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中的灯光设计和舞台剧中的有何区别
电影中的灯光主要是为了拍摄效果,为了把画面拍摄地更加美好,而舞台剧中的灯光主要是为表演者和观众带来更好的视觉效果。
2. 大电影拍摄中如何选用影视灯光大家都用的什么牌子的灯光啊
大电影的拍摄过程中根据环境场景的不同,需要各种灯光来补光的,那简直是烦死个人。但是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对于灯光不懂得人其实还是很多的,如果你想要学习的话就多去电影商城看看吧。
3. 1、在影视作品中照明,包括自然光和人工光照明,是怎样体现画面的空间纵深感,物体的立体感和物体表面质感
影视照明在影视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不同的灯光 都将会大大改变影视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涵义不管是明暗 还是位置 强弱 色调 甚至是速度都能表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影视拍摄如虎添翼,大量高科技手段的应用,轻而易举地实现了过去很难想象的影像画面,特别是电影胶片技术特性的提高以及电视摄像机科技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使影视创作的空间更大,尤其是对照明光线技巧的施展,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余地。因为光线是摄影造型的主要元素。
具体而言,胶片性能的提高、数字和高清摄像机的出现以及先进灯光器材的普遍使用,使照明工作能轻而易举地满足拍摄的要求(满足曝光)。那么,这时的照明师该怎样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手段达到影视作品更高的艺术追求和境界呢?本文就此略谈一点个人见解。
一、端正态度,全面思维
电影电视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涵盖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化妆、服装、道具、摄影及照明等门类,而且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部影视作品的诞生是各个专业部门紧密合作的结果,是各个部门艺术创作的集合。照明,作为这一综合艺术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他在人物性格的塑造、环境气氛的营造,画面质量的提高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当代电影追求艺术效果的重要技术指标。这就要求照明师必须端正态度,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之所在,要通盘考虑,全面思维。因此在熟读剧本、了解剧情方面要下大工夫,要花大气力,同时要与导演,摄影和美术师进行充分的沟通,在拍摄前达成共识,并制定详尽的照明工作计划,准确地做好照明灯光器材的预算,完成好整部作品的灯光设计,精心地作好各种灯光器材、用材的准备,同时要与各部门、各工种之间密切配合,以保证照明工作在拍摄过程中安全,有序,有效地进行。
二、技术过硬,营造气氛
熟练地掌握照明技术是照明师的基本要求;创造性地运用照明技巧,灵活巧妙地运用,控制光线,是照明师水平高低的真正体现,是照明师的核心本质。完成影视作品所要传达的内容含义,并能因此打动人,感染人,教育人是照明师“运用”技术及艺术的特殊使命,因此照明师必须全面地掌握过硬的照明技术。这就要求照明师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掌握各种与照明技术相关的知识,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
众所周知,“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光的世界将是黑暗的。光,为人们提供了了解物体表面与结构、外部形态,距离与色彩的条件,还使我们分清了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影视作品的创作当然也离不开光,影视拍摄就是将光线照射某一物体,使这个物体产生明暗关系,并将其记录在电影胶片和电视磁带上,在二维的平面画面中创作出视觉三维的立体空间活动影像。这种在光与影的作用下出现的影像,影调的变化过程,就形成了摄影艺术产生的基础。而影像、影调的不同变化,则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效果,这个不同的效果,在无形之中影响着我们看待事物的情绪与感觉。这就是艺术气氛创造的基本依据。合理地运用光线的强弱、明暗、色彩等这些感染元素,就可以塑造出各种不同影像的艺术气氛,从而传达出作品所要表现的某种含义。
光,既能营造“灯火辉煌”的富丽景象,云雾缭绕的“仙山境界”,也能布置成“阴森恐怖”的黑暗地狱;既能显现温馨的晨光、亦能表现寒冷的夜晚。通过光线对人物、事件、景物的艺术处理,或塑造,或歌颂,或暴露,或隐喻乃至批判。都会令表现物个性、层次更加分明,立体。当然有时某种平淡无奇、索然无味的画面,也都是用光线有意刻画描写的。所以光线是摄影艺术创作中的“灵魂”,是营造气氛的法宝。
