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你认为姜文的电影都怎么样
姜文确实跟大部分导演想的不一样。
姜文的电影,肯定不满足于只做导演,大部分电影他都会深度参与,比如导演,编剧,主角。这样从电影的剧本开始,姜文就会把他个人的特色加入到电影中,并且通过导演来把握电影的节奏,总体走向,演员的呈现他也会以身作则,把剧本的内涵表现出来,整体体系感十足,连贯而又一气呵成,保证了剧本的严格执行。这是姜文电影的一个icon。
姜文的电影内容和要表达的思想也是独树一帜,从最早的自编自导自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到《太阳照常升起》再到著名的民国三部曲,有谁能完全理解姜文的用意,他的台词,他的画面,再到他的剪辑,透露着桀骜不驯,透露着放荡不羁,真是痞气十足,里面还包含了大量的黑色幽默和讽刺,给人的感觉似乎懂了,但又有些模糊,照理说看不懂的电影观众就会质疑,但是似懂非懂却又给了观众极大的想象空间,开放式的构思讨论的空间也非常大,可谓是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结论。
姜文就喜欢做异于常人的事,这是他的爱好,也是宿命!
我对姜文的电影有两种感觉,演员和导演。
从演员姜文的角度去看他出演的电影,我是真的喜欢他,他是一个很有实力的演员,对于每一个角色都有不一样的诠释,并且他出演的很多角色,也得到了大众的认可,而且无论是喜剧,还是其他剧情,他都能很好的驾驭,确实是一个好演员。
一句“安红,我想你。”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飘荡,那就更不用说《让子弹飞》了。
可是如果是看他导演的电影,恕我直言,我是真心看不懂,也真心看不下去,周边很多人都是他的电影很不错,我反正是一点都不心动的。无论是他所谓的黑色幽默,还是很深刻的隐喻,我都理解不了。
我总感觉看他导演的电影一点吸引力都没有,或许是无法理解他的创作手法吧,毕竟专业人士都说他的电影手法很独特,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所以我很少看他导演的电影,不想浪费时间,浪费脑子。
他演戏没的说,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我都喜欢,至于他导演的电影,实在是不对我的胃口。
(互粉互赞,早日升级!)
大多数人都会说 有深度 未免这种说法的本身就是落了俗套 简单直白论 看时易接受 易共鸣 共鸣不是姜文给你的 而是你的思想高度给的 看着不累 不是强加的共鸣
姜文的电影很有深意很不错的,姜文的电影不流于肤浅,他的电影总是让人回味让人思考,他借电影的隐晦表达了自己的某些想法。姜文的电影很多都表现了他们在中国存在的特定意义,在很多方面表现了中国大众曾经的或者现在的精神现状和行为现状。
高级
电影包含很多,故事~画面~思想~音乐等等。国内导演在这些方面的第一人就是姜文。
现在的市场太看重故事与思想,电影作为商品已经全面向市场妥协。但这样的影视作品肯定不如看原著小说更具故事与思想性。
姜文们明显不一样,比如《阳光》就明显超越小说《动物》,这就是姜文的力量。
姜文本身演技就好,导演的电影首先剧本写得好,有深度。不是爆米花电影,也不是小鲜肉小献花流量为王的类型。比如《让子弹飞》,《邪不压正》都由于出色的剧情引起了很高的话题度。尤其是《让子弹飞》可谓是姜文跨时代的标志性作品,也是稳固其江湖地位的得力之作。姜文电影产量不高,在 娱乐 圈也低调,是真正以作品说话的著名导演之一。
人性的独特理解与深刻+色彩的梦幻性+荷尔蒙的激发性+看着来劲儿=姜文的电影性。
挺好的啊 最近看了他的一部让子弹飞一会儿 本人觉得有点绕 但是也还是忍不住笑了!!!
