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超脱》这部电影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第一次看《超脱》的时候我还在上高中二年级。以我当时的理解能力并没有办法完全理解这部电影,只是觉得内心有说不出口的压抑和无力感。
这部片子探讨的是家庭与教育之间的联系,拯救与被拯救,自欺与欺人。
电影里主人公说过一句震撼人心的台词:“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and never have I felt so deeply at one and the same time so detached from myself and so present in the world。)
② 电影《超脱》影评
电影《超脱》是由托尼·凯耶执导,艾德里安·布洛迪主演。导演镜头下的内容皆为半写实。取自在成长时期遭遇各类痛苦生活及压力的孩子们的真实生活场景。影片内容讲述了一位打小有过黑暗不堪回忆的教师,在任职于职业代课教师时的一段生活经历。在面对与处理有着与其相似困扰的孩子们的问题时,他和学校的老师们却无力阻止孩子们的自我放弃学业、放弃生命等行为,这使主角开始从自我封闭中醒来,开始直面痛苦的幼年记忆,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想要救赎深陷痛苦深渊的孩子们是多么的无能为力,却认识到了自己还是有能力救赎之前在街头救助的流浪援交女孩(流浪援交女孩已将其视为亲人,大概就像父母般)。所以,电影想要传达的应该是说真正能解救所谓熊孩子,叛逆孩子的人,正是他们的父母。作为父母的还是应该看看这类题材的影片的。
③ 超脱电影解析
影片的主人公亨利·巴赫特是一个有着与学生进行某种情感交流天赋的老师,但是他却选择了埋藏这种天赋。为了避免和学生或者是自己的同事产生什么"情感交流",他选择了做一个代课老师,在每个学校都只呆很短的时间,然后就离开。
不久之后,来了一份新的工作,把他委派到了一间落魄、没有管理者的公立学校任教。这里的学生目中无人,教学工作极难开展。亨利的才能在这里得到了体现,他很快就成为了这所学校的模范教师,并且成为了处在反叛期的青少年的偶像。
在和自己的同事、学生以及他从街上救回来的少年之间产生情感连接之后,他发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孤独。而且亨利还在这个看上去冷酷无情的世界中看到了美丽的生活和人性。
影评
影片《超脱》,名不副实般无法给人带来超脱的感觉,影片压抑而沉重。总体来说,该片的感情基调是苦涩的,残酷和绝望的。正常观众就不用想电影里找到任何多余的希望和救赎。
整部电影的主体情境基本上都是发生在美国的校园里,除去与现实生活的无缝接轨,电影本身也探讨了诸多重要社会议题如青春期教育,对于女性的社会认同等。
④ 电影《超脱》的最后一幕是什么意思主角的想象吗
首先我不觉得是悲剧结尾,相反的电影的结局比较符合客观事实的发展。男主和他的学生都是理想主义的偏执者,把现实生活想的太过于美好,而忽略了客观事实存在的阴暗面,以至于不能接受两者带来的冲击。在他们起初的世界观里,他们认为世界总是美好的,比如人都是善良的,有爱的等,刻意或者无意的忽略了一些客观事实,比如人性跟动物性本质上是没区别的,所谓的神性只是文明附加品。女孩最终选择死亡,是因为现实的冲击达到了她的临界值,她已经跌入谷底而无力挣脱,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诸如此类的生活写照,轻者致郁,重者轻生。主要是她这个年纪缺乏一个完整的世界观。
⑤ 《超脱》电影解析是什么
