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大全 > 治愈原生家庭伤害该看哪些电影

治愈原生家庭伤害该看哪些电影

发布时间:2022-11-23 06:06:39

Ⅰ 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2020年在做完两次生活重大抉择后,身心一直处于脆弱状态,一般别人通过聊天、运动来排解压力,而我喜欢独处(美食)恢复电力,书店就成了我获取能量的魔力之地,每次逛完总能收获一批有缘的书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就是惊喜的邂逅之一。

起初买它只为了想了解心理咨询到底是怎样的过程,后来看着看着发现这是一本自我疗愈的心理自助书。作者是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通过经典故事《柳林风声》的人物告诉你心理咨询疗程的模样。这本书的中文翻译也是心理咨询师,同时还是英语专业讲师,难怪全书翻译很少有术语气,非常流畅、易懂。

全书分两大重点:学会区分、调整“自我状态”和“人生坐标”有了全新的认知,真是豁然开朗,但我能开朗多久就看自己的造化了。

人的自我状态分为三种:儿童状态、父母状态、成人自我状态。 为什么要了解自己所处的自我状态?这样你能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哪,将来可以去哪。

儿童状态:通常依赖他人,表现出顺从、无助的状态 ,他们遇到“不幸”时,只会怪罪他人,而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甚至做出小孩才有的怄气、撒泼的行为,看看马路上那些耍赖、怄气坐地上不起的成年人,他们都处于这类状态。另外,如果从小遭遇原生家庭创伤的人,无意识地将不幸归结到父母身上的话,他们也属于儿童状态。

看到这突然想起七年前公司竞聘改革,大家都在瞎侃“如果失业了该怎么办”。当我瞧见弹得一手好琴,并且,教琴课程能排满双休日的同事无比羡慕,我不禁愤慨地感叹:“为啥我小时候爸妈不给我学琴?这样失业的时候我还能靠它谋生啊!”,结果现在我仍然记得那位同事瞠目结舌的表情。高情商的她只能回复:“拜托,每个学琴的娃都是从小苦出来的,你们在外面玩,我们只能关在家里老老实实枯燥地猛练琴,而且,一直活在钢琴界‘别人家的孩子’阴影下。”

当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蹦出这种话,现在意识到这不就是将“不幸”怪罪在父母身上嘛,原来我一直处在儿童状态,哎。

自我状态的第二种:父母状态 。这类人总是像法官一样控诉、批判别人,喜欢给他人定罪,然后顺理成章地惩罚他们。此外,那些总觉得自己也有罪的人,他们也属于父母状态。简单来说,就是自我审判,并且自己都觉得有罪,然后谴责自己,用愧疚惩罚自己。

那么,一个人能同时处在不同状态吗?当遇到不同事件后,我们的心理状况也会随之变化,所分别处在儿童、父母状态也是合理的。比如,身处儿童状态的我,当走在路上看到有人乞讨,理智告诉我“这是骗人的”,但当我无情地越过乞丐,我的情感就会骂自己是个冷酷无情的人,这时通常我会受不了这样的自我“定罪”,而无奈地退回去拿出钱包投个几十块才能安抚自责的心,这种状态就属于自我批判的父母状态,在我心灵深处总觉得“人在做,天在看”。

如何改变父母状态中的“自我批判”?首先当你意识到自己又开始“自我批判”时及时停止。第二,培养高自尊,我们应该真实地回应当下的需求,打破常规的条件反射。

自我状态的第三种:成人自我状态 。这时你能理性地、不再情绪化地做事,能有计划的考虑、决定和行动。处于这类状态的人,独立、理智,做事不会受到脑子里父母的行为驱使,其次,能清晰的告诫自己:没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是我们自己选择了自己的感受。第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会责怪他人。

如何才能进入“成人自我状态”? 首先,没人能强迫他人进入“成人自我状态”,我们只能鼓励他人,让自己决定是否进入。怎么鼓励他人和自己呢?让自己意识到生活可以自我把控。其次,要有自我状态的辨别心,因为儿童和父母状态都是自我从小到大开启的条件反射模式,这种习惯甚至不经过大脑,我们就会按照原有的生命剧本演下去,所以,时刻保持警觉是至关重要的,你要意识到自己有自主权,有力量改变自己,生活是能自己掌控的。第三,对于那些从小受到“原生家庭”创伤的人来说,选择原谅父母,与自己和解是关键,原谅也是爱的一种行为。

