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邵氏电影是以前最好的吗
邵氏的武侠电影在六、七十年代的香港,绝对是炙手可热的,但随着TVB的崛起和电视剧越来越好看,观众也渐渐地被分流了!
每次看邵氏的电影,我看到片头就想笑,详见邵氏公司的Logo==
B. 为什么邵氏公司不拍摄电影了呢现在很多电影公司拍摄的电影都没有邵氏拍摄的好看呀
邵氏公司的老板邵逸夫自从加入TVB后就渐渐地不拍电影了。但是,2009年《学警狙击》中的谢天天华凭借“laughting 哥“一角爆红后,邵氏重新复出拍摄电影《变节》《潜罪犯》等电影(变相等于重新开始拍电影了)
1997之后,香港电影商为了扩大电影市场,很多都选择北望神州(与内地拍摄合拍片),当然,有许多看惯纯港片的人会不习惯。港产片的特点是反讽意味浓,内地片则拍得比较严肃。当然,纯内地片也有很多佳作,推荐看《中国合伙人》。《神都龙王》。尽量看冯小刚的作品,张艺谋的请少看。
至于邵氏,从2009年开始只是拍摄贺岁剧和暑期档。毕竟要考虑赚钱和成本。
2010《72家租客》
2011《我爱香港开心万岁》
2012《我爱香港2012喜上加喜》
2013《我爱香港2013恭喜发财》
香港贺岁片现在基本上是曾志伟与黄百鸣分庭抗礼。黄百鸣的电影比较看重内地市场,也就是港味偏重的合拍片。
至于楼主你还想看周星驰,王晶,吴孟达聚首拍摄的新片?想想就行了,虽然我也想看。可惜他们都绝交了,还怎么看?《少林足球》《功夫》这样的电影没办法再出新的了。想当年整个90年代都是他们3人的天下。可惜了,各自的理想都不一样。。。。唉。
C. 邵氏兄弟电影为什么现在会落寞
不是倒闭了
是在80年代末开始停止了影片的制作
到90年代末基本就没有影片了
因为拍电影出品量很大了,但是已经没有以前那么赚钱了
直到现在,内地市场大大放开了
邵氏又杀回电影业了
但,估计回复辉煌还要很多时日
再在整个香港电影都在低谷期
不过,低估过后应该是市场的崛起啊
D. 现在的香港电影越来越差,为什么
1985-1996年。香港涌现大批优秀电影香港涌现大批优秀电影,票房冠军成绩上涨到5700万元,达到了阶段历史的顶峰。这个时代可以说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强大的明星魅力,出色的商业片制作能力,相同的文化背景,使得香港电影在台湾、新马泰等海外华人社会同样获得认同。同样,出色的电影为香港电影带来大量的资源。使得香港电影更加繁荣,但为什么从97年开始,香港电影就开始没落,鲜有优秀的电影出现呢。
内因:1.邵氏对香港电影业的垄断,提及香港电影,必定跳不过邵氏。当时的邵氏电影可以说是独大,有演员有片场有影院,全产业联动。而且当时的演员全靠工资生活,任你的电影再火也不会有太多的额外收入。这些大量减少了电影拍摄的投入,所以纵然电影票房不好也不会有太多的回本压力。但这也让邵氏并没有继续加大电影的投资,尽管香港电影那时一片繁荣,但是成本的限制却让其没有足够的进步。虽然邵氏对香港电影做出了贡献,但是以其体量,是否做的足够多呢?
2.资金问题:粗制滥造的电影导致资金回本困难,无法尽快投入新电影的拍摄。本土经济不景气,外商开始撤资寻找新的市场。当时的年代,虽然大陆已经定下对西开放的基本政策,但是中西方在政策,贸易,法律上仍有很多问题出现,这时候,被英国统治一个多世纪的香港就成为大陆同西方及台湾的经贸中转地。但是随着大陆开发政策的逐渐实行和落实,香港的经济也收到冲击。3.演职人员:提起香港电影的衰落,估计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好演员好导演青黄不急,但为什么我放在后边说,因为这其中有这因果关系,正是因为香港市场受到冲击,周润发,成龙等投身好莱坞,但当时的香港环境却没法迅速造一匹新星出来。
香港电影的衰落,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外因:外因:1.国外电影业的崛起:1997年,《泰坦尼克号》获得21亿美元的票房。而同年的香港票房冠军只有4500万。从97年开始,香港的海外市场败退,本土市场也受到挤压。而在国外电影蓬勃发展的同时,香港电影却仍是踏步不前,票房冠军仍然在三四千万左右徘徊。2.观众喜好的变化: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加上美国大片的冲击,观众开始追求更高制作,更新颖的电影。而香港电影仍是那几样,并没有出现真正的创新。3.国际经济局势的影响:97后,国际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各国电影的发展,韩国,美国都出现了不少优秀的电影,而原先投资香港电影的台湾金主也开始撤资,香港电影的市场和资金供应都受到影响。
这些原因也形成了恶性循环,让香港电影的崛起变得更难,也很难重现当初的繁荣景象,再涌现出往日的经典电影了
E. 邵氏电影为什么这么好
