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吴汉杀妻》这一出戏造成的最直接的后果是什么
杀妻是为了求将
说的是 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人攻鲁,鲁欲起有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攻齐,大破之。”
汉朝潼关总兵吴汉,娶了王莽的女儿为妻。王莽篡位以后,下令捉拿汉宗室刘秀。吴汉守关时捉住了刘秀,正要送去报功,他的母亲告诉他说,王莽是他的仇人,他的父亲是被王莽杀害了的,那时他年纪太小,不懂事,现在应该为父报仇,并且命令他杀死王莽的女儿,扶助刘秀恢复汉室的江山。吴汉持剑去杀妻,正好其妻在经堂念佛。吴汉不忍杀她,就将实情告诉她。于是,王莽的女儿就自刎而死;吴汉的母亲为了促使吴汉下决心,也上吊自杀了。这样,吴汉果然死心塌地随刘秀去打天下,后来成为所谓中兴名将之一。
2. 魏国名将吴起训练的精锐步兵为什么可以打得大秦节节败退
魏武卒之起源:魏国名将吴起(约公元前440—前381年)训练的精锐步兵。当时魏的国王是魏文侯,后来的秦国献公、孝公和商鞅变法都是以魏国变法为蓝本的,所以魏武卒是步兵的兵祖。
如此强悍的一支军队,入选要求自然极其严苛:“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魏武卒宅。(荀子议兵篇)”意思是说士兵披上三层重甲(内外三层防护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别称)和铁盔,能开十二石之弩(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每人背五十只弩矢,拿着长戈或铁戟,腰带利剑,携带3天的作战粮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这体魄,即便是放到现代,也是百里挑一的标准。因而在当时,动辄几十上百万的士兵数量中,魏武卒鼎盛时期也不过区区五万。
正是这么一群当世最为精锐剽悍的军队,在吴起的带领下南征北战,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即不分胜负)”的奇功伟绩。三十年来,吴起率领魏武卒攻下函谷关,大大小小历经六十四战,夺取了秦国黄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将秦国压缩到了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其中,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创造了步卒五万人,车百乘,骑三千,而破秦五十万众的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魏武卒的编制,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称“千人”,也就是以一千人为基本的作战单位,类似的一个团。需要打战的时候再灵活编制,设将军一人指挥。这种编制,充分体现了魏武卒的指挥系统在作战中的灵活性,能达到如脑使臂,如臂使手,如手使指一样。即便是战败了,也是可以迅速的组建军阵——不管各军队士兵是否相识,在这种各级将官存在的情况下,都是可以迅速的组合起来。
