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我特别喜欢看男同志影片或男同志动漫
如果你是女的,那麽你有可能是同人女。
有这样一群女孩子,她们虽然年龄不大,青春活泼,性取向十分正常,却对反映男同性恋题材的漫画和小说情有独钟,这类题材的作品被她们称为“耽美”,而她们也常常耽于此“美”中,如痴如狂。他们就是同人女。是什么造就了如此让人琢磨不透的怪现象?这样的阅读又将怎样改变她们的人生?
“你想问什么就问吧,只要不问我职业、真实姓名、家庭住址就OK。”
当记者用QQ联系到夜夜,提出要了解“耽美同人”们的情况时,本来习惯于在小圈子里交流“耽美”的她谨慎却爽快地答应了。学计算机的夜夜今年23岁,最大爱好就是喜欢阅读“耽美”作品。
提起“耽美”,您也许还很陌生,如今它却正在网上悄悄流行着,“耽美”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近代文学中,日文意思是“唯美、浪漫”之意,这类作品的目标是“反对暴露人性的丑恶面为主的自然主义,并想找出官能美、陶醉其中追求文学的意义”。
耽美作品是指能给人纯美享受的作品,早期包含BL(boy’s love,男孩间的恋情)、武侠、玄幻、悬疑推理等元素。如今,耽美作品基本代指BL作品,就是以两个男孩的恋情为主题的作品,而且大多以漫画故事为主要表现形式,也有一些是小说。
耽美群体的形成和日本动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听起来让人大吃一惊,圈中人夜夜觉得不值得大惊小怪。“我们受日本动漫影响很深,可以说从小学就开始看了,但是小说大部分人都是从初中或高中才开始看。”由于日本动漫中有相当比例属于BL题材,耽美群体的形成和日本动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然而“BL作品并不等同于同性恋故事,前者感觉就是言情小说,一看就知道是假的,里面的主角又帅又多金,个性不是酷就是可爱。但是后者就比较贴近现实,说的是同志的故事,BL作品恰恰是把同志故事美型化了”。夜夜强调两者的不同。
据了解,日本的耽美动漫强调感官欣赏的唯美,重视人物造型、服饰和细节,还有画面背景的精致美,画风的纤细和美少年的形象很符合少女群体的欣赏口味,而12-17岁的女孩们占整个群体的多数。同人最初在日本指有共同爱好的人,在国内同样喜欢耽美的人们互称为“同人”,大家又都是女孩子,“同人女”就逐渐成为爱好耽美作品的女性群体的代称。网友山十三是一名即将升入高中的中学生,却有3年的耽美阅读史。“自己周围有很多朋友都喜欢耽美,一部分就是同学。”
同人女们大多沉溺于作品营造的凄美爱情之中,欲罢不能
相对于对美少年形象、造型、服饰的偏爱,同人女们更多地沉溺于作品营造出来的凄美爱情之中欲罢不能。好有几部优秀的作品被她们奉为经典,其中包括Clamp的命运三部曲:《圣传》、《东京巴比伦》、《X战机》,和尾崎南的《绝爱》等等。“晃司和泉(《绝爱》中的两个主人公)强烈的爱,使心脏有受压迫的感觉”,“觉得这种爱超出性别,在世俗的压力下更可贵”。网友小木描述自己读过《绝爱》后的感受,让人心悸。
耽美写手们的创作思路颇为怪异,BE-BOY网友yuyumaomao曾分析说,“他们喜欢狠狠地折磨自己的主人公,让他从小到大饱受摧残、情人失踪、恋爱失败,喜欢用各种奇怪的情感诠释本应极为普通的一男一男之间的牵绊”。
同人女对耽美的痴迷不同于普通的迷恋。“我如果哪天不看看翻翻BL动画,漫画小说,就会不舒服,而且我一看见BL的动画漫画我就必买。同时因为喜欢某部作品,我还会延伸到喜欢它的作者,这个作者的作品集我也会买。”
耽美作品不仅使同人女沉醉于爱情的凄美和伟大中,还会悄悄地影响她们的一些观念。夜夜说:“看到外形俊美的男生就会下意识地去把他们BL化,如果看到帅哥跟女生在一起,就会觉得很可惜啦,而且对同性恋也变得很容易接受了,不会那么反感。”
作者: GAY_GARDEN 2008-2-19 20:16 回复此发言2[人民网]官方媒体对同人女和耽美的报道 可是交了男朋友之后,我还是一发不可收拾地迷恋着BL
同人女们的联系和交流主要在网上,QQ、论坛留言版是她们互通有无的主要媒介,而“在现实中难得这样的场合,万一搞不好会被人当BT(变态)的”。不过她们却并不感伤。网友默默说:“干吗非要正大光明,人人认可呢?小众不也有小众的好处吗?”
