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大全 > 台湾有哪些电影杂志

台湾有哪些电影杂志

发布时间:2023-05-26 12:48:42

❶ 这份年度华语电影名单,比内地院线片不知好出多少

每次有华语相关的电影奖出来就总是被人吐槽,毕竟,每年真正值得关注的华语片实在太少,而大多都是毫无廉耻的坑钱货。我们总希望能帮大家一起淘金,发现一些值前轮得关注、值得鼓励的好电影,所以我们自己发起了一个电影奖,那就是:

迷影精神奖!

相信大家还记得,“迷影精神奖”创立于2015年年底,我们一经公布就受到媒体和影迷朋友的大力支持。

严格说来,“迷影精神奖”与官方和电影工业中的电影评奖有很大区别,也与学院和媒体的电影评奖保持距离,这是一种来自民间的迷影人的声音,一种对电影创新精神的鼓励。“迷影精神奖”不举行颁奖仪式,不走红地毯,我们用影评人的力量,每年只奖励一部电影,用1895元人民币(电影的诞生年)作为象征性奖励,鼓励这位导演展开独立的创作和风格上的探索。

今年已经是迷影精神奖的第二届,去年我们把大奖颁给了颇让人惊喜的《路边野餐》。而一年之后的如今,再回顾这部电影,已经成为很多人心中的年度佳片了。

沙丹、毕赣、李洋

去年迷影精神奖评语如下:

《路边野餐》以极富创意且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呈现,创作出一部富有诗意的电影作品,导演运用穿梭在贵州山水之间的长镜慧渣信头和精巧的场面调度,把记忆与现实在情感中细密地交织缝合,影像的流动把感伤的故事和人物的幻想融为一体,气韵生动,营造出华语青年电影中罕见的诗意之美。

经过讨论投票,我们最后把第一届迷影精神奖颁发给毕赣的《路边野餐》,我们不认为这部电影完美无瑕、无懈可击,但我们鼓励毕赣导演能凭借影片中闪现的天赋和灵韵,以及创作上的勇敢,在电影艺术的可能性上继续探索,创作出具有独特美学质感的作品。我们有一笔象征性的奖金1895元,奖励给导演,希望他继续努力!

那么,新的一年,又有哪些好的电影值得推荐呢。

第二届迷影精神奖提名名单公布如下:

这些电影都是我们认为2016年富有创新精神的、值得鼓励的中青年导演的电影作品,这些作品代表着华语电影非常重要的风格尝试,或者令人赞赏的努力:

《清水里的刀子》,王学博

推荐语:以肃穆的摄影,凝练出日常生活中的庄严;以简洁的叙事,展现宗教、伦理、世俗各层面的冲突。静水深流,大巧不工,是这部电影努力抵达的方向。

《日曜日式散步者》,黄亚历

推荐语:黄亚历别具一格的纪录长片处女作,用诗作、信件、电影、绘画、历史文献等素材与情景再现手法结合,重构了台湾文学史上几乎被人遗忘的1930年代创立的“风车诗社”,不仅回应了文学现代主义在台湾的萌芽,还展现了复杂近代史下的个体创伤。

《八月》,张大磊

《中邪》,马凯

推荐语:即便少不了各种业余与粗糙,满是遗憾,却不妨碍这是今年最惊喜、最有想象力的国产恐怖片。同时这也是极具迷影精神的作品,导演并未受过太多专业训练,而是从大量优秀恐怖片中汲取养分,并将这些与身边经验结合。影片将西方伪纪录恐怖片与农村封建迷信结合,让作品更接梁枝地气。无论怎样,这都是一部有潜力的作品,一部真的会吓到观众的国产恐怖片。

《塔洛》,万玛才旦

推荐语:影片用精致的长镜头和肃穆的黑白摄影,绕开了人们对西藏的视觉猎奇和文化猎奇,讲述一个普通藏民寻找身份和迷失身份的寓言。万玛才旦不强调宗教和政治的戏剧性,而在一个流畅、自然、完整的故事中,把西藏人所处的经济处境、社会处境、宗教处境和文化处境在一系列二元对立中润物无声地表现出来。塔洛是近几年来银幕上最为真实、虔诚和可爱的西藏人形象,然而他的命运也最值得深思。

《不成问题的问题》,梅峰

推荐语:影片以超乎寻常的沉稳与平静,带给华语电影一种崭新的美学风格。故事围绕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农庄的经营和管理,把中国社会在现代变革中遭遇的困境、窘迫和尴尬,剥茧抽丝地展现出来。梅峰借用老舍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观察,运用三种不同的人以及他们的命运变化,谱写了对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的寓言,在缭绕的炊烟和秀美的乡村山水之间,影片以客观的距离和克制的语言把中国人独特的交往方式、中国社会特有的社会结构表现出来。影片以中远景的长镜头,表达一种观看态度。范伟的表演矜持有度,每个人物都在掌握很好的分寸,清冷的讽刺。

