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匆匆那年,评价如何
国产贩青春电影一直在临摹《那些年》,几近被固化的套路已成模版,皆以青春爱情喜剧引人入胜,末尾以伤感的结局一展情怀,所不同的也就仅剩青春过往的呈现,对于《匆匆那年》心醉那淳朴的匆匆年华,却又奈何那多年后狗尾续貂乏善的老梗。
如若电影能如其名般止戈于那匆匆年华,并更为夯实剧情,那么这或将是一部真正值得忆青春的力作,《匆匆那年》开篇以彭于晏饰演陈寻的初恋回忆为引,将镜头聚焦高中时代的友情与爱情,暖色调逆光镜头契合青春卖点的运用使电影质感讨巧不失唯美,已然陌生又熟悉的高中校园也方感有往昔如泉涌的共鸣,电影更有别于《同桌的你》搞怪的作态,神似《灌篮高手》的篮球教练,《还珠格格》熟悉的音律,还有那《爱情公寓》中陈赫饰演的曾小贤这次居然变身为了校园偶像,其胜在了真正以时代性的特点令人忍俊不禁, 而彭于晏与倪妮两位年龄相加能过半百的主演,在那高中校园间亦无违和感,那股已然逝去的青涩在电影中才觉原是如此美好。
不明为何中国拍青春电影都不愿去坚守一份始终如一的爱情,此绝非说悲剧性结局不可取,但当《那些年》初始能为之伤感,《致青春》尚能缅怀,到《同桌的你》已觉狗血,更不提那多入牛毛的小成本青春渣作,《匆匆那年》之失也正与此,电影后篇进入大学色调开始逐渐阴暗,分手早孕打胎三部曲如同照本宣科,虽为人伤感,却以难生共鸣,煽情到点却太为明显生硬,这既破坏了前篇电影定位清晰明朗的风格,在这种压抑的氛围中亦更难感受青春的纯粹,爱欠缺实感的支离也标志着电影架构的崩塌。
青春是什么?他可以是如《那些年》中甜蜜后的苦涩,但其不应该成为中国青春爱情电影一种僵化的指标,贩青春更不应等同于速食快餐的前篇一律,初恋就一定要分手?就一定要是所谓长大成熟后的大彻大悟?宫崎骏笔下的青春之恋如《侧耳倾听》并没有着这一切,却将爱赋予了最生动唯美的形态,《星运里的错》那跨越生死间的青春爱情,更丝毫未见刻板作态,生命奏响的爱乐是如此动人心弦,而我们对青春对爱情的一展为何就只能是这般的画地为牢?
《匆匆那年》唯感那年太匆匆,这既是对电影着点青春契合命题的称道,亦也是对这般难进真实造作而出剧情的亡羊之叹。
2. 电影《匆匆那年》好看吗
原著我没有读过,咱们光谈谈电影讲的故事给我的感受。青春、爱情这种几乎人人都有过的东西,最容易产生共鸣,所以怀旧永远能打动人。片尾曲《匆匆那年》很好听,王菲和林夕,听得人哭得稀里哗啦。这部片子有笑点也有泪点,很多情节能产生共振。点映时,在电影院里我后面有个姑娘全程多半的时间在哭。想来应该是有与片子里很相似的经历吧。
1.美好的是青春,是逝去的时光,是那些已经改变又从未改变的人,也是那些深深刻在脑海中的爱的印记,甚至是后悔,那些证明我们存在于世的全部经历:
当人们从一个原点出发,相逢又散去,投入到各自的生活洪流中时,片刻的驻足,怀念起过去,几乎很多人都在习惯性美化它们,这大概和大脑的工作机制有关,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我们忘记了很多伤痛,并且在怀念过去时上了滤光镜。
陈寻回忆起高中时初识方茴那阵子,老师领读古文的情节,让人想笑。我记得来京工作第一年,在北京一所中学听到朗朗读书声的时候,心里感觉也是美滋滋的,可是我回忆起我的高中,并没有觉得有多么美。长大后觉得甜蜜的回忆,在经历的当时,不过是一种平淡无奇的体验。那时想着的可能是放学后干点什么,也可能沉浸在被家长批评的烦躁之中,我们还不会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自己的生活,也就没有对生活的即时的审美判断,只是认真而专注地活在当下。
