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个电视剧女主角叫陈宝珠的近代片叫什么
香港的
难兄难弟
《难兄难弟》(英文:Old Time Buddy),是香港TVB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拍摄的一套以怀旧为主调的电视剧。由钟澍佳监制,罗嘉良、吴镇宇、宣萱、张可颐出演。
该剧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演绎1960年代至1970年代的娱乐圈。电视台为剧集推出原声大碟,反应不俗。
李奇(罗嘉良饰)与谢源(吴镇宇饰)是共赴患难、同甘共苦的好兄弟,二人偶然闯进五光十色的电影圈,但际遇却大相径庭。源瞬间成为男主角,跟当时得宠的两大玉女邵芳芳(宣萱饰)及程宝珠(张可颐饰)结下不少片缘,而奇则仍是半红不黑
『贰』 一部女主角叫陈宝珠的古装剧,那部电视剧叫什么来着
我只记得一个叫张宝珠的,《明珠游龙》
『叁』 《海派甜心》 里 ,陈宝珠到底做过什么事 、
其实没有 达浪会变陈那样 是一个误会 本来那天是要带陈宝珠去见自己家长的 结果陈宝珠出了车祸 进了医院 没宥去 达浪去她家找她时 本来就反对他们两的陈妈妈 骗达浪说 陈宝珠 不会和你这种穷人交往结果达浪伤心欲绝的回了上海 就变成 有钱人的身份 想要报复陈宝珠 的负心
『肆』 罗志祥以前演的一部电视剧 女主演的名字叫陈宝珠 这部电视剧叫什么名字
叫海派甜心,记得当时这部电视剧虐哭我好几次~
『伍』 简单介绍萧芳芳、陈宝珠、吕奇和谢贤。他们是什么关系
吕奇与陈宝珠是六七十年代影坛金童玉女档,他们俩的最有名的代表作就是《玉女添丁》。当年唯一能与陈宝珠抗衡的女星是玉女萧芳芳,萧芳芳和谢贤合作过《含泪的玫瑰》谢贤和程宝珠合作过黑玫瑰
萧芳芳和程宝珠是当时最红的女星,他们影迷分门派别,爱戴陈宝珠的必定与拥戴萧芳芳的老死不相往来,成为当时香港影坛一大奇景
TVB《难兄难弟》是影射这四个电影明星,但故事基本上是虚构的,其中的电影作品倒确实是他们的作品
『陆』 电视剧主角名字叫陈宝珠的电视剧(不是古装)
杨丞琳演的《海派甜心》
『柒』 求个电影里面有陈百祥 吴镇宇 什么萧芳芳陈宝珠什么纪念粤语片 有个导演穿越了
王晶的作品,1997年的<精装难兄难弟>.是从电视版的<难兄难弟>化出来的.
导演王晶卫(影射王家卫,黄子华饰演)看不起另一位导演王星(影射王晶,阮兆祥饰演),也看不起六十年代粤语老电影,被时间老人(楚原饰演)带到了三十年前,要他拍一部卖座的电影才能返回1997年,他遇到了还未成名的牛达华((影射曹达华,陈百祥饰演),谢源(影射谢贤,吴镇宇饰演),李奇(影射吕奇,罗嘉良饰演),以及当时的女星邵芳芳(影射萧芳芳,舒淇饰演)和程宝珠(影射陈宝珠,张可颐饰演),还有喜欢看电影的小胖子王星(影射王晶,阮兆祥饰演).