《幸运是我》,罗耀辉

推荐语:一部很容易被拍成煽情治愈励志系的电影,年轻导演罗耀辉却极为适宜的掌握好了情感生发、裂变、重组的分寸感。二位主角的相遇相识,误解与重聚,在略显散淡化的线性叙事中,罗耀辉始终在捕捉的是一种真挚可信的情感依托。另外必须特别指出的是,影片还显示出了强烈的香港主体性,同时却不为狂躁的政治姿态绑架。影片中动人的港人情感、港人人际关系之真实再现,明白无误的道出作为微观政治之表现的日常生活实践,比宏大的政治运动更具有感召力,渗透力。

《喜丧》,张涛

推荐语:在万般演绎的家庭伦常中,张涛不缓不急的展开了一幅中国农村家庭的全景画。带着一种隐约的人类学方法,描绘着农村家庭在传统与封建的辗转中遭遇现代性的拷问。在地的扮演者们,他们生动的言语和极具说服力的姿势,在昏暗的居室内,用背影和不详的面容,承担起了具体与抽象之间的诗意与沉重。

《皮绳上的魂》,张杨

推荐语:《皮绳上的魂》和《冈仁波齐》如同一个双星系统,截然不同的美学,在尘土与云端的张力间,构成了彼此揭示的引力系统。这次的藏地创作意味着张杨导演的一次华丽转身。《皮绳上的魂》以一种高贵的虔诚,抖落掉了量产的异域叙事神话的桎梏,以魔幻为名搭建起了另一套异质神话,在规则的存废之间,开启了另一个世界的可能。

《少年巴比伦》,相国强

推荐语:在今年的新片中堪称惊艳。尤其,在中国现在这种商业片至上、每个人都像打了鸡血一样浮躁的氛围里,《少年巴比伦》的出现,让我们绝对有理由对青年一代的影像表现充满信心和希望。影片关注大工厂时代中的爱情故事,同样交织了激情和失落,但与大量致青春的老旧模式不同,作品竟然携带了中国电影中少有的一种魔幻主义色彩。《少年巴比伦》某种角度上,并没有给人带来一种切实的、针对现实的时空坐标,它是悬浮的、梦幻、充满伤痕和回忆的造影。《少年巴比伦》在中国电影的版图中是一种令人兴奋的另类。如果非要一比,它更像是一部魔幻化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它简直就是为董子健量身定制的。

迷影精神奖的评审委员会由每年会第一时间看很多电影、对华语电影创作非常关注的影评人和策展人,他们同时也是最为挑剔的迷影人。如果我们还有一点能力,就是希望鼓励那些需要鼓励的中青年导演。

我们的宗旨就是立足于未来,奖励那些在创作和风格上最值得鼓励和支持的中青年导演作品。评选规则类似于法国的龚古尔文学奖或者路易·德吕克奖,不需要申报,由评审直接提名,每位评审只能提名一部作品。我们可能不像其他评奖那样,格外在乎评审构成的全面性或评选机制的科学性,我们可能也不会在意其结果是否会被电影产业或电影观众认可,我们只是想发出一种声音,鼓励一种创作。法国龚古尔文学奖每年只是举行一场评委的晚宴,现场公布名单,奖金只有10欧元,但这是法国小说每年最重要的荣誉,我们也希望把纯粹的荣誉献给那些值得鼓励的电影。

迷影精神奖评审委员会

轮值主席:

桃桃林林 ,影评人,电影自媒体“桃桃淘电影”(ttfilm)运营者。

评委会委员:

Magasa ,影评人,《虹膜》电影杂志主编,“虹膜”微信公众号(IrisMagazine)运营者,著有《木乃伊防腐指南》等。

沙丹 ,常用笔名“奇爱博士”,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北京国际电影节策展人,“文慧园路三号”微信公众号(CFA1958)运营者,著有《幕味》。

吴觉人 ,常用笔名“本南丹蒂”,影评人,曾任台湾金马奖评审,现为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片部负责人。

吴李冰 ,常用笔名LOOK,影评人,现为《虹膜》电影杂志编辑总监。

感恩而死 ,电影策展人,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顾问。

谋杀电视机 ,影评人,《电影公嗨课》联合创始人,著有《木乃伊防腐指南》,现为毒舌电影合伙人。

虞晓毅 ,常用笔名howie,资深影评人,曾任《南方都市报》娱乐部主任,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秘书长,台湾金马奖费比西奖评审,《华语电影》系列丛书统筹,现为毒舌电影合伙人。

大旗虎皮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迷影课”(talkino)微信公众号运营者,“中文电影网络”创始人,著有《迷影文化史》《目光的伦理》等。

策划总监:水怪

迷影精神奖组委会成员单位

北京安瑞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吉林省迷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欢迎媒体合作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具体中奖者会是谁呢?敬请期待