能够进入选这么精锐的部队中,自然会有相对应的待遇。首先,国家对入选的武卒给予很高的物质待遇,免除武卒全户的徭役和田宅税。武卒凭军功获取更高的爵位,享受更好的待遇。其次,保证“武卒”分得百亩的土地,在获得土地之后“武卒”不仅要承担兵役的责任,更需要自行负担军事装备和服役期间后勤物资。“武卒”制设立之初,正是奴隶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制度过渡时期,所以获得土地的“武卒”获得较高的经济地位,同时解除了与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武卒”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魏武卒是一支具有优秀身体条件、精良军事装备、过硬军事技能和巨大物质刺激的部队,从实体到精神,其强悍的程度均是当时其他军队所不能比拟的。
当然,一山更有一山高,即便是强悍如斯的魏武卒,遇上秦锐士也是难以招架。战国第一的大秦锐士又是怎样一群人?欲知详情,请听下回分解。
3. 吴起入楚讲述的是
吴起入楚
吴起为魏国作出了出色的贡献,但在魏不能继续呆下去了。魏斯(文侯)一死,其子魏击(武侯)继位,对变法革新人员逐渐疏远。吴起被大夫王错排挤,弃魏入楚。吴起曾经有受人议论、指责的话柄。他是卫国人(战国时卫已魏兼并),曾就学于曾参,奉事于鲁君。正逢齐国攻鲁,鲁君知道吴起对兵学有研究,想用吴起为将。可是吴起的妻子是齐国女子,鲁国人就怀疑他,不敢用他。吴起很想当将军,带兵打仗成名,就杀了妻子,表明和齐国没有什么关联。鲁君最后用他为将,攻齐获胜。但鲁国还是厌恶吴起,数说他许多坏品行。说他是个残忍的人,少年时家累千金,到处游荡把家业败光;乡党的人取笑他,他杀了三十多个诽谤者,才跑出卫国城门来到鲁国。他在同母亲告别时,咬破手臂发誓说:“不为卿相,不复入卫。”后来他母亲死,他确实没回去。曾参因为这个事,才看不起吴起,和吴起绝交。议论他“杀妻求将”的事,说:“鲁是小国,即使有战胜齐国之名,各诸侯国都将图并鲁国;况且鲁、卫是兄弟国,鲁重用吴起,是抛弃卫国。”这样,鲁君遂怀疑吴起,拒绝吴起了。
吴起到魏国谋事,魏文侯问大夫李兑:“吴起这个人怎么样?”李兑说:“他贪而好色,但要讲用兵的事,司马瓖苴还不及他。”司马瓖苴是春秋时著名的深通兵法的齐国大夫。魏文侯听了李兑的介绍,就任吴起为将。吴起也确实尽心尽力为魏国整治、训练军队,和士卒同甘苦,共劳累。士卒中有患烂疮的,吴起亲吮疮毒;这士兵的母亲听说这事,痛苦起来,邻人问她:“你儿子是个兵,将军那样关心他,你怎么还哭呢?”兵的母亲说:“不是你说的。前年吴公为孩子父亲吮过疮,他父亲在作战中只是往前,不知后退,结果死在敌人手里。吴公今又吮我儿,我不知我儿将要死在哪里了。我才哭哩!”吴起尽得兵心,替魏抗秦拒韩,功劳显著,使秦国吃过败仗,收复河西五城。魏文侯死后,魏武侯还任用他为河西太守,但没有任用他为相,却用个对变法摇摆搞倒退的魏相为相,吴起气不过,对魏相说:“我和你摆摆功劳可以吗?”魏相说:“可以。”吴起说:“统率三军,使士卒乐于死,敌国不敢来犯,你能和我比吗?”魏相说:“我不如你。”吴起又说:“治理百姓,亲善万民,使府库充实,你能比得上我吗?”魏相说:“我比不上你。”吴起又问:“守河西,而秦国兵不敢东向,韩赵都来宾服魏国,你能比得上我吗?”魏相说:“我不如你。”吴起说:“这三方面,你都在我之下,而官位却加在我之上,是什么道理呢?”魏相只得勉强地说:“因为主上年少,大国还没有归附,百姓也还没有信心,在这种时候,是把权位交给你好呢,还是交给我好呢?”吴起默想了许久,只得说:“那就交给你吧!”
接着,魏侯又以公孙痤为相,娶了魏侯的女儿;有些人想杀害吴起。公孙痤的仆人帮着出坏主意,说:“去掉吴起很容易。”公孙痤问:“怎么办呢?”仆人说:“吴起为人节廉而好名气,您不妨先和武侯说通,就说吴起很贤能,魏国小,又与强秦接壤,恐怕吴起无心留在这里。要是武侯问怎么办,您便对武侯说试嫁公主给他。吴起如果有留下的心意,就必然接受,要是没有留下的心意,就一定推辞。用这办法‘测试’他,您还可以召来吴起,说给他妇人。这时候使公主发怒而轻视您。吴起看到公主瞧不起您,就必定辞绝了。”果然,吴起看公主很鄙贱魏相,就辞却武侯。吴起明知魏相、王错等在排挤陷害他,在魏国当卿相是不可能了,甚至会遭到祸患,竟不辞而去,逃到楚国。
