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无问西东这个电影主要表现什么主题
影片讲述了四个不同时代却同样出自清华大学的年轻人,对青春满怀期待,也因为时代变革在矛盾与挣扎中一路前行,最终找寻到真实自我的故事。
中文名:无问西东
外文名:Forever Young
出品公司:上海腾讯企鹅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等
制片地区:中国大陆
导演:李芳芳
《无问西东》由李芳芳自编自导,章子怡、黄晓明、张震、王力宏、陈楚生领衔主演的剧情片,于2018年1月12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几个年轻人满怀诸多渴望在四个不同的时空中一路前行,他们在最好的年纪迎来了最残酷的抉择。
该片最初是作为向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献礼的作品,片名《无问西东》取自清华大学校歌中的一句歌词:立德立言,无问西东。2012年4月16日,该片在北京的拍摄部分完成,之后剧组前往云南拍摄取景;同年12月31日,电影正式杀青。
Ⅱ 中国目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电影
需要有足够的诚意和情怀的电影,可惜这个社会太浮躁了,而环境又如此的市侩……有一个哥们,电影学院导演毕业,那么多年一直要拍自己想拍的电影。2006年的时候,我们一起在一家互联网公司打工,他最困惑的问题就是:万一我拍个片子火了呢?那我就有钱拍我想拍的片子了。那会我们都觉得他有病,还不轻。2011年的时候,他终于鼓捣出自己的第一部大电影,还拿了国际大奖,虽然因为题材问题国内没上映,但那会我们这帮人觉得:这还真能做的到?!隔年他又做了第二部电影,还是因为题材小众,国内院线给的排片量少的可怜,虽然这个片依然在国外拿了奖。目前,这哥们决定改做商业片,先把名气哄起来。好的东西,却没有出口!其实现在还是有很多有情怀有激情的创作人,但是没知名度没投资,一切都是空谈。资本从来都是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评判好坏的唯一标准又是挣钱不挣钱、卖座不卖座,大环境不修行,再好的东西也出不来。
Ⅲ 中国电影有什么优点 不要具体的 要概括性的回答。。。
中国电影首先要提到香港电影,香港电影长久以来一直都领先着内地电影,不论数量质量,还是其影响力都远超内地,但内地电影尽管处于劣势,也凭着其独有魅力广泛得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得心里,像早期国产得电影董存瑞,铁道游击队等等,都是家喻户晓影响一代人得优秀电影,为何不是很发达得电影产业会有一大批优秀电影呢?中国电影得特色是什么?答案就是深入人心,没错,凡是能经久不衰得老一辈得优秀电影,就是靠抓住观众得心里,如此,在这各种复杂多元得影视世界,中国电影也有自己得一面特有得旗帜。
Ⅳ 中国的电影主要弘扬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观
电影是一种要在市场上流通的大众文化产品,如果在文化价值取向上脱离了时代的普遍要求,在文化心理上偏离了社会的共同认可,其市场前景必定黯淡
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产品,与一般的商品相比,其特殊性在于它的内容层面必定会涉及人类的情感、道德、文化、精神等诸多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又都涉及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基于电影产业的这种特殊属性,我们必须对电影产业的发展设定相应的价值传导目标,这个目标既应当包括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植入”电影的叙事体系之中,同时,也包括将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渗透进电影的故事情节之中。
不尊崇“丛林法则”——
表现正义与人性的世界才能得到观众认同
文化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文化所体现的关于生活方式、社会理想、精神信仰的基本取向,它决定着人们在政治、社会、伦理、艺术领域对于是非、善恶、正邪、美丑的基本判断。什么样的东西值得珍惜,什么样的东西不值得珍惜,什么样的生活有意义,什么样的生活没有意义,什么样的思想能被认同,什么样的思想不能被认同,都是由人们的文化价值观所决定的。
