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电影版:Emma (1996) (TV)
2. 电影《爱玛》有几个版本
电影《爱玛》有两个版本,分别为《爱玛》(格温妮丝·帕尔特洛版本)、《爱玛》(凯特·贝金赛尔版本)。
《爱玛》(格温妮丝·帕尔特洛版本)1996年6月7日上映于美国,主演为格温妮丝·帕尔特洛、杰瑞米·诺森、伊万·麦格雷戈 、艾伦·卡明、托妮·柯利特,道格拉斯·麦克格兰斯执导。
《爱玛》(凯特·贝金赛尔版本)1997年2月16日上映于美国,主演为凯特·贝金赛尔、马克·斯特朗、萨曼莎·莫顿,由Diarmuid Lawrence执导。
(2)爱玛电影好看扩展阅读:
《爱玛》电视剧版本:
一、1972年版
电视剧《爱玛》(1972年版)1972年7月20日开始于英国播放 ,英国广播公司(BBC)出品,约翰·葛兰斯特执导,主演为多伦·戈德温,约翰·卡森,唐纳德·埃克尔斯,康斯坦斯·查普曼,艾伦德莱顿。电视剧共6集,每集40分钟。
二、2009年版
电视剧《爱玛》(2009年版)为英国广播公司(BBC)出品的一部迷你剧。Jim O'Hanlon执导,主演为萝玛拉·嘉瑞、Jonny Lee Miller、 Louise Dylan。这一版电视剧一共4集,每集40分钟。
3. 爱玛剧情介绍
主角爱玛是个漂亮、聪明而颇具的女孩,与此同时也是一位实实在在的幻想家。她热情关心身旁的浪漫爱情故事,却又执着地觉得自身一直不容易深陷在其中。她擅作主张为孤女哈丽埃特电影导演了一次又一次地谈恋爱。
当哈丽埃特误认为自身爱上了官吏奈特利先生时,爱玛才乍醒原先自身也想和你在一起着奈特利先生。这虽与她一开始就公布的终生不嫁的承诺违背,但坠入爱河的她迫不得已舍弃自身天确实承诺。
小故事产生在法国政摄阶段,爱玛·伍德斯威特与体弱多病的爸爸住在乡村豪宅,她年青、好看、颇具,那些都不缺。爱玛的妹夫的弟兄奈特利先生是她的隔壁邻居,是位十足的绅士风度,爱玛视他亦兄亦友。
因为不愁经济发展,爱玛彻底不急切完婚,倒是更有兴趣爱好做红娘。她的老友、家教教师泰勒小妹婚后,爱玛若有所失,但迅速找到新的好朋友──哈丽叶·阿诗丹顿,一位好看温婉、但不太客观的女生,她彻底听爱玛指引。
因此爱玛便充分运用自身对哈丽叶的知名度,最先劝她回绝恋人农家乔治的表白、进而唆使她亲密殷情的法师埃尔顿老先生。殊不知事儿的发展趋势超出爱玛出现意外,埃尔顿老先生的总体目标实际上是她自己。爱玛气恼地拒绝了埃尔顿老先生的表白,而哈丽叶则白白的难过了一场。
青年人绅士风度唐纳德·丘吉尔的来临使爱玛的社交圈子又提色许多。唐纳德与爱玛门不当户不对,爱玛好像也对他刮目相看。埃尔顿老先生结了婚,年轻夫妻同时回归,爱玛十分反感低俗狂妄自大的埃尔顿夫人。