❷ 有什么关于电影的好的杂志

《大众电影》半月刊 全年零售价165.6元/年 每期零售价6.90元/期
★[主要版块栏目]: 银座、银海短波、影人行踪、银河之星、新片评介、新片橱窗、海外星座、星河写真、幕后蒙太奇、慢镜头回放、新碟流水线、旋转宽银幕、第一频道等。
大众电影百花奖就是从这里来的吧

《看电影》也挺好
旬刊,全铜版纸彩色印刷,品牌广告连篇累牍,在报摊上畅销,被誉为“中国影迷第一刊”。每月发行的三本刊物中,两本普通版,10元/本;一本看电影午夜场,15元/本,集中推出电影的各类专题。

《当代电影》双月刊全年零售价48元/年每期零售价8.00元/期
主要版块栏目:
国产电影态势、影片个案分析、国产新片评论、影视文化现象、当代学术论坛、电影理论、封面人物、电影大师、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 历史记忆、电视研究、台港电影、名作评析等栏目。

《电影世界》月刊 全年零售价240元/年 每期零售价20.00元/期
主要版块栏目:
荧屏热线 名人访谈 焦点红星 明星文苑 编导手记 流金岁月 长焦短距 乐坛时空 越洋传真 港台影视 明星时尚 明星小屋 影视指南

❸ 有关电影的杂志都有哪些啊

世界电影杂志 电影杂志 zxom电子杂志 看电影 电影show 看电影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又名:movie view
主办:峨眉电影制片厂
ISSN:1671-2374
单期定价:普通版12.8元/午夜场16元 [编辑本段]杂志分析《看电影》是以学刊转型的杂志的成功代表。其前身是电影理论杂志《电影作品》,原刊物极具艺术性和风格,但是也由于太小众,几年前开始“变脸”,利用封面设计巧妙淡化“作品”二字,凸显“看电影”,内容上迎合、满足DVD碟友的需求,以国外最新的碟片资讯、超级碟虫的影评、鲜艳清晰的海报和剧照,帮助碟友淘碟、读碟、品碟。与广大影迷形成了十分良好的交流。
该杂志由四川峨影厂为出版方,在哈尔滨出刊,杂志社现在搬到了上海,在北京、上海、香港、洛杉矶、柏林、巴黎、首尔都设有工作站,该杂志经常能采访到电影界重量级的人物和重要的电影事件。
《看电影》为旬刊,全铜版纸彩色印刷,品牌广告连篇累牍,在报摊上畅销,被誉为“中国影迷第一刊”。每月发行的三本刊物中,两本普通版,每月5日和15日发行,12.8元/本;一本看电影午夜场,每月30日发行,16元/本,集中推出电影的各类专题。
总体来说,《看电影》是份很大众也很出色的电影杂志。

❹ 日据时期的台湾有什么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

从1901年到1937年,台湾的电影很大一方面上受到日本电影的影响。因为当时台湾正处于日本的殖民统治时期,所以很多日本电影里的惯例被台湾的电影制作人所接受。第一部在台湾拍摄的电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丰次郎率领日本摄影师等一行人在全台湾北、中、南一百多处地点取镜的《台湾实况绍介》。电影内容涵盖城市建设、电力、农业、工业、矿业、铁路、教育、风景、民俗、征讨原住民等题材。第一部台湾人制作的剧情片《谁之过》于1925年由刘喜阳、李松峰等人组成的台湾映画研究会制作。而非剧情类型的教育片、新闻片、宣导片也成为日治中期以后台湾本地电影制作的主流,一直到日本战败为止。这里面,又以描写原住民少女帮助日人的《莎勇之钟》(又称莎鸳之钟、莎韵之钟)为其代表。

1908年,高松丰次郎于台湾定居,开始于台湾北、中、南部的七大都会兴建戏院,并与日本及欧美的电影公司签约,建立制度化的电影发行与放映制度。1924年后,台北的放映业者由日本请来一流的辩士(默剧旁白),电影放映业愈加蓬勃。1935年10月,日本领台40年举行台湾博览会,以及隔年台北与福冈间开辟航空通运,这两件事更推化造就了日治时期台湾电影放映业的鼎盛时期。

