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摄影角度角度与技巧
摄影角度角度与技巧
在摄影的一切场合和摄影艺术的各种体裁中, 一系列构图任务之得以解决, 可以说都是用选择拍摄角度来实现的. 人眼观察外界各类事物的视点, 我们把它称为观察的角度. 那么, 照相机对场景和人物拍摄的视点,就称为拍摄角度.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摄影角度角度与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水平角度
1、正面角度
有利于表现被摄对象正面特征,用正面角度拍摄人物中近景称为肖像。正面角度能表达人物的本来面貌。正面角度有利于表现景物的横线条,可以营造庄重、稳定、严肃的气氛。其缺点是缺乏立体感和空间透视感,若用的不当容易形成无主次之分,呆板无生气的画面效果。
2、侧面角度
有利于表现运动对象的方向性,线条富于变化,多用于对话、交流、会谈、接见场合,有平等的含义。其缺点是不利于立体、空间感的表现。
3、斜侧角度
斜侧角度包括前侧和后侧,是一种最常用的角度。在拍摄两个人时能分清主次。比如采访摄像,以记者的后侧为前景,拍摄被采访者的前侧面,并使其位于画面中间,把视觉重点置于被采访者身上,主体突出并且有深度感,画面有变化。采用这种角度拍摄的镜头画面,叫做过肩镜头。
4、背面角度
用背面角度拍人物,被摄人物所看到的空间和景物也是观众看到的,所以这种角度拍的画面有把观众带到场面的纪实效果,有身临其境的参与感。
垂直角度:
垂直角度分平摄、俯摄和仰摄三种。
1、平摄角度(平摄)的造型特点及功用
平摄角度指机器的高度位置与被摄对象同等高度,对人物来讲摄像机高度位于肩部称为平摄角度,简称平角度。平角度具有以下造型特点:
①由于机位处于人眼高度,画面具有平视、平稳效果,是一种纪实角度。
②垂直形态的对象能得到正常再现,水平线条则容易重叠。
③透视关系正常不变形(用中焦镜头)
④适合拍摄图案、照片。
⑤平摄,前后景物容易重叠而看不出前后景及背景的景次关系,故不利于空间层次、空间深度的表现。平角度适合拍摄人物近景特写不变形。如果追求构图平稳,不要大的透视关系,用平角度拍摄最为合适。
俯角度(俯摄)的造型效果及功用
(1)有利于表现对象的立体感。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关键是表现其多面关系。平面拍摄可以表现物体的正面侧面二个面,俯角拍摄可以表现正、侧、顶三个面,从而增强了物体的立体感。
(2)俯角可以增强平面景物的线条透视。俯角度离镜头近的景物降底,远处景物升高,从而展示了视野,增加了空间深度。比如列队行进、车队的奔驰、草原的羊群以及展示纵横线条的场景,大多采用俯角拍摄,其目的在于表现多景次的地面景物。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就是这个道理。
(3)俯角可以渲染情绪。造成压抑的气氛。根据规定情景和人物的情绪,采用俯角处理,能使地面扩大,人物变小,还可以使人物压缩变形,产生萎缩、矮低的视觉效果,造成一种情绪上的压迫感。
(4)俯角度用于拍摄人物,可以美化人物面部特征,也可以丑化人物的形象。如果标准镜头,稍俯的角度,可使圆脸,高颧骨,胖脸型,得到适当拉长和校正,在肖像摄像中经常用这种角度稍许改变人物的脸型。
(5)俯角度(俯摄)经常用于交待地理位置。在拍摄战斗场面第一个镜头常常是用大俯角拍摄远景画面,用来确定敌我双方地理位置及双方的运动方向。
仰角度(仰摄)的造型效果及其功用
摄像机高度处于人眼以下位置或低于被摄对象的位置进行拍摄称为仰摄,仰摄的镜头称为仰视镜头。(1)仰摄前景升高、后景降低,有时后景被前景所遮挡看不到后景。如果前景是主体,
仰角有实出主体形象的作用。在外景用仰角拍摄以天空做背景可以净化背景,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
(2)仰摄垂直线条的景物,线条向上汇聚,有夸张被摄对象高度的作用,从而产生高大、挺拔、雄伟、壮观的视觉效果;
(3)由于仰摄能形成高大挺拔、雄伟的视觉效果,因此仰摄经常带有褒意,往往用赞颂、敬仰英雄人物;但是俯摄、仰摄的贬褒含义的感情色彩不是绝对的,在运用时不能做另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时期在电影界流传的“敌俯我仰”的固定模式是完全错误的。