该片讲述孤独的代课老师亨利·巴赫特来到一所散漫的高中任教,在和学生的相处中看到了世界美丽的生活和人性的故事。
影片《超脱》,名不副实般无法给人带来超脱的感觉,影片压抑而沉重。总体来说,该片的感情基调是苦涩的,残酷和绝望的。正常观众就不用想电影里找到任何多余的希望和救赎。整部电影的主体情境基本上都是发生在美国的校园里,除去与现实生活的无缝接轨,电影本身也探讨了诸多重要社会议题如青春期教育,对于女性的社会认同等。
角色介绍
1、阿德里安·布洛迪饰演亨利
亨利·巴赫特是一位社区学校的代课老师,学校里的学生十分叛逆、爱闹事,所以亨利的第一节课就受到了学生的挑衅。但他十分的耐心,并且都十分巧妙地化解了,并且赢得了同学们的好感。然而事实上,亨利的内心十分抑郁,压力巨大,她母亲自杀的阴影一直在他脑海中萦绕。
2、萨米·盖尔饰演艾瑞卡
艾瑞卡是一位未成年的性工作者,他碰巧看见了亨利因为在公车上因为心事而烦恼伤神独自流泪,于是一路尾随他,希望能够帮助他,一开始亨利拒绝了她,但是后来亨利又将她带回了公寓。
⑥ 《超脱》教育也许是治愈童年的良药
超脱这部电影我很久前就看了,深深地被 阿德里安·布劳迪 的忧郁气质所吸引。从他忧郁冷酷的外表下,埋藏着一颗善良,柔软的内心。
这是一部 年在 翠贝卡电影节 上映的片子。
影片在一种压抑,苦涩的故事情感中展开,从学生的目中无人,教师的绝望失落中,让观众看到了诸多重要社会议题,如学生青春期教育,对于女性的社会认同,种族教育问题等。
影片将故事用碎片化的方式呈现出来,目的也是将绝望的气息切割开,不至于是观感过于低沉。
豆瓣评分很高,有人看到泪目,有人看得压抑,有人看到了愤怒,有人看到了悲伤。。。我们都是透过影片寻找着自己的影子。
但给我最深的感受莫过于——教育,也许是治愈童年阴影的一剂良药。无论受教于人,还是传教与人,都是在疗伤与被疗伤中得到解脱。
影片开头以 亨利·巴赫特 老师自述的方式开头。
以人物采访的形式,记录了几位教师从事本行业的原因。
有的人是因为教师行业可以在恶劣天气带薪休假。相比于其他行业,这一点真的很幸福。
有的人是因为妈妈就是老师,从小就耳濡目染。
也有的人是想做点对生命有意义的事。
而 亨利 老师是想做学生的引路人。去指引孩子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因为他小时候没有人为他扮演这种角色。
亨利老师是个忧郁的人,他说自己就像一元纸币一样,在社会上转来转去。那是因为他是一名代课老师,从不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他害怕承担别人对他的期望。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而是因为他的悲惨童年给他留下深深地心理阴影。
亨利老师这次要去的,是一所臭名昭著的学校,这里的孩子是全区素质水平最低的。而且学校也濒临关闭,因为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影响了周边房地产的二次销售。
亨利老师在这里代课一个月。
亨利老师开始他的第一堂课,以往他从事过边缘学生教育工作。了解如何与这些顽劣的孩子沟通。果然第一堂课,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讲的打算。甚至有的刺儿头还想给老师来个下马威。
亨利老师只是让这个跳梁小丑离开教室,并没有过多与其纠缠,这也算杀鸡儆猴。
而另外一名黑人学生,则恶言相向,出言不逊,甚至威胁要打老师。
还把亨利的公文包扔到门口,想赶走亨利。
这里的对话真的堪称经典:
亨利老师并没有与杰瑞用暴力解决问题,而是客观平静地用充满真诚和理解的语言,化解了冲突。
课后,梅瑞狄斯问亨利,为什么让Max离开教室,而没有让杰瑞离开教室。亨利回答,因为Max羞辱了你,我的课堂不允许辱骂同学。
