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什么非洲电影
不知问的是关于拍摄内容属于非洲的电影还是指的非洲导演拍的电影。
关于非洲的电影有很多,比较优秀有一下:
《末代独裁》
《卢旺达饭店》
《揭竿而起》
《不朽的园丁》
《上帝也疯狂》
经典喜剧片
《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
描写20世纪20年代丹麦贵族夫人在东非的爱情故事。1986年奥斯卡最佳影片。
《卢旺达饭店》,Hotel Rwanda
记录1994年卢旺达种族大屠杀。2004年,美国。
《四月的某时》,Sometimes in April
描写西方人权大国在参与调停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惨剧中的苍白和无力。2005年,美国。
《黑鹰坠落》,Black Hawk Down
记录1993年美军特种兵索马里行动。2001年,美国。
《太阳泪》,Tears of the Sun
描述军人在非洲营救行动中遭遇惨烈战斗唤醒良知的故事。2003年,美国。
《刚果惊魂》,Congo
表现人类和动物的复杂关系的影片。1995年,美国。
《滴血钻石》,The Blood Diamond
记录1999年内战中的塞拉利昂走私钻石的肮脏内幕。2006年,美国。
《战争之王》,Lord of War
一部关于战争、金钱和个人良知的动作大片。2005,英国。
《英国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
讲述了两个哀婉感人的爱情故事。2004年,美国。
《苏格兰最后的王》,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
讲述上世纪70年代英国医生在乌干达独裁者安迪?阿敏统治时期的故事。2006年,英国。
《不朽的园丁》,The Constant Gardener
讲述了一个人性、爱情、贪婪、阴谋共存的故事。2005年。
《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
讲述一个令人心碎的二战期间北非战场的爱情故事。1944年,美国。
《恐怖地带》,Outbreak
讲述美国病毒专家奉命调查非洲的神秘致命病菌的故事。1995年,美国。
《翻译风波》,The interpreter
讲述在非洲出生的联合国翻译员发现一起暗杀联合国官员预谋的故事。2005年,美国英国。
《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
梦工厂动画大片,描述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上动物冒险的故事。2005年,美国。
2. 一部非洲种族屠杀电影
卢旺达饭店
3. 介绍几部关于贩卖黑人的影片
1.《汤姆叔叔的小屋》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由Gvéza on Radványi执导的剧情片,John Kitzmiller、赫伯特·罗姆等参加演出。此部电影由美国斯托夫人所著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而成。
这是一部生动描绘19世纪美国黑人奴隶生活的影片。
拓展资料:
黑奴制是指欧洲殖民主义者在拉丁美洲强制黑人从事奴隶劳动的制度。
在15世纪中叶,葡萄牙人就在西非海岸掳捕黑人并运往欧洲出售,开始了近代的非洲奴隶贸易。
在拉丁美洲,使用黑人奴隶劳动非常广泛,黑人奴隶除从事各类种植园(甘蔗、棉花、烟草、咖啡)劳动外,也从事放牧、采矿,充当家庭仆役。奴隶主还派遣奴隶从事搬运和手工业生产,但这些奴隶要将自己的收入按规定数额缴给主人。
19世纪80年代,古巴和巴西最后宣布废除奴隶制,奴隶制度在拉丁美洲正式结束。
4. 寻电影名,故事发生在南非,白人和黑人拳击,反对种族歧视教白人男孩拳击的人是摩根弗里曼演的。
准确的说 摩根弗里曼没有关于拳击运动的电影...