光线的本质来源,来源于发光体,发光体投射到物体表面所形成的特殊状态,作用于我的视觉后所带给我们的各种联想,是我们产生各种情绪变化的“罪魁祸首”。光线的运用来源于我们对大自然及对社会的细微观察,获取和利用。比如,自然界中时间、季节和气候的变化会展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致。照明师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对光线加以模拟和创造,亦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创造出一年四季的千姿百态的不同光效来,这里没有一贯的公式可以参照,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可以界定,一定要从生活中仔细观察,精心积累、认真总结并加以有效地提炼运用。这就是艺术作品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真谛。
三、合理运用,大胆创新
“合理运用,大胆创新”是照明师实现艺术创作的有效保证。“合理运用”是指在光线,色调,环境气氛的运用上要符合实际,恰到好处,让人看不出人为雕琢的痕迹来;“大胆创新”是指在强调气氛的同时不受以往条框的束缚敢于打破常规,当然前提是要符合整个剧情的需要,如我在影片《红樱桃》中就应用了各种不同的光线效果,制造出了既符合时代背景又与人物内心活动相吻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来。
比如,在影片即将结束的一场戏里,苏联红军救出了女主人公楚楚。画面表现的是:远景------大厅、墙面、几面俄式大窗。画面楚楚坐在窗前,灯光设计中用了大型柔光屏,并提高了灯光的强度,光比很大。并将灯光位置适当降低,这样相对柔和的阳光从窗外射进室内,在左侧墙面折射出一道较低的投影,使楚楚的位置形成侧逆光。室内大面积的暗光,与室外明媚的阳光形成十分强烈的对比。画面传达的信息是:阳光光线的低投射反映出的季节是冬季,而阳光的光线又告诉我们那是冬季里的一个晴天的早上。它预示着寒冬即将过去,战争即将结束,人们渴望的和平生活马上就要到来了。此时浓重的影调气氛给我们提供了太多太丰富的想象空间。照明,通过对光线的艺术处理发挥了任何别的艺术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收到了预期的艺术效果。
例二:以往由于胶片及摄像机的技术原因(感光低,满足曝光等),和我们认识的局限,在光线影调的处理上经常是--------光效单调,人物亮,景物也亮,人物暗,景物也暗,只能表现出景物的基本特征和颜色本身,致使画面平淡、缺乏真实与生动感。现在由于胶片及摄像机性能的提高,我们认识的进步,使制作技术愈加成熟,对光线的处理方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在对人物与景物之间的亮度处理上亦有所区别。比如,在光线的运用中加一些亮或暗的点缀,会使整个画面活起来,增强深度感,主体得到突出。这样就打破了以往的影视画面“亮而平”的老面孔。进一步讲就是能亮的部分一定要亮起来,该暗的地方一定要暗下去。具体操作中,应在高性能摄像机及胶片的技术特性能保证“影调,层次”的情况下,根据剧情的需要大胆地拉大反差, 将明暗反差利用到技术上的最大值,制造出较大的光比,使人物的光线处理超出常规的定式,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电视剧《走向共和》的用光方法就采取了景物及人物的较大反差,制造出强质感的影调和凝重的气氛,对于剧情的发展起了很好的烘托效果,对于反映沉重历史题材的作品是很成功的尝试。
长期的照明工作实践使我体会到,光,是一种无从捉摸,也是不好把握的东西,如果照明师没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良好的业务素质,尤其那种很到位的现场感觉,就不会采取合情理又有新意的光线处理方法。这就要求照明师不断学习新知识、善于总结实践经验,积极接受国内外同行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层面,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观察生活、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大景取势,小景取质
很多年来拍摄的宫庭场景,大多是在棚内搭建的。偌大的空间与实际的建筑大小不相上下。早期的用光方法是用很多灯把景物全部打亮,虽看上去一清二楚,但却缺少了真实宫殿应有的威严,气势和真实感,人工布置的痕迹显而易见。现在由于灯光附件的引进和各种柔光材料的应用,使传统的照明方法有了新的生命力。例如,用不同质地、反差、薄厚的柔光屏把光线加柔后,会把宫殿里不同角度的光线,不同质地的物体处理得柔和有致,不留任何死角,既可以达到一种近似年画的表现效果,(颜色鲜艳而夺目)。有许多题材的片子适合这种年画影调气氛的处理。
近年来,我参与拍摄的电视片《走向共和》、《依天钦差》、《大清御使》则采用的是令一种的光线处理方法。我们根据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特征、人物特性,用主光模拟宫殿的真实光效,制造浓重的影调和较大的反差,光线从宫殿门窗外投射进宫殿内,这样在灯具前加柔光片 (ARRL3032 3034),使光线均匀地散开却不失柔和,用遮挡的方法挡掉上部的光线,制造出较明显的门窗进光光效。光线和亮度从门窗向里延伸,纵深到帝王的龙椅及龙椅后的背景。由于门窗光线自然遮挡和人工遮挡的结合,使背景有了不同的亮度变化。完全模拟了自然光效,光线从门窗外依次循序渐进由最亮到渐暗,突出了宫殿的真实氛围, 再在宫殿内设置少量的灯具和附件控制副光亮度,使反差比例符合剧情及人物的客观需要,这样就塑造出了凝重而逼真的影调来了。又由于室内灯光器材量少,腾出了更大的空间留给演员表演和导演的调度。
