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请问您是否认为黑白电影比彩色影片更具魅力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观众的日益挑剔,无论是在现实主义风格的影片中,还是在形式主义、表现主义风格的影片中,色彩变成了无可取代的电影艺术语言,既传递情感,又表现思想,既烘托气氛,又体现风格。色彩成就了中外电影人的梦想,提升了观众的审美层次。色彩是影象时代和历史进程中的催化剂,有了它,电影世界及世界的电影才有了看不尽的主题。
1927年,电影艺术由无声跨进了有声时代,使电影艺术更富有现实感和感染力。1935年。彩色技术首次在美国马摩里安执导的电影《浮华世界》中运用,使电影由黑白两色到彩色。不但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更为电影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
Ⅱ 如何评价台湾电影《黑白》
我不清楚现实是否真的那么赤裸裸,但是能够拍的这么赤裸裸,而且情节相当不错,确实很难得!
两兄弟阿俊和阿平,一黑一白。两个权贵的子女(议员的儿子,萧副坐的女儿)一黑一白。法律与权利,黑白颠倒。黑生白,亦克白,反之,白亦如此。阿俊混的是黑社会,为了兄弟情义,误杀议员儿子,吃了十年牢饭。理解父亲的不易,未曾怨恨过父亲亲手抓他坐牢。
一直都很照顾弟弟,冒死去就弟弟。帮助内向的阿秀等等,他虽是黑道,可在他身上体现更多的是铁血柔情。对恶势力的抵抗,对家人的守护。黑与白都在他身上体现出。阿平,可能是纯白的代表吧,正直的警察,嫉恶如仇。
可做事少了哥哥阿俊的一些血性,有一些循规蹈矩。一直想打压恶势力,可到最后他才知道,黑与白是没有一条明确的界限的。议员儿子,阿俊说得没错,害死他的其实是他的议员爸爸。强奸杀人犯没有受到法律的惩罚,还继续做恶,死有余辜。
副坐的女儿,蚊子姐,其实一开始我也觉得她是个坏女孩,跟男人开房卖淫被抓,街头打男人刮女孩的耳刮子,满大街收保护费。可那“被害者”们一点都不怨恨她,反而感谢她,她收的保护费是捐给慈善机构....这部剧的剧情的反转真的做得挺好的。
一个人的好坏,善恶,黑白,有时候很难界定。你觉得他是黑的,可他也白。你觉得他是应该是善良的,可他确是大魔王(比如督都的反转)上层建筑有黑有白,黑白相生,相克。绝对的白,绝对的黑,是不存在的,无论以前还是现在。
《黑白》是纯台湾自制的正宗黑道电影,由梦田文创执行长苏丽媚担任总监制,戏剧圈资深名导游坚煜担任总导演,王传一、李妍瑾、张静之、窦智孔、施名帅等主演。
因为杀人而入狱的哥哥(窦智孔饰演),在出狱后想要金盆洗手,却奈何过往恩怨纠缠不放,当警察的弟弟(王传一饰),在号令之下执行任务,却将兄弟俩都卷进了黑白两道之间的斗争。
Ⅲ 关于彩色与黑白电影的问题
有了有声电影以后也没有很快广泛运用呀
一个是成本问题,一个是接受的时间问题吧
Ⅳ 黑白电影和彩色电影
事先声明,我并不是什么“专业人士”,我只是“FAN”
我个人认为,无论是拍黑白的还是彩色的,都要取决于电影要表达的内涵。
当然在彩色电影没诞生之前我们暂且不提,因为那时想拍彩色的也拍不了。但当电影技术发展到可以让小蜘蛛满天飞去拯救世界、可以让大猩猩爬高楼去勇斗飞机的今天,已经不存在“可不可以拍”,关键转到了“愿不愿意拍”。所以黑白和彩色不再是时代的划分代表,而俨然成了一种表达电影的更直观的工具。