更正一下,是有相关电影,而且不止一部。
你说的应该是 《小子要自强\The Power of One》1992年。改编自布莱思·考特纳的同名小说。导演约翰·艾维尔森曾执导《洛基》等影片。这部感人至深的影片交织着无畏的勇气,男人间的友谊,对正义的不舍追求和悲惋动人的爱情故事。更揭示出南非人民在二战中所承受的伤痛与苦闷。影片提出,要改变这种情况不可寄望于任何外部势力的介入,而要靠每个人都改变自己的观念,发挥出“自己的力量”,并愿为了信仰而奋斗一生。这个观点也正是原著中所着力强调的。值得一提的还有本片的配乐,汉斯·基莫使用了纯粹的非洲部族音乐,有效的烘托了原始的非洲气氛。不仅使得本片的原声碟成为发烧友的珍藏,更催生出了日后荣膺奥斯卡最佳配乐的《狮子王》。本片获得1993年度美国政治社会电影评选最佳人权电影奖。
剧情简介:1930年的非洲,种族歧视仍然很严重。白人儿童P.K.在这里长大,作为一个英国孤儿,他备受歧视和欺侮,唯一的朋友是来自德国的作曲家多克。随着战争的爆发,多克被英国兵抓入监狱。P.K.也随之入狱。在狱中他结识了黑人拳击手皮尔,后者不仅教会了他如何用拳头保护自己,也让他明白了种族歧视的根源。当目睹了皮尔为自己的理想付出了生命之后,P.K.立志此生将为消除种族歧视而战。出狱后的他,无视当局的禁令跑到种族隔离区去教书。还邂逅了美丽迷人的玛丽亚,两人坠入爱河,玛丽亚不幸成为种族斗争的牺牲品。深爱着她的P.K.抑止住自己复仇的冲动。毅然的在消除种族歧视的路上坚定的走下去。
5. 有什么非洲种族屠杀的电影
卢旺达饭店
太阳之泪
6. 好看的非洲战争题材电影
对于非洲的印象,腹黑君还停留在类《卢旺达饭店》一类的苦情片儿中。
这是一部主题非常沉重的电影。
讲的是种族大屠杀一类的。
其结局也像绝大部分的战争题材电影,让人痛苦、伤心、感慨。
而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另外一部类似题材的片子——无境之兽 (Beasts of No Nation)
(在妓院中肆意拿枪扫射无辜妓女的镜头,让人觉得战争对一个人本性的改变有多大)
导演在此片中安排的叙事节奏是缓慢的,并没有像其它类似的战争题材电影一样,把一个人物的成长时间跨度拉得很大,本片中甚至到片尾,代号3IC的阿古一直以未成年的小孩形象和身份做尽了杀人如麻等伤天害理之事——而这些事情确实是他在迫不得已或心态扭曲不能自制的情况下完成的。
(片尾不及战壕深度的矮小阿古正面抽烟镜头,其动作和表情俨然是一副身经百战的老兵形象了)
而就在大家都认为阿古这个小人物命的运业被无可挽回地注定的时候,
联合国维和部队出现了。
片末,导演凯瑞福永并没有延续以往战争片给人造成的“大战之后,一地废墟”,侥幸生存下来获得最后胜利的人们站在瓦砾堆上回顾过往,憧憬未来幸福美好生活的故事套路,而是仍旧将镜头焦点聚集在阿古身上。
在深陷战争泥潭和杀人梦魇等境遇后,阿古在新政府的帮助下获得了生命的新生。
而这种新生,是记忆中的亲情在唤醒着自己的心性和良知,使得阿古可以融入新的人生,续写新的生命篇章……
这样一部战争题材的非套路片在IMDB亦获得了不低的评分。
腹黑君也强烈推荐大家一看。
7. 非洲种族清洗电影有哪些
非洲国家很多种族冲突的电影和纪录片,但是最有名的算是卢旺达饭店,算是影响最大的电影吧!
8. 卢旺达种族大屠杀元凶到底是谁
卢旺达种族大屠杀元凶是【殖民者】
1994年4月,非洲内陆小国卢旺达发生了惨绝人寰的种族屠杀,在3个多月大约100天的时间里,大批无辜平民被杀。死亡人数至今难以最终确定,有的说50万,有的说80万,有的说100万。绝大多数被杀害的是图西族。当大屠杀发生时,曾经有美国政治人物这样问道:“谁是好人?”,意思是说两个相互敌对的族群,哪一个是“好人”。这个提问一方面显示出美国政治人物的无知,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站在美国的立场,如果是坏人杀好人,美国也许应该管一管,如果是好人杀坏人,美国有必要管吗?虽然这个问题提得很无知,却说明美国人的这种心态是确实存在的。但是,几十万、上百万平民无辜死亡,用好人坏人来评价,有什么意义?
