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卡萨布兰卡》观后感
这是一部被誉为世界电影殿堂中的经典之作,以爱情故事贯穿起来的惊险侦探片,蕴涵着爱国主义和反法西斯主义的主题。我认为,一部称得上经典的影片除了它特殊的背景外,还在于它的内涵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同时其表现手法是值得后人模仿和学习的。以下我将分享一下对影片的几点看法。
一、背景深刻,还原历史
这部电影是好莱坞在二战期间拍的,讲述二战期间欧洲人为了逃避德国纳粹的迫害想方设法逃去美国的故事。其中卡萨布兰卡是德国纳粹控制的最后防线,想要逃去美国必须经过这里。在这里,有的人可以达成梦想,逃到美国,但有的人就一辈子在等待机会,最后很可能死在那里。作为当时一个逃亡的转折点,故事发生在这里显得意义重大。这就好比电影《江湖》里所谓的“一步天王、一步死亡”。
另外,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结束,而美国本土又远离战场,这样美国有足够的创作空间。作为影响极为深远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而且这种影响起码涉及二、三代人。这部影片的存在价值在于它时刻提醒着人们战争的残酷,警惕世人历史的沉重教训。哪怕是没有亲身经历那段历史的人,只要对二战有所了解,那么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就会不自然地联想起来。而正是这个原因,过了半个世纪,这部片仍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而且将会永恒地延续自身的使命。
二、三线组合,人物生动
既然是被誉为经典,那么就不得不提它的叙事手法。依我看全片有三条
线索。一是大逃亡——欧洲人逃亡到美国,这既是故事的背景,也是全电影发展的总线索;二是爱情纠纷——主人翁里克、维多克、伊尔沙三人之间的爱情故事,是本片触动观众心灵的重要桥段;三是英雄情怀——里克冒死相送,展现乱世中的英雄气概及大局观。
其中第三条是主线,而第二条是辅线。影片在里克、维多克及伊尔沙三人的碰面为分水岭,在此前的部分是以第一条线索来交待背景,为后面的发展作好铺垫。而在此之后,第二和第三条线索并驾齐驱,既有细腻的爱情戏也有变幻莫测的争端。这样的结构十分清晰,浅显易懂。同时,两条线索的并行,丰富了剧情,引人入胜。特别是三人之间的感情瓜葛融入到生死攸关的战争局面中,更能突出了人物特点,朔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里克的内敛、长情和智勇;维多克的热血、镇定和诚恳;伊尔沙的靓丽、情欲和凄楚都在这两条线索的叙述中很好地表现出来。
三、细节出彩,英雄主义
本片有好几处细节拍得十分精彩。一是黑人歌手的感性演出。他在伊尔沙和里克的多年后重逢时他弹奏并演唱的经典歌曲《时光流转》将两人思绪连在一起,而这首歌也拉开了他们感情戏的序幕。此后这首歌也多次出现,令观众也为之陶醉,为男女主角的爱情感到悲哀和无奈。二是里克和伊尔沙单独在房间的缠绵。
这一幕把里克的长情和温柔表现得特别到位,相反伊尔沙的左右为难虽让人同情但也令人替里克可惜。这是两人爱情戏的高潮,也是为接下来里克的英勇做好埋伏。三是最后里克与伊尔沙和维多克的分别。里克在这部分充分显示出果断和勇敢,特别是杀死德国警官头目雷诺更加突出美国式的英雄主义,同时也预示着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到来。而在送别维多克夫妇时,更多的是让人感受到那份为了全世界和平的大局而不顾儿女私情的情怀。而这样的寓意在当时乃至现在的社会也是十分鼓舞人心的。
总的来说,我认为《卡萨布兰卡》很有存在价值。在电影故事架构上,民族情义与儿女私情间的矛盾冲突,加重了本片深入人性心理的感性色彩。而电影中男女主角在乱世重逢时各自身不由己的无奈和矛盾的挣扎非常有看头。里克那种外冷内热的沧桑男子形象和伊尔莎的娇柔个性,都成为后来好莱坞浪漫类型电影中角色的教科书。这确实是一部经典的作品。
❷ 看完《卡萨布兰卡》有什么感受