❺ 有什么台湾电影推荐

2019年的金马奖在大陆失声,而当选最佳剧情片的《阳光普照》不该被忽略。

随着2020年1月下旬它在流媒体平台上线,目前大陆也有资源了。

《阳光普照》讲的是台北一家四口的变故,以此带出家庭和社会问题。

父亲阿文(陈以文饰),驾校教练,校训“把握时间,掌握方向”就是他人生观,是个内敛严父,小儿子要坐牢他会劝法官别轻判,大儿子跳楼都不曾流泪。

母亲琴姐(柯淑勤饰),在夜店做妆发师,通情达理的慈母,由于生活不易,对儿子的心理变化照顾不周,面对家庭的分崩离析坚强操持。

大儿子阿豪(许光汉饰),高三复读的资优生,准女友郭晓真(温贞菱饰)很喜欢他,而他在一天晚上突然跳楼自杀了。

小儿子阿和(巫建和饰),叛逆少年,讲义气陪同好友菜头(刘冠廷饰)砍人,被判进少年辅育院三年,之前还搞大了少女小玉的肚子,提前一年半出狱后洗心革面。

话说许光汉最近在大陆很火呢,饭圈女孩新任老公,冲着他也值得看一看啊。

《阳光普照》的电影文本很不错,但又显得有点过于直白,靠人物台词来宣示旨意,少了点电影语言的艺术感。

其实影片中一些空镜头的运用很赞,人物也都在状态里,即使是没获得提名的许光汉,也呈现了到位的角色情感,导演应该更相信观众一点。

不过本片配乐我也觉得很有feel,但也没提名金马的配乐奖项,所以说观影这种事,是很私人化的,大可不必统一感受。

导演钟孟宏也参与了编剧,甚至还化名当了摄影,这三样他全拿到了金马提名,其中导演获奖,好的因他,不好的也由他背锅好了。

❻ 台湾电影详细资料大全

台湾电影乃指台湾地区人民在台湾设立公司制作、编、导、主演,以国语发音之电影片。因台湾社会自由且富有创作力,因此能给予电影工作者良好的伸展舞台。不过因为种种因素,2006年台湾电影票房于台湾市占率仅1.62%,塌亮仿呈现衰退的现象。

基本介绍

电影评论,台湾电影,历史发展,日据时期, *** 的影响,战后时期,解严时期,严后至今,衰退崩盘,低谷期,复兴热潮,困境突破,导演,理论专著,

台湾电影

台湾电影的特色,在于强调导演风格、注重台湾历史,并崇尚以电影做为宣传工作。这种特色让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朱延平等导演,于国际影坛备受好评。但另一方面,因为此类型艺术电影娱乐性较差,于台湾并不叫座,反而依赖岛外票房来维持。

历史发展

日据时期

日据时代台湾自制日语电影《莎勇之钟》,李香兰主演第一部在台湾拍摄的电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丰治郎率领日本摄影师等一行人在全台湾北、中、南一百多处地点取镜的《台湾实况绍介》。电影内容涵盖城市建设、电力、农业、工业、矿业、铁路、教育、风景、民俗、征讨台湾少数民族等题材。第一部台湾人制作的剧情片《谁之过》于1925年由刘喜阳、李松峰等人组成的台湾映画研究会制作。不过即使剧情片,仍有相当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传的作用。 电影《莎勇之钟》剧照 1908年,高松丰治郎于台湾定居,开始在台湾北、中、南七大都会建戏院放映电影,并与日本及欧美的电影公司签约,建立制度化的电影发行放映制度。1924年后,台北的放映业者由日本请来一流的辩士(电影说明者),电影放映业愈加彭勃起来。1935年10月,日本“领台”40年举行台湾博览会,以及隔年台北与福冈间开辟航空通运,这两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时期台湾电影放映业的鼎盛时期。

*** 的影响

台湾自日治时期后期至解严前,电影产业的发展一直受到官营制片厂所主导。当时台湾电影的制作基本上也是以官营制片厂(台湾电影公司、中央电影公司、中国电影制片厂)所拍摄的新闻片与政治宣传片之制作为主。 1962年, *** 为促进本国电影事业的发展,由新闻局举办金马奖,颁发电影奖项鼓励优良国语影片及优秀电影工作者,也曾改由教育部文化局来主办,直到1991年,新闻局宣布决定将金马奖由官方全部转交给民间团体中华民国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主办。自1970年代以来,金马奖一直是华语电影界最受瞩目的电影盛会之一。官方的主导色彩在1980年代以后逐渐消退,但随着西方好莱坞影片的开放及风行,台湾的电影产业逐渐萎缩低迷。 近年来,由 *** 出资及主导的“电影辅导金”成为一个鼓励台湾电影产业及发掘台湾电影人才的重要方式;电影辅导金由行政院新闻局主管,其补助金额以“片”为单位,分为五百万元及八百万元两组。投入金额最少达十五部影片的一亿两千万元以上,其中,各项申请均有一定规范,例如五百万组目的乃鼓励第一次执导剧情长片新人导演键亮。事实上,今台湾电影辅导金的设施,重点落实培育电影人才、促进影片制作能达一定品质和增加影片数量与素质,最后达到产业量能皆达的目标。 电影辅导金于2012年分为一般组、新人组及纪录片组,一般组最高可获二千万元(上限)之辅导金;新人组及纪录片组最高可获一千万元(上限)之辅导金;此外,电视电影可另外申请高画质补助,金额上限为三百万元。虽此电影辅导金带来许多批评,但若以“创作来活络台湾电影产业的角度”来看,仍多受肯定,事实上,许多人认为辅导金实为台湾文化的辅导架构。 过去《电影法》中规定,中华民国国民在中华民国国内设立公司制作、编、导、主演,以本国语言发音之电影片为国产电影;而中华民国国民在国外制作、主演,并以本国语言发音之电影片为本国电影。现在的标准则改由行政院新闻局依照拍摄与制作地点、导演与主要演员,以及资金来源在一部电影中所占比例来认定。