卢旺达大屠杀过去很多年后,对于这一大屠杀的反思并没有结束。西方媒体和舆论一般都将大屠杀认定为种族仇视的结果,并且自我责备地承认,西方国家,包括联合国,没有及时制止这一屠杀行为。也有人指责美国在卢旺达大屠杀发生后,自私自利,不愿承担自己对于国际社会的义务。而我更倾向于认为,卢旺达大屠杀,是西方近代文明几百年来所有恶果的集中体现。有人说它是难以避免的,即便美国早早出面制止,也阻止不了大屠杀的发生,最多减缓一点屠杀的程度。我认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西方文明被植入到卢旺达后,卢旺达国内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种文明的危害程度,出现大屠杀的结局,是一味照搬西方文明的必然结果。卢旺达种族大屠杀,是继纳粹大屠杀之后,最大规模的一次种族清洗,两者相距半个世纪。
卢旺达大屠杀的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种族矛盾,而这个种族矛盾,完全是西方人一手人为制造的。早在欧洲人开始大航海后不久,16世纪的时候,卢旺达就有了自己的国家。那时候,虽然也有图西人、胡图人的称呼,但是,两者并不是不同的民族,他们使用同一种语言,具有共同的信仰。差别在于胡图人以种地为生,图西人以放牧为生。事实上,胡图人、图西人的称呼当时类似于“农民”和“牧民”称呼的差别,放牧的图西人如果改为种地了,就被称为胡图人,反之也一样。两者之间长期互相通婚,并没有不共戴天的矛盾。将胡图人、图西人严格地区分开,甚至订出高下等级的,正是后来进入的西方文明。
1890年,卢旺达成为德国的殖民地,德国人首先将图西人和胡图人明显区分开。德国殖民者将欧洲的种族主义理论引入卢旺达,生硬地解释卢旺达原先“农民”、“牧民”的差别。德国人说,作为农民的胡图人是从南边移民过来的,皮肤更黑、身材较矮等;作为牧民的图西族是从北边移民过来的,皮肤较白,身材较高等。而且,由于北边靠近尼罗河,文明程度更高,因此,图西人在人种等级上,与欧洲人更接近,属于等级较高的人种。
在卢旺达,所谓胡图人占人口总数约85%,所谓图西人约15%。殖民者这种划分的目的是,利用“等级”程度较高的少数图西人,帮助殖民者一起统治人数更多的胡图人。在欧洲殖民历史上,对于殖民地这种挑拨离间的方式从一开始就存在,在美洲印第安人那里,他们就经常使用这种方式。这种方式的目的在于,制造殖民地百姓的矛盾,防止他们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殖民者。欧洲殖民者在挑起矛盾后,自己便高高在上,处于调解的地位,时不常地利用这一派,打压另一派。几乎所有非洲国家现在的民族矛盾,都是欧洲国家人为制造的。
在东南亚他们也采取同样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如今,一些东南亚国家对于华人有着难以消除的敌意,这种敌意的来源,正是当年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统治时期埋下的祸根。当年在东南亚的欧洲殖民者,需要文化水平较高的华人成为他们高质量的劳动力和管理帮手,为此,他们不惜偷运、拐卖沿海地区的中国人。另一方面,殖民者又不想太多得罪当地人,于是,他们便在文化水平较高的华人与文化水平较低的当地人之间不断制造矛盾,自己左右平衡。等这些殖民者走了以后,他们制造的矛盾,便成为长期难以化解的社会问题。在斯里兰卡,尖锐的民族矛盾引发所谓“恐怖主义”,其根源也是殖民者挑拨离间种下的。在印度,殖民者这种挑拨离间、制造矛盾的手法,最终导致了三个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一个飞地(克什米尔)的出现,成为该地区长期动荡的不安定因素。西方这一手法的另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以色列,他们用强行植入以色列的方式,在中东制造了难以化解的长期仇恨。
说远了,还是回到卢旺达。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它的殖民地大片失去,被其他欧洲国家占据。这个局面对于德国来说,导致后来希特勒为了争取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间”而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此为题外话。德国退出卢旺达后,欧洲小国比利时成为卢旺达的宗主国。比利时在卢旺达推行的种族主义政策,使得卢旺达的民族矛盾更加激化。而激化这一矛盾的工具,就是比利时引入欧洲的“科学”。比利时根据欧洲人种学理论,对卢旺达的居民进行了大范围的“科学测量”。在欧洲科学的历史上,有一门学科叫做“颅相学”。“颅相学”诞生于启蒙运动时期的法国,最初它的理论认为,颅骨的结构、尺寸等,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心理和意识,这种理论的一个实际用途,被认为可以提前发现有犯罪倾向的人。这种理论后来与种族主义结合:既然颅骨尺寸能够决定心理和意识,同时心理和意识的差异,在种族进化的过程中也明显存在,那么,通过颅骨的测量,掌握不同种族颅骨的统计数据,就能判定一个种族的进化程度。虽然经过惨痛的二次大战后,“颅相学”已经成为垃圾,但是,在它没有被彻底否定之前,它确实是以科学真理的名义,为种族主义添砖加瓦。