唐纳德救了哈丽叶一次以后,爱玛感觉可以把他跟哈丽叶凑作一对。殊不知这一次爱玛又失算了:唐纳德原先早就与孤女简·菲尔费阿斯特里定好终生,而哈丽叶暗中恋慕的绅士风度居然是自始至终保护在爱玛身旁的朋友奈特利先生。
大吃一惊的爱玛察觉自己早就爱上了奈特利先生,好在奈特利先生对爱玛也倾心已久,两个人修成正果,而哈丽叶也总算重回了起初的情侣身旁。
4. 请大家推荐一下好看的电影
蓝宇 我们俩 独自等待 看上去很美 苏州河 巴尔扎克和小裁缝 生日快乐 男才女貌
偷天情缘 如果能再爱一次 六天七夜
居家男人 爱神有约 蒙娜丽莎的微笑 相信男人 相见恨早 倒霉爱神 我最好朋友的婚礼
发射失败 法兰西之吻 十日拍拖手册 情归阿拉巴马 真爱无价 新婚奥客 灰姑娘的玻璃手机
最后一吻 四角关系
我是山姆 不朽的园丁 剪刀手爱德华
子熊故事 雪地狂奔 南极物语 熊的传说2 风中奇缘 篱笆墙外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
绝地战警系列 海神号 盗火线 忠奸人
时光机器 海底两万里 特洛伊 上帝之城 爱国者
猜火车 卢旺达饭店 罗拉快跑 闻香识女人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第九突击队 基督山伯爵
泪光闪闪 恋爱情结 夏日的冲绳
从前有个人对我说,别要任何附属品,在你的生命中,不应该有任何你不能在三十秒内抛弃的东西。
——《盗火线》
警察与贼天生就是一对冤家,而他就是一个警察,他就是一个贼。他说:我不能任由你们纵横霸道我终将为你们送葬。他说:我一定等到最后。两个男人的故事是不乏温暖的。
他们注定要在这个伤心的城市里展开追逐的游戏,天生注定他们就背负了不同的使命,这让他们只能各走各的,然后决一死战。
电影中,劫匪之一基斯的妻子被警察拘禁变成诱饵,当基斯看见阁楼妻子,他的爱人却含着泪摆了摆手让他赶快走,那一刻基斯那种放不下的神情让人过目难忘。
上帝会把我们身边最好的东西拿走,以提醒我们得到的太多。
——《四根羽毛》
史诗式电影《四根羽毛》原本是一部描述荣誉与恐惧的英国文学名著,从1920年始已被六次搬上银幕。故事讲述的是1898年英国与苏丹开战,一名即将新婚的贵族军官哈利在接到开赴北非的命名后,怀着莫名的恐惧在出征前的一晚决定退役。这一举动在民族主义高涨的英国上流社会掀起巨大波澜。他的未婚妻和三位朋友一道,扔给他代表着耻辱和藐视的四根羽毛。四根羽毛分别象征着“自由、祖国、荣誉和激情(Freedom、Country、Honor、 Passion)”四种价值被临阵退逃者抛弃。哈利四处流浪之后决定独自前往北非,他化装为阿拉伯人,在沙漠战役中经历磨难,克服恐惧,最终将他沦陷敌手的朋友一一救出。在故事中一名职业军人的命运与个人的荣辱形成了鲜明的比照,它让人们惊讶地发现,剥离英雄尊贵的外衣,裸露与阳光下的竟然也只是一颗世俗的心。
都市求生法则第一条——遇到危险的时候不要喊救命而要喊失火了!
