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远得要命的爱情》是电视剧还是电影啊讲什么的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4756649/根据豆瓣的介绍,是有一部这样的电视剧。
远得要命的爱情的剧情简介 · · · · · ·
平和、乐观、坚韧的“包子女”孟初夏,因为带着一个十五岁的“儿子”而成为剩女,她与沉稳理智的海归高富帅沈岸因为好友何若男相识,后来进入沈岸的公司工作,二人渐渐产生感情。而张伦硕饰的李泰迪在学生时代就爱慕孟初夏,出国后回国,依然深深爱着她。三人的关系最终将怎样发展?
另一边,刘雨欣饰演的丁菲是孟初夏的闺蜜,性格洒脱豪爽,是个智慧与美貌并存的“御姐”,她追求着心目中完美的爱情,但是她的身边却时时围绕着“屌丝”二鹏的身影,天意最终又会给这样一位女神怎样的结局?
B. 日本电影告白的详细剧情
在《告白》里,所有的杀人动机都不是仇恨,而是欲望。
真正杀死森口老师女儿的并不是少年A,而是少年B。少年A最初的想法不过是制作出能直接杀害森口老师女儿的电击设备,从而获得别人对他的注意。
但是少年A制作出的电击器并没有杀死森口老师的女儿,所以他才会愤怒而取笑少年B。而少年B将森口老师的女儿丢进游泳池,这直接导致了小女孩的死亡——但是他并不是为了掩人耳目销毁证据,而是他觉得少年A没能杀死森口老师的女儿,但他可以。
森口老师在最后一节课上平静地讲述了这件事以后,就开始准备复仇。
而森口此刻也流着眼泪笑着说:开玩笑的呢。
《告白》讲述不仅是主角的复仇,更是对庇护青少年犯罪的《少年法》的思考。日本著名侦探小说家东野圭吾在他的小说《彷徨之刃》里也有对于《少年法》的批判,相比于《彷徨之刃》,《告白》里对于这项法律的思考要更阴暗,也更深刻一些。
C. 这要命的爱
小妹妹,嘿嘿,你这种心情和我上大学那时候一样,尽管我也才毕业一年多,但是回想起来还是觉得自己在那件事情里成长了很多.
你的那句"他爱我的时候,是真的爱我,不爱了,也是真的不爱了"我那时也跟自己这么说过.其实你什么都明白,什么道理都知道,可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心对吧.
我那时在寝室憋了好几天,好朋友来看我,一开寝室门我就趴在她身上大哭一场,一点也不像我.
我和他也算异地吧,学校在同一个城市,可几乎在南北两边,也不常见面.我那时觉得去他学校看他是最幸福的事情,他在寝室里给我做饭,在KTV唱歌,每一个细节我都记得.回去会想千万遍. 有此我落枕了,他买枕头过来给我(跟你们的枕头好像:))那个枕头我到现在还在用,毕业从武汉到了广州都还没丢.
他说的话都跟我那个男生好像,他最后也跟我说"我这段时间心里很乱,自己好多事情都悬着,你要好好照顾自己,好好的,到时我去看你". 这是他最后一次电话.
我们的幸福镜头到最后也是最让我伤感和心碎的.
很明显,爱情里面,哪一方爱得多一些,哪一方就没有任何主动权,就被对方控制了,没任何办法. 尤其当另一方开始不想玩的时候,用真心的那方则最受伤. 那些到最后会把人陷进去的东西,一开始总是柔软和温暖的.
要我说,你现在要做的就是把生活调整到没有认识他之前的状态,让自己忙一点,眼界开阔一点,认识的人更多一点,但这一切都要建立在积极向上的基础上. 等你真正走过这段日子再回头看,你会发觉这些伤心全都浅淡了,你又会从新开始,只记得美好的回忆.
有些爱情只记得就好了,再深入下去,受伤的就只能是你,这也是世上有那么多好女孩到最后都作贱着自己一次次给男人机会的原因. 相信你自己,别用那么多乱七八糟的理由说服自己原谅,期盼和等待. 爱应该是快乐的事情,若是觉得痛苦了,就像你吃的药过期了一样.
过期的药是有毒的.