电影太绕了观影爽戚没有了,多了点迷糊,国产电影通病
没有一个导演能准确的说出他的电影是属于什么类型,完全在于观众的看法,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如果非要我给姜文的电影下一个定义,那就是:皇帝的新衣。
『贰』 姜文电影独特的拍摄手法,快节奏的镜头切换,让人看不懂,为何有人说他牛
姜文作为导演目前拍过的影片只有六部,其中《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以及《让子弹飞》都是公认的经典之作,只要有点近代史的只是看起来都不怎么费劲(当然有些隐喻确实不太容易看懂)。2018年的《邪不压正》就更加不难看懂了,姜文都说了这是一个拍给他儿子看的电影。
姜文主演过的电影包揽过很多奖项,导演的六部作品也获得很多肯定,虽然他的作品都两极化,但是不能不说是经典作品。
一部电影可以反应一个人的性格、才华、视角和思维等等,就好比作家的每一部作品都会有个人的一些情结在里面,因为作品最终是出自人的情感、精神和灵魂。
姜文的电影具有幽默风格、并且用隐喻的方式反应了某些现实的东西姜文给人一种沉稳、不苟言笑的感觉,创造的电影跟他很像,有质感,有“后劲”。2018年上映的《邪不压正》给人一种全新的体验,李天然的师傅被灭门,复仇之路一旦开始就很难停下脚步,姜文在影片中的精彩出演,再一次提升了影片质感。
这些都是姜文电影独特的拍摄手法,快节奏的镜头切换,看似不着边际的台词,演员夸张的动作及表情,每场戏都要看到最后,才能确定角色之间的微妙关系。所有情感的表达,都在演员说个不停的台词里,很少有内心独白戏。
『叁』 请教一下姜文的电影风格或其电影的特色麻烦详细一点
姜文的电影如同他这个人一样,非常具有其鲜明的个性,但这种个性下又含有极强的人性意义所在。他的第一部导演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把背景放在了文革期间这个极为敏感而脆弱的时期下,别的导演拍摄文革期间时总是习惯性的拍出与政治相关的主题与思想,而他却另辟一条道路,去描述出那段黑白时期下绚丽般的少年回忆,于是人们就根本看不出这段历史下的苦难与苍白,对于里面的孩子来说那段时间终究是阳光灿烂的,这部电影也正是上一代人的集体回忆,而对于不属于那一代人的“晚辈”来说,它又像是一部我们对曾经的好奇与探索,不管我们是不是一代人,我们所有人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都是共通的,这部电影也是人们的集体共鸣。姜文的第二部电影《鬼子来了》,它是人性深度思考后的伟大杰作,日军侵略我们,我们拍出了无数他们如何残暴百姓,如何丧尽天良。而导演不是去否定他们的种种恶毒,而是把人性极为可怕的现实问题抛给了我们自己,我们那时候太多的人民是麻木的,懦弱的,我们总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思想去行走,我们总是在心里顺其自然的以为别人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走,于是我们是最大的牺牲者!可以说,姜文看到了人性战争的本质所在,而绝不是仅仅表现在外面上的血腥与无奈。
他的第三部作品《太阳照常升起》,争议最大,但争议的问题有很可笑,围绕着就是看的懂与看不懂,其实这是一个极为可怕的问题,这部电影所描述的其实就是男人与女人的爱,只不过他拍摄的是现实中爱的美好与丑陋的本性,这种美与丑没有对与错,因为现实就是这样,姜文又一次用本质去讲述了人性。
姜文的色彩应用你可以看看《太阳照常升起》就知道了。用一个网友的话是:美的一塌糊涂。
人性的独特理解与深刻+色彩的梦幻性+荷尔蒙的激发性+看着来劲儿=姜文的电影性
在所有的中国导演里,他是最特别的,是最牛逼的!
