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萨利机长好不好看 电影萨利机长好看吗影评及介绍
当别人在塑造英雄时,这部电影在谈什么
一场成功的迫降挽救了飞机上所有的生命,这样一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相信很多人都会错以《萨利机长》是一部传统的美式英雄之作,但这部电影却恰恰剑走偏锋的反其道而行,透过反英雄主义的人文关怀,构筑了电影尤为深刻的内在纵深。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这位已然年过耄耋的奥斯卡金牌导演,这一次将目光聚焦到了一起成功的飞机迫降事件上,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的一架飞机在起飞不久便遭到撞鸟事件,导致双发动机同时停工,飞机失去动力,主人公萨利机长并没有听从航空塔台的命令将飞机返回机场,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将飞机迫降于了纽约哈德逊河上,且未造成一人死亡,于此萨利机长也成为了当时红极一时的美国英雄。
《萨利机长》的画龙点睛之笔在于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将一个发生在现实中再为传统不过的美式英雄故事跳出了套路的桎梏,并没有单一的用这件已然家喻户晓的真实事件来构筑电影的张力,而是用平实内敛的镜头对准了事件发生后萨利一面短时间内难以走出这起事件的阴影,一面还要面对审查委员会的质询,因为其并没有听从航空塔台的命令将飞机返回机场迫降,而是将其选择迫降在了水上,但根据事后审查委员会所谓的科学演算,飞机当时完全有能力飞回机场,成功降落。
这个时候的萨利所要面对的问题已然不再仅是自身难以走出阴影那么简单,而更是自己一意孤行将飞机迫降水上后,所要承担的后果,甚至如正如审查委员会所说,自己甚至可能才是将乘客置于险境的罪魁祸首,这样的压力相信无论换了谁都能以承受,而此时电影也用对过往的闪回倒叙和萨里的幻觉噩梦,将主人公此时的心灵世界淋漓尽致的给予了呈现,以此所缔结的反英雄主义情怀,成为了这部电影独具匠心的内在构思。
在电影最后的听证会上,萨利用35秒的本能反映时间来证明了自己决策的正确,这个时候电影也才是真正点出了自己的核心观点——人的价值,当面对突发情况的时候,人不可能如同机器一般马上做出最为精准的反馈,但此时对于一架失去动力行将坠毁的飞机来说,每一秒又都显得如此珍贵,而萨利用自己数十年的飞行经验所做出的决定,才是成功挽救这场灾难发生最为重要的因素,由此在来回看电影前篇的种种铺垫,其实都是为了在最后一刻来形成这一强烈的人文思考。
从形式上来看,这是一部反英雄电影,但从内在来说,这又是一部尤为主旋律的美式佳作,因为美国电影的核心从来就不是去塑造英雄,而是透过英雄,强调于个人价值的体现,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这位老将俨然绕过了这个逻辑,用极具人文关怀的着点,完美诠释了这一核心的真谛。
2. 如何评价电影《萨利机长》
美国主旋律电影,剧本很扎实,从各个角度进行叙事,节奏上中规中矩,不过分煽情,最主要的是真实事件本身就足够让人动容了。有兴趣可以看看~
3. 《萨利机长》观后感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萨利机长》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萨利机长》这部影片给了我们一个美好的结局,但是,就我个人而言,不管到最后结果怎样,萨利机长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他靠着自己40多年积累来的经验、过人的胆识和正确的决断换来了全飞机100多人的生命。当然,工作人员正确的引导和乘客们有序的撤离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认为萨利机长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还有其中一段让我很揪心,就是萨利机长边跑步边思考那些细节,明明知道自己尽了最大努力,还要那么难过,况且结果还是好的。也许,通过这个我们应该明白,永远都不要以你个人为单位来怎么怎么样,它在社会和现实面前从来都是不得不妥协的,让我们在各种不成文的条条框框下生活,这虽然确保了社会的井然有序,却也扼杀了我们个人选择生活的权利。