好好珍惜自己,你得坚强,独立.你自己优秀了,才会有优质的爱情.爱情应该是平衡的,不是求和等,更不是相互折磨.和长长的一生比起来,无数好男人都还在前面等着你闯过去呢:)
我在那之后经过了大半年的时间,好好学习,好好毕业,顺理成章的拿奖学金,在大四就被广州的公司招走了,都没有自己找工作. 去年8月在毕业一周年的时候,我买了辆车给自己,是自己挣的钱,也是给自己的礼物. 现在的男朋友很宠我也很懂我. 你得明白,宠你还是懂你是有本质区别的.
让我们打起精神,做个优秀的女孩子吧~~那些犹犹豫豫举棋不定想用小感情伎俩困住我们翅膀的男人,让他们哪凉快呆哪去!
D. 如何评价日本电影《滚烫的爱》
作者:追剧喵
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59075142/answer/17236599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影帝影后的强大卡司阵容
影片是日本导演中野量太的首部商业作品,虽然故事走向与其他日式温情片相差不了多少,人物设定也不复杂,更是融入了寻找亲生母亲、患上绝症等烂俗情节,但却有种魔力让人从头哭到尾。导演继广受好评的影片「帮老爸拍张照」后再度将视点聚焦在亲情题材上,可以说在处理家人之间的情感细节上很是细腻,也因此让此片在第40届日本电影学院奖上揽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三项提名。
<img src="https://pic4.mg.com/50/v2-_hd.png" data-rawwidth="539" data-rawheight="3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9" data-original="https://pic4.mg.com/v2-_r.png">
此前不负责任还抛弃妻女的丈夫开始慢慢的担起家庭的责任;经常被同学欺负的大女儿渐渐变勇敢并懂事的承担起了家务,对母亲仍存一线希望的小女儿也在新组成的家庭中找到了温暖;颓废的青年背包客拓海也在女主的点化下开始改变人生信条并在澡堂中打工谋生。以至于侦探最后说“双叶真是了不起的人呐,感觉可以让人为她做任何事情,可能也是因为她为大家做的更多吧。”
所以,双叶离开后,澡堂的烟囱继续红火地冒烟,而除了“滚烫”大概还真没办法形容这种爱……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可删除)
金融界不务正业的电影发烧友一枚
专注于各式影片毒辣点评
关注“金融毒舌女”微信公众号,来一起玩儿吧!
E. 阿吱阿吱讲的什么内容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主讲前世今生的爱情故事。
今生的阴阳眼和鬼差是前世抗战时期未能在一起的一对恋人,他们相识于1930年,当时男主的身份是土匪头子,女主是被他们抢上山的女人,他们在土匪窝里相遇相识相爱,这段时光可以说是他们整个爱情里最幸福明朗的日子,后来他们因为日本鬼子抢上山而被迫分离,当时女主以为男主早已死在了山上,而男主却是在一直寻找女主未果。五年之后两人再次见面,男主隐藏身份成了卧底去探听日本人的行动,女主也投身政党做情报工作,他们在南京重逢并重浴爱河,在之后爆发的淞沪会战和南京大屠杀中,男主决心正式投向战场,而女主在难民营里做护士(就是在这里女主遇到了超坏的男配),两人无时无刻不在忧心彼此的安全,担心国家的现状。作者真的将这段历史描写得很真实,南京大屠杀真的是国人心中永远迈不过去的一道坎。之后因特殊情况,女主需退出南京,两人不得不再次分离。一年之后两人再次重逢,同样都是卧底去探听日本人的情报,但男主效忠国*党,女主效忠共*党,虽然效忠政党不同,但并不妨碍他们相爱,甚至遇到危机情况还会彼此透底,以保证减少中国人的伤亡。但是因女主探听的日本对象正好是之前在难民营里遇到的男配,男配爱上了女主,后来发现了男女主的身份和爱情,设置陷阱让男女主都陷入危险之中,最后男女主选择开车沉江而死。可是在这里死去的只有女主和肚子里的孩子,男主被男配救活送去美国打地下黑拳,想让男主以他最不愿意的日本人身份死在那里,幸好之后的珍珠港事件让美日关系破裂,男主得以重返中国。由于当时男主被送出国时,男配骗他说女主还活着,所以男主回国后,一边抗战一边也在寻找女主,男主走遍了中国、日本、西班牙就为了寻找女主的踪迹,直到抗日战争胜利,男主才接受女主已去世的事实选择回国,在刚踏上中国的土地上,男主就去世了。女主去世时二十七岁,男主去世时三十五岁。可是男配在女主去世后也没放过女主,他对女主变态的爱使他把女主的灵魂禁锢在他身边,女主为了逃离他分出一半灵魂投身到了一个小女孩身上,于是这个小女孩拥有了阴阳眼,可以看见鬼神。男主死去后的灵魂因为过于仇恨日本人而害死了日本平民,被视为厉鬼而留在了地狱中当差,即便如此,男主也还是在寻找女主,故事的开头就是男主找到了女主投身的小女孩,一直在她身边保护她。
在现代,男主作为鬼神时常在女主身边保护她(女主这时十七),女主慢慢对他产生好感,之后女主不断回忆起了他们前世的经历,更加与男主相爱,即便他们一个是人,一个是灵魂。可是男配的灵魂也一直不依不饶,男配也一直在寻找女主,想让女主的灵魂合二为一重新回到他身边,于是男配逐渐成为强大的恶鬼,想要吸食女主的灵魂得到她,之后男主拼尽全力撕碎了男配,男主自己也破碎了。地狱里的鬼神为了救男主,将男主灵魂重新拼好让他投胎,于是男女主再次相见时,女主三十四岁,男主十七岁,他们最后终于同时拥有前世和今生的两份记忆,找到彼此并在一起了。