——《七宗罪》
人性本恶似乎一直是西方价值体系与文化观念的主流。在电影里,七罪、七罚、七次下雨、故事发生在七天,甚至结局也被那个高深莫测的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时,无处不在的“7”仿佛一道蛛网暗示着观众:它是承载宿命的罪与罚。在自私、贪婪、充满欲望的大都市里,上帝曾发动过洪水来洗涤人类的灵魂,而那个罪犯却似乎只想用鲜血来召唤那宿命的审判。
据说,“Seven”西方的在宗教上是个神秘的数字,这一点在旧约中有最充分的表现。上帝用七天造亚当,取出亚当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个头的火龙(《启示录》第十二章第三节写道:“有一条大红龙,七头,也戴着冠冕……”
千万不要恨你的敌人,这会影响你的判断力。
——《教父》
冷静的法则与狂热的欲望似乎永远都是孪生的兄弟。哈耶克曾说,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法律只具有“形式规则”
的作用,任何人都不可能确定地借此形式规则来达到自己的目标。但是教父却似乎是可以自由游走其间的骇客,只需要用很简单的一段代码,就可以催生出一个巨大的病毒。规则在他们的手中只是用来束缚凡人的工具,而只有“利己”才是最终目的。他们以自己所信奉的方式来决定取舍,以弥补法律在自由社会下的不足。
维托.科利昂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构建一个以宗教为掩护的家族,当然,这个家族里,维托.科利昂有他的信仰,那就是他从来都是不动声色地来贯彻他的主义。
选择生命,选择工作,选择终身职业,选择家庭,选择 xxxx大电视,选择洗衣机,选择汽车,选择CD机,选择健康,选择胆固醇和牙医保险,选择楼宇按揭,选择买第一所房子,选择你的朋友,选择分期付款的三件套西装,星期天傻乎乎收看无聊电视,边看边吃零食,选择苟延残喘,选择在老人院尿床,在像你这样的家伙面前丢脸……
——《猜火车》
“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像一个垃圾场”,如果说何勇的高亢是一种醒着的痛,那么马克的愤怒更像是一种被麻醉后的苏醒。
这是一场酝酿于青春期的暴动,一种叫揭竿而起的反骨,一次不愿意回家,只愿在冷冷的街灯下孤独游荡的叛逆。
这电影仿佛有一种呼喊,要么砸碎这万恶的社会做一个彻头彻尾的混蛋,要么完全的融入其中,当一个随波逐流的傻蛋。
他们寻找着他们自己的生活,用大麻或者钞票去咒骂周遭的一切,你也说不清他们是睡着的,还是醒着的,“土豆”说:“时装在变,音乐在变,迷幻药在变,一切都在变。”
马克终于“醒悟”,在出卖朋友后,大笑着扑入那个他曾经鄙视的世界。这也许只是一个开始,也许是一次结束,但影片早就已经告诉我们:当马克钻进那个肮脏的抽水马桶,一个新的世界就已经诞生了。
世界上总有一半人不理解另一半人的快乐。
——《爱玛》
根据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爱玛》是英国与美国1996年联合出品的彩色片。
影片以爱玛·伍德豪斯这一漂亮、聪明、性格开朗的年轻女子为主角并充作穿线人物,通过诸多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关系,向观众阐述了两个观点:
其一,婚姻应该建立在感情基础上。其二,成功的婚姻必须门当户对。
但什么是爱情呢?在一部瑞典电影中,有两个男人互相谈论女人,A对B说:别傻了,她们根本不需要爱,她们需要的只是重视,独一无二的重视。大仲马曾说,其实世界本没有快乐与痛苦的区别,有的只是一种状态和另一种状态的比较!死去的人不会欺骗我们。
自由就是这么来的可奴隶也是这么来的。
——《勇敢的心》
事实证明,人民的自由并不是靠法学家们精心编纂的字眼或者君主们大发善心而得到的。自由对于无产者来说,失去的是锁链,得到的却是整个世界。《勇敢的心》以恢弘的手臂描绘了压迫与自由之间那种剑拔弩张的对抗,这种对抗大多是不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他更多的是来自于社会结构的矛盾。
对于一个努力来说,自由的含义也许仅仅意味着他的脊梁不必再受到鞭挞,他可以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威廉·华莱士其实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种“天赋人权”,哪怕流干鲜血。这种精神令人敬畏。但时代的先行者们往往只能用眼睛洞穿那几百年后的变迁,因为醒来得太早,他们大多郁郁而不得志。在教条主义盛行的中世纪提倡自由意志,就如伽利略发现地球是圆的。威廉·华莱士追求的意义就在于,虽然注定失败,但毕竟触痛了那根神经。
