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推荐 > 宁古塔是什么类型的电影

宁古塔是什么类型的电影

发布时间:2022-05-05 23:39:17

1. 宁古塔真的有塔吗

宁古塔为古地名,约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范围大概是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东西两岸地区,地靠日本海,旧属吉林管辖。满语数之六为宁古(ninggun),个为塔,所以宁古塔的意思是“六个”。在清代,宁古塔是让人们听过之后无法入睡的地方。这就像一个咒语,有多少人宁愿死也不愿宁古塔。

虽然死亡是可怕的,但一把刀下去,你就一了百了,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宁古塔,它是一个让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地方。

喜欢看清代电影、电视剧或“清代历史”的人,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句话,发配宁古塔。在清代,宁高塔是流放犯人的地方、流放犯人主要因政治案件或文字狱。这里,被流放的人们的地狱。

清代,虽然东北是满族的繁华之地,但除了沈阳等少数城市,其他地方都是荒无人烟的。根据研堂见闻杂记的描述,宁古塔在当时几乎不是人类世界,这里的条件差,气候异常,什么植物都没有生长,更不能生产粮食,无法接近,但经常能看到老虎、熊和其他珍稀动物的身影。

从北京到宁古塔,你可以从地图上看一下,就知道到它不远,东北的天气,你知道。你是在流放,而不是度假或户外运动。你的出行工具不再是汽车,而是两只脚,沿途是很艰辛的。

有些人甚至还没有到宁谷塔,他们已经受到了老虎和狼的攻击,或者变成了老虎,豺狼的美味。据说当地人迷了路,变成了食人族。

九死一生到了宁古塔,是否可以念一声阿弥陀佛了?别急,”流放宁古塔”后面还有呢!

经历了九死一生终于到达了宁古塔,就能说阿弥陀佛了吗?先别忙着放心,流放宁古塔”后面有一句:“给披甲人奴。”那些被流放的人是奴隶,他们被立即分裂。主人一一披甲人,也就是兵。女人被槽蹋,男的被杀可做没有任何自由的苦力,一些人换了马,一些女人被卖到妓院,这样的悲剧,每天都在这里重演。

据统计:清朝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共有150多万人。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很少有穷人,其中大多数是著名的江南文人名士官员。

想象一下他们当中有多少贾宝玉,唐伯虎式的公子,才子,有多少林黛玉,薛宝钗式的娇小姐,因言语!、获罪,或受株连而被判有罪,或者集体惩罚,来到了这种鸟不拉屎的苦寒之地。他们享受惯了舒适的生活,如何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生存,日子过得生不如死,还要饱受屈辱的活下去。

