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香港电影为什么97之后就开始没落了
看那些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港片里,一提到97快到了,香港人总是害怕。
那些年大牌明星都在干嘛,成龙拍《红番区》《我是谁》打进美国,周润发拍《和平饭店》
打进美国,李连杰拍《黄飞鸿之西域雄狮》打进美国,吴宇森到美国拍《断箭》《变脸》去了。
留下来的港星也是青黄不接,周星驰97过来的作品一部比一部烂。到是97以后新人中陈小春
郑伊健,古天乐,谢霆锋,冯德伦,吴彦祖等都上了位,他们的电影作品比较受欢迎。
可是后来回归后几年,港星在国外转了一圈又回国发展,而且都辗转内地市场。
但是港片已经变了一个味了。
❷ 为什么香港电影里总会说一句,1997就快要到了.啥意思
香港 回归了 你看的是 97 年之前的电影 一般还会说 香港皇家警察 97年之前还在英国
❸ 为什么那么多电影说97之后怎么怎么样
就我知道的,原来香港有私人电台,现在已经取缔了,下面还要取缔什么,天知道,保持50年不变,过了50年怎么样,没人知道
❹ 香港电影中为什么总说97快到了
97香港回归,就归大陆管了,政策就变了
❺ 看很多香港电影说到97回归好像都是用一种嘲讽的语气,97以后不能干的事情就多了。香港回归对香港人意味着
确实很多事情都不能干了,都被HX了。回归也造就了香港电影的没落,因为审片严格了,都按着大陆的规矩来,很多题材不能拍了,很多话也不能说了。
那时港人因为恐慌引发了移民潮,以为要被GC化了,很多当时的电影中都有体现。不过“一国两制”确实起到了安抚作用。
❻ 为什么97年的香港电影老听演员们说道1997
这就是作为香港文艺工作者特有的97末世情怀。 首先,在现实政治经济层面,大陆与香港政治与经济环境的差异性导致港人对97存在着莫大的担忧与疑惧,这种担忧与疑惧的焦点在于回归后不同的政治体制以及大陆与香港悬殊的经济发展状态,可能会因大陆的“贫”和“红”而制约香港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香港的发展,则是关乎每个香港人的头等大事。 其次,97除了关涉香港未来的政治与经济命运之外,更为港人所心忧的是心态转换的问题。回归在我们内地人看来,应是欢欣雀跃之举,但对于港人来说却并不如此。在面对回归大陆母体现实的时候,港人内心忧虑多余喜悦。因为所有的港人都面临着一个历史的节点——认同感的转移,也就是对于香港地区的认同感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的转移。 最后,因为对政治历史淡漠的香港人对于内地具体社会情况认识不够,他们对于大陆的认识多受到“文革”史料的羁绊,从而惧怕“shehuizhuyi”时代的到来,认为回归就是倒退。 关于此类电影很多,你可以根据我的论点对号入座,例如《听候董建华发落》、《人在纽约》、《暗花》《胭脂扣》等等电影多有关于97情结赤裸裸的描述,片中人物对白多次提及97 的“变数”,甚至于《赌圣》《表姐,你好嘢!》这类喜剧片也都常拿大陆人开涮、戏谑,这些也都是对于97的一种自我安慰。 以上是我的理解,可能会比较片面,但希望能够帮到你。
❼ 为什么有些香港电影说到1997就想世界末日来临一样
这个问题问的好啊,你年纪应该不大,有些事情你不知道。这里我也不方便说。就说个大概吧,中英两国在84年就签署了香港回归的协议,当时大部分香港人刚开始是开心,后来就越来越担忧了。因为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不断的壮大,联合起来,并不断宣扬社会主义不可行,使得人心惶惶。再加上当时世界上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都基本上处于水深火热中,全世界充满了质疑声,苏联解体后这种情况更甚。虽然中国领导人说了一国两制,马照跑,舞照跳,但是基于当时中央一些强硬的手段和神秘的形象,导致香港人对这种承诺产生不信任,对回归后的发展很不乐观于是就出现了移民潮,移民潮把人心惶惶的民众恐慌心态推到极点。从当时的电影和歌曲都可以反映出来
❽ 为什么很多香港电影经常提到97,将故事发生背景定格在回归前后该怎样解读
回归之前是英国人统治的,文化背景不同
❾ 为什么香港人对97回归惶恐
那是当时小部分人针对大陆对97香港之后还未实施的政策
恶意歪曲、妖言惑众,以达到促使大部分香港人“逃出”香港、社会动荡的狼子野心
回归14年,始终贯彻了对香港50年不变的不干涉政策
❿ 为什么会说现在的香港影视作品反映了香港人的“九七心态”
香港,华语电影的重镇,几十年来出品了无数部经典的电影作品,成就了风靡全球的导演,也培养出许多国际巨星,而香港这个多文化的金融城市,也存在著多样的电影养分,不论是英雄主义、爱情、友情以及社会现。英国电影协会(British Film Institute)网站在月初的时候选出10大香港电影,内容非常广泛多元,介绍了香港完整的风貌,值得一看!龙城岁月系列。
Jimmy:帮你老妈!(又打了一拳)
石厅长:谢谢,谢谢合作!
杜导在05年就意识到了终将会出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