(4)仰摄拍摄人物既能夸张人物形体及面部特征,又能校正人物面部缺陷。比如身材矮小的可以显得高些,消瘦的脸可以显得胖一些;对于脸颊(腮帮子)宽的脸型,如采用仰角会使两颊更宽大,从而夸大面部缺陷,所以脸颊较宽的人物不宜采用仰角度。
(5)用仰角拍摄跳跃的腾空的动作,能夸张跳跃的高度
(6)仰角拍摄时,摄像机的光轴和水平线形成向上倾斜的夹角,镜头到人物头部(或其它物体顶部)和脚部。
;② 怎样选择拍摄的角度
拍摄角度又称摄像角度、画面角度、镜头角度。拍摄角度指摄像机和被摄对象之间形成的方向关系、高度关系和远近关系。我们把这种关系称作几何角度。除此之外,角度还有主观角度、客观角度和主客观角度之分,这是从心理上区分的,所以也叫做心理角度。拍摄角度,按方向关系可分为正面角度、侧面角度、前侧角度、后侧角度和背面角度等几种。
按高度关系分为平角度、稍俯、稍仰、大俯、大仰等几种,其中平角度和稍俯稍仰是常用角度。大俯大仰则属于两个特殊角度。选择确定拍摄角度,是摄像师在拍摄现场必须作的一项重要工作。角度的不同直接影响对画面主体的表现。(1)角度决定画面构图——角度变构图变,角度新构图新。(2)角度直接影响人物造型效果,角度的变化影响画面的光线效果和感情色彩。同一对象用不同角度拍摄可得到不同的造型效果,从而产生不同的画面表现力。(3)角度不仅是有力的造型元素,它还是摄像造型的表情元素。
拍摄角度用得恰当可以产生褒贬含义。研究拍摄角度的造型功能及艺术表现作用是摄像造型的重要课题。在影视作品的拍摄现场,导演、摄像师、美术师等主创人员总是反复观察、琢磨,认真选择能正确表达戏剧内容、场面调度的合适角度。对于拍摄角度的重要性,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这样写道:“方位和角度足以改变影片中画面的性质:振奋人心或富于魅力,或冷漠无情或充满幻想与浪漫主义色彩。角度和方位的处理对导演、摄影师的意义,犹如风格对于小说家,因为这正是创造性的艺术家最直接地反映他的个性的地方。”
③ 电影拍摄的角度一般有 种
电影拍摄的角度一般有(3)种。平视、俯视、仰视。
④ 电影镜头有哪儿种拍摄角度,给观众分别会产生什么不同的观影效果
电影镜头分为仰拍、平视、俯拍三种拍摄角度。平视给观众的感觉是一种现实生活中的正常视觉效果;仰拍会使被拍摄的对象在观众面前营造一种高大伟岸的视觉效果;俯拍让观众产生降落感并且会觉得被拍摄的对象渺小或者矮小、地位低下。
⑤ 电影中常用什么视点和什么角度
15种拍摄电影常用的镜头
按景别分:
特写(包括超特写):为了使观众注意到人物面部表情或者其他特征。
中景:一般为半身像,为了体现人物正在进行的动作,比如使用某个物品,或人物肢体语言很重要。
远景(包括超远景):为了表现所有环境或表现人物的渺小,烘托氛围等等。
视点镜头(POV):拍摄画面为角色的视角,为了使观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类似于第一视角的FPS游戏画面。
按人物数量分:
单人镜头(solo)
双人镜头
三人镜头
依此类推
按镜头角度分:
平视镜头(eye level):拍摄画面保持水平,一般不影响画面中的人物关系
仰角镜头:画面仰视,为了表现角色形象高大或占主导地位。这里的仰角镜头不一定指的是镜头是向上拍的,有时候也指的是画面中各个人物在空间位置上的关系。例如一个向下俯拍的镜头,但是画面中主体的空间位置要高于次要人物的空间位置,那么这个镜头也可以算是用来表现主角的高大。
俯视镜头(顶视镜头/鸟瞰/航拍):为了表现角色的弱小或展示所有环境。
斜角镜头:拍摄画面倾斜,为了使观众注意到画面的不平衡,表现某种意义的失调。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
过肩镜头:拍摄画面在角色肩膀水平之上,一般表现拍摄镜头是处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最常见的就是两个人面对面对话,这种时候经常采用过肩镜头。
跟随镜头:平移,镜头向左或向右移动。跟随主体移动。
摇臂镜头:镜头向上或者向下移动。
滑轨镜头:镜头向前或者向后移动。
变焦镜头:画面空间不变,只是画面拉近或拉远。
