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中国电影总产量200余部,但是,其中真正精心创作,用胶片拍摄,能在市场上引起反响的,不过二三十部。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年度电影票房收入为15亿人民币,其中一大部分是属于进口片的,而人口仅为4793万人的韩国年度电影票房收入达到了1万亿韩元(约等于70亿人民币)。电影似乎正在逐渐失去观众;大多数国产片,投放市场后都是亏损的,一国内著名电影制片厂导演对我说,70%的片子连三分之一的投资都收不回;许多电影场次,观众还不如工作人员多,上海一家重要影城的经理说,他们那里,电影票房的收入,有时还不如卖饮料、卡通玩具等的收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电影真的没落了吗?非也。这里有体制上的原因,电影投资、融资渠道不畅,投资、制作、发行主体地位不对等,中国没有电影分级制度、摄制影片许可以及发行许可审查主要是内容审查(电影投资风险不可控),等等。
我认为,中国电影的根本问题是“原创力”低下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电影是反映时代生活的,就想当然地以为电影对时代生活的原创表现力是天生具备的。恰恰相反,和其他艺术样式相比较,中国电影对时代生活的原创表现力可能是极其低下的,比较而言,也许人们更愿意看小说、看电视、听歌剧,而不愿意进电影院,进电影院也更愿意看进口片。
一部电影,成功的基础是什么?是剧本。但是,中国电影恰恰忘记了这一点,不重视编剧的劳动,许多片子在剧本上的投入低于总投资的3%至5%,许多甚至不到3%,对比一下,征服全世界的好莱坞对好剧本趋之若鹜。
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是:一、中国电影最多只能在“奇观模式”里打滚。去年受到所谓好评的《可可西里》其实也是这样一部片子;二、深度模式“平庸”,电影可以表现老生常谈,但是,要对老生常谈的东西作深度挖掘,这就产生了电影创作的“深度模式”,比如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就是这种模式的电影,父子情是老生常谈,张艺谋继续老生常谈,是因为他想对这个情感做主题和表现方式上的深度挖掘,但是,可以看得出来,张艺谋的深度挖掘是不成功的,他得到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表现方式是新的,但对父子情的挖掘依然是平面的,没有新意;三,“异见模式”缺乏。李安的《断臂山》为什么能成功?因为他采用的是异见模式,他表现两个男人的爱,让女人退场的爱,他对人类长久以来形成的两性爱情观定式构成了异见,他把电影对爱的表现推向了一个异见的领域,相比较而言,这个模式要比张艺谋《千里走单骑》的模式,其创新的程度就大得多。“异见模式”是电影创作真正的创新模式,中国电影要走出困境,有待异见模式的真正崛起和繁荣,然而,恰恰是这一点,它正是我们的死穴,异见模式在中国电影中几乎是空白,不断触碰观念禁区的地方。
一部电影,成功的基础是什么?是剧本。但是,中国电影恰恰忘记了这一点,不重视编剧的劳动,许多片子在剧本上的投入低于总投资的3%至5%,许多甚至不到3%,对比一下,征服全世界的好莱坞对好剧本趋之若鹜。
.美国的大片为什么还看?就是是因为编剧编的好,很多都非常精彩,而再看国内的很多电影,有以下的毛病:
1,矛盾冲突不明显,电影故事叙述速度过于缓慢;
2,对话太长,很僵硬,缺乏幽默;
3,故事结构松散,
4,在思想主题的新意方面挖掘不深;
5.喜欢搞所谓的大片,观众不知道是电影的投资大还是电影场景大还是演员名气大.很多人对“大“的认识进入误区.
6,故事越来越看不懂,千万不要在电影里玩深沉,不要忽悠观众,观众的欣赏力是很高的;
这段时间,我认为<疯狂的石头>很不错,如果大家觉得本片还不错的话,我认为国产电影还是有希望的.