因此,许多人即使他们活着到了宁格塔,他们无法承受这种差异带来的痛苦。因此,宁古塔没有塔,这就是为什么清朝的人不愿意去的原因。

2. 宁古塔究竟有多恐怖

宁古塔——流人的文化与生活纵观历史,话远古缺不了山顶洞,论金清离不了宁古塔。宁古塔,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满语数之六为宁古,个为塔,相传清皇族先祖兄弟6人曾居此地,故名。有新旧2城,相距25千米。旧城位于牡丹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今为黑龙江省海林县旧街镇。康熙五年(1666)迁建新城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城地。其地原为渤海故壤、上京龙泉府故址,距今县城35千米(今宁安东京城)。顺治十年()设昂邦章京(意为总管)镇守,长期为清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每年六月,派出官员至黑龙江下游普禄乡,收受库页岛(今萨哈林岛)居民贡貂。17世纪中叶,俄国哥萨克侵扰黑龙江流域,清朝多次由此地派兵征讨。康熙元年,更昂邦章京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十五年,将军移驻吉林乌拉(今吉林)城,以副都统镇守此地。光绪二十九年(1903)设绥芬厅于宁古塔,与副都统同城治理军政事务。三十三年裁副都统。宣统元年(1909),绥芬厅升为府,迁驻三岔口,1910年此地改置宁安府。1913年改为县。今为黑龙江省宁安县治所在地。宁古塔辖界在顺治年间十分广大,盛京以北、以东皆归其统。随着设厅,疆土逐渐减少。作为国防重镇的宁古塔,是向朝廷提供八旗兵源和向戍边部队输送物资的重要根据地,也是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初,东北各族向朝廷进贡礼品的转收点,因此宁古塔与盛京齐名。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有许许多多的流人来到荒凉凄苦的北大荒,有的是官吏、文人雅士,有的是艺匠、官人,有的是战俘,也有平民百姓千里赴北疆。不同的人,不同的遭遇,不同的罪名,走上同一块土地。他们在这塞北寒山饮凄风苦雨、茹荒野寂寥,可谓"古戍黄沙迷断砖,羊裘坐冷千山雪"。他们当中有抗清名将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文人金圣叹家属;著名诗人吴兆骞;思想家吕留良家属等等。在悲惨的境遇中勉强生存的同时,他们也为边疆的经济建设、文化、教育、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的到来,传播了中原文化,使南北两方人民的文化交流得以沟通。流民的涌入改变了当地以渔猎为生的原始生活方式,教他们种植稷、麦、粟、烟叶,采集人参和蜂蜜,使农业耕作得到发展。流人生活流人遣戍的原因有很多,有反清斗争失败者,如各种类型规模的农民运动,失败后,参与者及其家属被遣戍。有的因科场案、文字狱受到牵连,如清初的"《明史》案"、"《南山集》案"等,使得一大批文人罹遭发遣。有的因参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派系斗争,像平定三藩、康熙后期储位之争、雍正年间年羹尧、隆科多案等,在这些斗争中失势而成为政治的牺牲品遭到遣戍。还有大批人因作奸犯科、贪污受贿、渎职舞弊、作战不利等而被遣戍。被流放的人物身份复杂,既有王公大臣,也有一般百姓;有汉人,也有满人和其他民族。由于在清代仍实行"一人犯法,祸灭九族"的"连坐''律,因此,流人的数量很大,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人、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当时的流放宁古塔的人基本都是老死终生,这还算是不错的,很多流放的人未及到此便殒命于途中。其实流放到宁古塔我想多半就相当于现在说的被定了死刑缓期执行一样。