无规则运动镜头:镜头围绕一个主体不定向运动,一般可以增强画面的运动感,使画面更有张力,缺点是画面看起来有些混乱。例如《谍影重重》系列里面的动作戏就是无规则的运动镜头。
360°环拍:展示角色的同时,也全方位展示了环境。
⑥ 电影镜头的角度主要有哪些变化急需答案
电影影像的角度
巴拉兹讲: “每一个物体本身(不管它是人还是动物,自然现象还是人为现象),都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形状,这决定于我们从什么角度去观看它和描绘下它的轮廓……每一个形状都代表一种不同的视角,一种不同的解释,一种不同的心情。一个视角代表着一种内心状态。因此,再也没有比镜头再主观的东西了。”
第三节、电影影像的角度
思考题:
①、电影镜头的角度主要有哪些变化?
②、举例说明,不同的角度会产生什么不同的艺术效果?
一、镜头角度的划分
两大类:垂直变化和水平变化。
1、垂直变化:
①平角;②仰角;③俯角。 (示意图):
平角:
电影中绝大部分镜头的角度是平角。
注意:电影中的平角是指成年人视力水平线的平角。有些影片为了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便采取压低平角,即变成儿童的视力水平线的平角,甚至是动物的视力水平线的平角:
儿童:《城南旧事》、《锡鼓》;
动物:《库车》、《白比姆黑耳朵》。
仰角、俯角:
仰角、俯角是电影镜头的特殊角度。
2、水平变化:
正面(0度 ),侧面(90度 ),背面(180度 )。
正面角度:显得庄重、正规,如拍领袖作报告。另外,正面角度易于较准确、较客观、较全面地表现人或物的本来面貌。
侧面角度:显得活泼、自然。它是一部影片中用得最多的角度。
背面角度:显得含蓄、丰富。
在一部影片中,所谓的正面角度、侧面角度、背面角度不是绝对的0度 ,90度,或者180度 。它们应该是0度 〉90度 〉180度。
二、角度在电影中的作用:
角度在电影中异常重要。
巴拉兹讲:
“每一个物体本身(不管它是人还是动物,自然现象还是人为现象),都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形状,这决定于我们从什么角度去观看它和描绘下它的轮廓……每一个形状都代表一种不同的视角,一种不同的解释,一种不同的心情。一个视角代表着一种内心状态。因此,再也没有比镜头再主观的东西了。”
巴拉兹讲:
“影片里每一个物体的外形都是由两种外形构成的:一种是物体本身的外形,它是脱离观众而独立存在的;另一种是以观众的视角和画面的透视法为转移的外形……”
巴拉兹讲:
“电影艺术中的基本信条之一就是:任何一个画面都不允许有丝毫中性的地方,它必须富有表现力,必须有姿势、有形状。”
每个镜头都有它的角度,而镜头的角度将会引导观众的视角,并导致观众对镜头中被摄对象的评价。
我认为:角度在电影中的具体作用如下:
1、表现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线,表现剧中人物的心理感受。主观镜头。
(“单视线”:剧中人)
《后窗》
2、表现制作者的视线,表达制作者的主观评价:
(“单视线”:制作者)
《鸟人》:“鸟人出场”。
3、剧中人物视线与观众的视点合一。取得观众的心理认同。
(“双视线”:剧中人、观众。其实也是“三视线”包括制作者)
《法国中尉的女人》:“安娜离去”
《阳光灿烂的日子》:“窥视跳舞”
《美国往事》“与莫胖子重逢”
《风柜来的人》“海边起舞”。
4、刻划人物:
《黄土地》拍翠巧几次挑水,开始是俯角,后来是仰角。
5、剧作作用:
《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心在手上”。
《法国中尉的女人》“海边相遇”。
《一个与八个》老烟鬼。
《花边女工》结尾。
6、表现独到的生命体验:
侯孝贤的电影。
《阳光灿烂的日子》:“扔书包”
《阳光灿烂的日子》:“遭遇画中人”
“遭遇‘画中人’”:
在本段落中,马小军一个人在米兰的房间中看米兰的照片时,米兰突然回来换衣服。马小军见到了米兰,“画中人”突然变成了真人。连马小军都没有想到:真实的米兰与“画中人”米兰,现实与想象之间存在着如此大的落差。
核心: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巨大落差。
制作风格:渲染、强调。
如何表现这种落差?
