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豆瓣8.8电影《房间》,你知道有什么现实意义
《房间》这部电影想表达的现实意义很多,我们主要就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分析:母爱的伟大、人性的黑暗与脆弱、社会舆论对人的伤害。
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对于母子两人来说是最想摆脱和遗忘的,却被媒体一次又一次地撕开他们的伤疤揭露给世人。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现在因为社会舆论而频发的“网络暴力”,虽然一方面来说,正义能够得以伸张,但是许多人却因此受到伤害。电影中的乔伊与杰克就是“二次伤害”的承受者。
㈡ 2019年韩国电影《房子的故事》评分与解读
吃饭、睡眠、散步、交谈、工作、家务。
电影《房子的故事》用这些琐碎的生活片段,打造了一部解谜电影。
海报上端坐的女主人公,姜恩书,就是解谜者。
她有一个困扰,喜欢搬家,一周看六套房都没有满意的。连房屋中介都对她敬而远之。
不喜欢的理由是,没感觉。
姜恩书心里的谜题,是造成她困扰的原因,这时的姜恩书,还不自知。
她以为,她寻找的是家的感觉。她找不到,是因为她的家很早之前就散了。
母亲和大姐先后被父亲赶出家门。一出出的家庭闹剧中,年幼的江恩书,始终是个旁观者。
直到学业和工作为她敞开家门,她顺势逃开了。
这个家,若是人去楼空,各奔东西也就罢了。偏偏还有孤身一人的父亲,老锁匠姜进哲,始终守着这间老屋。他就像一把锁,牢牢的锁着空房里的往事,也锁住了江恩书的心。
姜恩书要解开的谜题就是他的父亲。
很多评论认为,《房子的故事》是一个女儿与父亲和解的故事。
逐年追影则认为,这是一个游子归家的故事。
也许是因为姜恩书天性迟钝,或者因为和父亲的脾气秉性相像。
总之,姜恩书是父亲最疼爱的女儿,家人中也只有她能和父亲和平相处。
父女之间,本无战事,又何必和解。她只是灵巧的从原生家庭中抽离了躯壳,远离这个是非之地。可是,如今却听从心的召唤,走上一条磕磕绊绊的归家路。
姜恩书是个出色的伪装者。即使她嫌弃妈妈和姐姐,可她还是会出现在他们身边。她只是出现在那儿,不参与也不表达,仅仅是倾听。
妈妈依旧挂念父亲,毕竟一日夫妻百日恩。可如今,她新嫁做人妻,也只能趁着大女儿有意无意扯出的话头,点醒生性木讷的小女儿,只有她能关心父亲。
妈妈和姐姐的一番操作。姜恩书的心被触动了。
姜恩书本无意归家。原因十有八九,仅仅是觉得麻烦。
最终促使她回家的理由。
一来,解燃眉之急,她是真的没有更称心的住处了。
二来,平复内心深处对老父亲的那一丝挂念。
所以,她只当这是一次拜访,蜻蜓点水,喝杯茶便离开。这也是她回归的第一个阶段。
姜恩书的如意算盘打得山响,结果,还是现实打脸的声音比较响亮。
问题出在她对父亲错误的预判。
姜恩书本以为,一向高冷,喜欢离群索居的父亲,能默契的配合她的计划,保持恰当的安全距离,舒适的完成此次拜访。
也许因为她已经长大成人,父亲不再需要端着当爹的架子;
或者是,父亲上了年纪,性子温和了许多;
也不排除,独自生活的时间久了,和矜持相比,亲近家人的愿望,占了上风。
总之,让姜恩书始料不及的是,如今的父亲,是一位教科书级别的傲娇。
买了“女生”色系的毛巾,却混在一套五颜六色的毛巾里,掩盖专门为女儿准备的意图。
提前打扫过女儿的房间,却不承认。
为了让女儿进门就能吃饭,提前炖好了烫,拧开燃气炉,加热即可。现成的米饭也是温在电饭煲里,铲到碗里就能上桌。
女儿即不知道父亲准备了饭菜,又担心多了自己一张嘴,给父亲添麻烦,于是,提议吃中餐外卖。
父亲为了不暴露自己已经精心准备,好好的一锅汤就晾在灶上,盛好的米饭也悄悄的倒回锅里。
结果,老姜的殷勤,不但没照顾到女儿,反而造成女儿的困惑,加深了女儿对自己的误解。
姜恩书的感觉是,别扭。
不过,姜恩书也只能忍耐。在她看来,这些是父亲古怪行为的一部分。就和其他的怪癖一样。比如,喜欢住在没窗户的屋子里,墙上还挂着早就过期的旧日历。
父女俩忽远忽近的朝夕相处,姜恩书的回归之旅,开启了第二个阶段。她重新变成从前的年幼女儿。
姜恩书不再拒绝父亲的照料,享受父亲无条件的父爱,甚至开始主动亲近父亲、尊敬父亲。