在《研堂见闻杂记》中对流放者途中艰难做了细致的描述,"诸流人虽名拟遣,而说者谓至半道为虎狼所食,猿犭穴所攫,或饥人所啖,无得生者",其恐怖可想而知。按这样的记载当时的宁古塔就是人间的地狱,在论断上我实不敢苟同,我想这个地狱是当时世人心中的地狱,就象生与死一样,在那些修行高深人的眼里本没有生死之别,只是众人心中有了生死的概念之后才有了生死的。明宣德八年,一次有一百七十名犯人流放到东北,但死在路上就有三分之二,到东北只剩下五十人。由此,一路上的自然艰苦和人为虐待便可想见。好不容易到了流放地,这些奴隶分配给了主人,主人见美貌的女性就随意糟蹋,怕丈夫碍手碍脚先把丈夫杀了;人员那么多用不了,选出一些女的卖给娼寮,选出一些男的去换马。最好的待遇算是在所谓"官庄"里做苦力,当然也完全没有自由,照清代被流放的学者吴兆骞记述,"官庄人皆骨瘦如柴","一年到头,不是种田,即是打围、烧石灰、烧炭,并无半刻空闲日子。"一位宁古塔流人在一位悼念亡妻范氏诔文,更是道进此中悲欢。"及天降灾而人遘祸,家已破,人已亡,流离颠沛,随地悲伤。视黄河之汹涌而目眩,瞻泰山之突兀而心慌。思亲也日洒千行之泪,思女也夜回九折之肠。宿孤庙而跼蹐,投野店而彷徨。氏犹且扶我病躯而肩负幼子,口衔食物而手挟衣囊。虽忍饥而冲夜雾,即葛屐而履晨霜。吁嗟乎!吾得苟延性命以至于今者,皆氏之彻夜看视,寒凉迭进,而使得离床。初则为贤良之内助,后则为患难之糟糠。细思其始末,吾寔(实)心痛恐至瞑目而犹不忍忘。哀哉久离桑梓之地,终焉沙漠之乡。难受者火坑之厄,邀恩者雨露之凉。赁屋于西关之侧,栖身于大路之旁。寒威透体,冻雪堆墙,冷风穿壁,微月当窗。氏则拥衾辗转,吾亦倚枕思量饮冰茹糵,以至小康。拮据而寸心尽碎,操劳而食指皆僵。吾嗜醇醪而无端歌泣,挥翰墨而自为短长。卒至萍踪偶合,耕田筑室于东京者为安身立命之场"流人文化康熙时期的诗人丁介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宁古塔是清朝最著名的流放地,有那么多的朝廷在案以它作为句点,因此"宁古塔"三个再平静不过的字成了全国官员和文士心底最不吉祥的符咒。任何人都有可能一夜之间与这里产生终身性的联结,而到了这里,财产、功名、荣誉、学识,乃至整个身家性命都会堕入漆黑的深渊,几乎不大可能再泅得出来。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恐怖荒凉之至。比起种种酷刑,流放确实成了一种极为仁厚的惩罚,但实际上对承受者来说,杀起来再慢也总不会拖延太久,而流放却是一种长时间的可怖折磨。而且一人犯罪,往往牵连亲友数百人,浩浩荡荡押往宁古塔。到了那里,连孩子都成了奴隶,那种非人的生活实在能把人摧残成行尸走肉。清朝皇帝还很喜欢搞文字狱,这是握权者最乐于对付知识阶层的手段。只消深文周纳、上纲上线,几乎无需动用国力,就能消除异己文人,使耳根清净,何乐而不为?于已定罪的文人也不能都杀,否则落得个残害文化的骂名,于是不知有多少所谓"犯人"的文人的判决书上写上了"流放宁古塔"。于是又要株连九族,那些远亲,可能根本没见过当事人,他们的亲族关系要通过老一辈曲曲折折的比划才能勉强理清,现在却一古脑儿都被赶到了这儿。据李兴盛先生统计,单单清代的东北流人(其概念比流放犯略大),总数在150万以上。流人文化——流人之情清康熙年间,兵部尚书蔡毓荣获罪流放黑龙江,他的朋友,上海人何世澄不仅一路护送,而且陪着蔡毓荣在黑龙江住了两年多才返回江南。专程到东北探望朋友的人也有不少,例如康熙年间的流放者傅作楫的老友吴青霞便是不远千里前来探望。我特别倾心的是康熙年间顾贞观把自己的老友吴兆骞从东北流放地救出来的那番苦功夫。顾贞观知道老友在边荒时间已经很长,吃足了各种苦头,很想晚年能赎回来让他过几天安定日子。他有决心叩拜座座侯门来赎金集资,但这事不能光靠钱,还要让当朝最有权威的人点头,向皇帝说项才是啊。他好不容易结识了当朝太傅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纳兰容若是一个人品和文品都不错的人,也乐于帮助朋友,但对顾贞观提出的这个要求却觉得事关重大,难于点头。顾贞观没有法,只得拿出他为思念吴兆骞而写的词作《金缕曲》两首给纳兰容若看,因为那两首词表达了一种人间至情,应该比什么都能说服纳兰容若。