苍蝇不会恐惧,苍蝇也不会感到羞耻......苍蝇也不喜欢政治......"。
――《苍蝇》
这部带有科幻味道的电影曾该片被评为有史来最恶心的影片之一,故事讲述的是一位科学家成功地完成了一项将有机物分解后异地合成的实验。就在这位科学家拿自己进行试验时,一只苍蝇混进了容器,合成的结果是科学家有了一个苍蝇头,而苍蝇有了一个人头。这种惊世骇俗的想象力加上一定的科学理论当做证明,显然引起了人们心底深处的恐慌。而在另一个世界,重组一个自我,似乎更像是对什么才是生命的本质作出的深刻探讨,哪怕它的形式有点让人无法接受。而对生活的思考,对政治的深刻理解,则更像是一个寓言故事。
据说镇压斯巴达克斯的大奴隶主苏拉在涉足政治以前是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古希腊传记作家普卢塔克在他的《希腊名人比较列传》中说,年轻时的苏拉天真活泼,脸上挂着笑容,极富同情心,常常会因为同情而潸然泪下。然而到了后来,他却变得残酷无情。尽管他以权力和荣誉会败坏人性为由谴责过分地占有权力和荣誉,但是他并不努力去限制自己的权力欲和荣誉感,而是拼命地去追求。他不仅使自己在追求权力荣誉时变得残酷无情、丧尽天良与人性,也使他的竞争者们变得残酷无情、丧尽天良与人性。
所以路易斯?博洛尔说,政治使人变得罪恶。
当你年轻时,以为什么都有答案,可是老了的时候,你可能又觉得其实人生并没有所谓的答案。
――《堕落天使》
杀手将在明天死去,爱情只是寂寞的慰籍,《堕落天使》似乎只想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这世界没有你真正要的坚持。
生活就像我们上小学时候的算术题:有一个水池N立方米,进水管每小时进水A立方米,出水管每出水B立方米,请问什么时候水池是满的呢?没有任何一个公式可以计算生活。成年以后的你就会明白,进水管是你得到的人生体验,出水管是你消耗的青春,而这个水池永远不会注满,它代表不可能完美的人生,里面是空虚、挣扎与茫然。但是我们终究还是要面对!
我们要学会珍惜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因为,这每一天的开始,都将是我们余下生命之中的第一天,除非我们即将死去。
--《美国美人》
中产阶级的莱斯特.伯哈姆已经活不到一年了,虽然现在还看不出什么迹象。
他就着在那个繁华的美国,一个温暖而安静的市郊,他有一个美丽的妻子卡罗琳和一个未成年的女儿珍妮。该有的都有了,可他的家庭并不象外人看到的那么幸福。他的工作没有成就,他厌倦了他所做的一切,终于有一天,当莱斯特遇上了刚做完中学篮球赛拉拉队的珍妮和安吉拉时,他立刻被安吉拉的美丽深深地打动,心中的那种久已死去的感觉好象又重新的复燃了,他的生活也慢慢开始发生了变化,中年的他落入了一个未成年少女的爱情幻想中,事态逐渐地向着十分有趣却无法预料的方向发展......
也许并不是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幻想而变得有意义,但起码它让我们珍惜生命中的另外一种意义
《海上钢琴师》(The Legend of 1900)
真实还是想象
无论是编剧还是导演,都在这里玩了一个大大的花招。本来这不成一个疑问,英文名字中"legend”本身就包含有 "传说”之意(意大利原文是什么呢?)。但是影片一开始导演却让迈克率先登场,而他所有的努力都是想让大家相信1900是真实存在的。自然所有的听众都像我们,既对他的话抱有怀疑,又对他的故事充满兴趣。所以那个乐器店老板最后才会站起来,伸伸腰懒懒地说:"好了,你的故事编得真好,可是我们的店要打烊了。”
没有人相信1900是真实存在的——也许除了迈克和导演。但是导演真的相信1900存在吗?其实他的这种拙劣的"伎俩”正表明了他是最怀疑的一个。真正的相信是不需要试图对别人进行说服的。那么他在这里实际上利用了人们的不相信作为了讲故事的一个策略。但是我不能不说这种策略并不见得有多高明,因为这是已经被用滥了的一个手段。而到最后,导演还让迈克试图去挽救1900显得更加的拙劣,导演弄得太"现实”了,以致于故事失去了传说的那种美。
看到所有的人在迈克的努力中被弄得晕头转向,我不由暗自发笑。他们似乎最后都被迈克说服了,相信了有这么一个怪癖的天才存在。而我更吃惊的是,最后的迈克依然那么年轻,而在此之前他的名声早已远播,为什么似乎除了迈克没有一个人知道他,而需要迈克那么费神地去一个个说服?
