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兵临城下是哪个国家拍摄的电影
这个电影参与拍摄的国家很多,以美国的派拉蒙为主
参考网络 兵临城下 的制作发行单元
http://ke..com/link?url=kKW1GwP_CDjTQ0qRYFz_z8N3O1ZDtfjMXJTa4DowzlTu-lSzwNHVOt3jFn
⑵ 兵临城下是二战电影 是哪个国家哪一年拍摄的
美国01年的战争片,反应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王牌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的真实历史事迹
⑶ 兵临城下电影剧情介绍
巨大林格勒战争中,瓦西里是一个威震军队的狙击兵。他的好枪法弹无虚发,令对手望而生畏。
为了更好地激发斗志,树立榜样,瓦西里的队友——苏联文宣部军人丹尼洛夫在报刊上很多发表瓦西里的英雄人物事迹,令瓦西里的品牌形象更加高大。
殊不知,坦妮娅的出现,让瓦西里和丹尼洛夫都与此同时痴迷上这一英姿飒爽女军。但塔妮娅喜欢的是瓦西里,这让丹尼洛夫大幅嫉妒。
另一方面,二战德军派遣了她们的阻击手德尼,让同时狙击兵的他对抗瓦西里。在战火纷飞的竞技场上,瓦西里和德尼开始了互斗的对决。
《兵临城下》是由派拉蒙影业公司、环球影业等联合出品,让·雅克·阿诺导演执导,裘德·洛、艾德·哈里斯等出演的战争影片。
⑷ 电影《兵临城下》里,德国上校换了一下戴在脖子上的勋章
双剑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只颁发给战功卓著的军人,是德国军人的荣耀,只有正式场合才会佩戴。佩戴这个勋章上战场代表决战到底至死方休的意思。
⑸ 兵临城下电影背景
兵临城下
改编自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的同名纪实小说,故事发生在二战转折点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主要围绕两位神枪手:一个是苏联牧羊人,还有一位是德国将领之间的决斗展开。
小说与电影创作,均来源于真实事件,1942年秋天的斯大林格勒,希特勒正在疯狂进攻苏联。刚开始的时候德国人轻而易举摧毁苏联人的抵抗,最终在顽强不屈的苏联红军和恶劣的天气以及供给线问题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之下,希特勒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从而逆转了整个战争的局势。
⑹ 《兵临城下》这部电影是真实的故事改编的吗
电影《兵临城下》是根据《war of the rats》,《The Battle for Stalingrad》,《Enemy at the Gates》三本书改变的。其中前2本为半史实小说,《Enemy at the Gates》是由Willian Craig 所写的历史文献,站在比较中立的立场,详细记载了从蓝色计划到德国第6集团军投降的全过程。电影《兵临城下》中许多人物都是真是历史人物,现摘录部分人物的命运如下: Lt. Vassili Zaitsev (电影中主脚)在斯大林革勒共射杀242名德军。11月23日在一次行动中被地雷炸伤,暂时失明。1985荣获苏联英雄,后定居在基辅,并当上了一所工程学校校长。 Sgt. Tania Chernova (和Vassili做爱的女狙击手)和电影中不同,Tania 是金发美女,(照片上稍胖)不是犹太人,也从来没有上过什么莫斯科大学。41年爷爷奶奶在明斯克被德军杀害后参加了游击队,42年9月加入正规部队到达斯大林革勒。在她的自述中曾和Vassili数次做爱,其中一次在行动中的伏击点。和Vassili分开后一直在苦苦寻找她的恋人,直到1969年得知Vassili已经康复并和另外一个女人结婚。 Poitical Commissar Kuzma Gurov( Vassili的情敌)被子弹打中胸部受伤,后为碦山地区第一书记。书上有其照片,长得极其猥琐,不可能成为Vassili的情敌。 Poitical Commissar Nikita Khrushchev(就是赫鲁晓夫,电影中矮胖的那位)最后爬到了权利的最高峰。1964年承认在斯大林革勒大量德国俘虏被枪杀。 Field Marshal Erich von Manstein (曼斯坦因,顿河集团的指挥官)战后成功地逃脱了对其战争罪行的惩罚(主要指纵容屠杀犹太人和44年在第耶伯河地区的焦土政策)。后来大量写回忆录,指责鲍卢斯没有在11月带领第6集团军突出包围圈。但实际上曼斯坦因从来没有把突围行动必须的行动方号-Thunderclap给鲍卢斯。 Field Marshal Friedrich von Paulus(鲍卢斯,第6集团军指挥官)被俘虏后与苏联合作,在反纳粹联盟上签了字。由于此举,其妻子被盖世太保抓走,投入集中营,死于1949年。 1952年鲍卢斯回到德国,靠微薄的年金生活,每天的生活是写信给各个二战研究所,为自己在斯大林革勒的表现辩护。1957年病逝,在他生活的最后几年,大力宣扬共产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是战后欧洲的唯一希望
