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电影《活着》观后感
以前看过余华的小说,很震撼。而且我总认为根据小说拍成的电影总不会比小说精彩。讨厌跟风。所以一直没看张艺谋拍的《活着》,虽然身边的朋友一直在推荐。前段时间因为选修电影文学而找来了看,我终于打消了对电影《活着》的误解,在我眼中,电影比小说又多了一种韵味。
小说给我的感觉是“活”,余华太残忍,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个而去,最后只剩下他守着一头老牛,我当时看小说的时候泪水不停的流,余华这样安排有他的道理,可是我觉得太沉重,但我绝不否认,它是一部很成功的中篇小说。而电影给我的感觉是“活着”,是进行时,带有一种生命的张力与韧性,表达的是人类延续生命的动力。福贵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断地适应着环境的变化,顽强的追求生命的延续。
福贵出生在地主富豪之家,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皮影是他的特殊爱好。当他的文艺嗜好变成谋生的工具时,他却表现的.“乐得其所”。这是一种“活着”的韧性在激励着他,带领着他,让他顽强地生活着。
片尾,福贵找出装皮影的旧箱子,让外孙养小鸡。外孙和小鸡都是新生命的象征,皮影虽然没有了,但生命依然延续。一家人开心的笑着,影片到这里戛然而止,给人一种“影片结束,而生活继续”的感觉,我非常喜欢。
生命总要绽放,不管经过多曲折的道路。看过余华的所有小说,深深钦佩这样写作很有独立思想,不夹带个人感情的叙述,在他的小说面前很多时候我自己都深深感受到了小说中所传达出的悲痛和那个时代的无奈和压抑。
冲此看了张艺谋的《活着》,在整个电影行进中我再一次被这样小人物在那个年代的命运的主线所深深吸引与牵动。
葛优的演技简直就是入了骨了,更别提巩俐的表演,将那样的一个中国传统女子的性格与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凤霞临死时她的哭戏,宛若我们身边的即将丧失儿女的可怜母亲;最痛苦的不是看着女儿受苦,最痛苦的是可以救但救不成的那种惋惜。其实这些在余华的小说中体现得更为透彻。
在改编上很多地方作了变动,但也不影响整个主线的发展,但是没有小说详尽,所以“活着”的这个主题在电影中的体现就需要观众仔细分析,而不像小说中文字中透出的都是血泪的辛酸和人生社会的无奈。
在结局的时候,电影并没有把小说中家珍逝去女婿二喜被预制板夹死以及孙子在自然灾害时期吃豌豆噎死的结局再刻画出来;结尾处,导演以一种祥和的生活状态结束了这一幕幕的人生悲恸——病倒的家珍和福贵二喜以及孙子幸福开心地吃饭···
电影也确实不需要像小说中那样再刻画下去了,因为主题在于活着,这一切的经历以足够反映一切,而再说下去似乎就成了人生剪影了。主题与意蕴也在那一系列的事情中慢慢地向观众们传达着活着的信念。
再次感叹,葛优的戛纳影帝真是不是这么简单得到的,这样纯熟的演技也实在让人佩服。
颠沛流离的生活,感谢现在的安详与和平。
『贰』 张艺谋导演的《活着》,为何豆瓣评分一直居高不下
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剧情很多都还原了小说,而且也能把人的情绪拉进去,有很好的的共鸣
『叁』 你觉得张艺谋导演拍的《活着》满足了你的期待吗
《活着》这部电影是改编自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小说本身在豆瓣的评分就达到了极高的分9.0,他是以主人公福贵的一生作为来描写,讲述了中国40年代的变革时期,不同人物的不同命运。主要描绘着就是影片的名字活着。
《活着》有着深刻的内涵。张艺谋在电影中把主旨定为人在世界上与命运抗争的,但是却什么也做不了的境况。最后总结一下,一千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都不一样。而张艺谋完美的展示了她心中理解的《活着》。
『肆』 关于电影《活着》
关于电影和原著的关系,电影党和原著党一直在争议,我认为没有争议的必要。喜欢电影的,直接去看电影就好,喜欢原著的,就选择原著。电影和原著书籍只是承载思想和精神的载体,它们都是为了思想和精神而服务的。如果没有精神和灵魂思想,我不认为它是一部好作品,甚至不认为是一部作品。而如果精神和灵魂思想的内核没有改变,是选择以电影表达还是以原著书籍作为表达方式,那么就显得并没有那么重要了。
我认为余华老师是一位好作家,之前看过他的《文城》、《许三观卖血记》等,《活着》的原著小说还没有看,之前看过电视剧版的《活着》,电影《活着》也是前几天看完。以不同的媒介形式看《活着》这部作品,的确会获得不同的体验,不过内核却没有改变。张艺谋导演也是一位好导演,《活着》这部电影的细节很丰富,甚至有几个场景和镜头,让我几度落泪。葛优和巩俐也是好演员,演啥像啥,演技自然而然,细节表情拿捏得当。
因此,无论是《活着》的原著小说还是电影,都是相当成功的,是值得一看的好作品。
最近在跟着曾仕强教授学习《易经》的义理,再看电影《活着》,能够看到一些易经的影子。
在我们一出生的时候,我们的命就已经先天确定了。在学习命理学的时候,发现我自己学习得特别费劲,也非常的痛苦,我知道这是我自己缺乏国学功底的缘故,因此暂时放弃了对命理学的学习。
也是今天我才想通了,如果一些知识和学问让我学得非常痛苦,有种痛不欲生的感觉,那么我就会怀疑去学习这些知识和学问的价值和意义,我干嘛要去学呢?
