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格尔尼卡好看吗
把格尔尼卡一种时空和线条破裂、变形但在整体结构上完整的性质进行了镜头式的分割、音乐和文学空间的介入以及导演的主观渲染,最终沦为雷乃式资产阶级的忧伤反战。 查看原帖>>
② 毕加索《格尔尼卡》的背景和当时中国的近况
1937年1月,毕接受委托为夏天即将举行的万国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子作一幅壁画。他痴痴未动笔,直到4月26日那天,西班牙古城格尔尼卡遭到空袭的消息传来后他迅速完成了该作品,基本上是格尔尼卡的悲剧触发了灵感完成了作品。
中国,就知道7月7日的七七事变,打响中国抗日第一枪。
③ 格尔尼卡2016电影女主演都演过什么电影
大偷袭
7.1
动作 / 剧情 / 战争
年代:2005
地区:美国 / 澳大利亚
演员: 本杰明·布拉特 Benjamin Bratt 约瑟夫·法因斯 Joseph Fiennes James Franco
导演: 约翰·戴尔 John Dahl
④ 电影 格尔尼卡 到底想说明什么
背景:二战作者:毕加索(毕加索称这是纳粹的作品)图中人物:(我忘了)二战时格尔尼卡手纳粹攻击。毕加索把悲愤画了出来
⑤ 格尔尼卡之树好看吗
超现实主义讽刺战争影片。邪典电影。口味还是比较重的。BGM很有实验电影的feel创造出了更契合超现实的效果。背景应该是1937年的四月、西班牙的格尔尼卡在西班牙内战中遭到纳粹德国空军的轰炸。毕加索也有一副著名的壁画命名为格尔尼卡是描述这场战争所造成的混乱和痛苦。这部电影有许多超现实主义元素下的美丽景象、更多的则是令人震惊的画面、亵渎污辱宗教、酷刑和虐待等等。有个场景两个官员的湿吻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讽刺了当今的政治和社会。对于喜欢艺术影像和超现实主义影片的不要错过。 查看原帖>>
⑥ 格尔尼卡之树怎么样
超现实主义讽刺战争影片。邪典电影。口味还是比较重的。BGM很有实验电影的feel创造出了更契合超现实的效果。背景应该是1937年的四月、西班牙的格尔尼卡在西班牙内战中遭到纳粹德国空军的轰炸。毕加索也有一副著名的壁画命名为格尔尼卡是描述这场战争所造成的混乱和痛苦。这部电影有许多超现实主义元素下的美丽景象、更多的则是令人震惊的画面、亵渎污辱宗教、酷刑和虐待等等。有个场景两个官员的湿吻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讽刺了当今的政治和社会。对于喜欢艺术影像和超现实主义影片的不要错过。
⑦ 毕家索的画《格尔尼卡》怎样欣赏
战争之罪——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
[ 2010/11/18 12:24:59 | By: 大师 ]
战争之罪——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
安吉天略外国语学校 饶 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理解象征性和立体主义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出的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
象征性与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
课前准备:
学生:A4纸、课本、铅笔等。教师:自制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3-5分钟)
1、播放一段战争片段,引导学生仔细观看,思考:影片中哪些形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2、谈谈你的观后感:影片中哪些形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3、尝试表现:以影片中印象最深的形象为素材,用徒手画尝试勾画一个艺术形象,可作变形或夸张处理,不必画的太具体。——机动
4、出示一幅与战争有关的作品《格尔尼卡》,问:作者是谁?作品名?
5、导入新课,出示课题:战争之罪——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
二、初步感知(2分钟)
1、提问:第一次看到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
(满、乱、压抑、无中心、视觉冲击力强、支离破碎、恐怖……)
2、小结:满、乱、支离破碎……(画面中似乎布满了可供我们观赏的内容,以致于我们的眼睛不得不在画面上看来看去。)那么,毕加索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构图呢?我想现在大家在头脑中一定有了很多的问号?
三、自主探究(8分钟)
1、自学课本,思考问题:
① 《格尔尼卡》的创作时间?画种?作者?(1937年油画)
追问:随意说说毕加索是怎样一位画家?——西班牙人 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画家
② 《格尔尼卡》是怎样诞生的?毕加索想表达什么?(愤慨、抗议、同情)
追问:1937年在我们中国又发生了那些类似格尔尼卡的事件?
