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影观众与电影的关系你是怎么认为的
电影作为一种娱乐方式,传入中国已有百来年了,长久以来浸润于多彩的影视文化中,人们总能听到———这个片子太文艺了or这个片子太商业化了的声音,那么,何谓文艺何谓商业呢,又与我们观众有什么关系?
文艺片嘛,顾名思义,就是那种看起来高深莫测逼格满满的片子,与之相反的,商业片则是那种大多数人都能看的懂,寓教于乐的片子。
一旦草草地区分出两种片子的类型,就有些文艺青年来站队了。
比如港派文青,他们奉王家卫为神明,嘴里叨着语法错误的句子,模仿着王家卫早期的电影风格,幻想着自己是这冷漠社会的孤舟一帆。
比如………啥也不懂的自诩文青,这类人比较初级,看了几部还算那么回事的电影,开始人生升华了。当然,他们汲取的大概是早几年内地的狗血青春电影,大概是两三本无病呻吟的青春伤痛文学,跟着什么什么论坛的老哥交流两番,一种土生土长的愤世嫉俗的青年诞生了。
还有一种,最常见,也最头疼。他们了解了足够多的影视作品,也对影视流派如数家珍,他们知道法国新浪潮,他们知道道格玛95,他们的问题不再是半知半解地愚弄,而是这些人,陷入了文艺怪圈。
在他们眼中,电影越文艺就越能体现他们的技艺高超。
长镜头是吧?真实记录是吧?于是诞生了恨不得从头到尾不切换镜头的文艺片。什么?你还在用数码仪器拍电影?不够味,整个胶片呗………诸如此类。
对他们来说,只有文艺片才能配得上他们的品味,什么商业片,什么爆米花电影,全是shit,不值得一看。
甚至到了最高层,文艺电影这个词都不能体现他们的逼格之高了,这些人喜欢那些更纯粹,更哲学,更原始的电影了,他们推崇东欧那些电影哲学家,推崇台湾那些玩黑白的,方言的导演,推崇那些剧情怪诞而毫无逻辑的,并美名曰艺术。
这种人以?各大艺术学院为代表。许多艺术学院的教授都喜欢这些更小众,常人不想看的东西,而反对那些大众喜闻乐见的。比如中戏曾有人公开反对过漫威电影。这些学院派推出的人选,多是章明,毕赣这种文艺人,由此,他们的志趣可略知一二。
这些学院派在影视圈位高权重,说话都有分量,似乎就有资格引导电影走向了?
一部电影的产生需要多人参与,投入大量资金,从头到尾,它都是一场商业活动。商业活动就要盈利,投资方投资电影,目地就是要观众买单。投资方出钱,制作方出力,观众花钱享受,因此,还轮不到几个多读了几本书的人指引方向。
观众需要娱乐。观众需要放松心情,获得感官刺激,所以超级英雄电影能够火爆,观众想要思考下人生,升华下心境,所以有了《阿甘正传》《幸福来敲门》,观众想要关注社会话题,所以有了《我不是药神》|素媛。
综上,成千上万的观众决定了什么是电影,电影该如他们发展,而不是少数几个的学院派。
当然,观众的需求千奇百怪,所以有了如此精彩的电影世界。在这个时候,那些追求文艺的,追求哲学理应放入小众观众范畴,正是拜他们所赐,才有了那么多讨论哲学,讨论人灵魂的电影问世。
电影的本质在于讲故事。任何拍摄手法,任何与叙事方式都是为了这一目的服务。由此,评价一部电影,不是看他文不文艺,而是,有没有本末倒置,有没有坚持本心而已。
㈡ 电影和电视剧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电影和电视剧的联系:两者均是艺术作品的呈现形式。电影和电视剧两者之间有3点不同,相关介绍具体如下:
一、两者的实质不同:
1、电影的实质: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的影像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
2、电视剧的实质:一种专为在电或网络平台上播映的戏剧形式。
二、两者的特征不同:
1、电影的特征:电影具有独自的特征,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性突跃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
2、电视剧的特征:兼容了电影、戏曲、文学、动画、音乐、舞蹈、美术等现代艺术元素,是一种适应电视广播特点、融合舞台话剧和电影的表现方法而形成的现代艺术样式。
三、两者的意义不同:
1、电影的意义:反映了这些文化,进而影响了它们。电影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是大众娱乐的来源,也是一种教育公民的有力媒介。电影的视觉基础赋予了它传播的普遍力量。
2、电视剧的意义:电视剧可以大量复制放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视剧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㈢ 电影中的声画关系有四种类型是啥
一、从形式类型上把声画关系分为两种;声画合一和声画分离。
1、“声画合一”:指镜头中声音来源于画面中,观众听到声音信息的同时也看到声源的影象信息,两种信息的传播同步完成。
2、“声画分立”:又称“声画分离”,指声音来自镜头画面之外,即以“话外音”的方式出现。
二、声画关系的内涵层面:在内涵类型上把声音和画面的关系分为“声画合一”与“声画对位”
1、声画合一:是指镜头中声音所负载的信息和画面呈现的信息在内容上和情绪基调上保持一致。
