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电影<独自等待>讲的什么
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之间的情感故事.他们不是恋人,但胜似朋友.在彼此的等待中去感悟青春.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价值观,人生观.
⑵ 西洋镜的剧情简介
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招请谭老板和任老板等进宫献艺,英国公使委托雷门为慈禧放电影祝寿,雷门和任老板均需带摄影师,刘京伦不知何去何从,只好向任老板吐了真言。任老板听后,随即将刘逐出店门。刘父得知,心痛不已,大骂雷门,并与小刘一刀两断。皇宫内,歌舞升平,慈禧对谭老板的表演,宠爱有嘉。慈禧又穿上戏装,扮成观音菩萨让任老板照相。在众目睽睽之下,雷门和小刘紧张地装上片盒。即刻,银幕上出现的奇异无比的影像,使老佛爷极感兴趣。正当小刘与雷门兴高采烈播着放映机时,摩电机突然爆炸,炸毁“西洋镜”。慈禧受惊震怒,下令处决小刘,并逐雷门出境。谭老板等纷纷跪下,为小刘求情,李莲英亦劝慈禧留下一中国人技工,等日后技术完善,再伺候她老人家,小刘死里逃生,雷门被逐出国门。
小刘重回丰泰,当个小伙计,心灰意懒,直到他突然收到雷门自海外寄来的记录了昔日他们一起拍摄的京城生活的胶片。小刘激动不已,旧爱重生,冲回家中,拿出过去放电影时的存款,买下零件,器材,敲敲打打。日夜不惜地修整放映机。其父目睹一切,悄悄把自己厚厚的眼镜片,让店里换了一副可用的镜头上的镜片。小刘的独夜专场影戏吸引京城市民。黑朦朦中,一道白光撒上银幕,观众欢呼叫好,他们在银幕上找到了自己、熟人和中国之壮观风景。全场轰动。亲人们对新片赞叹不已,与小刘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谭小凌和小刘的爱情亦开花结果。
一九零五年,丰泰照相馆的任景丰,刘仲伦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影片,拍的是谭鑫培的拿手戏“定军山”。谭老板披挂整齐,演技精湛,无一不绝。此景掀开了中国电影史的第一页。
⑶ 我要一篇观后感<<西洋镜>>
如果电影也像作文一般有起承转合,分析〈西洋镜〉这部片子便容易许多。
起:「异己」的入侵 起:「异己」的入侵
中国人有个习惯,对日常熟习的事物总有份特殊的情感,有些是保守念旧,有些便是食古不化了。中国人有个习惯,对日常熟习的事物总有份特殊的情感,有些是保守念旧,有些便是食古不化了。 本片锁定「电影」这项新事物,来探讨其对当时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与价值观的冲击。本片锁定「电影」这项新事物,来探讨其对当时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与价值观的冲击。
在电影之前,传入中国的西方事物还有摄影术与留声机。在电影之前,传入中国的西方事物还有摄影术与留声机。 有人很快地就接受了,也有人认为拍照「会把魂也摄去」,而留声机「总不如我们的京戏」,前者是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之情,后者便有些老王卖瓜的文化优越感了,这两种情绪交缠在一起,在面对「西洋影戏」的传入时会表现得更明显。有人很快地就接受了,也有人认为拍照「会把魂也摄去」,而留声机「总不如我们的京戏」,前者是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之情,后者便有些老王卖瓜的文化优越感了,这两种情绪交缠在一起,在面对「西洋影戏」的传入时会表现得更明显。
承:文化的碰撞 承:文化的碰撞