竟管如此,此时父亲身边的江恩书,只是当年离家的那个少女。
长大成人的她,还徘徊在街上,迟疑着是否要推开老父亲锁住的家门。
与其说老姜是一把锁,倒不如说,他是焊在门上的一块铁疙瘩。
锁头好歹还有个锁孔,可锁匠老姜,就像他住的那间没窗的房间,不开窍。他的这一辈子啊,也和这间没窗的老屋一模一样,憋屈。
江恩书的母亲,被父亲赶出家门。反而促使母亲创业成功,开了饭店,最后事业有成。
如今母亲更是老树开新花,嫁了如意郎君。简朴大方婚礼过后,一对新人飞往地球另一边的蜜月旅行,启程在即。
人逢喜事,母亲容颜都随着好日子越发年轻。
更幸福的是,母亲拥有一栋海边别墅。母亲每天都会花些时间坐在窗边,喝着自己冲泡的咖啡,看着窗外的海景,时不时脸上挂起惬意而满足的微笑。
江恩书的大姐,年少时,大着肚子回家,得到的不是父亲的祝福,而是驱逐,还有父女永不相见的毒誓。
和母亲相比,大姐更是个看得开的人。既然父亲的家不要她,她就自己重新找一个。大姐的丈夫,高大帅气,一双儿女,机灵可爱。
最近,大姐家还成功买下属于自己的公寓,又怀上了老三,双喜临门。以一个都市人的标准,大姐的人生,也算是圆满了。
可老姜过得又如何呢?
得益于演员传神的表演,假如我们在路上和老姜擦肩而过,一个照面,我们就能猜出,他从哪条街口一路走来,他会选哪个路口走下去。
我们对他如此熟悉,因为身边有很多老姜这样的男人。可能是我们的朋友、父亲,甚至可能就是我们自己,固执的老实人。他的终点,毫无悬念是凄凉的晚景。
你可以说他恪守原则,也能说他墨守陈规,或者升华到“专注”这类溢美之词。
老姜心目中的锁匠,就应该把一生奉献给机械的艺术,一把锁注定伴随着一把钥匙。
至于用键盘的电子锁,在老姜眼里,电子锁并不是锁,而是一种电器。既然是电器,就该交给电工师傅处理吧。可是现实却不像老姜想的那样。
老姜过去的小学徒,已经自立门户。然而,碰上保险柜这样的硬茬子,还得请来师父撑场面。
如此不成器的小徒弟,别看他手艺稀松,却生意兴隆。座驾也从自行车迅速升级成SUV。原因呢,只不过是小徒弟学会了开电子锁。
老姜是个信守承诺的人。他自知身患重病,恐怕时日无多,再加上思女心切,一时乱了方寸。所以西装笔挺的来到大女儿公寓楼门前,地址还是从姜恩书的快递箱子上偷偷扯下来的。
然而,在生离死别的面前,老姜仍旧经受住了考验。老姜仅仅拍了一张女儿公寓楼的照片,随后默默的回家。
既然当初永不相见的狂言已经说出了口,与出尔反尔相比,还是死掉更好受些。
因为违背承诺,对老姜来说,就像在他的心里长了一条吃素的肉虫。虽然不会咬人,却在心里四处蠕动,黏糊糊、湿哒哒,不是滋味。
这样老实了一辈子的老姜,也曾被荷尔蒙冲昏头脑,对新婚的妻子讲了大话。
这才有了,老旧的旅行包,密不透风的房间,还有数十年不曾更换的日历。
这一条条不经意间拾取的线索,就像一块块碎片,江恩书将它们精心拼凑成一把钥匙,却不能打开父亲这把密不透风的锁。
姜恩书的母亲,出国前一晚,途径首尔,顺便探望女儿。母亲在夜色的感染下,向女儿吐露年轻时与父亲的一段过往。
父亲也曾在夜色映衬的街道上,向母亲许诺,等将来买下了公寓,他就带着妻子坐上飞机,去地球的另一边。
一瞬间,所有蛛丝马迹交织在一起,父亲这块顽固的铁疙瘩隐藏在深处的锁孔,终于被姜恩书找到了。
伴随锁芯清脆的金属碰撞声。长大成人的姜恩书,推开了名为家的大门,和多年来困在老屋中,始终眷恋着早已破碎家庭的那位少女姜恩书,合为一体。
终于,姜恩书完成了回归家庭的最后一个阶段。
她像一个成年子女一样,包容父亲的固执,照料父亲日渐衰老的身体。
因为,她读懂了身旁的这位老人。
父亲数十年住在没有窗的房间,墙上还挂着过期的日历,这些都是他的卧薪尝胆,担心自己对妻子的承诺被岁月磨灭。
日积月累,铭记诺言的信物变成了言而无信的罪证,这间老屋里的一切,都成了他惩罚自己食言的刑具。
老姜也是人,情绪也需要出口。嗓子眼儿里的憋屈往上窜的时候,就独自坐在海边,拿出古董级的翻盖手机,对着大海的方向拍照。
人们都以为他拍的是海景夕阳,其实,他拍的是天际划过的飞机。
越是悔恨,他就把自己锁得越紧。他将爱他的人一个接着一个驱逐出这座牢房,就像苦行僧一样,希望在孤独的酷刑中,最终能获得救赎。
此时姜恩书看到的不是那个古怪孤僻的老锁匠。在他眼前的,是可笑、可怜、可爱,让人心酸的老父亲。
在父亲随后的时日里,姜恩书用亲情照亮父亲常年躲在阴冷房间中自我惩罚的灵魂。