比如说2005年的《好运,晚安》,就是典型的模仿老胶片式的黑白电影。那么导演为什么不拍成彩色的呢?他没有那个能力吗?不是。拍成黑白片,一来是因为故事发生的年代比较早,所以黑白片更有味道,更真实;二来,故事讲述的是一场政治阴谋,用黑白可以更好的衬托出政坛的尔虞我诈的氛围和当时黑白颠倒的恐怖,让电影更具感染力。所以导演乔治·克鲁尼用了黑白的表现手法。这无疑也是成功的,片子获得了7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
其实我认为把黑白和彩色用的最好的要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影片所有的写实部分都是用黑白表现,这很饱满的表现出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恐惧。而五位女战士的回忆则都是用彩色表现,这体现出了战士回忆的美好以及战争前的和谐,也更衬托了战争的破坏性和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所以后来当怀着自己纯真“彩色”回忆的女战士一个接一个的倒在冰冷“黑白”的战场上时,观众才不由得潸然泪下。影片就是用黑白和彩色的对比来突出了电影的内涵,使影片更具感染力并依然感动着、震撼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所以,所谓黑白、彩色哪个好,并没有什么定论。依然要根据影片去裁定。因为这一切只是突出电影内涵的道具。一位好导演不会在使用黑白还是使用彩色上费脑筋,只会在如何才能更突出电影的精髓上花心思。
Ⅳ 黑白电影与现代电影有什么区别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黑白电影的画质不是很高,而现代电影很清晰 黑白电影的色彩单调,而现代的色彩很丰富
Ⅵ 从未这么喜欢过黑白老片:比利怀尔德《控方证人》
上周六去所在城市的一处民间电影放映厅看了一部电影。驱车几十公里,在放映厅遭受着蚊子的肆虐,为的就是去看一部六十年前的老片子——《控方证人》。
但是,这一切,都很值得。认识好片,好导演,这种乐趣真的令人享受与回味。
对于《控方证人》这个名字,或许更多人知道或看过的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同名小说《控方证人》,抑或是改编的同名话剧,而对这部电影所知不多。毕竟,这么久远的片子已经很少有机会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了。
富有激情,好看。这是我看这部电影的感受。黑白片,没有特效,几十年前能拍出这样的片子,真的值得称赞。
故事讲的是伦敦著名刑案辩护律师韦菲爵士(查尔斯•劳顿 Charles Laughton 饰)在接受心脏病治疗期间,因一起谋杀案的出现而倍感兴奋,不顾身体状况出山相助,全力为当事人沃尔(泰隆•鲍华 Tyrone Power 饰)打官司。
案件的起因是沃尔认识了一位富婆,两人相谈甚欢,沃尔经常去拜访她,而对方也很喜欢他,甚至为他修改了遗嘱,决定把8万英镑留给他。却不料富婆被人杀害。沃尔与她亲密的关系以及她遇害当晚曾去过她家的事实,让他成为了头号嫌疑犯。而他唯一的证人是妻子克里斯汀(玛琳•黛德丽 Marlene Dietrich 饰),但克里斯汀前来会见韦菲爵士时表现得冷漠与淡定,这令韦菲感到其中另有隐情。
而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克里斯汀竟然出庭做了控方的证人,公然陷丈夫于不义。这个情节可谓本片的其中一个高潮。
而更出乎意料的事还在后面;再加上双方律师尤其是韦菲爵士的在陈述一番又一番辩辞时的精彩表现,让人在看完影片之后大呼过瘾,拍案叫绝。