然而我们又不得不说,那段经历确实也是很美的,那时的悸动与后来我们成熟时的恋爱比起来,我还是更喜欢彼时的青涩和扭捏。年轻时我们无法想象将来会怎么看待过去的自己,但是那些经验和教训化为记忆,存在我们的脑中,还是一点点地将我与其他人区别开来。
方茴与陈寻从教室里出来,他们忽而男的在前,又忽而女的在前,两个人旁若无人地一前一后像两颗纠缠的双星系统一样,让人觉得心里真是甜滋滋的。我们都早恋过,知道那种神秘而美好的感情,我与我的妻子也有类似的经历。陈寻打球的时候把校服反穿,就为了让方茴一眼认出他来,少言倔强的方茴骑车总会绕道走,就为了多看陈寻一眼。年轻时的勇敢,总是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来表达。
男主角陈寻故意少答13分的题,就为了能与方茴上同一所大学,他们在可控制的领域,各自在为自己的目标奉献和努力。即便上了大学,物是人非,伤了意中人,再回头看时,虽然后悔,但生活依然要不停向前。我们每个人都从过去的精彩或者不堪的经历中获得了很多。
2.让人惊醒的是,时光一去不复返,我之为我竟是由那些平淡无奇的小决定导致的,当下我荒废的,在意的,认真的,不认真的,都会对将来产生影响,那就不能不让人想到那几句偈子“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活着,一定要抓紧时间,过好当下:
这种强烈的感觉是在我看到大学时他们恋爱不顺的时候产生的。作为当局者,会以为彼时发生的,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作为旁观者却明白,生活的精彩其实是无边无际的。我喜欢方茴的执着,但我更喜欢沈晓棠的洒脱。我喜欢陈寻的放不下,但我更喜欢乔燃的不打扰。当陈寻还在问乔燃,方茴变了没有的时候,乔燃说他去法国的大学看了她,但没有说话,他悄悄地离开了。这种定力和对别人生活的尊重,值得人学习。
时间不停歇,你做每一个决定都会花费时间,你是打算沉浸在负面的情绪之中自怨自怜,还是自己去找寻新的生活?两种态度,不一样的人生。很多小决定,当时你以为只是一件小事,但是未来你才发现,巨大的分歧的缘起竟是源于那些不起眼的决定。比如,方茴从父亲的自行车上下来,往操场跑去看陈寻的时候,我一直替方茴感到着急,怎么就不能等人散了的时候,去找他呢?再比如方茴去上课时,在楼梯间,陈寻想和她唱歌,她怎么就不能去逃课呢?再比如陈寻怎么就会忘记方茴的生日呢?
但是转念一想,就是这些东西和想象中的一样,也难保他们就真能走到一起。生活无法假设,这是它残酷的一面,我们必须选择,并且为每一个选择负责。过后再来审视,再来后悔,毫无意义。我们能做的就是抓紧时间,好好过好现在。哪怕我们初心不改,却物是人非,我们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跟我们自己说,我努力了。
3.让人感觉奇妙的是缘分,真的是不可言说,谁和谁认识,谁和谁再分开,谁变得智慧而豁达,谁被外物所奴役和束缚,谁曾勇敢向前,谁又活在过去,这些都在每个人心头各自萦绕,众生百态,亿万种灵魂自由滋长,妙不可言:
在一个高中,座位一定,挨的近的就容易成为朋友。这个组合到底怎么决定的,某种程度上就是随机。就像陈寻、乔燃和赵烨的友情,又像我们一生遇到的各种奇奇怪怪的人,很难说这不是一种命运,有时候所谓命运并不一定说的是那种注定的东西,只是一种我们不知道缘由的聚散,佛家把这种东西叫做缘。
你回忆一下过去,那么多同学,为何成为朋友的是他们,其他人不可能成为朋友吗?并不是,只是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定下,只有那些人来去你的生活。《闪电侠》里有一句台词,也表达了这种困惑:人们因何进入我们的生活,又因何而离去?留下的人,与我们密不可分。一些友谊,能够永存;还有一些友谊,结束得太快。并非所有朋友,都能陪伴我们一生。唯一永久的是,朋友离去时,我们的痛苦。