梅瑞狄斯也是一名善良的学生,她虽然身材臃肿,但没有像别的同学那般玩世不恭,内心也是一名好学生。通过此事,梅瑞狄斯对亨利的好感爆棚。
在这所学校里,学生之间充满了暴力和肮脏恶毒的语言攻击。学生辱骂老师的现象经常发生。一名老师批评了一名非裔女生,就被其母亲指控种族歧视。学生更是恐吓老师要找黑人混混报复。
亨利老师的外公住在养老院,神志不清,生活不能自理。
他的童年很不幸,很小的时候父亲抛弃了他。他和妈妈,外公一起生活。而外公长期伤害着他的母亲。每到晚上,母亲就让亨利把门锁好,用这种方式保护着他。然而在他七岁时,母亲不堪受辱,服药自杀。这给他留下很深的伤害,每次看到外公,就会想起他的母亲。
在回家的路上,亨利不堪重负,再公共汽车上泣不成声。
恰巧遇到一个无家可归的不良少女。
这个女孩过早的辍学,沦为站街女,以接客为生。见到亨利,居然调戏他。
亨利用他善良,柔软的内心,呵护着这个女孩。为她治伤,给她做早餐。女孩也渐渐地把他当作唯一的亲人。
而学校里的其他老师,甚至需要服用药物,来缓解精神压力。面对学生的出言挑衅和无理谩骂,这位老师用插科打诨,调侃的方式化解尴尬。
校园里还有学生虐待流浪小动物,抓住流浪猫,要用锤子伤害猫咪。亨利碰到了,及时制止了这种事情。
在找到这位学生家长时,才发现这是由于其充满暴力的不良家庭环境造成的。
亨利好心地收留了女孩,让她在自己的公寓暂时安顿下来。可女孩居然在公寓里接客,被亨利发现,简直气到爆炸。
女孩承认错误,并恳求亨利不要赶走她。
梅瑞狄斯,这个胖女孩,就因为身材肥胖,经常受到身边同学嘲笑捉弄。甚至她都不敢在公开场合吃午餐,只能躲在卫生间吃饭。
在教学期间,亨利结识了另一位美女老师,两人互相欣赏。约会时,被问到为什么不想要安稳的生活。亨利只是回忆起童年的阴影,一时语塞。
回到家里,发现女孩在等他,并为他做了晚餐。亨利发现女孩似乎爱上了自己。但他不能承担女孩任何的期待,而且女孩年纪还小,她的人生还没有开始。
亨利很感动,但他不能接受女孩,因为她还是个孩子。
亨利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题。每个人每天上班工作,辛苦忙碌一天,晚上却还要带着问题回家,然后早上再心事重重地上班。那种无助,那种感觉就像是在大海中飘荡,没有救生圈,没有保护网。
在我年少时,曾经立下志愿,长大以后,工作和家庭一定要分开,工作的事情只在公司解决,一定不要带回家里,影响生活。工作以后才发现,这是很难做到的,无尽的加班,几乎耗尽了我所有的精力。这种看似拼搏的生活,实际只是压榨着我的青春和时间,它会把我仅有的一点热情慢慢吞噬。时间久了,就会迷失自我,变成工作机器。
亨利带女孩去医院做艾滋病检查,希望让女孩回到正常的轨道上生活。
女孩送给亨利一枚戒指做礼物。
两人相互依偎,把对方都当作漂泊在大海上,可以为自己扔救生圈的那个人。
校园里,梅瑞狄斯也喜欢上了这位忧郁的老师,而且梅瑞狄斯非常喜欢摄影。她拍摄的相片很有艺术气息。
其他老师被学生的无知和对青春时光的挥霍伤透了心。这些学生,不仅对他人的善意无动于衷,甚至对自己的人生也是毫不在乎,不在乎将来沦为社会底层的渣滓,也不想努力改变。
一个月的代课结束时间临近,亨利就要离开了。而学校也即将关闭。亨利必须要和女孩分开了,他自己心里的伤痛使他无法接受别人。他不能成为女孩的亲人。
而亨利老师的外公也即将离开人世,在他外公弥留之际,已经神智不清,错把他认作他的母亲。他代表母亲原谅了外公,但是外公对他的伤害,童年丧母之痛,始终萦绕在亨利的心头,无法释怀。
老师们开家长会,却没有家长参加。这些学生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漠不关心。老师们认为一所学校不仅仅是建筑,桌椅书本,而是有生命的。