一部影片不管讲述的是什么时代的历史故事,不论采取的是什么种类的叙述方式,文化价值观都会深深地“嵌入”影片的叙事内容中,都会“浸入”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许多情况下,电影所承载的价值观是从观众并不在意的故事情节中流露出来的。就像影片《赵氏孤儿》,在孤儿从屋顶上纵身跳下的那一刻,屠岸贾收回了他张开的双臂,故意让孩子重重地跌在地上,让他从肉体的痛苦中明白:这个世界上谁都不能相信——自己的干爹也不例外——能够相信的只有自己手中的刀剑,这就是屠岸贾灌输给孩子的以“丛林法则”为核心的价值观。他要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一种冷酷的功利哲学,并以此作为他安身立命的处世之道。此后,在孩子重新回到屋顶上想拿回宝剑并且再次从屋顶跳下来的时候,程婴走上前牢牢接住了他!程婴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刀剑更值得信赖的力量,这就是父爱!赵氏孤儿没有信奉其干爹的功利哲学,因此在人生的价值路口没有选择强权,而是选择了人性。他体现出中国电影所向往的人类理想是一个与“丛林法则”的价值体系相背弃的正义的人性的世界。
现在,我们不能将人性视为好莱坞电影的专利,在人类价值观的天平上,中国电影同样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如果说,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叙事主题是为了让一个普通的士兵在惨烈的战争中活下来,那么,中国电影《集结号》的叙事主题则是为了让那些死去的普通士兵拥有生命尊严;一个关注的是普通人存在的生命价值,一个关注的是普通人牺牲的意义;一个是通过防止人的自然死亡来强调生命的意义,一个则是通过拒绝人的符号性死亡,来强调人的精神价值。
不信奉“娱乐至上”——
电影市场竞争的关键是价值观的被接受度
电影体现的价值观,归根究底要落实到作者对于人物性格、人物命运的表现上。《岁岁清明》中富家子弟尹逸白与农民的女儿阿敏之间的情感是这部影片最成功的叙事玄机。在尹逸白牺牲后,阿敏与父亲厚葬了这位抗日英雄,这里看似并没有什么令人震惊的举动——令人震惊的是这厚葬的仪式竟然整整延续了阿敏的一生!从17岁的阿敏在坟茔前深深默哀,到中年的阿敏在墓地旁静静陪护,一直到弓腰驼背的阿敏在坟前的默默敬守……影片用十几秒钟的镜头语言展示的是阿敏用其一生守护着的感情。在此之前,他们连手都没有拉过,可是,他们之间朦胧的个人感情在尹逸白为国捐躯的瞬间得到了骤然的升华!他们对真情的忠诚使我们从内心为之感到骄傲。
一部电影的价值观能不能被观众所广泛接受,是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竞争的关键。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了电影在叙事逻辑方面的差异,叙事逻辑的差异又形成了心理认同机制的差异,而不同的观众心理认同机制则造成了不同的文化消费取向,不同的文化消费取向最终导致了电影观众市场的分流。在这个由文化价值观所造成的市场格局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观众的文化价值取向,以及这种价值取向主导的审美趣味。为此,处于市场竞争中心地带的电影产业必然同时处于文化价值表达的核心地带。
在影片《画皮2》中,妖狐小唯曾经为了救人而自毁妖灵,违反妖界的禁令,被冷冻在寒冰之中达五百年,这表明她在影片叙述的前史中已经站在了与人类相同的价值基准线上。在神雀儿将她从冰天雪地中救出来后,她一直都梦想变成人。小唯曾经问雀儿:“你有过人的体温吗,有过心跳吗,闻过花香吗,看得出天空的颜色吗,流过眼泪吗,世上有人爱你、情愿为你去死吗?”这些只有人才能拥有的感觉,是小唯最想得到的生活。她最后不惜用自己美艳的皮肤换得靖公主的人心,下嫁到天狼国与虎狼为伍,就是想要体验那种虽然短暂但却幸福的人类生活。对人类世界的神往成为影片突出的叙事主旨,也成为影片着意表达的一种价值取向。由此可见,就是在娱乐功能占主流的商业电影中,中国电影依然在讲述着自己珍视的价值观念,而没有完全信奉“娱乐至上”的商业取向。