他们彼此相爱了八年,可实际上真正相处的日子却不到半年。在那个战乱的时代,生命和爱情在国家面前,不值一提。
F. 《告白》这部电影讲述了什么故事 剧情发展有哪些深意看了一遍没看懂。
早在千八百年前,孔自老人家就告诉我们,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但很多人理解为做人应该以德报怨。即便是不必要的牺牲也应该原谅和理解。日本《告白》这部电影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做错了就是做错了,别把世界想象的那么美好,要用正义进行惩罚。
剧情的发展是很慢的张开的,就像一张网,慢慢地裹紧裹紧。每个人都分段式的诉说他们的故事,让整部电影的脉络一点一点清晰,但又无可奈何。剧情之所以这样写,或许是作者想让别人看到一个恶意是如何产出的,家庭和社会对此有着怎样的责任。
G. 《告白》这部电影讲述了什么故事,剧情有哪些深意
《告白》这部电影并不如题目一般温馨浪漫却也如题目一般直击人心,色彩压抑的暗黑系,当罪孽无法得到法律的制裁的时候唯有以暴制暴。母亲复仇的题材,从一而终的黑化,没有犹豫没有心软,人本就要为自己的欲望罪行付出代价。
H. 日本电影《血凝》的剧情
《血疑》的剧情简介
花季少女幸子(山口百惠 饰)前往东都大学医学院探望父亲大岛茂(宇津井健 饰)时,意外遭遇放射性钴60的泄漏事件。不久之后,幸子的健康每况愈下,日渐衰落。
大岛茂敏锐地觉察到,宝贝女儿很可能在上次事故中遭到放射物质的感染而罹患致命的血液病,他的心中万分焦急。在此期间,幸子与有过一面之缘的医学院学生相良光夫(三浦友和 饰)相识相知,两颗年轻的心越走越近。
无奈光夫的父亲相良英治(长门裕之 饰)教授千方百计在工作中排挤大岛茂,他的母亲敏江(八千草薫 饰)也不同意儿子与幸子的交往。不久之后,两个年轻人更得知一个惊天的秘密,他们那孱弱的爱恋将何去何从。
(8)要命的爱日本电影讲的什么内容扩展阅读:
角色介绍
1、大岛幸子(演员山口百惠)
17岁原本是一位健康快乐的高中生。在医院的爆炸事故中不幸被放射线感染白血病。在事故中与光夫相遇相恋,但是却发现原来自己的恋人竟然是同父异母的亲哥哥。面对命运的捉弄,依然积极面对有限的人生。
2、相良光夫(演员三浦友和)
医学部2年级学生。相良教授的亲生子。在医院的爆炸事故中巧遇幸子,并与之相恋。一次次把心爱的人从死亡边缘解救出来,但是最后却不得不面对爱人是亲妹妹的命运。
3、大岛茂(演员宇津井健)
东都大学医学部放射科副教授。虽然不是幸子的亲生父亲,但视幸子如己出,倍加疼爱。为了挽救女儿的生命,一次次与死神抗争。
4、大岛理惠(演员岸惠子)
幸子的亲生母亲。17年前还是学生的理惠与相良教授发生了婚外恋生下幸子,因为害怕面对做未婚妈妈的压力,请求兄长大岛茂帮助抚养幸子。一直不敢面对幸子,独自在冲绳生活。
I. 远得要命的爱情的剧情简介
孟初夏(李菲儿饰)独自带着失踪姐姐留下的儿子生活,她善良乐观却从不幻想爱情,坚强地奋斗着。沈氏企业的沈岸(朴海镇饰)回国开拓事业,心底隐痛的往事让他不再期待爱情,通过相亲决定跟初夏的好友何若男(屈菁菁饰)订婚。初夏和沈岸因机缘巧合,彼此心存偏见。初夏意外失业,儿子孟响(吴磊饰)正值叛逆期,但她不畏跌倒,笑迎坎坷。一场车祸夺走若男的生命,临终前她把闺蜜初夏托付给沈岸。初夏自尊自强,屡次拒绝沈岸帮助。沈母认为初夏另有所图,阻止二人来往。沈岸怨恨母亲十几年前用同样的手段毁了自己的爱情,为证明自己如今能够掌控人生,沈岸决心娶初夏为妻。初夏和沈岸渐渐了解、温暖对方,最终迎来遥远的爱情。可初夏忽然发现,沈岸“往事”中的那个人就是姐姐孟晨霜,而沈母就是害姐姐远走他乡的人。这时离家十年的姐姐突然出现。最终,通过一系列事件化解多年的误会,最终初夏和沈岸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
J. 讲的是什么内容
“四书五经”中分别讲的是什么内容
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四书”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书。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己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诗味不多。《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周礼》
《周礼》亦称《周官》或《周官经》,它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把《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六经。孔子收徒讲学时,选用了这些典籍作为教材。不过,孔子所讲授的礼、乐和旧的富有鬼神迷信色彩的礼、乐已有很大的区别。他认为,《乐》教,可以使人“广博易良”;《礼》教,可以使人“恭俭庄敬”(见《礼记·经解》)。孔子还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在孔子看来,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因此,必须“立于礼”(《论语·泰伯》)。礼所包括的四书五经范围很广,从国家的典章制度,直至个人的行为准则。