⑺ 为什么兵临城下这部电影很扯,还有这么多人相信
这部电影确实有些过度艺术化了,特别是瓦西里跟德军狙击手面对面对决一段。我曾在苏军的一本狙击教材里看到过这一段,当时瓦西里面朝西背东,时间是上午十点多,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太阳升起来没多久,阳光斜斜的从瓦西里背后照来,瓦西里卧倒在狙击阵位通过瞄准镜观察敌情,突然他的狙击镜中一丝亮光一闪而过,经过观察发现亮光最有可能来自一块斜搭在一堵断墙的钢板下边,钢板的左前方是一匹马的尸体,不远处还有一具苏军军官的遗体。瓦西里判断钢板下边是一名德军狙击手,亮光来自狙击步枪上瞄准镜的反光,由于钢板下边光线暗淡,无法清楚发现目标,于是他把枪口瞄准钢板下方,静静地等待。大约半小时后,瓦西里的瞄准镜再次捕捉到那丝光亮,果断扣动扳机。狙击手每次开枪都必须递交书面报告,瓦西里的这次射击的报告是“疑似击杀”。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苏军打扫战场,在一块钢板下发现了一具德军狙击手的尸体,手里握着的狙击步枪的瞄准镜被击碎,眉心中弹一枪毙命。苏军通过调阅活动在这个地区的狙击手射击报告,确定这个战果属于瓦西里。
⑻ 《兵临城下》一部经典的二战电影,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为背景,也叙述一段壮美的爱情故事。
LZ的意思是美国身为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也不应该拍一部为当时身为社会主义的敌对国家—苏联的作宣传!(这点的确很让人费解,他们难道忘记了当时的“冷战”时期了?) 《兵临城下》讲述的是以二战中纳粹德国和苏联的战斗为背景。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参战主要军队为苏联和纳粹德国。二战中代表着邪恶的法西斯国家—德国、意大利、日本为了摆脱1929~1933年的华尔街金融危机,不惜将灾害降临于无辜的人们。二战的结果是代表着正义的苏联、美国等国家的胜利而告终! 其实这部电影在为苏联作宣传,其实也间接表扬着美国! 当然也不能排除“历史崇拜者”对历史的尊敬之作,对英雄的崇拜之作。
⑼ 兵临城下这部电影的疑惑
兵临城下 是根据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的一本同名纪实小说改编,瓦西利也是确有其人,按照当时苏联的宣传,瓦西利在二战中一共毙敌400余名,他缴获德军狙击手的步枪瞄准镜至今还在俄国的军事博物馆里展出。
这电影是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为背景的。
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原名察里津,是苏联内河航运干线伏尔加河的重要
港口,又是苏联南方铁路交通的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
德军在围攻列宁格勒不久,又于1942年7月17日,投入150万的兵力进攻斯大
林格勒。希特勒甚至定下了7月25日以前攻占斯大林格勒的计划。
希特勒的阴谋再次破产了。苏联军民在斯大林的号召下,誓死抗敌,人人都投身到反击
德国法西斯的斗争中去。
德军集中了40个师的精锐部队,每天出动上千架次飞机,把100多万颗炸弹投向这
座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建筑几乎全被炸毁。
9月13日,德军17万人,500辆坦克向保卫斯大林格勒的苏联第62集团军发起
猛攻。德军在几个地段突破苏军防线,进入市区阵地。
在这危急的时刻,苏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苏联人民也团结起来,人人手执武器在废墟
中同冲击市区的德军展开搏斗,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冲上去。一场最为残酷、最为激烈的
市区争夺战开始了。
为了打败法西斯,俄罗斯的人民付出了重大的牺牲,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
神赞歌。
9月14日,争夺市中心的激战达到了白热化的城市。德军从早到晚冲锋不止,他们死
伤残重。据守斯大林格勒的62集团军战士,抱着与城共存亡的决心和德军浴血战斗。