好久没有看2D电影了,没有了3D的视觉效果,反而感觉更真实。大概是年纪大了容易有感触,看这样一部小人物英雄的电影,居然落泪好多次。
飞机迫降前和乘客感同深受面临死亡危机的惶恐,感触无论我们如何说自己看淡生死,死亡当前,一样恐惧无助。机长副机长面临苛刻审查时,感叹40年的飞行业绩,却要由这次事件中的208秒做总结。想到人们喜欢用一次对一个人做判断,而不是一直或一贯,你我是否都经历过这样的委屈?敬佩在巨大压力下,Sully机长依然冷静地指出模拟飞行中忽略了人性的影响,在关键时刻扭转局面,最终得到公正的对待。
可是有多少人有能力有信心多到这样?如果当时Sully机长在巨大压力之下失去信心,任由模拟飞行和没有经验的听证会做出判断,那岂不是成就人间冤案?在听完黑匣子录音后,机长副机长激动地要求退场休息,他们骄傲在关键时刻一起努力,做了准确的决定,拯救了包括他们自己155个鲜活的生命。一直觉得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不是有多少成就,不是爬到什么位置,而是你是不是会有这样一起同心,一起努力,危难时刻会和你站在一起,热血的兄弟姐妹。审查委员会看似苛刻不近人情,但实际上,只有他们这样严谨认真地遵守流程监管,才可以避免将来的侥幸和因此带来的灾难。不仅仅是他们,飞机迫降后,20分钟内,纽约有20xx名救援人员达到现场参与救援,避免幸存的乘客被冰冷的河水冻死,这个不是简单的个人善意行为,而是社会背后强大的国家机器系统在起作用。
然而,无论是国家机器如何强大,还是科技如何先进,在人性的社会里,总有系统和科技无法控制或解决的个案,这个时候也就需要Sully机长这样的超级英雄。可是,超级英雄有他多年的经验和专业素养,以及背后团队的支持,如果你没有却要乱逞英雄,那结果恐怕是混蛋的下场。
总之,值得一看的电影。推荐。
几个月前在某电影公众号上看过这个电影的推荐,加上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汤姆·汉克斯主演,本身就是质量的保证,所以一上映就去看了。
影片根据全美航空1549号班机水面迫降的真实事件改编,格局虽小,视角却很独特,没有将重点放在机长如何冷静处理突发状况和如何迫降,而是围绕事件发生后的事故调查过程展开,期间穿插主角的回忆还原事件全貌。听证会是全片的高潮,当电脑模拟画面证实机长所说是正确的时候,真是激动万分,好想站起来为他鼓掌。
汤姆·汉克斯几乎是独角戏一般,将一位经验丰富的机长演绎得近乎完美。迫降时他沉着冷静,从容果断,和副机长配合默契,成功拯救了所有人;调查中,在同时面对外界的歌颂、调查组的指控、家人的忧心忡忡三方巨大压力时,他内心又是无比的焦虑和煎熬,甚至是强烈的自我怀疑,表演非常成熟到位。影片叙事手法也值得称道,稳重简练,不花哨,不过分煽情,一部英雄题材的主旋律片能这样很难得,结尾在副机长的一个诙谐玩笑中戛然而止,干净利落。
看完最大的感受,除了法治社会的严谨和正义,还有面对灾难时人的反应,就像机长所说,并不是没了他这件事就不成立,而是各个部门协同配合才能达成最后的圆满结果。很感人。
我是绝对不允许自己错过到电影院去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的。
我只是万万没想到,片尾出现的真实生活中的萨利机长和他妻子竟然如此有气质,比扮演他们的汤姆汉克斯和演员妻子更让人眼前一亮。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觉?最近好莱坞的电影有回归表现人类本我的趋势?