全景的光效更多应是完全模拟自然光线(阳光,阴雨等),这样光效气氛更加真实可信。这也是我近年所总结出的一条“基本定律”。从拍摄的角度看去,你会有种置身于宫殿内的感觉。这种光线的处理方法得到了专家的肯定。至于近景的拍摄,则要认真、讲究,因为近景看得更加清楚,逼真。“讲究”是指对画面的层次,质感和韵味的追求。根据演员的不同情况对光线进行认真细致地修饰,使人物造型更加生动与丰满,并准确传达导演意图。
总结多年来与诸位摄影师合作拍摄的成功经验,对于光线的处理一定要: 全景取其势,近景取其质。创造剧情需要的气氛,实现影视照明在创作中所具有的绘画功能和创造幻觉环境的特性。提升照明工作的重要性。
五、挑战传统,为我所用
光线的角度、方位、高低的不同运用,对环境气氛及人物造型有着直接的影响。光位的高低在画面里可以直接反映出时间及空间;光位低投影长,一般时间是早上或傍晚;或是冬季,光位低影子长,影子在地上,墙上的投影长短能直接表现出空间的大小。同样作用在人物造型上即可起到美化作用,也可呈现丑化效果。如何处理好光效和人物造型的关系,主要看剧情对人物的要求。
在影片《横空出事》中,我大多采用较高的光位,高光位有种自然、真实、硬朗的效果。在全景拍摄时有时用顶光,反映高原艰苦的自然工作条件。“两弹一星”的功臣们在艰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下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他们是中国的骄傲,是可歌可泣的英雄!我们在给予人物的光线时采用了捎高一些的侧光的光位,处理上采取了较大反差,使人物造型生动而威严。极其符合时代特征、人物身份和剧情对照明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和先进照明器材的广泛应用,照明工作的重点则放在了创造上,创造就是要标新立异,打破常规,方法除了全新的创造外,就是对以往的手法加以改革,调整,加以反向利用 。例如:以往我们不常使用的低角度照明光位也开始被合理使用了。它对消除人物面部阴影即可起到很好的效果。我在影片《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采用了大量的较低光位来处理不同的人物与不同的情节。这部片子反映的是家庭暴力题材,男主人公理应受到社会的谴责。人物的光线处理采用较低的光位和较柔和的光线,并加入一定的反差,人物的光线塑造是一种面目狰狞的感觉。但又不能等同于传统的光线方法对反面人物脚光的处理,要把握好光线的“度”。而同样的低角度光位用于女主人公的光线处理时,再加以一定的技术方法,又可以达到相反的造型效果了。比如,采用柔光照明消除人物脸上阴影及眼带影,可使人物的皮肤更加细腻,再配合其他光位的光线,使人物的造型更加生动,从而激发观众对漂亮的弱女子受到家庭暴力摧残的怜惜和愤恨的情绪。目前的广告拍摄大量采用了这种方法,以柔和的光线消除了人物面部的瑕疵,给人以细腻美丽的视觉感受。因此有条件地挑战传统,改之为我所用是创新的另一种方法。
六、谦虚谨慎,博采众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使我们影视工作者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影视作品的拍摄,也有幸及时地接触到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本人通过多年来与国内著名摄影师的合作以及长期以来与国内外同行间的交流,不仅学到了许多新的创作方法,也学到了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做人品质。例如:同张黎拍摄影片《红樱桃》、《红色恋人》,体会了创作之大气;同迟小宁拍摄影片《葵花劫》,感受了创作之严谨;同甘露拍摄影片《我的兄弟姐妹》,感染了创作之朝气,丰富了我照明工作方面的多种实践积累。俄罗斯灯光师斯达斯(《这里黎明静悄悄》的照明师)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和认真负责(在《红樱桃》影片中协助我工作)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国内著名摄影师吕乐、张会军等的博学和谦逊,给予了我艺术修养和业务素质潜移默化的影响。
多年来,笔者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地感受和思考,参与创作的影视作品基本上得到了同行们的肯定和好评。除此之外,我还不失时机地参加了专业院校的部分进修,注意理论水平的增强与提高。总之,在当今影视飞速发展变化的今天,充分运用现有技术进步的成果,运用思维和想象力进行创新是照明人员的首要课题,科技的进步对灯的用量可能会减少,但对照明师的艺术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为视觉画面是由光线绘画来完成的。
影视照明角度与人物造型关系
在影视作品摄制中,照明光线投射到被摄人物身上,与摄影机镜头的光轴形成一个夹角,我们把它称作为照明角度。不论是水平方向的照明角度,还是垂直高度的照明角度,均对被摄人物的画面造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本文论述了照明角度的确定,水平方向照明角度和垂直高度照明角度的各个光位的造型效果,以及照明角度对人物造型处理的影响。