对于同人女来说,耽美作品不仅带给她们美和爱的感受,有时也会带来一些尴尬和困惑。“我记得有一次带灌篮高手的外传(根据《灌篮高手》改编的BL作品)去学校,被几个男生看见,谁知道一翻就翻到KISS的画面,他们当场就呆住了。”夜夜说。
“我有男朋友,明年就要结婚了。不过我不会让他知道我这方面的爱好,我的书柜也是锁着的。”夜夜说,“一般人把看耽美说得难听,搞不好男朋友还以为我们有问题呢!”
有人认为,耽美是少女情怀,是用来表达对异性需求的形式。当女孩长大,自己经历过爱情以后,再看BL作品时还会有当初的痴恋吗?“我也曾想,可能是因为自己对男女之间的事情不懂,可是有了男朋友,很快就要结婚了,可是我还是一发不可收拾地迷恋着BL。”
“以后呢?30岁40岁以后,有了孩子会怎样?”记者问。“那就不知道了,到时候再说。哈哈。现在也猜不到啊。不过还是会迷恋吧。”夜夜说。“我也不知道啊,照现在的发展势头是会的。”山十三的模糊中,透着一股坚定。
专家视点
李银河:“耽美”只为满足审美需求
有一种理论认为性实际上是一种原欲,有点像生命力或冲动。它的指向是不一定的,不一定指向异性或同性。
在古希腊,人们会认为性的欲望和节制是重要,但是性的对象很不重要。同人女欣赏的对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欲望。同人女现象与古希腊人对美的欣赏是一致的。她们喜欢少年,并不是因为她们有同性恋的趋向,而是她们体现出对美的需求。同人女的重点在于审美,或追求美。
所以,她们以后的发展也并不一定是同性恋,而如果是男孩子则可能会出现这种倾向。不管同人女们是继续喜欢看,或不再看耽美作品,对她们的性取向不太有影响。如果女孩子真是同性恋应该去看GL,但她们看的却是BL。她们更多从审美的角度,更多是浪漫的东西,比如讲到漂亮的美少年,反映的更多是青春的冲动。
“耽美”这个词起得好,表现了这类作品正好是符合她们审美口味的类型。即使她们走过青春,10年以后仍会喜欢,更说明与她们的性倾向无关,而是一种审美。人对美的喜欢会一直持续下去的。
2. 我是女生,为什么爱看女同性恋的电影,尤其是吻戏,总怀疑自己取向,但对男生又不排斥,😨
如何判断性倾向
现代科学研究显示,性吸引一般在儿童期间(7-10)即已出现。性倾向的出现,并不须要有性行为或感情关系经历。有些人错误地以为,如果没有尝试过,性倾向就无法判断。性倾向实际上是一种直觉,即使一个人在还没有任何性经验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判断自己的性倾向。
那么,性倾向的判断是如何做到的呢?
上面说过,性倾向的定义是指对于某个性别(或两性)的性欲望和感情欲望。所以判断性倾向,两个因素都需要具备。也就是说,不能仅仅依靠一个人的性行为判断。比如有些年轻人,为了试探身边的一个人是不是同性倾向,会在睡觉时去挑逗一个人,也有时是在清醒时为一个人提供性服务。这样的试探,是并不能判断一个人的性倾向的。年轻男性每天清醒阶段,会勃❤起300多次,很多人自己都无意识。很多人仅仅通过机械摩擦,就能勃❤起甚至达到性❤高❤潮,所以仅依靠性行为判断性倾向,是完全不可靠的。
反过来,有些人常用“喜欢”形容自己过去的经历。我经常收到年轻同志的来信,说自己幼时曾“喜欢”异性。但喜欢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同性倾向的人,完全可以喜欢异性,也能有很深层的友谊,但如果不具备性吸引,那显然也与性倾向无关。
网上流传一些所谓可以测试一个人的性倾向的方法,都是不具备科学意义的。性倾向是只有本人自己,通过自己的直觉,感觉性吸引和感情欲望,才能做出判断的。
● 双性倾向
社会上乃至性少数群体内,对于双性倾向有很多误解和偏见,也有不同程度的歧视。这些大多反映在两个极端,一部分人相信所有的人都是双性恋,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根本不存在双性恋这样一种现象。当然这两种看法,都是错误的。
前一种想法,仍旧是因为对于性倾向定义的理解有问题。比如有些人以为,如果和两性都能够发生性行为,就说明一个人是双性倾向,如果按照这个定义,确实绝大多数人,至少在特定环境下都能够做到,但如上文所述,性倾向是不能仅仅以性行为为依据来判断的。事实上,双性倾向的人,是可以从两性中任何一个获得性和感情方面满足的。所以,真正的双性倾向的人,并不必须同时在生活中发生与两性的性关系,绝大多数双性倾向的人,在生活中的任何阶段,是可以与异性或者同性建立稳定的一对一关系的。