表面看起来,本片要谈的只是物质层面的,西方戏剧(电影)与中国戏剧(京剧)之间的冲突,细究之下,便不难发现片中所意突显的中西文化层面的差异性。表面看起来,本片要谈的只是物质层面的,西方戏剧(电影)与中国戏剧(京剧)之间的冲突,细究之下,便不难发现片中所意突显的中西文化层面的差异性。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职业是下对上有忠,上对下有义的主仆关系,社会结构是阶级的、门户观念严谨的。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职业是下对上有忠,上对下有义的主仆关系,社会结构是阶级的、门户观念严谨的。 透过这位洋人之口,本片的主角刘京仑认识了一个新世界,在那里,婚姻是自由恋爱的结果,职业是资本主义下的雇佣关系,社会是人人机会平等的……在与这位洋人朋友的相处过程中,他逐渐地改变,并企图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与文化处境。透过这位洋人之口,本片的主角刘京仑认识了一个新世界,在那里,婚姻是自由恋爱的结果,职业是资本主义下的雇佣关系,社会是人人机会平等的……在与这位洋人朋友的相处过程中,他逐渐地改变,并企图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与文化处境。
转:冲突与对立 转:冲突与对立
冲突点是由电影开始。冲突点是由电影开始。 如同对摄影术与留声机的接纳程度,有人呼朋引伴去观赏西洋影戏,也有人认为那是洋人的魔法幻术,也不如京剧精致,这是第一波的冲突;接著冲击的是主仆关系,相馆老板之所以解雇他,到洋人那里兼差只是导火线,主因还是他欺骗了老板,犯了不忠不信的大忌;接下来更由於他不愿娶江寡妇,导致父子关系的失和,这是第三波;最后,则是他跟洋人朋友间的冲突,这场冲突正象徵著个人在面对「传统」与「西化」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如同对摄影术与留声机的接纳程度,有人呼朋引伴去观赏西洋影戏,也有人认为那是洋人的魔法幻术,也不如京剧精致,这是第一波的冲突;接着冲击的是主仆关系,相馆老板之所以解雇他,到洋人那里兼差只是导火线,主因还是他欺骗了老板,犯了不忠不信的大忌;接下来更由于他不愿娶江寡妇,导致父子关系的失和,这是第三波;最后,则是他跟洋人朋友间的冲突,这场冲突正象征着个人在面对「传统」与「西化」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这些冲突止息在进入紫禁城为老佛爷放影戏这件事上,彷佛暴风雨前的宁静。这些冲突止息在进入紫禁城为老佛爷放影戏这件事上,仿佛暴风雨前的宁静。
合:认同与和解 合:认同与和解
西洋影戏放映到一半突然烧了起来,无疑是场灾难,但对刘京仑而言,未尝不是因祸得福。西洋影戏放映到一半突然烧了起来,无疑是场灾难,但对刘京仑而言,未尝不是因祸得福。 女主角的父亲肯为他求情,可以说是一种了解之后和解的表现,而父亲爱子心切,为了他放映电影的镜头没有著落,连自己的眼镜都卖了,也是一种认同之后的和解。女主角的父亲肯为他求情,可以说是一种了解之后和解的表现,而父亲爱子心切,为了他放映电影的镜头没有着落,连自己的眼镜都卖了,也是一种认同之后的和解。 在北京民众方面,则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透过电影对洋人进一步地认识,一位穿旗服的奶奶说到「以前见到的洋人都是兵,没想到他们也有妻有子,言行举止倒也通情合理」,另一层面,透过他们拍摄的中国影片,皇城下老百姓们的视野得以开展,对中国远方的风物也才得以亲见,不由得发出「这是我们的大清国啊!」如此欢喜赞叹的声音。在北京民众方面,则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透过电影对洋人进一步地认识,一位穿旗服的奶奶说到「以前见到的洋人都是兵,没想到他们也有妻有子,言行举止倒也通情合理」,另一层面,透过他们拍摄的中国影片,皇城下老百姓们的视野得以开展,对中国远方的风物也才得以亲见,不由得发出「这是我们的大清国啊!」如此欢喜赞叹的声音。
从冲突对立到和解认同,除了有认知上从「不了解」到「了解」的原因,也有守旧惧外的情感因素,在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中,许多接受西方新事物的例子,亦可做如是观。从冲突对立到和解认同,除了有认知上从「不了解」到「了解」的原因,也有守旧惧外的情感因素,在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中,许多接受西方新事物的例子,亦可做如是观。
⑷ 谁能写篇《西洋镜》的影评给我