这让我回忆起我所读过的学校,每一间我上过课的教室,都曾承载过许许多多的希望、思想、读书声和嬉闹声。我的老师曾说过, 学校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
一茬一茬的学生在这里辗转,每一次新的轮回开始,这里都是种下希望的热土。而那些离去的学子们,也只是长大了,他们的童年,少年时光,将永远留在这里。
在亨利最后一堂课上,他向学生们宣布了即将离开的消息。就连曾经最顽劣的杰瑞,也对亨利依依不舍。
梅瑞狄斯因为承受不住身边人的嘲笑讥讽,身患抑郁。她的爸爸对她根本不屑一顾,认为她是个麻烦。
最终,梅瑞狄斯选择了自杀。
故事结局,亨利把女孩交给了社会福利机构,却最终不舍去看她。
引用网友的一句评论:
我们的三观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童年时的经历。这些经历,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决定,走向。左右着我们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能成就怎样的事业。
人生如逆旅,起点即是终点。如果人生的时间线逆转,死亡是起点,时间的河流从我们离开这个世界那一刻,向出生那一刻流淌,所有不可思议的结果,都可以在童年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如果出生不是我们自己能够决定的,那么教育,似乎是可以帮助我们改变命运的扳道阀。
⑦ 电影超脱中grandpa是男主角的father 解析下,谢谢
男主的爸爸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他和他妈妈了,可能是跟他外公有关吧,然后他妈妈就自杀了,他外公就一直心怀愧疚,每天都在恳求男主妈妈的原谅,当他快离世时,男主为了让他外公安心,便学着妈妈的口吻说自己不会恨他,也不会怕他。
⑧ 无比复杂又深刻的《超脱》
大概没有人会比艾德里安更适合Henry这个角色了,长得像个圣徒,又自带绝望感和疏离感,正好完美契合了《超脱》这部电影的意境。每一次他在昏暗的光线下用游离又压抑的语气讲台词时,我作为观影者内心都会潮湿起来。
这是一部非常奇特的电影:名叫《超脱》,好像比谁都看得淡然,但其实主题极其复杂和沉重;抱着治愈之心来观看,看完之后整个人更加抑郁;表面上说的是教师在学校教学中遇到的难题,但却反应了整个人类的困境。这种从名字到内容的对比,让我莫名地想到了《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一句话:只有必然,才能沉重; 所以沉重,便有价值。
但其实《超脱》一开始就阐明了这部电影的主旨:
加缪的这段话完美解释了Henry的挣扎与纠结:灵魂和自我存在之间的巨大矛盾——我仿佛存在,又仿佛不存在,我只是我人生的旁观者而非参与者。这像极了《局外人》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默尔索,“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但其实Henry一直在尝试着脱离这种无力,只是最后,他让自己失望了,最终成为了思想荒野上的游荡者。他无法摆脱外公对他母亲的伤害的阴影,还在代课的学校目睹了学生的自我放弃和家长的漠不关心,经历了原本对他有好感的女孩子自杀,甚至改变不了他照顾的小女孩最终会被艾滋病杀死的事实。电影最后的那个场景,表面上荒芜的是教室,但其实真正荒芜的是Henry的内心。配上具有怪诞之美的爱伦坡,简直奇绝。
不过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这部电影最触动我的还是和教育相关的内容,里面时不时得就会传达这种思想:
看够太多孩子因为父母的不当管教最终不仅没能成才,反而连心理都出现了问题,我对这句话实在是太赞成了。有的人不仅没有考虑清楚自己的人生,甚至连在生孩子的时候也不曾考虑过自己是否能够对这个小生命负责。有的时候,成为父母真的需要一些门槛。
电影中还有一个高能部分:刘玉玲饰演的老师受不了学生的自暴自弃最终崩溃,并说出了“不在乎谁不会啊,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去在乎”这句名言。人生中最有勇气的,应该就是在乎自己和与自己相关的人和事,毕竟“躺平”并利用自己暂时的优势(比如年轻)是个太过于轻松的事情,而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往往需要更多的勇气和决心。真的希望,每一个在学校过早放弃自己的学生都能有这样的见识。
总之,《超脱》是一部包含太多涵义的电影,看完之后我内心充斥了并不是放松,而是更多的苦闷。虽然不建议内心不够强大的人观看,但它真的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⑨ 电影超脱影评
电影超脱由托尼凯耶执导,这个喜欢关注社会问题和阴暗面,擅长纪录片的导演。在影片中也加入了很多纪录片摄影手法,例如拉长镜头,人物特写,人物对白访谈等。单单从电影名就很让人引起深思,究竟要超脱什么?要跨越什么?外文名为Detachment,翻译为中文是分离,冷漠。他还有一个译名是人间师格。这不禁让我想起太宰治的“胆小鬼连幸福都会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有时还会被幸福所伤。在还没受伤之前,焦虑的想要尽早持续原状的分开,并散布着与往常一般自娱娱人的烟雾。”
超脱无疑是这种题材的影评,孤独,压抑,迷茫,绝望,焦虑,犹如困在笼子里的胆小鬼。但它同时也引出很多教育问题。从不同角度映射出很多观点。
在整部电影中无不充斥着灰色调,通过压抑的文字搭配铅笔画来引出故事线。影片开始在昏暗的房间对享利进行访谈但未见访谈人,用了人物面部特写,享利表情很绝望窒息,抗拒访谈“请出去”。这其实是他内心抗拒面对自我,把自己圈困在自我格局里。孤独压抑的内心犹如捆绑了他的双脚让他不能处理与人的关系。
“每一天结束,也许你是常人中的偏执又疯狂的那一个。你急于融于人群,因此又一次变成了随波逐流的群居者。为此你付出的代价,是一种长期的超脱的痛。” --亨利·巴斯
这不正是当代人冷漠背后的起因?随波逐流,不知道自己该安放何处,长期深受麻木现实的侵犯,偏执,放纵孤独无时无刻侵扰我们。
享利是个代课老师,这份工作避免与人发生密切的联系,他抗拒与同事交心,在一个个学校中短暂流放。然而产生他这种封闭性格的起因源于幼时亲眼看到母亲服安眠药自杀,这在他的脑海心灵上是挥之不去的阴霾。“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在片中引用了加缪《局外人》中的一句话,灵魂得不到归属这让恳利无能为力,疲惫不堪。
当他第一次到达任课班级,叛逆的孩子直接把他的包扔到墙上。“听着,那个包没有任何感觉,它是空的。我也没有提供你损害的某种感情。”