这时楚国是熊疑(悼王)当政。楚悼王也听说吴起很有才能,先让他当了一段时间的地方官(苑守),不到一年便任用为令尹(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宰相),主持变法。在这之前,楚国发生多次内乱,国势大大削弱,内外矛盾突出,接连被三晋和秦国打败。楚悼王继位,迫切希望改变这种状况,下令求贤,招揽人才,立志改革。正在这时候吴起来了。吴起说楚王:“楚有地方千里,兵卒百余万,应该成为强盛之国。现在却如此贫弱,主要原因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针对这种情况,吴起提出“损不急之枝官”的政策,把无能的官吏和冗员一律裁减掉,把分封已传三代的旧贵族的爵禄统统收回;把一些贵族迁徙到旷虚的地方去。这样,国家节省下来的钱,用于训练士卒、选贤任能。他还说:国家的要务,“在强兵,破游说,言纵横者”。可见当时吴起对那些纵横家和游说之士,已很厌恶,他劝楚王不要听信托名,而要抓住“强兵”自强这一要害。楚悼王支持和实行吴起的变法,使楚国南平百越,北并称、蔡,三晋和西秦都有些畏惧楚国了,但是以屈宜为代表的楚国旧贵族势力,顽固地反对吴起的变法。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宗室大臣们群起作乱,围攻吴起;吴起急促到王尸前,伏抱着王尸,攻击之徒因射杀吴起,刀箭多中在王尸上。悼王既葬,太子熊臧立(楚肃王)。肃王尽诛射杀吴起并中王尸的人,坐罪夷灭宗室者七十余家。
吴起留下的“兵法”书,流传很广。这里不去说它了。他在魏、楚实行的改革,是适应时代潮流的,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但他为人刻暴少恩,以致身亡。他曾劝诫魏王“山河形势不如德重要”,而他自己只能讲到却不能做到,也算是可悲的了。
4. 吴起杀妻求将是怎么回事
吴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年轻时到处求仕不遂,将家产用光,受到乡党的嘲笑,吴起一气之下,杀死嘲笑他的三十多人,随即离开家乡。他与母亲告别时说:“我吴起当不上卿相,就不再回家。”他先投奔孔子的弟子曾参,学习儒学。不久,其母逝世,吴起竟不回家奔丧,曾参遂与其断交。吴起转而学习兵法,演习用兵,三年学成,求仕于鲁国。鲁相国公仪休,常与论兵,知其才能,向鲁穆公推荐,用为大夫。当时,齐国相国田和谋篡其国,恐鲁国干预,便兴师伐鲁,欲以武力征服鲁国。鲁相国公仪休向鲁穆公进言:“欲却齐兵吴起,非吴起不可。”穆公口虽答应,但因吴起的妻子是齐国田氏,终不肯用。吴起为了求将,竟杀了妻子,以表明自己与齐国势不两立。穆公遂拜吴起为大将军,使泄柳、申详副之,率兵二万,以拒齐师。
吴起治军有道,他在受命之后,在军中与士卒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见士卒携粮负重,就分而携之,士卒有病,吴起亲自调药,以口吸其脓血,士卒感吴起之恩,如同父子,因而士气高昂,皆摩拳擦掌,愿为决战。
齐国田和引大将田忌、段朋,长驱而入,直犯南鄙。齐、鲁两军对垒,齐军不见吴起挑战,就暗使人察看,见吴起与军士中之最贱者席地而坐,分羹同食,使者还报,田和笑道:“将尊则士畏,士畏则战力。吴起举动如此,安能用众?吾无患矣。”再派爱将张丑,假称愿与讲和,特至鲁军,探吴起战守之意。吴起将精锐之士藏于后军,悉以老弱见客,假装恭敬,延入礼待。丑曰:“将军若不弃田宗之好,愿与将军结盟通和。”吴起说:“某为书生,岂敢与田氏作战呢!若获结盟,此乃某之至愿也。”吴起留张丑于军中,欢饮三日,方才遣归,绝不谈及兵事。临行,再三致意,求其申好。丑辞去,吴起即调兵将,分作三路,尾其后而行。田和得张丑回报,以为吴起兵弱,又无战志,全不挂意。忽然辕门外鼓声大振,鲁兵突然杀至。田和大惊,马不及甲,车不及驾,军中大乱。齐军田忌、段朋慌忙应战,不提防鲁军泄柳、申详二军分为左右,一齐杀入,乘乱夹攻,齐军大败,杀得尸横满路,直追过平陆方向。鲁军大获全胜,鲁侯大悦,进吴起为上卿。