陈寻变成了会计师,乔燃变得更文艺,赵烨变成了土豪,而那个年轻时的篮球队长苏凯变成了势力的副行长,见了同学就卖金融产品。他们一些人还在过去的经历中不能自拔,但也有一些人懂得勇敢向前。而往前回溯,我们总是有一种那样的感觉:他们在相识的当年,都是一些差不多的人,可是如今已经截然不同。我们不去评判他们的好坏,就说成长这件事,就让人深刻意识到,每一颗灵魂都有自己的归宿。凡事随缘,会让我们有一颗宁静的心灵。
4.让我困惑的是为何我们喜欢的人却不喜欢我们,总是你喜欢他,他却喜欢她,而她又不知道为谁心猿意马,即便两人相爱,可也有很多人不能永远在一起,所以为何相爱的人不能永远相爱,是世界变了,还是人心变了?抑或都没有变,是爱情变了:
有时候,两情相悦修成正果,除了缘分,还可能得有对爱情的信仰。我们周围这种一见面就互生情愫,然后顺顺利利走在一起的案例太少。大部分的感情都是对付着、凑合着。要么是一开始没感觉,过着过着习惯了,要么就是努力地爱,却发现对方并不爱自己,自欺以维持生活或伤心诀别再不相信爱情。
可是为何就不能总是一对对的相互喜欢呢?为何就不能少一点多角恋的戏码呢?如果说有上天,那上天为何不帮助那些深信爱情的人,一次性找到他们的另一半呢?生而为人,如果不能在情感上做一个富足的,能爱别人,恰好别人也爱自己的人,那生命还有什么意思?为何这种求不得苦,必须要那么多人去承受?
看电影的过程,我理解林嘉茉喜欢苏凯,也理解苏凯不喜欢她,但是我不理解为什么林嘉茉喜欢苏凯时,苏凯不喜欢她。我理解赵烨喜欢林嘉茉,也理解林嘉茉不喜欢他,但是我不理解为什么赵烨喜欢林嘉茉时,林嘉茉不喜欢他。我所不理解的是,两情相悦为什么那么难,人们为何总是喜欢那些几乎注定悲剧的事情。
电影里陈寻在大学喜欢上了沈晓棠,电影里有一句台词说沈晓棠是天空,方茴是陆地。陈寻与方茴当然是相爱的,不然彼此之间不会有那么多的放不下。但是为何在沈晓棠出现以后,他就抛弃方茴了呢?答案是贪婪。贪婪使人既向往天空,又想在累了在陆地上休息。但是这种事情太靠信仰了,太靠缘分了。爱得不够深,又不懂珍惜,于是终于过去的誓言都成了谣言。方茴这姑娘太让人心疼了。但是她除了逃避什么都不做,她没有一天听到对方说分手,她就和别人说陈寻和她课表不一样。
唉!相遇、相知、相爱,却不能相守,其实只是因为人们不能不顾一切。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当然除了不够爱,还有不懂珍惜。
5.所有这一切,都让人感觉到生命的无常和我执的可怕。不知道哪一天,很多东西就和从前都不一样了,那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命运,就像一只神秘之手,在岁月中把人打磨得遍体鳞伤或者圆润光滑:
我最喜欢郑恺饰演的赵烨。这个人有着踏实的生活智慧,有什么说什么,不逃避,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也不撕破脸。该干嘛干嘛,洒脱,自由。其次比较喜欢乔燃,他写的那篇作文里有两句话非常打动我:
我喜欢丁香花 白的 紫的 都喜欢
我喜欢你 是我的 不是我的 都喜欢
还有他在于陈寻聊起方茴时,说他去巴黎看方茴时,他只是看了看,没说话就走了。这件事我代入了一下,觉得这个人真是了不起。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而成就别人的生活,这里面的牺牲精神令人动容。
而陈赫饰演的这个搞笑龙套,其实也让人蛮心疼的。为了生活,变得无趣,老婆又被人带了绿帽子。虽然夸张了些,但是也并不是就高于生活,君不见很多人每天都能听到“你知道安利吗”的段子吗?