无主题变奏
这部影片很难让人找到一个合适的主题去分析。从一开始1900就存在于船上,并令人神奇地无师自通地掌握了弹钢琴这样一个高难度的音乐本领。他一开始没有下过船,我们无法分析原因,我们只看到了导演给我们的呈现。这时他还没有看过陆地,所以他不可能产生最后的那个念头,要不就无法理解他曾经产生过到陆地上转转的念头,并几乎把它付诸于实践。这时我们只能把他没有下过船这个事实解释为他没有想过下船,或者是他相信了他那黑人爸爸的话,岸上有吃人的大鲨鱼。但是很显然,后者除了在他不懂事的时候有可能产生效果外,在他成年后恐怕是无法再产生那样的影响的——否则我们只能把他解释为白痴。所以这时他的不下船只能说是一种偶然,而没有原因,没有原因也就没有意义上的价值。他后来听到了那个农民诗人(他能听到海的歌唱,并说出那一席话,不是诗人是什么?)的话,开始对岸产生了一种向往,这更与整个影片的精神主张相悖逆,此处岸反倒显得更有神秘感,而意义重要。再到后来,他遇上了那个女子,爱情产生了,他上岸的冲动更加强烈,终于他要下船了,这让我们的心悬了悬,我们兴奋而紧张,然而就在这时出现了那经典的一幕,在船舷上,他潇洒地把礼帽扔到了大海里,然后重新回到了船上。我们说,直到这个时候他不下船的想法和行为才具有了真正的哲学意义,并凸现了价值。然而此时他的人生已经临近结束,影片也即将结束。那么从整个影片来看,我们怎么分析它始终贯穿统一的主题呢?
真诚还是虚伪
影片中最精彩的一段可能就是1900与爵士乐鼻祖的那段比拼。但是那段太戏剧化了,也就显得太做作了。先不说爵士乐手,1900那似乎真诚投入的感动也让我不是十分舒服——但我不能不承认那一刻他感到了我,能为自己的对手鼓掌的人是值得人钦佩的。一对一的比拼进行得很激烈,导演运用了各种能够想得起来的手法对整个气氛进行了烘托(但是我要说这些手法都没有新意,比如说通过观众的表情来侧面表现),等1900被迫弹起《圣诞之歌》时我的心很激动,我以为真正的精彩就要出现了,等到1900重复爵士乐手的演奏时我依然对导演抱有期待,但是等最后1900弹起那首令观众激动万分,也让银幕下的影迷激动万分的乐曲时,我却感到了失望。导演还是无法自拔地落入了俗套。他以为弹得快就是好音乐吗?那么大家都比快好了!这让我想起金庸的武侠世界,在那里,真正的高手往往是不屑于用武器的,或者是用最钝,如未开刃的黑铁,或小孩子用的玩具,如木剑,甚至树枝、木条等等作为兵器。而他们的武功往往也是温和的,如太极拳,但是因为他们是高手,所以他们释放出来的力量又是最强大的。我本来以为1900也会是这样的高手,他弹最简单的《圣诞之歌》,弹爵士乐手弹过的乐曲,外行人是吃惊的,不理解的,但是高手如爵士乐鼻祖者他应该是能听得出平凡中的不平凡的,同样一首曲子,在1900的手里却像获得了新生命,正是这让他黯然认输。我想这总比让1900拿跟香烟燃钢丝要有意思的多吧。
还有1900一开始是退缩的,他似乎不能理解爵士乐手为什么要同他比赛,他"真诚”地为爵士乐手鼓掌,并感动得泪水长流。但是他似乎忍受不了爵士乐手的一再相逼,终于暴露了真面目,有点恶狠狠地对爵士乐手说:"混蛋,这是你自找的!”这句话让我吃了一惊,一瞬间他开始的真诚在我的大脑里都化为灰烬,只留下了他此刻的表情,他刚开始的真诚此刻仿佛带了点阴暗的色彩。我不喜欢他这样,我倒宁愿他一直傻傻地傻下去。他不要跟人争斗,他就是他,一个纯粹的与世无争的只爱音乐的天才!