Ⅱ 关于中国电影的问题
1.流水线 老美电影毕竟发展那么多年了,可以说做电影就像做商品一样有自己的流水线。。。你可以网络一下好莱坞一年的剧本产量。。对产量,然后各个电影公司一年投入多少在搜罗剧本上投入多少预算。
2.特效这方面同理。。发展多年,工业光魔名声在外。。毕竟好莱坞吃过不少这方面的亏。。。比如埃及艳后 搭实景,都快搭出一个罗马城了。。。然后未来水世界投三千万还是四千万来着?但就搭那水上小村就花了500万。。中间还因为
Ⅲ 中国电影发行存在的问题,有什么弊端 谢谢了 谢谢各位大侠
1.中国现行的发行体制,不发达又不健全。虽然现在是院线发行,但发行体制的不规范已经阻碍了中国电影的健康发展。就以中国电影集团这个内地最大的电影发行公司来说,即使每年有30部电影,也只有两三部电影可以得到真正地宣传推广。剩余的影片在制作之后全部放到仓库里束之高阁。为什么呢?中影集团的发行人员表示,‘即使你将发行某部国产影片的全部收入给我,我也宁可去做好莱坞大片的发行’。这就是现实。2009年国产影片多达212部影片通过审查,比上一年几乎翻了一番。其实这个数字并不惊人,今年极有可能要超过300部.虽然有200多部影片通过了审查,但去年真正在影院上映的国产片只有43部。如果电影拍出来了不能在影院里上映,根本就没有市场效益可言,就更谈不上什么丰富国内电影市场,冲击国际电影市场了。
2.从整个产业的投融资规模来看,电影产业的资金总量不足,从2004年的41亿元,到2005年的50余亿,虽然有接近25%的增长率,但相对电影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而言,电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就完全不相称了。电影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必须有大规模的投资拉动,实现整个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3.除了少数国产大片以外,大量的影片拍摄完成即进入仓库保存,投资得不到有效回收。国产影片的这种市场表现和国内市场环境的不透明,导致了国际和行业外社会资金对于进军电影产业信心不足。
4.电影是一门风险和回报率都非常高的产业,其持续的市场运转有赖于金融服务和贷款保险等行业和机制的发展。目前,我国电影产业的信贷风险保障体系从《夜宴》和《墨攻》开始,在制片领域才刚刚起步;在电影院改造的环节因为受房地产开发商机的带动有一定进展。但在产业链总体上还没有形成气候,不能保证产业的持续发展,而且极其容易受到国家总体金融形势波动的影响。
Ⅳ 你们认为中国电影目前有哪些问题
剧本的问题。创作题材限制。假大空,远离生活脱离时代。给人感觉涩,看不下去。不管怎么拍,吸引人看下去听得进笑得出是关健。
Ⅳ 中国电影问题出在那里
太追求真实性.逻辑性 使得中国电影 乏味 无趣 没有新意
Ⅵ 你觉得中国电影业现在有哪些问题呢
我觉得中国的电影业与现在有很多的问题,就比如有很多的电影,他并不是一些好的电影,然后中国电影业却在肆意的去播放这些电影
Ⅶ 中国电影现状及其发展 做简单说明即可,不需要太难
现在遗留的老电影已经是经过时间淬炼,自然经典,况且还有当时的时代问题。现在中国电影受到美国好莱坞等大片的冲击,本身处于劣势,加上一些电影人的思维问题,导致各个方面评价不高,但仍有好电影。
Ⅷ 中国电影为什么比不过美国电影,在什么方面有问题
以下是我个人的体会
首先是技术,中国电影的硬件是无法和美国电影相比的,就好像最近国内拍的《唐吉可德》,号称国内第一部3D巨制。。拍出来之后一看,特效相当之落后,与国外欧美国家(包括印度、日本)相比至少落后10年。
但是,我要说的是,特效和硬件不是中国电影真正最急需改进的,中国电影真正的命门在于它的体质!中国不是没有好电影的,什么是好电影?好电影首先是一个好看的故事,其次能让人引发一些共鸣和思考!刚才说的《唐吉可德》,这部电影最失败之处不是特效,而是导演阿甘没有把故事讲好,剧本上的欠缺才是造成这部电影票房口碑两差的关键。同样的,陈凯歌的《无机》,冯小刚的《夜宴》,张艺谋的《十面埋伏》,《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些电影固然票房不错,是大制作,有大场面,但是口碑并不好,同样差在他们剧情的薄弱。
中国电影审核体质决定了中国是很难出现一些深邃的,能让人真正引起共鸣和快感的电影的,要知道,中国导演(包括冯小刚、张艺谋、贾樟柯在内),他们近年来拍了很多好的电影,但我们国内几乎没人知道,这些电影在很多国外电影节获得了大奖,这些电影揭露了社会的现实,展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揭开了中国很多的伤疤,这些电影是好电影,无论是思想还是内容!但这些电影成了“禁 片”,最简单的例子就是 姜文的《鬼子来了》(你可以去查查这部电影的资料》。所以,思想的不自由大大限制了中国电影人的发展,这是一个长期存在而且一时难以消除的症结,因此,最近的《让子弹飞》能通过审核让我们观众看到,堪称奇迹了。
最后,中国电影产业化还很欠缺,不可否认,这几年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繁荣,但是问题犹在,中国电影的产业链还相当不完善,国外好莱坞拥有完善的电影制作流水线,保证了他们的电影拥有可以保证的质量和数量,每年他们都可以排出大量出色的类型片,这是中国电影还做不到的。
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Ⅸ 中国科幻电影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优秀的科幻小说的匮乏,尽管我们现在有刘慈欣这样一个标杆带动了科幻小说的热度,使得更多的创作者进入这个领域。但是不能否认,优秀的作者和优秀的作品还是很少。翻来覆去大众熟知的无非那几本,以《三体》《球状闪电》为代表。
就连江南的言情科幻小说《上海堡垒》都排得上号,足以说明目前中国科幻小说的体量和质量并不乐观。如果有心的话,不妨关注一下《科幻世界》杂志的现状,也就了解中国科幻小说的现状了。
然而即便发展到今天,电影特效依旧撑不起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同样是在卡梅隆与刘慈欣的对话中,梅大爷这样评价《三体》:我个人是吹爆三体的,电影的话至少得做六部。不过你要调整预期,别对电影工业抱太大希望,毕竟你创造出了一个电影尚无法企及的世界。
Ⅹ 中国电影的问题
产业结构导致的悲剧
其实还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不完善,没有专门为那些喜欢小众电影的人开辟专门的影厅,只放那些会赚钱的所谓大片
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