图/ 韦菲爵士,这个律师最初看上去似乎有点冷,但他的幽默与爆发力让人深深着迷
图/ 韦菲爵士的护士,也是片中极为鲜活的一个角色
图/ 被告人沃尔,他在法庭的情绪起伏也是相当大的一个看点
图/ 沃尔的妻子克里斯汀,沃尔唯一的证人,她的“倒戈”是本片最大的一个谜团
不得不说,导演比利·怀尔德(Billy Wilder)真是个讲故事的高手。
说来也巧,比利·怀尔德曾想做一名律师,他放弃维也纳的记者工作来到柏林,1929年起开始剧本创作而进入影坛,虽然最终没有成为律师,却拍出了这样精彩的庭审片,想必对法律题材也是有着属于他自己的独到的见解,或许正是和曾经的梦想有关吧,写出了如此精彩的剧本,让演员的形象更加饱满丰盈,叫人印象深刻。
据放映员介绍说,导演本人十分低调,这也是他并不那么为大众所知的一个原因,但了解他的影迷们,一定对《日落大道》《热情如火》《桃色公寓》等经典电影记忆犹新,他的很多电影在IMDb和豆瓣都有着很高的评分(豆瓣甚至对《控方证人》给出了9.5分的评价;作为国内影迷心中极具口碑的电影评分系统,豆瓣能打出这样的高分,想必这部电影一定有其过人之处)。
除了悬疑犯罪片,怀尔德的作品也呈现出多元化来。
比如上面提到的《桃色公寓》(The Apartment),还有《玉女风流》(One Two Three)等,是他喜剧片的代表作:
《倒扣的王牌》(Ace in the Hole)《日落大道》(Sunset Blvd.)等是令观众瞠目的在60年代极为突兀的黑色电影:
也拍过战争片《战地军魂》(Stalag 17):
还有爱情片《龙凤配》(Sabrina Fair):
有人说,怀尔德的电影“好看、会讲故事,就像东方的皮影戏,有无数条线把人物控制在自己的手心里”,除了吸引人的故事情节,还常常有一些寓意在其作品中。比如《日落大道》中,失意的好莱坞编剧爱上一个无声时代的老牌女星,暗喻着无声电影的没落。而《热情如火》中竟然有同性恋的暗示,今天来看的话真是超越时代的前卫思想。
如果你对这些都不是很熟悉的话,那么下面这张玛丽莲·梦露站在地铁通风口上的镜头你一定不会陌生。
这是怀尔德另一部影片《七年之痒》(The Seven Year Itch)中的画面。
2002年3月28日,怀尔德离世,观其一生,他不只是一个抱过六座小金人的电影大师,他更令人缅怀的是,他曾经带给影迷们那么多快乐的夜晚,以及那些为他的作品着魔的一个个年代。
怀尔德的墓志铭,简单却意味深长。
也以此文向这位编剧之王致敬。
Ⅶ 日本黑白电影《罗生门》观后感
2008年9月,正值黑泽明导演逝世十周年。在大师一生的电影创作生涯中,《罗生门》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沉重的人文思索最为影迷称道。这部创作于1950年的黑白电影时长88分钟,虽然没有《七武士》那样好看,也不如《用心棒》那样诙谐,但依然为成千上万电影人推崇备至。《罗生门》的摄影风格以及剧情架构一再为后人效仿,而大师对于人生的反思足以让所有人沉浸其中扪心自问。
《罗生门》的故事改编自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竹林中》,《罗生门》则是他的另一部小说。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代小说家,其一生全力创作短篇小说,取材新颖情节诡异,多关注社会丑恶现象,笔锋冷峻简洁有力。1922年刚从中国旅行归国的芥川龙之介创作《竹林中》,效仿英国现代侦破小说鼻祖威尔基·柯林斯《月亮宝石》的结构,对同一桩案件听取各方证词,布设一个将所有人牵涉其中的迷局,透过故事反思人性。1927年芥川龙之介服安眠药自杀身亡后,日本文坛为了对其表示纪念,特别设立“芥川赏”鼓励新人,该奖项在日本文学界与“直木赏”齐名。