城,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接着又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河,巧夺金沙江,飞越大渡河,终于摆脱了蒋介石军队的围追堵截。翻越大雪山后,红一方面军与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北上到达西康阿坝地区后,张国焘恃兵自重,公然分裂红军。面对危局,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果断率红军先遣队继续北上,使红军再一次摆脱困境。
1936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三大主力部队在甘肃东部会师,完成了历时两年的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热心网友 推荐于:2017-12-16
896
243
分享
查看更多回答(8)
周围人还关注
绍兴安昌古镇
宫斗游戏
绍兴老台门客栈
垫鼻子假体图片
冰雪奇缘奶茶店加盟
湿疣前兆图片
女孩白斑初期图
整形双眼皮图片
网络知道
十分钟内有问必答
立即下载
相关问题
电影《长征》的梗概 189
电影《长征》梗概 164
《长征》电影简介 2
长征电影主要内容 627
关于《长征》电影简介,大约20字. 104
电影《我的长征》的主要内容 340
《长征》电影简介 267
更多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
关于“长征”的更多知识
红军长征过草地的一些感人故事! 3633
红军长征过草地的资料 1017
红军长征过草地故事 505
长征故事梗概!速度,200字 203
《我的长征》故事梗概 175
相关搜索
《长征》电影主要内容 电影长征演员表 电影长征简介 长征电影简介
相关行家
周洋china
电影学生
已帮助
28157325人
已回答
29791人
被点赞
24238人
oprahlnn
电影学生
已帮助
23566人
已回答
910人
被点赞
1048人
向Ta求助
十分钟内有问必答
立即下载
名字余娜的知道 退出 反馈 申诉
电脑版 ©2017 Bai
京ICP证030173号-1 京网文【2013】0934-983号
❹ 《长征》下载1996
长 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第一句的意思是: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第二句的意思是: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第三句的意思是: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斤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第四句的意思是: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言开.
❺ 老电影《万水千山》是什么时候出来的
电影片名 万水千山
国家/地区 中国
制作公司 八一电影制片厂
年份 1959年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突破了敌人防守来到大渡河渡口。但大渡河自然条件险恶,数万大军难以通过。后有敌兵追击,前有天险挡路,我军决定要排除万难夺取大渡河上游的泸定桥渡口,以保大军渡河。红军前卫营不畏艰险、顽强战斗夺下泸定桥,并铺设桥板,使红军大部队安然渡河,继续向大雪山进发。在雪山行进的过程中,天气极为恶劣,许多战士都牺牲在这里,但大雪山还是被我军征服。1935年8月,红一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大军继续行进。在大渡河战斗中受伤的指导员李有国旧伤复发,情势危机,房东老大爷将自己仅有的一匹马送给了红军。草地行军艰苦异常,首长杀掉了马分给战士们吃,李有国用乐观向上的态度鼓励着大家,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红军终于走出草地,战士们一鼓作气打垮了前来袭击的国民党马步芳军队,随后,又迅速突破敌军重兵防守的天险腊子口。1936年12月,历经千难万险的红军终于与红十五军团在陕北胜利会师,完成了可歌可泣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电影片名 万水千山
片长 220分钟
国家/地区 中国
制作公司 八一电影制片厂
年份 1977年
1927年大革命失败,毛主席领导了秋收起义,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带领工农红军成功粉碎了蒋介石的四次“围剿”。此时,王明篡夺了红军的指挥权,导致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1934年冬,红军到达湘江时,已由原来的7万多人减至3万。泰山营在望阳滩与敌人奋战数十次。部队损失惨重,情况危急。此时,赵志方连长从毛主席处带回消息,命泰山营为全军突围开路,挺进敌人力量薄弱的遵义。遵义会议批判了王明机会主义路线,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在毛主席的指挥下,回攻遵义,红军取得了长征路上的第一个胜仗。后又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族区,战胜天险大渡河,与四方面军胜利会合。在经过激烈的斗争后,终于率先与红十五军团在陕北会合。1937年1月,三大主力红军与陕北红军终于在陕北胜利会师,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最终完成了。
