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部好电影是如何在社会上发挥教育功能的
法国电影蝴蝶导演:PhilippeMuyl主演:米歇尔·塞罗ClaireBouanichNadeDieu制片国家/地区:法国类型:喜剧剧情语言:法语片长:90分钟版本:高清版上映日期:2002她是丽莎,今年8岁,没有爸爸。她不怕陌生人,她的好奇心比大象还要大。今天中午放学,妈妈又忘了接她回家,她来到邻居爷爷的家,还打开爷爷的密室。脾气怪怪的爷爷,说他要去找「伊莎贝拉」,那是全欧洲最稀有的蝴蝶。丽莎怕被送到孤儿院,于是粘着爷爷一起上山找蝴蝶。这趟远足好辛苦,她半路赖皮、后悔了…可是,她却看到满天飞舞的蝴蝶,和妈妈的爱!影片在展现了老人与小孩的内心世界时,配乐起了很大的辅助作用,依靠着这些音符,把影片提高到了另一个较高的层面。配乐家NicolasErrera以钢琴和弦乐为主要的基调,铺陈出轻缓优美的旋律,流泄出法式的浪漫情调,暗喻着剧中老少的互动关系微妙转变,让观众听着总能令人联想到蝴蝶展翅舞蹈的时刻以及丽莎天真的笑脸,并再次感受蝴蝶的轻盈飞舞和人性之间的纯良情感。导盲犬小Q导演:崔洋一主演:小林薰椎名桔平香川照之户田惠子黑谷友香ShinobuTerajima制片国家/地区:日本类型:剧情语言:日语片长:104分钟版本:DVD版上映日期:2004-03-13日本拉布拉多犬小Q是一只流着优秀导盲犬血统的狗。它一出生就显示出与其他狗的不同,在他的身上有一个特别的胎记--像一只展翅的小鸟样的棕色记号。由于它的出色素质,小Q被选为导盲犬,这是小Q的第一次离别。在养父母家,这对夫妇给它改名为小Q(即鸟的羽翼的意思)。在与养父母生活一年后的一天,那是小Q的第二次离别,离开养父母前往导盲犬训练营。在陌生的环境里,小Q展现出与其他狗不同的素质。在临近毕业时小Q认识了它的第一个“主人”盲人渡边先生。渡边先生是个顽固的家伙,天生不喜欢狗,认为盲公竹比导盲犬可靠得多了。但一次巧合的领路后,渡边先生的思想开始转变,他开始尝试接触导盲犬。但是由于渡边先生的固执,第一次毕业测试没有通过,渡边似乎也意识到了什么。在随后的训练里,渡边不再固执已见,不久渡边先生就带着小Q毕业了。渡边先生把小Q带回了家里,渡边对小Q的感情日异加深,可是好景不长,由于年轻时体力的严重透支,渡边先生病倒了,此时的小Q只有回到往日的训练营,这一住就是三年。某一天,渡边先生突然出现在训练营,这是小Q最后一次为渡边先生领路,这时小Q又面临着一次离别……不久渡边先生病逝了,望着渡边先生,小Q想他睡的真安详……随后小Q在训练营度过了随后的七年,七年后,小Q又回到了当初给它起名字的夫妇家里,看着以前熟悉的布玩具小熊,小Q感觉是那么的熟悉。在小Q过完12岁生日后的第25天,它又梦见了小时候……号称感动亚洲一亿观众的《导盲犬小Q》,其实从影片上来说并没有什么新意,老套的人与狗的亲情,常见的日本影片风格,平淡的演员表演。一个半小时的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开头的15分钟,从小Q出生的瞳眼蒙目龙到步履蹒跚地探索这个世界,从与熊娃娃的嬉戏到伤感的周岁别离。影片中的小Q就像是一个被给予期望的孩子,被家长关怀呵护。而我们也从中体验到一些培养的快乐。电影是生活的提炼,让人感觉美好的电影屏弃了许多会让人感觉不美好的东西。比如与五只小狗共眠你没看到可能其中的两只会拉屎拉尿在你身上;五只小狗玩完了卷筒纸后你想象一下究竟是谁来收拾残局。更别说重新花钱去超市购买;你喜欢园艺吗?你以为小狗只是偶尔在里面蹦蹦跳跳吗?不过日本人对小狗的态度看上去不知道究竟是不是过分。就像是“遛狗者”爸爸一样,下班回家还轻手轻脚地来看看小Q是否睡得好。完全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感觉。让人觉得影片是否有意煽情。影片前半段讲述小Q的成长,始终将目光落在小Q身上,而后半段的影片加入了盲人渡边,又花了不少篇幅展现渡边的性格,导盲犬小Q完全处在旁观、附和的地位。不出声的小Q沦落为一只普通的导盲犬,与喋喋不休的渡边比较更加可怜。同时影片中并没有许多片段展现两者之间亲密关系。最煽情的时刻也无非是在训练中心重逢时渡边的表现而已。但《导盲犬小Q》让人感动其实是制作人员对影片的认真态度。可以想象用一只狗作为主角进行拍摄有多少困难的地方,摄制人员需要多少的耐心。比如在一场戏里,表现小Q被“遛狗者”爸爸吵醒后重新睡觉。一个镜头里看得出小Q的眼睛慢慢闭上。想想这个镜头有多难拍,培养小狗逐渐习惯摄像机需要多少时间(不要告诉我用了药)。另一个片段是小Q斗鸡眼看鼻子上的毛毛虫的特写镜头;还有一个片段是小Q睡在草地上梦见小熊后惊醒四顾的拟人镜头等等。几乎所有令人称道的镜头都出现在影片的前15分钟,而越到后来这样的镜头越少,越感到影片趋于平淡。包括渡边和小Q的两次死亡。影片用画外音来介绍小Q出生、成长、训练,与渡边的一切。看到影片中段才搞清楚原来说话的是渡边先生的大女儿。顶真一点的想法是其实她并没有经历小Q来到她家以前的那些生活。她不过是道听途说而已,并不能证明是真是假。于是影片前半段的真实性就打了大大的折扣,我觉得还不如在影片前半段用训狗队长的画外音而后半段再用渡边先生的大女儿的画外音会更好,至少脑子里少点疑问。《导盲犬小Q》还算值得一看,体验一些培养的感觉吧!
