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京剧现代剧目是什么
建国后,京剧租逗艺术得到新生。整理了大批传统剧目,编演了许多新历史剧和现代戏,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贡献。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京剧艺术又得到了复苏,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经整理、改编的主谈型哗要剧目有《白蛇传》、《野猪林》、《将相和》、《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红娘》、《望江亭》、《李慧娘》等。创作的历史剧有《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满江红》、《武则天》、《谢瑶环》、《黑旋风李逢》、《海瑞罢官》、《正气歌》、《徐九经升官记》等。现代戏有《白毛女》、含行《赵一曼》、《黛诺》、《奇袭白虎团》、《节振国》、《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等。
希望采纳
⑵ 1964年6月,全国的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了哪些现代戏剧目
1964年6月,全国的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9个省、市、自治区的28个京剧团演出了38台表现现代生活的“现代戏”。除了《红灯记》、《芦荡火种》(后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改名《沙家浜》)外,还有《奇袭白虎团》(山东京剧团)、《智取威虎山》(上海京剧团)、《杜鹃橡拿山》(宁夏京剧团)、《红色娘子军》(北京京剧四团),以及《苗岭风雷》、《节振国》、《黛诺》等。在这次会演的前后,除了《梁态搭红灯记》、闭碧《沙家浜》以外,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和交响音乐《沙家浜》也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修改。
⑶ 现代革命京剧都有哪些介绍一些,谢谢啦
《杜鹃山》《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红色娘子军》、《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 》、《平原作战》、《龙江颂》。
《杜鹃山》讲的是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一支自发的农民武装被党教育改造成真正的革命军队的故事。
《智取威虎山》讲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国东北剿匪的故事。
《红灯记》,《沙家浜》,《平原作战》都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分别讲述了我党地下工作者智斗敌顽;人民群众掩护救治我新四军伤病员;平原地区开展的敌后斗争的故事。
《奇袭白虎团》讲的是抗美援朝时,我志愿军一支小部队奔袭消灭敌人团部的故事。
《龙江颂》是讲发生在农村的发扬顾大局,无私奉献的故事。
⑷ 现代京剧有哪些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说明什么是现代京剧,懂行的人明白,不要不懂装懂只谈样板戏。在京剧舞台上是有上百出现代京剧演出过,至今我也没有看到一个较全的答案。
⑸ 戏曲片简介及详细资料
戏曲片是中国睁闷毁民族戏曲与电影艺术结合的一个片种。
戏曲片有记录一出完整戏曲剧目的,也有记录著名戏曲演员表演片段和折子戏集锦的。如《群英会》、《盖叫天的舞台艺术》。还有的突破舞台框子,采用布景或实景,将吸取艺术表现手段与电影艺术表现手段结合起来,使之兼备二者之长,比如《野猪林》(京剧)、《红楼梦》(越剧)。
豫剧戏曲电影海报戏曲片是一种特有片种,是除歌舞片外唯一以影片中的一种艺术元素命名的电影类型。或者说,戏曲片是电影中唯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电影类型。基于电影的影像双重性特征,戏曲片从诞生那天起,其功能定位问题就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除了市场(片厂美学)与叙事(舞台美学)的矛盾及统一,戏曲舞台传统的保存与传承,一直成为困扰戏曲片存在与发展的难以逾越的"鸿沟"。戏曲片的两种基本形态是在解决戏曲片的内在矛盾--程式性矛盾所采取的两种不同的方法与途径后的结果。
在美工及其他艺术处理上,戏曲片注意保持戏曲的特点和原剧的风格,以满足观众对传统戏曲的欣赏习惯与需要。
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拍摄后,任庆泰的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又拍摄了《长坂坡》、《青石山》、《艳阳楼》、《金钱豹》等,均为京剧短片。