❻ 电影《我的长征》的主要内容
江西苏区,十五岁少年王瑞(钟秋 饰)全家四口跟中央红军进行长征,湘江战役时,父亲被炮火击中,临终前嘱咐儿子:跟着走。
就在这时,他第一次结识了毛泽东(王英 饰)。遵义会议后,担任警卫的王瑞目睹了毛泽东、贺子珍(赵琳 饰)夫妇为革命大局丢掉刚出生的女儿,他更加坚定了自已的战斗意志,在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红军取得了娄山关战役的胜利。
在通过凉山地区时,他的姐姐竹妹子(王嘉 饰)英勇牺牲,王瑞失去了第二个亲人。飞夺卢定桥战斗打响后,他的姐夫肖德昌(齐奎 饰)又把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大渡河中。在卢定桥头,毛泽东发出的感叹激励了王瑞一生……
(6)长征电影制片厂在什么地方扩展阅读
角色介绍:
1、王瑞
演员钟秋
一个16岁的小红军战士身上,他经历了长征的炮火,也在长征中失去了所有的亲人,残酷的战争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创痛,父亲和连长的教诲一直坚定着他的信念。
2、毛泽东
演员王霙
共产党领导人,为了坚守红军的纪律,甚至在紧急环境中被迫丢掉了刚刚出生的女儿。
3、竹妹子
演员王嘉
王瑞的姐姐,野战医院的护士,在反动头人勾结白匪发动的战争中牺牲。
4、肖德昌
演员齐奎
王瑞的姐夫,在飞夺泸定桥的战斗中牺牲,从悬空的铁索上弹落到汹涌咆哮的大渡河激流中。
❼ 广西电影制片厂曾经号称最出名的省级电影制片厂,它出品过哪些经典电影
广西电影制片厂成立于1958年,是以生产故事片为主的电影制片厂。 多年来,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大量的电影,其中不少作品获得中国和国际大奖,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主要作品有《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等
❽ 红军长征电影有哪些
还是有很多的,毕竟那个时代是红军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时期。为了纪念那一段历史,国内拍摄了不少的电影来作为纪念。
《长征》
在渡过了赤水河之后,接下来要面临的就是金沙江这个天险了。而大渡河又是最为紧要的一环。在这条河上有一座铁索桥,桥的另一边就是重机枪把守的要塞。说是桥,不过是十几根铁链相连接而已,而用于走路的木板早已被清除一空。正是因为有了这样险要的地势,才有了后面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威名。
❾ 中国建国以后拍摄的所有电影的汇总列表
早期中国电影
(1931年以前)
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国人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短片《难夫难妻》。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时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动影戏部,此后拍摄了两部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和《红粉骷髅》。1922年 ,张石川与郑正秋 、周剑云等组织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与此同时,出现了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较具规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于1925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于民间故事,拍摄一批古装片,并在上海掀起拍摄古装片的热潮 ,还以此立足于南洋市场 。1925~1927年间,上海先后成立14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广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摄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开拍《火烧红莲寺》后又形成一股武侠片热潮。此后的4年间上海各公司拍摄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烧”、“武侠”、“神怪”之类光怪陆离、粗制滥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华百合等影片公司组合成联华影业公司,先后拍摄了《恋爱与义务》、《恒娘》、《桃花泣血记》等片。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影片公司试制成功蜡盘发音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晴》。到1935年,中国完成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过渡。
编辑本段左翼电影运动
(1931~1937)
