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哲学电影《罗生门》含的哲学
朋友,你好请参考一下电影大师黑泽明的代表作《罗生门》无疑在电影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一席之地,对这部电影的各种层面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而在此,笔者也想提出一些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
首先应当明确,影片深深植根于大和民族的文化背景中,与黑泽明晚期那些大多带着浓郁国际色彩乃至好莱坞品位的作品相比较,这部影片应当算是黑泽明最具日本风格的作品之一,对这部影片的考查,应当紧密结合日本的文化与哲学。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文化,特别是哲学,具有与生俱来的世界性,个中大有全人类所共有的深层内涵,对这一点也不应该忽视。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的涵义并非可以简单的以一种概念加以框定,必须要通盘考虑,注意问题的每一个方面,才能涉及影片的实质。
托尔斯泰在晚年曾提出了“至善即上帝”的公式,囿于理性与道德的牢笼而不得自拔,针对这类包含于西方哲学内部所固有的悖论,西哲尼采曾提出过“善恶的彼岸”一说,是为对基督教中所包含的至善观念的反诘与考问,走向善恶的彼岸意味着否定理性形而上学和义无返顾地走向荒谬——存在的真实处境,敬重个人的卑微和渺小,存在的荒谬是没有庇护的。以中国文化与哲学为安身立命根本的日本文化,发展出了独一无二的耻感道德,这种中国文化中厚重道德感的变种与西方反理性哲学中的“神化”残忍的论点巧妙的融和了。
影片所讲述的故事以一种温情而又坚硬的面纱包裹住了人生荒谬的真实命题。黑泽明自己也曾评论到,这部影片是反映人人都会说谎,都把事情说成对自己有利的情形,真实在人世间的存在实际上被人们自己消解了。强盗、武士、美女和樵夫代表了各个不同的阶层,象征着世间的人,从影片的大部分看来,似乎存在着终极真理。樵夫的讲述,但最后和尚的表白又使这种似是而非的结论彻底粉碎,荒谬感成为影片最愿意表述的情绪。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哲学观念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相对主义论点,与多以相对主义为依据的诡辩论并不相同,影片的主旨无疑是严肃的。在中国儒家文化基础上发展起自身体系的日本文化在自身传承的过程中偏离了原先的源流,忠诚、责任、勇敢、坚毅等原本儒家道德范畴内的概念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崭新涵义,背弃道德的耻辱感成为了维系道德精神纽带的主要力量,这种耻感与西方文化中的罪感并非同一概念,但也与原本来源的中国儒家文化中的伦理善良观念,它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
影片所讲述故事的年代是江户年间,正是日本受到西方巨大影响的时期,作为强势文化(哲学)的西方观点已逐渐取得主流的地位,基督教独有的“原罪”观念以及由其而来的各种文化现象深入日本艺术家的心灵深处,《罗生门》可以作为这一潮流的突出例证。西方现代哲学中对传统善良美德观念的批判并未将其完全虚置,这种对原有本体论的批判是建立在对“真”的探讨之上,“真”已将“善”所彻底的取代,十字架上的真不是人构造的真,而是上帝在爱的苦弱和受难中启示给我们的真,我们可以在这种启示中存在并见证这种真。但日本文化中对“善”的虚置导致了对本体存在的彻底粉碎,新的有意义的哲学基点并未建立起来,日本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空洞无物的。当然,目前阶段的日本文化与哲学仍然有此特点。日本人的文化观念开始无节制的依赖于对人本身意义的绝对信任上,但这并不能解决民族精神内核缺失的真正问题,毫无疑问,黑泽明看到了这一点,并在他的作品中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影片中,人——更确切的说是日本人,被置于空前荒谬的语境中,自身的主体性已经无从考证,对“善”的消解伴随着“真”的缺憾,二者被混同,同时被同样的取消。这一观念的来源可以从儒家文化中看到影子,在中国文化中,真与善同样是混同的,但中国文化面对西方强势文化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二者混同但并未被消解,而是一同获得了留存。
世界的无根基性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艺术家对本体缺失的惶恐与不安,也许艺术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在无意间,实际上已经对日本文化与哲学提出了最深刻的拷问。但是影片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事实上他也无法回答,而在影片结尾,弃婴被挽救则从侧面印证了中国儒家文化对日本深入骨髓的影响,“善”成为艺术家眼中可见的挽救这一隐性精神危机的唯一手段,无根基的日本人在善良与美德的召唤中也召唤回了自己,这一结尾是饶有趣味的,向文化母体——中国儒家哲学——的回归是其深层内涵。艺术家心灵深处对善的渴望从未真正丢失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回归并没有扬弃些什么,这是一种不自然的回归,艺术家的雕琢痕迹清晰可见,和尚这一意象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承载了终极意义这一哲学命题,影片对角色的设置一开始就有了伏笔,所以,笔者认为这种回归是彻彻底底的失败。但影片所具有的世界意义并没有任何贬低,不同的人对其意义会有不同的解读。西方文化对其的接纳与推崇实际上是以西方自己的基督“真”感为基础的,他们所注意的是影片对人性的批判与本体荒谬的表述,从这个意义上说,影片极具世界意义,当然,它对日本文化(哲学)的贡献与其说是作出了回答不如说是提出了问题。
❷ b站里的哲学的片名叫什么
把直的折弯的学问,谓之哲学。
兄贵文化的代表性理念之一。最初来源是因为比利的摔跤视频中常常会有各种不明所里的行为和叫声,总是能引发起观众剧烈的思考。
随着观众的思考越来越深入,其思考的问题甚至会上升到哲学的地步,所以称为哲学.
