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现代类人猿能进化成人类,这种观点正确吗
美国耶鲁大学金斯顿考古队对东非的地理、气候做了十分细致的考察研究。他们对肯尼亚大裂谷南端的图根山丘的碳化士壤进行了同位素检测,结果发现,自从1550万年以来,大裂谷地区的雨林和草原的混合就跟今天完全相同,根本不存在上述传统所说的气候大变化。要知道,东非古人类的考古化石最上限也不过400万年,也就是说,非洲的古猿竟然可以在虚拟的自然条件之下完成从兽类向人的进化,这是不是太荒唐了?这支考古队在最后的报告中写到:“人类的进化是相当复杂的过程。这(指东非大裂谷地区气候的考察结果)可能迫使我们要寻找其他的因素来解释人类下地行走的原因:为了食物和为了占领更加优越的生态环境;受到其他物种的竞争,等等。”如此说来,人们要想使自己的学说成立,非要迫使东非古猿下地行走不可,不论这些古猿是否愿意,非下来不行,即使不是真的自然环境变迁,我们也要虚拟出一个自然环境变迁的事实出来。看来,我们这套进化理论过分脆弱了,也过分霸道了。
不仅如此,考古学所发现的古化石,是支撑人猿同祖进化理论的主要证据,但正是在这方面,更显示出其脆弱的本性。
首先,现在我们考古中发现的人类化石量极少,越是往前,化石量就越少,考古学家往往根据几颗牙齿或一个、半个头盖骨化石为依据,进行洋洋洒洒地推论,明显证据不足。
1995年初,中国科学院发表了一篇总结性的文章,介绍中国古人类考古50年来的主要成绩。读着这篇文章,明显感觉证据不足。比如,著名的元谋猿人,也就发现了两颗内侧门牙,一左一右;蓝田猿人只有一个下颔骨;丁村人,只有三颗牙齿,一小块头盖骨;马坝人,只有一个不完整的头盖骨;柳江人,只有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四个完整胸椎及五段肋骨;资阳人,只有一块头盖骨,一块完整的硬腭;山顶洞人略多一些,有三个完整的头盖骨,几十颗牙齿和一些脊椎骨。要知道,从元谋猿人到山顶洞人中间有150万年的时间,我们仅凭一点点资料竟然能勾画出人类150万年的发展史,真有些不可思议。你怎么能用一小块头骨就确定它是人还是猿,或者是其他什么东西?无论如何,读着古人类学家给我们的结论,总有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
外国的古人类研究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化石》杂志1995年第一期曾报道,埃塞俄比亚的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会上,科学家展示了大约450万年前人类始祖的化石,命名为南方古猿,其证据:头城后部一小块,耳骨和牙齿的一些碎片。1856年,在德国迪赛尔多夫城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的一个山洞里,人们发现了一块不完整的头骨和几根腿骨化石,从此,尼安德特人竟然成了早期智人的代名词,虽然后来又有少量发现,但证据乃不充分。
事实上,关于人类进化体系中的化石不完整性,早在19世纪英国的郝胥黎就曾指出过,人类不能直接从猿进化而来,中间存在一个巨大的化石空白区。至今的考古学也同样证实,所谓的新人之后有4万年的化石空白,这4万多年里,正在进化中的猿类跑到哪里去了呢?难道是跑到另外一颗星球去完成进化了吗?实际上,不但是人类,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没有进化中期的化石,为解决这种尴尬,科学家只有提出“突变学说”,即生物的进化不是逐渐完成的,而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突然发生的。但这也是假设,而且更加没有证据。
其次,在考古测定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目前我们考古测定通常使用碳—14测定法,但碳—14很不稳定,年代越远,差距也就越大,在人类化石的测定方面,有的误差几万年或几十万年。比如,元谋猿人170万—100万年,相差了70万年,蓝田猿人115万—75万年,相差了40万年。
还有,关于人类起源的研究时间并不算长,在20世纪初期的时候,一些学者认为,人类大约出现于4000多年以前,后来经过考古发现,把这个年代逐步高移1万年、2.5万,结果定为4万年。再往后,美国科学家提出了10万年说,现在又提出了450万年说,这种大动荡的本身也说明了一些问题,而且在这其中也伴随着相当大的学术争论。
因此,有不少人对这套进化模式持怀疑态度。尽管从猿到人的进化中有许多诸如考古等方面的证据,但仔细分析起来,其中仍不难发现许多问题,如猿人和古人之间的过渡类型是什么?古.人是如何向新人飞跃的?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变化的?为什么缺少中间类型的化石?
有人从进化的角度提出疑问:脊椎动物的四肢都着地,这样分散了脊椎骨的压力,这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是合理的。而人却是直立行走的,直立人的脊椎所承受的压力过分集中,反而不如四肢行走的脊椎动物合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进化呢?它是进化还是退化?
现在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由于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外形上)就是人能直立行走,而动物则是爬行,因此我们总是想尽办法去解释这种区别,由于人比动物要先进得多,因此在解释时,我们总是首先确定这种区别的合理性,总是将这种区别看成是首尾相接的进化证据,这是不是也是一种误区呢?大家都在讨论直立行走的好处,那是因为我们人就是直立行走的,为什么不去分析一下四肢行走的好处呢?
按照一般观念认为,人类手脚的分工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将古猿赶出丛林,从而使前肢进化为手臂。而东非大裂谷地区的考察已经证实,这个前提条件至少在东非是不存在的,那么促使猿人手脚分工的环境又在哪里呢?同时,我们发现,蓝田猿人和山顶洞人,他们生活的地区并不是大平原或草原,而是植物比较茂密的山区,世界其他地区的猿人生活环境也基本与此相类似。而在这种自然条件之下,用四肢行走难道不比只用后肢行走更为有利一些吗?怎么会发生手脚分化的进化呢?
再者,用血浆蛋白分子差异程度的定量测定发现,人与现在的大猿、黑猿最为接近,大约在4000万年以前,人与大猿、黑猿分手。可奇怪的是,经过4000万年漫长的岁月,大猿和黑猿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它们永远属于灵长类哺乳动物,照目前的进化程度看,它们再经过4000万年也不会进化成智人和现代人。如果进化论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那么这个规律应该适合所有生物的进化,既然已经有一支猿类进化为人,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发现正在进化的其他猿类呢?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至今没有发现其他猿类进化成人的趋势?为什么地球上只有人类的进化获得了如此速度?
如果从整个地球生物界来考虑,动物的进化虽然在体形上会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功能和特点上却是应该有同步进化的特点,看一看我们周围的动物吧!哺乳类动物中有许多特点和功能是相同的,从中可以看出它们是沿着一条本质相同的轨迹在进化。而我们人类却是整个动物界的奇迹,我们进化的轨迹与它们根本不同,简直就是两回事,除了人以外,我们再也找不着直立行走的动物。如果说直立行走标志着动物的进化,那么这种进化就不应该单单反映在人类身上,而在其他动物之间也应该有类似的进化发生,这才符合整个地球动物进化的规律。然而在其他动物中,我们看不到一点点直立行走的趋向,这是为什么呢?如此追问下去,我们人类的进化谱系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生活在地球,对地球自然界生物的进化是有相当直观的认识,进化是为了更好的生存,而自然界里更好生存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呢?跑得快,使你可以有更多机会捕捉到食物,逃避攻击;身子灵巧,可以使你巧妙逃避天敌的进攻;目光敏锐,可以更早发现食物或前来进攻的对手;力气大,可以轻易打败对手,保护自己;爪牙锋利,可以具备极其有效的进攻武器。可我们人类是向这些条件进化的吗?不,不是。进化没有给我们飞快的速度、灵巧的身躯、鹰一般的目光、牛一般的力气、猛虎一样的利爪,我们什么都没有。那么,自然界为什么要如此进化人类呢?这种进化有什么合理性呢?一点都看不出来,可以说,我们人类自从产生以来,就与这个自然社会格格不人,要么我们是错误的,要么自然界是错误的。
时至今日,许多人依然认为,人类的进化是源于自然的压力,这些压力包括洋流、冰川、地轴倾角、气候、生物变化等等。但是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生活在地球上,与地球上许许多多动物同样经历着来自大自然的各种压力,由于这种压力是共同的,因此由压力引起的变异也应该具有趋同性。可人类的进化道路恰恰与其他动物没有丝毫的相同之处,这又是为什么呢?