西洋镜是清代一种民俗杂艺拉洋片的表演装置,被用来比喻故弄玄虚骗人的技巧或手法。导演胡安取此名,我认为一来是强调西洋镜(即电影)落地中国之窘境,二来是要带给国人一个发展着看问题的新视角:正如不论你接受与否,102年前,西洋镜带来了外来的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在成熟期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并最终在中国的文化全景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清末的中国,国人一边保守着京剧的独门艺术,一边对外来的文化嗤之以鼻。而面对刚刚发明的西洋影戏——电影,有一个中国人对它充满了无限的兴趣,把它看作自己一生的梦想。伴随着这个梦想,伴随着背叛师门,伴随着崇洋媚外,伴随着爱情,伴随着与雷蒙的友谊,刘京伦最终成为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摄影师。
同样是开眼看世界,刘京伦走在了前头。对于丰泰的任老板来说,未尝不想接受新的事物,因为我们看到,他的照相馆,根本也是洋人的玩意儿。从照片到电影,从静止到运动,既是技术发展,也是看世界的途径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所看的世界更为真实,更为贴近。
西洋人把活生生的图片和影像带来中国,让国人看到了外面的花花世界:刘京伦第一次看到了接吻,爷们看到了令人惊骇的火车进站,老太太看到了影像中的自己,百姓们看到了洋人的生活“原来也和我们一个样”。如果不是影像,而仅仅是文字,便很难取得如此刻骨铭心的第一印象与千姿百态的视觉感受。当看到电影中的清朝国人看影戏一个个惊异的眼神时,我也不禁产生了一种感动、一种共鸣,那种共鸣不是因为看到了他们所看到的那种黑白影像,而是惊讶于他们看影像的那种姿态与神情。
看世界的途径有很多种,影像虽不是直接途径,却往往使人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电影作为早期的艺术手段,或者说是不成熟的技术手段,已经使国人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渴望。开始极为厌恶西洋镜的谭鑫培能够拍摄《定军山》,将自己的形象永久地传下去,便是已经感受了电影的魅力。
另外,《西洋镜》这部电影本身也具有影像的特殊魅力。淡黄的色调非常怀旧,画面构图简约清晰,很难使人有“视觉疲劳”之感。全剧一气呵成,魔幻般把人带入到西洋镜的传奇世界之中……
⑸ 夏雨主演的电影《西洋镜》,主演情节是什么
一九零五年,丰泰照相馆的任景丰,刘仲伦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影片,拍的是谭鑫培的拿手戏"定军山"。谭老板披挂整齐,演技精湛,无一不绝。此景掀开了中国电影史的第一页。
⑹ 西洋镜的导演简介
胡安是少数几个在美国独立制片界和好莱坞工作的华裔电影人,更一位非常个性化的女导演,她在北京长大,20岁的时候,她远走美国,但是,她心中一直有着自己的电影梦。1992年她自编自导了一部电影,在美籍华人圈里引起了较大关注。而《西洋镜》是她执导的第一部35毫米电影,也是第一部专业作品,投资达500万美元,成功打入国内市场并为国人家喻户晓。……
胡安、黄丹、唐娄彝、Kate Raisz、Bob McAndrew凭借《西洋镜》获得第三十七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⑺ 什么是西洋镜什么年代有的
西洋镜是清代一种民俗杂艺拉洋片的表演装置,被用来比喻故弄玄虚骗人的技巧或手法。导演胡安取此名,我认为一来是强调西洋镜(即电影)落地中国之窘境,二来是要带给国人一个发展着看问题的新视角:正如不论你接受与否,102年前,西洋镜带来了外来的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在成熟期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并最终在中国的文化全景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清末的中国,国人一边保守着京剧的独门艺术,一边对外来的文化嗤之以鼻。而面对刚刚发明的西洋影戏——电影,有一个中国人对它充满了无限的兴趣,把它看作自己一生的梦想。伴随着这个梦想,伴随着背叛师门,伴随着崇洋媚外,伴随着爱情,伴随着与雷蒙的友谊,刘京伦最终成为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摄影师。