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礼书,有《周礼》、《仪礼》和《礼记》。《周礼》是讲周朝官制的,《仪礼》是讲各种典礼节仪的(如冠、婚、丧、祭等具体仪式),《礼记》是孔子学生以及后人传习《礼经》的记录,内容有关礼的性质、意义和作用。东汉学者郑玄分别给《仪礼》、《礼记》作了注解之后,才有了“三礼”这一名称。“三礼”都与孔子礼的思想有关,但只有《仪礼》(17篇)是由孔子整理编订的。《周礼》是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由于我国早在夏、商、周时就进入了奴隶社会,而周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代,所以《周礼》是中国最早和最完整的官制记录,也是世界古代一部最完整的官制记录。全书6篇,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各篇分为上下卷,共12卷。这6篇中的《冬官司空》早佚,到汉时补以《考工记》。《周礼》为何人所作,何时产物?历来也是有争论的。古文经学家认为,它是周公旦所作。今文经学家认为,它出于战国,也有人认为是西汉末刘歆所伪造。近人从周秦铜器铭文所载官制,参证该书中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学术思想,多数人认为是战国时的作品。也有人认为,《周礼》成于汉初。《周礼》一书,东汉郑玄撰有《周礼注》,唐朝贾公彦作《周礼正义》,清代孙诒让也撰有《周礼正义》,这些注释对后人研究《周礼》提供了参考资料。周朝的最高统治者是周天子,他是奴隶主贵族的总代表。辅助周王的大官,相传有太师、太傅和太保三公。成王时,周公为师,召公为保。“相王室以尹天下”。周公的儿子伯禽,也当过周王的师保。在令尊、令彝铭文中,周王命他“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三事”是三种官职的总称,即政务官、事务官和地方官。“四方”是指四方诸侯和方国部落。“卿事寮”是指周朝政府中的大小官僚。在周王及其师保之下,朝廷中最高的官职是卿士,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合称六卿。六卿经常在周王的左右。三左是太史、太祝、太卜;三右是太宰、太宗、太士。他们在朝廷中分立于周王的两侧,协助周王处理政务。周王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六卿大多和宗教事务有密切的关系。太祝就是最大的祭祀官,周公儿子伯禽也曾任过太祝。太卜是管卜筮的,处于人神之间的媒介地位。太士也是神职官吏。太史这一职位,就是商代以来的作册,周初毕公高曾任过太史,称为“作册毕公”。太宰可能是朝廷中的政务总管。太宗是管周朝的宗族和谱系,也是重要的职务。六卿还有许多僚属,各有专职,所以总称为卿事寮。除六卿之外,周朝还设有五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土、司寇。司徒在周朝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中写作“司土”,是管理土地和农业生产的。司空在铭文中写作“司工”,是管理百工职事的。司马则是管理军赋的职官。司徒、司马和司空的职权相当,合称“三有司”。司土管版籍爵禄,司寇管刑罚,其地位仅次于以上的三有司,也是十分重要的官职。这五司下面也有很多僚属,如属于司马的有师氏、虎臣和专管马的走马(趣马)等等,构成专门的官僚系统和集团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官吏,如管理山林川泽的,管理市场货贿的,管理贵族吃、穿、用以及娱乐的,都有“官司之守”,也就是专门的官吏。这些各种各样的官吏,大都是世袭的,世代享有特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周王朝实行分封制度,在周王直接统治区的四面八方,分布着许多封国,所以称为“四方”,具体地指侯、甸、男等诸侯,这些是周朝的地方政权。有的大国诸侯经周王授予特权,可以调动附近的中小诸侯,从事征伐,捍卫周天子,成为方伯,方伯是一方诸侯之长,不是诸侯的封号。有些诸侯兼作王室大官,因而具有公卿的头衔,如周公和召公就是这样。所谓“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制,无论是商代或西周,都是不存在的,是后人加工的结果。周朝的官僚机构和制度,总的说来,它是从商代“内服”和“外服”两套官职发展而来的,不过周朝的机构更加庞大了,体制也越系统化了。同王朝的官吏是贵族,又是宗亲,三位一体,就是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构成了以周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体系。直至封建社会,周朝的官僚机构和制度,还有它的影响作用。《周礼》还包含着古代宗教、经济政策、哲学与伦理等诸多方面的历史资料,是一部以儒家思想为主,兼收法家和阴阳五行思想的重要文化典籍。
《易经》