为了争夺火车站,德苏双方争夺激烈,一周内火车站13次易手。
为了争夺被德军占领的马耶夫岗高地,近卫军猛扑高地东北面的陡峭斜坡,冲入战壕与
德军展开了白刃搏斗,终于把高地夺回。
守卫“巴甫洛夫大楼”的激战持续了58个昼夜,敌人用火炮、迫击炮进行射击,还派
飞机向楼房轰炸,楼房虽被炸得面目全非,却始终未被摧毁,苏军坚守楼房,给敌人一次又
一次的还击。
一名护士为了掩护伤员,端起机枪消灭了30多个德军,自己身负重伤,仍坚持到自己
的部队赶到。
有7.5万名姑娘,成为高射炮手、无线电兵、卫生员和护士,她们把自己的青春奉献
给伟大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全城的人民和苏军密切配合,共同奋战。拖拉机厂的工人们一
边反击敌人,一边在弹片横飞的车间里坚持生产。在激战的九月份里,他们生产了1200
辆坦克和150辆牵引车……在参战期间,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是战士,到处都是战场,
希特勒的军队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久战不胜。希特勒原想速战速决,但斯大林格勒
人民的顽强反击,使德军陷入困境。从9月13日到26日,德军每天几乎伤亡3000多
人,但仍然不能占领全城。德军的士气一天天低落下去,一个德国士兵在家信中哀叹:
“我们不久就可以占领斯大林格勒,但是它仍然在我们面前——相距如此之近,却同时
又像月亮那样遥远。”
严寒的冬季终于来到了,毫无过冬准备的德国士兵陷入饥寒交迫中,很多士兵被冻死,
德国的战斗力一天天衰弱下去,战争的形势逐渐开始变化。
11月19日,苏联红军终于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斯大林发起了大反攻的命令。
11月23日,苏军把33万德军困在了包围圈中。德军弹尽粮绝,他们处在死亡的恐
惧之中。德军司令鲍罗斯在笔记中写道:
“士气低落了,解围的希望破灭了。越来越疲惫的士兵都在斯大林格勒的地下室里为自
己寻找避难所,越来越经常听到关于反抗已毫无意义的抱怨声。”
鲍罗斯向希特勒发出冲围撤退的请求。
刚从阿尔卑斯山赏雪归来的希特勒发来一份急电:不许投降,第六军团必须死守阵地,
直至一兵一卒一枪一弹。鲍罗斯陷入万分绝望的情绪中,垂头丧气地坐在黑暗的地下室里的
行军床上,向希特勒发出最后一份急电:“部队将于24小时内最后崩溃。”
万般无奈的希特勒急忙发出一份电令,升鲍罗斯为陆军元帅,其余117名军官也各升
一级。希特勒希望他的封功加爵能加强德军将士“光荣殉职”的决心。
接到电令的鲍罗斯彻底地失去了希望,一下子瘫倒在地上。
2月2日,坚持了六个月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终于结束了。9万1千多德国官兵,其中
包括鲍罗斯在内的24名高级将领,穿着单薄的衣衫,抓紧裹在身上满是血污的毛毯,在零
下24摄氏度的严寒下,一步一拐地走向寒冷的西伯利亚战俘营。
斯大林格勒大战给希特勒法西斯以致命的打击,德军再也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反攻了,他
们一步步后退,开始走下坡路。苏联红军则开始大反攻,陆续收复了失地,并攻入德国本土。
苏联人民和全世界人民都从斯大林格勒大战的胜利中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也坚定了彻底
打败德国的信心。
斯大林格勒大战的胜利,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伟大转折。
斯大林格勒之战的残酷性在世界战争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战后英国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如此评述德军对斯大林格勒的狂轰滥炸:“这是一次纯粹的恐怖袭击,其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屠杀平民,摧毁苏军士气,散布恐慌气氛。”一名德军军官在日记里写道:“斯大林格勒不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个杀人炉灶……这里的街道不再是用米来计算,而是用尸体来计算。”苏军指挥官崔可夫回忆说:“我们的部队在这里经受了从残酷到顽强程度来说都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恶战。”
德军在会战中伤亡约150万人,占其在苏德战场作战总兵力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