『捌』 求一部电影名字
《玫瑰玫瑰我爱你》
导 演:彭绮华
编 剧:刘镇伟
主 演:钟镇涛 梁家辉 叶玉卿 陈加玲 谷峰 林保怡 刘嘉玲 任达华
上 映:1993年
地 区:中国香港
语 言:国语
类 型:喜剧片 爱情片
大盗麦基(任达华)为盗取乎拉之星而被神探吕奇(梁家辉)及梁醒波(钟镇涛)拘捕入狱,但这价值连城的宝石则下落不明。麦基亦顺势嫁祸黑玫瑰(叶玉卿),弄致满城风雨。
某夜,麦基逃狱,吕奇与醒波奉命将他缉拿归案。二人遂各出奇谋,斗快接近麦基之旧情人陈宝珠(刘嘉玲)追寻线索,笑话连篇。与此同时,黑玫瑰为了洗脱罪名,缠上吕奇,弄得他啼笑皆非。时麦基欲向宝珠探取收藏乎拉之星的锁匙,但碍于吕奇与醒波二人日夜监视,只好伺机出动。原来宝珠乃白玫瑰之化身,一直暗中调查宝石下落,谁知自己所带之链嘴实为收藏宝石之锁匙,令麦基顺利找到锁匙。然而,盗亦有盗,露露实则白玫瑰之手下,麦基被逼交出锁匙,黑玫瑰得悉遂往争夺。此时,吕奇与醒波发现心上人却有另一身份,正是不知如何是好之际,麦基乘机发难,并携炸弹要胁取回锁匙。 全片最抢镜的角色为梁家辉饰演的神探吕奇,从他身上爆发出不少笑弹。
『玖』 杨千华和陈冠希演过一个电影叫什么
《玉女添丁》
『拾』 百度百科陈宝珠拍了那么多的电影,在陈宝珠的生涯里面为什么没有对她的评价
广州日报看到的。
陈宝珠:千秋姑娘
来源: 广州日报
文/程灵素
龙应台是这样说的:每个大都会,都有标志自己最浓郁特色的老牌电影女星,她们年华老去,但仍然风采依旧,就算早就远离摄像机,却依旧承载了那个城市历史上最鲜明的时代气息。如巴黎圣母院或圆山饭店一般,是LOGO, 是Symbol, 亦是烙印。
之于巴黎,那个人是碧姬·芭铎;之于纽约,那个人是芭芭拉·史翠珊;之于台湾,是林青霞;之于香港,则毫无悬念,归属于陈宝珠名下——至今全港上下,都齐呼她为“宝珠姐”,这一声称呼,是亲昵,是尊敬,亦是回忆——只因她生命中的每一个点滴,都与香港这座城市,牢牢地锁在了一起。
草根公主
愁意从不上眉梢
罗家英:都是习粤剧出身,宝珠的命,好过我太多。
陈宝珠出生于1947年,那时候香江刚自战火中复原过来,中西合璧式的唐楼在那时开始大肆修建,那种筑在斜坡上的建筑,她足足住了二十年;而殖民气息浓厚的冰室,亦正是她少年时代,最为时尚的平民休闲。
她是在普通的香港人家里长成,却也得到了最好的培育——罗家英与陈宝珠,同是拜在名伶粉菊花下的师兄妹,早年接受访问时,曾经不无羡慕地说:都是习粤剧出身,宝珠的命,好过我太多。
这是真的,那时粤人给幼儿起名,都爱取个做事圆滑的意头,故此男子名字,多用“球”或“波”两字,而女儿的名,更爱一个“珠”字。粤剧名伶陈非侬和宫粉红,当年从广州戏班的旧日姐妹处,把这个螟蛉义女接来,最先定下的,就是“宝珠”这个名字。等她长成有意学艺,又特地央了当时最红的秦腔武旦粉菊花收她为徒,为的是让她精通南北两地戏派的功架,个中苦心,仅仅“视如己出”四字,决不能写尽。
她正式登台的时候是1964年,彼时的娱乐业,一半儿天地,属于带着浓厚的上海气息的新兴电影业,另一半世界,则牢牢地把握在粤剧名伶的手心。当粤剧正旦出身的陈宝珠,因缘际会又做了电影明星,整个香江的文化视线,就随着她的一举一动转移。
那个时代,很少有人能超过陈宝珠的风光:在电影界,她是七公主之一,与萧芳芳一起,统领整个上世纪60年代的邵氏江山;在粤剧界,她又是任剑辉唯一按照粤剧界古仪收下的入室弟子,连任孖宝剧团、红佳剧团、雏凤鸣剧团三个粤剧名社的台柱;出唱片,她又是第一代的双白金俱乐部成员,有黑胶碟皇后的美誉——无怪乎刘德华后来会说,宝珠姐,是我们多栖明星的开山鼻祖。
而这样的盛况,半是来自于陈宝珠自身的绝佳材质与勤勉不辍,而另一半,按行内的说法,则只能叫做,老天爷赏了喝鱼翅的命。她是香港新生代的最佳代表,亦是长于草根,能撑半边天、靠双手自立,高唱“工厂妹万岁”的叻女。早早就以打拼的姿态,博取了香港人的欢心。
那种天然而成的亲民态度,是代表中产阶层的萧芳芳和冯宝宝们无法模仿的,而当草根一代的儿女们渐次成长,成为香港社会的中流砥柱时,父辈们对陈宝珠所持的亲昵感,已慢慢随着香港老去的文化记忆一起,转移到了他们身上。是以,陈宝珠才能四十年如一日,以“影迷公主”的名号,在香港娱乐业中占有一角江山。