如果谈到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智力问题,达尔文的进化论更是左右碰壁,而智力问题又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所在,没有人能够回避得了。
人类的智力来得莫名其妙。智力的发展应该有两个条件:第一是相对艰苦的生活环境,为了生存就需要用更多的智力去获取食物;第二是动物的群居性,群居的动物可以形成一定的社会模式,要求以更高的智力来处理。这两个条件都符合我们人类,我们曾经有过相对艰苦的生活环境,我们也是群居动物。但问题在于,这个理论根本没有普遍性,对许多动物而言,目前的生活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艰苦,人类的捕杀与环境污染就使许多动物快要绝种了,地球上群居动物决不仅仅是人类,连蚂蚁都是群居动物。在这两个条件符合的情况下,其他动物的智力发展水平如何?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
人种问题也是进化论不好解释的谜案。现在世界上基本有黄、白、黑、棕色四大人种,这四种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就其居住地区来说,黄种人基本在亚洲,白种人基本在欧洲,黑种人基本在非洲,而棕色人种则在澳洲,美洲的印第安人大至属于黄种人系,即蒙古人种。这四色人种的区别不仅仅在肤色上,而且在生理结构方面也有细微的差别。比如说,黑种人血液当中所含红血球就与黄种人不同,它能输送更多的氧气,因而黑种人在运动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黄种人的味觉系统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因此中国菜也是五味俱全,花样繁多;而白种人的味觉系统则十分迟钝,只好在吃的方面简单一些了,等等。
如果进化论是正确的,那么这四个人种应该是由四种猿演变而来。然而,进化论又断言,从猿进化到人是自然界中的偶然现象,地球上只有一支猿类进化成了人,所以它不可能普遍适应灵长类的进化模式。这本身不是很矛盾吗?既然已经有一支猿类进化成了人,那么其他猿类为什么不可以进化成人呢?既然只有一支猿类可以进化成人,那么四色人种又是怎么来的呢?如果说有四支不同颜色的猿遗传进化成了四色人种,这本身是违背进化论的,而且我们也找不到地球上曾经存在过黄猿、白猿、黑猿、棕色猿的证据。
如果说四色人种的确是由一支猿进化、变异而来,那么这种变异与自然生存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家知道,依据进化论的观点,生物的变异只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而且惟有适于生存的变异才可以保留下来。那么这支进化中的猿为什么要发生如此变异呢?非洲基本在赤道两侧,乃属于热带地区,如果非洲黑猿要发生变异的话,也应该变异成白人,这样可以反射一些太阳的光线,在物理学上也说得过去,可是非洲人种恰恰是黑色的,这如何解释呢?问题还有,如果说非洲人是黑色的就是符合自然规律,那么美洲印第安人呢?他们一样生活在赤道附近,所接受的紫外线与非洲人一样多,为什么他们不是黑色的呢?再说白种人,现在白种人的老家欧洲,基本在北纬30°以北,已经过了北回归线,像欧洲北部的一些国家,生活的纬度都很高,黑色皮肤不是更可以吸热保温吗?可他们恰恰都是白色的,像冰雪般的颜色,这又是为什么呢?
人种问题不解决,进化论就不可能最后深得人心,就会有更多的人起来反对它。而到目前,还没有一种关于人种问题的解释让人看起来有些道理,难怪日本东京大学的养老孟司教授说:“关于人种的差异,至少可以指出这样或那样的不同,至于为什么同,回答是完全不清楚的。”
近百年来,人们在全世界各地陆陆续续发现了一些十分稀有的人种,而这些人种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达尔文人类起源于古猿的批判。
1996年5月7日,《北京晚报》援引了新华社和国际电台的报道:美国科学家在南极洲发现2亿年前的人形化石。无独有偶,法国巴黎大学植物学教授拉坦博士在非洲扎伊尔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了一个奇特的人种部落,他们的椎骨都突出体外,有的达几公分,与我们熟知的食肉恐龙的脊椎骨很相似,被称为“恐龙人”。拉坦博士推测,这些人“似乎是从史前爬行动物直接演化而来的”。但她不愿意透露该部落的准确方位,只是说在扎伊尔著名的斯蒂恩莱瀑布西南约480公里的密林中。这些恐龙人的祖先是谁?恐怕不会是猿类吧!因为地球上还没有发现背上长角的猿类。
1958年,美国国家海洋学会的罗坦博士,在大西洋3英里深的海底,拍摄到了一些类似人的奇妙足迹。1968年,美国迈阿密城的水下摄影师穆尼,在海底看见过一个奇怪的生物,脸像猴子,脖子比人长四倍,眼睛像人但要大得多。本世纪30年代,美国南卡来罗纳州比维市郊的沼泽地区,多次发现过“晰蝎人”,它们高达2米,长着一条大尾巴,每只手仅有三根手指,可以直立行走,力气惊人,;能轻易掀翻汽车。这些生活在水中、沼泽中的类人生物,其祖先又是谁呢?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工学院的生理学家韦西在智利安第斯山脉探险时,曾在澳坎基尔查峰海拔6600米处发现了蓝色皮肤的人种。不但在南美洲,人们在喜马拉雅山也曾发现过蓝色皮肤的人种,在非洲的西部地区也有发现。如果按人种来说的话,这是一个全新的人种。
在厄瓜多尔境内亚马逊河原始雨林中,人们曾发现过一个原始的部落,他们身体的其他部位与人无异,只是两眼外突,手脚似蛙脚,趾间有短蹼相连,人们称其为“图皮人”。另外,在非洲南部还发现过“鸵鸟人”,他们的脚趾只有两根,形成乃夹角,有趾甲,有的趾中有短蹼。这些人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人类的起源问题,历来都是一个古老的新问题,达尔文的进化论中关于人类起源的假设,并不能最终解决这个人们一直关心的问题。至今,“人类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依然原封未动摆在那里,它与人类初期提出这个问题时还是一样的新鲜。1991年,日本科普期刊《科学朝日》,从当代科学界重大课题中筛选了七大难题,推出了现代科学的世界七谜:
1.宇宙的形成;
2.太阳系第十颗行星;
3.生命的起源;
4.生物形态的构成;
5.恐龙的灭绝;
6.人类的起源;
7.厄尔尼诺现象。
事实上,美国科学界也将人类的起源问题列为现代科学六大悬案之一。再往前,早在19世纪,英国的赫胥黎就对达尔文人类起源学说提出了疑问。20世纪即将过去,在进入21世纪之前,我们人类应该有权力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贰』 老炮儿结尾,鸵鸟跑 冯小刚喊快跑什么意思
因为六爷知道自己回不来了,但竟能见上它的最后一面,就要为它加油,让它记住,生命中,有这么一个“朋友”,然后奔跑,感受自由,回到自己真正的“家”。
『叁』 老炮儿里头得鸵鸟在街上跑是真的吗
《老炮儿》
《老炮儿》上映之后,结尾让很多观众都看不明白,还有影片里的鸵鸟出现了几次是什么意思,鸵鸟想表达的又是什么呢?下面是一些网友的分析老炮儿鸵鸟的特殊含义。
《老炮儿》结尾奔跑的鸵鸟无疑是传说中的魔幻现实主义,象征自由与释放的同时,又未罔顾跑起来的前因后果。而老炮儿正像这那奔跑的鸵鸟,在表达和故事之间找到了绝佳的平衡。
网友分析:《老炮儿》鸵鸟就是六爷本人,本来广阔空间里撒欢跑的一鸟。平时却只能笼子里窝着。看着大,威风。却也只能这么对付活着。本以为就这样过得了。结果没曾想遇了点巧,遇了点波折,出了笼子了,又跑起来了。不跑,笼子里还能活好久。但再也别想疯跑了。跑,肯定是个死。能快过汽车快过子弹吗?但还是要跑,死是死定了。但你们都会记住我能跑多快。
『肆』 简答华南地区和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石器文化的异同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
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从距今约30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
非洲旧石器时代考古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这里不仅发现了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人类化石和石器文化,而且是世界上已知的人类各发展阶段没有缺环、年代前后相继的地区。迄今所知最早的石器发现于东非肯尼亚的科比福拉,以及埃塞俄比亚的奥莫和哈达尔地区,年代距今约260万~200万年。旧石器时代早期在非洲存在两大石器文化传统:奥杜韦文化和阿舍利文化。旧石器时代中期,在北非有莫斯特文化和阿替林文化;在撒哈拉以南地区,有中非的石核斧类型文化,如山果文化和卢本巴文化,南非的彼得斯堡文化、奥兰治文化、斯蒂尔贝文化和班巴塔文化。旧石器时代晚期,非洲气候极为干旱,发现的遗存数少,在北非有与欧洲石叶文化相似的代拜文化,在撒哈拉以南地区则有奇托利文化等。
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分布已很普遍。距今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文化有西侯度文化、元谋人石器、匼河文化、蓝田人文化以及东谷坨文化(见东谷坨遗址)。距今100万年以后的遗址更多,在北方以周口店第1地点的北京人文化为代表,在南方以贵州黔西观音洞的观音洞文化为代表。总起来看,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基本上是类似于奥杜韦文化的类型,似乎没有西方的阿舍利手斧文化。但有的学者认为,在这一时期,中国旧石器文化和西方阿舍利文化之间可能存在着交流。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经济活动,主要是通过采摘果实、狩猎或捕捞获取食物。当时人们群居在山洞里或部分地群居在树上,以一些植物的果实、坚果和根茎为食物,同时集体捕猎野兽、捕捞河湖中的鱼蚌来维持生活。在山洞中的遗迹和遗物,已留下了很多,但树居生活却很难留下什么遗迹。从古代的文献中,依稀可以寻觅到远古时代树居和采集的影子。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中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特点就是洞居或巢居,采集和狩猎。