战后时团纤期

台湾闽南语电影《旧情绵绵》,洪一峰主演。1955年,麦寮拱乐社歌仔戏团团主陈澄三与何基明导演合作,拍摄该团的拿手戏《薛平贵与王宝钏》,成为二战后第一部闽南语电影,一直到1981年最后一部闽南语电影《陈三五娘》为止,历经了二十多年的闽南语电影时代。根据统计,闽南语电影的总产量将近两千部,产量最多时一年高达120部作品问世。《薛平贵与王宝钏》在当时台湾社会引起大轰动,皆创下当时票房纪录,引来一窝风的闽南语歌仔戏跟拍风。 电影《早安台北》海报 20世纪60年代,台海情势逐渐稳定,台湾“中央电影公司”提出健康写实的制作路线,兼顾欧美写实主义电影下,聘请李行拍摄《蚵女》与《养鸭人家》两片。两片均颇叫好叫座。 20世纪60年代末期,知名导演李翰祥来台发展,并香港电影技术带进台湾。此阶段所拍电影类型除了初期的黄梅调,尚有历史宫廷片《如西施》及文艺片,其中以琼瑶原著为蓝图者占了8部。 20世纪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开始制作新派的武侠片,其中的两位主要导演胡金铨与张彻后来都来台湾发展。胡金铨于1967年为联邦公司编导武侠片《龙门客栈》缔造了绝佳的票房纪录,从此武侠、功夫、武打类型的电影成为台湾电影的主流之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没落。胡金铨的电影发挥中国京剧的特色,结合弹簧床与吊钢丝的特技,运用蒙太奇电影手法,使得武打动作快速俐落,动静收放形成视觉韵律。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门》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热潮,而台湾武侠主流自此就转化为功夫片、武打片继续在台湾流行。接着张彻在卲氏公司幕后支持下,于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卫、狄龙等来台成立的长弓公司,也让功夫武打片,成为当时台湾电影的要角。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开始了一段台湾电影的政宣片时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岭》、《战地英豪》、《女兵日记》、《八百壮士》、《梅花》、《笕桥英烈传》、《望春风》、《香火》、《黄埔军魂》、《成功岭上》、《源》、《皇天后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双十》、《血战大二胆》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种则有如《汪洋中的一条船》的自我勉励写实片及如《一个女工的故事》的文艺片。之后,李行、宋存寿、屠忠训等导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鸟之爱》、《欢颜》等清新的小品。之后,导演林清介则在《一个问题学生》卖座后,连续拍摄相同类型,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学生电影,这些类型电影包括《学生之爱》、《同班同学》、《男女合班》、《台北甜心》、《毕业班》等。而这波电影尚有《拒绝联考的小子》、《年轻人的心声》、《不妥协的一代》。此阶段学生电影成为台湾新浪潮电影出现以前的重要台湾电影类型。这些低成本独立制作方式,也让新导演有了拍片的机会。事实上,台湾知名导演侯孝贤也在此阶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风儿踢踏踩》等两部片子。台湾电影“现代主义”化,可说是始于三支短片合而为一的黄春明原著改编电影-《儿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苹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顶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发的《台湾电影宣言风波》外,中影公司大胆启用新人拍摄乡土文学作品,也是确立台湾电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实上,于《儿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启用杨德昌、柯一正、张毅、陶德辰拍摄了《光阴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与《小毕的故事》。这些电影也促成了台湾电影的新风貌,更因票房卖座,让台湾新电影成为主流。 台湾导演:陈国富 《儿子的大玩偶》制作完成后,突破当时台湾政治与电影保守势力的抵制,于舆论、口碑与市场的支持下,为往后台湾电影的创作自由创造一片天空。其后,包括侯孝贤、杨德昌、张毅、万仁、柯一正、陈坤厚、曾壮祥、李佑宁、王童等也确定了以导演为主﹔形式新颖、风格独特、意识前进的台湾新电影。 一般来说,此波新浪潮电影中较重要的作品计有《风柜来的人》、《海滩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个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这样过了一生》、《青梅竹马》、《杀夫》、《恐怖分子》、《恋恋风尘》、《桂花巷》。 该新电影绝大多数是由台湾 *** 所属的中影所投资拍摄,主要的推动者为中影主事者明骥与中高阶层的小野和吴念真。此三人,可说是促成台湾新电影的主要功臣,也对当时低迷的台湾电影产生重大影响。 在此影响下,台湾业内原本拍摄商业电影的导演见状,也将此潮流引进商业电影境地,此种以乡土小说为类型的商业电影,计有《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在室男》、《嫁妆一牛车》、《孤恋花》、《孽子》等。不过因为产量毕竟有限,1980年代台湾电影仍以如许不了主角的喜剧,与其他如著赌博片、犯罪片的商业电影。 另一方面,因为香港电影的成功,让台湾舆论上也开始出现对台湾新电影的批判声音。以艺术电影为主轴的台湾新电影的支持者与反对者逐渐壁垒分明,此因素,让集体的台湾新潮流电影方朝终于1980年代末期结束。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为失利。不过,相对的,此艺术电影,却同时间大受国际影展与各国艺术电影市场上的欢迎。80年代起,台湾当局新设立了电影发展基金会、电影图书馆,其功能乃为保存电影资产及推广电影欣赏。同一时间,促成设定了金穗奖。以鼓励动画、纪录片、实验电影和剧情短片制作为讲目的的奖项,也让台湾电影借由剧情片、纪录片、动画、与实验电影提拔出相当多的制作人才。 第30届金穗奖主视觉图