一部影片在文化价值观方面的正确与否,对于这部电影市场营销的成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设定一部电影的文化趣味,如何确定一部影片的文化主题,这些其实都是影响一部影片市场盈亏的重要因素。电影,归根究底是一种要在市场上流通的大众文化产品,如果它在文化价值取向上脱离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要求,在文化心理上偏离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共同认可,其经济市场的前景必定黯淡。所以,建构中国电影强国的时代使命,并不仅仅是一个电影的经济学命题,同样也是一个电影的文化价值建构与传播的命题。
Ⅳ 中国电影的创作目前存在什么样的主要问题,如何解决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中国电影总产量200余部,但是,其中真正精心创作,用胶片拍摄,能在市场上引起反响的,不过二三十部。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年度电影票房收入为15亿人民币,其中一大部分是属于进口片的,而人口仅为4793万人的韩国年度电影票房收入达到了1万亿韩元(约等于70亿人民币)。电影似乎正在逐渐失去观众;大多数国产片,投放市场后都是亏损的,一国内著名电影制片厂导演对我说,70%的片子连三分之一的投资都收不回;许多电影场次,观众还不如工作人员多,上海一家重要影城的经理说,他们那里,电影票房的收入,有时还不如卖饮料、卡通玩具等的收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电影真的没落了吗?非也。这里有体制上的原因,电影投资、融资渠道不畅,投资、制作、发行主体地位不对等,中国没有电影分级制度、摄制影片许可以及发行许可审查主要是内容审查(电影投资风险不可控),等等。
我认为,中国电影的根本问题是“原创力”低下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电影是反映时代生活的,就想当然地以为电影对时代生活的原创表现力是天生具备的。恰恰相反,和其他艺术样式相比较,中国电影对时代生活的原创表现力可能是极其低下的,比较而言,也许人们更愿意看小说、看电视、听歌剧,而不愿意进电影院,进电影院也更愿意看进口片。
一部电影,成功的基础是什么?是剧本。但是,中国电影恰恰忘记了这一点,不重视编剧的劳动,许多片子在剧本上的投入低于总投资的3%至5%,许多甚至不到3%,对比一下,征服全世界的好莱坞对好剧本趋之若鹜。
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是:一、中国电影最多只能在“奇观模式”里打滚。去年受到所谓好评的《可可西里》其实也是这样一部片子;二、深度模式“平庸”,电影可以表现老生常谈,但是,要对老生常谈的东西作深度挖掘,这就产生了电影创作的“深度模式”,比如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就是这种模式的电影,父子情是老生常谈,张艺谋继续老生常谈,是因为他想对这个情感做主题和表现方式上的深度挖掘,但是,可以看得出来,张艺谋的深度挖掘是不成功的,他得到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表现方式是新的,但对父子情的挖掘依然是平面的,没有新意;三,“异见模式”缺乏。李安的《断臂山》为什么能成功?因为他采用的是异见模式,他表现两个男人的爱,让女人退场的爱,他对人类长久以来形成的两性爱情观定式构成了异见,他把电影对爱的表现推向了一个异见的领域,相比较而言,这个模式要比张艺谋《千里走单骑》的模式,其创新的程度就大得多。“异见模式”是电影创作真正的创新模式,中国电影要走出困境,有待异见模式的真正崛起和繁荣,然而,恰恰是这一点,它正是我们的死穴,异见模式在中国电影中几乎是空白,不断触碰观念禁区的地方。
一部电影,成功的基础是什么?是剧本。但是,中国电影恰恰忘记了这一点,不重视编剧的劳动,许多片子在剧本上的投入低于总投资的3%至5%,许多甚至不到3%,对比一下,征服全世界的好莱坞对好剧本趋之若鹜。
.美国的大片为什么还看?就是是因为编剧编的好,很多都非常精彩,而再看国内的很多电影,有以下的毛病:
1,矛盾冲突不明显,电影故事叙述速度过于缓慢;
2,对话太长,很僵硬,缺乏幽默;
3,故事结构松散,
4,在思想主题的新意方面挖掘不深;
5.喜欢搞所谓的大片,观众不知道是电影的投资大还是电影场景大还是演员名气大.很多人对“大“的认识进入误区.
6,故事越来越看不懂,千万不要在电影里玩深沉,不要忽悠观众,观众的欣赏力是很高的;
这段时间,我认为<疯狂的石头>很不错,如果大家觉得本片还不错的话,我认为国产电影还是有希望的.