而兄贵文化发展到现在,哲学这一词汇的含义也在不断发展.在近代日常用语中,哲学可分为名词和形容词.
拓展资料:
哔哩哔哩(bilibili)现为国内领先的年轻人文化社区,该网站于2009年6月26日创建,被粉丝们亲切的称为“B站”, 根据数据公司QuestMobile发布的《移动互联网 2017 年Q2 夏季报告》,B站位列24岁及以下年轻用户偏爱的十大APP榜首,同时,在网络发布的2016热搜榜中,B站在00后十大新鲜关注APP中排名第一。B站在2017年3月成立了‘国创’(国产原创)专区,致力于国产原创动画的推广与生态维护。截止2018年4月,国产原创动画播放量累计达到18亿。
B站的特色是悬浮于视频上方的实时评论功能,爱好者称其为“弹幕”,这种独特的视频体验让基于互联网的弹幕能够超越时空限制,构建出一种奇妙的共时性的关系,形成一种虚拟的部落式观影氛围,让B站成为极具互动分享和二次创造的文化社区。B站目前也是众多网络热门词汇的发源地之一。
❸ 什么是哲理电影
现代主义的哲理电影
现代主义电影与现代电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现代主义的哲理电影是直接受到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和美学思潮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其它现代主义艺术的影响,以完全不同于传统电影方式的新颖、奇特、怪异的电影手法,去表现非理性主义的人生哲理,把抽像的、复杂的哲理观念做为影片创作的中心。
例如:
阿仑·雷乃:《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1961
安东尼奥尼:《蚀》
路易斯·布努艾尔:《一条安达鲁狗》 1928
《比里迪亚娜》 1961
英格玛·伯格曼:《第七封印》
《野草莓》
《呼喊与细语》
哲理电影往往以存在主义的哲学观念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去探索人生、社会、人性的重大问题和面临的深刻危机,诸如:人的孤独与痛苦;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的隔膜;人的生本能与死本能;对信仰的怀疑,上帝是否存在;对核威胁、核恐怖的畏惧等等,影片大都具有内省的性质和神密的气氛。在内容上用无因果关系的事件来代替情节,强调生活现象的无定性和片断性;用人。物的生活状态和潜意识活动来代替性格,有时则干脆变人物为某种情绪的象征或符号。影片的结构松散,但构图讲究,摄影精美,很容易令人想起瓦莱利对现代派诗歌的要求:“悦耳而无意义,清楚而无用处,朦胧而令人愉快。”手法上经常使用梦幻、隐喻、象征的手法。
代表作品阿仑·雷乃:《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玛格丽特·杜拉:《卡车》
安东尼奥尼:《红色沙漠》、《蚀》
英格玛·伯格曼:《第七封印》
❹ 什么是电影哲学
我觉得看电影就像看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经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哲学.人的哲学就是道--为人之道,或许每个人做人的方式(术)有好有坏,但为人之道是没有好坏之分的.电影也有自己的道,那就是它要向观众表达的东西,不管它的手法是否高明,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相信它,相信每部电影都有它想要带给我们的东西,并且相信这些东西都是来源于真实的。
电影究竟想要带给我们什么呢? 我粗略概括了一下,大概有娱乐、警示、纪念、教育等等几种,这几点或者单独存在于一部电影,或者在一部电影中穿插。 要读懂这些并不难,关键是投入其中。把自己认为是故事中的某个角色,沿着他(她、它)的思路并置身故事环境来思考问题。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电影中的语言,镜头,音乐了。或许就可以从中得到某种启示。但这还不够,说不定在看完一部电影后我们会遗漏什么,没准是最重要的东西。也许回味可以帮助我们更完整地理解。多看看,多理理。我觉得遇上一部好电影不容易,这样做很值。
❺ 有什么关于哲学的电影
有一部关于哲学的电影,叫做《造物弄人》。
《造物弄人》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英国传记类影片,由乔恩·阿米尔执导,保罗·贝坦尼、詹妮弗·康纳利主演。该片讲述了达尔文通过游历和实验对上帝是否存在产生了怀疑。在爱女的夭折后,他的健康状况持续恶化,为了追求真理撰写《物种起源》的故事。