民族志也较多反映了石器时代人类的巢居生活。彝族历史文献《西南彝志》记载:"人们在当初,不曾住地面,野兽花斑斑,跑在森林里;人居于树上,兽与人同处";《滇略》记载有一部分被称为"野人"的景颇族,"茹毛饮血,夜宿树上";《贵州通志》记载少数苗族先民曾经"架木如鸟巢寝处";东北的古代肃慎族亦曾"夏则巢居,冬则穴处"。这些少数民族尽管早已摆脱了采集与狩猎的经济生活,但其巢居的生活方式却一致表明远古人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确曾有过这样一段经历。
在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与猿人化石共存的都有大量哺乳类动物化石和人类用火的痕迹。除了粗糙笨拙的打制石器,还有经过加工的鹿角和砍砸刮削的兽骨。这一时期人类的经济活动,处于极其原始的萌芽阶段。
在初期的经济活动中,人类只是为了生存而进行采集和狩猎、捕捞的。这些活动以采集最早出现,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匼河遗址中发现了可能用于狩猎的石球,表明当时已出现了狩猎经济的萌芽,在整个旧石器时代,采集和捕食小动物始终是人们的主要经济活动。集体围猎大动物,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距今约十至二三万年,相当于地质史上的晚更新世,也就是考古学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的经济活动逐渐活跃了。当时,台湾、日本等岛屿与大陆还有陆桥联接,在亚洲的东北部,白令海峡也有陆地通往北美洲。中国大陆的气候比较干燥寒冷,西北高原及华北大地堆积了厚厚的黄土。这一时期处于间冰期,大陆大部分植被是森林草原或半干旱的草原,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人类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求生存,才得到锻炼和发展,最后脱离了动物界,转变为现代人的。地质学家称之为黄土时期,人类学家称之为智人阶段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氏族组织已广泛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北地区和华南地区,在各地不同的生产实践中改进工具,发明了摩擦取火,从而促进了原始经济的发展。
旧石器时代中期,打制石器的技术比早期进步了,丁村人的石器已有更多的类型,遗址中出土的各式砍砸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状器和石球等,有的形制相当规整。说明了石器功能作用的分化。与丁村人相比,许家窑人的狩猎技术更高一些,从出土的石器来看,他们不仅会从打制的石核台面周围边缘敲剥石片,而且制作出更多小型的尖状器、雕刻器、小石钻和小型砍砸器。一种龟背状刮削器和短身圆头刮削器,刃缘经过仔细加工,已初步开创了细石器工艺技术的风格,代表了旧石器文化的进步因素。作为狩猎大动物的有效武器石球,在许家窑人的营地里成堆地发现,数以千计,生动地显示了这个氏族狩猎经济的高度发展。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和中石器时代盛行的石叶,在这里也已经出现,这种工具与狩猎和吃兽肉有密切关系。许家窑遗存的全部动物骨骼数以吨计,但未见一具完整的个体,甚至连一个完整的头骨都没有发现,说明基本上都是人们食肉后又砸碎的抛弃物。他们还善于用动物的骨角加工成铲式工具、三棱尖状器和刮削器。许家窑人生活在距今 4 万年前,他们的狩猎经济代表了当时的较高水平。
距今二三万年前,是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晚期,以采集为主、狩猎为辅的原始经济在各地有了更快的发展。从重要遗址峙峪、小南海、虎头梁所发现的石器和遗迹来看,当时的生产水平在不断进步和提高。以弓箭的发明为标志,狩猎经济又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虎头梁遗址1963 年发掘的山西峙峪遗址,距今 28000 年,仅石器材料就多达 15000余件,明确地出土了石箭头和钺形小石刀之类复合工具。1960 年第一次发掘小南海洞穴时,10 平方米范围内出土石制品达 7000 多件,可见当时石器制造业已有相当规模。在河北阳原的虎头梁遗址,考古工作者清理出三处篝火遗迹,灰烬中有烧过的兽骨和鸵鸟蛋皮,周围散布着大量石片、石屑和用作石砧的大块砾石,这里显然是一个狩猎者的宿营地。
『伍』 求:蒂姆 伯顿 的所有影片列表及简介
1.文森特
2.小科学怪人
When young Victor's pet dog Sparky (who stars in Victor's home-made monster movies) is hit by a car, Victor decides to bring him back to life the only way he knows how. But when the bolt-necked "monster" wreaks havoc and terror in the hearts of Victor's neighbors, he has to convince them (and his parents) that despite his appearance, Sparky's still the good loyal friend he's always been.(只找到英文的)
3.哗鬼家族
4.蝙蝠侠——1989
小丑欲控制全城,一个富商化身为蝙蝠侠与恶势力对抗,同时也为报父母被杀之仇。
5.剪刀手爱德华
蒂姆·伯顿导演的《剪刀手爱德华》是一部关于机器人的现代童话。它讲述一座古堡中住着一位发明家,制造出了各种东西,最后还造出了一个机器人,并给他起名叫爱德华。发明家对这件作品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甚至教授爱德华人类的礼仪和诗歌,何时微笑何时沉默。然而,没有等到机器人最后完成,发明家就去世了,留下已有人类心智却残留着一双剪刀手的爱德华独自在古堡生活。不知过了多少岁月,一位推销化妆品的中年女子佩格误闯城堡,发现了形容古怪的爱德华。好心的佩格没有被爱德华惨白的肤色和张牙舞爪的剪刀手吓倒,而是怜其孤独,把他带回了自己的家。
佩格住在一个色调明丽的小社区里,女邻居们都喜欢调情、窥探、以及搬弄是非。爱德华的出现,给她们百无聊赖的生活增添了新鲜的刺激,所以大家都对他表现出了极大的友好甚至亲昵。当他展露出用剪刀手修剪植物、设计发型的才华,全镇的人几乎都为他癫狂了,把他当成了明星一样的宠儿。但他也有自己的痛苦,那就是爱上了佩格的女儿、美丽绝俗的金。金早已有了男友,而且对这位家庭新成员一直......
6.蝙蝠侠归来——1992
遭父母遗弃的男婴奥斯瓦尔德长大成人后带着复仇的心理重回纽约为非作歹。野心家马克斯的阴谋被女秘书塞利娜识破。为灭口,马克斯被塞利娜推下摩天楼,但塞利娜没有死,变成猫女。马克斯与奥斯瓦尔德互相利用:马克斯帮助奥斯瓦尔德竞选市长,奥斯瓦尔德强行通过马克斯建造电厂的计划。他们的对手布鲁斯实际上就是蝙蝠侠。布鲁斯和塞利娜共进晚餐时,奥斯瓦尔德在电视上栽赃蝙蝠侠绑架了美女,使他们相互产生猜忌。奥斯瓦尔德趁机指使一群群企鹅运送导弹,企图炸毁纽约。蝙蝠侠诱使这些企鹅捣毁了它们主人的巢穴,奥斯瓦尔德落得个作法自毙的下场。
7.圣诞夜惊魂
8.艾德伍德
伍德是位酷爱男扮女装且醉心电影制作的传奇人物,一心只想拍部成功的作品,但从未受过训练的他,只能拍出些次级影片,直到结识了过气的吸血鬼演员贝拉鲁格西。自此,他相信这将为他带来好的契机,进而结识知名人士。不料,染有毒瘾的鲁格西却是一切围危机之肇端。
艾德·伍德是好莱坞默片时代末期的神秘恐怖片导演,他的作品几乎是一场场噩梦,粗俗无聊的剧情令所有人生厌。同时,他的生活和工作的疯狂态度也使他声名狼籍。这样一位导演本来不应该得到传记工作者的关注,但伯顿就是从中感受到一个毫无才华但奋力工作的执着者的痛苦和欢乐。在好莱坞这样的梦幻之都,拍摄这样一部噩梦人生,实在是一种讽刺。伯顿对于这位个性突出的前辈的态度可以说是“有爱亦有恨”,一方面“揭发”他的丑恶事迹,一方面也对他执着于电影的精神表示出深深的敬意。在影片结尾,伯顿在一段黑白纪录片中表达了自己对这个忠于梦想的失败者的深深敬意。
9.火星人玩转地球
这次谈的是火星与地球之间的事。影片中的火星人基本上是绿色调的,在头上有个似有若无的透明罩子,美国总统和凯西将军认为火星人是抱着和平的目的而来。火星人将电视台记者娜塔莉和她的爱犬劫持到飞船上。在凯西将军代表美国总统举行欢迎仪式时放飞了象征和平的白鸽,不料火星人举枪便射,先打下鸽子又射杀了将军。整个美国陷入一片恐慌。总统和第一夫人采取鸵鸟政策,躲在卧室里不出来。最终他们被火星人杀害。然而,当外星人听到一首感伤歌曲时,惊恐地喊叫起来,一个接一个地爆炸。
10.断头谷
在18世纪的纽约市里有一位叫做Ichabod Crane (Johnny Depp饰)的冶安警察,他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想法---用科学去帮助警察调查罪案。由于他的方法对已经建立的警察体制形成很大的潜在威胁,所以他被派往了一个名叫“SLEEPY HOLLOW”(沉睡孤寂)的北部的偏僻小镇上去调查一宗连环谋杀案。在小镇郊外阴森险恶的黑丛林里,发觉了几具被砍掉了头颅的尸体,当地许多人相信是被一个手持斧头、骑着一匹黑马、没有了头的午夜骑士式的幽灵的“杰作”,当地的居民都认为这个没头的骑士是一个邪恶的魔鬼。Crane虽然有少少害怕,但有脑和坚信科学的他却无法接受这一个谣传。
当他展开调查的同时,他也爱上了当地一名女子---Katrina Van Tassel(Christina Ricci饰),一个行动不便的年轻漂亮女子,为了能娶到她,为了证明他要比镇上其他人要优秀,他立定决心要掀开这个系列谋杀的真相。但可能这个传说流传得太久,仿佛是一件真的一样。而且很快,他发觉他不用再去寻找这位传说中的无头骑士,因为这个骑士已经找上门来了......