2、声画对位:是指镜头中声音所负载的信息同画面呈现的信息在内容上或情绪基调上不一致,甚至正相反。
声画对立的应用
如:《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死一幕在小说里采用了“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手法分头描写,而在电视剧中就利用声画对立的方法创造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
画面上:潇湘馆里林黛玉已奄奄一息;声音上:远处怡红院里贾宝玉大婚的喜乐之声隐隐传来。声音与画面的悲喜对比更加深此刻的悲剧效果。
㈣ 电影,和艺术有什么关系
电影和艺术的关系:
电影,神奇的影像艺术,但刚开始它是以纪录生活的作用而存在的。直到后人逐步发现蒙太奇的叙事方式和技巧从而改变了它的地位。
含义:电影是所有艺术行业中最具象的,最直接的艺术表达方式。
严格意义上说,它是一门合作的艺术,非个人思想表达的艺术。
通过观察你可以发现,电影与其他艺术门类如:雕塑、音乐、美术等等艺术门类有着非常明显的千丝万缕般的联系。
首先,电影里包含着几乎所有艺术类别,电影需要摄影师的构图技巧、需要美术师的画面布景、需要音乐家的节奏配合。
它可以将所有艺术形式进行包容、汇合、整纪最后为达到为故事服务、为导演思想服务的效果。
区别:1.其他七门艺术门类都是个人思想表达的艺术,简单说,一个人就可以完成,自我的表达非常明显。
而电影永远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它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才可以完成它的使命,因为如此,所以导演不可能完整的将自己的思想呈现出来。
2.它是具象艺术。其他艺术形式都没有电影艺术来得具象,比如美术还算比较接近(限于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像雕塑、音乐,就抽象没个边了。简单说:音乐是激发人想像的一门艺术,电影拍出来是椅子就是椅子。
艺术门类:即绘画、雕刻、建筑、文学、音乐、戏剧、舞蹈。鉴于文学的重要的社会地位,和深厚的影响力,通常习惯将其独立出来作为一个和艺术平行的体系。
㈤ 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是什么
电影和文学是没有关系的。
中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周传基周传基老师在《电影镜头的暧昧性》一课中举到这样的例子:
一次周教授在中央新闻纪录片电影制片厂和水华导演的一位摄影师聊天,聊到关于“文学剧本”的话题。
说到当时水华导演正准备拍摄一部电影,可剧本一打开,第一句话就是:“他是一个不寻常的人,他有着一段不寻常的经历。”
水华导演看完这段话后就合上了剧本,并在剧本上附上了一张纸条:“另请高明”。说这个剧本不能拍电影。
最后周教授解释到:就好比电影中,一个人物穿着一件黑衣服,我们不用再解释他穿着一件黑衣服;有的人说某某人长得帅,但有的人不这么认为。
因为这是每个人的看法不同。
只有在观众看完电影后才能感受“他是一个不寻常的人,他有着一段不寻常的经历。”
所以电影是直观的,它没有形容词,也不需要任何修饰。
归根到底,是因为电影与文学的传播方式恰好相反。
周教授又补充到:文学是先给你一个概念,就像你读完《红楼梦》之后,才知道林黛玉长什么样。但是每个人心中的林黛玉的模样又是不一样的,这是抽象转化成具象的过程。
而电影正好相反,它是由具象变成抽象的过程,所以只有在你看完整个过程之后,才知道他是一个不寻常的人,有着一段不寻常的经历。
所以说电影和文学是没有关系的。
㈥ 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我觉得电影首先是商业产品,拍摄电影是商业行为,因为你需要资金来拍摄、你的剧组需要酬劳、你希望电影上映后能带来收益。不赚钱的事真的没人愿意做。电影其次是艺术作品,无论文艺片还是商业片,都有艺术性在里面。
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的审美逻辑和目标追求有着明显的区别。艺术电影讲究艺术本身的完美或创新,艺术性是其至高的追求。但这取决于你对娱乐的定义。学习也是一种娱乐。我认为纪录片不是起到娱乐的作用,更多的是对世界的思考和了解,这不是游戏,真人秀,它是很不一样的。最有趣最震撼的故事一定是真实的故事。商业性很强的作品不是我所喜欢的类型,但是纪录片也需要多样性。但是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如何定义纪录片,我会更倾向于艺术性高的作品。
电影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它从产生直至现在,电影诞生并开始形成为一种艺术。当时的物质媒介的视听记录功能还不完备,只有黑白无声片,在拍摄的影片中体现出艺术家各自不同的美学观点。至20年代初,德、法等国先锋派运动兴起,电影艺术始有自觉的美学探索。电影艺术有了重大发展。