人物是影视作品中故事发生、发展的灵魂,画面里呈现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是吸引观众视觉注意力和引发观众情感的关键。
人物造型在影视画面中那些魔术般的、千变万化的形象,如少女的纯洁、小伙的潇洒、老人的苍桑、孩童的天真、坏人的丑陋、敌人的凶恶等等,画面中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完全归功于光的造型作用。
光,仿佛是神话中的人物“马良”手中的画笔,他赋予画面里的人物不同的形象造型和性情各异的鲜活性格。画面中截然不同的人物造型,自然在照明用光上不能千篇一律,在塑造画面人物造型的照明用光中,照明角度的变化对画面上的人物造型具有决定性影响。
一. 照明角度的界定
影视作品摄制时离不开照明灯具,任何一盏照明灯具都是点光源,它在拍摄现场相对被照明的人物具有一个三维空间位置,这个空间位置我们把它称为照明角度,照明角度包含有水平照明方向、垂直照明高度和照明距离。照明距离仅对照明光线强度有所影响,对人物光影造型的塑造影响不大,故不作论述。
1.水平方向照明角度
图1以极坐标来表明水平光线和垂直光线的照明角度。图1中A图,为水平面(即横面)照明角度的设定图,光位12设置的摄影机对着人物,这一光位的光线与镜头光轴重合,其照明角度为零度,成为标准的正面光(即顺光),然后每隔30°角设置一个光位。光位l的光线照明角度为30°,光位2为60°,光位3为90°,光位4为l20°,光位5为150°,光位6为180°。同样,在摄影机左侧的180°内,设置的光位11、光位10、光位9……,都与右侧光位是对等的照明角度。
例如,光位1和光位2,其光线的方向都称为侧顺光,但是标准的侧顺光(即塑型光)的照明角度为45°左右。这一照明角度,正是我们通常说的“光从45°角而来”的原因。
2.垂直高度照明角度
图1中B图,为垂直面照明角度设定图,光线在摄影机镜头光轴上方或下方,与镜头光轴形成一个垂直面的夹角。其角度的大小仍然以极坐标的刻度为例,以镜头光轴为基准,每隔30°角设置一个光位。如光位1为垂直面30°角,光位2为垂直面60°角,光位3为垂直面90°,其余的光位角度数依此类推,直到180°为止。镜头光轴上方五个光位(即1、2、3、4、5光位)形成顶光。镜头光轴下方的光位角度,与上方的垂直面光位角度相对应,直到180°为止,在镜头光轴下方的五个光位(即7、8、9、10、11光位)形成脚光。
我们这样细致地划分照明角度的原因是为什么?因为,在拍摄现场光线照明人物时,其画面中的人物造型塑造的优劣程度,与光线的投射角有极大的关系,为了找到合适的照明角度值,就必须有一个科学的计量标准,这种划分的方法也就成了核对照明角度的依据。如果把这一技术方法灵活地用在照明布光中,虽然不需要用角度尺去测量光线投射角度,但照明角度的概念会指导我们去调度光位角度和使用照明光线,以及运用每个照明角度的造型特点去有效地塑造人物造型。
从上述照明角度的划分中可以看出,水平面角度的形成,主要依靠光线的投射方向,而垂直面角度的确定,却依靠光线的不同高度来形成。由此可知,每一光位的照明角度包含着两个坐标:即光线的水平方向和光线的垂直高度。
二. 水平方向照明角度与人物造型效果
水平照明角度即光线照射到被摄体的光线方向,这是以摄影机镜头光轴对着被摄体而言。假如,摄影机正好对着人物的正面,其水平光线方向是按镜头光轴为基准来划分的,光线则将围绕人物产生不同角度的照明光位与人物造型光效。
图1中A图,光线围绕着被摄体做0°至的360°照射,可划分出十二个照明光位,表明水平光线方向所产生的光线效果。下面就这些光位的造型作用,叙述如下:
1.光位12(0°角)称为顺光光位,在这个照明角度照明,被摄人物受到均匀的正面光线的照明,使对象表面结构和质感趋于柔和,被摄人物的影子直接投向身后而被遮挡。如果采用软光作正面光照明人物面部,可以掩饰皮肤的皱纹和松弛感,隐没那些凸凹不平的质感,使人物显得年轻。这种光线能较好地反映被摄体的固有颜色,起到平涂的色彩效果。顺光光位照射的人物,轮廓是灰暗的而表达不清晰。因此,对于画面中纵深透视和空间立体感的处理,它远不如其它光线,在光线处理上,常将低亮度的顺光用作人物的辅助光,能起到良好的辅助造型效果。
2.光位1和光位2(30°角和60°角)称为侧顺光光位,照明时大多以45°角左右来照明被摄人物,使人体表面能呈现较大的亮面和较小的暗面,使人物形象产生明暗变化,表现出外部结构和表面质感,是塑造人物立体形态的最佳光线。侧顺光大多采用硬光照明,常作为人物的主光照明,它具有明确的光线方向,和明显的投影,能起到主导光线方向和照明总角度的造型作用。
3.光位3(90°角)称为侧光光位,照明中大多以90°角投射光线,从侧面来照明被摄人物,在人物表面产生明显的亮面与暗面,有较强的表达人物立体形态和表面质感的造型能力。如果侧光以硬光的光线性质,作为照明人物的主光,有可能使人物正面产生明暗各半的明暗反差,不利于美化人物形象,这时可以将侧光光位移向70°-80°角之间照明,就会表现出理想的主光照明效果,更加突出人物面部的立体感和刚健的造型效果。在侧光的照明下,能明显突出具有人物性格特征的脸部皱纹和身体肌肉的凸起特征。
4.光位4和光位5(120°角和150°角)称为侧逆光光位,标准照明角度为135°角,即从被摄人物侧背后投射照明光线。它可以使人物的受光一侧产生一条较亮的轮廓线,突出人体的立体形态和景物的空气透视。侧逆光照明角度,再加之正面辅助光照明,可以拍摄出非常美丽的人物近景或特写景别的画面造型。
4. 电影主光源和副光源的区别
用于电影摄影(包括电视摄影)、放映、洗印等方面,具备发光强度稳定、光谱成分符合使用标准、发光体尺寸和光分布状态便于光学控制、使用方便并有较长使用寿命等特性的电光源。
用于电影光源的有白炽灯、卤钨灯、金属卤化物灯、短弧氙灯和碳弧。