19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的抗日战争爆发,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深感时代需要反映现实的影片。1932年5月,明星影片公司聘请黄子布(夏衍)、郑君平(郑伯奇)、钱谦吾(阿英)担任编剧顾问,与郑正秋、洪深等一起组成编剧委员会。1933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成立,由夏衍任组长,成员有钱杏邨、司徒慧敏、王尘无和石凌鹤。电影小组的成立推动了明星、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的电影创作,也影响了天一和其他小公司的电影创作。当年生产了《狂流》、《都会的早晨》、《春蚕》、《姊妹花》、《民族生存》、《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等一批优秀影片,左翼电影运动取得辉煌成就。国民党统治当局在开展对中国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军事“围剿”的同时,加强了对革命文化的“围剿”。针对这种更为尖锐、复杂的形势,左翼电影工作者进行更加隐蔽的斗争,创作出《渔光曲》、《新女性》、《大路》、《神女》、《生之哀歌》、《逃亡》等有影响的片目 ,与此同时 ,左翼电影工作者还开辟了新的制片阵地——电通影片公司,拍摄了《桃李劫》、《风云儿女》等优秀影片。这个时期还创作一批优秀电影歌曲,如影片《大路》里的《大路歌》和《开路先锋歌》,《桃李劫》里的《毕业歌》和《风云儿女》里的《义勇军进行曲》等,随着影片的放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将全国人民爱国运动推向一个新高潮,上海电影界为适应新的形势,建立起电影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继“国防文学”口号提出后,1936年2月,“国防电影”作为电影创作口号也被提出。1936~1937年7月,上海各电影公司拍摄出一批不同题材样式和内容的国防电影,有《生死同心》、《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等影片。
编辑本段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
(1937~1945)
在国民党统治区,1938年,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领导工作,直接地推动了抗战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制片厂在政治部三厅领导下,由阳翰笙担任编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迅速投入抗战电影的摄制及其他工作。先后在武汉、重庆拍摄了《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塞上风云》、《还我故乡》、《警魂歌》等表现军民英勇抗战的影片,以及《民族万岁》等新闻纪录片。国民党直接领导的中央电影摄影场和1935年成立于太原的西北影业公司也拍摄了宣传抗日的故事片和新闻纪录片。
香港到1937年6月底为止,成立了南洋、大观等50多家拍摄粤语片的电影公司。随着抗日战争爆发,香港爱国电影工作者拍摄了抗战题材的影片。
从1937年11月中国军队撤离上海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军队进入上海租界为止,上海被称为“孤岛”时期。这一时期,1938年有新华、艺华、国华等私营电影公司拍摄影片。随着新华摄制的影片《木兰从军》上映后的卖座,形成了古装片拍摄浪潮。1941年,时装片取代古装片,新华、艺华、国华、金星等10几家影片公司,出品80多部影片,时装片有60部。万籁鸣、万古蟾(见万氏兄弟)绘制完成的动画片《铁扇公主》是中国第一部较长的动画片。
在日本占领区,日本帝国主义1937年8月21日在长春成立“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简称“满映”)。后在北平(今北京)成立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1939年于上海成立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将新华等几家影片公司合并,成立中华联合制片有限公司(简称中联)。1943年5月12日将以上电影机构合并 ,成立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影)。中联和华影在4年中拍摄近130部故事片,有宣扬所谓“中日亲善”、“共存共荣”的《春江遗恨》等影片,为迷惑中国观众,也拍摄了不少以恋爱为中心的影片。
在抗日根据地 ,1938年,在八路军总政治部领导下,由延安电影团袁牧之担任编导,吴印咸、徐肖冰、吴本立担任摄影 ,用仅有的两部摄影机拍摄长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42年又完成长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以及一些反映当时延安重大社会政治生活的新闻片。还建立一个放映队,在陕甘宁边区、晋绥边区前线一带放映电影。新四军淮北根据地于1942年购得16毫米摄影机 ,拍摄了有关新四军生活的影片素材,1946年剪接完成长纪录片《新四军的部队生活》。
编辑本段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