黑泽明采用《竹林中》的故事,完成惊世之作《罗生门》。故事发生在战乱连绵天灾不断的平安朝代,罗生门就位于京都大城圈正南门。黑泽明搭建的这个罗生门建筑风格很诡异,亦是对岁月时局和人生的象征。故事开场天下着雨,樵夫路人和一个游僧构成三人组,开始对一桩发生在竹林中的凶杀事件议论纷纷。案件围绕着一个强盗和一对路经竹林的武士夫妻展开,这又是一个三人组。黑泽明继《姿三四郎》后再度涉足三角关系,而此次意图更为明显,就是要让人性在这看似三位一体的组合中分崩离析,而观众也和剧中人以及影片创作团队形成隐含的三角关系。
嫌疑犯被抓到,五花大绑地送审公堂,原来是三船敏郎饰演的强盗多襄丸。多襄丸在竹林中小睡,偶遇了路过的武士金泽武弘和他的妻子真砂。一阵风吹过,真砂的真容被多襄丸看见,后者顿时心花怒放动了邪念。他诱骗武士到竹林深处,将其打倒后捆绑,又将真砂骗到武士面前,欲在此地凌辱女子给其夫君看,满足自己变态的欲念。到这里前因基本交待清楚,而后果就是武士身中一刀死了,尸体被樵夫撞见后报官。影片中使用了倒叙手法先给出樵夫撞尸的情节,再把事情的起因托出,也是一种常见的设置悬念的手法。
看上去本片似乎就是一个普通的侦探破案故事,但黑泽明显然不想被人误解成爱伦坡。接下去故事开始有点儿意思了,围绕着武士是被谁杀死的,几位当事人开始各抒己见。第一个受审的是主犯多襄丸,他一副嘻嘻哈哈事不关己的表情,让人觉得就是那种杀人不眨眼的主。多襄丸对自己杀死武士的罪行供认不讳,对于自己能够和武士大战二十回合,以及轻而易举地捕获美女芳心的举动,甚至颇为自豪。在他的故事里,早坂文雄编写的配乐高亢激烈,衬托着多襄丸的英雄壮举。
既然疑犯主动招供,看似可以结案了,但当事人真砂又给出了另一种说法。真砂承认了自己的受辱,其面对丈夫冷漠的眼神自觉羞愧,所以意图让丈夫结果了自己成全名节,但一不留神她昏了过去,也许在摔倒的过程中不慎刺死了丈夫。伴着真砂的倾诉,音乐变得平缓而又略带哀伤。案情又一次陷入扑朔迷离。
为了彻底弄清案情,小日本把神神叨叨的招魂术也发挥了出来。本间文子扮演的巫婆故弄玄虚一番,竟然把死去的武士鬼魂附上了身。武士说了一个更为伤感的故事,看到妻子在自己面前受辱后居然还要求强盗杀死自己,更觉悲愤。即使心里原谅了强盗,但对妻子仍是充满了诅咒和怨恨。怀着这种激愤的情绪,他挥刀自尽,以一种武士道精神实现救赎。音乐在这里有些阴森而诡异。同一个故事,却因为当事人不同的陈述,出现了三种说法。伴随着这三种各自为政的说法,是三种完全不同的背景配乐。时而激昂时而幽怨时而诡异的音乐,衬托着陈述者不同的情绪状态,将三个故事的界限划清。张艺谋在《英雄》中尝试复制《罗生门》的结构,但用不同的色调替换了不同的音乐,在大银幕上看来风格化更趋明显。
三个故事的经过不同,但起因和结果都是一样的。因为一时的冲动,多襄丸看上了不该看上的女子,于是兴起这一番荒唐事,其结果就是武士死了。但武士的死法各不相同,关键在于作案凶器。在多襄丸的故事里,武士是被长刀劈死的,而在后面两个故事里,武士则是被属于真砂的短刀刺死的。究竟谁在说谎,衙门看一眼尸体就知道。但黑泽明无心纠缠于事实真相,因为这不是一个查案子的故事,导演想要表达的深远得多。
于是便有了最后一个故事,也就是站在罗生门下的樵夫讲的亲眼目睹的事情经过。多襄丸在侮辱真砂后哀求她跟自己走,不愿做决定的真砂要多襄丸同丈夫决斗,没想到丈夫却因为嫌弃被人侮辱过的自己不愿意跟多襄丸较量,同样多襄丸也丢了胆子不敢跟武士拼命。在被近乎精神崩溃的真砂挑唆后两人终于大战一场,场面却是丢盔卸甲十分难看,最终误打误撞多襄丸占了上风杀死了武士。这个故事没有配乐的伴奏,就如同我们的平凡人生那样毫无渲染,暗示着这才是事情的真实经过。至此真相大白,杀死武士的是多襄丸,用的是长刀。那么那把短刀哪里去了呢?黑泽明在这里埋下伏笔,直到后文才揭开真相。通过路人的口,观众得知短刀原来是被贪心的樵夫拿走了,而樵夫之所以在公堂上做伪证,也是出于这个原因,而不仅仅是如其所言担心被纠缠到案情之中。