『肆』 《让子弹飞》姜文的电影有哪些特点
姜文到现在一共拍了四部电影,风格都各不相同。如果用文学流派来分析,《阳光灿烂的日子》是意识流,《鬼子来了》是现实主义,《太阳照常升起》是魔幻现实主义,到了《让子弹飞》就比较荒诞派。但是扣去比较特殊的《鬼子来了》是为全体中国人拍的,其他三部其实都是在讲姜文自己(某种程度上这可以构成一个自传体三部曲,事实上看了子弹以后我从“太阳”中读出来了不少3年前没读出来的东西),因而有很多共同的主题。这里说说我感触比较深的几个。
英雄主义
在姜文的世界观里,英雄是第一位的。英雄改变社会,英雄创造历史。最大的悲哀就是没有英雄。
所以张麻子拿了钱还不够,他还要除掉黄四郎,给百姓一个公平,给鹅城一个太平。
姜文年少时向往英雄,成年后用英雄要求自己。在他的电影里,英雄能够做出常人所不能做出的事儿。英雄一定被浓墨重彩所渲染。但姜文宣扬英雄主义的时候,他又很清楚英雄主义的弱点,所以夏雨在砸过人砖头以后,需要为大规模群架负责。六子剖腹取凉粉,要以生命为代价。只有当你清楚一件事物的弱点时,你才可以说你真正爱它。爱一个女子时是,爱一个国家时也是。雄性冲动
本质上来讲,英雄主义其实完全是一种雄性性冲动。但是这里要讲的是更直接的冲动。比如打架和性冲动。姜文没有宣扬这些东西,但你看的出他认为这些东西是肯定要有的,不然就没有了男人气概。
不过这次有所不同的是,姜文没有把这部分东西交给自己的角色(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夏雨的角色也是姜文自己的一个化身)去承担,而是很大程度上放在了廖凡所扮演的老三身上,原因后面讲到“克制”的时候会说。
对女性的迷恋
姜文影片中主角对女性的迷恋,一部分是基于性冲动的,一部分不是,是被一种纯粹的美和自己内心理想完美映射的吸引。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太阳照常升起》再到《让子弹飞》,前面一种的成分越来越少,后面一种的成分越来越多。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镜头会对准宁静丰满的胸,大腿和脚,从偷窥直到强暴。可是到了《让子弹飞》,张麻子对花姐(周韵饰)的迷恋,只剩下淡淡的一条线,含蓄得甚至让很多人到了结尾张麻子给花姐送枪时,会觉得突兀。镜头的焦点也相应地变成了脸,笑容,和眼睛。
『伍』 都说姜文导演的电影别具一格,他的电影有什么特色
姜文的电影具有幽默风格、并且用隐喻的方式反应了某些现实的东西,任何艺术形式的作品都必须立足于当下的现实社会,这是历史朝代经典流传的原因,因为经典即历史。
姜文个人极具爱国主义。姜文是一个极具个人风格的人,性格爱憎分明的极其明显,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环境的熏陶下使得他对于政治历史问题十分关注。但是能被称作艺术家咱们也不可否认姜文确实有牛的实力。
『陆』 张艺谋《活着》,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拍摄技术等方面有何特点
提起张艺谋,相信很多观众都知道他是一位出色的导演,他导演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姜文也是一位优秀的导演,有着较多的代表作。张艺谋拍摄活着这部电影,获得了较高的荣誉,张艺谋拍摄的电影具有浓烈的历史感,而且拍摄的画面唯美。张艺谋在电影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电影界有着很好的口碑,还获得过很多大奖。
姜文的电影看上去是喜剧,其实是一种悲剧,这也是姜文电影所展现出的艺术特征。姜文导演也非常的有才华,他执导了多部优秀电影作品。他为人豪爽而且没有明星架子,他对待演员就像对待亲人一样,特别的接地气。他经常和工作人员打成一片,处的就像朋友一样。他在挑选演员方面也很认真,会通过剧中的人物角色筛选适合的演员,期待两位导演的事业越来越好,给观众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
『柒』 姜文导演的电影是什么风格
在我个人看来,他的电影的景别带有极强的主观性,集中地体现了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即创作者是在“叫你看什么”,还是在“随你看什么”。景别元素的运用,直接决定了影片的风格特征。姜文电影大量运用近景、特写等小景别,强调、夸张、放大地表现对象,来突出其戏剧化的特征。
怎么样?如果喜欢我的回答的话欢迎给我留言和点赞吧!