11.人猿星球
公元2029年,人类为了寻求更大的生活空间而前往其它星球发展。航天员里欧 (马克华伯格 饰)就是为了要找寻更好的星球,独自一人驾驶航天飞机探索宇宙,却不幸迷失于星际间,坠毁在一个未知星球的沼泽丛林中。当他苏醒过来,才发现自己已被一群猿人团团包围,并被带往丛林更深处的猿人部落,与其它人类关在一起,里欧才惊觉这是个由猿人统治的星球,而人类已沦为次等种,打破人类一向自以为是宇宙中心的想法。
在被囚禁的期间,里欧已与其它的人类产生了良好的互动,他们一同计划要对抗邪恶的猿人;另一面,里欧也与一些确信人类和猿猴之间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友善猿人结为好朋友,这些有善的猿人答应帮助人类逃离这个星球,而这场叛变将决定人类重获自由或灭绝的重要关键,一场空前绝后、为自由而斗的大战即将展开......
12.大鱼老爸
爱德华·布鲁姆(阿伯特·芬尼 饰)是个喜欢大吹大擂的老头,他常常夸大自己的经历给别人听,讲他年轻时(伊万·麦克格雷 饰)如何浪迹天涯风光无限,从阿拉巴马的一个小镇出发游历世界,然后阅尽人间无数满载而归。
布鲁姆说他曾经看过巨人、大风雪、巫婆、以及酒店里的连体歌手……虽然大家都对这位布鲁姆敬佩不已,但他的儿子威尔(比利·库德普 饰)却觉得爸爸虚荣浮夸,跟他疏远了很久。威尔的母亲桑德拉(杰西卡·兰格 饰)希望父子能够和好,试图重新建立他们的感情,但没想到天意弄人,布鲁姆竟然身患癌症死去了。
直到此时,威尔才为以前对父亲的态度感到后悔,他发觉自己对父亲了解太少,父亲的一生也在他的夸夸其谈里扑朔迷离。为了体会父亲当时的真实际遇,威尔开始根据父亲生前讲述的经历,去虚构父亲的传奇一生。在他的虚构下,年轻的父亲(伊万·麦克格雷 饰)是个旅行推销员,常常离家到遥远的南方去出差,而且每一次出差都经历奇异的冒险和刺激。
威尔根据父亲的讲述,虚构出了四个不同的传奇故事,但每一个都以父亲的死亡作为终结。在这个过程中,威尔开始以他父亲当时的心情体会所有的人、事、物,从而发现父亲一生的成功和失败……
13.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查理是一个善良的小男孩,他出生在一个大型巧克力工厂附近的一户贫穷的家庭;威利是一个古怪的人,他拥有一家同样古怪的巧克力工厂。孤单一人的威利举办了一场抽奖,决定为自己的巧克力工厂选择一个继承人。包括查理在内的5个幸运的孩子抽中了金色的奖券,并获得参观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巧克力工厂的资格。于是,几个孩子来到了这个已经15年没有人来过的古怪工厂,参加一场神秘莫测的冒险……
14.骷髅新娘
19世纪欧洲的一个村庄,一个叫做维克多的男青年,正和朋友一起结伴返回自己的家乡,因为在那里有个美丽的新娘正在那里等待着与他完婚,他甚至可以想象到自己婚礼的奢华,一路上喜悦之情无法掩饰。当两人行走在阴森的树林中,树林中阴冷的寒风依然没能阻止维克多高涨的情绪和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为了让自己即将到来的婚礼更加完美,他决定要做一次演习。于是,他单膝跪在地上,开玩笑似的把结婚戒指套在面前的一根树枝上,然后轻念祝词,还讲出了自己的新婚誓言。然而这次看似荒诞的一次演习,却引出了一连串奇怪的事情,那个树枝竟忽然间变成一根腐烂的手指,一个身披婚纱的女子破土而出,她自称是被谋杀的,更令人无法接受的是,她确定自己就是面前这个傻小子维克多的合法妻子。
维克多哪见过这种架势,当下他脑海里里只剩下“逃跑”二字了。然而,面对眼前的这个僵尸新年,维克多一个凡夫俗子自然是跑不掉的。结局是维克多被引进了另一个世界里,并和这位僵尸新娘完婚。这位僵尸新娘不但眼神哀怨婚纱破旧,而且她的产生过程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更恐怖的是她对维克多的矢志不移。细脚伶仃的维克多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折磨,但是他还是要选择奔跑。当然,鬼新娘给了他不少的惊吓,也给了他人生的诸多感想和教益,他要面对两个要和自己结婚的姑娘,只是生死两界,这样的抉择,是痛苦的,亦是幸福的……
『陆』 北京猿人遗址的发现具有什么意义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48公里房山区周口店村的龙骨山。这里地处山区和平原交接处,东南为华北大平原,西北为山地。周口店附近的山地多为石灰岩,在水力作用下,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天然洞穴。山上有一东西长约140米的天然洞穴,俗称“猿人洞”。1929年在此洞中首次发现古代人类遗存后被称“周口店第一地点”。
周口店遗址区是中国华北地区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周口店第一地点――即“北京人”遗址。这一遗址是1921年由瑞典学者安特生首先发现的,周口店最早发现的地点是第六地点,是瑞典科学家安特生于1918年发现的。1921年安特生、美国古生物学家格兰阶和奥地利古生物学家斯丹斯基,发现了周口店第一地点,同年发现了周口店第二地点。1927年步达生将周口店发现的三枚人的牙齿正式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这一年是周口店正式遗址开始发掘,中国地质学家李捷参加发掘工作,并发现了周口店第三和第四地点,瑞典古生物学家步林也是新地点的发现者,1929年裴文中发现了第五、七、八地点,找到了“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轰动了世界。同年将已发现的地点,以“北京人”遗址为第一地点,其余的依序编号及至第九地点。在二十号地点以前,包括山顶洞,或为裴文中领导下或为贾兰坡领导下发现的。第二十至二十四地点是在贾兰坡领导下找到的。
周口店遗址历经80余年时断时续的发掘,科考工作目前仍在进行中。第一地点现已发掘了40余米,但还不到洞内堆积的一半。“北京人”化石从第ll层至第3层均有发现,共出土骨头6具、头骨碎片12件、下颌骨15件、牙齿157枚、股骨7件、胫骨l件、肱骨3件、锁骨和月骨各1件以及一些头骨和面骨破片。这些“北京人”遗骨分属40多个体。但绝大多数人化石,在珍珠港事变前后,下落不明。现存的第1地点的人化石,保存在我国的有7枚牙齿、1段肱骨、胫骨1段、顶骨和枕骨各1件以及一具保存完好的下颌骨;1927年以前发现的三枚牙齿则在瑞典,由早期周口店工作的步林保管着。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猿人化石、石制品、哺乳动物化石种类数量之多以及用火遗迹之丰富,都是同时代其它遗址所无法相比的。
在周口店第一地点发现用火遗迹,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提前了几十万年。遗址中发现有5个灰烬层、3处灰堆遗存以及大量的烧骨,灰烬层最厚处可达6米。这些遗迹表明北京人不仅懂得用火,而且会保存火种。
遗址中还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石制品,石器是“北京人”文化的主要代表,“北京人”创造了三种不同的打片方法,主要用砸击法,生产出长20一30毫米的小石片;常见长度为20―40毫米;工具分两大类,第一类包括锤击石锤、砸击石锤和石钻,第二类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雕刻器、石锥和球形器。原料均来自于遗址附近,石制品多为小型器,器型种类繁多,早期石器较粗大,砍砸器居重要地位。中期石器形制变小,尖刃器发展迅速。晚期石器更趋小型化,石锥是这一时期特有的石器。
根据对文化沉积物的研究,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之间。北京人的平均脑量达1088毫升(现代人脑量为1400),据推算北京人身高为156厘米(男),150厘米(女)。北京人属石器时代,加工石器的方法主要为锤击法,其次为砸击法,偶见砧击法,并能捕猎大型动物。北京人的寿命较短,据统计,68.2%死于14岁前,超过50岁的不足4.5%。其早期为距今70~40万年,中期为距今40~30万年,晚期为距今30~20万年。北京人是属于从古猿进化到智人的中间环节的原始人类,这一发现在生物学、历史学和人类发展史研究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北京人”的发现,为人类起源提供了大量的、富有说服力的证据。大量事实表明,“北京人”生活在距今50万年前到20万年前之间,是属于从古猿进化到智人的中间环节的原始人类,这一发现在生物学、历史学和人类发展史的研究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揭开人类历史的序幕