当我们能辨别自己处在哪种自我状态后,还要了解自己从小到大看自己、看世界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你的人生坐标。当你了解自己的坐标,并会判断他人的坐标后,我们就能看透他人的深层需求或者“套路”,对于了解自我和改善人际沟通具有很大的作用。

小孩在4到5岁时的时候,就会形成态度和观点,并且会成为我们人生的底层构架,于是,在我们自己构建的世界中不断坚持和确认这些信念和预期,并且呈现愈加强化的观念。比如,你不相信爱情,那么,爱情会背叛的剧本就自动载入你的大脑,每次当你看到周围人离婚,或者自己失恋,都会印证自我预先写下的剧本,并越来越强化。

那么,4到5岁时是如何形成不同的态度和观点的呢?两个角度:首先,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其次,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通过这两个角度就会形成你的 人生坐标:我不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我好,你也好。

“我不好,你好” ,属于悲伤的儿童状态,他们时常感觉生活对他们不好,充满无助,低自尊,但和“我不好、你也不好”的人比起来,即便他们觉得自己不够好,也仍然会善待他人。这种人生坐标的人通常活得很累,由于他们处于儿童状态,感觉无力改变自我、将自己的不幸归结于他人,妥妥地自我洗脑为“受害者”,于是,“受害者游戏”成了他们最爱玩的。

他们不断暗示、感叹自己是“可怜、弱小的我”,并且爱用“敢不敢…无论如何都要爱我”的方式依赖爱他们的人,并且无时无刻通过“自暴自弃”、“自残”的方式来考验他们的爱。通常,在被考验了无数次后,总有一次的结局会如他们所愿——你看!我就说了嘛,“没有人爱我”、“可怜弱小的我”。

比如,法国电影《两小无猜》,从小长大的男女主一生都在玩“敢不敢”的游戏,这张蓝紫色的背景下站着两位正在接吻的小孩的海报,让人印象深刻。此外,还有安妮·海瑟薇主演的电影《One Day》,一对大学恋人坚信即便对方有了新恋情,最爱的还是彼此,他们每年都会在一起生活一天,然后下一年再续,年复一年,直到女主车祸死去……两人的爱情终于可以不再考验了,哎,一声叹息。

“我好,你不好” ,典型的挑剔的父母型状态。通常,他们的口头禅:“你怎么可以这样!”、“你怎么敢”、“你让我好失望”、“我比你更心痛,我是为你好!”其中,“你让我好失望”、“我比你更心痛,我是为你好!”妥妥的就是PUA人士惯用的伎俩,让你产生愧疚感,并按他们的方式乖乖行事。当然,你会说,万一真的有人真诚地劝说我呢?这个很容易判断,“我好,你不好”的人都不会为此抑郁,这只是他们完成阴谋,掌控对方的手段。毕竟,好建议只是好建议,没有人能强迫别人改变自我。

最完美的状态“ 我好,你也好 ”,这也是高情商的成人状态。他们遇到挫折能管理情绪、重新振作、控制冲动、延迟满足,并且能辨别他人的感受,产生“共情”。当然,擅长PUA的人也是共情高手,但“我好,你也好”的人,他们的出发点是善意、美好、知性的。

成人状态并非静态的,它是动态的前进过程,需要不断地靠行为、态度持续对自己和别人展示出来。这让我想起以“过程”导向和“目标”导向的两类人,追求过程的人远比只在乎死命完成目标的人幸福得多。

最后,时常察觉自己的状态,保持警觉,及时回应当下的需求,相信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

Ⅱ 治愈原生家庭伤害该看哪些电影哪些书

看些温暖人心的电影,如幸福来敲门
望采纳谢谢!