曾经在树上刻上“永远在一起”字样的朋友们,最终都分崩离析了。曾经追求的人们变得令人生厌。曾经以为会永恒的东西都消失了。那么人们执着的那些还有意义吗?真的,很多东西都变得和从前不一样了,我也不知道我们当下执着的到底在未来是否还有意义。
整部片子里我总是为他们每个人着急,语言虽然不万能,但有什么话都可以直说呀,可主人公们不是因为自卑而逃避,就是变得贪婪而不敢承认,有的缺乏勇气,而有的又特别情绪化…于是几乎所有的人都在错过。错过等待的心,错过可以挽回的恨,错过那些破镜重圆的可能,错过本来可以解释清楚的沟通。
可是时间不等人,后悔没有用。时过境迁,你再不是从前的你,我也再不是从前的我,虽然说“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可是他们都刻在你的生命里,成为你抹不去的一部分。
3. 《匆匆那年》这部电影好看吗
这是一部所谓的“80后青春怀旧戏”。这是近年来,继“贺岁片”之外的又一种由中国人独立创造的,具有本土核心知识产权的,中国特色类型片。电影界愈发发现,80后成为了社会消费的主力,不拍几个片子把这帮人的钱骗到手,作为一个导演是失职的。所以,等着吧,在今后几年里,这类依靠各种怀旧歌曲串烧,配合恋爱失恋桥段的电影会大规模挤进院线。你看《匆匆那年》,肯定会想起《同桌的你》什么的一类东西。差不多的套路。一代人的爱情与分离,成长与失去。怀旧么,就是那些事。但问题又来了。以前那几部同类型电影都是依靠故事开头的。《匆匆那年》勇敢地依靠一个广告开了场!为了突出那个手机的拍照录像功能,导演恨不得把那手机屏幕显得比银幕都大!从这开始,这部广告片的征程就算走起来啦!电商、牛奶、保险、酒店、学校,装修公司……一样一样突兀地出现在戏中,还生怕你不知道。不但植入logo还得侵入台词。林嘉茉去小卖部买饮料,大声嚷嚷“我要优酸乳!”1999年有这玩意吗?张一白老师,我热烈要求您给我们买一瓶1999年出产的优酸乳尝尝。非要喊着优酸乳也就认了,买完之后,镜头给角色一个侧脸,还要求林嘉茉一点点把酸奶盒子举高,正面冲向镜头!为了这么个酸奶,编好几段故事,一会喝奶补奶,一会婚礼上叫快递送一箱。有谁见过参加人家婚礼,送一箱牛奶做礼物的么?!要命的是,苏宁易购的快递送货算一次广告也就算了,打开那箱子里面还套着一个酸奶的广告?!这一个纸包打开又一个纸包的,张一白老师,你是从马三立的相声“挠挠”里得到的灵感么?一层一层打开,跟我这抖包袱呢是吧?
4. 你觉得《匆匆那年》电视剧版和电影版哪个更好看
《匆匆那年》我是先看的电视再看的电影,说实话电视剧比电影好看。也不知道是不是先入为主的原因,就女主方茴我怎么看倪妮怎么别扭,倪妮给我的印象还停留在《金陵十三钗》里那个风情万种的玉墨身上,实在是没有办法让她跟温柔安静的方茴合为一体。
方茴,电影是倪妮,电视剧则是何泓姗,两人在气质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唯一相同处就是长相十分漂亮,为了剧情的需要,在出演之前,演员还将长发剪了,甚至学生气息就涌现出来,和小说人物也非常贴近,青春单纯的模样,让周围的人十分喜欢。
5. 匆匆那年好看吗女生看完都很感动吗抹眼泪了吗
对不起原著 对不起观众 对不起倪妮
祸害王 2014-11-29 23:21:35
这部片已经变成和《分手大师》一样可以检验你男/女朋友或者朋友和你三观是否一致的试金石了 让我们来一一细数这部电影的失败之处吧 首先是选角 张一白不愧是“被媒体称为中国最具商业价值和最有商业眼光的导演”(来自网络知道) 选角很契合甚至是刻意选择近期很火很有商业价值的演员 彭于晏最近很火,对他很帅,但他一点也不适合演陈寻,陈寻是典型北京大男孩,看.........