早在旧石器时代的初期,“北京人”已懂得选取岩石,制作石器,用它作为武器或原始的生产工具,在与大自然进行斗争中改造自己,表明“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原始的工具从事劳动,这是人和猿的根本区别所在。
把人类用火的历史又提前了几十万年
在“北京人”居住过的洞穴里,发现厚度达4―6米、色彩鲜艳的灰烬,表明“北京人”已懂得使用火、支配火、学会保存火种的方法,是人类由动物界跨入文明世界的重要标志。
为研究北京生态环境变迁史提供依据
通过对“北京人”及其周围自然环境的研究,表明50万年前北京的地质地貌与现在基本相似,在丘陵山地上分布有茂密的森林群落,其中栖息着种类丰富的动物种群。但也曾出现过面积广阔的草原和沙漠,其中有鸵鸟和骆驼栖息的遗迹,表明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北京曾出现过温暖湿润和寒冷干燥的气候状况。
北京人及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解决了19世纪爪哇人发现以来围绕科学界近半个世纪的“直立人”究竟是猿还是人的争论。事实表明,在人类历史的黎明时代,从体质形态,文化性质到让会组织等方面,的确有过“直立人”阶段,他们是“南猿”的后代,也是以后出现的“智人”的祖先。“直立人”处于从猿到人进化序列中重要的中间环节。到目前为止,“直立人”的典型形态仍然是以周口店北京人为准则,周口店遗址依然是世界同期古人类遗址中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一个。周口店遗址是当之无愧的人类远古文化的宝库。
『柒』 今晚看了,CCTV10 猿人
古猿过渡到猿人的第一步:到树下来生活
(一)
我们知道,作为人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的某一类古猿,例如埃及古猿或者其他晚期古猿,是森林动物,一般居住在树上。而猿人不是森林动物,他们在面上生活。
现在要问:什么因素使森林里的古猿变成猿人呢?森林里的古猿发展成猿人大抵经过哪
些步骤呢?
首先,这种古猿必须离开森林,到地面上来生活。以后才逐渐发展成能够直立行走的古猿。这种直立行走的古猿开始只能主要使用天然的物体作为工具,以后才逐渐发展成能够制造工具的猿人——早期猿人。
在这里,重要的问题是:森林里的某种古猿怎样演变成直立行走的古猿。
这主要是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就是由树上的生活方式转变成地面上的生活方式。
(二)
什么因素会使森林里的古猿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呢?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呢?
一般认为这跟地理变迁相联系,跟环境变化相联系。我们知道,气候会发生变化,引起大片森林的逐渐消失。我们也知道,地壳的表面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时常在变动的。低的地方会逐渐变成高的地方,高的地方会逐渐变成低的地方;海会变成陆,陆会变成海。我国古代的人们所说的“沧海桑田”,就是这回事。在这海陆变迁过程中,气候也可以发生变迁。
地理和气候的变迁必然要影响到有关的植物和动物的生活。
知道了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已知的事实来谈一谈猿人的起源了。
猿人究竟起源在什么地方,现在还没有定论。非洲和亚洲都是可能的地方。现在已知的材料,表明非洲东部是猿人的一个重要发源地。亚洲南部包括我国的西南地区可能是猿人的另一个发祥地。
从距今5亿年前开始,我国的西藏和它的周围地区一直是一片汪洋。到了距今6000万年前,这块地方才逐渐上升,变成陆地。以后又进一步隆起变成高山。1966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在海拔4800米的高山地区发现了一种生活在海里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喜马拉雅鱼龙,有力地证明了那里曾经是一片海洋。
地势的变迁不是孤立的事件。跟这相联系的是气候的变迁和生物的演变。在地势的变迁中,原来温暖的地方可以逐渐变成寒冷的地方,寒冷的地方可以逐渐变成温暖的地方。原来潮湿的地方可以逐渐变成干燥的地方,干燥的地方可以逐渐变成潮湿的地方。
大约在一二千万年以前,喜马拉雅山一带本来是比较低洼的地方,那里有温暖的气
候,有茂密的森林。后来那里的陆地缓慢地隆起,终于变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地方。
地势升高以后,气候也跟着发生变化。原来温暖潮湿的气候逐渐变得干燥而且寒冷。
这必然会引起热带森林的逐渐消灭。
在其他某些适宜的地区,特别是非洲南部和东部,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主要是气候的变迁,由比较潮湿的适宜于森林生长的气候,逐渐变成比较干燥的不适宜于森林生长的气候,这必然会引起森林的消失。
(三)
当然,森林的消失是一个长时期的历史过程。在那里,变化是逐渐发生的。
什么样的变化呢?
一般讲来,这是草原代替森林的变化,也是草原和森林的斗争过程。这也是比较能
耐干旱的植物代替不能耐干旱的植物的过程。
于是,茂盛的热带森林逐渐减少,本来是连绵不断的大森林逐渐变成了树林的岛屿,东一簇,西一簇。
于是,逐渐出现了开阔的地面。这是说,草原逐渐代替了森林。
本来生活在林子里的动物呢?
在气候逐渐发生变化、热带森林逐渐消失的过程中,生活在那里的动物,大概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有的被迫逐渐向南方迁移,或者向有热带森林的地方迁移,有的仍旧留在原来的地方生活。
留下来的动物,依靠遗传的变异,在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在身体构造上和生理上发生了变化。变得好的,能够适应新环境的,继续生活下去,并且得到了发展,演变成新的种类。变得不好的,不能适应新环境的,就逐渐被淘汰掉了。这就是达尔文所
说的自然选择的道理。
生活在那里的古猿呢?它们会怎样呢?
(四)
生活在那里的古猿——森林里的古猿,也大抵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有的转向南方,或者去寻找新的森林,仍旧过着热带森林或亚热带森林的生活;有的留在原来的地方,逐渐过着地面上的生活。
这就是说,某种森林里的古猿的后代逐渐分成了几支,或者至少分成了两支,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一支是现代类人猿的方向。这一支坚持在热带森林里生活,继续做森林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它们的牙齿,特别是犬齿,更加发达起来,继续用来做有效的防御和攻击的武器。在这过程中,它们的颌骨和眉嵴更加突出。这样,它们的头部就逐渐发展成现代类人猿的样子。同时,由于树上生活的需要,前肢继续发展起来,终于变得比后肢长些。这就成了现代类人猿的四肢。
另一支是人类的方向。这一支的出发点可能是拉玛古猿一类的动物。它们逐渐适应于开阔地面上的生活。它们逐渐演变,变成原始类型的南方古猿那样的一类动物。从现在的化石材料看来,南方古猿的原始类型已经习惯于地面上的生活,能够直立行走,它们能够利用天然的“工具”,还不能自己制造石器的工具。从原始类型的南方古猿进一步演变,变成进步类型的南方古猿,能够制造非常原始的石器工具,这就已经是早期猿人了。在从古猿经过原始类型的南方古猿到早期猿人的演变过程中,必然地引起了手和脚的进一步分工,出现人的手和脚。
也在这过程中,由于生活上的变化,它们逐渐少用颌部和牙齿做武器。于是,在历史过程中,它们的颌部逐渐短缩,牙齿特别是犬齿逐渐缩小,脑量逐渐增大。这样,它们的头部就逐渐发展成为人的样子。
(五)
现在要问:人类的方向是怎样发展起来的?这也就是说:在地理和气候的变迁过程中,没有迁移到森林里去的古猿怎样过日子呢?或者说,生活在开阔地面上的古猿怎样对付新的环境呢?
