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现在有俩孩子的父母很难一碗水端平
这位知友,家中一个孩子感觉多少有些孤单,而两个孩子就多少会出现一碗水端不平的情况发生!
别说你对你家的两个孩子能一碗水端平,谁家都一样,只要是两个孩子的家庭基本上都很难一碗水端平!其实原因很简单,但很多的家长却不能正确面对,最终导致两个孩子都非常受伤!
其实这也是人之常情,当对你而言都非常重要的两个人站在你的面前,你总能选择出其中一个更让你喜欢的一个!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有部电影叫《唐山大地震》,其中在危难时刻,作为妈妈的她即使很为难,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救儿子!
其实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着!
那么为什么现在有俩孩子的父母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主要是因为这几点原因
原因一:思想理念
家中要是有一个男孩跟一个女孩,如果是家中的父母还有原先的那种旧思想的话那么势必就会出现那种疼男孩不疼女孩的现象发生!
当然这样的事情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这样的思想也逐渐开始改善,已经比起之前少很多了!
原因二:性格
尤其是两个孩子年龄相差不是很大的家庭来说,谁的性格更好,出门之后谁更给家长们长脸,让家长觉得自己更有面子,这样就会更加喜欢哪一个孩子!
而这样一来注定另一个就会被忽略甚至是相对不喜欢!而这样的现象对于现在更多的二胎家庭中来说还是比较常见的!
原因三:学习
很多家庭中的两个孩子的年龄相仿,而这个时候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个尴尬事情!那就是两个孩子学习成绩不可能每次都考得一样,肯定会出现一个孩子考的好一个孩子考得不好!
而按照正常的逻辑考虑的话,一般只有学习好的孩子才更会讨得自己家长的欢心,而另一个学习相对不是很好的孩子就不吃香了,还经常会在家中被家长们比来比去!
原因四:身体健康
有些孩子相对来说,自从出生之后好像就总是非常容易生病,家中有两个孩子,一个身体素质好一些的就经常会让家长比较省心、放心,也就是这样,家长几乎不怎么管这个孩子
而相对身体素质不好的那个虽然不让家长们省心,但家长们会不由自主的去关心这个身体素质不好的孩子!
② 家里弟兄俩的父母能把一碗水端平吗
是有能做到一碗水端得平的父母的,但绝不是所有家长都可以。事实上,要做到这一点很难。
家长对子女的行为态度中,除了情感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责任。
履行责任是应该做的事,表达情感是想做的事。
在几个孩子中,有的孩子更符合父母的心目中对“孩子”的期盼,所以父母会在情感上表现出更偏爱那个孩子,这些其他的孩子就会感觉被冷落忽视了。
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主要责任在家长身上,唯有家长从“履行责任”中体验到每个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生命价值,才有可能去尝试“一碗水端平”。对于很多心怀自负感、认为自己永远不会错的家长来说,要做到这一点真很难。
我心里有点不舒服,觉得不平衡,两个儿子为什么这么区别对待?他结婚什么订婚啊,房子啊,什么都准备好,我们什么都没有,要靠自己奋斗,
③ 你怎么把一碗水端平
我认为一儿一女的家庭是端不平的,中国的家庭,普遍都是小时候疼女儿,等长大了就疼儿子多。因为小时候女儿都比较乖巧懂事,儿子调皮捣蛋,天生因为导致女儿更招人疼爱,。等长大了以后女儿得嫁人,老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水",不要问我为什么,这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而儿子长大后继承家产,就算是家里并不富有,“家产”还是有一点的。比如很多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家庭,父母攒了一辈子的钱用来给儿子买房子娶媳妇。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个问题,女儿就算是再豁达,其实心里都还是会伤心的。嘴上对这件事没有意见,但是心里就会觉得,儿子和女儿在父母的心里是不一样的,无形间就拉开了女儿和父母和兄弟的距离。但是父母并不是不爱女儿,手背都是肉,只是传统观念导致的一碗水端不平!
④ 喜欢你和一碗水端平,你选哪个
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许多家庭都不再是独生子女了,很多的爸爸妈妈都希望能够儿女双全。但是,当家里有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父母们真的能够一碗水端平吗?父母们会把自己的关心和爱护,甚至是财产,都没有丝毫偏向的平分给两个孩子吗?