『捌』 姜文电影的美学特色
姜文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喜欢语不惊人誓不休的主。他居然敢将日本侵略这样的严肃主题也玩上一把,这不一部《鬼子来了》,在设计黑色笑料时所流露的可堪玩味的小聪明,黑白的古典美学,工整的地域性叙事特征,成为让人直到看完以后才能进入沉思并悲愤的影片。
该片完成于1999年。2000年4月,姜文未通过审查却私自将该片送往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参赛,国家电影局要求3家制作公司从戛纳电影节上撤回该影片,没想到该片却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高奖评委会大奖。2002年4月27日,《鬼子来了》正式在日本公映。在日本,《鬼子来了》也堪称“话题之作”。由于影片具有极大的冲击力,看过该片的人都难免因赞赏或排斥的态度而泾渭分明。一位日本影评人指出:“鉴赏后的混乱是名作的证明”。在日本,《鬼子来了》的放映现场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剧终亮灯时场内会有几秒钟缄默,然后就是不同意见的尖锐对立。有的观众走出剧场时连声称赞“了不起的作品”,也有观众认为影片把日本兵描写得过于残忍,更多观众一声不哼,沉默地走出剧场。尽管存在着意见分歧,尽管大部分观众被刺痛,但这部影片依然以压倒多数的优势在权威性的“每日电影奖”中获奖。这些是这部《鬼子来了》的简单背景。
但是作为一名中国人,在看片之前我就抱着一种疑惑,不知道姜文这次想用什么方式来调侃民族曾经的剧痛。片子以黑白的方式贯穿全篇,要不是最后三哥被日本军官战俘砍去脑袋之后,从落地头颅的眼睛里所看见的景象,是彩色的并最终变为愤怒的红色,我会定性它为复古黑白片。当彩色出现的时候,我才发现这是姜文故意设计的,那鲜血遮盖住眼睛的时候,我的精神受到了强烈的刺激。并用绝大部分的黑白色调告诉我们那场战争的悲愤基调,而尽管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充斥着无数黑色的幽默与调笑,但却在结束的时候让你一点也笑不出来,并陷入长长的沉默。我以为姜文这样的设计是具有血性的并成功的。并不像很多国内影评所描述的“鬼子来了?还是人性来了”的题旨。
影片开头是小鬼子从据点出来巡逻却是一个乐队,并奏着一听就有搞笑元素的曲子,并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中与村民交流,会不自觉地感觉这部片子就是一部纯粹的搞笑片。便耐着性子想看看到底想怎样搞笑我。姜文将片子的背景定格在一个比较特殊的处境里,那就是在二战末期鬼子快投降的时候,一个被鬼子占领了很久的中国村庄糊里糊涂的接下,被某组织(片子最后也没有交代到底是那个性质的组织)扔下的一名日军战俘和一名汉族通译官,想杀又不敢杀,又生怕被日本驻军发现。在这样特殊的处境下,姜文将一群性格鲜明而又普通得掉渣的角色放了进去,来了一回生死恩仇的现场实验,看看他们在这个环境下及相互作用时,会产生怎样的思想行为,由此瓜藤蔓式的衍生出冗长和不乏幽默的剧情。
影片是围绕三哥、三哥相好、二脖子、二脖子妈、八爷等一群中国农民组成的单元,与鬼子战俘、翻译官组成的衔接单元和两个据点的鬼子单元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本单元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让观众体会到在虚假融合的背景下,中国人和日本鬼子之间的不可调和性。