Ⅵ 当下的电影表现题材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类型片主要是要有突出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
当下中国的电影主要弊端是钱都花在了请演员上,只要演员阵容好就是好片子
尤其是科幻片,而且影片的情节也不太令人满意,没有什么深刻的东西,看了让人感觉很平淡
而且翻拍,连拍的很多,没有意思
Ⅶ 中国的电影缺少什么
个人愚见现代中国电影缺失的是责任和内涵!表现的只是票房与人气,少了让人津津乐道的过程,但票房能等于就是好电影吗!
Ⅷ 中国电影现状
中国电影随让近几年的票房虽然节节攀升可并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就2008而言《天水围的日与夜》被《看电影》《电影世界》等几家媒体杂志评为2008最好的电影,和前两年的好片相比着实差出一个档次,可以看出现在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势是要大片要票房而非质量的恶性路线,这是从2002年的《英雄》开始,引发的大片热,到现在依然再继续,以《赤壁》为据,而并没有看到颓势,可能有人会说拍大片有什么不好啊,人们不用一直去看欧美的大片而是可以更多的去选择中国的大片。但事实上,大片的拍摄是没有错的,可就中国电影而言更需要的是中等成本的影片,这样可以拉动整体的中国电影制作的范围,让人们知道电影并不只是那么一小众的是是大导演的事。
中国电影现状是需要更多的体制和人才,宁浩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因为“新星导”计划,他才有机会拍摄《疯狂的石头》,而取得巨大的成功。可他只是一个人,而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导演,拍出他们的诚意和好想法,可中国这样的平台少之又少。这样我们可以思索那成为一名导演需要怎样的条件那,人们也许最先想到的是良好的人脉,这个没错。可在那里才能构建人脉那,当然是北京电影学院。所以往往一名出色的导演都会诞生于一所出名的学校。马丁西科塞斯在纽约大学电影系,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在加州电影学院专攻电影,乔治·卢卡斯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电影系但凡大师级人物都是如此,而中国宁浩,张艺谋,陈凯歌等大导演就都是出在北电,这也就是问题的所在,在美国有那么几所的大学电影专业都是数一数二相互竞争营造出电影氛围,而在中国,就只有北电,有电影梦想的就只能去北京,造成格局过于单一局面,推陈出新缓慢的现状。
这样使得一些有才使得电影行业中许多职位都处在一种没有渠道施展的境地,就编剧而言,编剧对电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个人认为这又是中国电影最薄弱的环节。把《黑暗中的舞者》同中国的《漂亮妈妈》进行比较,两片有着相似的情节和主题,可在世界电影史的地位有着天壤之别。巩俐与比约克的孩子都有着残疾,她们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了许多,但问题是在付出的过程中,两人以不同的表现手法出现,巩俐的苦大仇深(中国类似题材电影的通病)与比约克的含蓄隐忍形成显明对比,而这绝不是表演的问题,却是剧本已经赋与的人物性格。巩俐的生活与奋斗完全是为孩子而存在的,性格单一,缺乏作为人的一方面的要素,比约克则不一样,她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追求,却因为儿子而放弃,这样的处理使得人物性格更加丰满,更具有人性的闪光点。当然,我们可以有一种并不一定正确的猜测,即中国影片要表现的仅仅是概念化中的社会现象与概念中的善良母亲,完全是一种宣传与赞扬,甚至是乞求怜悯,而至于人的内心世界则无须反映,因为它是独特的而不是社会的,尽管它最伟大却不是必然。 所以在这里暂不谈导演功力的深厚,在剧本上两部影片已经发生了质的差别,所以提升编剧素质和水平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可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不下于攀登珠峰,美国还有编剧协会可以罢工,可中国但不说没有什么编剧协会,就算所有编剧都罢工了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往往人们不愿意花高价请编剧去编一个精致的故事,而是喜欢拿同样的前去编出3个粗制烈遭的故事。中国恰恰不缺少的就是底薪劳动力,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每年毕业那么多编剧专业的学生,而且像导演系、电影学专业找不着工作的也有不少在写剧本,包括北影、中戏的进修班学生,还有很多社会文学青年也在一起抢饭碗。国外有工会,大编剧带着小编剧,慢慢新人就成熟了,我们现在的剧本创作中心都干什么了?就是徒有虚名,完全不管学生们的死活!