首先,世上本没有绝对的公平,而且孩子眼中的公平与大人也有所不同。像大宝本来就比小宝出生得早,比小宝早享受了几年父母的宠爱,这对小宝公平吗?但小宝出生后,全家人不可避免地把本来集中在大宝身上的关注同时转向了小宝,这对大宝又公平吗?即使父母非常注意、极力平衡大小宝之间的关系,比如买玩具一定一人一个,买新衣一定一人一件,但在孩子眼中看来,有可能大宝会觉得父母是给小宝买东西时才顺带给我买,或者小宝会认为大宝的衣服为什么比我的大比我的漂亮,等等,追求绝对的公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其次,两个孩子之间的嫉妒、争宠,是人之常情。它不会因为父母极力对两个孩子公平而消减,父母对此要做的不是否定,也不是默认,而是正确引导。比如在孩子争抢玩具时,父母与其帮孩子分出谁对谁错,不如给孩子们制定一个需要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在察觉到孩子们的嫉妒情绪时,肯定他们的感受,用身体语言表达你的爱,给孩子以安全感,更胜于责备。
你知道一碗水端不平会有什么后果吗?
自卑
这样的妈妈只会养出来一个自卑的孩子。因为孩子的心里是知道的,自己不受妈妈的喜欢,长此以往,这样的概念就会深入孩子的内心,孩子先是自己看不起自己,然后导致身边的朋友也会看不起他的。这一连串的效应,会导致以后孩子的交友,工作出现问题,更严重的可能是不适应社会。
容易多疑
这样的孩子还会有多疑的性格,因为她的妈妈和她说的话,和实际做到的是不一样的,那样的话,孩子就会容易产生多疑。对身边的人事物总是那样的不信任。这也会导致身边的人对这个孩子产生敌意,总感觉这是一个不可交的朋友。
有了二胎之后,家长们对老大的关注势必会减少,但是不能缺乏必要的沟通,起码,要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了解孩子问题出在哪,然后有的放矢。
⑤ 为什么大多数的父母都偏心,不能一碗水端平
说到父母偏心,我就想起了一个远房的亲戚。他们家大儿子在农村结婚生子,小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城里。转眼间小儿子也到了该结婚的年纪,女方家要求有房。没办法,老两口只能竭尽全力给小儿子买了房,因为小儿子刚上班,也没多少积蓄。
为此大儿子一家闹翻了天,说父母偏心,不给他们盖新房,因为他们住的是以前的老房子。
现在老两口已经掏空了积蓄,任凭大儿子一家再生气,他们也无能为力。
我们站在父母的角度想一想,其实他们希望每个孩子都幸福,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想让两个孩子都能成家立业,他们并没有有意偏向谁,只不过是他们已没有能力一碗水端平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做父母的一般都偏向弱小的孩子,因为弱小的孩子需要父母更多的关注才能健康成长,所以父母就会对他们倾注更多的爱。
再就是重男轻女的父母了,作为女孩,我们已经很幸运了,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时代。父母们思想陈旧,那也不是他们的错,毕竟这种封建思想在咱们国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因为重男轻女父母偏心的情况也会慢慢的消失。
⑥ “一碗水端平我就偏心能怎样!”心软是一种病,谁心软谁先输,你认为呢
如果你认识原来的我,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有人说,多子女家庭,所谓的“一碗水端平”,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根本无法做到。毕竟心脏本身就不是端坐正中间的,何况人还是感性的群体动物。可是,那些因父母的偏爱而受伤害的孩子,成年之后,虽然能理解父母,但却很难从心底原谅。因为伤能愈合,但伤疤还在。但血脉与亲情又在那里牵扯,父母的偏心,你的委屈,真的很难三言两语说得清。【口述实录情感系列】
03.
被伤害的不止有女孩,还有男孩
@呆萌的喵
我是男生,85后。我们家里没有重男轻女,只有一个偏爱女儿忽略儿子的父亲。
我比妹妹大6岁,妹妹没出生前,我就不受父亲待见,在他眼里,我调皮,捣蛋,不体贴人,将来还需要负担很大一笔钱为我娶妻……妹妹出生后,这种情感上的忽视甚至是虐待更加严重——基本上,我从小就被当作负担,被全方位打击,父亲易爆躁,看我不爽了,或者我有一点点小错误就会打我,对我做的事情也总是挑三拣四,从来没有夸过我,看不到我任何优点。
很感谢和爷爷奶奶在一起,有他们偶尔拦着,我被打得不是很重。可是,我却是一直被吓大的,所以我敏感,谨慎,走路喜欢低着头,说话做事察言观色小心翼翼,不敢要求任何人帮我做什么事情,不敢为自己争取,也不敢拒绝别人。我看上去好像有着超出同龄人的懂事成熟,但那只不过是因为没有得到过太多爱护罢了。
缺爱真的太可怕太可怕,你要用一生的时间开去修复,这个过程漫长而艰难,时常会因为几十年都被迫分裂的自己,而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我以后不要重蹈覆辙,不管是男孩女孩,我都会努力给自己的小孩一个温暖的家。如果做不到的话,就不要结婚。
⑦ 作为师傅很难一碗水端平,那郭德纲比较捧哪几个徒弟
德纲一共收了八十多个徒弟,分成“云鹤九霄”四科学研究院,包含早已离去德云社的徒弟,如今最知名的有那么几个,分别是岳云鹏,朱云峰(油酥烧饼),他,张鹤伦,孟鹤堂,闫鹤翔和曹云金,尽管曹云金早已和郭德纲相声破裂了,可是要论知名度和整体实力,还务必有他一号。自然知名度大不意味着整体实力强,在这种最知名的徒弟中,要论相声小品整体实力的话,归属于德云社的徒弟里,岳云鹏算不上最强的,闫鹤翔的整体实力更强一些;而不属于德云社的徒弟里整体实力最强的肯定是曹云金了!