爱情小插曲
看到一半的时候,1900还没有表现出一丝对女人的兴趣,这让我有点暗自着急。我认为一个没有下过船的人,爱情对他来说可能更富于传奇。以他当时的名气,他的身边应该环绕着数不尽的美丽的女人,她们应该为他着迷,他也沉浸其中,享受爱情的甜美。但是不,导演似乎忽略了这一点,只让一个肥胖的小号手追随在他的身边。然而到了后半部,导演似乎终于觉得有必要关注关注这位传奇年轻人的私生活了,于是给他安排了一次奇遇,而碰巧的是这个女主人公正是曾给他过影响的那个农民诗人的女儿。她也正好是要去找她的父亲。因为她的出现促成了以下几件事情:第一,1900完成了他唯一一张唱片中的那首乐曲,从这一点上来说,她,或者爱情,给了他灵感;第二,因为她没有能接受他的礼物(奇怪的是她说的话他都听到了,而且那时她离他更远,且她的声音肯定不如他的大。唯一的可能的解释是他处于下风口。但是从常识上判断,他处于上风口的可能性倒更大一点。),所以他把那唯一的一张唱片毁掉了(迈克把它修整好,塞进了钢琴里,但是也许他应该把它收藏起来留个纪念更好,他不怕1900再把它毁掉吗?);第三,因为她(当然也因为她的父亲),1900准备上岸去生活,去听听大海的声音。并间接促成了他那个伟大的念头。从这里来讲,那个女孩子的出现是恰当的,但是他们的爱情总让我有一种可有可无的感觉,仿佛只是为了完成一个仪式,或者如上面所说推动故事情节的一些发展。因此在这里她只是起到了一个道具的作用,爱情是不存在的。
为什么要去死?
1900 最后的死让人心里很难接受。如果要怪的话,我认为应该怪导演。因为1900完全是可以不死的。不是吗?1900惧怕上岸,只是因为他感到陆地太远了,城市远得看不到尽头。这让他心里发慌。他怕自己陷入到这种无穷无尽中去,从而无法再纯粹地沉浸于音乐之中。因而套用一个朋友的话来说,"他要的是纯粹。”他熟悉——也是他感到最舒适——的世界就是一条那样的船,每次人再多也不过2000人。他就生活在琴键上,而琴键也是有限的。从始至终,他表达的都是一个"空间”的概念,他不是天生喜欢船的,也不是天生就要生活在船上的,只是他习惯而且不得已。并且他表达的"船”并没有强调必须是"此船”,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换一条船他同样可以快乐地生活下去。那么我们为何不给他换条新船,而必须让他跟这条旧船一起死去呢?
这样的质问也许会让导演、也让所有的观众尴尬,这将使故事的结局急转直下,并失去那一层人为抹上去的浪漫色彩。
也许我这样的分析太冷酷,也太不艺术化了!