白炽灯白炽灯是电影工业中最早使用的光源。功率从低于10瓦至10千瓦。有些白炽灯的玻壳为球形,局部蒸镀铝膜,起反光镜的作用,用以代替灯具的反光镜;有的白炽灯玻壳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光学系统。白炽灯的主要缺点是发光效率偏低(20流明/瓦左右),钨丝在高温下蒸发的钨原子沉积在灯泡的玻壳内壁,使玻壳变黑,灯的寿终光通量比初始光通量显著降低。因而这类光源逐渐为卤钨灯所取代。
卤钨灯卤钨灯是灯泡内充有卤族元素或卤化物及惰性气体的新型白炽灯。由于在燃点过程中产生卤钨循环,避免了钨沉积,提高了灯丝的温度和发光效率(约30流明/瓦),在相同色温条件下,寿命比普通白炽灯长,光通量和色温基本保持恒定。而且由于体积小,有利于照明系统的光学控制。
应用于摄影的卤钨灯主要为管型和圆柱型。管型卤钨灯功率范围约为500~3000瓦;圆柱型的功率范围约为250 瓦至20千瓦。摄影卤钨灯的色温为3200开左右。放映卤钨灯功率范围为50~ 400瓦,色温为3300~3400开,灯丝结构为螺旋型或排丝型。为了降低片门温度,放映卤钨灯通常还配有介质膜反光镜,并将灯泡和反光镜组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组合式聚光灯泡。
金属卤化物灯金属卤化物灯是由金属蒸气(例如汞)和卤化物(例如铊、铟或钠的卤化物)分解的混合物电离激发后辐射发光的放电灯。在这种复合放电条件下,发光效率可达80~120流明/瓦,而且还可通过改变填充物的种类及填充量的大小来改变灯的辐射光谱,以提高其显色性(显色指数可达80~90)。在电影摄制过程中,可用金属卤化物灯代替传统的碳精灯,用作外景照明光源。金属卤化物灯还可用作放映光源或追光灯光源。球型金属卤化物灯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投射式光源。管型金属卤化物灯可用于大面积散射光照明。
5. 影棚里拍摄时为什么要用大型的闪光灯用那些持续的不是也可以么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闪光灯的瞬间亮度大大高于普通三基色灯。
2、持续的亮光会影响被摄者的情绪,使表现不自然。
3、虽然持续照明的三基色灯光下,可以直接看到造型效果,但是会使被摄者瞳孔缩小。而闪光灯瞬间闪亮,瞳孔来不及收缩,照片上看起来大的瞳孔更漂亮。
4、持续照明的灯光会使被摄者感到很热,容易不适、出汗,破坏了化妆效果。
6. 拍电影都需要什么灯光设备
1、电影灯具通常分为常用灯具和效果灯具。常用灯具主要包括散光灯、聚光灯和背景幻灯等;效果灯具主要包括追光灯、水浪效果灯,雨雪效果器和闪电效果器等。此外,还有电瓶灯及其它灯具。
2、如果拍摄夜晚外景,在没有电源的情况下,通常使用发电车,如不同期录音,需要的功率小的话,可以用便携式发电机。
3、录制声音是和短片同期录入通常都是独立录音,后期合成。现场录音只录对白(人声),其他声效一律后期采样或者使用音效库。但如果预算有限,可以现场录音。后期配音(ADR)只有在现场环境太糟无法录制的情况下使用。
4、辅助设备很多,如:黑旗,各种遮光道具,6*6 或者 12*12的金属架配遮光布,c-stand,combo-stand,苹果箱,high-hat等等。
电影的表现手段
电影是一种以现代科技成果为工具与材料,运用创造视觉形象和镜头组接的表现手段,在银幕的空间和时间里,塑造运动的、音画结合的、逼真的具体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代艺术。
电影能准确地“还原”现实世界,“展现”虚拟世界,给人以逼真感,亲近感,宛如身临其境。电影的这种特性,可以满足人们更广阔、更真实地感受生活的愿望。电影的帧速率一般是24帧每秒,随着技术的提升,即将出现48帧甚至60帧每秒的电影。
7. 电影创作中如何处理照明元素
②、何为“三点布光”?
③、照明的工具有主要哪些?
④、举一部你认为照明上有特色的影片,谈它好在哪里?
⑤、照明在电影中有什么作用?
⑥、创作中如何处理照明元素?
林格伦认为影像的三要素是:①被摄对象运动;②摄影机运动;③照明。
波布克认为影像的三要素是:①胶片;②构图;③照明。
他们都有“照明”(即我们通常说的“光”)。可见,照明(光)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摄制组中,人称灯光师为“灯爷”。
一、照明的种类:
1、按光源划分:
①、自然光:阳光、天空光的照明;
②、人工光:灯光的照明。
2、按光线的性质划分:
①、散射光(软光);
②、直射光(硬光);
3、按造型的性质划分:
①、主光:
A、照明被摄物的主要光线,它决定着该场景中的总的照明的格局;
B、多用硬光,并且它使被摄物有明显的阴影;
②、副光:
A、它是辅助主光的光线,它主要用来对主光照明被摄物所产生的明显的阴影提供适当的照明,(注意不应把阴影全部消除,还应使被摄物的阴影部分有一定的造型效果)。
B、多用软光(散射光)。
4、按光位划分:
①、顺光(正面光)优点:易于较完整地交待一个平面形象或者细节。缺点:呆板,无变化。
②、侧光:电影中最常用的照明方法。这种方法照明,使被摄物富有层次感。
③、逆光:从背面打光。强烈的逆光,会使被摄对象突出,可怕;柔弱的逆光,会使被摄对象神秘动人。
④、顶光:头顶上垂直照下来的光线。往往会使被摄对象丑化。
⑤、角光:从人的脚下垂直照上来的光线。往往会使被摄对象显得残暴。
二、照明的实际操作
具体拍摄一部电影,最通常使用的布光方法即是所谓的“三点布光”。
“三点布光”的主要作法如下:
1、首先把主光光源(主光灯)放在被摄主体的前面,注意它应与被摄主体形成一定的角度。
2、然后,在被摄主体的一侧布置副光,以部分地消除主光照射下被摄主体所形成的阴影。
3、最后布置逆光。把光源放到被摄主体后面的高处,使被摄主体的四周的边缘有一个光环,使主体富有立体感。
