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洛丽塔是62年版的好看还是97版的
97版的吧,片头那部破车在田间小道上开的镜头很特别,还有就是男主角在花园里面第一次看到小乐力时的镜头也拍的很有趣
Ⅱ 如何评价《洛丽塔》这部电影
我更偏爱库布里克这个版本的《洛丽塔》。感谢九七版的贡献,让我意识到了这一版的优秀之处。
拍的太好了以至于我只能简单评价一下:
实际上当库布里克决定拍摄这个电影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他会变成另一个样子。取其神,换其形。库布里克用洛丽塔做底子,讲述了另外一个故事。
亨伯特的掌控力近乎消失,成了一个单纯(并不)的痴汉;而赋予了洛丽塔更多的力量以供反抗与成长;奎特利也更完美展现了作为亨伯特黑暗面的特点。
所以,库才是抓住了电影神髓的那个人!
当然,有些只能意会的东西,还是要去小说里面寻找才有。那就是文字的魅力了,有些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东西,画面就是表达不出来。
按例也放一张我觉得不错的画面,其实好东西要截取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分离出来任何一点,当它离开那个环境之后好像就没有那么精彩。
Ⅲ 《洛丽塔》电影是62年库布里克版本好还是97年林恩版本好我希望是能够展现原作神韵的。
97版的真心好
Ⅳ 库布里克导演的《洛丽塔》和阿德里安·莱恩导演的《洛》哪部好看
1962年,导演史坦利·库布里克将其改编拍成电影《一树梨花压海棠》。1997年,《洛丽塔》第二次被拍成电影。
先说库版,从故事的角度看,这一版本有很多不足.最大的缺憾是:影片根本没有交待汉伯特“为什么”会如此迷恋洛丽塔,库氏完全忽略了原著中安娜贝尔这个人物。按说150分钟的片长随便抻出一段来也已足够铺陈汉伯特少年时期打下的心理基础,但导演似乎假定了观众对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耳熟能详,因而砍去了必要的“前因”,使汉伯特几乎一上来就是个心理变态者。可实际上,小说中的汉伯特曾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我最终未能使我的安娜贝尔阶段保留一个完整的结局也许是因为最初那次不成功的约会”——成年后的汉伯特始终留恋着那种像童年一般纯真的美妙的感觉,因而在他第一眼看到草地上穿着比基尼,戴着太阳镜,沐浴在阳光中读书的洛丽塔之后,就彻底沦陷为她的俘虏。
。
库氏没有在人物身上倾注(我认为)应有的同情或理解,缺乏悲剧感.虽然是大家手笔,但我仍然对片中的诸多手法不明就理,而且,你会发现这个片子带有很明显的希区柯克似的悬疑味道,比如汉伯特策划谋杀海斯时的心理活动,Quilty化身后的匿名电话和跟踪----尤其是他在旅馆里背对汉伯特时两人的对话,以及后来在公路上若即若离的追车场面,都极尽西区科克的精髓.这些使得全片颇具“娱乐性”——可是你知道,在库布里克的片子里出现“娱乐”意味着什么。
啊版,1997年,拍电视广告出身的美国导演亚得里安林恩(Adrian Lyne) 重新拍摄的“洛丽塔”在欧洲上映。同30年前相比,这一版本无疑更加“狂野”,更加忠实于原著。尤其是对男女主人公性关系的描绘,可谓“赤裸裸”。毕竟是《爱你九周半》的导演,片子的整体氛围颇有“软核”色情片的味道。
。
从技术上讲,两部片子可谓今非昔比.新版的摄影(Howard Atherton)极为出色,用光和服装都非常考究,配乐更请来驰骋多年的大师级人物Ennio Morricone,两相呼应,狠狠的渲染了那股阴郁,绝望和晦暗的情绪。全片预算高达五千六百万美元,足见林恩重塑经典的野心。
两位导演对同一题材的处理截然相反。前者是讽刺的黑色幽默,后者是移情的黑色哥特。必须承认,后者比前者更加激动人心,对情绪的搅动有股欲罢不能的气势。也许是先入为主的影响(新版很早就出过vcd),我觉得97年的版本更加原汁原味,人物丰满,各方面都很精致。虽然诋毁大师库布里克的版本有沦为乱臣贼子之嫌,但我仍然坚持认为,新版要更胜一筹。
但是,在新版中,洛丽塔变得更鲜艳更明亮,更让人动心,然而意境却也变得浅薄了,爱情空茫了,只剩情色欲望在蠢动着。