解严时期

台湾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起,随着社会经济泡沫及言论自由的达成,让导演为主导的台湾电影,将电影触角伸向过去禁忌题材,并回顾与探讨台湾近现代社会、历史与个人记忆。这阶段代表作有《刀瘟》、《香蕉天堂》、《童党万岁》、《牿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等。其中最震撼台湾的莫过于侯孝贤的《悲情城市》。这部片以一九份世家各成员经历台湾光复、二二八事件、及台湾光复初期的历程,具体而微地反映台湾人的历史经验,不但票房叫座,也在威尼斯影展荣获金狮奖,使侯孝贤成为国际瞩目的知名导演。之后几年,台湾电影于世界各地大小影展获得不少得奖纪录,这使得主管电影业务的“新闻局”自1990年开始,透过电影辅导金来支持艺术电影的制作。 在票房方面获得数亿台币的空前成功、同时也获得不少奖项,叫好又叫座的结果让台湾观众开始重新关注台湾自制电影。随着《海角七号》热卖,片商与观众均对台湾电影重拾信心,多部电影亦搭上顺风车取得不错的票房,如《囧男孩》、《九降风》、《花吃了那女孩》等等。《海角七号》同时也成为战后以来最卖座的华语片及台湾影史最卖座影片的第二名。 进入21世纪,台湾电影人在选角、摄制等方面更多的走出岛外,改编自台湾女演员刘若英的作品《我想跟你走》的其中一篇短篇小说《 Happy Birthday 》,刘若英本人并担任主角。

严后至今

衰退崩盘

台湾电影的衰退,最早可追溯至1992年,当时所有电影市场的配额,是在GATT中讨论,市场一直处在不利的位置,1996年起,每年产出量一直维持在15至20部,票房市占率盘旋在全台总票房1~2%间,这悲惨的景况到2003年达到谷底,这年仅推出15部台湾影片,总票房约NT1,500万元,不到总票房的1%,这样的票房相当于《铁达尼号》的40%,台湾影片当年愁云惨雾,台湾电影可谓是 *** 放弃的产业。

低谷期

2000年后,台湾的电影偶有佳作,如2000年的《卧虎藏龙》、2002年的《双瞳》、2005年的《刺青》等;但整体上,台湾的电影市场仍由好莱坞电影主宰,持续处于弱势。 不过在另一方面,台湾电影也有新的发展。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曾发下豪愿要投入电影业。有人认为,该做法是效法Sony进军好莱坞模式,在拥有极强大硬体整合力量之后积极转进电影业,并谋取好莱坞600亿美元电影产业的代工数位商机。其中初试啼声的作品(同时也是唯一的一部)即为电影《白银帝国》。由于有郭台铭所属鸿海集团5000万美元的的大量投资,《白银帝国》成为大陆与台湾两地少见的高制作成本的商业电影。在开拍之时。而后郭台铭的精纬电影公司虽解散,但其长子郭守正的山水国际娱乐股份有限公司仍继续经营。