(1945~1949)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宣传部和国防部分别接管了上海、北平、长春、南京等地的电影产业。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一部分革命和爱国的电影工作者进入由中央电影摄影场改组的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电)各厂,利用国民党的电影基地,拍摄进步影片;另一部分参加进步电影的基本阵地昆仑影业公司,对文华、国泰、大同等民营影片公司也采取团结、支持、争取和协作的方针,使之拍出进步影片。这样,在1946~1949年间拍摄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松花江上》、《夜店》、《还乡日记》、《遥远的爱》、《幸福狂想曲》、《小城之春》等优秀影片。这一时期上海共有20多家小电影公司,拍摄了约40部影片,其中大部分渲染谋杀、间谍、侦探、心理变态或描写所谓家庭爱情纠葛等。
在解放区,1946年成立延安电影制片厂 。1947年以该厂部分人员为基础,组成西北电影工学队前往东北。1946年10月在晋察冀军区成立华北电影队。1946年长春解放后,中共中央东北局指派舒群、田方等人接管“满映”。1946年10月成立东北电影制片厂(简称东影),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17辑大型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以及木偶片《皇帝梦》、科教片《预防鼠疫》、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动画片《瓮中捉鳖》、翻译片《普通一兵》。1949年4月,东影迁回长春,1955年改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北平、上海解放后,在北平、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下,接管了在北平、上海的国民党制片机构,分别成立北平电影制片厂(后改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1949年4月,成立中央电影事业管理局,担负领导全国电影工作的任务。
编辑本段新中国电影事业
(1949年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50年代初期,上海原各私营电影制片厂联合组建为公私合营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于1953年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这样,故事片的生产完全由长春、北京、上海3家国营厂承担。为了培养人才,上海、北京先后成立电影学校,北京的电影学校后成为中国唯一的高等电影专业学府——北京电影学院。与此同时,成立了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筹建了保定电影胶片厂,南京、哈尔滨、上海都建立了电影机械厂,以及八一电影机械厂和北京电影洗印厂等电影工业企业。新中国电影从1949年制作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作为解放了的主人翁的影片《桥》开始,在很短的时间,拍摄了《白毛女》、《钢铁战士》、《上饶集中营》、《新儿女英雄传》、《翠岗红旗》、《我这一辈子》、《腐蚀》等优秀故事片 ,以及新闻纪录片《百万雄师过大江》、《红旗漫卷西风》等。但是,由于在电影创作指导思想方面过分强调电影的政治宣传作用,造成题材单一的倾向。对《武训传》等影片的批判,挫伤了部分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导致了创作拘谨、产量下降。1953年,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有关领导提出改进领导方法,鼓励艺术家发挥各自长处,从各方面反映革命的历史和现实。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和科学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了贯彻这一方针,电影局从指导思想、领导、体制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取得积极成果,故事片生产由1951年年产10多部逐渐增加到1957年年产40多部,1957年文化部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一次优秀影片评奖 ,奖励了1949~1955年摄制的《南征北战》、《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鸡毛信》、《董存瑞》、《祝福》、《李时珍》、《神笔》(美术片)、《淡水养鱼》(科教片)等69部优秀影片。1957年,随着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对一些影片和艺术家也进行了错误的批判。1958年又拍摄了许多报道性宣传大跃进中某些虚假的“新事物”的影片,又一次干扰了电影的创作。不久,中央逐步纠正了大跃进中“左”的错误,周恩来对电影界也提出了注意影片质量的要求,促使中国电影事业在1959年形成一个繁荣时期,拍摄了《林则徐》、《聂耳》、《万水千山》、《青春之歌》、《林家铺子》、《老兵新传》、《五朵金花》等题材风格多样、在思想与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统一的影片。