《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诸经之首,三玄之一。《易经》也叫做《周易》,就是周代之易,孔子定为五经之一,计有24070字。分本经和大传两部分.本经包括八卦,重卦,卦辞,为易有主体,故称为经;大传包括上彖,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此十者合称十翼.十翼为阐明易经而作,故曰传.它是用八卦重叠而成的六十四卦为结构框架,把中华民族在太古时代摸索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用抽象的符号记录下来,进一步以阴阳变化之道来分析,说易经明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通过卜卦来启示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规律。《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她也是中医之子向更高层次学习的门槛。
如果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分为三部,炎帝部落所编用成为连山易,黄帝部落所编用成为归藏易,而另一部则由周文王写为《周易》。连山易以艮卦为首卦,流行于夏朝,归藏易以坤卦为首卦,盛行于商朝,现在,《连山》与《归藏》都已失传,是我国古代文学一大损失。《连山》与《归藏》是占卜之书,《周易》则是周文王以伏羲八卦为基,卦卦相合,形成了阐述宇宙一切物质事物运转消亡规律的六十四卦。又由周文王改写,孔子也曾为《易经》编写过《十翼》。
《诗经》
《诗经》在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诗经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古者《诗》三千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诗》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此书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网络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喜欢诗词的朋友,相信都有读过。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编集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诗经》305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②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8岁。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体例分类《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
《尚书》
《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尚”尚书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相传为孔子编定。《尚书》有两种传本,一种是《今文尚书》,一种是《古文尚书》,现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古时称赞人“饱读诗书”,“诗书”便是分别指《诗经》、《尚书》。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春秋战国时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书经》。《尚书》据说原有一百篇,秦代焚书后,汉初仅搜集到二十九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称为古文《尚书》,这十六篇不久亡佚。晋人伪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从今文《尚书》中析出数篇,连同原有的今文《尚书》共为五十八篇,也称古文《尚书》。《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就是经过晋人手术的这种古文《尚书》。《尚书》包括虞、夏、商、周书。《虞书》、《夏书》非虞夏时所作,是后世儒家根据古代传闻编写的假托之作。《商书》是殷王朝史官所记的誓、命、训、诰,其中《汤誓》按时代说应为最早的作品,但这篇文章语言流畅,可能经过后人的润色。《盘庚》三篇古奥难读,较多地保留了原貌。这是殷王盘庚迁都时对臣民的演讲记录,虽然语辞古奥,但盘庚讲话时充沛的感情、尖锐的谈锋,还是可以感受到的,如他说: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炪谋,作乃逸。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盘庚》上)短短的一段话,用了三个比喻,贴切、生动,具有形象性。其中“有条不紊”作为成语,至今仍被沿用。又如盘庚告诫臣下不要煽动民心反对迁都,说那样便会“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弄得不可收拾,比喻也很生动。