1920年代,梅兰芳大师也曾主演一些如京剧《天女散花》《黛玉葬花》《木兰从军》《西施》"羽舞"、《霸王别姬》"剑舞"、《上元夫人》"拂尘舞"等和昆曲《春香闹学》等等。
到了1930年出现第一部有声电影后的拍摄的戏曲电影就是有声的了。主要有京剧《四郎探母》《周瑜归天》《霸王别姬》《林冲夜奔》《斩经堂》《三娘教子》,费穆导演的京剧电影《古中国之歌》包括有《水淹七军》《朱仙镇》和《王宝钏》等戏,比较著名的还有费穆导演梅兰芳主演的京剧电影《生死恨》。
京剧电影《生死恨》1948年,中国第一部彩色中国第一部彩 *** --《生死恨》--《生死恨》是京剧舞台电影。
1949年后,拍了梅兰芳、周信芳、程砚悉备秋、盖叫天等大师的舞台艺术片,但立意是很明确的,就是趁他们尚在世,留下珍贵的声像资料,严格地说,那只能算资料片,并非独立的"电影"。
突破舞台限制,真假景结合、运用特技、并在社会上发生了广泛影响的是黄梅戏电影《天仙配》。这部电影使黄梅戏这个地方剧种唱响全国、流传港台,人人识得严凤英。严凤英朴素而甜美的形象深入人心,她像一阵山野清新的风,吹皱一池春水,戏曲电影开始吸引人们的注意。
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问世,那也是戏曲片:由越剧大腕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时风靡全国。该片被周总理带到日内瓦,替新中国作了最为出色的形象宣传。被誉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浙昆《十五贯》被拍成电影,受到 *** 激赏。豫剧《花木兰》、评剧《刘巧儿》等地方剧种的电影也相继问世,每一部都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许多以前不登大雅之堂的地方戏拍成电影,被全国人民接受和喜爱,正是建国后百花齐放的艺术政策以及重视民族民间艺术的结果。
戏曲电影的另一个高峰是越剧电影《红楼梦》。以三个多小时的容量拍一部巨著,本身就是一个难题,所幸的是,该剧编剧徐进功力深厚,紧扣宝黛这条爱情主线,唱词典雅清新,颇能传神。导演将真假景衔接得几乎天衣无缝(该剧的外景大都在豫园拍摄),节奏也把握得很好。表演更是上乘,王文娟的林黛玉,人称活黛玉,直到今天,所有艺术形式塑造的林黛玉,没有谁能够超越她的角色。
五、六十年代,中国拍摄了大量的戏曲电影,在数量上几乎可以与故事片相颉颃,如《女驸马》、《牛郎织女》(黄梅戏)、《花为媒》(评剧)、《窦娥冤》(楚剧)、《二度梅》(汉剧)、《生死牌》(湘剧)、《罗汉钱》(沪剧)、《追鱼》、《碧玉簪》(越剧)、《团圆之后》(莆田戏)、《搜书院》、《关汉卿》(粤剧)、《荔镜记》(潮剧)、《穆桂英挂帅》、《朝阳沟》(豫剧)等,为严凤英、新凤霞、陈伯华、丁是娥、马金凤、红线女、马师曾等戏曲大师留下了珍贵的音像资料。这些影片,在艺术水平上虽有高下之分,但都保留了原剧精彩的唱念做打,为挖掘、抢救传统戏曲立罩逗下大功。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甚至引得 *** 诗兴大发,专门为其题诗一首,当然,政治斗争的弦外之音与电影本身倒没多大关系。戏曲电影之所以能盛极一时,也与当时的客群有关。五六十年代的观众,对民族传统文化还是较感兴趣的。
随着文革的开开始,京剧样板戏独占中国文艺舞台。
现代戏电影《红灯记》1969~1972年间,为了"看戏难"问题,普及样板戏,北京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等,由谢铁骊等执导,将它们先后拍成舞台电影片,在全国发行、放映;三百多种地方戏曲剧种还对样板戏进行了移植;并被录制成各类唱片发售。因为样板戏被神化,拍摄电影、录制唱片和移植成地方戏曲,都严格要求不能走样。
文革后期,由于 *** 希望看到传统京剧,但限于条件和眼疾的限制,便调动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等为他拍摄京剧、昆曲等舞台纪录片。这项拍摄任务,作为秘密任务一直拍摄。这一时期,由于 *** 喜欢高派,主要拍摄的为李和曾、李宗义等演出的京剧高派剧目。如《斩黄袍》、《斩马谡》、《辕门斩子》、《逍遥津》、《连营寨(哭灵牌0》、《四郎探母(过关)》、《碰杯》等。
京剧电影《连营寨(哭灵牌)》文革结束后,中国电影复苏,禁锢已久的民众对精神食粮如饥似渴,电影的地位空前之高,戏曲片也回归正常轨道。八十年代电影的黄金时期,有五部比较受关注的戏曲片,分别是由京剧奇才关鹔鹴主演的《铁弓缘》、由原样板戏《龙江颂》的主演李炳淑担纲的《白蛇传》、苏州京剧团演出的《李慧娘》、越剧小百花剧团的《五女拜寿》和豫剧名丑牛得草主演的《七品芝麻官》。关鹔鹴以五十高龄应工闺门旦、武旦、武生,银幕上仍风华绝代、游刃有余,这样的奇才,如今已难再得。李炳淑本是梅派大青衣,演出的《白蛇传》是田汉的本子,照着梅先生的路子来,该片斩获了当年中国电影的票房冠军。《五》剧则造就了茅威涛、何赛飞、陶慧敏等明星。
新世纪,著名导演张元拍摄了戏曲片《江姐》,《大宅门》的导演郭宝昌拍摄了戏曲片《春闺梦》。今天,戏曲片已经从电影胶片,走向电视、走向网路视频。戏曲片不单单是戏曲电影了,新科技的诞生,特别是不同影像记录模式的诞生网路视频的传播,使得戏曲片获得了新的传播空间和记录形式。
今天,戏曲片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与传播发挥着新的魅力。