两首词的全文是这样的:"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试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潺〔亻愁〕。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兄生辛未吾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不知读者诸君读了这两首词作何感想,反正纳兰容若当时刚一读完就声泪俱下,对顾贞观说:"给我十年时间吧,我当作自己的事来,今后你完全不用再叮嘱我了。"顾贞观一听急了:"十年?他还有几年好活?五年为期,好吗?"纳兰容若擦着眼泪点了点头。经过很多人的努力,吴兆骞终于被赎了回来。流人文化——流人的文化贡献离开熟悉的江南,来到冰冷的北国,流人的生活是艰难的。为了生命的延续,抱着仅存的希望,他们寻找自己的生活。他们在黑土地贫瘠的文化土壤里找到了自己生命的空间。流人们比较常见的是选择教书。例如洪皓曾在晒干的桦树皮上默写出《四书》,教村人子弟,张邵甚至在流放地开讲《大易》,"听者毕集",函可作为一位佛学家当然就利用一切机会传播佛法;其次是教耕作和商贾,例如杨越就曾花不少力气在流放地传播南方的农耕技术,教当地人用"破木为屋"来代替原来的"掘地为屋",又让流人随身带的物品与当地土著交换渔牧产品,培养了初步的市场意识,同时又进行文化教育,几乎是全方位地推动这块土地走向了文明。流民的涌入改变了当地以渔猎为生的原始生活方式,教他们种植稷、麦、粟、烟叶,采集人参和蜂蜜,使农业耕作得到发展。正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不知不觉中传播了中原文化,使南北方人民的文化交流得以沟通。文化素养更高一点的流人则把黑龙江这一在以往史册文典中很少涉及的角落作为自己进行文化考察的对象,并把考察结果以多种方式留诸文字,至今仍为一切进行地域文化研究的专家们所宝爱。例如方拱乾所著《宁古塔志》、吴振臣所著《宁古塔纪略》、张缙彦所著《宁古塔山水记》、杨宾所著《柳边纪略》、英和所著《龙沙物产咏》、《龙江纪事》等等便是最好的例子,这些著作(有的是诗集)具有极高的历史学、地理学、风俗学、物产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是足可永垂史册的。有几个代代流放的南方家族给东北所起的文化作用特别大,例如清代浙江的吕留良家庭、安徽的方拱乾、方孝标家族以及浙江的杨越、杨宾父子等。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在民国初年曾说到因遭文字狱而世代流放东北的吕留良(即吕用晦)家族的贡献:吕氏"后裔多以塾师、医药、商贩为业。土人称之曰老吕家,虽为台隶,求师者必于吕氏,诸犯官遣戍者,必履其庭,故土人不敢轻,其后裔亦未尝自屈也。""齐齐哈尔人知书,由吕用晦后裔谪戍者开之,至于今用夏变夷之功亦著矣。"说到方家,章太炎说:"初,开原、铁岭以外皆胡地也,无读书识字者。宁古塔人知书,由方孝标后裔谪戍者开之。""宁古塔"三个字,承载了三百多年的历史,而流人途径的"大石桥"目睹了世事沧桑。她听到过流人的浅酌低唱和痛苦呻吟,也看到过长空飞雁和肥鱼硕米。她是流人断魂的墓志,也是流人思归的梦乡。"人自东流,水自西流。古人谁似我淹留?"这是流人才女徐灿内心的呼喊!如果,时空可以穿越,她会知道,她们的"留",形成了今天的"流人文化"我们承认历史,承认流人的苦难,但,苦难的结果未必永远是苦难,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流人也创造了文明,在一个原本荒凉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迅速开化的状态。流放的苦难中显现人性、创建文明,本源于他们内心的高贵。凭着这种高贵,他们可以在生死存亡线的边缘上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他们为了文化和文明,可以不顾物欲利益,不顾功利得失,义无反顾。一个家族世世代代流放下去,对这个家族来说是莫大的悲哀,但他们对黑龙江的开发事业却进行了一代接一代的连续性攻坚。参考资料:lanyilanyi.blogchina.com/

