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十部朋克电影,重新找到活着的感觉
五一长假荐片,不搞小情小爱小清新,也不来惊悚悬疑肾上腺,推荐十部经典朋克电影。有纪录片,有传记电影,也有纯虚构作品。观影时,试着短暂脱离当下,不忧虑,不恐慌,请像朋克一样体验最直接的情绪,把琴砸烂,嗓子吼哑,目光发直地盯着虚无的洞。如此操作一番,祝你长假后重新找到活着的感觉。
1、 《死亡乐队》(A Band Called Death, 2012)
“死亡”乐队(Death)是一支上世纪七十年代活跃在底特律的全黑人朋克乐队,光这一点就很稀奇。亥克尼三兄弟比“雷蒙斯”(The Ramones)的首专出道还早几年。他们为乐队起的名字也很先锋,“很白人”,让人忘记他们的肤色,影响力逼近“谁人”(The Who)。
乐队灵魂大卫·亥克尼(David Hackney)英年早逝,精神活得时间很久,在剩下两兄弟的乐队生涯中继续留存。2009年乐队的作品集《For The Whole World To See》重新出版,《纽约时报》为他们做了特写,巡演开启,新专辑发布。
朋克总有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脆弱感。“死亡”乐队或许因为全是黑人,所以显得格外强韧。成员的后代甚至组成一支叫“Rough Francis”的新乐队,以保证父辈的歌被继续传唱下去。
2、《席德和南希》(Sid and Nancy, 1986)
根据“性手枪”乐队(The Sex Pistols)贝斯手希德•维舍斯(Sid Vicious)的事迹改编,尽管加里·奥德曼努力饿瘦了自己,也做不到形神俱肖席德·维舍斯。克洛伊·韦伯扮演的南希把金发婴儿和金发美人的特质结合到极致,几乎令人难以忍受。
这对恋人,接吻前都要来一针,在堕落之路上直冲向终点。当“性手枪”的其他成员向乐队经理马尔科姆·麦克拉伦(Malcolm McLaren)抱怨席德,麦克拉伦笑笑说:“席德不仅是贝司手,他还是个了不起的灾星。他是一个象征、一个隐喻,他是空虚一代的面孔。”一语以概之:席德·维舍斯就是“性手枪”。
3、《西方文明的衰落》(The Declin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 1981)
1970年代,西方年轻人所见的未来一片暗淡。他们看见文明的衰落就在街角,赶紧末日狂欢。拍摄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交接时期的这部纪录片对准的是洛杉矶朋克场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朋克杂志《Slash》的办公室之旅。每个员工都漂亮极了,男的都像格里高利·派克,女的各有千秋。朋克反对华丽,朋克觉得人生无意义,或许美本身就是意义。
4、《我们只唱朋克》(What We Do is Secret, 2007)
死在22岁的“细菌”乐队(The Germs)乐队主唱达比·克莱什(Darby Clash)是什么样的,我们已经忘了。传记电影《我们只唱朋克》招募肖恩·韦斯特(Shane West)扮演他,因为演得和唱得太好,曾是朋克乐队主唱的韦斯特成为新一任“细菌”主唱,随队完成一轮巡演。
电影是真实故事的美化版本,原本的故事更丑陋。在表现朋克之死方面,银幕上的达比·克莱什之死也逊色于伊恩·柯蒂斯(Ian Curits)和席德·维舍斯。达比像是昏了头般匆匆赴死,柯蒂斯和维舍斯如同殉难。达比轻易地被替代,又被平庸而美好地“复活”,但是他确实存在过。
5、《近郊奇情》(Suburbia, 1997)
小镇青年如此让人讨厌。他们空虚、无能、种族歧视、能力不足,还不愿意老老实实在家待着,偏要成群结队地出门,像蝗虫一样所到处一片狼藉。为了逃出无休止的电视,从冷库中偷食物烧烤,把宠物鼠的头放进嘴里的命运,他们组了一支乐队叫The Rejected。他们否定家庭的意义,视彼此为家人,只是这一切都无法长久。