比利时利用“科学”,将胡图人、图西人正式分为两个种族。与此同时,他们又运用了欧洲现代文明制度,将这一种族划分永远固定,这个制度便是身份证制度。每一个卢旺达人的身份证件上,都标明了种族,并且,这种标记也向后代延伸,只要身份制度存在一天,这一种族的划分就永远存在。与此同时,由于“科学”证实,图西族的进化等级要比胡图族高,因此,比利时殖民者与德国一样,在政策上向图西族倾斜较多。使得占人口15%的图西族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卢旺达殖民统治时期的政府及社会上层,主要被少数图西族占据,图西族也占据了较多的财富。对照来看,英国人当年在斯里兰卡的做法,造成的后果几乎一模一样。当年受宠于殖民者的“民族”,在殖民者走后,成为被迫害、报复的对象,如同在东南亚某些国家的华人。
我们看到,卢旺达种族矛盾的原因,一是欧洲人发明的种族主义,二是欧洲人引以为傲的科学。但是,它还没有完。欧洲人发明的阶级斗争理论、国家主权理论、民族主义、民主制度等等,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对卢旺达的种族屠杀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殖民地独立运动在全世界风起云涌,卢旺达也不例外。1962年,卢旺达独立,成立了共和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宪政”制度,也引进了西方的普选制度,成为一个完全符合西方标准的民主制度国家。但是,卢旺达至今仍然是联合国认定的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盲目崇拜西方民主制度的人,是否能从卢旺达的苦难里,看清一点民主的真相?
由于欧洲殖民者人为划分种族,激化社会矛盾,卢旺达的图西族和胡图族早就开始出现冲突。随着共和国的建立,随着民主制度的实行,这种冲突开始具有了国家政策的含义。等级地位较低的胡图族占全国人口的85%,民主制度必然对胡图族有利。西方民主的多党制,在卢旺达自然成为种族对立的工具。占人口绝对多数的胡图人开始利用民主制度,对曾经高高在上的图西族实行迫害,大批图西族人成为难民,流亡国外。这里,又要说到西方文明另一个产物对卢旺达产生的恶果。
民族主义是西方近代的发明,但是,这个发明有着内在的矛盾,对于不同的国家,会造成不同的后果。民族主义也可以叫做国家主义,它与国家主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西方的民族主义有一个标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对于某些西方国家来说,这个标准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对于卢旺达和周边国家来说,这个标准就是在制造新的矛盾。我们知道,现代非洲国家的版图并不是自然形成的,看看非洲地图,笔直的国境线都是西方瓜分非洲的产物。而被瓜分之后,西方殖民地的成果,在前殖民地独立后,又被新独立国家在西方提倡的国家主权至上的观念下照单全收。于是,殖民地划分的国家版图,首先确立国家主权,而不考虑民族问题。
对于卢旺达来说,两个主要民族,图西族和胡图族,并不只在卢旺达存在,周边国家,例如布隆迪、乌干达等国,都有图西族和胡图族。殖民地留下的国家主义,将不同的民族划分在不同的国家,并没有形成像欧洲那样所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府”。这个政策如果要在非洲实施,结果就只能像印度一样,原本交错在一起的不同民族,不得不大迁徙,将同一民族的人聚集到一起。这种方法,一是制造国家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二是导致无数人失去家园。如同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关系一样,不管是隔离还是混居,西方文明都在制造着难以化解的矛盾。从卢旺达逃亡的图西族难民,像被以色列逐出家园的巴勒斯坦难民一样,居住在周边国家,与周边国家的图西族联合,开始对卢旺达的胡图族人统治发出挑战
9. 寻找一部反映非洲大屠杀的电影 我很感动 可是忘了名字
卢旺达饭店
11年前,人类历史上最为残暴的大规模屠杀发生在了卢旺达,然而在传播手段快速发达、正点新闻不绝于耳的这样一个时代,这场发生在同一国家内不同种族之间的屠杀竟然毫不“引人注目”地持续发生了三个月,近100万人在这场屠杀中丧失生命。然而在这样一个被世界遗忘的角落里,有一个叫保罗的普通人做出了非凡的行动--拯救了千余人的生命。
是历史上最好的 250 部电影之一,77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三项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