录音、摄影、后期。。。。。也都面临着和编剧一样的问题,算是老问题根深蒂固,难以解决。索性人们也就不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而是另外寻找自己的生存之路,有些迫不得已,改行干些其它,有些执着的也只能抓住文艺小成本片子这棵救命稻草。希望那天国际那个大奖提名,一鸣惊人,可这又是何等的困难,中国有金鸡奖,有华表奖,可又只有在国内上映的片子才有竞赛资格,使得一些过不了光电审核的片子犯难了。这时我们发现在外国获奖难,在中国获奖更难啊,中国的独立电影之路还是任重而道远啊。从此观察,中国似乎有一些美国电影运营的影子,因为众所周知 独立电影最为发达、取得成就最高的地区恰恰是商业电影最发达的美国 ,而在商业上中国的模式已经日趋成熟,恰恰是在独立方面仍然缺乏一些人力和财力去做。独立电影在质量上的参差不齐,根据创作者的个人水准,它既有可能是上乘的艺术精品,也有可能是粗制滥造的垃圾。很少有人愿意去投钱,这也是造成一些优质电影胎死腹中的原因。
所以这样看来,中国电影依然不容乐观。
Ⅸ 谁能告诉我这部电影什么名字,我一直在寻找!
不是美国电影,而是德国电影:Michael Kohlhaas - Der Rebell (1969)。是根据德国文学家克莱斯特的同名小说《马贩子戈哈斯》改编的。
Ⅹ 你对中国电影有什么看到作文
对于电影发展中存在的艰难现状如下:
一是“出口转内销”。张艺谋、陈凯歌等人的电影在国际上的成功,反过来又提高了影片在国内的票房,使得不少电影人采取了类似的办法——先到国际上拿奖,再通过宣传来提高国内的票房。当然为此就必须去迎合西方。一方面采取西方较少见的各种东方民俗风情的奇观,如颠轿、挡棺、求雨等;另一方面采取西方感兴趣的题材内容,如同性恋、乱伦等,同时采用西方习惯的表达方式。如《霸王别姬》中的口误;《一个都不能少》是改编自小说的,小说中涉及到民办教师的问题,但导演担心外国人看不懂什么是民办教师,就把这个情节删去了。
二是加强了宣传炒作,利用媒体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如夏钢的《红樱桃》放映前,传出女主角郭柯宇的家人为一个裸体镜头状告电影厂,其后则不了了之。现在宣传炒作已经成了重要的手段,开机仪式、首映式、明星签名等,再加上各种明星的宣传。这在商业上有一种现象叫“鲶鱼效应”。意思是长途贩运鲜活的鱼类,会有很高的死亡率,如果水箱里放一条活跃的鲶鱼,激活了其它的鱼,死亡率便会大大下降。
总体说来,中国电影之所以陷入低谷,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其一,体制问题。中国的电影产业传统上采用卖拷贝的方式,即电影制片厂仅作为电影的制作方,将电影以拷贝的形式卖给电影发行公司,而电影的票房收入基本归电影发行公司所有,电影制片厂只得到其中的一小部分。多数的电影卖到几十个,上百个。个别电影只能卖出几个拷贝,使电影制片厂陷入困境。
其二,电影的多级审查制度。中国大陆电影审查制度是个内部的制度。它不对公众开放,不像多数法庭审判或价格 听证。这种做法本身充满非体制、“地下”的色彩。因此,要求电影审查不再暗箱操作的呼声时起时伏。暗箱操作也不符合公众经济的原理。很多影片因为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的问题而被判为禁片,不能 播出,令中国电影的发展裹足不前。
其三,商业社会中娱乐方式的多 样化,以及电视、走私电影的出现,导致国产电影产业受到冲击。
其四,相对较高的电影票价超出了社会大众的平均消费水平,使看电影成为奢侈品。
其五,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电影发展战略的失败。这些年电影厂普遍举步维艰,却又提出精品战略,主张拍主旋律影片,对各电影厂更是雪上加霜。关键的问题是拍一部亏一部,而观众对电影又失去了信心。要改变这种面貌,首先要找回信任,要拍出好看的影片,这就要先从商业电影入手,通过商业电影的盈利来投资于艺术电影、主旋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