古猿大概跟现代的类人猿一样,过的是群的生活。群起初可能不很大,但是至少是三五成群的。
它们主要的食物本来是果实、嫩叶和一些可吃的植物根,特别是块根。它们有时也吃些小动物或鸟蛋。现在由于气候的逐渐改变,树木逐渐稀少了。于是可吃的果实逐渐地、不知不觉地变得越来越少了。为了维持生活,它们就得经常到地面上来寻食,挖可吃的根,找可吃的虫子,甚至比较经常地捕捉小动物吃。
过去,用树枝去挖挖植物的块根做食物,本来是一种偶然的动作。现在,由于环境的变化,由于生活的需要,逐渐地变成经常的动作了。
过去,用石头去敲破坚硬的果实本来是一种偶然的动作。现在,由于生活的需要,用石头去敲破硬的东西,包括动物的头骨在内,逐渐地变成经常的动作了。
这样,在时间的流逝中,在生活需要的逼迫下,它们在树下活动的时间逐渐地长起来了。就这样,逐渐地,它们跟森林生活告别了。
可以这么说,饥饿把它们赶下树来。
(六)
到树下来生活,到地面上来生活,这对于古猿的习性是一种巨大的变化。
在地面上,它们过的是新的生活。在那里,它们会有更多的敌人。另一方面,在那里,它们会有新的食物。于是,它们要经常用“手”去寻找食物和对付敌人。
这样,前肢就不能像以前那样经常作为行走的器官,而应该逐渐作为寻食和御敌的器官了。这是一种萌芽状态的“劳动”器官。
我们知道,它们是完全能够这样做的。这是因为本来它们的前后肢已经有了初步的
分工,它们已经有了能够握物的“手”了。
还有,它们本来也已经能够勉强直立行走。现在,在新的环境中,在新的需要下,它们的前后肢会进一步分工:前肢向手的方向发展,后肢逐渐专门做行走的器官。这样的分化显然对人类祖先的生存有利。
这就是说,到树下来生活,在新的需要下,它们逐渐变成直立行走的动物。于是手得到了解放。它们不再是四只脚或四只手的动物了。
这就标志着劳动器官的出现。
所以恩格斯认为从树上到地面上来直立行走,是类人猿向人类发展中的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他说:“这些猿类,大概首先由于它们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使手在攀援的时候从事跟脚不同的活动,因而在平地上行走的时候就开始摆脱用手帮助的习惯,渐渐直立行走。这就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这样,直立行走的新型动物终于一步步登上舞台了!
(七)
以前,它们在地面上碰到猛兽,常常要爬到树上去。现在,它们渐渐不这样做了。
猛兽来了,它们有的手执树枝,有的手拿石头,大呼大喊,挥舞树枝,抛掷石头,就可以把猛兽赶跑了。
这样,它们用手,用天然的“工具”,用智慧,用集体的力量,逐渐地战胜了猛兽。
从此,它们的生活比较自由了:它们有了更大的活动范围,更大的生存空间。
从此,它们经常地、集体地从一座小林子走到另一座小林子。起初是蹒跚地走着,以后就能够稍稍挺直身子,昂着头走路了。
这样,由于挺起胸膛,它们能够看得更远,更容易发现远处的敌人和食物了。
这当然是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但是那时候,它们有的是时间啊。
茂盛的大森林要变成稀稀疏疏的小林子是一个漫长的缓慢的过程。
在这过程里,人类的祖先逐渐学会了昂起头走路,学会了用手使用天然的“工具”,或者制造一些粗糙的“工具”。它们学习的能力提高了。
这时候,它们是人还是一般动物呢?
这是一种过渡性的生物,是从森林里的古猿过渡到猿人的桥梁。原始类型的南方古猿,属于这一类。它们还不能制造石器的劳动工具。
恩格斯曾经把人的起源分成两个阶段:一是“正在形成中的人”,一是“完全形成的人”。①列宁(1870—1924)也提出过“本能的人”和“自觉的人”,说“本能的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却区分开来了”。②现在看来,“正在形成中的人”可能相当于“本能的人”,它们的智力还不够发达,或者它们的手和脑的合作还不够好,它们只能利用天然“工具”,还不会用石块制造工具。它们是属于过渡性的生物。
总之,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存在一些过渡类型不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一次变化就使一种生物变成另一种生物,这在生物进化中是罕见的事。
猿人的出现
(一)
首先出现的是早期猿人,可能分布在若干地区。这包括一部分能够制造工具的进步类型的南方古猿,也可能包括在我国云南发现的元谋猿人。
关于早期猿人的生活年代,现在还没有统一的意见,因为材料还不充分。一个意见认为他们大约从距今三四百万年前开始,到一百多万年前消失。
早期猿人的主要特征是:直立行走,能够制造粗糙的石器,脑子比较小,最大的可以达到800立方厘米,比晚期猿人的脑子小一些。
从所发现的材料看来,早期猿人可能已经是猎人了。他们主要依靠集体的力量过日子。他们会合作捕捉比较大的动物例如鹿和羊之类来吃。
(二)
早期猿人的进一步发展,就是晚期猿人。对晚期猿人的生活,我们了解得多一些。
从1921年起,在北京附近周口店地方的一座名叫龙骨山的山上,陆续发现了不少古人类化石。特别是1929年12月2日,发掘到第一个头盖骨,它很像人的头盖骨。经过研究,知道这是猿人的头盖骨。这种猿人定名叫中国猿人或北京猿人。在分类学上叫直立人。
但是,解放以前所发现的北京猿人化石材料,特别是其中5个完整的头盖骨,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候,被弄得下落不明了。解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经过我国科学工作者的努力,又在那里发掘到许多北京猿人的材料。特别是在1966年,又挖掘出一个头盖骨。
北京猿人居住的是天然的山洞,这地方现在是北京市的远郊区,是一片山谷。半山上有洞穴,可惜已经大半倾倒了。我国科学工作者从这掩埋的山洞里发掘到了非常丰富的猿人化石材料。
什么样的化石材料呢?
有猿人本身的化石,有猿人的劳动工具,有猿人的生活遗迹,有动物的化石。
就猿人本身的化石来说,有头盖骨、下颌骨、牙齿、四肢骨等,一共大约包括了40个北京猿人。其中有男的,有女的;有老的,有少的。
就猿人的劳动工具来说,那里有几万件粗糙的石器。此外,还有一些可能当工具使用的骨片和鹿角。这些石器已经有几种比较固定的型式,例如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人们有根据认为,这些都是北京猿人在生活需要中创造出来的。
就猿人的生活遗迹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山洞里有很厚的灰烬层。其中有一个灰烬层达6米厚。在灰烬层里面还发现有重要的东西:那里含有被烧过的骨、角和石头,又有一些烧焦了的木炭。
这说明了什么呢?
这充分说明了北京猿人能够用火。
能够用火,这在人类进化中是另一件大事。
就动物的化石来说,在北京猿人的洞穴里所发现的动物种类有肿骨鹿、斑鹿、剑齿虎、野猪、老鼠、马、鬛狗、羚羊、水牛、猕猴、鸵鸟等,不下100种。
最值得注意的是肿骨鹿和斑鹿的化石特别多,各有2000多个个体。老鼠的骨化石也很多,并且这些骨头有烧过的痕迹。想来北京猿人是吃这些动物的。这表示北京猿人是猎人,善于打猎。有理由认为,在北京猿人的食物单里,肉类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从地层的研究知道,北京猿人生活的年代大约在距今50万年前,或许还要早一些。
1963年和1964年发现的蓝田猿人化石,有头盖骨、上下颌骨和牙齿等,基本上和北京猿人相同,只是头盖骨比北京猿人厚一些。
从地层的研究知道,蓝田猿人生活的年代比北京猿人更早,可能在距今80万年前。
(三)
现在要问:晚期猿人在自然界里的位置怎样呢?是人的成分多还是猿的成分多呢?
让所发现的材料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从发现的材料知道,北京猿人的额部低平,脑壳比较粗厚,眉嵴相当突出,唇部向前伸,没有下颏。这些是近似类人猿的特征。
另一方面,北京猿人的脑量相当发达,平均有1000立方厘米,比南方古猿大约大了一倍。他们的四肢骨跟现代人的基本相似。这表示他们能够很好地直立行走。科学上在一开始研究他们的时候,就把他们在分类上叫做“直立人”,就是根据这一点。只是后来才知道,其实比他们早的南方古猿也已经能够直立了。北京猿人又有许多石器和一些骨器,又能够用火。这表明他们能够劳动。这些完全属于人的特征。
这就是说,北京猿人虽然在身体结构上还有一些类人猿的性质,但是他们已经比早期猿人更接近现代人,具备了更多的人的性质。
因此,北京猿人已经不仅不再是猿——一般的动物,而是人,而且是比早期猿人更进步的一种人。他们是从早期猿人过渡到现代人的一个重要阶段的代表。
还有一件值得指出的事实:北京猿人具有现代蒙古人种的一些特征。例如北京猿人的面部比较短,鼻骨比较宽,颧骨很高而且向前突出,门齿呈铲形等。
因此,从地理分布讲,从形态特征讲,有理由相信北京猿人就是现代蒙古人种的祖先。
(四)
前些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又在北京猿人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件有意义的事。他们比较了北京猿人和现代人的肢骨和头骨,发现北京猿人的手脚,尤其是手比较进步,但是头部还比较原始。换句话说,北京猿人是这样一种动物,他具有一个跟现代人基本相同的身子,却配上一个在某些方面还近似类人猿的脑袋。
怎样解释这个事实呢?