6、《茫然一代》(The Blank Generation , 2007)
片子只有55分钟,由一堆珍贵的演出画面组成。不管是后来的传奇,还是流星,镜头对朋克们一视同仁。黑白影像、demo质感和故意的声画不统一,表达向无浪潮致敬之意。几乎没有语言,只有混杂大量环境声的音乐。
如果这样也能产生美感(确实),只能说明所有的人,包括导演和出镜者们,在事情发生的当时就有未来的眼光。恍惚中,他们站在未来静静注视当年的自己,让粗粝和狂暴产生旧事物独有的温润与合理。
7、《24小时狂欢派对》(24 Hour Party People , 2002)
安东尼·威尔森的“工厂”厂牌旗下孵出Joy Division和之后的新版本New Order。这部音乐传记电影从威尔森的视角出发,张力来自边缘的“工厂”不让自己被伦敦音乐工业吞并。威尔森的理想主义表现在和艺术家们平分收入,拿对他们几乎没有约束力的合同。但威尔森还是成功了。他经营的Hacienda俱乐部成为New Order和一大票乐队,以及曼彻斯特锐舞场景的大本营。
影片中有很多内行才懂的细节,但也弥漫着一股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氛围。当一个人的迷梦也是所有人的迷梦,就会生出这样的氛围。
8、《朋克电影》(The Punk Rock Movie , 1978)
《茫然一代》的英国版,由像素和音质堪忧的一手素材剪辑而成。这些影像不仅危险,还能闻到血腥味。有人在台上砸碎一个猪头,把碎渣往台下扔。朋克们像小朋友们比赛谁的恶作剧更出格,谁的冒犯更严重。今天看来,他们的打扮和行为比音乐更出众,所以今天朋克音乐衰落,七十年代的打扮仍受追捧。
9、《摇滚大骗局》(The Great Rock 'n' Roll Swindle , 1980)
作为“性手枪”的外传,这部电影的阵容包括席德·维舍斯、马尔科姆·麦克拉伦和史蒂夫·琼斯,加上一堆乐队影像,也就仅此而已。但有人觉得它是最好的朋克电影,因为真实。这里的真实并非指 历史 的准确性,而是朋克精神的真实。它在所有此类影片中对朋克的冒犯最大,胆敢挑明这些年轻人不是为了殉道,只是为了名和利。说这话的正是马尔科姆·麦克拉伦本人,而不是什么被嫉恨腐蚀心灵的老朽。
麦克拉伦教小朋友们嘲笑嬉皮“是老臭屁”,琼斯走进电影院观看这部片子,席德演绎《My Way》的疯狂版本,朝台下的观众(包括自己的老妈)开枪。他们运筹帷幄,计划先让大众爱上自己,然后痛恨,再爱。如此蹂躏大众的 情感 ,才塑造自身的传奇,赚得盆满钵满。
10、《我们是最棒的!》(We Are The Besrt!, 2013)
如果出生地需要抽签决定,这三个13岁的小姑娘抽到了上上签——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座小镇,风气开明,生活富庶,而且“这里有全世界最有趣的云”。时间是1982年,其中一个小姑娘的哥哥告诉她们,朋克已死。
少女朋克乐队的故事告诉我们,叛逆是人类的固有基因,在不管哪个人群中都按一定比例存在。小姑娘们叛逆的原因可能微不足道,因为“痛恨 体育 运动”。之后情况升级,她们纵火,乱扔垃圾,在超市抗议“资本主义”,做到这个年龄小姑娘的极限。音乐和行为没有哪个更高级或成熟,都是成长的一部分,或顶峰。
校对:栾梦
B. 求几部蒸汽朋克类型的经典老电影和新电影,多谢!~
《天空之城》(动画)——宫崎骏(日本)
豆瓣评分:8.9
宫崎骏早期的经典动画,这一时期所谓的蒸汽朋克概念并未出现,但天空之城的世界观设定、飞行器的设计以及Laputa城的整体规划都带有鲜明的蒸汽朋克影子。因此可以把它归为这一类型。
《童梦失魂夜》——让•皮埃尔•热内(法国)
豆瓣评分:8.1
本片为以《天使爱美丽》而闻名的法国导演让•皮埃尔•热内在1995年推出的一部天马行空的幻想佳作。电影的布景充斥着钢铁建筑,处处透着一股阴冷、惊悚的
气氛,视觉效果惊人。许多道具设计机械感极强,但影片的主题却温馨感人,儿童的纯真梦境与冷冰冰的机器质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飙风战警》——巴里•索南菲尔德(美国)