在邵氏字典中“赚钱”永远是第一位的。于是如何赚钱就看邵逸夫的几个高招,首先是清水湾开山填土,大兴土木建造“邵氏影城”,有大型隔音摄影棚、置景场、办公大楼及彩色冲印厂,员工宿舍及各种技术室,是远东最大片厂。邵逸夫还打造了一套管治制度,保障片厂可流水作业。从1959年建厂到1979年的20年间是邵氏称霸天下的时代,尤其是前10年,也是邵氏王国的黄金时代,阵容强大,出片水准高,当时实施的计划就是———投大资、拍大片、赚大钱。而如李翰祥、胡金铨、张彻等大导演逐渐组建自己的制作队伍,演变出不同的派系阵营。邵逸夫自18岁开始就直接面对观众,哪些影片一定卖钱、哪些影片可能冷门,都很清楚,可以说他是在观众群中成长的,所以贯穿始终的就是“观众至上”的传统
作为一位资本家除了善于经商的精明头脑外,克勤、克俭表率作用也是关键所在。邵逸夫的勤奋和毅力非一般人能比,如张彻所说“每天工作16小时,数十年如一日。每天9时上班,上班前练两个小时气功,从不间断。上班时交待各主管工作,都写好纸条,每人一张,到厂后第一件工作先看导演前一天拍好的毛片,站着看,一边看一边做甩手运动。每个月开拍影片剧本、故事,他要亲自审阅,自己不看剧本时,由导演或看剧本人向他报告,由他最后裁决。”邵逸夫曾说,他没有娱乐,看电影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娱乐,他自称自己是全世界看电影最多的人,80岁以前,每年看六七百部片。
邵逸夫的容人之量是令员工最佩服的地方,他自己每天9点一定到片厂,工作人员迟到可以容忍,开会、试片等,他一定先到,其他人员迟到也不追究。值得一提的是,“金牌导演”李翰祥1963年在事业高峰期离开邵氏到台湾另谋发展,并带走大批技工好手,几乎动摇了邵氏根基,但邵逸夫爱才如命,70年代允诺他重返邵氏,这或许只有邵逸夫能够做到。
邵氏的历史,其实是脉络清晰的: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是邵氏的创业期,代表人物是李翰祥,他的黄梅派影片成为邵氏的主打类型;60年代中期往后,在张彻的极力倡导下,邵氏把武侠片带入了辉煌期,其中,又分成两个支派,一个是张彻力主的新武侠电影;另一个则是楚原,他擅长和古龙合作拍摄那些超现实主义的武侠作品。可惜的是,李翰祥、张彻已经分别于1996年和2002年离我们而去了。
F. 为什么以前的经典电影反而比现在的好看多了 反而比现在的电影更发达
其实没有
之前的游戏,超级玛丽,俄罗斯方块很好玩。但跟现在的游戏比起来,差远了。电影也一样。
不要拿现在的烂片和曾经的经典比较
G. 为什么在香港电影中,七八十年代的邵氏电影,甚至要比九十年代的港片还要清晰
邵氏这些老电影都是花大价钱把胶片进行数码修复翻新制成dvd的,90年代那些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是录像带,vcd版本的,自然效果差
H. 为什么在香港电影中,七八十年代的邵氏电影,要比九十年代的港片还要清晰呢
我们小时候看的是录像带,很模糊。90年代末邵氏和东南亚的一家数码公司合作,让他们修复以往的老片子。这就有了现在高清晰的邵氏老电影视频。
I. 为什么邵氏的电影都那么好看精彩
在邵逸夫入主邵氏主持大政后,他拉拢了当年最红的林黛与李丽华,成为邵氏基本演员。小生阵容也加强,除了原本当家的皇帝小生赵雷外,也拉拢了陈厚跳槽加入,之后关山也由左派阵营投入邵氏,钟情与张仲文较后也加入邵氏。
单是有大明星还不够,邵氏此时更下大资本拍大片,影片改成综艺体阔银幕外,更投下重资拍彩色片,观众趋之若鹜。《江山美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成了那一年香港最卖座的中文电影。
迎合口味 带起黄梅调热潮
邵氏电影票房后来胜过电懋电影,是因为邵氏更会做生意,邵逸夫知道南洋观众的口味。以前的电影观众以妇女为主,她们喜欢的除了先苦后甜的“家庭伦理文艺大悲剧”外,更喜欢歌唱片,歌愈多愈受欢迎。
在早期的《桃花江》、《曼波女郎》时期,邵氏在歌唱片输了脚步,但它更自傲的是,它带起了另一个更风靡观众,轰动期更长久的港式黄梅调电影热潮。在《江山美人》之后,《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王昭君》、《杨贵妃》等彩色阔银幕大制作,更令邵氏真正擦亮了金字招牌,熠熠生光,相形之下,它的主要对手电懋已黯然失色。
邵氏公司脑筋快,眼光准,在黄梅调、山歌片渐渐被观众厌倦时,它在张彻导演的领导下,及时开拓了“武侠电影世纪”,由《边城三侠》和《江湖奇侠》打头阵,掀起了历久不衰的阳刚电影热潮,更改变了香港电影素来以女主角为主的风气,此后的电影都是由打仔小生如王羽、罗烈、岳华、张翼、姜大卫、狄龙、陈观泰、傅声等挂头牌,他们才是牡丹,女主角则只是绿叶。
邵氏兄弟做生意的气魄与胆识过人,是邵氏成为香港电影王国主要原因;而李翰祥为邵氏拍摄的彩色古装巨片与黄梅调电影,除了令财源滚滚流入邵氏,也使当时的中文电影界展示了另一番新气象,如此回首,我们称之为:经典。
J. 为什么香港电影或影视比大陆内地电影更卖作好看从香港早期的邵氏电影到后来周星驰演的无厘头电影
如果从早期来看,有两点:一是早期的香港电影人大多数是从内地正常或不正常进入香港的,二是香港自由的气氛以及相对完善的电影制作链。不过现在的港产片已经不复当年盛况,主要是失去了往日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