(7·7卢沟桥事变,12·13南京大屠杀——前面短片摘自电影《南京大屠杀》)
③ 有人说毕加索“多才”、“多产”、“多变”,你怎么理解?
多才——在油画、版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等各种艺术领域都有杰出表现。
多产——毕加索的一生究竟创作了多少艺术作品,将永远是人类美术史上一个难解的谜。到现在为止,毕加索的作品被发现的就有6万余件。
多变——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大致分为:“蓝色时期”(忧郁)、“玫瑰红时期”(幸福)、“黑人时期”(几何化)、“立体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抽象主义时期”——《格尔尼卡》是“立体主义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2、毕加索各时期作品欣赏。
3、小结:毕加索的作品确实令人费解,但当你了解了他的艺术语言后,你就可以很顺利地进入他的艺术世界,进而得到精神享受。
四、合作探究(15分钟)
1、通过刚才的自主探究,大家对毕加索及《格尔尼卡》都有了进一步了解,接下来我们以4人为一组,围绕《格尔尼卡》这幅作品小组合作探究,思考:
⑴ 仔细观察,画面中都有哪些形象?
⑵ 这些形象都有什么特点?(从动作、表情上加以分析)
⑶ 这些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⑷ 为何用黑白处理方法而不是用彩色的?哪种方法更适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全画只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恐怖、哀痛的气氛)
2、各组选定代表上台讲解(当小老师)。
经过各组的热烈讨论,现在我们请出各组的代表上台来当小老师,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参考答案
画面形象
表情动作或形状
象征意义
抱孩子的母亲
抱着孩子、仰天痛哭
失去亲人的西班牙人民
举灯的女人
伸长胳膊、举着灯、灯光射向四周
(教人联想到纽约的自由女神)
求救的人
举着双手,抬头向上呼救、恐惧、无奈
象征战争中所有受苦受难的、受到残害的西班牙人民
奔跑的人
奔跑、痛苦、渴望、希望
断臂倒地的战士
拿着断剑、倒地、顽强斗争、死不瞑目
鲜花
盛开的鲜花
寓意画家对死难者的哀悼
灯
锯齿状、向剑一般发出犀利的光
光明、和平、希望,寓意法西斯的罪恶在灯光里暴露无遗
马
被刺伤、仰头嘶鸣
正在遭受灾难的西班牙人民
牛
龇牙咧嘴、冷漠
法西斯的冷血、残暴邪恶
和平鸽
飞翔
和平、希望
具体分析:
① 你能找出“哭泣的母亲”吗?
a、分析动作表情:抱着孩子,张大嘴——在干什么——仰天痛哭
b、由这个表情看出这位母亲内心是怎样的?(痛苦、悲伤)
c、为什么痛苦?(因为怀里的孩子死了)
d、她在作品中仅仅代表她自己么?还代表哪些人?(所有战争中失去亲人的人——这其实就是这个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
象征——就是用以代表、体现、表示某种事物的一种物体或符号。通常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义。
② 拿灯的女人、奔跑的人、呼救的人在哪里?
躺在地上的是什么人?为何手持断剑?
问:这些人物表情上有什么共同特点?都象征着什么?
③ 高悬的灯象征什么?
(光明、和平、希望,寓意法西斯的罪恶在灯光里暴露无遗)
④ 牛、马表情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
a、马的嘶鸣象征什么?——痛苦的人民
(马——仰头哀鸣、痛苦——画家曾公开表示马在这里象征着人民)
b、牛头代表什么?用恰当词语描绘它的表情。
(牛——面无表情、龇牙咧嘴、冷漠——象征法西斯的残暴与邪恶)
c、问:为什么把象征法西斯的牛画在画面中?画家想突出什么?
(对比——更有震撼力,突出法西斯的冷血与凶残)
3、学生质疑:
对《格尔尼卡》这幅作品,你还有什么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地方?
4、教师质疑:
① 画面中的这些形象是完整的,还是破碎的?为什么要这样表现?
(破碎的形象——更具震撼力,更能打动观众)
② 作者采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手法,使得画面具有如此震撼力?