愁意从不上眉梢
她几乎具备了一个悲情女星的全部条件:弃女、失学、寄人篱下,年少学艺、不至十岁便登台驻唱,成名之后,又绯闻缠身……
她当然是异数——凡是可以做得历史佐证的女子,大抵都有一段并不幸运的过往。若以老旧的笔法回忆,她少时的际遇,几乎可以写成一部粤语版的《苦海孤雏》:弃女、失学、寄人篱下,年少学艺、不至十岁便登台驻唱,还未懂事,就习惯于三天拍一出新戏;成名之后,又绯闻缠身,情路坎坷。
她几乎已经具备了一个悲情女星的全部条件,但翻遍报章可以找到的任一张图片,她都是嘴角含笑,眸子里光风霁月,浑不带一丝阴暗。
这便是天生豁达的好处了,所有值得同情的一切,在陈宝珠眼中,都统统成为喜乐化的另一个版本:自小不识亲生父母?不要紧,养父养母同样当自己做掌上明珠;做童星艰难辛劳?没关系,自此片场玩到彼片场,见识整套电影制作过程,不知多开心;拍戏晨昏颠倒,365 日只有 12 日假期?无所谓,正好打发闲时无聊光景,还可早早挣下身家,息影嫁人去……总之,一切都如她的名言:往事悠悠,有苦有乐。一切由天,但,是苦是乐,控制由人。是故香港人总是无比敬重这个愁意从不上眉梢的女子。
1965年,她18岁,《影迷公主》上映,有65万人轮候观赏;1999年,她50岁,新排舞台剧《剑雪浮生》,照样能连演破纪录100场。香港电影圈,几乎每五年,就要把她的经典名作拿来旧瓶装新酒——从《女杀手》、《黑蝴蝶》到《玉女添丁》,部部都能卖得盆满钵满;而高志森拍《年年有今日》,那个女主角索性就叫做陈宝珠。至于张可颐因在《难兄难弟》中把她模仿得惟妙惟肖,竟然夺得了“20世纪无线五大最难忘的女主角”大奖,从此确定当家花旦的地位。
仅仅十年的光阴,她共拍摄了两百余部电影,每日同时开两三组剧是常事,个中的辛劳,不消言之。对于自己的演技是否扎实,陈宝珠自己都说留待观众评价,在她心中真实地知道,自己的演技全是机械及罐头式,长此以往,终有尽时。
晚晴余香
结婚、生子、移民、离婚、回流,都是悄然进行。大隐隐于市,是她的信条……
是萧芳芳的留学,为她推开了深造的窗扉。但中产阶级与草根的巨大差别,在现时便显现了出来:17岁的萧芳芳,可以直接到新泽西大学拿到大众传播学位,但23岁的她,要花掉整整两年的时间日夜攻读,她才赶得上大洋彼岸美国中学生的英语水平。但从众人眼中只手遮天,万千宠爱集一身的影后,直线折变到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用汉字做发音笔记的超龄学生,她倒率性以待,毫无一点不适之处,甚至,还能在美国平凡的生活之中找到自我,于三年之后,正式宣布息影。
她并不留恋自己在香港的华彩片断,是以无论是结婚、生子、移民、离婚、回流,都是悄然进行。大隐隐于市,是她的信条,独身女人的生活,她活得照样精彩,故此任由香港数万位影迷协会成员呼唤数十年,都未起过复出之意。一直要到上世纪末,为了纪念恩师任剑辉,才正式出演舞台剧《剑雪浮生》,算作是正式重归。
但到底,她也没有把这些事务,当作晚年的最后金源,而只是以乐在其中的姿态,重新过一次大舞台的瘾。是以虽然后来又再排舞台剧《烟雨红船》,于红馆和亚洲国际博览馆开演唱会,也都是点到即止,并未特地搞成惊天动地的事业。
而报章也并不特别热心报道她的琐事:诸如她的前夫杨占美是香港百货业巨子;生的儿子杨天经是TVB新星之类,都不过是信笔提起:可以想象,那些以花边新闻为生的狗仔队们,是在怎样的默契下,特地忽略了宝珠姐的私人生活;而娱乐版的编辑们,在审稿的时候,又是以怎样一种柔情姿态,把她与老友茶会闲谈的消息,悄悄地挪到了版面中央。
只因,她是香港这个浮华都市表象下,真实生活的人们的写照,亦是守着这个城市,见证了它最好岁月与时光变幻的月光宝盒。或许,在二十年后,我们的后辈们,仍然会称她一声宝珠姐,热心地去捧她的舞台剧的场脚,或是再从网络上下载她的《姑娘十八一朵花》,反复研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