吴起在此次战役中,先采取对敌示弱的办法,用以麻痹敌人,然后乘敌不防,采取突然袭击,大败齐军。齐相田和叹曰:“吴起用兵,孙武、穰苴之流也。”田和恐吴起为鲁重用,对齐不利,便设反间之计。田和派张丑作为贾客,携带美女二人、黄金千镒至鲁,私馈吴起。吴起贪财好色,即受之,并对张丑说:“致意齐相国,使齐不侵鲁,鲁何敢加齐哉?”张丑出鲁城,故意泄其事于行人。遂沸沸扬扬,传说吴起受贿通齐之事。鲁侯闻之,欲对吴起罢官治罪。吴起闻而惧,弃家逃奔魏国。
吴起至魏,居于翟璜之家。此时,魏文侯正与翟璜谋求守西河之人,璜遂荐吴起可用,文侯乃拜吴起为西河守。吴起至西河,修城治地,练兵训武,其爱恤士卒,一如在鲁之时,与士卒同甘苦。吴起筑城以拒秦,名曰吴城(今陕北的吴起镇)。吴起乘秦国多事之日,兴兵袭秦,攻取河西五城。魏武侯继位后,曾由吴起陪同,沿西河(黄河由北向南流河段)而下。魏武感叹道:“美哉,山河之险固,这是魏国之宝。”吴起说:“国宝在于道德,而不在于险要。如果国君不修德,就连这条船上的人都会成为你的敌人。”后来,吴起在魏受到排挤,便又去魏至楚。吴起在楚受到重用,作了许多改革。经过改革,楚国日渐强大起来,南边平定百越,北边兼并了陈国和蔡国,西边讨伐秦国,在诸侯中引起震惊。
5. 历史中的吴起究竟是怎样练成魏武卒的
谈及战国强兵,人们第一印象是赵国铁骑和大秦精锐,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赵国铁骑纵横天下,大秦精锐也要避其锋芒;大秦精锐最终摧枯拉朽一扫六国,统一华夏,证明了这支军队的强悍。然而,真正的战国第一强兵,并非这两支军队中的某一支,而是来自一个“弱国”——魏国的精锐步兵魏武卒。
根据史书记载,公元前409年至孙膑出手之前,魏武卒几乎保持不败战绩,其中最开始三十余年内“
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
”,包括5万大败50万秦军,强悍的一塌糊涂,半个多世纪之内无敌于天下。那么,魏武卒到底如何炼成的,又如何衰落的呢?
马陵之战后,为何魏国不重建魏武卒,再现昔日辉煌呢?原因很简单,魏武卒练兵是一方面,另外还需要明君支持,更需要经济支撑。马陵之战后,魏国衰落,已经没有经济能力支撑魏武卒了。在魏国最强的时候,也只能建立5-7万的魏武卒,可见其消耗之大,衰落之后的魏国根本没办法重建。
值得一提的是,从魏武卒身上,也可以看到为什么说吴起比白起厉害了。战国四大名将中没有吴起,不是吴起不行,而是吴起已经超越了战国四大名将!
6. 吴起有没有汉武卒这种军队
应该是魏武卒,是魏国的军队,吴起训练的。是一支战斗力超强的部队,相当于现在的特种部队。
7. 练兵要求非常的高,吴起是怎么样练成魏武卒的
谈及战国强兵,人们第一印象是赵国铁骑和大秦精锐,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赵国铁骑纵横天下,大秦精锐也要避其锋芒;大秦精锐最终摧枯拉朽一扫六国,统一华夏,证明了这支军队的强悍。然而,真正的战国第一强兵,并非这两支军队中的某一支,而是来自一个“弱国”——魏国的精锐步兵魏武卒。
根据史书记载,公元前409年至孙膑出手之前,魏武卒几乎保持不败战绩,其中最开始三十余年内“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包括5万大败50万秦军,强悍的一塌糊涂,半个多世纪之内无敌于天下。那么,魏武卒到底如何炼成的,又如何衰落的呢?
马陵之战后,为何魏国不重建魏武卒,再现昔日辉煌呢?原因很简单,魏武卒练兵是一方面,另外还需要明君支持,更需要经济支撑。马陵之战后,魏国衰落,已经没有经济能力支撑魏武卒了。在魏国最强的时候,也只能建立5-7万的魏武卒,可见其消耗之大,衰落之后的魏国根本没办法重建。
值得一提的是,从魏武卒身上,也可以看到为什么说吴起比白起厉害了。战国四大名将中没有吴起,不是吴起不行,而是吴起已经超越了战国四大名将!