3. 宁古塔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古代犯人都怕被分到宁古塔

在有关清朝的影视剧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大臣犯了错误,皇帝就下旨将罪臣及家眷发配流放,给披甲人为奴。

宁古塔到底在哪里,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宁古塔,这个魔性十足的地方,其恐惧之名,在清朝时期步入巅峰。

特别是《甄嬛传》中甄嬛的父亲被流放到宁古塔这段,使宁古塔被许多人了解。人们普遍会认为“宁古塔”是一座塔,其实这是错误的认知,宁古塔并非是塔,而是一个古代的地名。

清朝顺治十一年也就是1654年,方拱乾被清朝廷任命为翰林秘书院侍讲学士,后来因为受到牵连,被流放宁古塔。顺治十八年即1661年他被赦免回到京城,方拱乾曾经说过,他把宁古塔比喻为比黄泉路还可怕的地方,他说到了宁古塔,黄泉路也不怕了。

清朝统治者最擅长的两件事,一件是折磨人的肉体,比如电影《满清十大酷刑》中展示的清朝时期的酷刑,实在是有些吓人;另一件是折磨人的精神,清朝时期大兴文字狱,在文章中出现,“清”“明”“朱”这样的字眼基本就等于犯罪,当时的文人墨客,连文章都不敢写了。

正因为如此,发放宁古塔的过程,其实是对犯人双方面的折磨,这一点,清朝统治者是专业的!

4. 灵古塔在那部电影中出现过

只知道宁古塔

5. 为何一听到流放宁古塔,宁可死也不愿意被流放呢

看过清朝电视剧的人不知道是否听到过这个地方:宁古塔。当时清朝的皇帝会将一些罪大恶极或者一些作奸犯科的同党都会送到宁古塔去。

然而当时的人一听到”宁古塔“三个字有些人脸色就变了,甚至当时清朝的人一提到宁古塔就会闻之色变,有些人宁可死都不肯去宁古塔,那么宁古塔究竟有什么恐怖之处让人这么害怕?


所以一些被押送的犯人在路上遇到各种事故而意外死亡也是常有的事,而这其中为什么死的我想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流放宁古塔的人看似是侥幸捡回了一条命,可是对于他们来说却是生不如死的,因为在当时发配宁古塔的人能够侥幸回来的十不存一,就算是回到了家乡,家族也早已破败不堪只能贫困度日。