同理,如果一些知识和学问让我学习得非常轻松,也没有学习的必要,因为我已经完全掌握,再学习也不会有丝毫的进步。因此,到底要学习什么,以怎样的方式去学习,这件事是值得慎重对待的。
刚开始学习易经的时候,会觉得很新鲜,很有趣。但是坚持一段时间后,会觉得特别枯燥,甚至一度想要放弃,好像听懂了,又感觉自己没有懂。但是,看着自己离终点越来越近时,又想再坚持一下。尽管学得很累,但内心觉得很平静和充实。我觉得学习是一个先博后专的过程,也不能过度学习。易经告诉我,任何事都应该适度、守中、合理,学习也不例外。这毕竟是一辈子的事情,每天坚持学,学习那些有些难度,自己又有些基础的东西,这样会让我对学习更有信心,例如《红楼梦》、中国饮食文化、花卉鉴赏等。我自己对这些知识缺乏,但是又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再说说《活着》,我从中得到的启示和思考是,我们到底该如何去安排自己的一生。《活着》告诉我们,我们能够平安健康的活着,就已经是足够幸运的了,或许我们人生的意义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
福贵出身在富有之家,这不是他自己能够决定的,他也是我们芸芸众生中迷茫的一员。即便是娶了家珍这样不离不弃的好媳妇,他仍然不满足。一直到败尽家财,失去了所有的外在财富,他才冥冥之中幡然醒悟,原来以前那些平平淡淡的东西才是真,是如此的可贵。更难得的是家珍对他的不离不弃,长相厮守,哪怕日子过得很艰难,却依然无怨无悔。这段经历,让我想到了《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和宝玉的经历是何其相似!一直到贾家破灭,才发现最后跟在自己身边的人寥寥无几。
福贵被乱兵抓去征丁后,开始经历人生的困苦,他心里的梦想就是好好活着回去,与老婆孩子热炕头,过着平淡而踏实的生活。他和春生见证了所有征来的人被冻死之后,从鬼门关中走了一番,又一次醒悟能够活着回去已经足够的幸运了。日子虽然过得有些贫穷,但是总会好起来的,就像那句“小鸡长大了,会变成大母鸡,之后又会拥有鸭、羊、牛等”最后越来越多,这就是易经中的“小蓄卦”。财富是一点点积累起来,守正以中,日子会过得越来越好,红红火火的。
然而,幸福和困难,我们永远不知道哪个会先来临。本来就在日子过得很有盼头时,有庆又被已经当区长的春生开车撞墙压死,人生最大的不幸之一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而且,春生和福贵还是一起共患难的生死之交。当有过命交情的朋友突然变成了仇人,我们又该如何他?就像我们和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本来有恩于我们,突然有一天变成了我们的仇人与敌人,我们该如何面对他们?人生就是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两难困境所组成。
当苦难发生时,我们始终最难处理的是该如何面对和接纳自己的内心。所以,家珍开始时选择怨恨春生,这是对是错?这毕竟是丧子之痛,不是当事人,根本不会理解其中的痛处。只有你自己亲身经历了,让你亲自体验和感受到,你也未必能够保持清醒的理智。所以,我很能理解江歌妈妈的选择。
当苦难发生时,春生并没有选择肇事逃亡,而是直面受害者家属,而且受害者家属还是曾经共患难的生死挚友,不断地向福贵和家珍道歉。那么,春生是坏人吗?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吗?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警醒的。
当春生媳妇因精神崩溃而上吊,春生甚至也想要因此而结束自己的余生,而家珍听了春生的事迹后,最终选择了原谅他,并鼓励他重新鼓起勇气活下去。
我想,此时的家珍之所以选择原谅春生,在于家珍的本性就是一个善良而温柔的女人,她也经历了人生丧亲之痛。这一刻的家珍在精神上,和春生是共鸣的。在家珍失去有庆时,我想她的内心想法和春生一样,如果不是还有福贵和女儿凤霞,她也不会坚强地活着。