Ⅳ 《洛丽塔》1998和1962区别是什么
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曾被两次改编成电影,分别是1962年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同名电影《洛丽塔》,以及1997年阿德里安·莱恩执导的《一树梨花压海棠》。电影和小说的叙事各有特点和优势。
纳博科夫在《洛丽塔》中努力探寻新的写作技巧和实验性的写作手法,小说叙事颇具特色,电影叙事则更具画面感和形象性。本文将把小说《洛丽塔》和莱恩的电影《一树梨花压海棠》在叙事艺术上做一个对比。
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曾被两次改编成电影,分别是1962年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同名电影《洛丽塔》,以及1997年阿德里安·莱恩执导的《一树梨花压海棠》。由于库布里克导演个人风格强烈,是电影更像是一部黑色幽默的讽刺喜剧,而莱恩版更直接突出故事的悲剧特性。
在很多细节上,莱恩版显得更忠实原著,但缺少原著中的讽刺和戏谑的味道,更多的是唯美的感伤。相较之下,笔者更喜欢莱恩版,所以本文对比的是小说和莱恩版电影的对比。
作为二战后美国实验小说最有影响力的先驱,纳博科夫在《洛丽塔》中不仅挑战了小说主题的禁区,还努力探寻新的写作技巧和实验性的写作手法,如反体裁、戏拟等。
他擅长对各种文学样式进行近乎“随意”的运用,他以小说为主干,附载着诗歌、戏剧、书信、日记、传记甚至评注这样与文学本身相距较大的另类体裁,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
自小说问世近半个世纪以来,评论界对它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这种意义的不确定性、文本的开放性、阅读的游戏性,恰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洛丽塔》有传记的特点,它以第一人称记述了亨伯特一生的经历;在叙述基调上,小说又是一部忏悔录,主人公亨伯特剖析了自己丑陋的灵魂,小说对亨伯特的欲望描写直白而坦率,这也正是小说最初受到读者欢迎和评论界诟病的原因。
小说在叙述过程中夹杂了日记的体裁,连续十来页的篇幅都是亨伯特1947年6月的日记,甚至还有天气记录;在记叙亨伯特携洛丽塔游历美国的过程时,小说又以游记的笔法让读者跟随主人公欣赏了沿途风光。
而在洛丽塔出走失踪前后,故事又变成了一部侦探小说:陌生人的神秘出现,洛丽塔的变幻莫测,情节悬念迭起,处处暗藏玄机,环环相扣,直到故事结尾才真相大白。纳博科夫格外重视主人公、叙述人、作家与读者间的关系。
运用多种手段和技巧将小说复杂化,如不可靠叙述、大量的字谜游戏、丰富的意象组合和冷嘲热讽的戏拟等。读者必须仔细小心地抓住作者有意布下的蛛丝马迹,才能够洞查小说的奥妙,感受到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风格所带来的审美快感。
《洛丽塔》中采用了戏拟的手法。作者戏拟了60多位西方有名的作家,通过人物、结构或文体等不同层面的滑稽模仿,来讽刺自己反对的作家作品。比如小说中对弗洛伊德的戏拟。他常故意在小说中让他的人物按照弗洛伊德学说的观念去行事。
弗洛伊德以性本能来阐释全部文化的精神动力,并且将性本能的压抑追述到清白无辜的儿童甚至婴儿,这在纳博科夫看来简直荒唐可笑。在小说的前四章,亨伯特一脸真诚地追述自己恋童癖的根源、变态行为的动机以及被压抑的童年性经验等,就是对这一观念的戏拟嘲弄。
第五章中亨伯特称自己“在欧洲那段时期的成年生活竟然双重到荒谬的地步”,明里与成年女子保持关系,暗里却渴望每一个性感少女,“所有这一切,现在我全据理来加以说明。在我二十多岁和三十出头的那些年里,我并不那么清楚地明白我的苦闷。
虽然我的身体知道它渴望什么,但我的头脑却拒绝了身体的每项请求。一会儿,我感到羞愧、惊骇;一会儿,我又变得盲目乐观。我受到清规戒律的遏制。精神分析学家用伪性欲的伪释放来劝说我”。这显然是在对弗洛伊德意识压抑无意识说法的戏拟。
