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怎么评价李安和他的电影
日本的黑泽明说“电影是时间的艺术”,《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上映,让中国的李安验证了这句话。
一个印度少年,在三个不同的宗教徘徊,寻求心理寄托。后来遭遇海难幸运逃出,很离奇的和一只老虎共处一个方舟,相互争斗,又彼此扶持。都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对方身上,最后渡过难关,虎入山林不回头,少年获救后失声痛哭,他在人与动物之间的患难与共之后,思索着人与动物的微妙关系。此片承袭了李安的一贯风格,故事精彩且画面唯美,有商业大片的震撼,却不失文艺片的细腻。这是海峡另一边的导演,努力一百年,也做不到的。李安是电影界的林语堂,这二位都是洞察东西方文化精髓,又传承三千年来中国传统士大夫精致文化的代表人物。林语堂用文字,站在西方的视角上,让西方了解中国;站在东方的视角上,让中国了解西方。而李安,这个儒雅而内敛,时常透露着害羞的眼神,行事低调而对电影一丝不苟的中年男人,用西方的光影技术,让全球不同区域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人,领略东方文化哲学的含蓄之美。在他执导的12部影片中,李安坚持着东方性灵的精神永恒,结合西方的现实主义,把人性的丑与美、善与恶、亲情的隔阂,爱情的冲突。都演绎的深入人心,触动每个观众的内心深处。李安导演的这种修为,使他能导演东西方各种文化背景体裁的电影,从19世纪英国中产阶层闺秀、绅士为背景的《理智与情感》,到美国西部牛仔为主线的《断臂山》,再到今日以印度文化为题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西方以海难为题的电影层出不穷,但李安这次的海难别出心裁,没有杰克、露丝式的浪漫,没有老人与大鲨鱼的搏斗,而是人与老虎的奇幻漂流,给好莱坞的大导演上了生动的一课,赢得所有人的满堂喝彩。
2. 推手好看吗 推手怎么样
由《推手》等构成的系列影片,注重展示了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现状,在中西文化冲撞中开掘人性,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家庭的解构和重组,并在表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差异与隔膜中探讨了各种伦理道德关系。(北方网评 )
不过影片中朱晓生的家有两扇大窗户,借此表现老人与儿媳隔绝的心理状态,却也表现了影片的精致之处。(新浪网评 )
《推手》围绕一个移民美国家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表现了传统的中国文化与美国的风土人情之间的冲突。从《推手》就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影片中得以充分地发掘。以现代人的目光看中国传统文化对今天社会生活的适用性,并以此来挽救现代社会中人们的麻痹和冷漠。李安为他的影片找到了连接点,构成了思想上的脉络,贯穿于影片始终,从而一气呵成。(新浪网评 ) 《推手》的品相看起来无疑是简陋的,可以说难觅闪光之处,还因为资金的限制很多想法无法付诸实践。(新浪网评 )
《推手》还是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故事线索比较单一、人物也不够丰满立体,戏剧性发展比较局促,还没有李安后期作品的圆润舒展的作风和气派。 (网易网评 )
3. 《推手》你还记得这部剧呢