1、米兰的行为:
米兰回来之后,米兰所作的事情不是吟诗、作画、弹琴、唱歌等浪漫之事。米兰现实地脱衣服、脱鞋、踢鞋。
2、真实的音响:
前两次马小军到米兰家,出现的是浪漫的音乐。这次则是真实的音响。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真实的音响,并不是为了营造本段落的客观真实的效果。真实音响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对比,表现现实和想象之间的巨大差距。特别是米兰出门后的“砰”的一声关门声,马小军浑身不由一震。
3、摄影机角度:
米兰突然回家,马小军急忙躲到床下。摄影机在床下采用低角度从马小军的主观视线来拍摄外面的米兰。作用如下:
①、动作夸张:
摄影机的低角度使米兰的动作更加夸张。
②、形体变形:
同时,摄影机的异常角度使米兰的形体发生变形。米兰的臀部异常丰满,米兰的大腿粗硕有力。从行为动作到体型特征,这些都与一个漂亮女孩的浪漫、美感格格不入。
③、少年视角:
二十一、米兰家
镜头354、全景(低角度) 从床下看到一双腿进来,腿来到床边。
镜头355、近景 马小军在床下,马小军紧张的表情。
镜头356、特写-全景(低角度) 腿坐在床上,脚上戴着脚环。又站起来,裙子落到腿下,脚踢起裙子。
镜头357、近景 马小军在床下,一只手伸进来拿鞋。马小军后退。
镜头358、全景 脚穿上了鞋。
镜头359、近景 马小军紧张的表情。
镜头360、全景 女孩走向门口。
镜头361、近景 马小军紧张的表情。画外传来巨大的关门声。马小军出了口气,马小军瘫在地上。
镜头354到镜头361,8个镜头均采用低角度拍摄,机位在床下,画格构图的边框为床腿和床的横框。马小军趴在床下,因为画格的边框(床)的限制,马小军只能看到窗的外面米兰走来走去的腿,米兰的其它动作和米兰身体的其它部分则靠马小军和观众来联想。
应该指出:这个角度,这个视点异常重要。
A、 少年看异性:不忍看到全部。
首先,从视觉角度讲,马小军因为摄影机低角度和床的横框的限制,马小军只能看到米兰身体的局部。
其次,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是少年马小军第一次看一个女孩更衣,第一次面对一个曾给每一个少年人带来无限憧憬、无限幻想的异性的隐秘世界。此时此刻,马小军“意外”又有些“紧张”,“渴望”又有些“不敢,“激动”又有些“恐惧”,想全部看到,可是,又不忍全部看到。总之,此时此刻,马小军似乎无法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倏然间,自己便看到了一个女孩子身体的全部秘密。
B、少年看世界:片面性。
这是少年马小军第一次看异性的目光,同样,这也是少年马小军第一次看世界的目光。
因为少年人的社会生活、社会阅历的限制,还有因为少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导致少年人看世界的片面性。如:
首先,少年看世界,带有强烈的选择性。与阅历丰富的成年人不同,看什么,不看什么,少年人选择性很强,不会什么都看。
其次,少年看世界,因为自己的性格、爱好的不同,会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第三,与久经生活磨难的、事故的成年人不同,少年看世界往往是浪漫的、理想主义的。
而这一切,影片制作者通过摄影机的低角度,和床的边框,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和激动人心
⑦ 张艺谋《温暖你》有哪些拍摄角度和拍摄手法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多数都是文学作品改拍的,在艺术化处理方面非常明显的,对他印象最深是《红高粱》作品,可以看出他拍摄电影的风格,他个人对电影的色彩迷恋和追求,尤其是对红色的偏爱,大红大绿,色彩鲜明,给人很强的视觉冲突。
拍摄角度有哪几种
平摄、仰摄、俯摄、顶摄、倒摄、侧反拍摄。
平摄:摄影机与被摄对象处于同一水平线的一种拍摄角度。平摄一般可以分为正面、侧面、斜面三种。
仰摄:摄影(像)机从低处向上拍摄。
仰摄适于拍摄高处的景物,能够使景物显得更加高大雄伟。用它代表影视人物的视线,有时可以表示对象之间的高低位置。
在摄影人我们可以借鉴张艺谋导演在摄影上的大胆创新,不做褪色只是采用了低饱和度的拍摄方式,做到色彩鲜明的视觉效果。
⑧ 拍摄的镜头角度有哪些呢
了解拍摄角度是一个摄影的必须掌握的知识,下面由我为大家搜集的拍摄的镜头角度有哪些呢,希望对大家有用!