不再只是一味以炮轰烂炸视觉效果来刷新票房的惯用套路。技术只是实现电影方式的表现手段而已,而不是主要目的。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技术是用来为表现故事服务的,《萨利机长》也好,《深海浩劫》也好,完全不是靠视觉特效来吸引观众的,而是靠故事,人性展现的细腻口碑而传唱。这一点,我好感动。我希望可以坚持。
本片最启迪我的是,萨利机长不仅仅是在208秒的危急状态下救了全机155人,更自救了两次。第一次,当然是在事故时救全机人的同时救了自己。第二次,是他在被调查中再次自救。
首先,我们不可以先入为主的认为萨利机长一点错都没有,为何要接受这样不公平的检查?但是本片不是要塑造一个反派或者一个坏人。这样的调查恰恰说明了美国人在处理各种类型事情的严谨和谨慎,这样子的精神才能保证未来出错率的最低化。所以,萨利机长被调查是一件必需要经历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的心理压力和冲击也是他必须要面对的残酷现实。
其次,也许全世界都已经往他一边倒了,但是真正最后能救自己的还是自己。当面临对自己的投诉和怀疑时,不可以抱着侥幸的心理,或者被全美国的崇拜冲昏头脑,也不能自暴自弃,更不能怨恨报复。冷静的萨利机长,在面对这样的压力时,他再次选择了自救。他用最积极的态度去为自己找证据,用充足的理由和准备来面对威胁和挑战。
没有什么偶然性,很多事情都是必然的。比如,面对208秒的危急,萨利机长是用的40年的飞行经验化险为夷。那么,面对下半辈子的事业和生活,他用了48小时为自己找来有理有据的说服证据。这点让我备受启发。
真正能够帮助自己的还是自己。不能遇到困难和压力就放弃或者埋冤。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就像我昨日抱着可以学到管理项目的心态去听培训,结果后来发现,项目管理最重要的还是人。所以,无论什么事情,最终解决方式没有任何科学,技术,他物能够帮助,还是得靠人,这个人就是自己。
每个人都会受到来自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面对压力,如果你消极,事情就会按照消极的方式发展;如果你积极,且明白自己是自己的救世主时,那么事情就会迎向好的方面。
每次看完一部有意义的电影,就会多明白一个道理,人总是在慢慢学会长大。谢谢电影。
影片《萨利机长》讲述的是,机长萨利驾驶的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在起飞不久就遭到了群鸟的撞击,导致两架发动机全部熄火。在这危急关头,机长将飞机成功的迫降在了哈德逊河上,飞机上的人员全部生还。但是,事后相关部门对他进行了调查,认为他这个选择是错误的,因为迫降在河上实在太危险了,相关部门一致认为,这架飞机完全可以返回机场或者迫降到附近的另一个机场。
在听证会上,相关部门称,当时飞机上的各种参数显示,完全可以返回机场。并且他们利用这些参数做了模拟,结果是完全可以成功降落。当时听证会场一片寂静,这时萨利机长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A、这个结果是经过多少次演练之后的;B、是否事先就知道机场的转向;C、有没有考虑当时情况下需要思考的时间。相关人员回答说:这个结果是经过了17次演练之后才得到的,操作员事先知道机场的转向,没有预留思考时间。
当飞机出现险情时,机长根本没有机会去演练,他需要做的是如何挽救飞机上的全部人员。经过商议,相关部门预留了35秒钟的思考时间,尽管当时机长是用了208秒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应对当时的危情。再次模拟的结果是:两个机场都迫降失败,会造成机毁人亡的结果。会场再次的安静了,片刻之后,掌场响起来了,相关部门肯定了机长当时的操作。
很多时候我们都太依赖于数据了,好像这堆数据就能给我们准确无误的答案似的。比如我们很多人添加衣服并不是依靠自身的感受,而是依赖于天气预报的气温。我们太过于依赖数据,从而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现场的实际状况,这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发生了机械故障的飞机,可以说每一秒都在变化,当然是要根据当时的情况来见机行事,而不是依照数据按部就班的处理。
影片讲述了在飞机失去动力时萨利机长当机立断将飞机于河上迫降并使155人全部获救却不断遭受调查质疑,最后证明萨利机长是一个完完全全英雄的故事。