但是不久,在反右倾运动中,电影界又批判所谓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加之三年自然灾害,胶片、器材等严重短缺,电影生产又逐步下降。1961年,文化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重申坚决贯彻双百方针,纠正了违背艺术规律,对文艺创作进行简单粗暴的批评干预的“左”的思潮,制定了改善文艺工作和电影工作的一些管理条例。使60年代初期的电影走入正轨,到1965年,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二个电影创作高潮,生产了《甲午风云》、《革命家庭》、《红旗谱》、《舞台姐妹》、《小兵张嘎》、《英雄儿女》、《农奴》、《白求恩大夫》、《早春二月》、《杨门女将》等优秀影片,以及优秀美术片《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与此同时,电影放映单位从1949年的400多个发展到1965年的20363个 。到1965年为止,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共发行1213部长短影片。中国自己的电影工业也已具备相当规模 ,可以生产洗印、录音、摄影、放映机等各种设备、器材,并基本达到自给。但在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电影界百花凋零,万马齐喑。
粉碎四人帮后,电影事业获得发展。1979年10月邓小平 代表党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艺路线基本是正确的,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纠正了过去提出的“文艺服从政治 、文艺从属政治”的偏颇提法 ,重申执行双百方针。1977年电影生产开始复苏,1980~1984年平均年产量达120部左右,每年观众人次平均在250亿左右,中国电影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其主要特点 :①坚持和发展革命的现实主义道路,坚决执行双百方针,题材广泛,反映生活中各类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如《天云山传奇》、《喜盈门》、《人到中年》 、《高山下的花环》 、《血,总是热的》、《伤逝》、《骆驼祥子》等影片。②尊重艺术的客观规律,创造出各种真实生动的银幕形象,塑造了各类不同的典型性格。如《南昌起义》、《西安事变》、《廖仲恺》等影片对革命领导人进行了多角度的刻画,对蒋介石等历史人物能实事求是地按照历史本来面目表现。③在风格与样式上趋于多样化。由于题材领域的扩展,使艺术家们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探索自己最适宜的风格、样式,表现最完美的内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编导拍摄了一批有一定实验意义的探索性影片,如《黄土地》、《青春祭》、《良家妇女》、《黑炮事件》、《猎场札撒》、《老井》、《红高粱》、《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别姬》等。在电影创作繁荣的同时,电影理论研究也空前活跃,并在相当多的创作人员中发生影响。
❿ 关于"红军长征"的几个问题.
光阴荏苒,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迎来了胜利70周年纪念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长征始终是电影电视剧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许多影视作品从不同角度对长征给予艺术回眸和审视,歌颂红军取得的英雄业绩,表现斗争的残酷和艰险,传达红军将士的信念和情感,使这可歌可泣的壮举在银屏上永远闪耀着激动人心的光辉。
1959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日子里,根据话剧《万水千山》改编的第一部长征题材彩色影片《万水千山》上映。影片从红军某团某营的角度表现长征,飞夺泸定桥、抢渡大渡河、突破天险腊子口等,首次以电影的方式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片中表现了红军指战员翻越大雪山、跋涉沼泽地,与险山恶水搏斗的无畏精神,教导员李有国牺牲前喊出:“让革命骑着马前进!”其景其情令人难忘。
60年代,战史题材片《突破乌江》主要以红军某团为视角,艺术地表现了1934年底红一方面军突破国民党军队乌江防线的战斗过程。我军在当地群众支持下,小分队乘夜渡江,接应后续部队成功强渡,保证了大部队挺进遵义计划的顺利执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红军的战术和战绩。影片《金沙江畔》讲述的是红军北上抗日途中到达金沙江畔,蒋介石的特派员与当地大土豪勾结,制造“红军”抢劫藏族大土司桑格女儿珠玛的事件。红军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为了革命大目标,不惜牺牲,救出珠玛,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通过藏区继续北上。