豆瓣评分:6.7
威尔史密斯主演的一部娱乐性大片,以南北战争之后美国为时代背景,假设了邪恶势力已经发明出现装甲车、坦克等新型科技武器。片中掌握了超出时代的高科技的博
士被设定为疯狂的野心家。整部影片在艺术性思想性上均无建树,但巨型机械蜘蛛、喷气式自行车、自行式装甲火车等异想天开的机器设计还是很相当吸引眼球。
《非凡绅士联盟》——斯蒂芬•诺林顿(美国)
豆瓣评分:6.9
艾伦•摩尔的《非凡绅士联盟》本来是一部漫画作品,2004年被拍成真人电影。影片集合了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部分科幻奇幻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如化身
博士、吸血鬼、隐身人以及驾驶潜水艇的尼摩船长等,共同对抗意图统治世界的恶势力。影片开头部分便假设19世纪末就已经出现了坦克等现代武器。部分布景与
交通工具的设计充满了大机器生产时代的特点,尤其是凡尔纳科幻小说中著名的鹦鹉螺号潜水艇的视觉效果更是惊人。
《蒸汽男孩》(动画)——大友克洋(日本)
豆瓣评分:7.6
本片是最为典型的蒸汽朋克类作品,故事背景设定在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召开之际的伦敦。甚至在人物设定上也出现了乔治•斯蒂文森这样的真实历史人物,只是
这位火车之父的经历却显然丰富了不少。本片中出现的大量布景、交通工具、武器等均充满了蒸汽时代的机器美学特征。尤其是最后现身的蒸汽城更是几乎成了凝结
蒸汽时代人造机械最高成就的结晶。而本片所探讨的工业社会中科学技术与人性关怀之间的矛盾,也是蒸汽朋克文化的核心命题。是大型儿童游乐场,还是终极的军
事堡垒?最终蒸汽城毁于一旦实际上也隐含着机器败给人性这一意味。
《天空上尉与明日世界》——凯瑞•柯兰(美国)
豆瓣评分:6.5
一部典型的蒸汽朋克类真人影片,集合了好莱坞众多明星的加盟。本片的电影布景以及道具的设计均具有典型的工业时代机器美学的特征,视觉效果令人惊艳。黑白片加柔光处理的镜头效果也充满了怀旧气息。但本片的细枝末节过多,影响了主线思想性的深度。
《哈尔的移动城堡》(动画)——宫崎骏 (日本)
豆瓣评分:8.6
本片改编自英国作家戴安娜•韦恩•琼斯的同名幻想小说。故事设定在19世纪的欧洲。尽管整体线索与典型的蒸汽朋克作品有所不同,探讨的主题也并非科技工业化
与人性之间的冲突。但是世界观的设定以及充满机器质感的道具及场景设计还是令本片独树一帜。尤其是移动城堡的设计,简直就是另一座蒸汽城,钢铁、烟囱、滑
轮等复杂的机械设定充满了美感。
《加斯帕•莫雷罗神秘探险记》(动画)——安东尼•卢卡斯(澳大利亚)
豆瓣评分:8.6
一部仅有20多分钟的动画短片,但却是将蒸汽朋克思想阐述得最为完美的一部影像作品。无论在主题深度、剧情编排还是制作细节上都堪称精品。片中的机器城市、飞船的设计充满了机器的质感。本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黄金罗盘》——克里斯•韦兹(美国)
豆瓣评分:6.3
影片改编自英国作家菲利普•普尔曼的系列小说黑质三部曲的第一部。本来这是一部基本上算是奇幻类的作品,但是由于其世界观设定为19世纪的平行世界中,因此也带有一定的蒸汽朋克特点,部分的道具也具有一定的机械美感。
《变异编年史》——西蒙•亨特(美国)
豆瓣评分:5.2
这是一部颇难归类的电影,在剧情主线安排上基本上算是一部惊悚类型的僵尸片,时间也设定在了21世纪末期,但是其世界观的设定却也带有一定的蒸汽朋克特点,
似乎处在一个与一战时期相同的平行世界中。其部分道具尤其是武器的设计非常有特色,既具有未来感,又带有典型的蒸汽时代大工业的特色,如大炮、飞艇和飞行
机车的设计。
其他电影参见:http://news.mtime.com/2011/04/08/1455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