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的导演有哪些呢
中国的导演有张艺谋、徐克和王家卫等。
张艺谋:
1950年4月2日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国电影导演,“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美国波士顿大学、耶鲁大学荣誉博士。1978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1982年毕业后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1984年在电影《一个和八个》中首次担任摄影师,获中国电影优秀摄影师奖。
❷ 中国从第一代到第七代著名导演有哪些
1、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就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处于摸索阶段。
2、第二代导演-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3、第三代导演-中国电影的经典打造
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这一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4、第四代导演-中国电影的夹缝生存者
第四代电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上海电影学校毕业生构成的创作群体,他们的创作生命是从1978年以后几近不惑之年才开始的。在第三、第五两代人的夹缝中,他们以稳健的创作实力探索奋斗,很快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并有持久的艺术后劲。
整个第四代的创作高潮是伴随着电影和戏剧分家的讨论和对历史的反思进行的,农村渐渐成为他们作品的中心题材。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有谢飞、郑洞天、张暖忻、黄蜀芹、滕文骥、黄建中、吴天明等。他们与第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5、第五代导演-中国电影的第二次春天
第五代是指198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包括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新等。
6、第六代导演-中国电影的异军突起
导演们似乎都极力反对“第六代”这个集体冠名,但是,好事者却为导演们找到了强行归纳的标准:一是北京电影学院85级学生,二是60年代之后生人,按照上面这些既成准绳,合乎情理的导演就有了一大批,比如张元、王小帅、姜文、娄烨、管虎、章明、路学长、施润玖、张扬等,都应该是“第六代导演”的生力军。
❸ 中国历代导演名单
第一代:郑正秋 张石川
第二代:蔡楚生、孙瑜、费穆、沈浮、袁牧之
第三代:北影的“四大帅”(成荫、崔嵬、水华、凌子风)和“南谢(谢晋)北谢(谢铁骊)”。
第四代:黄健中 吴贻弓 郑洞天 丁荫楠 杨延晋 胡柄榴 张暖 陆小雅 黄蜀芹 史蜀君
第五代:张军钊 陈凯歌 田壮壮 黄建新 张泽鸣 张艺谋
第六代;胡雪扬、王小帅、娄烨、张元、管虎、路学长、张扬、贾樟柯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
在中国电影百年发展的历程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和提法已成定论。其中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转换、表述主体的更迭是最基本的划分依据。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大抵如此:建立了中国本土电影雏形的郑正秋、张石川等为第一代;创造了三四十年代社会写实风格的蔡楚生、孙瑜等为第二代;1949年后致力于社会主义语境表达的崔嵬、谢晋等为第三代;1979年后追求影像语言电影化的张暖忻、谢飞等为第四代;1985年后使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的陈凯歌、张艺谋等为第五代;90年代后崭露头角的张元、王小帅等为第六代。下面我们将以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嬗变为线索,简要回顾一下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难夫难妻》(1913)、《孤儿救祖记》(l923)、《劳工之爱情》(1922)、《火烧红莲寺》(l928)、《歌女红牡丹》(1930)等影片对中国电影制作方式的开山性,奠定了郑正秋和张石川的鼻祖地位。他们携手创办“明星影片公司”并摸索出中国电影的西化道路:郑正秋创造了家庭言情剧模式,张石川则踏出娱乐电影的路径。
第二代导演的创作时段主要在1934至1949年间,在公认的经典电影中,有脍炙人口的社会写实片《神女》(1934), 《渔光曲》(l934)、《桃李劫》(l934)、《大路》(1935)、《马路天使》(1937),《十字街头》(l937)、《一江春水向东流》(l947)、《万家灯火》(l948)、《乌鸦与麻雀》(l949);有制作精美的艺术电影《小城之春》(1948);有专业指数很高的市民喜剧电影《假凤虚凰》(l947)、《太太万岁》(1947)。优秀的导演有蔡楚生、孙瑜、费穆、沈浮、袁牧之等。
第三代导演(1949-1966)主要是北影的“四大帅”(成荫、崔嵬、水华、凌子风)和“南谢(谢晋)北谢(谢铁骊)”。其中成荫的代表作为《南征北战》(1952)、《停战以后》(1962)、《西安事变》(l982)。水华创作了经典《白毛女》(1950)、《林家铺子》(l959)、《烈火中永生》(1965)、《伤逝》(l981)。崔嵬的《青春之歌》(1959)和《小兵张嘎》(1964)在“十七年”电影中独领风骚。凌子风的成功影片是《红旗谱》(1960)、《骆驼祥子》(l982)和《边城》(l984)。1964年,谢晋的《舞台姐妹》和谢铁骊的《早春二月》震惊影坛。80年代伊始,谢晋的创作在《天云山传奇》(1980)、《牧马人》(l981)、《高山下的花环》(1984)、《芙蓉镇》(1986)等系列作品中达到了高潮。谢铁骊也接连拍摄出《知音》(l981)、《包氏父子》(l983)、《红楼梦》(1985)等优秀作品。