(在传统电影中,“三点布光”是必用的方法。现代电影中,有时已不用。)
照明的灯具主要有两类:聚光灯和散光灯。
聚光灯:“S”,5000W(大型);
“Z”,2000W(中型)
“750”,750W(小型)。
前面有可调节的旋钮。
散光灯:不可调节,用纱网或透明纸。
反光板:(蒙着锡纸的胶合板),在拍外景的时候,往往要用反光板来补光。
另外在拍外景的时候,日光与摄影机的水平轴线最好构成45度的角度。日光低了,主体会显得缺乏层次;日光高了,主体的阴影会过重。
三、照明在电影中的作用
提问:每一个同学讲一个你认为在照明上有特色的影片,讲它好在哪里,并谈照明在电影中断作用。
照明在电影中的作用:
1、曝光作用:照明使电影的底片获得准确的曝光量,使底片在冲洗之后,能得到正常的底片密度;
2、造型作用:照明使二度空间的画面根据摄影艺术创作的要求,恰当地呈现出被摄对象的质感、立体感、空间感等艺术效果。
3、构图作用:照明产生的明暗效果可以突出主体,并且平衡画面的构图,使构图具有形式上的美感。
4、戏剧作用:
①、描写、表现环境:
②、表现人物的心境:
③、塑造、刻划人物:
④、表现主题:
⑤、 作为重要的情节因素
⑥、 表现独到的生命体验
⑦、 渲染、升华、象征
⑧、 作为叙事主体与核心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布光处理,主要分三种情况。
1、室外布光:
为了更好地表现影片的主题,室外布光多选择在大晴天,选择在阳光充足,光线很“透”的情况下拍摄。
屋顶行走:
2、室内布光:
室内布光以高瓦数聚光灯照明为主,营造和渲染一种温暖的、金黄色的布光效果。如马小军看到“画中人”照片的米兰的卧室,如米兰洗头的水房,如小姑娘跳舞的教室,如莫斯科餐厅等等。
作用:
①、 形式感:
高瓦数聚光灯照明为主的布光处理,使拍摄环境空间感、层次感突出。使人物的身体和面部阴阳反差分明、造型效果强烈。
②、 美化人物
高瓦数聚光灯照明为主的布光处理,极大地美化了影片所要歌颂的人物(米兰),并且,淋漓尽致地表现马小军心中浓郁诗意和美丽爱情。
如“为米兰冲头发”段落:
镜头638:特写 水壶中的水浇到米兰的头发上。阳光洒在米兰的脖子上。米兰脖子上细细的绒毛在阳光下闪烁。
阳光洒在米兰的脖子上。特写镜头使我们看到米兰脖子上细细的绒毛在阳光下闪烁。歌颂一个女孩,赞美一个女孩,电影中的布光和特写,会表现得如此地激动人心。
如“再见‘画中人’”段落:
镜头329:特写 马小军的手轻轻地捋过一根长长的头发。金色的阳光在头发上闪烁着。《乡村骑士》音乐响起。(叠)
金色的阳光在“画中人”的头发上闪烁。用头发上闪烁着的阳光,表现马小军心中爱情的浪漫、美好和诗意。
③、 主观性
高瓦数聚光灯照明为主的布光处理,使人物和环境的主观色彩更加浓厚。
④、 少年视角
高瓦数聚光灯照明为主的布光处理,使拍摄环境空间感、层次感突出。使人物的身体和面部阴阳反差分明、造型效果强烈。而这种阴阳反差强烈,造型效果鲜明,恰恰是少年马小军看待世界、看待事物的视角。这是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布光处理的异常突出的一点。
姜文对环境,对环境与光的关系的感受是异常强烈的。高瓦数聚光灯照明为主的布光处理,把姜文的这种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在“初见‘画中人’”的段落中,布光使“画中人”的房间阴阳分明。段落开始时,马小军手举望远镜站在阴影中。后来,马小军从望远镜中看到了墙上的“画中人”。马小军上前一步,马小军从阴影中走到了灿烂的阳光下。用“光”的暗、明变化,写少年马小军内心巨大的激动,和马小军神圣而伟大的爱情的觉醒。
3、曝光过度: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光效处理。在影片的一些段落中,制作者有意使胶片的曝光过度。
如“为米兰冲头发”段落的后面,在米兰的房间中拍摄米兰。
镜头668:近景 米兰身穿洁白的上衣,黑黑的长辫子垂在米兰的胸前。米兰目光如锥,凝视着马小军。突然,米兰笑了。
米兰身穿洁白的上衣,黑黑的长辫子垂在米兰的胸前。米兰胸前黑黑的辫子使白衣更加洁白。
一方面,使用颗粒反差强烈的特殊胶片,进行高调摄影。同时,强烈的布光,使被摄主体米兰曝光过度。高调摄影和曝光过度,使米兰的黑发、白衣更加突出、强烈,更加增加米兰的美感和不真实的成分(“画中人”)。
总之,通过曝光过度表现拍摄对象的美好,和马小军的爱情的迷狂及马小军特殊的心态。
(有颜色的彩色光的运用,为了讲述的方便,我们将在后面的色彩一节中讲述。)
四、电影创作中的照明处理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运动、照明、色彩是影像部分的三个重要内容。)
电影创作中如何处理照明元素:
1、总的照明风格:
根据影片的风格确定照明的风格。
A、纪实风格:
①、多用自然光,阳光,天空光。如果是在室内,那么它的光就应该是该室内本身存在的光源(日光、灯光)所发出的光。(尽管这一点在实际拍摄中较难做到)。
②、多用散射光(软光)。
③、如果使用“三点布光”,那么,主光、副光、逆光之间的对比不要生硬和明显。
④、场景中的主光的方向应与该场景内光源的方向大致一致。室外是阳光;室内是室内发光的灯具。
B、浪漫、夸张、表现主义风格:
在用光上没有一定之规。可以生活化,也可以绚丽夸张。
C、商业片:
①、布光应使被摄主体清晰可见。它不能象纪实风格的影片那样,为了接近生活,被摄主体有时会若隐若现、模糊不清。
②、布光要使被摄主体具有形式上的美感。
③、布光要使被摄主体具有鲜明的作者对它的主观评价。
④、布光要使被摄主体具有鲜明的戏剧化特征。
2、具体人物的照明处理:
影片主要人物,必须要有他的照明处理方案。如《法国中尉的女人》:萨拉,查尔斯,安娜,迈克,未婚妻等。