决定一个电影究竟是不是好电影的条件只有两个。第一,要有一个好故事;第二,导演要有讲故事的能力。电影艺术在这方面和文学艺术有着极大的相同。因为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要通过画面或是文字传达创出作者的情感,得到观者或是读者的共鸣。有好故事是基础,而练就出有效而艺术的表达方式更需要个人水平。李安大概很早便悟出了这一点,在消沉的十几年中,他每天能做的就是反复思考,创作并修改剧本。等待别人提供出好故事不如自己先创作出好故事。而在脑海中不断思考并放映自己的好故事则锻炼了他用电影讲故事的能力。正所谓“有感而发”,好的故事以及它暗含的启示性思想都需要长久真切的感悟和深思熟虑的提炼。从这点看来,大器晚成的李安在其电影创作初期便大获成功便也不难解释了。1991年,37岁的李安终于等到机会在纽约指导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推手》。电影一开始就上演了一场无声的斗争。从北京退休了的太极拳大师在儿子纽约的家中专注地练着功,藏蓝对襟罩衫,一双厚实黑纹布鞋,他两眼紧闭,身后挂着中国书法;不远处的书房里坐着老父亲的美国洋媳妇,蓬着满头卷曲的金发正烦躁地敲击着电脑键盘,不时地回头无奈地瞥一瞥练功忘我的老公公,她家中来的那个“外人”。中西方的冲突被看门见山地引了进来,戏剧的张力从无声的较量中开始。开场十分钟几乎没有人物对话,只听见老父亲衣衫摩擦的声音,伴随着洋儿媳重重敲击键盘予以反抗。
4. 如何评价李安导演电影《推手》
《推手》作为李安的导演首秀,便让人有感其过人的导演天赋,电影就仿如剧中老朱的那手太极绝技,节奏虽有显缓,但招招皆能切中要点,在以中美文化差异营造张力的同时,又以父子亲情间的隔阂塑造了矛盾,给人感动的同时以深思。——梦里诗书
5. 求 李安导演的电影 《推手》百度云或者下载地址
推手👌
6. 《推手》你是否读懂李安的内心
李安导演的《推手》是他的处女作,是一部剧本精彩、电影语言优秀的电影作品。影片讲述了一个大陆老人来到美国同已经在那里结婚生子的儿子一起生活的故事,故事中他与儿子的美国媳妇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故事的尾声,老人和一位有着类似情况的陈太太走到了一起,是一个凄凉中有着一丝温暖和安慰的结局。
整个影片贯穿并构建于“冲突”。老人朱师傅与儿媳玛莎的冲突,老朱与儿子的冲突,老朱与社会的冲突(老朱在家附近走失过一次,老朱在与儿子一家的矛盾之后出走到中国餐馆打工被辞退事件)以及中国与美国的文化冲突,当然电影本身也是从一次次的冲突之中推向结局的。但是在我的解读中,冲突是影片的手段,最后的结局表达了这样一种思考:人是孤独的。这也许是我非常个人化的解读,但艺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他作用于不同的欣赏个体,产生的艺术意蕴也是不同的,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老朱为主人公的故事主要是以两条叙事线索交错进行:一条是老朱与儿子家庭的矛盾冲突,一条是老朱与陈太太的感情发展。老朱与儿子家庭的矛盾冲突从影片的开始就以专业的电影语言表现出来,影片从此安排了几个升级的冲突事件,把故事推向了无法逆转、必须产生变化的高潮。影片的一开始,没有借助对白,没有借助音乐叙事,直接以画面语言表现了老朱与美国媳妇的冲突,李安此处视听语言运用之精彩,足见其功力扎实。通过这几幅画面我们可以看到,布景中墙上的中文字画和电脑屏幕上的英文,中国老人和美国女人,开始的对比蒙太奇是非常温和的。把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置于景深镜头中,前景的人与后景的人自然产生了某种联系,那种强烈的冲突和无声的矛盾被画面充分地表现出来。
厨房“微波炉爆破事件”出现了一个冲突小高潮,此幅画面中,为了吸引观众的视线,前景的光线晦暗,照明集中于处于后景的两个人身处狭小的厨房之中,人物被框在狭窄的门里,逼仄的空间,喻示着两人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中西方的饮食差异也参与进冲突的构建,而两个人共处于同一个屋檐下,却是身处于两个隔膜的世界。