面对父亲突然离世,姜恩书只能聊表心意,在父亲的棺木上钻出一个小孔。
为的是,给父亲打开一扇窗,就当是替父亲卸下绑在身上数十年的枷锁。
姜恩书陪父亲走完最后的人生路,也完成了归家的仪式,她独自回到老屋,替父亲摘下挂在墙上的旧日历。这是父亲留存于世最后的执念,是时候取下来了。
最后,就像母亲讲的那样,这房子和父亲好像。即便挂壁被摘下,父亲的这份固执,还是要在墙上留下方方正正的痕迹。
看着墙上的印记,姜恩书好像看到了倔强的老父亲,她没有伤心,而是会心一笑。因为,姜恩书释然了,她自己身上的枷锁也解开了。
《房子的故事》豆瓣评分7.0
IMDb评分仅5.9
逐年追影评分:6.9
很多观众会觉得《房子的故事》枯燥。因为它着力于临摹生活,所以从中获得观影的愉悦,需要观众花费一定的气力,就像从阅读书籍或者从琐碎的日常中汲取快乐一样。
电影始于一场婚礼,终于一场葬礼。
如同生活这册简装本的字书,书芯是电影笔直的时间线。从周一到周日,工作和生活,一页页规整的白纸黑字。
只有封面能略施粉黛。前封的彩墨就像是婚礼上新人的妆容,图得是惹来路人多看几眼。
后封则是精心挑选的墓志铭,为的是故事讲完却不被遗忘。
人海茫茫,因光影相遇。
相隔万里,伴文字相识。
我的公众号【逐年追影】,有空常来。
如果我们的内容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您向我们发出权利通知,我们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㈢ 电影《房间》:内心的救赎
文|卓耳
乔伊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年华最好的七年,竟然被囚禁在一个不足十平米的房间里,而且还被迫生下了一个孩子,她的一生因为这个变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电影《房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一个少女被邻居藏在一个不足十平方米的房间里,成为了长期性奴。乔伊生下了孩子之后,与这个孩子相依为命,用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孩子杰克绘制了一个虚幻的童话世界。在杰克五岁的时候,他们终于得救了,乔伊的身体得到了自由,心灵却无法完成自我救赎,杰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温暖了妈妈,带给她重生的动力和希望。
整部电影让人感到悲愤和惋惜的同时,也感到了永不放弃的强大力量,这大概是导演悲天悯人的内心直白。
只是现实却没有这般结局,这部电影改编自一个真实事件,事件残酷的令人发指,苍天白日之下竟会陡生毛骨悚然之感。
18岁的伊丽莎白被亲生父亲骗到地窖中,将其迷晕,实施了强奸,并且将她锁在这个狭小的地下室十几年,生了好几个孩子。更为不幸的是,在这个空气污浊、不见阳光的狭小房间里,伊丽莎白和几个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疾病。
听起来不可思议,但是,在伊丽莎白父亲的谎言下,她的母亲一直以为女儿只是离家出走追寻自己的人生了,殊不知女儿一直在自己家楼下的地窖里。即便后来房子转手租给了好几个租户,大家也没发现地板下居然生存着几个脆弱的生命。
伊丽莎白和她的孩子们虽然被解救了,但是午夜梦醒仍然惊得一身冷汗,噩梦会永远伴随他们的一生。
人性啊,你到底是有多复杂!复杂到一个父亲居然对自己的亲生女儿下此毒手,真正的惨绝人寰。
没有经历过这种事情的人无法做到感同身受,但我们至少可以管住自己那双有色眼睛,不去歧视和孤立她们,因为她们真的受到太多不公平对待了。
突然想到自己在初中时候经历的事情,至今想起依旧惊惧,后怕不已。
初中三年一直是走读,在乡里街上住,学校离家五百米左右。夜自习结束后大概九点多,秋冬季节人们睡的早,路上也没路灯,黑漆漆的伸手不见五指,视觉被阻碍,听觉总会变得灵敏,觉得到处都是奇怪的声音。走变成了跑,一路狂奔回家,关上门可以听到自己扑通扑通的心跳,这种事情每天都在重复。