1982年,第四代导演显示出群体轰动效应,他们的结构主体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和上海电影学校的毕业生。《小花》(黄健中,l979)、《城南旧事》(吴贻弓,1982)、《邻居》(郑洞天,l981)、《逆光》(丁荫楠,l982)、《小街》(杨延晋,l981)、《乡音》(胡柄榴,l983)等片打破了中国电影传统单一的起、承、转、合的叙事模式,使中国银幕开始出现非政治化的情感影像。第四代另一个让人惊叹的代际特征是女导演成批涌现,譬如张暖忻的《青春祭》(1985)、陆小雅的《红衣少女》(1984)、黄蜀芹的《人·鬼·情》(l987}、史蜀君的《女大学生宿舍》(1983)、王君正的《山林中的头一个女人》(1986)等。
如果说第四代讲述的是特定“大时代中的小故事”,那么第五代塑造的则是悠悠老中国的影像寓言。《一个和八个》(张军钊,1983)和《黄土地》(陈凯歌,1984)的异质展露,蓦然宣告了新电影的莅临。而《盗马贼》(田壮壮,1985)、《黑炮事件》(黄建新,1985)、《绝响》(张泽鸣,1985)、《大阅兵》(陈凯歌,l986)、《孩子王》(陈凯歌,l987)、《红高粱》(张艺谋,l987)的比肩而至,使第五代旋风般地完成了自己的命名式。他们以新姿态再造银幕神话,其叙事段落、镜头修辞、机位选择、摄影机运动、意象创造展示出与旧电影截然不同的情致和风范。他们动人心魄的历史画面和独特处理的中国景观,确实提供了其它文本(譬如文学、音乐)未能提供的文化寓言,而他们以两极镜头(大远景和大特写)所建构的叙事文本,振聋发聩地传达出当时文化界对民族内在精神的体察和普通民众对改造社会的迫切要求。第五代导演真正掀开了中国电影的世界之旅,1990年,张艺谋的《菊豆》首开大陆电影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先河;1991年,《大红灯笼高高挂》再度入围奥斯卡;接着陈凯歌威震戛纳,以《霸王别姬》荣获金棕榈,并入围奥斯卡。1994年,张艺谋的《活着》获戛纳评委会奖。继而,田壮壮的《蓝风筝》在东京电影节夺魁,其他导演的作品也连续在欧亚各大电影节参赛获奖,并以咄咄逼人之势造成中国电影四处出击到处开花的壮观景象。
20世纪90年代中期,关于中国导演“第六代”的媒体话题已形成,他们主要是电影学院85级的学生:胡雪扬、王小帅、娄烨、张元、管虎、路学长、张扬、贾樟柯等。第六代的成名作有《淹没的青春》(1994)、《冬春的日子》(l994)、《周末情人》(l994)、《妈妈》(1990)、《头发乱了》(1995)、《长大成人》(1995)、《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1996)等。在第六代的电影世界中,有演变中的城市,有青春残酷物语,有边缘文化和边缘人,有碎片式的现实体验,有广告式的绚丽光影,有MTV式的情绪叙事,有灵感火花的瞬间流溢。
❹ 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是
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是张艺谋、张军钊、陈凯歌、顾长卫、吴子牛。
1、张艺谋
吴子牛的代表作有《晚钟》、《国歌》等等。吴子牛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不随风逐,是五代导演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❺ 中国第五代导演都有哪些人`
中国第五代导演:
电影导演
张艺谋
陈凯歌
黄健中
黄建新
冯小宁
冯小刚
陈国星
赛夫
麦丽斯
陈家林
张元
电视剧导演
张绍林
潘霞
宋昭
杨阳
纪录片导演
萧同庆
严冬
陈小卿
吴文光
洪宇
魏斌
童宁
张元
徐小惠
电视专题导演
吴小中
张涛
李卓玉
徐小惠
张越
洪眉
柯伟兵
短片(广告\MTV\片头)导演
郑浩
李耕
耿英杰
吴尔善
“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年代末。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以陈怀皑、
桑弧、崔嵬为代表。
谢晋、谢铁骊是中国第三代导演,他们的电影片段被一幕一幕地重现在大屏幕上,很多老一辈的电影人都看得热泪盈眶。
第四代:黄蜀芹、谢飞、滕文骥
❻ 第五代导演是指80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代表人物有谁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李少红、胡玫等。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代表人物有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
第五代导演在90年代获得了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即金熊奖、金狮奖、金棕榈奖,曾4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是迄今为止历代中国导演中最辉煌的一代。
介绍:
张艺谋的《英雄》还是陈凯歌的《无极》,以全新的商业类型片取得了不错的票房。但影片太过于注重形式,而不是故事的情节和内容,所以和初期相比,并没有很好通过银幕这个介质传递给观众。
第五代导演主要是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顾长卫、黄建新,此外还涌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像张军钊、李少红、胡玫、宁瀛、刘苗苗等在这一时期也拍出了具有各自特色的作品。
❼ 中国著名导演有哪些
1、张艺谋
张艺谋1950年生于西安,中国第五代最著名的导演之一,也是当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尊敬的电影制作人之一。
1987年,他导演了他的处女作《红高粱》,并执导了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获得了相当多的国际赞誉。他的著名电影包括《秋菊打官司》,《活着》,《一个都不能少》,《十面埋伏》。
1993年的电影《霸王别姬》之后,他一举成名,他的其他主要作品包括《温柔的杀我》、《风月》、《荆轲刺秦王》和《无极》。
❽ 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有哪些
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等。
1、陈凯歌
陈凯歌,1952年8月12日出生于北京,中国内地导演,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1984年执导电影处女作《黄土地》,该片获得第3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1993年执导的文艺片《霸王别姬》成为首部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的中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