但是应算上离去德云社的曹云金来较为的话,闫鹤翔也得悠着点了,不得不承认曹云金肯定是郭德纲相声全部徒弟中最有相声小品技能,也是相声小品功底最强的,遗憾曹云金也恰好是由于自视功高震主,不愿意再屈尊于郭德纲相声门内,最后宁可身上唾骂还要离去德云社而独当一面!假如算不上曹云金,德云社的这种知名徒弟中,整体实力最强的便是闫鹤翔,算上曹云金,整体实力最强的肯定是二师兄曹云金了!
⑧ 2012电影影评
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在《2012》里化作“真海啸”,国际社会的格局也因此洗牌。但我给高分的原因非常简单,《2012》是一部很优秀的商业巨制,极适合发展到现阶段的中国电影产业作为今后的远大目标和经典范本,来参考、吸收、学习。这是一场缤纷绚烂的CG秀,一顿“灾难无限量自助”的霸王餐;但更是一件流行潜力之强、适用范围之广令人惊叹的优质商品。所谓电影工业,所谓流水线,看完本片,再回想上映之前以“赵本山斗鸡眼”为卖点的贴片广告,用不着拍它的人自惭形秽,我们这些看客又情何以堪!? 而《2012》的妙处,远不止他的精良和豪快,灾难在这部主打视觉效果的灾难大片里居然只是前台的小角色,存在于背后的国际新秩序与ZF阴谋论,才是内在的看点。相信大家都已经听说了“中国拯救全人类”的情节设置,其合理性在于“能在短时间内如此高度集中人力物力,非中国而不能”——这番感慨的来源其实是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金融危机又难伤中国的筋骨,中国在世界各地尤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心目中的形象剧变。……毫不客气地说,《2012》已经是好莱坞大片所能做到的谄媚中国的底线;开个玩笑,连片子里表现最抢眼的狗都不是金毛猎犬,而是慈禧太后最爱的品种。 但不止是中国,影片中的各人种、各国家、各民族的角色形象及其命运,在表现不同个性与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反映出好莱坞或者说“自诩一号公民”的美国人眼里当今世界的三六九等。意大利总统弃船祈祷,既是重视家族观念的选择,也是天主教徒虔诚的体现;女王在灭顶之灾来临前依旧优雅淡定,当然是在调侃英国佬的古板、自我、明哲保身;里约热内卢在两次地震后陷入无ZF的混乱状态,多少有些讽刺当今南美政坛与经济状况的意味;而印度科学家虽然睿智超前,却是最先被西方国家忽视乃至牺牲的薄弱一环;阿拉伯地区更惨,充当“印钞机”容易,作为“共同生存发展的伙伴”难。 当然,四大主线,除了非裔学者和白人作家一黑一白两条“美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之外,另外两根分别属于俄罗斯和中国,还是能够洞察电影制作者对国际新秩序的理解。先来看美帝的老对手俄罗斯:无论从角色“尤里”还是运输机“安东诺夫”中,都能窥见老美怎样看待如今的俄国——冷酷、强大、尽管衰败、死而未僵,国家经济的脆弱与在解体后抓住体制漏洞上位的巨贾暴富,形成鲜明对比。那个号称“38战34胜”却在心理防线崩溃之后迅速被K.O.的拳击手就很典型,虽然厉害但运行的系统很扭曲。而尤里身为人父的可敬结局以及双胞胎与兄妹俩的相处融洽,又充满了来自欧美阵营一厢情愿的示好。 再来看有关中国的内容。技术工人“天钦”受伤后大难不死,寓意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危难时刻小喇嘛的车拯救主角一家人,暗指中国经济的增长是老美今后发展的重要机遇。中国人很容易有民族自豪感,因此《2012》绝对会让咱大多数中国观众看得心花怒放;而我之所以“感动”,更重要的原因是影片在政治上竭尽全力的一碗水端平与友好。实话实说,好莱坞内部在西藏问题上不怀好意者大有人在,莎朗·斯通、理查·基尔之类不胜枚举;而《2012》涉及中国的部分考据之细、表现之巧,可谓史无前例。 