1393/1480 有用 173回复
可以说脏话吗?导演!——《匆匆那年》
电影符号学 2014-11-30 01:26:57
可以说脏话吗?导演! 虽然已经接受过小白《一生一世》的洗礼,但还是对《匆匆那年》充满了期待。 毕竟彭于晏在那里帅着,曾小贤在那里贱着,倪妮在《等风来》里的表现也差强人意,还有郑恺这个演技派。 更何况原著故事好看,翻拍的同名电视剧好看,非要把这电影拍难看,也是相当有难度的。 不过,小白做到了! 影片劈头盖脸就把陈寻为了方茴高考放弃13分丢了出来.........
462/497 有用 135回复
这是一部诠释了人类交配本能的伟大电影
Dr.希鲁鲁克 2014-12-01 20:16:47
看完《匆匆那年》,我觉得这个凄惨的爱情故事很好地诠释了“人类是被交配本能所控制的生物”。 我们先从遥远的亿万年前说起,在幽暗的大洋深处,第一块蛋白质诞生了,海洋那么大,那么黑,蛋白质那么小,于是它很害怕,小心翼翼地汲取着周围的养分,试图生存下去。转眼几十亿年过去,它进化,分支,衍生出了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生命。中间历经了数不清的磨难和危机,但是.........
273/338 有用 47回复
《那些年》让男人回忆爱过的初恋,《匆匆那年》...
❤ 秋默殇恋 2014-11-28 11:14:50
为一部电影刷两次朋友圈还属例外,看完《匆匆那年》还是忍不住发了,一来是电影本身不错,二是小伙伴参与的作品。 其实真正关注这部电影,还是那次发布会之后,同名主题曲成了各大榜单的头号王牌。这类青春怀念系的电影近两年来层出不穷,《那些年》多少男观众贡献了票房,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匆匆那年》,我只有简短一句,那就是让女人想起恨过的渣男。 狠狠恨过,也狠.........
371/442 有用 59回复
爱无常,恨无常,珍惜好时光
魔云兽 2014-11-30 20:17:19
原著我没有读过,咱们光谈谈电影讲的故事给我的感受。青春、爱情这种几乎人人都有过的东西,最容易产生共鸣,所以怀旧永远能打动人。片尾曲《匆匆那年》很好听,王菲+林夕,听得人哭得稀里哗啦。这部片子有笑点也有泪点,很多情节能产生共振。点映时,在电影院里我后面有个姑娘全程多半的时间在哭。想来应该是有与片子里很相似的经历吧。 我看的过程中感觉美好、惊醒、奇妙.........
193/207 有用 27回复
有意识的贱民 2014-11-29
终究不是一个年代的人,除了灌篮高手的主题曲,没有任何的共鸣,而感到一丝悲伤的是大陆的怀旧青春片也变成了一样样的套路化,没有任何的惊喜感,甚至连“情怀”都谈不上,这样一部难看的电影让我难以想象小说有朋友嘴里说的“还可以、挺好看…”今后的怀旧青春片想必开始有些压力了,从匆匆那年开始。
166 有用Z A L E 2014-12-02
真想负分滚粗!毫无诚意的圈钱之作,看了这个才觉得别人小四韩寒也算诚意满满,想起致青春里的伊利广告都够觉得恶心了,这里面的伊利广告卧槽!幸好,电影票是朋友单位发的赠卷。不然真的是愤愤不平!(我家娄烨的推拿,竟被这种片子给抢了档期!)
203 有用冰蓝天空 2014-12-03
比网剧版差那么多也好意思圈钱?