这个时期,着重从个体角度表现红军的斗争意志和红军精神并产生影响的影片也有几部。影片《红鹰》表现红军长征经过甘南藏族区白沙草原时,红军女医生林华在突围时负伤,她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牧民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抗日救国方针,组织起一支藏民游击队。影片《羌笛颂》中,红军女战士董永贞负伤留在羌寨,发动当地群众与敌人开展斗争。她因伤牺牲后,羌族游击队长瞒住她牺牲的消息,仍然四处张贴署有她名字的标语,以她的名义继续和敌人战斗。
70年代末以来,长征题材影片数量不断增加,题材领域有了新的开拓。影片《赣水苍茫》表现了红军某团指战员与王明错误路线的斗争。影片《大渡河》细腻地展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等战斗过程。80年代初,八一厂拍摄的《四渡赤水》是继《万水千山》后又一部大型长征题材影片。影片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以真实史料为依据,表现遵义会议召开后,重新掌握军队指挥权的毛泽东指挥红军出奇兵四渡赤水河、摆脱敌人战略包围的壮举。影片通过再现这个革命战争史上的光辉范例,歌颂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
此后,长征影片的角度、风格、视点越来越多样化。影片《金沙水拍》展现了长征途中毛泽东的情感空间,丰富了毛泽东作为军事家、政治家、诗人、丈夫、姐夫等多重角色的丰富性格。影片《草地》中,三个方面军的掉队红军指战员组织起来,互相鼓励,走出险恶的草地,从一个小角度凸显红军团结战斗的革命意志。《马蹄声碎》以对红军战士个体感情世界的渲染之笔,使历史更多具象化,更多感悟性。跋涉途中,两个人为寻找食物葬身江水,一人长眠在草地,幸存的5名女兵终于追上了红军大部队。透过她们种种独特的心理和行为,观众可以深深感受到坚强的人格意志力量。影片《彝海结盟》通过刘伯承率领红军先遣队通过彝族地区时,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刘伯承与头人小叶丹歃血为盟,将不惧牺牲的红军征程表现得更加真实、生动、感人。这些影片从红军的坚定步履中意味深长地表达着红军主动精神的胜利,显现着一个极其宝贵的创作立场:人类永远站在历史的连接点上,每一代人都是历史的承前继后者,他们需要在记住历史的同时传承历史的精神。
80年代以来也拍摄了许多长征题材作品。例如,《遵义会议》就富有启示性地详述了革命转折关口的遵义会议的历史过程;《大渡桥横铁索寒》表现红军渡过金沙江,最终冲破蒋介石的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的整个战略行动过程;《长征岁月》讲述长征途中几名掉队的红军官兵,在追赶大部队中灵魂升华的奋进历程。《太阳女神》通过红军女战士金子追赶部队的故事情节链,寓意着人民对光明和希望的追求不会停止。《草地之光》首次表现刘少奇同志在长征中担任红军筹粮委员会主任时为红军筹粮的过程,表现了红军将士的乐观精神、牺牲精神和大局意识。《血战万源》表现红四方面军粉碎十万川军对川陕根据地的六路围攻,将处于内外双重困难中的总指挥徐向前的军事才能和道德情操给予了生动的展现。
世纪之初出现的史诗性长篇电视连续剧《长征》是长征题材电视剧最重要的收获。从该剧中不仅能看到更为真实的战争场面,感受到红军将士艰难无比的跋涉和巨大牺牲,更能看到党是怎样一步步战胜错误路线,确立毛泽东正确路线的。电视连续剧《长征》与电影《长征》相得益彰,共同构成较之以往规模最大表现最为完整的银屏长征奇观。这两部没有粉饰的长征题材影视片,达到了艺术性、感召力和感染力的融汇统一。影视片中的长征能够得到如此表现,既缘于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也缘于历史的进步以及创作者的历史责任感。它们共同传递着一个信息:长征属于历史,长征精神将永远辉耀着现实和未来。
长征题材影视作品拥有众多观众,这里除了历史内涵选择的因素,还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人性内涵和文化内涵的选择。生活中的长征已成往事,但艺术领域的长征任重道远。
□相关链接
正在拍摄中的长征题材影视片
《雄关漫道》:20集电视剧,八一厂和贵州省委宣传部合拍,描述了红二方面军的长征历程,是中宣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重点剧目。
《我的长征》:电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以一位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的经历为主要线索,从普通人的视点展示长征。
《乌蒙磅礴》:30集电视剧,云南影视产业和云南铭鼎影视文化公司共同拍摄,描述了1935年2月中央红军在云南昭通扎西的一段历史。
《不能忘却的长征》:八一厂军教片部拍摄的长征文献纪录片。
《中国工农红军》:12集文献纪录片,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制作,全景式展现中国工农红军1927年至1937年为民族解放浴血奋战的悲壮历史。
《伟大长征》:12集文献纪录片,中央档案馆和国家档案局联合拍摄,全景式展现了红军长征的历史。
《长征,不朽的魂》:5集专题片,中央电视台拍摄,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展示了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壮阔图景。(宋军峰、王友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