3、具体场景的
8. 高速相机在拍照时为什么需要提供很强的光源
高速相机……
这个问题,只能这样理解:
高速相机,应该是指快门速度很快的拍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快门开启的时间很短,于是进光量就很少,就会曝光不足。
如果给被拍摄物体补光,用很强的光源照射,就能确保相机获得足够的进光量了……
这样一来,就可以曝光准确了……
9. 拍电影时光线都是怎么处理的会像摄影那样使用挡光板么
你说的是反光板吧?在电影中也需要使用反射光,放光器材称为“米波罗”。从材料上说类似于电器包装中的那种防震的颗粒状塑料板。。。。。。
与摄影不同,电影的特点是表现生活,要求有真实性。所以用这种弱放光的器材更柔和一些。
关于影视拍摄方面的资料可以参考:http://hi..com/2046windows/blog/category/%C9%E3%CF%F1%D6%AA%CA%B6%C5%E0%D1%B5
或者“海达影视培训网”的资料区、论坛
10. 摄影常用的光源有哪些种类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性质上面来讲分为自然光和人造光
大家通常讲的都是人造光,摄影用的最主要的是闪光灯,长明灯用的通常是太阳灯,更好的是电影灯。这三种是比较专业的灯光。
这三种灯的色温都很准,5500K左右。这三种灯配上各种各样的附件,塑型会非常方便。
有更加便宜的是钨丝灯,还有普通的三基色灯。
这些灯如果用数码相机的话也能凑合用,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尤其是塑型的时候不是特别方便。
上面那些是自己用过灯光的一些经验。
=====================================
下面的部分是我复制过来的,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光圈和速度都是用来控制进入照相机光线多少的装置,它们之间互相关联,又相互约束。当光线一定的时候,光圈开大一级,速度就要提高一级,光圈缩小
一级,速度就要放慢一级。例如,用光圈11,速度1/60 秒,当光圈改用8
的时候,速度就要相应改用1/125 秒。如果将速度改用为1/30 秒时,那么
光圈就要相应改用16。光圈与速度间的互为变用关系,可以用曝光组合来表
示:光圈8、速度1/125 秒;光圈11、速度1/60 秒;光圈16、速度1/30
秒⋯⋯任选其中一种曝光组合,对于一定的光线来说,照相机获得的曝光量
是一样的。按照不同拍摄需求选用曝光组合,是控制准确曝光的重要依据之
一。拍摄时是先确定快门速度还是先确定光圈系数?这是应该由被摄主体的
具体情况和摄影者的创作意图来定。一般来说准确曝光仅是拍好照片的一个
方面,摄影者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意识,就应该灵活地掌握光圈和快门
速度的曝光组合。
光圈和速度有共同控制准确曝光的作用外,还各有自己的“专业分工”。
光圈可控制景深,速度能将动体在底片上“凝固”下来。根据拍摄要求,要
使胶片准确曝光,摄影者必须学会选择适当的曝光组合。
倘若是拍摄运动物体,你要使照片清晰,首先要选择能将运动物体捕捉
下来的快门速度,然后再配以相应的光圈;倘若要表现出景物一定的景深,
这就要先确定光圈的大小,然后再配以相应的快门速度。
选用曝光组合时,以下几条可作参考:
①物体运动速度快,快门速度就要快,光圈也相应要大。
②欲使照片景深大,光圈需要小,快门速度可相应放慢些。
③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同,快门速度也不一样,从照相机前横穿而过
的物体,选用快门速度一般要快,迎面向照相机或背向照相机运动的物体,
快门速度选用可以慢一些。
④拍摄运动物体,随距离的变化,快门速度也要相应变化,距离越近,
快门速度越快。
⑤使用的照相机镜头,焦距长,快门速度选用应相应快。
⑥使用摄影附加镜,如:滤色镜、增距镜等,要适当增加曝光。不同附
加镜的使用,增加的曝光量也是不一样的。
阳光由于季节、气候、地球纬度的不同,它的明亮度也不一样。
在温热带地区,夏季阳光要比春秋季强两倍,比冬季强3~4 倍。夏季晴
天,早上八九点与下午四五点,光线亮度大体相当。冬季上午9 点至下午3
点,其间光线亮度变化不大。早晨日出前后与黄昏日落前后,光亮强度比中
午弱10 倍。一天中,还有晴、多云、阴雨的变化,光线强弱也在变。强烈日
光、薄云晴天、多云晴天、阴天,它们之间光线强烈的变化可这样认识:多
云晴天光线要比阴天强1 倍,薄云晴天光线又比多云晴天强1 倍⋯⋯如果使
用的快门速度一定,在阴天光圈为5.6 的话,多云晴天就应改用8,薄云晴
天就应改用11。如果使用光圈一定,在阴天使用的快门速度是1/30 秒,多
云晴天就可以提高到1/60 秒,薄云晴天提高到1/125 秒。天气的变化是反复无常的,有时是很微妙的,以上这些变化关系,可以作为你在室外自然光
下,拍摄照片曝光的参考。
不同的被摄景物,反射光线的强弱也不同。明亮的景物和深暗色的景物,
在一定光线条件下,曝光不能一样。一般明亮景物要比明亮景物增加一级曝
光,深暗色景物又要比一般明亮景物增加一级曝光。
什么是明亮景物呢?诸如海滨、雪景、乳白色建筑、穿浅色服装的人等
等,都可作明亮景物看待;呈灰色的景物,可作一般明亮景物看待;树阴下
的景物、深色建筑物、穿深色或着深红及墨绿服装者,可作阴暗景物看待。
这种明亮与阴暗的表现,往往又不十分明显,拍摄者在控制曝光时,要学会
抓住实际景物明暗的细微变化,区别对待。
逆光拍摄照片应比侧光拍照增加1~2 级曝光,侧光拍照又应比顺光增加
1~2 级曝光。例如:顺光拍照用1/125 秒、8 光圈;侧光拍照,在光线条件