否认双性倾向的存在,也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这些否认的存在,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有些自称是双性倾向的人,确实是实际上是同性倾向而不能接受自己的人,甚至有些人以双性倾向为借口,解释自己为什么在有了固定的异性情感关系甚至婚姻之后,还在关系之外有同性关系。
科学界对于双性倾向的存在是有定论的,对于其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也有足够的统计达成共识(见上面的图表)。
另外一点也应该提到,学术界有些人曾认为,双性倾向意味着对于两性的性兴趣是大约对等的,这个看法现在已不再被科学界接受。性倾向从很大角度上,并不具备可量性,所以对于两性各自的吸引程度,已不再被看作判断双性倾向的标准之一。
您也可关注我们的贴吧贴吧:亲友会pflag吧,获取自我认同的知识,可以在吧内进行发帖求助我们有专门的心理咨询以及接纳孩纸的父母们在线解答。
3. 自从看了一部同性恋电影我就喜欢上那男主角了,天天看同性恋电影或者相关资料,发现越来越喜欢同性恋,担
我觉得吧是这样,你喜欢看同性恋题材并不是代表你自己是同性恋。我也喜欢看啊,但我喜欢的还是异性。可能只是对于你来说,同性恋题材不仅表现的是两个人之间的爱情,还有世俗的压力,旁人的偏见等一系列的东西,你看了之后觉得不仅感人而且觉得有深度,值得思考,所以你喜欢。
4. 为什么有些女生喜欢看男生同性恋的电影或动漫
不知道别的女生是怎么想的
但是我个人是因为厌烦正常的也就是男女向的番的梗
和我的世界观不太一样
有时候就算看男女的漫画或动漫也会挑女扮男装的
或许是新鲜吧。
而且很多动漫或者电影
女生都背负了一些世俗看法
或可爱或御姐之类平面人物让人很烦
为什么会有“你这样男生是不会喜欢的”
“以后会没男人娶你的”“女生应该是……样的”这样的观念束缚呢
反正
三观不合
。男同的比较满足我的观念
一般双方会更加的体谅和理解吧。更有爱。
5. 同性恋题材电影为什么这么火
因为是一个比较新的题材。同性恋自古就有,但还没像今天拿到大银幕上讨论,一部分人是因为好奇,一部分人是奔着电影里无奈地爱情去的,还有一部分人可以说是同性恋的拥护者。而且,今日,国内外,同性恋都是一个比较火爆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同性恋争取一定的权利。
6. 为什么现在这么流行同性电视剧
现在已经是普天之下皆腐剧的节奏了,可能一提到腐剧大家心中第一想到的就是泰国了,要说泰国的腐剧那可是一波接着一波,什么《爱情未了》、《逐月之光》、《醉后爱上你》
中国最火的就属去年播出的网剧《上瘾》了,不说别的,两位男主演颜值还是挺高的,台湾最近很火的一部《深蓝与月光》
韩国的《method》,颠覆三观??
战斗民族美国也有《皮囊》、《夫夫们》
最著名同性电影的还有哥哥张国荣和张丰毅演义的《霸王别姬》,这部电影由陈凯歌导演,于1993年上映,影响力还是至今余存的,特别是哥哥的那句经典台词:说的是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这句话从哥哥的嘴里说出莫名心疼??
回归主题,那么!现在已经是全世界都在拍同性电视、电影,难道是因为导演??好吧玩笑话,其实要说同性话题,中国这几年也正在逐渐正视这个问题,如果说爱情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那么我觉得这件事情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去拥有的。
就算这两个人是同一个性别,我们常说社会要公平、公正、自由,同性也是一种自由,在网上看见了很多同性恋人的镜头谈话,几乎每一对同性恋人都是因为众人的异样眼光和排斥让他们这份爱情显得那么见不得光那么狭隘。
世界这么大,能找到一个真心真意对自己好的人真的很难,就算这个人是和自己同一个性别,都说异性恋爱是为了性!同性才是真爱,其实不管是异性还是同性都有追求自己心目中的那份爱情的权利。你们觉得呢?
7. 为什么现在的人喜欢同性恋
为什么有些人会成为同性恋者?