《卡萨布兰卡》——一部上映于1942年的黑白电影,一部荣获了第1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双料大奖的影片,一部展示了汉弗莱鲍嘉和英格丽褒曼个人魅力的经典之作,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伟大的爱情故事。中美安迪影视的董事长安迪樊对于本片的评价是,优雅的胜利,永志不忘。这简单的几个字却道出了心中的一种温暖。无论是从演员的技巧还是从这个故事的结构和画面的穿插还有内在的表达来看,《卡萨布兰卡》这部电影并不难懂,却很难学会。在如今画面特效穿插往来,表演气息过于凝重,审美日趋疲劳的影视行业,这种懂得自己位置的电影似乎是看不到的。作为中美安迪影视的小编,安迪杯我认为,老电影和经典电影,让你学习的不是他的技术或者内在表达和什么电影结构,而是要让现在的电影明白,你自己做的也只能是你自己,你只有先把自己做好,才有可能做得优秀,这其实是一个简单却很难让所有人明白的道理。
《卡萨布兰卡》的故事,我想看过电影的人应该都了解,这样的一部好莱坞影片让这座摩洛哥的海滨城市蜚声世界。电影中的爱情故事会让你觉得似曾相识,可是又不知道在哪里见过,依旧给你新鲜的感动。所以一直在关注中美影视差异的安迪樊对这部电影很是喜欢,他说本片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爱情影片,电影里展示出来的伟大的爱情,绝对是中国影片中鲜有的。
另外,《卡萨布兰卡》的电影剧本是公认的世界上的最佳剧本。其实在影片已经开拍时,剧本才完成前半部分,后半部分是“王家卫式”的边拍边写出来的。剧本中最妙的地方莫过于虽然是一部战争爱情片,却没有任何表现战争场面的场景,看不到硝烟炮火,看不到殊死搏斗,可是战争的压抑氛围始终萦绕于影片之中。可以说对白的精彩是剧本经典的一个主要依据。悬念层出,伊丽莎为什么离开里克、伊丽莎和她的丈夫能不能得到通行证、谁最后会离开卡萨布兰卡;高潮迭起,德国军官带着部下在酒馆里唱德国歌曲,里克则带领大家高声唱法国国歌《马赛曲》,双方的较量针锋相对却又如此神圣;出乎意料的结尾,机场临别一场戏可谓峰回路转,在最后给观众一击,令感动在心中流淌。安迪樊坦言,如此精心的编排,紧凑的情节推进,使得我们无论怎么看它,都是经典。
❸ 《卡萨布兰卡》好看吗
一般啊。推荐魂断蓝桥,卡萨布兰卡之所以神话,80%因为他是二战爱国片
❹ 《卡萨布兰卡》为什么在电影史上的地位那么高
《卡萨布兰卡》是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品之一,该片被美国电影协会评为 影史百大爱情电影之首。影片以1941年尚未落入德军之手的卡萨布兰卡城为舞台,讲述了乱世背景下一段身不由己、感人至深的三角爱情故事,并在爱情主题中很好地融入了战争、正义、自由、忠诚、友谊等元素
❺ 电影《卡萨布兰卡》有什么值得大家看的地方吗
是一部很经典的电影,卡萨布兰卡,由迈克尔·柯蒂斯执导,亨弗莱·鲍嘉等主演的爱情电影。《卡萨布兰卡》又名《北非谍影》,本片的故事背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要想从欧洲逃往美国,就必须绕道摩洛哥北部城市卡萨布兰卡,这使得这座城市的情势异常紧张。一天,反纳粹领导人拉斯洛和妻子伊尔莎也来到卡萨布兰卡的里克酒馆,准备弄到通行证后逃往美国。没想到酒馆的老板里克与伊尔莎从前竟是一对恋人,伊尔莎请求里克帮助他俩,里克开始不愿帮忙,在得知他和伊尔莎过去情感的误会之后,虽念念不舍,却仍然帮助他们夫妇逃出卡萨布兰卡的伟大爱情故事。
相信看过电影《卡萨布兰卡》的,都对机场送别的那一幕印象深刻。最后,里克拔出枪,保护了自己的情人与她的丈夫,目送他们乘坐飞机离去。这一幕,也成就了亨弗利·鲍嘉最完美的银幕硬汉形象。
大家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❻ 关于电影"卡萨布兰卡 Casablanca "一系列问题
感觉最经典就是这首歌了。
给你介绍下这本书吧:
<伤感的卡萨布兰卡>
http://book.sina.com.cn/nzt/casablanca/index.shtml