姜文描写的中国农民单元是最具典型性,善良、怯弱、窝里横与长期被教化下的愚昧混合物,一点点激情,一点点自私,再加上一点点的相互依靠,在侵略和封建双重统治下的脾性展现。为了害怕处理不好鬼子俘虏牵连到全村,才有了非常搞笑的八竿子也打不着的审问;用高利贷方式借白面包自己都舍不得吃的饺子来对待鬼子,以期“稳妥”地送走瘟神;怕鬼子自杀象拴狗和绑粽子似的对待,并用对待老子也不过如此的待遇喂食敬酒,三哥还日夜不怕寒冷的守着关押俘虏的破屋。村民讨论问题沿袭了古老的民主集中制,一面是自我感觉的强大一面却又怀揣怕事不想惹火上身的规避,在这样的矛盾冲突里将这些小人物表演的淋漓尽致。一周过去了那个组织还没来提人,三哥们也实在顶不住“养”这个要死觅活战俘的疲劳,只能商议将他杀掉,但是谁也不肯主动承担这个任务,抓阄的结果还是三哥,但是已经怀孕的相好不愿让他的手沾上杀人的血(传统的不吉利吧),三哥只好再次将俘虏私自藏了起来但还不能向村民说清,相好也误解了他杀人。最后还是不可避免的暴露了。再次批斗加讨论,二脖子妈的那出不依不饶演的很细腻,思前想后最终推出的结果是雇人来杀。最后还是三哥千辛万苦雇佣了前清刽子手来处理掉鬼子,但是那个仗着“辉煌历史”在那儿摆酷,在面对现实中的麻烦时却明哲保身,装模作样的侩子手还是未能完成任务,讽刺性的暗喻了另一类中国人对这种棘手事情的态度。而恰恰就在这段巧合中,日俘刹那间失去了之前那种为国为民、舍身赴义的气概,原来被逼退到一隅的求生本能,骤然浮现,而影片也进入了转折。
片子中很幽默的将日俘和翻译官单元演绎成一组对立统一,一开始日俘强烈地渴望自杀,翻译官却想保命,之后是翻译官歧视日俘是农民,日俘却看不惯翻译官没有知识分子的气节。日俘想用语言激怒中国人以便杀了他,翻译官教他的却是“大哥大嫂过年好,我给大家拜年啦”的句子,脸上露出凶光嘴里却是求饶,那是典型的姜文式笑料,在割裂沟通的路径中包袱不断,却隐隐的保留了鬼子不肯屈服的个性印象。最终鬼子还是在长期的羁押和莫名其妙的杀头过程给吓坏了,并虔诚地提出以命换粮的方案,并按照中国的规矩签字画押,日俘说大据点的少佐是跟他一个村的,会答应这个条件的。中国村民还喜滋滋的说“原来他也和我们一样是种地的”,笑声中充满着无知的信赖和不知天高地厚的判断。便上路兑现去了。
两个鬼子据点单元描写比较平淡,只是习惯性地表现了鬼子那种暴躁的略带刚性的军国主义气息,日俘被自己人一次又一次打倒在地,不断提醒被俘的屈辱。来来回回之后少佐居然同意了换粮方案。三哥们和两个据点的鬼子一起兴高采烈地压粮回村,晚上还进行了“现代式”的联欢会,二脖子妈还非常搞笑的表演了一个无法入耳的河北梆子。当文章开篇提到的有搞笑元素的曲子再次奏响的时候,就不像之前感觉这样搞笑了,因为一场类似南京大屠杀开始了,少佐还要求那个日俘和经常给中国孩子糖吃的军乐队长官首先杀人,他们都不加犹豫的动手了。可怜八爷、二脖子和他妈,三哥相好的儿子以及所有村民全部都残忍地倒在血泊里,三哥和他的相好正商量着结婚从外面赶回来之时,看见的只是熊熊火光的村子。三哥的眼睛充血了,但是就在此时日军很戏剧地宣布了投降。
在接管大员宣布优待俘虏的政策下这些真正的侩子手却被保护了起来。无地自容并悲愤的三哥仍然拿着一柄小斧子冲向战俘营,追杀那个一直骗他日俘和军官。结果却被接管部队抓住,并要杀他以示纪律的鲜明。影片制造了一个更加让人气愤的场景,就是接管大员让日本战俘来执行枪决,鬼子少佐还提出要拿被没收的日本军刀执行,接管大员也会同意。就这样,三哥的头被已俘的鬼子砍了头。影片此时变成了彩色并最终定格成不能瞑目的红色。全局终。
回忆完影片的过程,在这些黑色笑料的拷问中,我的心却在流血,并想到了半个世纪过去后的今天,鬼子是否还会来?!
『玖』 怎样评价姜文导演作品
姜文是中国导演界的异类和奇葩。这可不是骂人的词语,反而使我本人对姜文导演的肯定,而且没有比这两个词更合适且贴切的形容他了。姜文相比于他的请兄弟姜武,他无论是做演员还是导演,都无时无刻不散发出天赋的创意和魅力,有人说他是中国的昆汀·塔伦蒂诺我认为名副其实。
后续姜文自导自演的《让子弹飞》即使为了商业效果做了妥协,但仍然具有强烈的荒诞色彩,姜文在其中影射讽刺的社会现状的镜头应接不暇,值得思考的点直到今天还具有十足的话题性。我们可以看到姜文将众多文化元素糅合到一起并达到了出人意料的表现效果,也足以看出姜文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