同样是开眼看世界,刘京伦走在了前头。对于丰泰的任老板来说,未尝不想接受新的事物,因为我们看到,他的照相馆,根本也是洋人的玩意儿。从照片到电影,从静止到运动,既是技术发展,也是看世界的途径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所看的世界更为真实,更为贴近。
西洋人把活生生的图片和影像带来中国,让国人看到了外面的花花世界:刘京伦第一次看到了接吻,爷们看到了令人惊骇的火车进站,老太太看到了影像中的自己,百姓们看到了洋人的生活“原来也和我们一个样”。如果不是影像,而仅仅是文字,便很难取得如此刻骨铭心的第一印象与千姿百态的视觉感受。当看到电影中的清朝国人看影戏一个个惊异的眼神时,我也不禁产生了一种感动、一种共鸣,那种共鸣不是因为看到了他们所看到的那种黑白影像,而是惊讶于他们看影像的那种姿态与神情。
看世界的途径有很多种,影像虽不是直接途径,却往往使人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电影作为早期的艺术手段,或者说是不成熟的技术手段,已经使国人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渴望。开始极为厌恶西洋镜的谭鑫培能够拍摄《定军山》,将自己的形象永久地传下去,便是已经感受了电影的魅力。
另外,《西洋镜》这部电影本身也具有影像的特殊魅力。淡黄的色调非常怀旧,画面构图简约清晰,很难使人有“视觉疲劳”之感。全剧一气呵成,魔幻般把人带入到西洋镜的传奇世界之中……
⑻ 谁解释一下,这句话什么意思
编辑本段西洋镜
一种民间的游戏器具,匣子里面装着画片儿,匣子上放有放大镜,可以看放大的画面。 因为最初画片多是西洋画,所以叫西洋镜。
因为西洋镜根据光学原理要暗箱操作,所以显的有些神秘,而一旦打开后,里面不过是几张图片而已,也就一点不稀奇了。
旧上海的弄堂口,经常有放西洋镜人的身影。小孩们围着一个大箱子,箱子的一边有几个小洞,供眼睛凑上去看。花二分钱,或用喝剩的药水瓶替钱,就可以看十个之内的图片了。这玩意比电影更早流入中国,而里边又都是些外国的风俗人情,上海人就称之为西洋镜,在北方叫拉洋片, 又称西洋景。
编辑本段延伸含义
比喻借以骗人的拙劣可笑的伪装。
“西洋镜”在沪语里有两个用处:“阿拉去看西洋镜”指的是去看热闹和新鲜事物,而这是绝不花钱的。要花钱的就不是,如看戏、看电影、看丈母娘、甚至看病人。还有一个就是用来拆的,骗局被揭穿了就叫“拆穿西洋镜”。
编辑本段电影《西洋镜》
《西洋镜》讲述电影最初的故事
导演:胡安
主演:夏雨 刘佩琦 Jared Harris 李玉声 邢宇飞
类型:历史
片长:115分钟
上映时间:1999年
出品人:韩三平 胡安
出品:北京电影制片厂
美国子安制片公司
发行单位:北京紫禁城三联影视发行有限公司
推荐指数:★★★★
剧情简介
一九零二年的某日,伶界大王“谭贝勒”,携着养女谭小凌前来京城独家丰泰照相馆光顾生意。可是照相馆摄影师刘京伦欲不见踪影,任老板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最终在暗房找到玩弄西洋留声机的小刘,任老板责怪其喜新厌旧,与传统国粹相背。正在丰泰照相馆忙乱之际,雷门-沃利斯带着欧洲新发明--电影,来北京城弘扬“西洋影戏”,租下北京前门打磨厂的福寿堂,来经营“影戏”,把“影戏”。刘成了其第一个观众,对银幕上神奇的活动影像一见钟情,昼夜思虑,摸清活动影像之原理。
从此,小刘瞒着丰泰照相馆,帮着雷门放“影戏”,不仅对影戏日趋着迷,还学了拍摄的绝活儿。小刘在丰泰的表现越来越差,并用谎言隐瞒真相。小刘在拍摄中,爱上谭小凌,由于“影戏”在京城引起轰动,使谭老板的京戏受冷落,谭老板深恶痛绝,叹息“世风日下,国不将国”。使小刘与谭小凌之事更为困难。
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招请谭老板和任老板等进宫献艺,英国公使委托雷门为慈禧放电影祝寿,雷门和任老板均需带摄影师,刘京伦不知何去何从,只好向任老板吐了真言。任老板听后,随即将刘逐出店门。刘父得知,心痛不已,大骂雷门,并与小刘一刀两断。皇宫内,歌舞升平,慈禧对谭老板的表演,宠爱有嘉。慈禧又穿上戏装,扮成观音菩萨让任老板照相。在众目睽睽之下,雷门和小刘紧张地装上片盒。即刻,银幕上出现的奇异无比的影像,使老佛爷极感兴趣。正当小刘与雷门兴高采烈播着放映机时,摩电机突然爆炸,炸毁“西洋镜”。慈禧受惊震怒,下令处决小刘,并逐雷门出境。谭老板等纷纷跪下,为小刘求情,李莲英亦劝慈禧留下一中国人技工,等日后技术完善,再伺候她老人家,小刘死里逃生,雷门被逐出国门。