Ⅲ 人间真实《小舍得》!原生家庭欠你的,该怎么正确的拿回来

近期热播剧,小舍得,真实的讲述了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原生家庭欠我们的,我们应该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美好的人生。

一、原生家庭留下的阴影,需要一辈子去治愈。

原生家庭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儿女还未成婚,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新生家庭就是夫妻双方组成的家庭,这样的家庭不包括夫妻双方的父母。每个家庭都是有系统排列的,家庭有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之分。 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是一组相对的概念。

如果你同意我的观点麻烦给我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我,万分感谢。另外你觉得原生家庭欠你的,该如何正确的拿回来呢?欢迎您到下面的评论区发表您的宝贵意见。

Ⅳ 有哪些好看的治愈系电影

《海蒂和爷爷》

Ⅳ 有没有那种关于主角受了原生家庭伤害后还是坚强活出自我的电视剧或者电影

那就是刚刚热播过的电视剧《都挺好》了,苏明玉生长在一个没人拿她当回事的原生态家庭,母亲赵美兰对苏明玉与两个哥哥苏明哲和苏明成的待遇有着天壤之别,母亲赵美兰不喜欢苏明玉,二哥从小欺负苏明玉,赵美兰都会向着苏明成,致使苏明玉心里有着说不出来的委屈,父亲苏大强更是个懦弱自私的男人,苏明玉在没有亲情温暖的家庭里长大,凭借着自己的倔强顽强,拥有了自己自尊的人生,活出了自我,不得不让人佩服

Ⅵ 《重启人生》‖原生家庭,我们带着创伤,就不要再把伤害传给孩子

电视剧《都挺好》热播以后,人们对“原生家庭”的讨论很热烈,然而,一随风似的过后,我们又开始进入寻常的生活。等到看了《安家》以后,人们对房似锦、楼山关的命运又开始唏嘘叹息。

剧中,楼山关是典型的穷孩子,为人实诚却有点不懂变通,是店中最老实的孩子。每日午餐时,大家在会议室一起用餐,楼山关都只有一份白米饭,靠着店员们的接济吃饭,大家吃不完的菜全部留给他,他的晚饭就有着落了。

小楼的父母在十八线小城市,工资很低,他的妈妈很喜欢打麻将,这也是楼山关非反对的事,给家里打电话不忘提醒妈妈别打麻将。

他的原生家庭是典型的工薪阶层,无论是经济还是事业上都没有能力助力孩子。其实小楼的原生家庭是最接地气的,也是大多数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体现。

还有在电影《芳华》中,讲的是上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男女主角都是在家庭里缺爱的孩子。男主刘峰为什么要成为“活雷锋”?这是原始家庭在他潜意识里生根发芽,让他嫉恶如仇却又要求完美。而女主何小萍从小被忽视、被排挤,遇事一味忍让、从不正面反抗,她渴望被关注,渴望得到夸赞。

影片最后刘峰与何小萍相依为命,这其实是必然的结果,这部剧中也只有何小萍能够理解刘峰,因为他们从小生长的“环境”相似,从原生家庭走出来的模样是相同的,“同病相怜”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吧。

那么, 原生家庭 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我们长大的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正是因为这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个环境,所以它的状态对我们性格和思维习惯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我们出生起,父母的思想观念、性格特点、行为方式、夫妻关系等因素,就在我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而我们的人格正是在7岁以前,由这种看不见、记不得的力量下塑造完成的。

心理学家金尚结合自己20多年的研究成果,在《重启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阴影》这本书里,就给出了诸多实用又有效的方法。

这本书的主标题《重启人生》,副标直接题为《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阴影》,用五个章节论述了如何走出代际创伤,包括了代际创伤五阶段疗法、虚拟爱之疗法、如何疗愈受伤的内在小孩、如何疗愈身心灵、疗愈内在关系的各种实用方法。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由此可见,及早治愈创伤,对家庭和个人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重启人生》一书,着重讲了三方面独创性且直抵心灵深处的问题:

关于代际创伤问题,很多人都避而不谈。毕竟,童年,都有来自家庭父母的阴影,有些人,受到的创伤小一些,而有些人,受到的刺激相对较大。就连央视知名主持人董卿也说过:因为原生家庭,她到现在还是会自卑。

代际创伤五阶段疗法,又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重建案例虚拟爱之疗法;第二阶段,哀悼失落的童年,臣服当下;第三阶段,消除内疚感,重建清白感;第四阶段,消除羞耻感,重建价值感;第五阶段,寻找人生和生命的意义。