这一组冲突蒙太奇把两人之间的“战争”升级,老朱“啪啪”的切葱声,玛莎“哗哗”的洗盘声,两人发出的声音像是一场枪战一样激烈,而两人朝向不同的脸剪辑在一起也强调了这种冲突。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通过动作外化出来,这场厨房的冲突戏既合情合理又十分精彩,叫人佩服。晚餐饭桌上的矛盾更加突出的表现出来,儿子夹在父亲和妻子之间左右为难。我一直佩服李安导演设计台词的功力,看似随意自然但又效果突出、用力恰到好处。画面里餐桌上三个人的矛盾冲突不断,背景声音是孙子杰米在看的动画片里传来卡通人物枪战打斗的声音,这种声画组合巧妙的传递出“餐桌战场”的寓意。这可以看作是影片的第一次冲突高潮。中国学校里,老朱和陈太太“不打不相识”,很普通的相识场景的设计,同时又让人觉得印象深刻、独一无二。在以后的段落,我们也可以看到,没有讲半个“情”字,但是老朱对陈太太的“情”观众都一目了然。玛莎在工作上受挫,老朱帮她瞧病,治疗失败的这场戏可算是第二次冲突的高潮。老朱帮玛莎看病,最后玛莎胃出血,慌乱的画面、不稳定的构图、晃动的机位运动、虚化的焦点都强化了这种冲突的高潮。
7.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电影推手
该片以中西文化差异和两代人的代沟作为基本矛盾冲突展开叙述,富有戏剧性的情节给观众提供了很多的思考空间。其戏剧性的情节反映了中西方各自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价值观。导演通过电影这一艺术表现形式让观众直接地感受到东西方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摩擦和困境。
由于李安独特的个人经验和中西视角,该片中的父子关系被细腻地刻画出来,导演借晓生这一人物形象,表露出自己在面对“传统父亲”的家庭角色和权利意识时的焦虑与压力。但最终导演为父权选择了一个尊严的下台方式。通过父子关系的镜头语言和行为描写,该片也阐述了在西方语境下,中国式父亲的尴尬。
(7)电影推手好看吗扩展阅读
《推手》由李安执导,郎雄、王莱主演的剧情片,于1991年12月7日在中国台湾上映。该片讲述了朱老退休后被儿子接到美国生活,由于他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与孩子们不同,而引发家庭矛盾的故事。
李安(Ang Lee),1954年10月23日出生于台湾省屏东县潮州镇,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纽约大学。1990年,执导了个人首部电影《推手》,该片获得了第2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评审团特别奖。
8. 谁看过推手这部电影 李安写的那个 能把电影内容要表达的思想介绍一下吗
内容简介:
朱晓生在美定居,娶洋女子玛莎为妻并育有一子。为尽中国孝道,他将老父亲从大陆接到美国共享天伦。朱老先生是北京太极拳总教头,因与玛莎不和而外出打工。一次偶然的机会,朱老先生不凡的太极功底一进成为美国的新闻。当朱晓生从警察局领回父亲时,玛莎也有愧疚之情,可朱老先生没有回独生子家,而是回到他自己的简陋住所度过寂寞晚年。
关注中西文化冲突的《推手》
老人问题,是个世界性的问题,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分歧却是很大的。李安的电影《推手》选择这样一个中国老人在美国的故事,本身就包含着自然的冲突矛盾,而其中涉及的伦理、感情则是属于全人类的。
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加上年龄、语言、生活习惯的不同,使老朱根本无法和儿媳交流,也无法融入儿子的生活,老朱真的成了一个多余的人。老朱一身太极功夫足以让他自傲,但在美国他却什么也没法干,连洗盘子都干不了。这是个难以调和的矛盾,也难怪儿子要以头撞墙。所有的儿子和所有的老人都会遇到这种两难的局面,面对这种冲突,李安也只能在冬日的阳光下轻轻的长叹了。就连最后的结尾,两位老人似乎又要走在一起、互相扶持了,本该是个圆满的结局,李安都只是让陈太太轻轻答了一声"没有",把无尽的惆怅留给了银幕前的观众。
虽然是李安的第一部长片作品,但很多场面处理手法相当老到,后期作品的诸多元素和关注的问题都有所显露。老人问题、家庭伦理、对生活的无可奈何、幽默地处理手法等等,在李安以后的作品中都会有更多的发挥。