不变的情况下,就应改用1/60 秒、8 光圈,或1/125 秒、5.6 光圈;逆光
拍照应选用更慢的快门速度或更大的光圈。
拍摄者要掌握准确曝光,要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当你手持照相
机,选择曝光组合时,要冷静地对上述诸因素进行综合比较,优选出一组曝
光组合,切不可面对拍摄对象,由于某种原因激动不已,选择曝光组合顾此
失彼,造成曝光的错误而后悔。
室内自然光摄影的曝光
室内自然光摄影,要掌握准确曝光比较难,室内自然光有通过门窗直接
射入室内的光、反射进室内的光,以及室内原有的各种光。室内自然光线下
拍照,怎样才能曝光准确呢?这一节中,我们从影响室内自然光摄影的各种
因素、室内自然光源摄影的基本方法两个方面来述说。
我们已介绍了室外影响准确曝光的各种因素,这对室内自然光摄影同样
适用。然而影响室内自然光摄影的,还有它特有的一些因素,如:阳光对室
内直射和反射的影响,房屋的门窗多少、大小和开设方向的影响等等,在这
样的环境中拍照,欲获得成功,主要*拍摄者自己多拍、多试验、多积累经
验。如能使用侧光表当参谋,准确曝光的把握大些。
在室内拍摄,由于光线受到限制,往往需要采用人造光照明,在这种情
况下,应当避免不同色温的光源混合使用,室内自然光较暗,使用的光圈一
般较大,快门速度也较慢。因此,使用的摄影器材,可选择口径较大、有B
门装置的照相机,感光片可选用ISO200/24°或ISO400/27°的快片,尽可能
配备三脚架和快门线。
室内自然光因受建设门窗多少、大小和开设方向等限制,因此在确定曝
光组合时,要充分观察和考虑这些条件,还要注意室外天气的影响。
室内自然光照明的另一个特点是,被摄对象受光面明亮,背面则阴暗,
这种明亮与阴暗的对比十分烈强。所以,如果在室内拍摄可移动的被摄对象
时,应设法将其调整到门窗附近处,以降低这种反差。在移动被摄对象中,
要特别注意不要使其一半处在直射光下,一半处在没有直射光的地方,以免
造成半阴半阳的画面,必要时可利用窗帘、白纸挡起直接射入室内的光,使
光线尽量柔和一些。
被摄对象颜色浅,它的亮度就要比颜色深的高,因此曝光可少些。不同的物质,其反光性能强弱大不一样。反光能力强的,可减少曝光,反光能力
弱的,通常说“吃”光的,应增加曝光。摄影实践中,拍摄者可以把浅色被
摄对象置于深色背景前拍摄,或把深色被摄对象放在浅色的背景前拍摄。这
样能使一些受光微弱的被摄对象突出于画面。利用室内一盏日光灯照明,将
被摄者置于深暗色背景前拍摄,可使人物突出。
利用室内自然光拍照,要注意光源的方向一般以采用侧光或顺光为好。
如逆光拍摄中景、特写不宜选择窗口为背景,因为光比反差太大,会使色温
失去平衡;如一定要逆光拍摄,要充分考虑拍摄效果,是拍摄剪影效果的照
片?还是要求再现被摄对象的细节?如果是后者,拍摄者就要加用辅助光,
或用反光物,或增大3~4 级曝光。
人工光摄影的曝光
人工光摄影,是指室内摄影中使用人工光源照明,诸如用碘钨灯、聚光
灯、普通灯光等。利用人工光源拍照,要能准确控制曝光,要考虑的因素是:
人工光源的亮度,这是由灯的多少、照明度大小以及被摄对象距离灯的远近
等方面决定的。还有被摄对象反射光线的能力,周围环境影响等诸因素。如
果是一定的灯距和光圈,100 瓦灯光照明,曝光需要1/30 秒的话,换用 200
瓦的灯光照明,曝光则只需要1/60 秒。这说明照明灯光流明度增加多少倍,
曝光时间则可相应减少多少倍。
被摄对象距离灯光的远近,决定了曝光量的多少。要估计准确,可应用
平方反比定律计算。如果被摄对象距离灯光由原来的5 米改为1 米,被摄对
象所受的光就增强了25 倍,曝光量就应减少为原来的1/25。
使用人工光摄影,掌握准确曝光只是一个方面,它还有一个如何布光的
问题。在彩色摄影中,还有一个人工光的颜色问题,一般说来,人工光会给
日光型彩色片带来色偏,如何避免,这将在彩色摄影一章里述说。
如何在使用人工光摄影中,掌握好准确曝光,以上仅是提示,具体还要
在实践中体会,当有一定经验积累时,准确掌握曝光也就不难了。
闪光灯
闪光灯是摄影者常用的一种人造光源。它便于携带,使用方便,不受昼
夜、空间的限制。
1.闪光灯的一般性能及其光线特点
自从1887 年德国盖迪克和米索,首创燃烧镁粉用于摄影照明至今已有
100 年了。闪光灯随现代科技的发展,日臻完善,其种类也愈来愈多,不管
是哪一种闪光灯,从它的外型看,大体有电源和闪光两个部分。电源部分由
电池、变压器、电容器组成;闪光部分包括闪光管和固定的反光罩、灯柄、
开关等部件。
目前闪光灯的闪光管可多次闪光,故又称万次闪光灯。早期的闪光灯,
又大又重。后经不断改进,变得越来越轻便,并且还增加了光敏传感装置、
专用色片等,功能也逐渐多了起来。有的可自动控制闪光灯的发光量,任意
调节输出的发光量,有的闪光灯可调整它发出的光束角度,适应广角镜头、
标准镜头和中长焦镜头的不同用光需要。一般闪光灯是以标准镜头拍照的,用光需要设计的,它发出的光束角度为50 度。闪光灯的持续时间因灯而异,
有的明灭时间可短到1/5000 秒,有的可长到1/120 秒,基本能满足镜中快
门各级速度的需要。使用集成电路和蓝硅晶体管组成的光敏控制电路闪光
灯,还能根据拍摄距离的变化和被摄对象反光能力的强弱,控制闪光灯的发
光量。距离近,反光能力强,闪光灯明灭时间就短;距离远,反光能力弱,
闪光灯的明灭时间就长。总之,万次闪光灯具有光亮,适应性强,用途广,
速度高,经济方便的特点,为现在很多摄影者普遍采用。
闪光灯的光线特点是:
①光线亮度高;
②方向受拍摄者控制;
③光线颜色与日光相近。
http://www.topcfc.com/bbs/dispbbs.asp?boardid=34&replyid=242&id=242&page=1&skin=0&Star=1
这里很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