㈦ 电影产业各种公司之间是什么关系
电影产业各个公司之间自然都是竞争关系,毕竟同行业,那自然都是对手,都是,敌人,怎么可能是朋友?哪怕是朋友,那也只能说明他们可能有着共同的利益,所以说才是朋友。
㈧ 电影与电视有什么关系
先有电影,后有电视。现在的电影与电视艺术的关系是电影高于电视,表达的思想更为深远,更广。
㈨ 音乐与电影之间有什么关系150字
音乐能为影片的局部或整体创造—种特定的气氛基调(包括时间和空间的特征),从而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的感染力。这种音乐不是简单重复画面的内容,而是细致入微地为影片营造—种背景氛围。 这种渲染气氛的音乐在影片中用的很多的。由于用得多,便往往处理得一般化,缺乏个性,不够考究,也常常分量过重,因此遭到评论家的批评。如果能克服这些不足,提高背景气氛音乐的品位,那么,这种渲染气氛的音乐对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是能起到重要作用的。 这种音乐的作用,可以包括渲染环境气氛、渲染时代气氛、渲染地方色彩、渲染民族特点等方面。 1.渲染环境气氛 音乐可以为整部影片渲染一种总的环境气氛。 例如上海电影制片厂1983年摄制的故事片《城南旧事》(导演吴贻弓,作曲吕其明)。它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所看到的人和事来表现二三十年代北京城南的风土人情,表达了作者林海音从这些往事的回忆中所引起的那种“离我而去”的惆怅之情和对故土的思念。为此,影片导演吴贻弓规定了整部影片的情绪基调是“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作曲家吕其明根据这个总的基调,选用二三十年代流行的学堂歌曲《送别》为这部影片音乐的主旋律,并采用非常规的配器,只用了弦乐队和抱笙等几件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以非常简洁凝练的音乐语言,为整部影片渲染了一种惆怅惜别之情。这种情绪的音乐在片头音乐中有较完整的展示,在影片的中间也有所流露。而在影片的结尾则表现得更为强烈;英子的父亲已去世,她和妈妈、弟弟去为父亲扫墓,从小把她带大的纯朴的农村妇女宋妈也要离开她们回农村去了,英子和妈妈、弟弟在满地黄树叶的秋天坐着车子和宋妈告别……这段画面的背景音乐就是在弦乐队的轻弱陪伴之下,抱笙吹奏《送别》的曲凋,这平缓、疏淡的音乐,恰如其分、含而不露地渲染了那种“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之情。 由于吕其明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影片的音乐,使他荣获1983年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 音乐也可以为影片的局部渲染制造气氛。在一部影片中,有时某个场面表现的是人物的一种情绪;或是欢乐、喜悦,或是悲苦、伤心,或是紧张、惊恐,或是轻松、愉快等等;有时影片的某个场面营造的是一种特定环境的气氛:或是喧闹或是静寂,或是繁华或是萧条,或是庄严肃穆或是活泼热烈,等等,而此时往往很少对话或没有对话。在这种情况下,音乐从听觉这个角度介入,参与画面视觉内容的表达,使画面内人物的某种情绪得到进一步的强调,环境气氛得到进一步的渲染,从而达到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艺术感染力的目的。当然这种音乐要用得准确适度。 例如影片《红高梁》中贴窗花一段:酿酒作坊掌柜、麻疯病人李大头死后,九儿(巩俐饰)带领伙计们把老掌柜用过的东西烧的烧、埋的埋,还用红高粱酒在地上连泼了3遍,用以消毒去火。九儿把自己的住房也重新粉刷过,被褥重新换过。此时画面上,身穿红上衣的九儿在新窗户纸上贴着新窗花,脸上绽开从未有过的喜悦,好像这回才真正做了新娘。伴随着此画面的音乐,是一段柔和、优美而又含蓄的唢呐曲,音乐为这个场面渲染了一种欢欣、祥和的气氛。 再如影片《红高粱》中抬花轿的队伍经过青杀口这一段,气氛是很恐怖的,刚才还疯狂颠轿的轿夫们,此时偃旗息鼓,收敛了那股嬉闹劲,个个低头屏息、蹑手蹑脚地走在两旁长满野高粱的小路上。只听画外音说道:“我家到十八里坡要过青杀口,这地方不知从哪年起,长出了百十亩高粱,没人种也没人收。老家的人都说这是野高粱,还说这儿常闹鬼。”画外音说完,音乐仅以小锣、低音大锣等打击乐器的两三下声响,便十分形象、准确地制造了那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气氛。作曲家赵季平写的这段渲染环境气氛的音乐真可谓惜墨如金,十分精练。它去除了有些影片这类音乐过于臃肿累赘的弊病。
㈩ 电影和其他六大艺术的关系是什么
电影被称为第七艺术……
这是个很大的命题,知道就行了。
六大艺术是琴
棋
书
画
舞蹈
那些,
与他们的关系就是电影的运用吧,电影视听语言中对那些艺术的运用,比如歌舞剧
雨中曲
还有其他什么的,往那上面扯就行了。
我是学电影的,大一新生,也是凭自己理解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