❼ 求《卡萨布兰卡》这部电影 从语言 演员 等等方面分析其镜头 画面。
我们知道,不同的景别,所表达的画面信息也不同。由远景至特写,画面环境内容逐次减少,神情心理逐次增加。从这部电影来看,严格遵从了这条规律。在用于介绍典型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表现自然景色、地理位置、环境特点或创造特定气氛等的时候,选择了远景,同时停留的时间也最长,一边让观众看清楚画面内容。而用于看清人物形体动作及人物和环境的关系时,便选择了全景。而近景及特写镜头则大多出现在感情冲突强烈的场面。
五、叙事结构与策略
本片作为好莱坞经典电影的典型代表,《北非谍影》讲述的是1941年,发生在卡萨布兰卡的故事。在纳粹的铁蹄之下,要从欧洲逃往美国,必须绕道摩洛哥北部城市卡萨布兰卡。导演对电影语言娴熟并具创造性的运用为叙事影片创造了一个成功典范。
1、 情节巧妙 叙事流畅
本片以一个令人心碎的爱情故事演绎出一种不折不扣的爱国主义的情怀。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相守?答案只有一个,相爱不仅仅是索取,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奉献。当那个任谁也战胜不了的疯狂年代已成为过去,当所有的恩恩怨怨都随风消逝,人们只能祈求“时光流转” 。
本片熟练运用了质朴的电影语言,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更有利于被观众接受。而许多复杂镜头的运用使叙事更加简洁清晰,如摄像机跟随拍摄主题拍摄后以摇镜头的方式使新信息流畅进入,从而丰富了信息量。这种拍摄方式在以后的影片拍摄中也被大量使用,成为一种良好的经验被推广。
2、 结构精当 节奏紧凑
本片成功运用了“好莱坞”电影语言,起伏有致的段落节奏使故事扣人心弦。全片高潮迭至,并在片尾达到大爱的高潮,利用了人类观看与思维的逻辑,证明电影是一门与科学相结合的艺术。
同时本片通过镜头与剪辑的灵活运用,结合情节的巧妙安排丰富了电影语言运用,在此之后成为典范并屡试不爽。
❽ 卡萨布兰卡电影,求影评
时光流转中的男人——《卡萨布兰卡》影评
最近太忙,脑子里头绪也多,静不下心来写影评,但《卡萨布兰卡》是应该要写的。如果说一个男人能够成为众多女性心中的偶像,亦或是一个男人能成为风口浪尖的弄潮者,其付出的代价无疑是巨大的,这种“苦”只有他自己才能知道,而他的快乐其实多数都是敬仰者臆断出来的,还有,追随他其实也是痛苦的,这只有真正融入他生活的人才能明白,可到底有没有追随他又能和他最终走到一起的人呢?很少。要不然,英雄就不孤独了。有那么一类人,他们注定要把自己心爱的女人送上飞机,眼看着她和另一个男人走了。而他自己在送走心上人之后,却可能面临极度危险的境地,或堕入极度的忧郁当中。Rick就属于这类人,这种人命中注定痛苦一生、操劳一生,甚至被过早的牺牲掉。电影是虚构的,Rick在送走伊尔萨之后,可能投身反法西斯战斗,结局凶多吉少。这个角色据说当初鲍嘉很不愿意演,几乎是“扭着鼻子”被导演按着拍摄的,这部影片在剪辑的时候留了三个结尾,除了影片现在这个版本之外,还有一个结尾是Rick最后被逮捕;另一个是褒曼和Rick走掉,维克多牺牲。拍摄当中几易其稿,甚至拍摄时连鲍嘉和英格丽褒曼都不知道下一场是什么,而恰恰是这部艰难成型的影片,融爱情、理想、正义、人性与一身,却成为了影迷心目中一座永远的丰碑。
影片中Rick和伊尔萨拥有爱情,片子里的吻戏都发生在两人之间,而伊尔萨从没主动吻过维克多,甚至没说一句“我爱你”。维克多和伊尔萨拥有理想,伊尔萨被维克多勇敢、坚强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一边是爱情一边是理想,这两种高尚的情操在影片结束时用Rick的奉献而最终合流,Rick才是纯爷们,这种男人天下真不多。