8. 吴起吮疽卒承闻而哭之是什么原因
吴起作为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骑马乘车,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士兵害着恶性毒疮,吴起用嘴替他吸吮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脓液,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起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他又给我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怎么死,因此,我才哭他啊。”
【感想】
如果说个人自有个人性格特征,那么吴起总让我感到浓浓的悲剧色彩。书上是这么说的:吴起,卫国人,少居里中,以击剑无赖,为母所责。起自啮其臂出血,与母誓曰:“其今辞母,游学他方,不为卿相,拥节旌,乘高车,不入卫城与母相见!”吴起就是这种突兀、尖锐的姿态,他应该,也绝对是一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实际上他就是这么做的,离家、留学、出将、入相,果然功成名就------且不论是美名、骂名还是其他;吴起也为此会出了异乎寻常的代价:母死,不去奔丧,仰天三号,旋即收泪,诵读如故;孔子高徒曾参因此斥他为忘本之人,及至为当上鲁国大将,亲手杀掉齐国结发妻子;,忠孝仁义似乎只剩下一个忠字;却也由于宿命色彩很浓的原因,在得意之时,被迫由鲁国窜至魏国,再由魏国窜至楚国,一人而事三主------这个忠字怕也担当不起。然而,吴起却又是真正有本事的,鲁国为将时,与士卒同食住,有病者,亲自调药,有长疮的,用嘴吸脓血,可谓爱兵如子;魏国为西河守一官时,修城治池、练兵训武,兢尽职守;楚国为相时,改革吏制,充实国库,使楚遂以兵强雄视四方,可谓辅主兴帮。用现在的话讲:“个人能力极强!”吴起悲剧的一生尤以结局最为精彩,由于改革触犯了权贵们的利益,在庇护他的楚悼王死后,马上受到攻击,他怀抱楚悼王尸体死于乱箭之下;新王即位后,诛杀了七十多家参与攻击吴起之人,抱王尸以求报仇,这是吴起心机才智的最后一丝光亮。
真可惜他,辞母、游学、为卿相、拥节旌、剩高车,显赫一时,威风一时------也只是一时而已。
纵观中国历史上众多人物大致可分为三种;其一大多出身名门,天资过人,后来自然成就不凡业绩;其二出身贫贱,奋力向上,功成名就,其三就是吴起这种,才情迥异于常人,经历更是跌宕起仗,结局一般不会戚好,正所谓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好像我国传统上比较抵触超常规、越常理的东西,要么你老老实实做好人,要么你死收踏地做坏人,吴起这样少时无赖,青年雄起,叛母杀妻,三易其主,几度沉浮的主儿,口碑一定不会好了。这辈子有多大能耐也算白混了。史书上一提起吴起,就是一股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味道,清朝了,龚自珍说不拘一格降人才,可惜影响不够深远。我却挺佩服吴起的,临死还把害他的人给算计了,就是自个儿惨了点
吴起两千年后泉下有知,当说一声:“于我心有戚戚蔫!”
9. 战国名将吴起有什么厉害之处,被他训练过的魏武卒实力怎么样
吴起是战国时期的一员大将,只是吴起并不是一直以来效力于某一个国家,他原本在魏国的时,培训出的魏武卒能够说战无不胜,天下无敌,打过许多大仗,可是当他走出魏国到了楚国以后,具体情况就彻底不同了,魏武卒一点儿也禁不住打,反倒是楚国的队伍愈来愈强。
但是,老天爷不会给吴起如此的机遇了,楚悼王去世,楚国的皇室们对吴起清理,杀了吴起及其三族。之后继位的楚肃王又为此杀了70多位皇室,名将地都划入王室,提高了楚国的君主专制,可是楚国的发展速度,经此磨难,现已渐渐滞后了。
10. 吴起的兵制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吴起的兵制改革,首先是对士卒建立严格的选拔、训练和考核制度。《荀子•议兵》记载当时魏国考核武卒的标准:“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羸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这样的标准是很高的,不是十分矫健的人虽经过严格训练也难以当选,但考核中选以后待遇也很优惠,可以免除一家的徭役,并奖给田地和房产,以鼓励士卒锻炼成为合格的战士。其次是按士卒的体质和特长,实行一种新的军队编制法。即将身强体壮、能拚善搏的编为一队;机智灵活、善于爬坡越沟的编为一队:有耐力、能吃苦的又编为一队。打起仗来,便根据战争的形势和地形的特点,分别派遣不同的队伍,使各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经过这样严格的选拔、训练、考核和精心编制,吴起在魏国建立起一支有强大战斗力的常备军——“魏武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