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在我们刚出生时,我们就失去了呆在母亲肚子里的安全感;到童年时,我们失去了婴儿时的光明和纯真;到少年时,我们失去了童年的无忧无虑;到青年时,我们失去了少年的梦想;到壮年时,我们失去了青年时的冲动…
而且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还会失去更多,例如父母之爱、朋友之爱等等。一次次的失去,让我们变得越来越老,最后终究要面对我们最真实的自己。
因此,趁着有时间,不妨多想想,到底什么对我们来说最重要,我们把时间花费给它就是。
别人有什么,对我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有什么,我想要什么,并以此与他人交换,获得价值。
有些人活了一辈子,但是只活了一天;有的人虽然只活了一天,但是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人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长,好好活着就是最大的成功。
『伍』 如何评价张艺谋导演的《活着》
书与电影的结局都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出发点,但我更喜欢张艺谋导演电影中的结局。
书中的结局太过于悲惨,用过多的悲惨展示生活的不易,展示活着的艰难,从而展现出活着的珍贵。书中的整体基调都很悲,在结尾更是,福贵孤独一人的活着,那种压抑的悲痛久久令我难以忘怀。但是电影的结局却与之大不相同。
所以我更喜欢电影的结局,我知道生活是苦的,可生活中也有甜,为了生活中些许的甜,即便生活再苦,我依然愿意存在,愿意努力的活着,去创造这生活的甜。这才是生活的意义。
『陆』 如何评价电影《活着》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电影的改编是低俗和功利的。
张艺谋对小说情节中可悲、可怒的元素进行了极尽粉饰,将余华颇为复杂的小说,改造为了无害的、小资感伤的民族名片,去掉了有可能造成危险的锋芒,回归了醇厚的拨乱反正主流旋律。
举例:
有庆死于为县长夫人抽血,纯局活活抽死,为了救上等人的命,把一个孩子害死了。有庆说抽的头晕,全身苍白,还不住手,还继续抽,说“献血都这样”,最终有庆死了。
那时候有庆已经不行了,可出来个医生说血还不够用。抽血的是个乌龟王八蛋,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有庆嘴唇都青了,他还不住手,等到有庆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来医生,医生蹲在地上拿听筒听了听说:"心跳都没了。"
医生也没怎么当会事,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你真是胡闹。"就跑进产房去救县长的女人了。
张艺谋改为有庆被误杀,并且是区长“缺乏睡眠”,而且区长也受伤了,甚至还付出了自己最喜欢的汽车作为代价,后来还心心念念了一辈子,有庆的死所折射出的种种随处可见的现实被消隐在一片正能量尴尬煽情中。
这一改动非常低俗。
张艺谋把皮影戏加入更是纯纯为了故作深刻和拿奖去的,展示民族符号,在《长城》中他加入了秦腔也是这个路数,拿奖骗外宾。
其他的一些改动,如家珍病的走着路能摔倒,村民们笑嘻嘻的说夜里干的太狠了,队长作威作福,延续了历史,流氓样子电影并未表现出来。
人民公社请风水先生看屋子,烧了老孙的屋,还是饥饿年代用人们嘴里省下来、抠出来的油浪费、玩闹似的烧的,老孙说烧了我也得死了,这些也没有拍。
有庆穿不起鞋,鞋底都磨穿了还继续穿,为了珍惜来之不易的鞋子,上学路上光着脚走路,把鞋拿着,下雪天也是这样。衣服更是破破烂烂的。结果电影里有庆穿的里三层外三层,和欺负凤霞的小孩子打架那场戏,衣服恨不得比地主家孩子穿的都要好。
占故事很大篇幅的饥饿,从头到尾的饥饿,完全删除,你在电影里看得出他们饥饿过?