小刘重回丰泰,当个小伙计,心灰意懒,直到他突然收到雷门自海外寄来的记录了昔日他们一起拍摄的京城生活的胶片。小刘激动不已,旧爱重生,冲回家中,拿出过去放电影时的存款,买下零件,器材,敲敲打打。日夜不惜地修整放映机。其父目睹一切,悄悄把自己厚厚的眼镜片,让店里换了一副可用的镜头上的镜片。
小刘的独夜专场影戏吸引京城市民。黑朦朦中,一道白光撒上银幕,观众欢呼叫好,他们在银幕上找到了自己、熟人和中国之壮观风景。全场轰动。亲人们对新片赞叹不已,与小刘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谭小凌和小刘的爱情亦开花结果。
一九零五年,丰泰照相馆的任景丰,刘仲伦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影片,拍的是谭鑫培的拿手戏“定军山”。谭老板披挂整齐,演技精湛,无一不绝。此景掀开了中国电影史的第一页。
导演简介
胡安是少数几个在美国独立制片界和好莱坞工作的华裔电影人,更一位非常个性化的女导演,她在北京长大,20岁的时候,她远走美国,但是,她心中一直有着自己的电影梦。1992年她自编自导了一部电影,在美籍华人圈里引起了较大关注。而《西洋镜》是她执导的第一部35毫米电影,也是第一部专业作品,投资达500万美元,成功打入国内市场并为国人家喻户晓。……
胡安、黄丹、唐娄彝、Kate Raisz、Bob McAndrew凭借《西洋镜》获得第三十七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幕后制作
《西洋镜》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根据1905年任景丰、刘京伦拍摄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故事改编,艺术地再现了近百年前中国第一批电影人的生活,反映了电影初次传入中国时被国人称为“西洋镜”的民情、民风,讲述了中国电影诞生的历史。该片故事起伏跌宕,对话诙谐、幽默、情节引人入胜,而含着眼泪的笑声又极具感染人的力量。同时,该片在以独特的视角反映了上世纪初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琐碎细小的平民生活和中西方文明矛盾与融合,并通过文化冲突中的尴尬表现喜剧因素,令人捧腹却又意味深长。
⑼ 西洋镜的介绍
一九零二年的某日,伶界大王“谭贝勒”,携着养女谭小凌前来京城独家丰泰照相馆光顾生意。可是照相馆摄影师刘京伦欲不见踪影,任老板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最终在暗房找到玩弄西洋留声机的小刘,任老板责怪其喜新厌旧,与传统国粹相背。正在丰泰照相馆忙乱之际,雷门-沃利斯带着欧洲新发明--电影,来北京城弘扬“西洋影戏”,租下北京前门打磨厂的福寿堂,来经营“影戏”,把“影戏”。刘成了其第一个观众,对银幕上神奇的活动影像一见钟情,昼夜思虑,摸清活动影像之原理。从此,小刘瞒着丰泰照相馆,帮着雷门放“影戏”,不仅对影戏日趋着迷,还学了拍摄的绝活儿。小刘在丰泰的表现越来越差,并用谎言隐瞒真相。小刘在拍摄中,爱上谭小凌,由于“影戏”在京城引起轰动,使谭老板的京戏受冷落,谭老板深恶痛绝,叹息“世风日下,国不将国”。使小刘与谭小凌之事更为困难。
⑽ 西洋镜指的是什么
一种民间的游戏器具,匣子里面装着画片儿,匣子上放有放大镜,可以看放大的画面。 因为最初画片多是西洋画,所以叫西洋镜。
因为西洋镜根据光学原理要暗箱操作,所以显的有些神秘,而一旦打开后,里面不过是几张图片而已,也就一点不稀奇了。
旧上海的弄堂口,经常有放西洋镜人的身影。小孩们围着一个大箱子,箱子的一边有几个小洞,供眼睛凑上去看。花二分钱,或用喝剩的药水瓶替钱,就可以看十个之内的图片了。这玩意比电影更早流入中国,而里边又都是些外国的风俗人情,上海人就称之为西洋镜,在北方叫拉洋片, 又称西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