这个谜团一解开,看似解答了案件中所有疑点,实则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上面四个故事中有真有假,我们还基本知道了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但我们还想知道,他们各自为什么说了一些假话,这些谎言究竟维护了什么?细加分析便知,樵夫用谎言维护了自己的贪财,多襄丸用谎言维护了自己的虚荣,真砂用谎言维护了自己的名节,武士用谎言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樵夫的谎言代价最小,由于案件无关自身,他在乎的只是很小的财物。即使是一把短刀那么小的事情,毕竟也是丢面子的,所以他没有对路人和游僧道出。多襄丸明知自己要死了,所以尽量往自己的脸上抹金,试图用英雄壮举来满足自己被认作强贼的虚荣心,掩盖自己其实不过是一胆小毛贼的本质。真砂是女人,发生了这种事情,她最在乎的是自己的名节。所以在她的故事里,掩盖掉了自己因为爱欲快感而放弃抵抗的细节,而把自己伪装成一个烈女形象。武士既不勇猛也不高贵,他打不过人家,而且还胆怯如鼠。对于他而言,最要考虑的是维护自己的武士道精神,所以编造出一个剖腹自尽的壮烈故事。出身于武士世家的导演本人在此唏嘘武士道精神业已不再。案情终了,因果也都有了报。但导演还是觉得意犹未尽,因而让罗生门的那场雨继续下。为了拍出雨的效果,摄制组还往水中加了墨汁。而演员们要长时间在这摇摇欲坠的罗生门布景下工作,也实是敬业万分。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雨声,樵夫发现路人在偷弃婴的外衣欲加阻拦,这才让路人将自己偷去短刀的心事挑明。路人语不惊人死不休,顺带着道出世界上所有人都在欺骗的事实,一句“人间即是地狱”惊醒所有看电影的梦中人。此时的黑泽明已不仅仅是剧中戏的导演,而是要以上帝的姿态向世人发出哲学语气的质问。
在这时影片格外沉默,剧中人在沉思,观影者也陷入深深的思索。在这世界里,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在欺骗,更为甚者我们都已经习惯了信口开河。当为了获得一些格外利益,或者是为了维护一些自我形象,我们都会不断地欺骗别人,久而久之却是一直在欺骗着自己的良心。当人世间失去了真诚的价值,这世界还值不值得去为之奋斗?探讨此类题材的文艺作品不少,吉姆·凯瑞在《大话王》里嬉笑着慨叹人生,匹诺曹被教导着不能说谎否则鼻子会变长。但黑泽明的思索格外沉重,他以一种大家风范高屋建瓴,又以一种末世姿态对人类表示绝望。我们都是人类的一分子,由彼及身地联系到自己,因而也生出一份莫名的悲哀来。
影片拍摄时正值日本处于战后政权交替时期,国家衰败经济颓废生产力严重下降,国民的自信心都在逐渐缺失。黑泽明借用人类共同的心灵思索对国家未来的走向表示了身为艺术家的迷茫和忧虑,而如今再看《罗生门》,也依然为其深入人心的发问而感到震撼。当今影坛愈来愈多的作者开始关注人性在物质大潮冲击下的流失,《黑客帝国》《28天之后》《人工智能》《三峡好人》等或多或少皆有所提及,但都不能达到50年前《罗生门》的哲学高度。都说电影是娱乐,黑泽明却用电影写了一本充满哲学思辨的书。他的西方弟子库布里克也十分赞同大师的情怀,在后者的影片中也总是充满了对人性的解构和反思。