贫穷,完全从头到尾摆脱不了的贫穷,完全架空为符号。有庆的饭盒比我的都好,大炼钢铁时家里那一桌子碟碟碗碗,我好像看见了史做凳让矛革的金库了,都眼晕了。余华小说里对贫穷的概念表现的非常清楚,《细雨中呼喊》,亲爹吃点饭都要摆臭脸,最后老头被排挤的盼着自己死。摔了一个碗,一是没有替代的了,物资匮乏到极点,二是摔了碗的人给家里造成了极大的麻烦,贫穷造成的消沉和恐怖气氛,在电影中完全轻松和谐,福贵的日子看上去几乎是小康的。
电影中原创了一个人物,王教授。原著中只是说凤霞产后出事死了,而电影原创了一段低能剧情:说学生们把老教授们都打倒了,所以没人会看病了,电影表现了造反的学生们一开始志得意满胸有成竹的样子,到凤霞大出血后,戏剧性的大喊“我没学过,我不会呀!”完全变成了丑角。
这点情节太拙劣了,漫画一样,给外国人看的。
至于再后来,家珍死了,包产到户以后,二喜去城里干苦力,拉板车,呼哧呼哧气都喘不过来,还要背着儿子苦根,在板车上绑竹竿晾尿布,在城里完完全全作为一个原始人、失去人权挣命的农民挣扎在最底层。后来二喜拉水泥板被挤扁了,死的一根完整的骨头都没有。
福贵在私有化社会过的更是猪狗不如的生活,下了雨爷孙俩抢收棉花,累的小孩子发了烧,家里都没有糖给他熬姜糖水,豆子都难得吃上,吃豆子高兴的撑死了。
这些事情由于发生的年代不对劲,所以电影不允许发生,宁肯把时间大幅度的浪费给重复的镇长被错划资产阶级反革命啦,春生要重开了之类的,却不肯稍微花一分钟给后来这些事一些内容,来让故事从【昏君当道,民不聊生】这种传统的低能叙事超脱出来,格局更大一点,去着眼于历史和文化,而非一朝一代甚至一家一姓甚至一条路线的责任去。
种种情形来看,贫穷、饥饿、彷徨、如蛆附骨的苦难,全部被拆解,电影结局时,外孙馒头玩小鸡,福贵说生活越来越好,电影粗桐变得非常低俗。《活着》无法和《霸王别姬》比较,也谈不上在94年获得一席之地。未来如果有人再翻拍余华的这本小说,很难拍的比张艺谋版本更低俗。
『柒』 小说《活着》和电影《活着》在主题思想的把握上各自有何特点
当我们对文学作品进行影视化改编时,不得不考虑到影视作品的通俗性及其对受众产生的影响。相较于文字,视听语言对受众产生的冲击力更大,引导性也更强。因此,面对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改编者们首先应判断原作的主题思想是否可取。那么小说《活着》和电影《活着》在主题思想的把握上各自有何特点?
三,电视剧《福贵》主题思想
电视剧《福贵》对于主题思想的改编则更符合电视剧的特点,即更加通俗化、大众化,一方面保留了原著中农村背景的设置,将更多的叙事空间放在了粗犷原始的田间地头;另一方面增添了许多感情线和人物线,着重突出一个“情”字,从人与人之间情感变化的角度来反映20世纪老百姓生活的艰难和不易。电视剧的叙事主题较电影来说更接地气,观众的代入感更强。
『捌』 活着影评
活着 影评
从原著来讲,作者是通过福贵的回忆来叙述的。作者在一个穷极无聊的下午,碰到了福贵和他的牛。然后一段段故事从这个看似平凡的老农嘴里讲出来。国民党抓丁,文革,疾病,死亡。福贵的亲人一次次离开他,最后只剩一头老牛。凤霞先聋哑,然后有庆献血而死,凤霞大出血死了。女婿也被砸死。老婆家珍等于被饿死的。孙子苦根是被豆子撑死的(太饿了)。经过一次次死亡的考验,老人以一种超脱的姿态活在世上,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寻死觅活,他心里的亲人没有死,都陪伴着他,他在回忆,继续有努力快乐地活着。他把他的一生,讲给作者听,竟然有些像一个哲人,但他的的确确是一个普通再也不能普通的农民。
电影里的活着要比小说轻松些。张艺谋加了一些讽刺的东西。例如:救风霞的教授因为太饿被馒头噎着,而不能去动手术,眼睁睁地看着凤霞被红小兵们弄得大出血死亡,还有加了福贵靠皮影吃饭的情节。导演完全理解了原著,并在影片中注入自己的东西。活着这部电影非常的长。整个看电影的过程我反反复复的咀嚼着两个字“活着”,活着真好,人只要活着,对家人,对朋友就是安慰,就是支柱。
第一次感觉到活着好是在福贵被抓丁,国民党大撤退。福贵的战友都被打死了,没有吃的,什么都没有。福贵只想跑回家,看看家珍和孩子。当福贵举手向解放军投降的时候,使人心里喊出了“活着就好”。不管怎样活着,都要回家看看。
第二次心里喊出活着,是在龙二被枪毙的时候,福贵吓得尿了裤子。葛优演得棒极了。真棒那一段听到枪声的时候。如果不是福贵赌输了祖传的房子,那枪毙的就是地主福贵了。能活着看到老婆孩子就是好。
第三次是有庆死了,被车撞死的(书上更惨,是输血输多了,输死的,无辜的生命被愚蠢的官僚主义害了MD)福贵看到血肉模糊的有庆,家珍哭得死去活来。后来那个春生被打成反革命,要自杀,来找福贵道歉,福贵和家珍都原谅了春生。家珍最后冲春生喊“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令人感动的质朴的感情。心地善良的中国农民。他们没有很好物质和精神生活,却有最纯朴和实在的心地。