心理专家武志红说过: “哀悼完全悲剧的终结力量,哀悼意味着完整地体验生命中该有的情绪。”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受访者能够和过去好好地告别,与原生家庭正常分离,接纳当下的一切。

其实,有关原生家庭心理创伤的人,基本上都有一个关于爱与恨的心理冲突,就是内心深处的“生本能”与“死本能”的较量,无论在现实生活中指向何物,最终一切的隐喻都是指向父母。

快乐、温暖、安全的童年,会奠定人乐观、积极、开朗的性格底色;而悲伤、孤独、恐惧的童年,则奠定人悲观、消极、自闭的性格底色。

在幸福家庭里长大的人,他在童年里所积蓄的能量能滋养人的一生。而在不幸的家庭里的长大的人,则一生都在弥补童年所欠下的东西。

“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还说过这样一句话,同样道出了成长过程中,家庭所带来的诸多烙印: “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大家都知道,一代巨星张国荣因抑郁症病情失控跳楼而自杀。看似光鲜亮丽的他,曾有一个灰暗阴冷的童年。小时候,张国荣的父亲忙于生意,爱交际,也爱玩女人,一年到头都很少回家。父子俩的关系非常冷淡陌生。父子俩走在路上,都不一定能认出对方。

张国荣的童年是灰色的,孤独的,注定他一生的基调,充斥着忧郁与悲观。

比如那个背负着“爱上汉奸”骂名的张爱玲,张爱玲父亲离婚了再婚,继母和父亲一再对她毒打,父亲还直接叫她去死…张爱玲甚至想,“死了就在园子里埋了”。

从小缺乏父爱的她在选择伴侣上,胡兰成比她年长 14 岁,赖雅比她大 29 岁。

面对这些原生家庭的创伤,有人总结出这样一句话: “每一个刽子手,都能从原生家庭找到残忍的影子。” 孩童时期的伤害很变成一个深渊,凝望着每一个人。

所以,正确认识原生家庭创伤,是我们成年人改正自己、不再把伤害传送给孩子的首要任务。

原生家庭创伤,属于养育者人为的复合型心理创伤。如果是早年生活中经历的、长时间持续的就叫作原生家庭创伤。

根据赫尔曼的描述 ,其主要症状表现为7种: 情感 和冲突的控制改变、泛音力和知觉的改变、躯体化的反应、自我认知的改变、对侵害者的认知改变、与他人的关系改变、意义系统(怎样看待生活、他人和信仰)改变。

而原生家庭创伤,往往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可能因为经济状况不好、文化教育程度低、药物上瘾等,会把自己的一些愤怒、厌世、不满、自我厌弃投射到孩子身上,因为孩子最软弱可欺、无还手之力、逃无所逃。

比如,父母可能会因为在外面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回家暴打孩子;比如口出恶言:“你是个笨蛋”“你真让我丢脸”“你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你是世界上最差最差的小孩”……怎样让孩子痛苦,就怎样说。

在《重启人生》中,作者金尚对原生家庭创伤作了分类:

1、躯体虐待

曾经有这样一幅寓意深远的漫画:孩子犯了错,爸爸拿起鸡毛掸子就要打儿子,这时候,爷爷一手拉住儿子,一手抄起鸡毛掸子就喊道:“爸爸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不要打你儿子!”

很多人在做了家长以后,总会有掩饰不住的打孩子的冲动。与其说是孩子的问题,不如说是父母自身的情绪失控。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家长的心理上,有种延续自己家庭的教育悲剧,因此,通过自身的心理反应投射到大脑皮层,做出过激的行为。

2、性虐待

有些人认为,性虐待只是身体上的侵犯,但实际上,儿童性虐待不仅仅指被猥亵和强奸。但凡与性相关的活动,无论孩子是否愿意,都是对儿童的性虐待。

3、 情感 虐待

心理学上, 情感 虐待是指在一段关系中,双方的地位不平等,处于优势地位的人对弱势一方进行控制、无视、侮辱等持续性的心理折磨。

情感 忽视 :是一种关乎存在感、价值感的创伤,是指我们没能从父母那里得到相应的 情感 支持和回应。被 情感 忽视会造成的感受有,被拒绝感,被无视感、不对等感、绝望感、自我评价的挣扎感。