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劳动器官(手)比思想器官(脑)先发达。这就是说,手足分化、手的发展先于脑的发展。这同样表明,劳动在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中起主导的推动作用。
这个进化过程可以大略表示如下:
直立行走→手作为劳动器官的出现→人的脑
这就支持了恩格斯的理论:在劳动的影响下,古猿逐渐发展成人。
(五)
应该指出,晚期猿人的化石也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发现过。例如,在印度尼西亚,人们发现了爪哇猿人。在德国,人们发现了海德尔堡猿人。在非洲,人们发现了毛里坦猿人(也叫阿特拉猿人)和舍利猿人。这些猿人的性质,都是跟北京猿人很相近的。
这样看来,过去在远古时代,晚期猿人由于他们生活能力的提高,曾经生活在世界的许多地方,分布很广。
分布很广,这就表明这个生物类型在发展中。
看来劳动已经赋予猿人以特殊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生活在一般灵长类所习惯生活的地区以外。生物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一般的灵长类,如猿、猴之类,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的地方。
(六)
可笑的是人们还“发现”了一个假的猿人化石,那就是在英国“发现”的所谓“辟尔唐人”,也叫“曙人”。
经过是这样的:1911年,在英国辟尔唐地方,工人们在采掘石子的时候,发现了几块人类头骨的化石,就交给一个做律师的地主,名叫陶逊(1886—1938)。后来据说陶逊自己也发现了一块下颌骨。他就把这些材料一起交给一位专家去研究。专家研究以后,认为这是一种猿人,理由是他的下颌骨不是人的,是属于类人猿的,而头骨却是现代人的类型。
于是,人们开始相信,英国以前也有猿人住过,而“发现”猿人的是陶逊。
这样,陶逊就自然地出了名。
尽管这样,当时仍然有一些人抱着怀疑的态度。他们认为那头骨是智人的头骨,那下颌骨是古猿的下颌骨,两者并不属于同一个体。
1953年,英国有3位学者应用新的科学方法,分析了“辟尔唐人”的化石标本,结果发现那个下颌骨不是人的,也不是古猿的,而是现代类人猿黑猩猩的。
于是,人们才明白过来,知道过去受了骗。原来这是陶逊所布置的一个可耻的骗局。
骗术揭露出来了:原来是陶逊拿了黑猩猩的一块下颌骨,用一种叫做重铬酸钾的化学品把它染成棕红的颜色,显得古老,来冒充化石。
科学界被他欺骗了整整41年。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可耻的欺骗呢?这不是跟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名利思想相联系的吗?
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在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支配下,为了追求个人“名誉”,是会在科学的幌子下,在追求真理的烟幕下,干一些不可告人的勾当的。
毛泽东同志指出:“科学家是老实人。”①真正的科学工作是实事求是的工作,是老老实实的工作,跟资产阶级的名利思想毫无相同之处。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1953年第2版,第824页。
因此,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党要求所有科学工作者,要按照党的教导,认真改造世界观,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使科学工作能够真正为人民服务。
石器的制造
(一)
人类的祖先是怎样开始真正的劳动的呢?是怎样制造出第一件石器的呢?
从偶然使用天然“工具”到经常使用天然“工具”,从经常使用天然“工具”到制造工具,这些都是漫长的过程。
人类的祖先,在新的环境里,为了生存,得使用天然“工具”去寻食,去御敌。这样,就开始经常地使用天然“工具”了。不消说,它们也会偶然制造一些“工具”。南方古猿中的原始类型,也就是不能经常自觉地制造工具的类型,就是这一进化阶段的代表。
在这过程中,可吃的植物性食物逐渐减少,特别是到了干旱季节或者冬天,情形更加严重。人类的祖先逐渐更多地寻找肉类食物。
肉食是怎样开始的呢?
过去,它们已经吃过一些小动物,比较大的动物的肉也偶然吃过。吃比较大的动物的肉可能是这样学会的:狮子、老虎或者其他猛兽咬死了一只野鹿,饱餐一顿之后,满足地走开了。好奇的人类祖先,由于饥饿,会被残尸引诱过来。
它们把野鹿的残尸看了又看。有的竟然学着狮子或者老虎的样,用嘴去咬鹿肉。
于是,它们发现鹿肉是可以吃的,又是可以充饥的,味道也不坏,特别在饥肠辘辘的时候。
吃比较大的动物的肉一开了头,尝到了甜头,模仿的就逐渐多了。
从此,只要原野上出现一具死兽的残尸,人类的祖先就会群集在它的周围。
以后,人类的祖先也可能自己去打鹿吃,这可能是这样进行的:它们三五成群合作围扑一只鹿,把它打死,然后分着吃。
于是,人类的祖先就不时用兽肉来补充素食的不足,过着艰难的生活。
可是,人类的祖先一开始肉食,并且越来越多地用肉来充饥,人类祖先的身体,特别是脑子,就可以得到比较好的养料。这是因为动物含的蛋白质比植物含的蛋白质更适合人体的营养啊。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从只吃植物转变到同时也吃肉……是转变到人的重要的一步。肉类食物几乎是现成地包含着为身体新陈代谢所必需的最重要的材料;它缩短了消化过程以及身体内其他植物性的就是跟植物生活相适应的过程的时间,因此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材料和更多的精力来过真正动物的生活。这种在形成中的人离植物界越远,他超出于动物界也就越高……既吃植物也吃肉的习惯,大大地促进了正在形成的人的体力和独立性。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肉类食物对于脑髓的影响;脑髓因此得到了比过去多得多的为本身的营养和发展所必需的材料,因此它就能够一代一代更迅速更完善地发展起来。” ①《自然辩证法》第154~155页。
就是这样:人类的祖先起初常常追随在野兽的后面,等着吃残肉,像现在的若干猛禽那样。
接着,它们逐渐学会用叫声,用树枝,用石头,来吓走那些野兽,从猛兽的嘴里夺走食物。
以后,它们学会了自己合群去打野兽吃。
人类的祖先逐渐变得比以前聪明了。
(二)
起初,它们用自己的牙齿去咬取死兽身上的肉。后来它们偶然利用天然尖利的石块去刮割兽肉,感到方便得多了。于是它们学会经常利用尖利的石块来做工具了。
这样,手里的尖利的石块,就起到牙齿的作用了。这就仿佛是牙齿长在手上似的,更好使用了:“牙齿”变得很长,很灵活了。
但是,天然的、尖利的石块是会用坏的,也并不是到处可以找到的。
怎么办呢?
慢慢地,逐渐地,它们模仿用石头去敲破坚果的办法,用一块石头去敲碎另一块石头。只要敲打得好,就可以得到尖利的小石块。
第一件劳动工具——石器,就这样制造出来了。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因为在人类的起源中,这是一次决定性的质变、飞跃。
人类出现了!这就是早期猿人。
应该用“他们”去代替“它们”了。
当然,第一次自觉地制造出石器并不是容易的事。当中一定经过许多尝试和失败。但是,一旦能够在所敲破的石头中找到一些合适的工具,他们是会在已有的经验上提高敲击技术的。
同时,他们也还会从经验中了解什么性质的石头适宜于制造工具,到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这种石头。
不消说,制造出来的石器是很粗糙的,并且每一块石器的形状也不一样,例如,在北京猿人的洞穴里所发现的石器就是这样。南方古猿的石器更是这样,更粗糙些。
这样的石器叫做旧石器。以后经过上百万年,人们才晓得进一步把石器磨光。那是新石器了。
早期猿人的石器就是旧石器的开始,这也是人类文化的开始。这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北京猿人的石器虽然有不少进步,也属于旧石器。
(三)
最早的石器虽然很粗糙,但是这是生物和人类进化史中的新生事物。自觉地、经常地制造工具的工作一开始,人类祖先就有了一种其他一切动物所没有的大本领了。
现在,他们不但会使用天然的“工具”,而且会制造若干类型的工具了。
这表示什么意思呢?