不过,毕竟是处女作,这部《推手》还是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故事线索比较单一、人物也不够丰满立体,戏剧性发展比较局促,还没有李安后期作品的圆润舒展的作风和气派。
9. 如何评价李安导演电影《推手》
集中看完《喜宴》和《推手》,算上《饮食男女》,总算看齐了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最大的感受是:李安真是有文化!在这三部以探讨文化冲突和伦理道德而见长的电影中,李安分别以太极拳、烹饪、婚宴三种中国传统文化穿插其中,使影片来得更加原汁原味,有生活气息,有艺术感染力而又富于可看性。
除了《饮食男女》,《推手》和《喜宴》都把大环境放在美国,《推手》探讨的是父子关系在一个他国文化背景下的重新定位和重新权衡;《喜宴》着力于中西方文化间,传统与现代观念冲突下的家庭关系。李安在这两部电影涉及的主题是中西方家庭伦理观的冲撞;或许对于李安这样学贯中西,生养于台湾,求学工作于美国的中国人,片中人物所遇到的问题也是李安自身所关注、思考、和想要解决的问题。而李安是温文尔雅和宽厚的,骨子里有道家的风范,因此,这两部片子(其实三部都是)中的父亲形象虽然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但却饱含着更深的宽厚、谅解、平和,最终都以理解子女的选择,依顺子女的意愿为解决冲突的方法。
《推手》的入题很快,影片开始不到十分钟,矛盾立即凸现:美国媳妇和她的中国老公公如何相处?养儿防老、天伦之乐的中国传统观念与西方的敬老院文化如何协调?这一主题被慢慢扩展,抻长:年迈的父亲出于无奈离家出走,满是寒酸地到酒店洗盘子为生;与酒店老板发生冲突,使出太极拳功夫坚决不走,捍卫自己仅存的尊严;李安以此深深叩问每一个观影人的内心:如果你是儿子,是父亲,将如何选择?直到
重新被儿子接回家,朱父亲才说出这番感人肺腑的话:只要你们过得好,我这把年纪了,又在乎什么呢?——情节行到这里仍然没有结束,直到朱父亲与陈太太再次相遇,互相邀请对方到各自的老年公寓,影片才籍此终结,主题被进一步深化完整。
“拳谱上说练精还气,练气还神,练神还虚。这练神还虚就难了”,朱老师傅这番话的意味何其深长!
我觉得李安电影的一大特点在于“简单”,故事说得清楚明白,谁都能看懂,矛盾冲突简单明了,几句话就能掰清楚;但是情感充沛,富于人情味;矛盾本身来源于生活,所以表现和拓展的空间就很丰富,始终在探讨,很能打动人心。就像《喜宴》,故事情节清晰简单:老人上了岁数,盼孙子;偏偏自己唯一的儿子是同性恋,如何是好?于是儿子高伟同选择与急需绿卡的威威假结婚,却不成想假戏真做,让威威怀了孕,继而与同性恋恋人赛门产生冲突。
与《推手》的温和恬静相比、《喜宴》显得喜气洋洋,富有喜剧色彩,特别是结婚、闹洞房的情节拍得满是人间烟火气——李安本人还在戏中插科打诨了一把:当一个老外在婚礼上窃语“我以为中国人都是柔顺沉默和数学天才”的时候,我们的李大导演赶紧凑上去说了一句:你正见识到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但影片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离别之际,高老父亲紧紧握住儿子的同性恋恋人赛门的手说:谢谢你,谢谢你照顾伟同;又紧紧握住威威的手说:高家会谢谢你。三个年轻人互相搂抱着看着两个老人远走,这是三个人的新家庭与一个传统家庭的冲突与理解:母亲没有把真相告诉父亲,父亲也没有把真相告诉母亲,都是因为“爱”,因为“家”。
李安是一位真正的中国的导演,是一位真正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我觉得大陆目前还没有这样深谙传统文化的中国导演,陈凯歌曾经是,而现在他更像一个汲汲于口舌之争的家庭妇女,早已不顾自己的修为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而这种悲哀又绝不仅限于中国导演圈,而是一种社会大众的悲哀,责任系于你我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