为什么有些人会偏好同性间的性行为?目前仍末有明确而肯定的答案,也欠缺能被严谨验证的完整理论。不过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和心理动力因素都能提出一部分的解释。
一.生理因素
现在越来越多证据证明生理因素乃同性恋的主要成因。研究结果显示,以下的因素与同性恋有着莫大的关系。
胎儿期生殖腺中男性荷尔蒙的缺乏或过多。
中枢神经系统的性别特定分化出了问题,决定性取向的脑部中枢有了障碍。
成长过程中男性的荷尔蒙(睾丸嗣)过少。
女性若有过多的男性荷尔蒙和生理过少的动情激素(女性荷尔蒙),已证实较可能 成为同性恋或双性恋者。
有高比例的同性恋者,其精子数目偏低,畸形精子的出现率偏高。
综合说来,男性大脑中负责性取向的中枢神经系统若未能与身体其他部位同时男性化,男性荷尔蒙的分泌出了问题,则他成为同性恋者的可能性大增;女性若有过多的男性荷尔蒙和较低的动情激素,则易成为女同性恋者。
二. 家庭因素
佛洛伊德派的学者将同性恋归因于儿童时期的压力,特别是一个强势、过度保护的母亲配上一个软弱、无力而又有敌意的父亲,会使得男孩缺乏对男性形象的适当认同。依心理学家Bieber和其同事的研究(1962),认为以下原因使男性成为同性恋者:
缺乏对父亲的性别认同(sexidentify),而对母亲过分依赖。
母亲表现出对其他女性的不信任,而把这种情绪移转给儿子。
周围有太多的女性,如:母亲、姊姊、姑姑、阿姨等,使该男孩的思想言行都倾向于女性化,而习惯于女性的行为模式。
父亲希望生个女儿但生的却是儿子,因此有意无意地把他教养成女孩。
一个经常被父亲轻视责骂、被贬损了男子气慨的儿子。
双亲对性都有恐惧感,对性有强烈排斥;在这种家庭里成长,使孩子对性产生了歪曲约观念,因此成长后不易适应异性恋的生活。
做母亲的过分宠爱儿子,造成母子间异常的情感连结太强,使做儿子的相信: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比得上他的母亲,足以成为他的配偶。
造成女同性恋的原因却不同失去母亲未必会造成同性恋,但不稳定的家庭环境、父母不和则会影响。
女性有情绪受创的经验:例如被强奸,或被卖为雏妓,认为自己无法与男性相处、缺乏安全感,认为自己和男性相处会不胜任、不相信男人、或痛恨男女间的关系。此外,部分女权运动者也有因敌视男性而出现同性恋行为的例子。
母亲让女儿有畏惧做女性的感觉,或父母强烈希望她是男性,并安排明显的男性性别社会化经验。
三. 心理动力因素
一个人如何发展他的内在心理自我(intraPsychic),对其性取向和性认同有明显的影响。一个人的性别体认包括:性别认定(gender identity)、性别固定(gender stability)和性别一致性(gender consistency),同性恋者的主要问题是性别认定出现问题。由于生理的需求和亲子的互动,婴儿至儿童期经由大人的接触、抚育和照顾,逐渐发展出对自己身体的基本态度,并培养出对自己性别取向的整合及整体认识。正常的情况是:他或她明了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接纳自己的性别,并扮演合适的性别角色行为,但同性恋者在这方面的发展有了障碍,不能符合一般人的期望,未能扮演与原来生理性别一致的社会角色。
从整合的观点来考量,性偏好可能来自重复扮演自己小时受侵犯的经验,也可能学自电视等媒体所播映的性偏好行为。随着年龄增长,人们会从社会化过程中评估那种方式较可能实现也较能被社会容许。对大部分人而言,性偏好的需求在社会压抑下,逐渐转变成一种性幻想,而学会用正常性行为来纾解性需求。但对有偏好性行为的人来说,他们也有正常性行为的能力,平时性偏好行为可以被控制或压抑、隐藏起来;只有在压力下或内心冲突发生时,特别会出现这些偏好的性行为。
8.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同性恋的电影、电视剧
电视剧或者是电影都是作为一种宣传引导进入我们的生活的。
越来越多的同性恋被人们发现,人们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这其实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不应该被大家所嘲笑,这一类人生活在社会上受到很多人的排斥,他们的内心也十分的痛苦。正因为社会对于同性恋的认同度非常低,所以需要拍电视或者电影来引导大家接受这样的人群。其实这样的人在我们身边真的非常常见,他们不是什么人格上的问题,他们只是单纯的不喜欢异性,他们并没有什么并错,不应该受到我们的歧视,我们不应该像怪物一样看他们,他们有权利过正常人的生活。
我表姐就是一个同性恋,她喜欢漂亮的女孩子,她从小就喜欢穿男孩子的衣服,像男孩子疯闹,没有一点女孩子的样子。长大以后,父母逼她结婚,但是她觉得和男人睡在一起很恶心, 后来还是离婚了。家里面都非常着急,心里医生告诉家人,我们要接受她,不应该怪她,因为她就是一个正常的人,就像男孩子和女孩子在一起一样的正常。曾经一度姐姐都不愿意回家,面对家人,但是现在我们全家都接受她这样的事实,她很开心可以回家,还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女孩子带回家给我们看。现在我们全家都觉得这样才是最好的。
电视机和电影就是要引导我们接受这样的朋友、家人,让他们在这个社会大家庭里面正常的生活、正常的交喜欢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