影片寓意深刻,我只想浅谈一点关于一些我所注意到的细节问题。首先是空姐,给人的印象是训练有素,在有了飞鸟撞击的猜测以后,丝毫没有显示出慌乱,而是面带微笑,镇定自若,安抚乘客,冷静的告诉乘客要怎么做,给人以信任感。不同于国内空姐是吃青春饭,挑选空姐的要求是"瘦、高、白、秀、美",美国更注重的是体贴的服务与经验老道的紧急情况的应急反应,所以在美国,我们在飞机上看到最多的,是空妈,而不是空姐,与美好的`外表相比,作为机组成员,我想更重要的是什么,不言而喻。
还有一点我想说的是美国的救援体系,这一点十分令我感动。就是在事故发生后,可以立即、机动的调配有关力量,迅速完成救援。包括船只,军队,直升机等救援部分,红十字会等灾后后勤援助,及维持秩序的警察等,全部有效到位。不论随后的后续工作有何问题,起码在保证人的生命,即救援工作上,美国做的相当不错。当然,美国的援助体制也不是一开始就十分完善,在一开始,美国的救援体制十分拖沓,无效,机动性差,军队也是重反恐而轻赈灾,更不用说与红十字等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了,可以说,在卡特里娜飓风之后,美国的救援体制才渐驱完善,而期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有制度化的批评机制促使救灾体制不断地更新、调整,而我国我国尚缺乏这样的制度化的、有效的批评机制,网络批评也处于无序状态。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马云说过"中国最大的危险不是GDP跑7还是跑8,跑6又怎么样?只要我们喝的水是干净的,空气是好的,食品是安全的。穷一点还能活得长一点。"同样,,我们不应纯粹注重中国人的"面子问题",更重要的是"里子",才是衣服是否舒适的关键。
由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空难大片《萨利机长》即将于12月9日登陆全国IMAX影院。12月6日,IMAX在上海举办提前观影会。银幕中逼真震撼的迫降过程令人窒息,然而不少观众认为伊斯特伍德对人物、情感、故事的把控更让人着迷,并惊叹于年近九旬的东木这次如此温情脉脉。
和许多好莱坞顶尖导演热衷尝试新技术一样,年近9旬的“东木大神”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早在筹备拍摄《萨利机长》之初,就被全新的IMAX65毫米摄影机“圈粉”,最终几乎整部电影都采用了这台摄影机进行拍摄。当天在影院观看该片时,银幕中平时常见的上下黑边消失不见,观众能在全画幅的呈现中体验到多出26%的画面细节。成千上万的飞鸟群潮水般撞向驾驶舱窗户、引擎熄火后飞机与纽约密集的高楼大厦擦身而过等众多关键镜头延展铺满整个银幕,完整的空间纵深感将当时千钧一发的紧张气氛表现得更加饱满,令观众仿佛置身机舱中,也经历了一场惊人的空难生还奇迹。
当天出席观影的还有来自中国民航飞行员协会的成员,这些承担一线飞行任务的航空公司机长和机组人员也盛赞导演拍摄极具专业性和现场感。不少观众在观看完影片后也通过微博分享了观后感。“看电影阿郎”认为影片最好的一点就是回到电影本源,“导演对人物、情感和故事更着迷,虽然剪辑等技术都堪称鬼魅,但它并未大于电影的基本层面,规规矩矩但处处闪烁着耀眼的才华。对人的凝视大于对英雄的仰望,情感与审视剂量精准。这也只能是这个年龄的伊斯特伍德,才能拍出的电影,简洁的复杂,轻盈的厚重。”账号“航空物语”在微博写道:“纵观全片,紧急降落的过程并不是重点(但依旧扣人心弦),而萨利机长在事故调查方有充分证据指控水上迫降是错误决定的情况下,如何艰难地自我救赎,才是更大泪点。”“艾米爱电影”则惊叹于年近九旬的东木如此温情脉脉,“没想到CE到了老年以后,执导的电影竟是如此的温情脉脉,不再那么破马张飞式的张扬,平凡的人在危机时刻,也有能力做出超凡卓绝的事情。”
4. 看完《萨利机长》,你有什么感受
《萨利机长》这部影片给了我们一个美好的结局,但是,就我个人而言,不管到最后结果怎样,萨利机长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他靠着自己40多年积累来的经验、过人的胆识和正确的决断换来了全飞机100多人的生命。当然,工作人员正确的引导和乘客们有序的撤离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认为萨利机长是值得我们尊敬的。还有其中一段让我很揪心,就是萨利机长边跑步边思考那些细节,明明知道自己尽了最大努力,还要那么难过,况且结果还是好的。也许,通过这个我们应该明白,永远都不要以你个人为单位来怎么怎么样,它在社会和现实面前从来都是不得不妥协的,让我们在各种不成文的条条框框下生活,这虽然确保了社会的井然有序,却也扼杀了我们个人选择生活的权利。