《罗生门》没有一黑到底。在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原作里,老婆婆的衣服被夺走,作家给出了悲观和绝望的答案。但黑泽明终究还是在影片末尾给出了一点希望,故事最后雨过天晴,沉默良久的樵夫从游僧手中抱走弃婴决定收养,游僧则表达了对人间尚有光明和美好的信心。游僧的设置一眼就能看出,他代表了一种道义,一种只有东方人才能理解的哲学思想。导演试图用传统的道义来教化新新人类的意图也很明显,而伴着这种有一些希望的结局,音乐变得平静而优美,樵夫渐行渐远的背影亦是观众对于美好未来的一种期待和向往。婴儿即是我们的未来,是人类怀抱的希望。只要有希望,那么未来就有可能是美好的。大师在最后展露了自己的慈悲心,而我们观影者则不该沉醉在这份假象的痴情里,而应以身作则地思索自身的价值,并且力所能及地去做真诚的事情。电影只能探讨生命的意义,惟有每个人的行动才对生命有实际价值。除了思想上的超前,《罗生门》在技术上的突破也是显而易见的,其划时代的意义丝毫不逊色于奥森·威尔斯的《公民凯恩》。本片不仅是电影史上第一次走进森林拍摄,更是第一次将镜头直接对着太阳拍摄。技术上的实验成功,让我们有幸观摩到如此瑰丽迷人的《罗生门》。主要故事都发生在斑驳陆离的树叶下,光和影交相辉映,一如人心的叵测与未知。黑泽明对移动机位的把握炉火纯青,在竹林中的几场戏,很少出现单调的反打镜头,取而代之的是构思精巧的镜头移动。角色视角的移动不仅自然,而且成功地过度了情绪。在50年代就能达到在画面和思想上如此完美的结合,难怪世界也为之倾倒。
本片卡司也是实力超群。和黑泽明有过多次合作的三船敏郎,是日本影坛的传奇人物。这个出生在愚人节逝世在平安夜的男人,从小生长在中国,回国后参与电影拍摄,在《泥醉天使》中一鸣惊人。本片中他将一个看似牛气冲天实则熊包一个的多襄丸表演得入木三分,嬉笑怒骂把握得恰到好处。之后他凭借《保镖》和《红胡子》两度夺下威尼斯影帝,和黑泽明一起被誉为“国际的黑泽,世界的三船”。60年代后三船敏郎和黑泽明发生不和,之后再未合作过,不得不说是电影界的一大遗憾。
在《罗生门》的优异表演中仅次于三船的就是饰演真砂的京町子了,她将一个时而坚毅时而软弱时而疯癫的受辱女子形象表演得淋漓尽致,举手投足见优雅,蹙眉转眼现忧伤。京町子被称作“最优秀赏女演员”,从上台表演至今始终是单身。
和三船敏郎演对手戏的森雅之,是黑泽明班底中的优雅美男。他沉着理智的表演,和激越放纵的三船敏郎恰好形成鲜明对比,被人称为“静的森雅之”。1973年他因直肠癌去世,他的女儿中岛葵也是一名演员。
另外扮演樵夫的志村乔和饰演僧侣的千秋实,也都一直活跃在日本影坛上。《罗生门》公映后震撼了全世界,次年接连夺下威尼斯金狮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日本电影震惊了世界影坛,而《罗生门》也一举将黑泽明扶上电影大师的王座。
大师离开人间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而《罗生门》的诞生也接近六十年。如今的世界愈加惟利是图,连专心做电影的人也都少而又少。在娱乐大片充斥眼球的时代,我们需要经常静下心来,欣赏一下《罗生门》这样的电影。如同喝惯了可乐,也需要坐下来品一杯香茗一样。《罗生门》有这样一种宁静致远的情怀,让人省身,让人回味。
许多人都说,《罗生门》这部电影,是一辈子都要看的好电影。竹林里犯了错无法翻案,那就不要在人生里再犯这样的错了,大师在天堂看着呢。
Ⅷ 观黑白电影有感
记得一年级时曾体验过户外投放至大白幕布的黑白电影,《闪闪的红星》《地道战》《小兵张嘎》……在学校的操场中,同学们和家长一起拿着板凳排排坐,摇着蒲扇,不时挠挠腿上的新鲜“蚊子包”,看得津津有味。