《周书》包括周初到春秋前期的文献。其中《牧誓》是武王伐纣时的誓师之词,《多士》是周公以王命训告殷遗民之词;《无逸》是周公告诫成王不要贪图享受之词。这些作品叙事清晰,而且能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口吻。写于春秋前期的《秦誓》,是秦穆公伐晋失败后的悔过自责之词,表达了愧悔、沉痛的感情,文章这样写道: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他引用古人的话指出,如果自以为是,必将做出许多邪僻的事,又十分痛心地说明责备别人容易,从谏如流则十分艰难,写得相当传神。比起《商书》和周初的文字,要流畅得多,标志着散文在当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章汇编。其中殷商和周初的部分,所用语言同秦汉时的古汉语已有很大不同,加以年代久远,传写讹误,十分艰涩难读。韩愈谓之“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进学解》)。但抛开文字的障碍不谈,在情感的表达上,其实是朴素而简要的。由于发表那些言辞的人,地位都很高,言语之间,具有居高临下的自信。对于后人来说,古奥是一种特殊的美感,质朴自信,又显示出征服的力度。所以《尚书》的文章,受到很高的推崇。汉代《尚书大传》引子夏语,谓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离离若参辰之错行”,也是有感于此吧。不过,这里也有崇古的心理作怪。
《礼记》
《礼记》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只是解《仪礼》”(《朱子语类·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虽只是解说《仪礼》之书,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礼记》有两种传本,一种是戴德所编,有85篇,今存40篇,称《大戴礼记》;另一种,也便是我们现在所见的《礼记》,是戴德其侄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记》。
《春秋》
《春秋》相关著述孔子所著《春秋》一书本名《麟经》,相传孔子编纂此书时,有一猎户背一奇形怪兽请教孔子所猎者为何物,孔子见状大惊曰:麒麟本是太平兽,缘何生来不逢时。自此便停著《春秋》,三年后孔子亡故。后人以此典故称孔子所著《春秋》为《麟经》,奉为四书五经之一。
之所以以“春秋”一词命名史书,而非“冬夏”,是因五行学说中,“春秋”之位相应“东西”二方,东为木、西为金,金木为篆,故可标禀历史;金木为实,故可以史为鉴。有此缘故,故名“春秋”。而“冬夏”二季相应为“水火”,是阴阳变化之极,变化不定,故此不以此立说,亦不称物为“南北”也。
《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后来仅有鲁国的《春秋》传世,便成为专称。这部原来由鲁国史官所编《春秋》,相传经过孔子整理、修订,赋予特殊的意义,因而也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春秋》是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它以鲁国十二公为序,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它是纲目式的记载,文句极简短,几乎没有描写的成分。但它的语言表达,具有谨严精炼的特点,反映了文字技巧的进步。《春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相传孔子按照自己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评判,并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因此《春秋》被后人看作是一部具有“微言大义”的经典,是定名分、制法度的范本。并且,在史书和文学作品的写作上,也对后人产生很大影响。史学家从中领悟到修史应该有严格而明确的倾向性,文学家往往体会了遣词造句力求简洁而义蕴深刻。当然,刻意求深,也难免造成文意晦涩的弊病。
《公羊传》与《谷梁传》是为解春秋之笔法,释《麟经》之精妙,但于《麟经》并无后续纪年。《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是孔子所著《麟经》之续,同为鲁国编年体史书,故与《麟经》并列。《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又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又有说是鲁国历代史官所写)。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
《乐经》
于战国时期失传。传说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被焚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