戏曲电影是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电影类型,它在中国的中老年观众及世界各地华人观众中应该是有市场的,它是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所独有的特殊类型,它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化的电影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它既保留了传统戏曲艺术的特色,又发挥了电影的特长,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我们的电影艺术家们,在我国电影跨入又一个新的百年的时候,研究并且回顾一下上一个百年我国戏曲电影创作的规律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对于繁荣和发展我国的电影艺术,是必要的,也是有意义的。
1905年,中国摄制的第一部无声片《定军山》,实际上是京剧老生谭鑫培主演的同名京剧片段。
1948年,中国第一部彩色中国第一部彩 *** --《生死恨》是京剧舞台电影。
1954年新中国摄制的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是戏曲片。
⑹ 八个样板戏都是什么名字
8个样板戏名称:《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
1、《红灯记》
革命现代京剧之一;《红灯记》的故事取材于电影《自有后来人》,它的原创作者是黄泳江。《自有后来人》是一部以东北抗日联军为背景、反映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电影。
2、《智取威虎山》
1958年8月首演于南京中华剧场,其后又在苏州、上海等地公演,广受观众欢迎。 这一稿《智取威虎山)的剧本曾于195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在上海京剧院以后的演出中,由沈金波饰少剑波,童祥苓饰杨子荣,唱做繁重。
3、《沙家浜》
《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芦荡火种》是由上海市人民沪团于1958年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一个抗日传奇,讲的是1939年秋,在江阴县顾山镇对“忠义救国军”的战斗中,时任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二路政治部主任的刘飞,在战斗关键时刻,亲自率领警卫班向敌人发起冲锋,打退敌人进攻,但自己也身受重伤。
战斗结束后,面对日伪顽匪相互勾结、下乡“扫荡”的险恶环境,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带领数十名伤员,不畏艰险,重建武装、坚持抗日的斗争事迹。
4、《海港》
1963年,江青插手上海的京剧现代戏创作,以需要一出写工人题材的戏为由,决定改编李晓民创作的淮剧《海港的早晨》为京剧。1964年由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石西民、市文化局副局长李太成具体负责。郭炎生、何慢、杨村彬编剧,取名《海港早晨》,杨兼导演,舞美设计幸熙等。
5、《奇袭白虎团》
该剧由李师斌、方荣翔、李贵华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侦察兵副排长杨育才在金城战役中的英雄事迹编写,参照的是《志愿军英雄传》中《奇袭》一文,后经孙秋潮执笔加工。此剧的初创是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早在1955年就进行了首演,1958年志愿军回国后,该团与山东省京剧团合并,遂修改上演此剧。
6、《红色娘子军》
本剧是六十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怀下创作演出的;是我国芭蕾舞按照周总理指示“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进行改革的首次尝试。
7、《白毛女》
1964年上海舞蹈学校根据同名歌剧改编 。艺术指导黄佐临,编导胡蓉蓉等。主要演员有顾峡美、蔡国英和凌桂明。后逐渐发展成大型舞剧。1965年首演。舞剧塑造了喜儿、大春、杨白劳等舞蹈形象,在芭蕾基本技巧的基础上,融汇了丰富的中国民间舞蹈,是芭蕾舞和民族舞结合的典范。
(6)京剧电影现代戏有哪些扩展阅读:
8个样板戏影响:
八个样板戏更是大众中的大众与经典。主人公清一色的刚烈,男主角都没有老婆,女主角都不见丈夫。往往是拳头捏紧,嘴一抿,而后大义凛然地开唱,连摇头晃脑都极具革命性。装容前所未有地同化,而脸谱则精简得让人惊骇。
八个样板戏的普及程度,后来的文艺作品很难超越,这当然与特定的政治气候有关。八个样板戏中的许多台词,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至今难忘,比如《红灯记》中李玉和唱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李铁梅的“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