(夸张、变形、象征、对比、立体主义)
出示放大的人头、马头、牛头,分析比较。
与真人、真马、真牛比较,有何不同?——夸张、变形
人头、马头、牛头仅仅代表3个形象么?——象征意义
课件演示毕加索作品中的人头是怎么画出来的?——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产生于法国,是将物体多个角度的不同视象,重新组建在画中同一形象之上,使观众可以同时欣赏到形象的各个角度,这是一种新的造型方式。毕加索是其重要的创始人;1907年《亚威农少女》就是立体派的开端。例如在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一画上,正面的脸上却画着侧面的鼻子,而侧面的脸上倒画着正面的眼睛。
5、再次谈感受。
通过刚才的合作探究,对于《格尔尼卡》大家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果现在让我们再来欣赏这幅画,你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感受到——悲惨、痛苦、死亡、恐惧……)
6、故事激趣——机动
① 导语:毕加索是一位世界闻名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不光我们大家喜欢,就连那些德国法西斯们也是爱不释手。
② 讲述小故事:二战期间,德国的将领和士兵经常出入于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可是这些不不速之客受到的却是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他的油画《格尔尼卡》的复制品。一位德国军官指着这幅画问毕家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面色严峻地说:“不!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③ 师:为什么毕加索说“这是你们的杰作”?——其实一切尽在不言中,正是法西斯的暴行,才造成了《格尔尼卡》中的人间悲剧。
7、小结:
控拆战争的暴行给人们带来灾难,《格尔尼卡》这幅作品无疑是成功的,作者毕加索采用破碎、夸张、变形、象征性的形象、黑白灰的色彩、不安的构图、对比度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慨与抗议,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五、自主表现(7分钟)
1、思考:对比毕加索《格尔尼卡》的创作方法,你觉得上课之前,你创作的徒手画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机动
2、练习要求:
①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请你以“战争之罪”为主题,尝试用立体主义、变形、夸张、象征和寓意等手法来创作一幅关于控诉战争罪恶、支持和平的画。(可在前一幅画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再创作)
② 不要只表现残酷的一面,也可以把自己的“希望”、“想法”表现在画面上。
六、展示评价(2分钟)
1、说一说创作心得(2-3个创意比较好的作品)。
2、评一评:哪一幅画的最有意思?评出“最佳创意奖”。
评价建议:
① 作品是否是否围绕主题,中心突出?
② 作品是否有创意,表现了自己的感受。
③ 画面有何优点?你有什么建议?
六、归纳总结(1分钟)
同学们,真正的艺术,从来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战争是可怕的,我们需要和平,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为自己的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课外延伸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好好欣赏这幅《格尔尼卡》,来更深入地体会作品带给我们的强烈震憾。——机动
附:问题解惑:
问题1:《格尔尼卡》一画现存于何处?(现保存在马德里,索菲娅王后博物馆)
问题2:格尔尼卡小镇现在怎么样了?(现有人口1.5万。20世纪90年代末,格尔尼卡被国际旅游界纳入地球上自然环境保护得最好、人文景观最有特色的十大“人间天堂”之列。)
问题3:现在德国人对他们在格尔尼卡所犯下的罪行是什么样的态度?(德国没有忘记那场悲剧。1997年时值格尔尼卡被炸60周年之际,德国驻西班牙大使专程前往格尔尼卡,代表总统就德国空军当年轰炸格尔尼卡表示“认罪”,并请求“宽恕”。)
⑧ 奔马图、蒙娜丽莎、格尔尼卡的欣赏
《奔马图》这件作品是画家徐悲鸿在1948年赠给史学家邓蜀生的礼物,“徐悲鸿的《奔马图》作于1948年初冬,其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三大战役,傅作义部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提议,北平和平解放在即。
背景:徐悲鸿与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等筹备建立‘一二七艺术学会’,以迎接北平和平解放这一历史时刻。《奔马图》即为画赠当时北平新华总社记者、后来中国著名的史学家、中国的美国史研究第一人邓蜀生先生的”。据介绍,《奔马图》的落款处,还题写有“蜀生先生惠存”的字样。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徐悲鸿一生所画奔马图非常多,比较有名的是右图这幅从这幅画的题跋上看,此《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艺术特色:画高3.26米、宽1.12米的这幅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的徐悲鸿平生所绘最大《奔马图》 真迹。大师采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这幅《奔马图》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
《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代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绘的丽莎·乔宫多的肖像画。它的拥有者法国政府把它保存在巴黎的卢浮宫供公众欣赏。另外,《蒙娜丽莎》也有同名电影,同名歌曲以及同名剧本。
作品简介:【名称】《蒙娜丽莎》又名《永恒的微笑》Mona Lisa 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作者】列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 【类型】油画(画板) 【尺寸】77X53cm 【收藏】现藏世界上最大的法国美术馆:卢浮宫