275 有用Lemon 2014-12-02
当一部片子只剩一群没演技的当红小生谈着不着调的爱情,这样毫无内涵的青春片还有什么意思吗?我的青春是淡淡的且充满正能量的,是偶尔迷茫但认准方向就绝不回头的,不是一大堆慢镜、虚焦和怀旧金曲拼凑成的无病呻吟的青春。那些没事儿就怀旧、看个烂片也泪流满面的成年观众,你的青春是有多幼稚无聊。
6. 匆匆那年电影怎么样好看吗
挺好看的,难得来一部青春校园篇。
7. 电影《匆匆那年》值得一看吗
看完《匆匆那年》,我觉得这个凄惨的爱情故事很好地诠释了“人类是被交配本能所控制的生物”。我们先从遥远的亿万年前说起,在幽暗的大洋深处,第一块蛋白质诞生了,海洋那么大,那么黑,蛋白质那么小,于是它很害怕,小心翼翼地汲取着周围的养分,试图生存下去。转眼几十亿年过去,它进化,分支,衍生出了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生命。中间历经了数不清的磨难和危机,但是它一步步地走过来并且更强大了,凭的就是强大的生存的本能意志。在自然界中,动物和植物,以及各种微生物,都在不停地上演着生命的奇迹。经常看动物世界的人都知道,为了生存,每种生物都使出了浑身解数,进化出了各种本能和形态,只是为了存活和交配。而人类,作为高等生命的一种,自然也继承了延续生命,把自己的基因遗传下去的本能。虽然我们现在有了文明的伪装,但那种本能仍牢牢地镌刻在我们的每段DNA里。
在故事中我们看到,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里,三五个进入了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在荷尔蒙的驱使下,开始了对交配对象的追寻,男主角高大帅气,女主角文静温柔,从外貌看,双方都具有良好的基因,这决定了彼此的吸引。于是就这样自然地,一对雄雌性人类陷入了热恋中,像所有的动物一样,他们有着快乐的热恋期。
恋爱为什么这么令人快乐,这都是由于基因所决定的,如果恋爱不快乐,交配不爽,那么人类就不会去寻找交配对象,于是人类就会灭绝。
人自从生长发育进入繁殖期开始,就开始了对另一半的关注。那是因为你体内的每一段基因都在督促你:“喂,混账,你TMD还能活多久啊!快给我找到一个更年轻的身体让我存活下去吧!别磨蹭了!黄金生殖期可是18岁哟少年!”而陷入爱情后,我们的每段基因又开始弹冠相庆:“瞧这两个傻瓜,被我们分泌的各种多巴胺迷得跟白痴一样,这样也好,我们就可以顺利地移植到更年轻的生命上啦。”这就是恋爱为什么特别令人愉悦,秒杀那些吃到一顿大餐,买到一个新手机,或者今天便便很通畅这些低等的快乐。是因为你的本能,你的基因实现了来到整个世界上的目的。
而故事继续发展,男性和女性的区别就显露出来了,基因决定了这个故事的悲剧走向。
故事中,男主角上了大学,开始变的花心,他文艺地说:“方茴是我的陆地,但沈晓棠是我的鸟……哦不,跟我一样是鸟。”《挪威的森林》里是这么说的:“既觉蓝天美丽,又觉湖水多娇。”换成金链子大哥的话来说:“劳资就是没玩够,还想多操两个。”
从生理结构上讲,男人要想延续自己的基因(不管质量好坏),大范围撒种,明显延续后代的几率更大。而女性若想使自己的基因繁衍下去,则有必要精挑细捡,去寻找一个足够强壮的伴侣来保证下一代的质量,增加存活几率。
所以,基因决定了,大部分男人天生花心,大部分女人天生痴情,一旦喜欢上谁就容易死心塌地。
雄性动物学会珍惜爱情是一段很长的学习过程,于是在年轻的雄性动物学会珍惜之前,基因的悲剧就这么发生了。雄猩猩率先出轨了。
遭遇劈腿的女主角变得无比痛苦,虽然她有一个备胎,但这并不能减轻她的痛苦。因为爱情并不是一道精确的数学题,而是一道没有答案的哲学题。