这表示真正的劳动的开始。这是一个过程:从完全动物式的“劳动”,经过某些原始类型的南方古猿经常利用天然“工具”的“劳动”,逐渐过渡到某些进步类型的南方古猿和直立人制造工具的劳动。
所以恩格斯指出:“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
在劳动史上,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啊。
同时,在地球上展现了一部新的历史——文化史。文化史是跟劳动工具的自觉制造分不开的。
(四)
获得这一个伟大进步并且开始有文化的,不是一般动物,不是任何一种动物,而是猿人,就是早期猿人和晚期猿人。
现在,他们已经不是一般的动物了:他们在生活方面和身体构造方面已经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了。他们的生活逐渐以劳动作为基础。他们的身体构造,由于劳动和直立行走的影响,得到了不小的改造:适宜于拿工具进行劳动的手发展了。在这过程中,大脑也相应地发达了,智力也提高了。于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更好了。
可是,他们还只是人的开端。他们跟现代人有重大的区别。他们,例如早期猿人,在某些身体特征方面还没有脱离动物——类人猿的状态:他们有低下的前额,有突出的眉嵴,有发达的颌骨和牙齿,这使唇部比较突出。北京猿人也基本上是这样。
不能忘记,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啊。
火的利用
(一)
自从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周口店北京猿人的洞穴里发现了厚厚的灰烬层以后,大家承认:至少是晚期猿人(直立人)一定会用火。
但是,猿人例如北京猿人怎样学会用火呢?
这还是一个谜。
让我们来猜猜这个有趣的谜吧。可以想到,天然的野火有时是会发生的。这种野火的发生有种种不同的原因:或者由于火山喷发,或者由于闪电烧着了树木,或者由于潮湿的草堆发生自燃。
回答者:米·格 - 魔法师 五级 9-3 10:03
『捌』 如何评价电影《老炮儿》中鸵鸟在公路飞奔的这段剧情
这鸵鸟就是六爷本人呐。
本来广阔空间里撒欢跑的一鸟。平时却只能笼子里窝着。看着大,威风。却也只能这么对付活着。
本以为就这样过得了。结果没曾想遇了点巧,遇了点波折,出了笼子了,又跑起来了。
不跑,笼子里还能活好久。但再也别想疯跑了。跑,肯定是个死。能快过汽车快过子弹吗?
但还是要跑!爽了!嗨了!快看!我要死了!疯!
死是死定了。但你们都会记住我能跑多快。
『玖』 周口店北京猿人头骨是什么样的
19世纪中叶,世界上掀起了一股寻找人类祖先的热潮,古老东方的中国也逐渐开始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北京猿人遗址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被挖掘出来的,是世界古人类考古中的一个重大发现。
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东边有一条小河,北、西、南均为群山环绕,东北京猿人南是广大的平原。1921年,当时的中国政府矿政顾问、瑞典学者安特生在龙骨山北坡找到一处丰富的化石产地——周口店第1地点。在这里先后发掘出三颗人类牙齿,命名为“北京中国猿人”,俗称“北京猿人”,属直立人的一个亚种,距今70万—20万年左右。1929年,中国学者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随后又发现了石器和用火遗迹。震惊了国际学术界。从1927年到1937年十年间,研究人员相继在这里发现猿人头盖骨5个及大量头骨碎片、面骨、下颌骨、股骨、肱骨、锁骨、月骨等,还有牙齿140余颗。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了侵华战争,周口店发掘工作被迫中断。当时已发现的这些珍贵标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由美国人运出北京,从此下落不明。有消息说落到了日本人手里,在装船运送回国时遇到海难沉到了海底。还有一个说法是运回日本国内秘藏在民间。也有传说还留在中国并埋藏于地下等等,总之关于北京猿人最早一批国宝资料的下落迄今还是谜案。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猿人的发掘工作得到恢复,又发现了人类头盖骨1个和若干牙齿、下颌骨、上臂骨和胫骨化石,加上解放前的资料,合计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12个、下颌骨15个、牙齿157颗及断裂的股骨、胫骨等,分属40多个男女老幼个体。同时,发现了10万多件石制品以及丰富的骨器、角器和用火遗迹。在世界上已知的同一阶段人类遗址的材料中,是最丰富也是最系统的,为研究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及其文化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北京猿人头骨的最宽处在左右耳孔稍上处,向上逐渐变窄,剖面呈抛物线形。这与现代人头骨的最宽处上移到脑颅的中部不同。北京猿人头盖骨低平,额向后倾,虽已比猿类增高,但低于现代人。眉嵴粗壮,向前突出,左右互相连接。颅顶正中有明显的矢状嵴,头骨后部有发达的枕骨圆枕。头盖骨比现代人约厚一倍,成人脑量达1000多毫升,介于猿和现代人之间。
北京猿人面部较短,吻部前伸,没有下颏,有扁而宽的鼻骨和颧骨,颧骨面朝前,宽鼻子,面孔低而扁平。下颌骨的内面靠前部有明显的下颌圆枕,牙齿无论齿冠或齿根都比猿类弱小,齿冠的纹理也简单,但比现代人粗大、复杂得多。另外,犬齿和上内侧门齿的舌面,有由底结节伸向切缘的指状突,上内侧和外侧门齿的舌面为明显的铲形。门齿形态与面部结构等具有明显的现代蒙古人种特征。
北京猿人的身高约为1.56—1.57米。下肢骨髓腔较小,管壁较厚,股骨的髓腔只占骨干最小直径的三分之一,在尺寸、形状、比例和肌肉附着点等方面都和现代人相似,表明他们已经善于直立行走。北京猿人的上肢骨除了髓腔较小管壁较厚外,与现代人已十分接近,说明他们的上肢已能进行与现代人十分相似的活动。
北京猿人的文化遗物包括石制品、骨角器和用火遗迹。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石核石器较少,且多为小型。原料有脉石英、砂岩、石英岩、燧石等砾石,石器有砍斫器、刮削器、雕刻器、石锤和石砧等多种类型。砍斫器尺寸较大,选用扁圆的砂岩或石英砾石,从一面或两面打出刃口制成。刮削器系用大小不同的石片加工而成,有盘状、直刃、凸刃、凹刃、多边刃等形状,是石器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尖状器和雕刻器数量不多,但制作比较精致,尺寸小巧,有的只有一节手指大小,制作程序和打制方法比较固定,反映出一定的技术水平。
北京猿人遗址化石堆积厚30多米,自上而下可分为13层,主要由洞内崩塌的石灰岩碎块和流水带入洞内的粘土、粉砂等沉积物构成,还有用火后留下的灰烬。较大的灰烬层有4个,最厚处达6米多。灰烬层中发现猿人头盖骨许多被烧过的石头、骨头和朴树籽。灰烬有的成堆,像是长期使用,说明当时人类已能很好地管理火。虽然目前还无法证明北京猿人是否已能人工取火,但他们显然学会了保存火种的方法。洞穴堆积中有许多破碎的兽骨,有些可能是北京猿人制作和使用过的骨器,如用截断的鹿角制作的锤子和掘土工具,用鹿头骨加工成的头盖式的水瓢,用肢骨劈开制成的尖形或刀形骨片等。
北京猿人在这里居住的时期,气候和自然环境屡经变化。对人类的生活影响也很显著。居住的早期偏冷,可能处于气候的间冰期初期,动物化石中不少是喜冷的动物如狼獾、洞熊、扁角大角鹿、披毛犀等,中、晚期相对温暖,喜暖的动物如竹鼠、硕猕猴、德氏水牛、无颈鬃豪猪等占优势。这里也有过干旱时期,安氏鸵鸟和巨副驼等动物化石证实出现过草原甚至沙漠。而水獭、居氏巨河狸、河狸等喜水栖动物的发现,又表明这里也曾存在过大面积的水域。季节变化、自然灾害、猛兽侵袭、疾病困扰,无一不给北京猿人带来巨大的威胁。在严峻的自然条件下,北京猿人依靠群体的力量进行着艰难的生存斗争。北京猿人穴居,从事狩猎和采集,在灰烬中发现敲破的烧骨,表明他们已经知道熟食,并能捕猎大型野生动物。但当时的生活条件还是相当恶劣,人类的死亡率极高,大多数个体寿命在14—15岁之间,超过50岁的不足二十分之一。
北京猿人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在世界人类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周口店遗址也因为北京猿人的发现而蜚声世界,吸引着海内外无数游客。成为一个展示中华民族远古灿烂文化的窗口。
『拾』 《老炮儿》 鸵鸟跑出来是什么寓意
鸵鸟隐喻的就是六爷自己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叫鸵鸟心态,指的是懦弱的人逃避现实,正如六爷自己一样。曾经也是称霸一方的大混子,但如今年事已高,妻离子散,也打不动架了。他的内心是很难接受这样的现实的。他自己就像是关在笼子里的鸵鸟。靠着别人的怜悯和年轻时的一些面子活着。然而鸵鸟虽然不会飞,但是确是奔跑最快的鸟类。在最后赴战场的一刻他看到了那只鸵鸟仿佛就是自己,从破了枷锁,肆意奔跑。 这也和六爷生命最后在结冰的湖上奔跑所呼应,鸵鸟被当做珍惜动物养着,也隐喻着,如今像六爷这样,虽然没本事,但依然讲道义,有侠义风范,重义气的人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