6. 电影《闯关东》我从一半开始看的,关东究竟是哪,为什么有几百年的历史

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一关之隔,却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从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满清政府却禁关令依旧。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惩罚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来历。至1840年东北人口仅突破300万人,比一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全国人口达四亿多。清末,沙俄侵略东北。清于1860年在东北局部驰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1910年东北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民国,“闯关东”洪流澎湃,新中国前夕近4000万人(数据来自《中国人口地理》,张善余)。 民国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留住的山东人达 到792万之多,“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 因此,现在东北土著居民的先祖大多属于山东等省份---黄河下游地区的。
闯关东,清入关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颁布禁关令。顺治曾告诫满洲贵族末路退往关东,雍正说“朕夷狄之君”“非中国人”。满人倾族入关,东北人口剧减,借口“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顺治开始,满境分段修千余公里“柳条边”篱笆墙---满洲长城(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康熙中期竣工。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曰“老边”;自开原东北至今吉林市北曰“新边”(《辞海》)。故,在民间有“边里人”、“边外人”的说法。
闯关东-山东人-清代分三个时期:(1)、1644至1667年,《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 户益繁息”。(2)、1668至1860年,为维护满洲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 康熙七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东北实行禁封政 策。(3)、1861至1911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 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 1860)正式开禁放垦。
闯关东,从“流人”到“流民”,到东北“移民社会” 。清初民族矛盾尖锐,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极其残酷的镇压手段。将“造反”者遣送边陲“烟瘴”之地,山东触犯刑律者多发配“极 边寒苦”的东北,这种遣犯史称“流人”。山东人是“安土重迁”的典型。人口压力、天灾人祸、 满清政府的政策导向等构成了山东人闯关东的外因。以修筑当时的中东铁路为例,《东北开发史》 引日本人稻叶君山的话说:“中国苦力,如蚁之集,而劳力之供给地 之山东,更乘机输送无数劳工出关为之助。是即一千五百余里之中东 路乃山东苦力所完成,亦非过言也。” 闯关东,东北是外敌侵扰之地,山东人卓绝的斗争。吉林省浑江市《湾沟公社志》记载:“1921年间有一名叫王振邦的农民, 原籍山东,因逃荒携妻及长女一家流落于西川一带。1931年日军侵占 东北,王振邦与山东老乡聚义百余人抗日,1934年末,他们与日军大小战事三四次,其中第二次战绩最佳,日军死伤惨重,义军为日军所 胆寒。”
闯关东,由于东北为流放地,禁垦,边墙西为蒙古贵族驻牧地。但覆灭的满清殖民政府无力阻挡历史潮流,满清二百多年殖民统治,倒促进了满蒙汉等族的大融合,即使“满蒙独立”运动、“伪满洲国”等历史沧桑,都没能改变满洲人成为中国的满族人。山东圣人之乡心态乡土意识淡化,冒险精神增强最,促使流民春往冬归转变为在东北扎根。辛亥革命东北几千万关内汉人回到中国怀抱,“以至于人文地理学地图表明该地区完全是中国人的”(《草原帝国》,法国,勒内.格鲁塞)。
闯关东,是悲壮的历史,是一次移民壮举。存在特定的“闯关东”路线、存在“闯关东”的特定背景。因此,闯关东是一种社会历史移民现象,有自发的客观因素,有内在的政治影响深度。“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 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 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 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 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队总进通化、 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 寝者皆山东移民...”。作为世界第一的大民族---汉族,几百年来人囗压力就使汉人不断向周边扩散:走西囗、下南洋,内蒙古和新疆也成为汉人移民地。那么,闯关东便成了人口与经济的平衡学。

7. 电影鹿鼎记小双扮演者

8. 一听说要流放宁古塔,有些人为何直接就会被吓到

看过清朝电视剧的人不知道是否听到过这个地方:宁古塔。当时清朝的皇帝会将一些罪大恶极或者一些作奸犯科的同党都会送到宁古塔去。

然而当时的人一听到”宁古塔“三个字有些人脸色就变了,甚至当时清朝的人一提到宁古塔就会闻之色变,有些人宁可死都不肯去宁古塔,那么宁古塔究竟有什么恐怖之处让人这么害怕?

所以一些被押送的犯人在路上遇到各种事故而意外死亡也是常有的事,而这其中为什么死的我想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流放宁古塔的人看似是侥幸捡回了一条命,可是对于他们来说却是生不如死的,因为在当时发配宁古塔的人能够侥幸回来的十不存一,就算是回到了家乡,家族也早已破败不堪只能贫困度日。

阅读全文

与宁古塔是什么类型的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手机如何下载电影电视 浏览:3
黑客帝国2语电影高清免费 浏览:142
怪兽比较多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325
推荐个好看的恐怖电影 浏览:64
倩女幽魂3电影怎么样 浏览:384
狙击什么电影比较好看吗 浏览:457
电影配音人有哪些 浏览:576
工作电影免费观看土豆 浏览:786
免费观看刚上映电影有哪些 浏览:366
财迷电影什么时候 浏览:453
国产好看的枪战电影推荐几部 浏览:472
国语好看电影2019推荐 浏览:147
去电影院该怎么跟妈妈商量 浏览:375
魔胎电影1983版国语免费 浏览:84
沈腾爆笑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158
斗鱼电影版大结局是怎么样的 浏览:910
喜宴电影多少分钟 浏览:806
任达华的电影都有哪些 浏览:592
神马影院如何下载电影 浏览:647
如何将电影导入快剪辑 浏览: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