小说《洛丽塔》对美国世俗社会与文化的呈现惟妙惟肖,细致深入。正如纳博科夫在小说序言中宣称的:我选择美国汽车旅馆而不选择瑞士饭店,也没有选择英国客栈,就是因为我要努力做个美国作家,只要求得到其他美国作家享有的同样的权利。
亨伯特和洛丽塔四处游荡时的寄居之处就是各色汽车旅馆,而这里也是美国大众文化集中表现的处所。后半部分故事故事发生在旅途之中,从一个旅馆辗转至另一旅馆,频繁的场景变化给读者阅读造成障碍,纳博科夫还不断地使用借代、隐喻以及双关等修辞手法来描述旅馆名称。
使得小说对空间的建构显得格外含混不清。但纳博科夫这位视觉艺术大师有意将诸多视觉形式,转换运用到《洛丽塔》的小说文本中,其中的人物、结构、风格大量借鉴电影表现手法,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使得文字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空间效果。
小说《洛丽塔》同样是在有限的文本空间中表现无限的世界,是一种空间模拟机制,具有典型的空间艺术和影视艺术特征。小说中的空间呈现大多是故事发生的场景,相比较之下,电影空间就显得更为多样化。
电影叙事中的空间,不只是客观场景再现,同时也是一种叙事的手段,用来表现画面之外的隐喻内涵。
小说叙事颇具特色,首先在叙事人的选取上,别出心裁的让主人公亨伯特自己来讲述故事,而他“有罪”的身份使他的叙述显得格外地让人迷恋一个发疯的人物认认真真地叙述他自己的经历。
这使得亨伯特本人充满了诱惑力,具体地说,“是一个因亨伯特的性变态必定会造成的自我开脱的可以理解的成分以及亨伯特己经是一个来日无多的人这两点理由而变得更加复杂的问题。”
这就迫使读者要不断地判断叙事是否可靠,然而第一人称叙述又不可避免的将读者拉近到亨伯特的心理变化,直至情绪完全被亨伯特所掌控,忽而表示同情,忽而又认为他是罪恶的、不可饶恕的。
可以说,作为小说的《洛丽塔》所富有的魅力,正是在这虚虚实实之间,这样,细腻的心理描写就变得格外突出与重要。
这一方面得益于纳博科夫高超的叙述手法,同时更展现了小说艺术的优长之所在,可以进行内化的、细致入微的描写。相比之下,由于电影画面呈现的形象性,使得小说文本叙述上的迷惑性有所削减。
电影根据小说的结构,采用了环状叙事,从故事的结局开始,以故事的结局结束。无论是在文学叙事还是电影叙事中,时间对于表达主题,深化内涵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调整时序,延缓或加快叙事速度以及对某一情节的多次重复来突出主题。
在《洛丽塔》中,通过亨伯特对洛丽塔举止神态的一遍遍不厌其详地描述,使读者感受到亨伯特过分痴迷以致变态的爱情,进而发现他沉酒于过去,对往昔的疯狂追逐,以致深陷时间牢笼,无法摆脱的欲念。在这一点上,影片是无法明确阐释出来的。
文字具有抽象性特征,传达的意义是暧昧的,不确定的,能够给予作者无限的创作空间,同时给予读者无限的各异的想象空间,而一旦把文字视觉化,这个想象就被限定了。小说中的抒情、议论和心理描写是很难被准确地拍摄成画面的。
因此,相较于原著党来说,只观看过电影的人会错过许多信息。比如亨伯特日记中复杂的、热烈的心理,就很难通过电影画面来表达。
小说第28章至第29章,在肮脏的贫民窟里,亨伯特找到了憔悴邋遢的洛丽塔。这时候洛丽塔怀着孕,而且因为生活的重负未老先衰,不再是当初那个性感的少女,亨伯特面对这么一个洛丽塔,有一段比较感人的独白,而小说和电影中这段独白是不同的。
小说的描写比较露骨,而导演阿德里安·莱恩在影片中把这段独白浪漫化了:“她以前是一个妖女,现在却像一片枯叶。但是我爱她,这个洛丽塔,苍白、臃肿、混俗,怀着别的男人的孩子。
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我不在乎,但我只要看她一眼,万般柔情,涌上心头。”这也是这个故事比较感人的几个片段之一。
在小说中,纳博科夫完全地、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诙谐模仿的效果,但是莱恩在电影中想要呈现的,是一个忧郁的、悲惨的爱情故事,叙事风格始终是严肃的,没有一丝诙谐的成份。