情感 控制: 包括过度保护、过度干涉、过度期待。过度保护,说的是溺爱型父母,过度干涉,说的是无边界型父母,过度期待,说的是严厉型父母。这三种父母都把控制孩子的技术演绎得极为“精彩”,让孩子的人生重度窒息,严重的甚至生无可恋。

情感 控制不是爱,是控制,把控制说成爱,是亲子关系中最常见的谎言之一,而且这个谎言,我们很容易信以为真,并因此而受伤。

情感 勒索: 也叫 情感 敲诈、 情感 绑架,即以爱的名义要挟对方顺从自己的想法做事。其核心在于“扭曲”二字,一般会经历这样几个步骤“要求——被拒绝——威胁——对方内疚或惭愧——对方屈从”。

既然代际创伤对孩子的成长如此重要,那么才能破解?《重启人生》既然也叫做《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自然有对应的答案,而且按照作者金尚的说法,“这本书更关注重心,在于实际操作和实际运用,这是一本拿到手后就可以直接运用的工具书。”在第五章,就能《找到硬解代际轮回的密钥》。

被不幸的家庭伤害的人,希望能够从书中领悟,至少学会“觉察”掌握自己的“正面情绪手册”。

就如同东野圭吾在《时生》中所说的这句话——“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只能尽量打好它”。而不是当你成为一个父母时,还将小时候的经历施加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Ⅶ 关于原生家庭的电影或电视剧

有些关属于原生家庭的电视 比如有一个台演的叫做安家 是孙俪演的 就演出了他的原生家庭

Ⅷ 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终其一生都在治愈

作者:李宇丹

01

很多时候我们会被一句话——“我这都是为你好”所捆绑。

父母、亲人往往会借着我都是为你好为由来对我们进行束缚,可是他们却不知道他们眼里的所谓的“为我好”其实是间接的对我们的一种行为上甚至是心理上的伤害。

大多数情况下父母、亲人总是以他们的方式来“爱”我们,用他们的标准来评判与定义我们,从未站在子女的角度去想问题。

有时候他们给的爱太过于沉重,沉重到无力承受,沉重到变成了一种束缚、一种绑架甚至是一种威胁,成为了一种变态的爱,一种挥之不去的阴影。

原生家庭给的爱有多沉重,就有多少人想要拼命逃离。

出生后没多久父母就把我寄养在外公家,从此,我的成长再无父母出席。

十四岁的时候,出门十三年的父母带着弟弟妹妹回来了。所有人都以为我会很高兴的时候,而我却毫无波澜。

在这十三年里,我想象过、期盼过、祈祷过他们回来,可是一次次的期望,又一次次的失望。

我明白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后来,父母这两个字在我的世界里消失,对于他们,我没有任何期盼,也不再抱有任何希望。

02

还记得他们回来的时候,大家都让我叫他们“爸爸、妈妈”,而我却保持沉默。

于我而言,站在我面前的只是两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罢了,要让我表现出很热情很乖巧的模样叫他们,我做不到。

在之前我是一个很慢热的人,现在在慢慢改变了很多。

十四岁第一次见到父母之后,很长时间我才接受他们的归来,也才慢慢开口叫他们。

后来这些年里他们还是会出门务工,只是回来的次数更加频繁一些,但我也从来没有和他们一起生活过,我还是选择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