剧情简介:
查尔斯·达尔文(保罗·贝坦尼饰)和妻儿一起生活在乡间庄园中。早年的游历经历和不断的实验让达尔文逐渐开始对上帝是否存在产生了怀疑。
深爱着的妻子艾玛(詹妮弗·康纳利饰)笃信宗教,这令达尔文左右为难。爱女的夭折使得达尔文陷入到彻底的悲伤之中无法自拔,而健康状况的持续恶化也让他倍感压力。达尔文必须在信仰与科学,真爱和理智中进行选择。为了坚持真理,他开始撰写《物种起源》。
(5)哲学电影是指什么扩展阅读:
主要角色介绍
1、查尔斯·达尔文
演员保罗·贝坦尼达尔文拥有典型的基督教式家庭。经过自己的反复实验,还有爱女的病逝,达尔文渐渐明白上帝并不存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抛开妻子朋友们的反对,终于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
2、艾玛·达尔文
艾玛是传统的基督徒,相夫教子,性格倔强。得知丈夫对上帝产生怀疑,她感觉匪夷所思,并且认为丈夫必定会以失败告终。在爱女病逝之后,与丈夫做了有效沟通,并且冰释前嫌,与查尔斯相爱到老。
3、约瑟夫 胡克
约瑟夫支持达尔文写作《物种起源》。他认为达尔文将改变世界,当达尔文超负荷脑力劳动,身体变得极差之时,强行要求其接受水疗,并帮助达尔文恢复健康。
4、安妮·达尔文
达尔文的大女儿,遗传了妈妈的倔强和爸爸的好奇心强。聪明的安妮懂得和爸爸分享新知。意外感染风寒,传统的氯化汞使她的病丝毫没有起色,只得接受水疗,由于当时的医疗技术有限,安妮最终的年龄定格为9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造物弄人
❻ 什么电影是关于哲学的,很好看
有很多啊!你去看那些翻拍名著的电影吧!例如复活 茶花女 傲慢与偏见 罗密欧与朱丽叶 美国悲剧...
❼ 哲学van是哪一部片子
哲学van指的是电影《苏菲的世界》。
一、简介
电影《苏菲的世界》由Inkas Film & T.V. Proctions、Sveriges Television、Norsk Rikskringkasting于1999年联合出品。
该片根据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由艾立克·古斯达夫逊执导,西莉亚史都斯坦、汤马士·布诺姆森、安德琳·沙特、毕勇·傅劳柏格等领衔主演。故事围绕14岁少女苏菲展开。
二、剧情
14岁的少女苏菲一天放学后在邮箱里发现一封神秘来信,上面简短地写了三个字:你是谁?苏菲陷入思考。第二天她又收到第二封信,这次的问题是:世界从哪儿来?一直过着普通平凡人生的苏菲开始认真思考这些在学校从来得不到解答的问题。
苏菲查询到来信人是艾伯特,他在湖边有一个小屋,在小狗的引领下,苏菲向小屋进发,去小屋的途中苏菲遇见了三剑客、弓箭手等神话或童话中的人物,还在小屋里的镜子里看到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女孩,捡到了一张让自己转交给女孩席德的明信片。
这一切都让苏菲感到奇怪。但当艾伯特出现,带领苏菲神游从古希腊苏格拉底开始,一路走过中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直到现在,与历史人物平等对话,苏菲的哲学思维大大打开。
然而越到后来,苏菲越意识到自己与席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边,14岁的席德正在等待父亲归家,父亲送自己的生日礼物,是一本自己撰写的哲学书。苏菲与席德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❽ 哲学电影有哪些
狭义上来说,有黑客帝国,盗梦空间,异时空骇客,等等 (中国的喜马拉雅星也算吧),广义上来说,所有的电影都是哲学电影。可能有一些是被人认为是很一般的商业片,但自己却看到了很多,这就叫哲学
❾ 电影哲学的介绍
《百年中国电影研究书系》是电影理论界献给中国电影100周年的一份厚礼,本书是书系的其中一本。本书中涉及电影理论的中外对比,这里采取了两种视角:一方面考察中国电影理论与外国主要理论如何平行发展。另一方面讨论中国与外国电影理论联系密切的部分,考察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中国对于世界电影理论中不同的理论体系、观念和流派取舍有何不同。作者简介胡克 现为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著有《当代欧美名片评析》。主编《当代电影理论文选》、《中国电影美学:1999》、《新中国电影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