即使亨伯特打着爱情的名义,他和洛丽塔的关系依旧是不道德的。也许在文学世界里,任何道德家的审判都显得苍白无力,但是读者或观众不能否认,亨伯特是怎么在洛丽塔尚在懵懂的时候占有她,
怎么一边以父女身份住在简陋的汽车旅馆里,一边利用零用钱、美丽的衣饰等小女孩会喜欢的东西来控制洛丽塔,以继续满足自己对她的欲望,在这个方面,亨伯特的性质和奎尔蒂一样恶劣,只不过亨伯特对洛丽塔是有感情的,
可不幸的是,这感情是单向的,洛丽塔对亨伯特,无所谓爱恋。道德主题是探讨《洛丽塔》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无疑是人类艺术史上的经典。
Ⅵ 如何评价1997版《洛丽塔》吗
《洛丽塔》借助各种画面表达方式和灯光布景等阐述了人性和年龄差异带来的困境和窘迫,很好地借助了现代电影的技术优势。
从对题材艺术处理的角度看,莱恩版《洛丽塔》选择的是酣畅淋漓地渲染亨伯特的爱情悲剧。该片突出故事的悲剧主题是依靠梳理、明晰情节做到的。
为了使故事内在叙事结构合理,在1962年库布里克版本的基础上,增添了对亨伯特的性感少女情结的追述。在很多细节上,莱恩版《洛丽塔》显得更忠实原著,但缺少原著中讽刺和戏谑的味道,更多地是唯美的感伤。
剧情简介
在大学里靠教授法文为生的亨伯特(杰瑞米·艾恩斯饰)年过中年,自从年幼时的初恋女孩死去后,心中总藏着一个温柔而猥亵的梦魇。一次偶然的机缘下,他成为了夏洛特(梅兰尼·格里菲斯饰)的房客。他疯狂地爱上了夏洛特年仅14岁的女儿洛丽塔(多米尼克·斯万饰)。
而与此同时,夏洛特也看中了亨伯特,一心要为自己和洛丽塔找个靠山。为了能够继续跟洛丽塔生活在一起,亨伯特违心地娶了夏洛特为妻。但最终夏洛特还是发现了亨伯特对自己女儿的迷恋。愤怒的夏洛特冲出家门,却遇车祸身亡。后来,洛丽塔对亨伯特感到厌倦选择了离开他。
Ⅶ 很多人喜欢1997版的电影洛丽塔,为什么这部电影这么受欢迎呢
这版电影结局非常的凄惨,故事的主线非常的清晰,整部电影中都充满了悲情色彩,而且男女主角的演技也非常的过关,将人物形象刻画得非常丰满,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为人们带来了很多的反思。
Ⅷ 请问洛丽塔62版的好看还是97年的好看
个人认为是97年的。
那个可爱性感又机灵的LOLITA,让我印象更深刻。
Ⅸ 电影洛丽塔哪一个版本比较好
2个版本
电影1
基本信息
:亚德里安·林恩 编剧: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Stephen schiff 演员:杰里米·艾恩斯 饰 汉伯特 多米尼克·斯万 饰 洛丽塔 国家:美国/法国 影片类型:爱情/剧情 色彩:彩色 混音:杜比数码环绕声/SDDS 幅面: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片长:137分钟 对白语言:英语
[编辑本段]电影2
基本信息
外文名称 Lolita 更多中文片名: 一树梨花压海棠 : 斯坦利·库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 编剧: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Vladimir Nabokov .(screenplay)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Vladimir Nabokov .(novel) 斯坦利·库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 .uncredited 主演: 詹姆斯·梅森 James Mason .Prof. Humbert Humbert 谢利·温特斯 Shelley Winters .Charlotte Haze/Humbert 苏·莱恩 Sue Lyon .Lolita 影片类型: 爱情 / 剧情 片长:152分钟 国家/地区: 英国 对白语言: 英语 色彩: 黑白 混音: 单声道
Ⅹ 哪版的《洛丽塔》比较好看,另外求资源
没有黑白的,库布里克的版本好看。可用.快.播.搜索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