复兴热潮

2007年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在台湾居于优势地位的美商影视企业受到影响,使得台湾电影有了喘息的机遇。2008年,魏德圣执导的电影《海角七号》以大规模国际化商业路线(包括延揽日本歌星中孝介演出)并在内容上揉合本土特色,在票房方面成为战后以来最卖座的华语片、及台湾影史最卖座影片的第三名(不计算通膨),同时也获得不少奖项,叫好又叫座的结果让台湾观众开始重新关注台湾自制电影[19]。 随着《海角七号》热卖,片商与观众均对台湾电影重拾信心,加上好莱坞片厂筹措资金不易市场低迷因素减少大卡司的投入,多部电影亦赶上这波替补美国电影遗留下来的台湾市场争夺,因而取得较以往为佳的票房成绩,如《囧男孩》、《九降风》、《花吃了那女孩》等等;而2010年的《艋舺》,2011年的《鸡排英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赛德克·巴莱》更被视为台湾电影票房的指标,2012年《阵头》、《爱》、《犀利 *** 最终回:幸福男·不难》、《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开战》 ,2013年《大尾鲈鳗》 都是台湾破亿影片;口碑与票房都颇受肯定。和以往国片低迷期时艺术电影挂帅的状况不同,以一般大众为市场目标的商业电影重新成为台湾电影的主流,以戏院上映为主的商业纪录片也开始取得一定的发展(如《翻滚吧!男孩》等);而好票房衍伸出商机,让片商有资本继续制作吸引观众的电影,也让台湾电影市场逐渐迈向资金提供、影片内容、观众票房三者均赢的正向循环。台湾电影历经廿年不景气后,蓄积的能量终在2008年爆发开来,形成一股“国片热潮”。 2008年台湾电影总产量(指制作及完成者)为36部,总票房约6亿1,085万元,市占率12.09%,较2007年之7.38%成长约0.6倍;2009年国产电影片总产量为48部,较2008年之36部成长约33%,总票房约1亿2,499万元,市占率2.3%,衰退八成以上;2010年国产电影片总产量为50部,总票房约4亿5,117万元,市占率7.31%,较2009年成长约2倍,以产量而言台湾电影已逐渐复苏之趋势。

困境突破

自1985年年起,台湾产量与发行量较多的如学甫、龙族、丽城、中影、上上、倍伦、新船、金壂、学者、龙祥…等各公司均因各种因素萎缩产量,其制片量一路下滑。不但如此,维系电影产业的上述几家公司,产业重心也移往如有线电视的影视产业。在产业无法支持下,惟剩台湾当局于文化维持的压力下,勉为其难出资维持。1998年,台湾电影生产不到20部,2001年1-10月间,仅达11部,至2006年,台湾电影于台湾市占率则仅1.62%。 就票房方面,以台北市首轮票房为例子,台湾电影的票房收入仅有163万元,占全部台北电影票房收入不到1%,比起美国好莱坞所占台北票房的95%以上相差甚远。因为台湾电影产量极低,票房惨澹,实已不足以支撑电影工业。因此有媒体业者认为“再多的影展奖项都无法遮掩台湾电影全面崩盘的事实。”不过在另一方面,台湾电影也有新的发展。例如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即发下豪愿要投入电影业,并以电子业代工为概念,于2008年退休后拍100部以上的电影或电视剧。也有人认为,该做法是效法Sony进军好莱坞相同,在拥有极强大硬体整合力量之后,积极转进电影业,并谋取好莱坞600亿美金电影产业的代工数位商机。其中,初试啼声即为以台湾知名影评人焦雄屏主导的《白银帝国》。 电影《白银帝国》海报 《白银帝国》为台商郭台铭首度大幅投资的电影作品,于2007年上映。改编至《白银谷》,描写山西晋商的该部电影也是台湾知名影评人焦雄屏的首部导制作品,根据焦雄屏说法,她拍摄该影片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扭转近代中国对商人的偏颇感想。 《白银帝国》亦是少见的由海峡两岸合拍得高制作成本的商业电影,光是郭台铭所属鸿海集团就对该片投资5000万美金。另外,该电影的主要演员为香港电影演员郭富城及内地电影演员张铁林。而正因白银帝国的顺利开拍,有人认为郭台铭的加入,不但能于资本上挹注台湾电影,更能为台湾电影带来新想法与新视野。

导演

今台湾电影是以一群默默努力的电影工作者所支撑,也成为台湾电影的骄傲。这些工作者,除了侯孝贤与杨德昌已在国际影坛建立作者导演的地位外,台湾出身的李安、马来西亚来台的侨生蔡明亮也已成为世界瞩目的台湾导演。李安的《推手》让所谓后新浪潮电影踏出成功的一步。其后的《喜宴》也获得台湾本地与国际的票房上成功。事实上,前往美国好莱坞发展的李安,今与侯孝贤仍成为台湾电影代名词之一。 台湾导演:李安 除了李安、侯孝贤外,蔡明亮则一反新导演普遍探索怀旧或历史记忆的题材,并将触角深入都会男女生活中,其中,早其作品《青少年哪吒》观察都会青少年虚无而没出路的生命、得奖作品《爱情万岁》探触寂寞的都市男女互舔伤口、另外,几年后的作品如《河流》及《洞》更是 *** 描写黑暗都市的情景。相对的,蔡明亮电影虽给人一种现代寓言的感觉,但也因为十分灰涩难懂而曲高和寡。除此,其他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新导演,如陈国富、徐小明、王小棣、易智言、陈玉勋、林正盛、张作骥,以及独立制作的黄明川、赖声川等,也都有水平以上的作品出现。台湾电影的历史进程,自台湾日治时期后期至台湾解严前,便一直为官营制片厂所主导的情形下发展。事实上,该阶段台湾电影的制作基本上也是以官营制片厂所拍摄的新闻片与政治宣传片之制作为主。直至今,台湾当局出资及主导的台湾电影辅导金仍是一个发掘台湾电影人才的重要方式。 台湾电影 今台湾有一批年轻纪录片导演。来自台湾社会各阶层的他们,其影片题材也五花八门。题材从探索严肃社会或政治议题到有的以自己或家人、朋友为拍摄对象皆有。其纪录片主轴,也从探索社会到探索个人的生活与问题。因为配合得当,整体成绩已渐受国际瞩目,并有不少的国际重要纪录片影展获奖纪录。另外也有如无米乐的叫好叫座影片。 台湾导演:侯孝贤