首先是非常惊艳的“党和国家一定会给大家重建家园”,这是完全写实的当代中国的讲话格式。接着是“八国首脑会议”,虽然现实中的八国峰会是美、英、法、德、意、加、日、俄,但根据片中的“卓明谷计划”,可以推测中国ZF可能剧中“八国”的一员。现实中,我国很早就声明过在国际社会中不搞集团化,于是,这场“八国会议”有一个镜头:某国首脑的背影,旁边的国旗虚焦,但旗子的颜色是一片红,众所周知,美、法、德、日、加、俄的国旗的红,达不到这种效果。再次是领土完整的中国地图,最后是“欢迎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艾默里奇大师肯定没想到这几处在我国引发民族主义的掌声吧? 所以《2012》容易把人代入,很简单,因为人家尊重你,尽可能按你实际的状态对你进行塑造和读解,而不再是随便拿个什么唐人街的恐怖宠物店谎称北京、或用比宝丽布喷绘还粗糙的“CG版东方明珠”充当上海,某种意义上堪称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比较直观、可信的表现。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为赚中国票房的需要,可纵使《2012》的内地票房达4亿人民币,也才5000多万美元,而该片在北美首映三天的流水就有6500万刀,所以并非要因。更有好事者说《2012》辱华,原因是“变相嘲讽我们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国”。一、难道不是么?二、是又怎样?譬如《赤壁》,活生生的千军万马让好莱坞惊叹不已——人口众多本是实情,人海战术也因此成为中国特色,但换个角度,驾驭海量的个体也是一门学问,目前掌握它的除了中国还有谁?说《2012》辱华的人,请对自己的国家有点信心! 角色们各讲各国话,不到万不得已不会突然蹦出英语,即使讲也各带口音,比起《特种部队:眼镜蛇崛起》里老和尚逼着少年白幽灵“说英语”的粗制滥造,比起《变形金刚2:卷土重来》无度炫耀武力之余疯狂破坏古文明国家的嚣张狂躁,《2012》的细致严谨,以及刚刚谈到的对各国各民族各文化尽可能写实呈现的努力溢于言表。还是回到中国:汉族人讲普通话,川边和高原的藏民们说藏语,基本符合真实情况(这样表现的另一个好处是:藏民们说藏语,同时可以让那些西方的右翼分子无刺可挑)。……算了,越扯越远,国际新秩序的部分就到这里,黑人总统遭遇世界末日讽刺奥巴马ZF无能之类的解读先不管,肯尼迪号撞翻白宫时流露出的反战情绪也暂且不论,接下来不妨谈谈ZF阴谋论。 《X档案》被追捧的一大原因即科幻和神秘往往覆盖在ZF阴谋论的包装之下。对于这一概念,艾默里奇本人显然也深信不疑,《独立日》和《哥斯拉》里都有ZF秘而不宣的情节,《2012》当然不能例外。世界末日的悬疑程度,可与戴安娜王妃的车祸、玛丽莲·梦露的暴毙、罗斯威尔事件的众说纷纭相提并论,而筛选优秀DNA、向富商出售船票等机密事宜却在暗地里紧锣密鼓地次第执行着;灾难来临时,平民百姓尽是精英的牺牲品。 ——这一点还牵扯出理性与人性的矛盾。如果没有“放弃89岁高龄的母亲的国务卿”这类理性过头的人监控,整个“卓明谷计划”不可能顺利实施;反过来说,在三号方舟无法启动时,导演的立场归根到底还是人性,还是选择了以人为本地敞开怀抱。正如皆大欢喜的结局,编绘了错综、大气、暗藏ZF阴谋论与国际新秩序的群像故事,展示着高超、完美、全心造梦的电影技术,流露出认真、谨慎、着力写实的创作态度,同时没忘记歌颂虽然天真盲目、但始终单纯美好的人性。……对中国的电影产业而言,前三个方面反而更动人、更具现实意义、更值得我们欣赏和学习(连宾利车的植入广告都那么讨人喜欢)。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亲眼看到中国拍出《2012》这样精良、完备、自圆其说的优秀商业片。
⑨ 老人的“老无所依”,是因为年轻时,没有一碗水端平,你怎么看