一般而言,镜头角度一般有五种:
1、鸟瞰镜头(bird’s-eye view):也就是鸟眼看世界。
2、俯角(high angle)
3、水平角度(eye-level):也就是人眼看世界。
4、仰角(low angle):通俗讲是狗眼看世界。
5、倾斜角度(oblique angle)
高角度镜头
(鸟瞰镜头、俯角镜头):这类会呈现画面中的人物的困境、无力感以及被攻击的情况。鸟瞰镜头和俯角镜头有时候会给人一种全知的感觉,如同“上帝的视角”注视着事物的命运。此类镜头也会凸显环境,使环境看起来似乎可以吞噬角色,使人物显得卑微无助。
水平角度
有些导演很不愿意随便使用主观镜头,如日本的导演小津安二郎的作品中,摄影机通常是离地面四尺高——完全是日本人坐在榻榻米上看事物的高度。小津视其角色与自己平等,不特别具备美德,也不特别堕落,小津完全让他们崭露自己,不用镜头角度来做价值判断。因此,他的镜头是中性的,不带有情感,让观众自己做判断。
仰角镜头
与俯角相反,它会增加被摄物的高度,并且带有垂直效果。动作速度感增加了,尤其是暴力镜头。仰角镜头会增加主体的重要性,使物体在观众前方展开,甚具威胁性。由仰角摄得的任务通常会引起恐怖、庄严及令人尊敬的感觉。所以在宣传片和强调英雄主义的电影中,这类镜头角度最常见。
倾斜角度
倾斜角度的水平线多是斜的。镜头里的人物看起来好像快要跌倒。这种镜头有时候用于主观镜头,例如醉汉的视角。另外,在一些场景比较特殊的环境里,倾斜角度对应景物的构图,更能扩展视野,那另当别论。
一部片子全篇一律地使用平摄,就会使观看的人感到平淡乏味。偶尔变换一下拍摄的角度,就会使影片增色不少。拍摄角度大致分为三种:平摄(水平方向拍摄)、仰摄(由下往上拍摄)、俯摄(由上往下拍摄)。
1、 方向拍摄
大多数画面应该在摄像机保持水平方向时拍摄,这样比较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画面效果显得比较平和稳定。如果被拍摄的主角的高度根摄像者的身高相当,那么摄像者的身体站直,把摄录像机放在胸部到头部之间的高度拍摄,是最正确的做法,也是握着录像机最舒适的位置。如果拍摄高于或低于这个高度的人或物,那么,摄像者就应该根据人或物的高度随时调整摄像机高度和身体姿势。
2、 由下往上拍摄
不同的角度拍摄的画面传达的信息不同。同一种事物,因为观看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仰望一个目标,观看者会觉得这个目标好象显得特别高大,不管这个目标是人还是景物。如果想使被摄者的.形象显得高大一些,就可以降低摄像机的拍摄角度倾斜向上去拍摄。用这种方法去拍摄,可以使主体地位得到强化,被摄者显得更雄伟高大。这种效果切记不要滥用,偶尔的运用,可以渲染气氛,增强影片的视觉效果;如果运用过多过滥,效果会适得其反。但有时拍摄者就是利用这种变形夸张手法,从而达到不凡的视觉效果。
3、 从上往下拍摄
摄像机所处的位置高于被摄体,镜头偏向下方拍摄。超高角度通常配合超远画面,用来显示某个场景。可以用于拍摄大场面,如街景、球赛等。以全景和中镜头拍摄,容易表现画面的层次感、纵深感。如果从比被摄人物的视线略高一点上方拍摄进行近距离特写,有时会带点藐视的味道,这一点要注意;如果你从上方角度拍摄,并在画面人物的四周留下很多空间,这个人物就会显得孤单。