5. 萨利机长影评观后感
萨利机长影评观后感
改编自真实故事的电影,可以说是电影界的一个类型片种了。就像动作片,科幻片一样,改编真实故事的电影应该也需要一个短标签。但电影因为有自身的娱乐和戏剧属性,所以电影作为通俗艺术,即使现实中发生的事件再夸张,还是需要添油加醋的加上一些改编,让电影更具有观众缘。
《萨利机长》是根据20XX年1月15日全美航空1549号班机发生意外改编的电影,在说电影之前,我们可以先了解电影的强大阵容,导演是美国著名的正派硬骨头特林特伊斯特伍德,拍过《廊桥遗梦》等经典著作。主演则有我们熟悉的汤姆汉克斯主演,他的作品就不用多做介绍了,是好莱坞的常青树。不过近几年作品平平。而且巧的是大部分都和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有关,比如《飞利浦船长》和《间谍之桥》。
电影当然是值得推荐一看的,在美国上映到截稿期,被某些刊物评为近期最受好评的电影,票房也一路攀升,在国内外电影平台评分也非常的高。同时也能感觉到影片是奥斯卡种子选手。
影片改编自1549号航班事件,是由一班美国全美航空公司由纽约市拉瓜迪亚机场起飞,飞往华盛顿州西塔克西雅图-塔科马国际机场的每日定期国内客运航班。2009年1月15日,一架空中客车A320-214负责该航线,在起飞爬升过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击,导致两个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驾驶舱机组人员在确认无法到达附近的2个机场后,决定于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结果是机上共155人全数生还,该事件也被称为“哈德逊奇迹”。
影片气质古典稳重,没有刻意去煽情也没有过多的表现动作特效场面,点到为止,重点放在事后讨论机长是否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也就是重点放在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和机长之间的博弈上。影片的核心也就是在讨论,萨利机长的举动,是英雄,还是骗子。
下面我们根据影片的剧情,分别来看看电影和真实事件中的出入。
在20XX年1月15日下午3点26分,飞机在纽约拉瓜迪亚机场起飞。但起飞一分钟左右,机长向机场控制塔报告,指飞机上两具引擎都遭受鸟击而失去动力,要求立即折返机场。机场方面随即指示1549号班机立即折返,但萨利机长发现不能掉头折返机场,于是准备安排客机飞往新泽西的泰特伯勒机场作紧急降落;但其后机长又发现当时飞机的高度及下降速率,无法让客机安全降落于泰特伯勒机场。于是,机长决定避开人烟稠密地区,冒险让客机紧急降落在贯穿纽约市的哈德逊河上。
这些都在电影里比较真实的得到呈现,只是在电影中飞机在与河面撞击的最后一刻,依然能清楚的听到塔台的声音。而真实情况里塔台在机长告知即将迫降在哈德逊河23秒后失去就班机联系。这个和真实有些许出入。
飞机迫降在河面之后,由于撞击过大导致货舱门以及飞机后门被水撞开,接近0度的水瞬间涌进飞机。此时飞机上的人保持秩序让年幼小孩或妇女先下飞机,然后在河面等待救援,在等待救援的时间里。所有人都停留在救生艇没有乱动。
而在影片中,一位男的因为感觉自己离岸边还挺近的,于是直接跳进河里想靠着自己的本事游过去。但too young too simple . 在纽约的大冬天冬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外还有一个女的也自己跳进水里,最后被直升飞机的消防员救下。这些在真实发生的事件里都没有。
萨利机长被认定为在事故几周后一直有创伤心理压力紧张后群症。出现幻觉和失眠。经常感觉自己往下坠。影片通过各种夸张的特效手法真实还原展现。影片的一开始就是萨利机长做的一个噩梦,这个梦是他按照塔台的要求想飞回地面机场迫降结果没有成功撞向了大楼。而真实情况萨利机长当让没有做过这种梦了。这只是影片开头为了吸引人而做的一个特效炫技。