季羡林先生说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讲的是,作为子女的,有了能力,准备赡养老人的时候,自己的父母却已经不在了。也有人说过:百善,孝为先。这也是在说,孝敬老人是最大的“善事”。
可是如今,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中,这个“最大的善事”,快已经成为“奢侈品”了。我们在新闻上经常看到关于子女不孝敬父母,不愿意赡养老人的事,可以说,这都已经“屡见不鲜”了。
前几天我回家给我父亲过生日时,我妈告诉我,我们家对门的那个张奶奶,被送去镇上的养老院了。
⑩ 一位72岁婆婆的悔恨,年轻时没有一碗水端平,如今晚景凄凉,你怎么看
03
后来大儿媳怀孕了,可是天意弄人就在她生孩子的前四个月,李婆婆的老公去世了。就这样,李婆婆去医院一看大儿媳生的是女儿,坐了不到十分钟便走了。之后也以悲伤为名没有伺候大儿媳月子,没有帮大儿媳带过一天孩子。
以老大一家的经济水平,雇月嫂是想都不敢想的。无奈之下大儿媳只能从工厂辞职,做起了全职家庭主妇。
没过半年小儿媳生了一个儿子,婆婆兴高采烈的收拾行李,没用小儿子开口就直接要求去给带孩子。
李婆婆一走就是三年多,其实在两个孙辈都上了幼儿园之后,大儿媳是想让李婆婆回来帮她接送孩子的,李婆婆家的房子阴暗潮湿又狭小,大儿媳的心愿是买一套自己的房,可是光凭老公自己的工资,又要养一个孩子,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她想尽快的出去工作。
但是好说歹说李婆婆都不肯回来,说是和孙子处出了感情,自己一走孙子又哭又闹。没办法,大儿媳只好继续做全职妈妈,但是她也自己接一些零散的或是兼职的工作。后来大儿媳的娘家看女儿女婿太辛苦,就出了首付给他们买了一套房。
大儿媳他们搬出去没两年,李婆婆就回自己家住了。你婆婆开始不愿意说,后来她才不情不愿的说自己其实想一直住在小儿子家养老的,可是孩子一上小学小儿媳就撺掇小儿子把她撵了回来。
又过了几年,一向身体健壮的李婆婆可能是因为上了年纪,竟然中风了。两个儿子把她送到了医院,住院时却谁也不愿意把她接回自己家。
大儿子是因为自己的房是岳父母出的首付,现在偶尔还帮衬着还月供,再看李婆婆之前对大儿媳的态度,自己实在开不了口把妈妈接回家。
小儿子内心里是怕着自己媳妇的,而且小儿媳一向娇生惯养,也做不好伺候人的活。并且小儿媳说当初自己明明想好了要请月嫂的,李婆婆不请自来,把自己的计划都打乱了。
就这样,李婆婆被送回了自己那阴暗潮湿的家。
04
现在李婆婆卧床不起,不知道这种情况要持续多久。李婆婆本是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小儿子身上,期望攀附着小儿子、小儿媳过上好日子,可是只能怪她自己眼拙选错了依托的对象。
现在每天大儿子早上都会给李婆婆送上够吃一天的饭,你婆婆就用自己那能动的左手,颤巍巍的放进嘴里,时常撒的里一半外一半。
当李婆婆得知这饭是大儿媳做的,她又燃起了一丝希望,想搬去和大儿媳他们一起住。大儿子知道他这种想法后直接说,妈你就死了这条心,你知道你把我媳妇的心伤成什么样?她现在肯给你做一口饭,只是因为她善良,得寸进尺的想法你就别再有了。
的确,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的,婆媳关系也是需要经营的。一旦在人心中埋下了怨恨的种子,最终便只能自食其果。
李婆婆时常会想:如果时光能倒退20年,自己一定把握好分寸,对两个媳妇一视同仁,不欺负不娇纵。可是事到如今,说什么都晚了。
年轻时做错的事,种下的因果,晚年只能自己承受。婆媳相处,最怕不能将心比心;经营一个家庭,最怕处处厚此薄彼不公平。
人总是会老的,再强势的人也逃不过衰老和疾病,人最重要的便是能够往前看,在身体硬朗时对有需要的儿子儿媳,能帮就要帮,其实你这并不是在帮助他们,而是在帮助未来衰老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