从影片联想开来,还有一个真实的Rick,这个人倒是和英格丽褒曼有过一段神秘的恋情,他就是罗伯特卡帕,一个享誉世界的战地摄影家,是著名摄影组织马格南图片社的创始人,他报道过许多次重大战役,盟军的诺曼底登陆是他参加的最著名的战斗,可惜的是,他的胶片在运输被毁坏,今天大家能见到的只是其当时作品的一小部分。那时的卡帕只知道在外面采访,拍完照片就把胶片寄回总部,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然成为了世界级的摄影大师。卡帕是个赌徒,他特别精于赌博,把赌博挣来的钱,用来维持马格南图片社的生计。许多马格南的照片里都能够看见卡帕在玩牌或赌马。当然,他最大的赌
注是自己的生命,他把这个赌注压在了新闻报道事业上。卡帕生的一幅英俊的面容,他和英格丽褒曼那段恋情被许多人传为佳话,这是战争中难忘的美好记忆。
且看卡帕给褒曼的一张小字条(摘自《战地记者卡帕传》),卡帕充满幽默也很有男人味:
主题:晚餐。6日6点45分。巴黎,法国。
致:英格丽·褒曼女士
第一部分:这是集体行为。这个集合有鲍勃·卡帕和欧文·肖构成。
第二部分:我们本计划随邀请您今晚吃晚餐的字条一并送上鲜花的,但是,经过咨询后发现,有可能买花,也有可能买晚餐,要么买花,要么买晚餐,但无法两者都买。我们进行投票,结果晚餐险胜。
第三部分:有人建议,如果您不在乎晚餐,那就有可能送鲜花。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第四部分:除鲜花以外,我们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好东西。
第五部分:如果我们写得太多,那就没有多少话留在晚餐上说了,因为我们的魅力供给是有限的。
第六部分:我们会在6点15分来接你。
第七部分:我们不睡觉。
抗日战争的时候,卡帕来到中国,记载了中国人的奋起与不屈。 卡帕的女友塔罗很早就死在西班牙战争中,而卡帕则死在越战,年仅40岁,在地雷把他炸飞的瞬间他还本能地按下了快门,拍下了一生中最后一张照片。卡帕是真的战士,是英雄般的人物,他抽烟的样子酷似Rick,如果说Rick是影片中的大哥,那么卡帕就是现实中的大哥。在女人面前,男人都想当英雄,就像《卡萨布兰卡》中维克多对伊尔萨说的:“男人并不是总有机会在自己的女人面前表现出英雄气概的”,可是在当英雄时男人都觉得很爽吗?小时候觉得一定爽,后来觉得不一定爽,再后来发现,认为爽的人本身就当不了英雄...
❾ 请鉴赏电影《卡萨布兰卡》
在时光流转中永恒
——观《卡萨布兰卡》有感
1997年,当我们为世纪浪漫爱情巨片《泰坦尼克号》而感动时。我曾经一度以为,这就是最伟大的爱情。
为了纪念一百年的世界历史,美国电影协会评选出了百大伟大电影和百大经典爱情,
《卡萨布兰卡》在这两个排行榜中分列第二和第一位。远远地把我们的经典《泰坦尼克号》抛在了后面。我很好奇,这是一部怎样的电影?能排在百大伟大爱情之首。
这样一部被规定为了保留其原味而不能染色的二十五部经典电影之一,黑白色调凝结成的一幅幅动人画面,黑得深沉、白得纯洁,灰得暧昧。乱世中的爱情,一切都由不得自己。
《卡萨布兰卡》讲的是一个乱离中的爱情故事。1941年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摩洛哥北部城市卡萨布兰卡李克夜总会,仿佛正在灯红酒绿。老板李克正在忙前顾后,操持着他的这间酒吧。这一天忽然,捷克反纳粹领导人维克多拉斯洛和曾经是里克情人的妻子伊尔莎乍到李克夜总会,希望通过李克做跳板,逃出法西斯魔掌。在纳粹的铁蹄之下,要从欧洲逃往美国,必须绕道摩洛哥北部城市卡萨布兰卡。这使得这座城市的情势异常紧张。伊尔莎徘徊在丈夫与情人间,而仍深爱着她的里克,却决定护送伊尔莎和她的丈夫离开萨布兰卡。在飞机离场一刻,李克拨枪射杀了打电话阻止飞机起飞的德军少校之后,埋情目送,心爱的女人离开。
著名影人亨弗莱鲍嘉和英格丽褒曼的成功合作、黑人歌星杜利威尔逊演唱的经典歌曲《时光流转》、曲折离奇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它拥有银幕经典所该拥有的一切。伤感的旧日恋情,灰色的乱世迷蒙,成就了这部爱情经典。
乱世之中,人们的感情更加珍贵稀有,也更加坚韧深沉。为了爱情,也为了更大的博爱,那个忧郁的男人再一次面临与爱人生离死别,牺牲自己。黑白影调开始时,一直弥漫着惆怅的感觉,而到了最后则演变成彻底凄美绝望的爱情氛围。李克冒着生命危险,枪击敌寇,送走情人。然后李克站在宽绰机场跑道,默默目送飞机,渐渐高翔,一直把对伊尔莎深情压抑胸底。而那个定格在卡萨布兰卡里的褒曼,在结尾处,她那举棋不定的眼神和里克颓唐而热烈的注视,就像一道缠绵的伤口,从1942年的那一秒开始延续至今。在那一刻,“褒曼看着鲍嘉”这个动作让我们忽然发现,难言的爱情竟是如此苦楚而美丽。旧日恋情纵使伤感,情人终成一种守望。机场一段诀别场面荡气回肠,注定讲永远长留在影迷的记忆之中。