4、 物视角的拍摄
视角的反映要符合正常人看事物的习惯。有些时候,可能需要表现出拍摄主体的视角,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拍摄的高度是高是低,都应该从主体眼睛高度去拍摄。如:一个站着的大人观看小孩,就应把摄像机架在头部的高度对准小孩俯摄,这就是大人眼中看到的小孩子。同样,小孩仰视大人就要降低摄像机高度去仰摄。直接向下俯视的画面通常被用来显示某人向下看的视角。用远摄或广角的拍摄方式从高处以高角度进行拍摄,可以增加片中观看者与下面场景的距离。
⑨ 专业拍摄有分为哪些角度啊请详细说明好吗
1.平摄
摄影(象)机与被摄对象处于同一水平线的一种拍摄角度。平摄一般可以分为正面、侧面、斜面三种。
正面拍摄,镜头光轴与对象视平线(或中心点)一致,构成正面拍摄。正面拍摄的镜头优点是:画面显得端庄,构图具 有对称美。用来拍摄气势宏伟的建筑物,给人以正面全貌的印象;拍摄人物,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人物的正面形象。其缺点是:立体感差,因此常常借助场面调度,增加画面的纵深感。
侧面拍摄,从与对象视平线成直角的方向拍摄,叫侧面拍摄。侧拍分为左侧和右侧。侧拍的特点有利于勾勒对象的侧面轮廓。
斜面拍摄,介于正面、侧面之间的拍摄角度为斜面拍摄。斜拍能够在一个画面内同时表现对象的两个侧面,给人以鲜明的立体感。斜拍是影视教材中最常见的拍摄角度。
2.仰摄
摄影(象)机从低处向上拍摄。仰摄适于拍摄高处的景物,能够使景物显得更加高大雄伟。用它代表影视人物的视线,有时可以表示对象之间的高低位置。由于透视关系,仰摄使画面中水平线降低,前景和后景中的物体在高度上的对比因之发生变化,使处于前景的物体被突出、被夸大,从而获得特殊的艺术效果。影视教材中常用仰摄镜头,表示人们对英雄人物的歌颂,或对某种对象的敬畏。
仰摄的角度近似垂直,叫做大仰。一般表示人物的视点,以表现其晕眩、昏厥等精神状态。
3.俯摄
与仰摄相反,摄影(象)机由高处向下拍摄,给人以低头俯视的感觉。俯摄镜头视野开阔,用来表现浩大的场景,有其独到之处。
从高角度拍摄,画面中的水平线升高,周围环境得到较充分的表现,而处于前景的物体投影在背景上,人感到它被压近地面,变得矮小而压抑。用俯摄镜头表现反面人物的可憎渺小或展示人物的卑劣行径,在影视片中是极为常见的。
4.顶摄
摄影(象)机拍摄方向与地面垂直。用顶角拍摄某些杂技节目或歌舞演出,有独到之处。它可以从通常人们根本无法达到的角度,把一些富有表现力的造型,拍成构图精巧的画面。顶摄的作用还在于它改变了被摄对象的正常状态,把人与环境的空间位置,变成线条清晰的平面图案,从而使画面具有某种情趣和美感。
顶摄角度在电影电视中并不多见。
5.倒摄
电影摄影机内胶片经过片门时,以反方向运转进行拍摄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摄取的物体运动过程,以正方向运转放映,可以获得与实际运动方向相反的效果。倒摄常用以拍摄惊险场面。在电视摄像中,也常用倒摄方法。 6.侧反拍摄
从被摄物的侧后方拍摄,叫侧反拍摄。这种摄法,人物几乎成为背影,面部呈现较少,可以产生奇妙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