前面我们从基因角度讲述了恋爱为何使人快乐,所以相反地,“失恋就会特别令人痛苦”。在日常的生活中,失恋带来的痛苦,远远地超过了其他,非常容易令人丧失斗志,消沉萎靡。在自杀的比例中,除了一些特别极端的例子,类型最多的是为情所困。正因为人的终极本能就是借寻得另一半交配,得以延续基因,所以失恋就特别令人痛苦,因为,我们存在的最终目的被否决了。失恋时,你的每段基因都在嘲笑你:“你个大傻X,这么一个好好的交配机会被你错过啦!我特么要你这个皮囊何用!既然不能把基因遗传下去,我们的存在有什么意义!”没有一种自卑感能比失恋带来的自卑感更强,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那是基因的自我否决。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陷入痛苦的雌性人类开始了自暴自弃,将交配权交给了另一个素不相识的男性。体现了人类初级阶段的大脑局限性。
而看到本来属于自己的交配权落入了其他猩猩手中,男生宿舍丛林中,两只雄壮的大猩猩开始打得你死我活。
很多年后,回想起当初得往事,我们的大猩猩渣男主开始后悔:“其实最初的那个死心塌地的交配对象,其实是最好的交配对象。因为跟她在一起,我能保证我的孩子一定是我的。而现在夜店里那些外围,只能让我喜当爹。”
而故事中的另一段感情,我们看到了一位年轻的女性痴迷于威猛的篮球男,这是因为在原始丛林里,一个雄壮的猩猩比一个弱小的猩猩更容易给母猩猩安全感。这种残余的兽类本能大多体现在了年轻的少女身上。而等到进入了现代社会,一个聪明的头脑往往比一个强壮的肉体更加游刃有余。所以看到了当年的弱小男现在当了老板,而当年的雄壮男去卖了保险,这个雌性只能对当年的选择微微一笑。
而那些年我们错过的,不过是荷尔蒙的一场错乱。
另:北京人真是爱吹牛逼,一道十三分大题也逼逼。多少人当年多做了十道13分的大题,才换来了今天的北京户口,让自己的孩子少做十道大题也能上一本。
8. 怎么评价电影匆匆那年
这其实不止是陈寻和方茴的故事,也是我们很多人的缩影,只是编剧和导演为了戏剧冲突,将我们许多人的恋爱往事加大加粗再洒上了狗血。
方茴第一次出场的时候,留着齐耳短发,站在丁香树下,皮肤白皙,身形瘦弱,引得陈寻等人心神荡漾,在慢镜头之下,仿佛时光都被拉长了,在这时候,陈寻对她还仅仅只限于像欣赏一朵美丽的花那样欣赏她。
最后的最后,方茴站在桥上,穿着红裙长发及腰,风雨过后的方茴对着镜头笑得如释重负,我们终于长大了,就算最后没有和最开始爱的那个人在一起,也要相信,那份爱最开始的时候的悸动。
9. 求匆匆那年(电影)的剧情说明。包括男女主如何认识,中间如何,最后为什么分手,不要网上直接摘抄的
女主转学到男主所在高中,然后一起上学认识的。高中时关系逐渐亲密,但是家长老师反对早恋。如愿上了同一所大学,在大学中确立恋爱关系。男主由于音乐兴趣吸引了另外一位喜欢音乐的女生。男女主上大学初期保持恋爱关系但没有发生关系。
男主准备在女主生日时献唱,此前做着积极准备,并和那位音乐女生一起合作排练。有一次在排练中未能接听女主电话,但是女主意外从上铺摔伤,接着男主又错过了女主生日,女主觉得男主已经移情别恋,以养病为由暂时离开学校,双方发生争执,酷似分手。
(9)匆匆那年大陆电影好看扩展阅读
《匆匆那年》是由张一白执导,彭于晏、倪妮、郑恺、魏晨、张子萱主演,陈赫友情出演的校园爱情片。该片于2014年12月5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该片改编自作家九夜茴创作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群80后年轻人从步入中学到大学毕业长达十年的青春故事。
《匆匆那年》80年代生的张楠因大学毕业找不到好工作而留学澳洲,在那里他认识了同样留学的方茴。就在他被方茴的神秘感吸引时,却听说她竟然是同性恋。阴错阳差,他与方茴住在了同一屋檐下,并且通过其他朋友知道方茴并不是真正的同性恋者,而是曾经深受伤害,有过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张楠的房间里,方茴给他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方茴的回忆让人仿佛再次回到了90年代末的北京,在时间跨度长达十年的叙述中有美好的青春校园生活,有涉及青少年犯罪的探讨警示,有建国五十年大庆、迎接新世纪、北京申奥成功的历史事件,有大学时代的颓废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