第四次是凤霞死了。导演在这里大大的讽刺了一下,竟然让教授被馒头噎着(真能想出来)电影没有演到双喜,苦根,家珍的死亡。导演在最后出现了一家人在一起的场面。
余华的《活着》通过福贵的叙述有些超脱的感觉;而电影则有种入世的味道,是张艺谋拿了一个讽刺的笔,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生离死别,风风雨雨的那个时代的农民家庭。这里没有控诉什么,没有要反抗什么,没有埋怨什么,中国最被人看不起的农民默默地在那个时代里承受着一切,努力地过着自己的生活。
故事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嗜赌如命的纨绔子弟,把家底儿全输光了,老爹也被气死了,怀孕的妻子家珍带着女儿凤霞离家出走,一年之后又带着新生的儿子有庆回来了。福贵重新开始了自己的生活,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戏的营生,却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后来又糊里糊涂的当了共产党的俘虏。他们约定,一定要活着回去。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平安回到家中,母亲却已去逝,女儿凤霞也因生病变哑了。
一家人继续过着清贫而又幸福的日子。在“大跃进”中当上区长的春生不慎开车撞死了有庆,一家人伤痛欲绝,家珍更是不能原谅春生,她说:“你记着,你欠我们家一条命。”文革时,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杀,一天半夜他来到福贵家,把毕生积蓄交给福贵,说他也不想活了。这时家珍走出来对春生说“外面凉,屋里坐吧。”春生临走时,家珍嘱咐他,“春生,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哪,你可得好好活着!”
后来凤霞认识了忠厚老实的二喜,两人喜结良缘。然而不幸总是不肯放过福贵一家。不久凤霞生下一子,自己却因难产而死。凤霞的儿子取名叫馒头,聪明可爱。影片结尾,福贵对馒头说,“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福贵的妻子家珍在影片中始终是一个传统妇女的形象——勤劳、善良。她的思想中的封建团圆观念的根深蒂固程度更甚于福贵,她为了儿子的将来离开了好赌的福贵,却也在得知丈夫改过自新后主动地归来。这种行为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反映了家珍对丈夫及其家庭的忠诚,另一方面却从她对福贵抱有依恋、不离不弃的单纯想法中折射出封建观念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盲从思想。
不过,在封建社会,妇女因为缺乏独立的经济来源,被迫困守夫家,也有迫于无奈的因素。家珍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于更好地配合福贵的良民形象,家珍与福贵的本性相似,思想觉悟也在同一水平,只是两人一张一合,互为平衡、补充,构成一条有矛盾,得以推动情节发展,但没有根本冲突,得以保留家庭温馨的氛围的线索。
电影《活着》场景
作为风雨同舟的妻子,家珍一直是福贵“活着”的一条重大精神支柱,有庆、凤霞、馒头都只是远方的希望,但家珍这个相濡以沫的爱侣的位置却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在小说原著中,作者最后还是无情地摧毁了这个福贵赖以慰藉的心灵港湾。
四十年,弹指一挥或是沧海桑田,无数黄面孔的、沉默的、坚韧的中国人就这么无声无息地继续活着。幕后资料这是一个非常美的故事,很亲切,很真实,以贴近生活的小人物反映数十年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观,故事很亲切,很真实,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个小人物在巨变的历史中浮沉,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幸和坎坷总是缠绕着他。然而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报着无限美好的希望。
虽然是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平凡生活,但却栩栩如生,将时代背景下人物的生活及生存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主人公的命运最终让是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