作品欣赏
《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另外,蒙娜丽莎的一双手,柔嫩、精确、丰满,展示了她的温柔,及身份和阶级地位,显示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另外蒙娜丽莎的眉毛因化学反应而不见了,背景曾有蓝天。据考证,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2%的愤怒。
油画《格尔尼卡》,是立体主义的领导人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是表现战争题材且具有纪念意义的作品。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纳粹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谴责和抗议。毕加索他那潜在的变现主义再次迸发出来,线条扭曲着,膨胀着,激情在奔腾驰骋,这便是《格尔尼卡》。
创作背景:西班牙杰出画家、法国现代画派的主要代表毕加索,1881年出生于西班牙一个图画教师的家庭,1904年定居巴黎。他最初的画比较写实,绘画的主题主要是对乞丐、流浪艺人、演马戏者等人物的深切同情;后来他从形式上求奇异,成了立体派的代表物。所谓立体派,是把物体分割成各种几何形体,然后再重叠、堆砌在一个平面的画幅上,因此完全改变了物体原有的形态,他创作的油画《格尔尼卡》就是他的代表作。1937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的飞机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毕加索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义愤填膺,放弃了原本创作的一幅作品
漫画格尔尼卡(10张),转而用六周时间就将此画完成。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性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因此,这幅画成为20世纪美术史上极其重要的作品。愤怒的画家毕加索,挥笔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卡》。七十年过去,这幅杰作已经成为警示战争灾难的文化符号之一,也使格尔尼卡的悲剧永远留在了人类伤痕累累的记忆中。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撕裂长空。画家以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抗议,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面对痛彻心扉的人间惨剧,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反应,格尔尼卡被法西斯空军轰炸,就是给了艺术家们一道无声的考题。有没有慈悲的情怀,就是能不能触动心灵创作的前提。毕加索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当时侨居巴黎的毕加索,受西班牙政府委托,正准备为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绘画作品。德军轰炸格尔尼卡的消息传来,毕加索震怒了,他就以格尔尼卡被轰炸为题材,依他所想来为西班牙馆作画,将法西斯惨无人道的罪行彻底曝光在世人面前。艺术的创作者,是必须悟透艺术真谛的。就像中国漫画家丰子恺所说的: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而是心灵的事业。《格尔尼卡》问世后,曾在一些国家展出,受到爱好和平者的高度评价,毕加索也因此备受世界人民的尊敬。佛朗哥独裁统治时期,《格尔尼卡》无法在画家的祖国展出。直到1981年,《格尔尼卡》才回到西班牙,实现了毕加索的遗愿。在巴黎毕加索艺术馆,曾发生了一件小事:一天,一些德国军人来此参观,毕加索发给他们每人一幅《格尔尼卡》的复制品。一名军官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回答:“不,这是你们的杰作!”战争结束后,他以法国抵抗运动战士的荣誉参加了战后第一次美展,并于1944年加入法国共产党。以后,他又参加保卫和平运动,为世界和平大会创作了宣传画《和平鸽》。毕加索为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付出了毕生的努力。
画作赏析: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这或许也是他选择画《格尔尼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残暴,代表的是凶残的德国和法西斯,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着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左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右边,一个从楼上跳下来的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在他后面,是熊熊的火焰。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 零乱的肢体从各个角度诉说着当时德国法西斯人性的残忍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胆创新者,同时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传统的艺术家。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我们看见,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可以说,这种所谓金字塔式的构图,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另外,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在这里,毕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格尔尼卡》问世后,曾在一些国家展出,受到爱好和平者的高度评价,毕加索也因此备受世界人民的尊敬。佛朗哥独裁统治时期,《格尔尼卡》无法在画家的祖国展出。直到1981年,《格尔尼卡》才回到西班牙,实现了毕加索的遗愿。这幅画中给人印象深刻的“点灯眼”、和“比目牛”成为日后毕加索的代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