一个浪漫化的结尾想象
尽管我说这是一次非浪漫化的旅程,但是并不表示我就那么反对浪漫化。事实上,不管是对《海上钢琴师》,还是对《树上的男爵》,对他们的结尾我都抱有遗憾。我想,如果是我的话,我绝对不会那样去处理,在我的想象中,1900应该神秘地消失,也就是说迈克不应当找到1900,而是在他最绝望的时候,突然听说在某个船上有一个天才的钢琴家,他的演技无可挑剔,他的乐声美妙动人,而且——据说他从不下船。从别人的描述里,迈克意识到那个人很有可能就是 1900,这时一丝甜蜜的微笑悄悄地在迈克的脸上绽放,于是音乐响起,是1900狂风暴雨似的钢琴声,在琴声中镜头转向大海,海上有美丽的船只,船只背后是美丽的晚霞,船只成了一个个美丽的剪影。琴声像是从每只船上飘出来的,那么多,那么急骤,仿佛有多个1900在一起弹奏似的。于是字幕升起……
同样,男爵没有必要拉上那个热气球,他应该在某一天,突然沿着树向远方爬去,越爬越远,渐渐地在众人惊讶的视线里变成了一个小点,最后连这个小点也看不见了。后来人们再也没有见到过这个终生没有下过树的男爵……
5. 你怎么评价艾玛·沃特森在《美女与野兽》中的演技
恕我直言,我并没有在电影里看到艾玛有什么演技。
一开始贝儿唱歌,我看出了俏皮可爱,但是歌词里对贝儿的描述却不是这样的,贝儿是一个有自己的追求,不满足于现状的女性,但是艾玛演的吧,我还真没看出来有啥贴合的。后来贝儿因为从镜子里看到了父亲的遭遇,想要去救父亲,野兽也就放她走了,但是她那时候不是对野兽就有感情了么,竟然就那么轻而易举地走了,没有什么留恋,就看了他几眼,然后就骑马走了,一步三回首不是应该标配么,再不济还可以说一句:我一定会回来的,诸如此类的话。但是剧情里啥都没有,我只能说艾玛在感情方面刻画的也太薄弱了点,最后野兽中了两枪,快要死的时候,我在想,这下总该流露出啥感情来了吧,但最后我看到的也就只是说了一句我爱你,然后亲吻了一下,再然后就没然后了,女巫出场,一切恢复原样,两人过上幸福生活,电影就结束了。我勒个去,这电影不是一个爱情片么,感情刻画得这么草率真的好么。
不过我觉得吧,这也并不能全怪艾玛,整个电影花了很大的手笔去刻画场景,演绎歌剧,对于中世纪那种风格把握得很好,也是因为在这种地方倾注太多心血,导致对于男女主角的感情刻画被削弱了很多,根本没看出什么出彩的地方,艾玛美其名是女主,但是显然,在剧里都被那些特效做成的配角给抢了风头,这真是一个大败笔。
6. 电影爱玛故事介绍
《爱玛》其实是有相关的原著小说的,观众也可以将电影本身和原著小说联系在一起,这样会更加了解影片中的角色。女主角其实一开始并不想结婚,但是却很愿意帮助别人去恋爱,也正是在帮别人介绍对象的这个过程中,女主角就看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人。
所以这样的一个设定,就让女主角这个角色受到了来自剧情里的冲突。一开始女主角是好心帮别人介绍对象,但是这个对象是她喜欢的,她又会改变自己的初衷吗?说来也是巧合这个角色也选择向女主角求婚了。
对于女主角来说,这个角色的求婚是否会让她心动,而女主角是否又会改变自己的规则,而选择接受求婚呢?这都是这部影片中的看点,在主要的情节上,影片是还原了原本的原著小说的剧情,所以观众也是可以对应着去看。
7. 为什么说电影《爱玛》是春日里应该看的电影
提起简·奥斯汀改编电影,我们或许会想到《傲慢与偏见》的含蓄与热烈,达西先生在清晨的雾霭中走向伊丽莎白;又或许会记起《理智与情感》的隐忍与节制,影片结尾的埃利诺面对意中人的喜极而泣。
但在最新版的《爱玛》中,无论是年轻男女的眉目传情,还是担心风寒而时常用屏风把自己裹起来的艾玛父亲,以及面对告白竟流下鼻血的艾玛小姐,这一切看起来都带有诙谐的喜剧色彩。
面对简·奥斯汀的名著,新人导演奥特姆·怀尔德并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我最喜欢的场景是舞会之后,疲惫的爱玛回到庄园,在走廊上脱下舞鞋,坐在窗台上若有所思。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片中的女孩们很少会穿高跟鞋,而大多在穿平底的皮鞋或是芭蕾舞鞋,这也与摄政时期的时潮流风尚有关。
爱玛居住的房子哈特菲尔德取景于真实的英国乡村豪宅,影片中随处可见鹅黄、嫩绿、粉红、天蓝等甜腻温柔的色彩。奈特利先生居住的当维尔修道院则更加纷繁华丽,其间收藏的油画与雕塑为影片带来一股浓厚的古典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