而在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的内部调查里,远比影片要来的繁琐和细致。恨不得把你所有的档案都拿出来调查。但影片为了增加戏剧性,稍微把NTSB设为了和萨利机长的对立面,没有了感性,所有问题都咄咄逼人,并且一开始就有认定萨利机长把飞机迫降在河面反而让乘客更危险。而在真实情况里,NTSB对萨利机长和副机长提出的问题都是有理有据的,并没有故意抓萨利机长的小辫子或者不承认萨利机长的英勇冷静行为。
在这里科普一下,飞机如果发生事故,能迫降在地面绝对不会选择迫降在水里。迫降水里一定是下下策。大家可以试想一下,一个有轮子的飞机降落在专门铺好的.跑道好还是落在软软的水面好。而且飞机迫降在水面以后,飞机会在数分钟内迅速沉没。更重要的是,迫降在地面是为了更方便后期的救援。而救援的时间,就是决定生还者的黄金时间。
在影片最后的公开听证会上,大家开始online在线去看电脑模拟和人为模拟1549航班双引擎实效的状态下,是否可以成功迫降在两个靠近的地面机场。都得到成功验证可以迫降在地面机场。而此时萨利机长开始发飙说飞机被鸟撞击后你们马上飞回地面,这样做根本没有加上人为紧张时间和考虑反应时间,当然可以成功飞回地面。于是NTSB才加上35秒的反应时间,从而验证得出,唯一的迫降选择,只能是哈德逊河。
这是影片和真实情况出入最大的地方,因为影片把NTSB设定成是对萨利机长有敌意的一方,所以各种不谨慎不考虑不作为都放在了NTSB以烘托萨利机长的伟大,但真实情况是NTSB早就把反应时间和人为因素考虑进去,整个听证会其实都是非常严肃和理性的。当然真实情况NTSB还质疑为何当时选择河面迫降的时候萨利机长没有开启飞机水面迫降装置。
当然了,这些都不排除萨利机长因为这一飞机事故成为了美国英雄。
总体来说,影片的对真实事件的还原度已经非常高了。汤姆汉克斯为了表现出现实生活中真实机长的害羞和冷静,在整部影片的表演上表情和动作都没有太大的起伏,以不变应万变,把影片的重点放在对事件的陈述和思考上,而不是让个人表演去先声夺人。这沉稳的表演手法更让影片有纪实的味道。
很多人也会在看完影片后说,人都全部生还了为何还要这么刁难机长,其实正是因为有这些严谨的机构和严肃没有情感的条款和规章制度,才能为将来减少更多的灾难做防御,以及增加经验,取长补短。
质疑本身,往往就是进步和发掘真相的动力。对于一起事故而言,更是如此。
;6. 如何评价萨利机长
《萨利机长》是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汤姆·汉克斯、艾伦·艾克哈特等主演的传记类纪实影片。该片以2009年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迫降的真实事件为背景,讲述了航班机长切斯利·萨利·萨伦伯格发动机失效的情况下,成功在水面迫降,从而拯救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生命的英雄事迹及背后的故事。
7. 如何评价电影《萨利机长》(Sully)
看得我泪流满面。
这个电影是基于真实的航空事件改变的,机长萨利正是靠自己过硬的技术和极强的心理素质才成功的解救机上数百名乘客。看完电影不得不说,真的感谢这个机长。如果我当时处于那样的一个飞机上,飞机上却没有一个像萨莉一样的机长,我恐怕连跟家人道别的机会都没有,这是多么的让人难受和崩溃啊。
8. 萨利机长好看吗
《萨利机长》是由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传记剧情片,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汤姆·汉克斯领衔主演 。
影片根据2009年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迫降事件航班机长切斯利·萨利·萨伦伯格的真实英雄事迹改编。讲述了萨利机长在发动机失效的情况下,成功迫降拯救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的故事
该片于2016年9月9日在美国上映,2016年12月9日在中国上映 。
2016年12月,《萨利机长》被选为2016美国电影学会十佳电影 。
精彩指数5 推荐指数5 值得观看。
9. 《萨利机长》和《中国机长》相比你觉得哪部更好看你如何评价
楼主你好,首先这两部电影都非常的好看,两部电影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是飞机遇到状况为题材背景的电影,而要说哪个更好看。个人偏向中国机长,毕竟咱们都是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