放映中段休场时间,孩子们会结伴上厕所,或去小卖部买根冰棍,或跑去放映机旁边盯着明亮的白光束下飞舞的小虫子和扬起的细碎尘土,满眼好奇。那时的屏幕由于在户外,会随着晚风轻轻晃动,于是乎电影的画面也随之移动。
这种体验终止于二年级,观看地点改成了常规的室内电影院,尽管当年的电影院还没统一改造成如今和飞机舱一般的高档舒适,可是多层的观影设计倒是与如今的氛围感一致。可是我却深深地留恋着户外那种朴素的观影方式,这份随意感和温暖的氛围至今难忘。喜欢它不用限制人数,有凳子就行,一家人都可同看,其他人坐在边上也可以参与,可随着社会发展彻底消失了。
后来没过多久黑白电影便彻底退出了市场,变成了油画感浓重的彩色画面,慢慢演变成与实际无差的清晰观感,再观赏到令人叹为观止的3D立体效果的代表作《阿凡达》,而在部分主题公园里还能体验到座位移动+吹风+喷水等的ND效果,把身临其境发挥到一个新的高度。
最近适逢国庆,幼儿园鼓励孩子们观看红色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我有幸陪同宝宝过了一把老电影的瘾。
该片以李白烈士的事迹为原型,讲述了中共党员李侠潜伏在敌占区,为革命事业奉献出生命的故事。
何兰芬本是纱厂女工,对于商人太太这个角色很不习惯,觉得自己在享福贪乐,而前线同志在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李侠耐心地开导她,这份工作虽不是直接宣扬革命精神,但大家所看到的最新消息资料却是经由他们的手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让大家有了前进的方向。
李侠通过电波揭露国民党右派的投降阴谋,传播我党抗日主张,使敌人深感恐慌。上海被日军全面占领后,日寇通过分区停电等方式发现了秘密电台并逮捕了他。在敌人的酷刑下,严守党的秘密,李侠不卑不亢地应对,自始至终只说“我是中国人”,敌人最终无奈将他释放,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他第一次从被捕中艰难脱了险。
看着眼前的几十种刑具,我已不寒而栗,试问是怎样的一种意志力让他在万般折磨下仍能坚持初心?现在想来,眼见自己的同胞为了国家和人民无畏地冲在前线,被枪杀和残害,每一场胜利都是靠浴血奋战,不计其数的同伴的牺牲得来的。在他看来民族大义远高于小我,他不愿意因为自己的一时懦弱害了全中国,让土地白白割让给日寇,这应该是他的强大信念来源,让他扛过一切伤痛。
而与李侠同牢的国民党特务姚苇误以为李侠是重庆派来的人,在出狱后力邀李侠参与传递密谈降日情报的活动。李侠欣然接受,并借机将这些情报转送到延安,为日后的再度被捕埋下了伏笔。
不想发生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其熟练的操作技巧早已被姚苇洞察,在解放前夕,李侠为快稳妥传递重要情报,不惜暴露行踪也要亲自完成使命,预判到自己的未来一般,当他发出了“再见”这个沉重的道别语后,敌人赶至。这回他未能顺利脱身,最终英勇就义。
这批最后的电波,成为了“绝唱”,而他的不朽精神则永不消逝,让人泪目。
为了新中国,多少不同身份的共产党员身先士卒,死而后已,如今的和平年代,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所以尽管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请珍惜来自不易的安稳生活,向李白同志致敬!向烈士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