影片除了在内容和思想上扣动人心外,它的艺术价值也非同凡响。《卡萨布兰卡》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影片的情节非常曲折离奇,扣人心弦,但只凭情节此片是不能成为经典的,《卡萨布兰卡》作为类型影片,在拍摄技巧上是非常出色的。大量运用运动中的镜头,摄象机的使用非常灵活,使得电影的画面有一种强烈的动感。影片的开场运用了平摄的手法,采用了很多横移的镜头,增加了独特的空间效果,增强了影片的立体感,展现了真实的时代背景和气氛。电影中运用了蒙太奇组接技巧,“克里饭店”是影片的主场景,主人公突然出现在饭店中 杀人的镜头表现力非常强。影片还获得了当届奥斯卡的三项奖项,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剧本。这些成就,都注定了它将在电影史上永占一席。
技巧固然重要,但让影片上升到这种高度的更多是其思想背景的功劳。本片以一个令人心碎的爱情故事演绎出一种不折不扣的爱国主义的情怀。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相守?答案只有一个,相爱不仅仅是索取,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奉献。爱情是电影永恒的主题,本片能在众多影片中脱颖而出,占据第一的位置,可见其非一般。当把爱情上升到爱国主义的一个高度,当民族大义与儿女私情间“大我”与“小我”的矛盾冲突,更加重了本片深入人性心理的感性色彩。
影片中一遍又一遍出现的歌曲as time goes by(时光流转)贯穿全片,成为电影的重要部分。如今,歌曲已和影片一样被多数人所熟悉。情爱经典常常诞出乱世之中。一个私人酒吧老板的纵情忧郁,居然排名至全球十大视听之列。值得回味。为了爱人,牺牲自己,为了投情,自我守望。已经不是好人好事的少年范本了。《卡萨布兰卡》黑白影片从一开始,就一直一直弥漫着,贯穿着这一忧恋忘物惆怅感觉。最后一步紧一步,演变成为最最彻底,最最凄美,最最绝望的,别离悲情。卡萨布兰卡,仿佛是一夜不大不小的临时站台,情人挤在檐下,涡淤着收获却终成守望。李克的守望葬在这里,虽儒雅伊然,竟成了一种长明眺灯。发光却不与她身触接抚柔。情变得,就是这么的烈酷。这么不多情。毕竟这情,专属《卡萨布兰卡》李克。他情愿,观者也就无话可说。
当英格丽褒曼与亨弗莱鲍嘉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作古,唯有电影可供我们去怀念他们的优雅风姿。卡萨布兰卡,终究是一个生命中的酒馆,有人在这里相遇,有人在这里离开,还有人在这里等待,这些人都把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留在卡萨布兰卡,爱和希望交织在一起,就像一杯略带酸涩的美酒。于是我听到《卡萨布兰卡》里,那个男人无奈的感叹,他浑润沉宛的鼻音,如河水在流淌。“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中有那么多的酒馆,她却走进了我的。”这是对爱情无奈的自嘲。而伊尔莎说:“整个世界都在毁灭,而我们偏偏挑了这个糟糕的时候坠入情网。”这是对爱情生不逢时的惋惜。
如果你注定只是个过客,那么你为什么偏偏走进了我的酒馆?银幕闪烁不定发着微光,命运还是分开了里克和依尔莎,因为曾经拥有,里克最后对伊尔莎说:“我们会永远拥有巴黎”。那是短暂的永恒。即使天各一方,即使无法相守,但彼此已渗入对方的心灵深处,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当时光飞逝,情随事迁,当那个任谁也战胜不了的疯狂年代已成为过去,当所有的恩恩怨怨都随风消逝,唯有那份永恒在“时光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