他要求孩子们写下当你去世时你的家人或朋友可能会在葬礼里对你说什么话。孩子们没有一个肯认真思考,写下的是些荒唐淫乱的文字,其中有个孩子Meredith认真写下她的父母可能会对她说的话。M在这堆孩子里面是个真正有良知的人,她喜欢拍照画画,在她的作品里是一些压抑的人物,空荡荡的教室,昏暗的走廊,黑白的影像像难弄走的污渍一样,让人震撼亦让人心疼。个体的孤独压抑同时造就了她独特的艺术形式,她的艺术才能被全力激活,父亲斥骂她不要弄这些阴暗的东西嘲弄她的胖让她减肥,本来因肥胖而自卑的她在父亲的谩骂中满满低到了土壤,她像埋藏在土壤的一朵纯洁真情的小花,在潮湿冷漠中独自开放。Meredith第一次见到H认为他是唯一懂她的人,少女企图向他寻求帮助,她痴迷于拍各种角度的h,试图从影像中窥探他的灵魂,她与h在教室中交谈,她向他寻求帮助她渴望他接受她的情感,但H拒绝,他害怕与人过多交谈害怕别人窥探自己的内心别人揭露他的伤疤。M的激动哭泣被女教师所撞见,“你们在干什么”她很吃惊认为H是个老变态。这反而揭露了H童年的疤,他激烈反击“我不是一个恶心的老男人,她只是需要一个人和她谈话。”影片中并未直接描述H童年发生什么,通过碎片记忆回顾,镜头的把控角度,我猜想母亲与外公是一段特殊关系,母亲由于被精神异常的外公性侵不堪忍受而服药自杀。
与失足少女Erica在深夜的公交碰面,两个同样孤独的人,对于孤独麻木两人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一个在深夜痛哭,一个沉溺在于陌生人色情交易。同样困在格局的两人在过后也成为超脱自己内在的对象。在第一次男人拒绝回避了她,而在第二次H带少女回家,有伤痕的少女让他想起母亲,他给少女擦药,东西吃。眼神无时不刻不透露着温情,他很惊奇他会做这种事。
影片中还有虐猫情节,当男孩把猫打死四周都是互相围观的人,没有人阻止这种暴行,少年们迷惑地看着这个“血肉馒头”,在H询问男孩,“你感觉如何”“我和猫一样被困住了”。
在外公濒临死亡时,精神错乱的外公把H看成了母亲,他很后悔问着原谅父亲了没,H装成母亲说原谅了他。
H是个现实主义,他深知自己众多问题无法给予少女过多感情,他们都需要足够的空间,不顾少女哭泣毅然送她去青少年治疗中心。
H喜欢记日记,他喜欢把感情发泄投诉于笔尖,在后面也送给了M笔记本“若将痛苦写下,就不在受其纠缠。”但H毕竟是压死M的最后一根稻草。
M自从被H拒绝交谈后,她把自己困在房间里,她一下下剪下照片把照片贴出大大的照片墙,用面粉浆破碎糊着,她认为无人能理解她。她做了很多白色的微笑蛋糕,但却只有一个黑色的伤心蛋糕,她把微笑留给了别人,而自己确是伤心的。她给了H一个微笑蛋糕,在H身后吃了伤心蛋糕,一下咬,一下掰着吃。默默地注视着H背影随后慢慢倒下。曾经是班上最有良知也是最纯洁的人,她死在H的手上,死与他的冷漠,死无他该死的距离。
H彻底震惊了,他哭着说我一无所有。
H在讲台上对学生们讲“我穿过走廊,走到教室,你们当中有多少人,曾经感受到施加在你身上的某种重压?我曾经有过。”H让同学有这种感觉的举手让人吃惊全部人都举了。“好的,爱伦坡在100年前描写过这种感觉。诚如我们读到的那样。我们知道厄舍屋不仅仅是一座老旧的,摇摇欲坠的城坻,它还代表我们自身的存在: 在那年秋季枯燥,灰暗而瞑寂的某个长日里 沉重的云层低悬于天穹之上 我独自一人策马前行 穿过这片阴沉的,异域般的乡间土地 最终,当夜幕缓缓降临的时候 厄舍府清冷的景色展现在我眼前 我未曾目睹它过往的模样 但仅凭方才的一瞥,某种难以忍受的阴郁便浸透了我的内心 我望着宅邸周围稀疏的景物 围墙荒芜,衰败的树遍体透着白色 我的灵魂失语了 我的心在冷却 下沉 显出疲软的病态。”导演在H讲述时穿插了画面,但H讲述完教室突然变成废墟。这只是为了让这文学变得更加真实性,灵魂荒芜随后变成废墟。但又把这讲述内容放在片后,是否想表述我们都同样有一段荒芜无力的感受,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最后H去看望了少女,接纳自己,同时看到了人生明朗的一面。
这部电影导演将矛头指向教育问题,问题少年与在教育当中并未取得成效的老师, 但其实不同国家的教育都有一个共同面就是老师带领孩子感兴趣的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