一个非常普通的夜晚,月黑风高,走到离家门口约五十米处,旁边树后面突然出来一个男的,抓住了我的胳膊,我个子虽然高,但力气不敌,觉得像被铁箍圈住一样,本能的惊叫出声,他似乎迟疑了一下,松开了手,我没命地跑回家,抱着我妈哭得稀里哗啦。父母也吓坏了,质朴的他们都以为一个街道的都是熟人,不会有什么事,没想到人心难测,从那以后,他们都去接我放学。
说这个事情是想告诉大家,事情只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才会感到痛,我不敢去想象,如果那个男人没有迟疑,没有松手,我的一生会走向何方。
坚强的伊丽莎白并没有自杀,她要为了孩子们坚强起来,女子本弱,为母则刚,衷心为她祝福!
㈣ 快播里面有关卖房子的韩国电影叫什么
《房子》。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在韩国房地产市场繁荣的背景下,主人公们因为房子而经历的一系列故事。这些故事涉及到了他们的家庭、友情和爱情,展现了现代社会中房子对于人们的重要性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压力和矛盾。
电影通过生动的人物刻画和情节设计,深入探讨了韩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和问题。一方面,电影展示了房子作为人们追求稳定生活的重要象征,如何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负担;另一方面,电影也揭示了房地产市场的不合理现象,如房价高涨、投机炒房等,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他们面对房子问题时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和行为,也反映了社会中不同群体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电影通过他们的经历,向观众传达了对于房地产市场的深刻思考,并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活、家庭和社会的反思。
总之,《房子》是一部以房子为主题的韩国电影,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深入探讨了韩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和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㈤ 13万人好评的8.8高分电影《房间》,现实比电影更悲惨!改编真的成功吗
《房间》是一部小说改编作品,而且是一起真实的事故。影片奥地利的弗莱茨勒案幻化成一部从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视角加以解读的现实主义童话故事,改编得非常成功。
电影没有局限于描绘房间狭小的生活空间带来的不便和压抑、或是侧重渲染出逃过程的惊心动魄。而是聚焦于当杰克成功帮助警察找到母亲乔伊之后,探讨了两个与世隔绝很久的人要如何重新融入已经脱离认知的世界这样的社会学问题,由此,电影完成了升华。
㈥ 如何评价电影《此房是我造》
影片是丹麦著名导演拉斯·冯·提尔的新作,也可以说是他的集大成之作,他把自己的作品序列也放入了片子里作为“毁灭也是一种艺术”的论据。
第三个事件则是用了莫扎特的音乐做底子,杰克带着一个单身母亲和两个孩子来打猎,很像是18世纪欧洲宫廷的举动,最后当然他们都成了杰克的猎物,这次的主题则是关于物种灭绝和种族敌视。
第四个事件里的女人被割去了代表着性征的乳房,在做这件事之前,杰克质问她为什么男性总是会成为强有力的、有罪的那一方,他憎恶将男性阉割的惩罚,又是他要“阉割女性”。
第五个事件更多关乎“造房子”而不是杀人了,因此我们需要关注一下杰克杀人的动机到底是什么:是为了他眼中的“艺术”。他会在凶杀现场摆弄尸体,然后拍照——用负片拍照,一种颠覆明暗黑白的拍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