没有父母出席的成长,让我的内心非常脆弱与敏感,性格也很自卑、慢热,还很没有安全感。

可是,父母对于缺席我的成长完全没有负罪感、愧疚感,更没有用更多的爱去弥补我缺失的爱,甚至,没有爱我。

我和父母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无法跨越。

03

父亲总以为给我钱就是给我爱,可是他也没有给我很多的钱,也没给我很多的爱,更没有给我一个很好的家。

在他的眼里我很不懂事,只知道乱花钱,只知道贪玩,一点都不懂得节约,一点都不为他考虑。

父亲总是在电话里、微信上指点我各种在他眼里不懂事的行为,以至于很长时间我一度认为自己真的很不懂事。于是,我都不理解为什么又会有那么多人夸我很懂事很听话呢。

后来我才明白,无论我做得好与不好,在父亲眼里我永远都不懂事。

我是别人眼中的乖孩子,却是父母眼里的不懂事的孩子。

我开始慢慢地畏惧父亲,不想接他的电话,不想听他一大串一大串所谓的“教育”我的语音。

他总是用各种言语要求我、捆绑我甚至威胁我,经常能听到“如果你不怎样怎样,你就别读书了”,我非常讨厌听到这样的话。

为了做他眼里懂事的孩子,也为了尽该尽的子女义务,我尽量满足父亲的一切要求,完成他安排的各种闲暇琐事。

可是,再怎么做,他还是不满意。

毕竟,我没有在他的身边长大,和他们没有感情,所以他不满意我的任何行为。

04

母亲也总是和外婆抱怨我天天和外婆打电话,却从来不给她打电话。

在我眼里,母亲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少女,她不会做饭,不会管理家庭,也不会教育孩子,脑海里想的永远是各种买买买。

有父亲和母亲在的地方,就会有无尽的争吵。

我不明白为什么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们也要争吵,看到他们,就让我看到了失败的婚姻。

又是我也想过和母亲交流,可是我发现和她无法好好交流,那还不如不交流,毕竟一厢情愿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父母总是让我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在家我得照顾弟弟,帮他洗衣做饭洗澡辅导作业,开学带去报名,生病了带去医院等等。

他们的孩子就这样扔给我,自己不管不问。好吧,我是姐姐,我该尽一个做姐姐的职责。

可是当我上学了以后,他们就扔给了外公外婆,父亲在外面上班我能理解,可是明明在家的母亲把弟弟扔在外婆家,自己在家每天窝在沙发上刷手机看电视我不能理解。

其实电影《我的姐姐》里面,我很能理解姐姐安然崩溃、无助的心理。

父母总是以他们所谓的爱来压榨我、捆绑我,让我感到心力交瘁,有的时候很想逃离,以至于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想要离家远一点,不过还好老师帮我分析志愿的时候阻止了我这个不理智的想法。

很多时候真的觉得太累了,好像逃离,只是被他们是我父母的这层血缘关系所牵绊,我只能尽力而为,去做能为他们做的一切事情。

我做了我该做的,我心安理得、无愧于心,可他们又做了些什么呢。

05

有的“爱”并不是真的爱,只是一种不正确的价值观输出罢了。

很多人活在父母的控制下,父母给的“爱”成为了一生无法抹去的阴影,时常在脑海里、心里挥之不去。

父母说的话成为了恐惧、伤害;家,成为了地狱般的存在,成为了最想逃离的地方。

自己受过伤的人才知道伤口有多痛,才更喜欢独处,喜欢沉默与发呆。

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需要用一生来治愈。

即使遍体鳞伤,也要好好爱自己。

伤口再疼,也会被时间治愈,被强大的内心治愈。

希望每一个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人,都能治愈好自己。

可以不与原生家庭和解,但要学会与自己和解。

阅读全文

与治愈原生家庭伤害该看哪些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外国父亲与女儿的电影叫什么 浏览:297
大众电影百花奖怎么投 浏览:291
为什么好电影都不样看 浏览:347
太原贵都电影有哪些地方 浏览:330
如何让灯光跟着电影变化 浏览:214
电影大话西游大圣娶免费在线 浏览:804
好莱坞电影人物好看 浏览:843
acfun怎么搜电影up主 浏览:543
电影步步惊心免费观看 浏览:937
近几年欧美的系列电影有哪些 浏览:508
动漫电影谁的好看 浏览:467
新君威怎么把电影投在屏幕上 浏览:547
2019年至2020年好看的电影 浏览:479
电影蓝精灵动画片免费下载 浏览:511
老包说电影有哪些 浏览:944
下载的电影怎么在电视上切换粤语 浏览:987
苏宁幸福蓝海影院今天有什么电影 浏览:40
何以为家这电影讲的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384
拍网络电影一部多少钱 浏览:772
在美国如何可以看爱奇艺的电影 浏览: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