理论专著

陈飞宝编,1988,台湾电影史话。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台湾电影导演协会,2000,台湾电影导演艺术。台北:亚太图书出版社。 陈儒修,1993,台湾新电影的历史文化经验,罗颇诚译。台北:万象图书。 Chen, Ru-shou Robert. 1993. Dispersion, Ambivalence and Hybridity: A Cultural-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f Film Experience in Taiwan in the 1980s. Ph.D. dis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川濑健一,2002,台湾电影飨宴:百年导览,李常传译。台北:南天书局。 电影资料馆口述电影小组,1994,台语片时代(一)。台北:台湾电影资料馆。 电影资料馆“本国电影史”研究小组编,1996,历史的脚踪:台影五十年。台北:台湾电影资料馆。 电影资料馆口述电影史研究计画,1994,电影岁月纵横谈,“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委托。台北:台湾电影资料馆。 黄仁,1994,悲情台语片。台北:万象书局。 黄仁,1994,电影与政治宣传:政策电影研究。台北:万象书局。 黄仁、王唯编著,2004,台湾电影百年史话。台北:中华影评人协会。 黄秀如,1991,台语片的兴衰起落。台湾大学政治研究所硕士论文。 焦雄屏编著,1990,台湾新电影。台北:时报文化。 焦雄屏,1991,台港电影中的作者与类型。台北:远流。 焦雄屏,1993,改变历史的五年:国联电影研究。台北:万象图书。 焦雄屏编著,2002,台湾电影90新新浪潮。台北:麦田出版。 李天铎,1997,台湾电影、社会与历史。台北:亚太书局出版社。 李泳泉,1998,台湾电影阅览。台北:玉山社。 林赞庭编著,2003,台湾电影摄影技术发展概述 1945-1970。台北:文建会。 刘现成, 1994。辅仁大学大众传播学系硕士论文。 卢非易,1998,台湾电影:政治、经济、美学,1949-1994。台北:远流。 吕诉上,1961,台湾电影戏剧史。台北:银华出版部。 欧淑敏,2004,日治时期台湾电影的政教功能。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在职进修硕士班硕士论文。 Rodriguez, Hector. 1995. The Cinema in Taiwan: National Identity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Ph.D. diss., New York University. 三泽真美惠,1999,殖民地下的“新天堂乐园”:日据时期台湾电影政策之研究(1895-1942)。台北:前卫。 Wu, I-fen. 2002. Taiwanese New Wave Cinema: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 and Cultural Landscape. Ph.D. diss., University of Essex. 叶龙彦,1995,光复初期台湾电影史。台北:台湾电影资料馆。 叶龙彦,1997,台北西门町电影史 1896-1997。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台湾电影资料馆。 叶龙彦,1998,日治时期台湾电影史。台北:玉山社。 叶龙彦,2003,八十年代台湾电影史。新竹:新竹市立影像博物馆。 Yeh, Yueh-yu. 1996. A National Score: Popular Music and Taiwanese Cinema. Ph.D. dis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张昌彦、李道明主编,2000,纪录台湾:台湾纪录片研究书目与文献选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台湾电影资料馆。 “中华民国”电影年国际推广组策划,1993,台湾电影精选,区桂芝执行编辑。台北:万象图书公司。

阅读全文

与台湾有哪些电影杂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比较好看的农村理发电影 浏览:674
电影演员宁静多少岁 浏览:826
会员免费电影网站 浏览:657
风尘女传奇电影免费 浏览:410
西伯利亚风云电影什么时候上映 浏览:155
电影都上映多久 浏览:437
带点重口味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174
一场电影容纳多少人 浏览:910
电影制作视频剪辑一般用什么软件 浏览:39
惊天战神3电影免费观看 浏览:175
纳尼亚传奇电影2免费完整版 浏览:274
龙川泰华城电影院怎么走 浏览:329
电脑如何拉电影到苹果手机里面 浏览:329
小米5s手机电影怎么投到小米盒子 浏览:542
百度网盘怎么下载电影网站排行 浏览:173
招女电影演员身高多少 浏览:261
电影怎么加声音 浏览:301
老师好电影插曲是什么歌 浏览:900
聊斋949免费视频电影 浏览:275
国外科幻片电影推荐免费 浏览: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