Ⅱ 电影的功能有哪些
审美功能
娱乐功能
教育功能
交流功能
再现功能
表现意义
传播媒介
Ⅲ 如何欣赏一部好电影一部好电影在社会上的教育功能作用
先要知道电影是通过视听语言来表现内容的。电影和电视剧不同。不是以台词为主的。是通过镜头的运动、构图、影调、景别、声音等元素来构成的。很多好的电影台词是很少的。
你说的很熟悉的电影有必要看很多遍的。甚至有必要把每个镜头分出来一个一个地分析。他的一个故事片断的镜头数、景别、机位、光线、内容、时间、声音和特效都是值得研究的。
而且个人认为,你可以多发现一些电影中的细节。很多细节会让你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主题和导演的思想。这样你就会觉得电影是很有乐趣的了。
Ⅳ 电影都有教育人的意义吗什么样的电影有教育意义呢经常看电影好吗
虽然目前商业电影泛滥,不过还是有很多电影是对人们有教育意义的。
我觉得能让你产生共鸣或者给能给你心灵带来很大震撼的都能被称为好电影。
看电影应该有选择的看,否则会变成浪费时间。你觉得呢?
Ⅳ 如何看待电影这种艺术的教化功能
浅说电影艺术教育功能
一、可怖的丑———艺术审美教育的反面?
有人拒绝观看影片,谴责电影消费苦难。任何一个卖座的电影都像是消费时代的必然产物,审美审丑都带着“消费”的痕迹。以艺术的教育功能而言,它走向了审美教育的反面———审丑。“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中,其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而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1]审美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是否意味着“审丑”必将走向艺术教育的反面?电影《一九四二》的审丑是哪一种“丑”?难民惨遭日军轰炸,一片血肉模糊;栓柱为了花枝孩子的玩具风铃,被残忍暴力的日本军官刺穿喉咙;全片灰暗的压抑色调,都被赤裸裸地撂出来、招大伙儿来看。电影分级制的缺漏确实引起了不小的争端———历史的血腥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所能接受的范围。在电影中,冯小刚更多地是暴露丑恶。他曾说,《一九四二》就像一面镜子,镜子里面他的脸很丑,不好看,但是最起码它能让他“知丑”,总比糊里糊涂地臭美好。拍完《一九四二》,他也不会再有盲目的民族自豪感,在向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他学会了“知耻”。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冯小刚对民族劣根性的批判,在面对饥荒的时候,国人的猥琐、自私都呈现了出来。这种批判跟斯皮尔伯格在《辛德勒的名单》中对犹太人的批判有着相似之处。在那部影片中,犹太人即使是遭遇死亡,也依旧不忘记贪财的本性。《一九四二》出现在今天的银幕上,是以冯小刚为代表的电影人想要呈现的一种“可怖的丑”,或许类似康德所说的“崇高(壮美)”,人难以创造,也难以承受。艺术作品的创作没有绝对的“审美”目标,电影艺术教育功能的实现没有绝对的“审美”路径。好比教育有“鼓励式教育”,也有“棍棒式教育”,艺术教育相比普通教育的效果更为抽象和复杂,它总是依赖于艺术形式与内容对于人心的说服力。“丑”与“美”的教育效果没有直接的可比性,只有相对于教育对象而言,深刻程度与感受力的差异。对于观众而言,看电影就是一件纯粹感性的事情,所有的理性思考都是人强加上去的,获得享受本就是看电影唯一公认的诉求。借用电影最后的一句旁白:“这么糟心的事儿都过去了,你还写,图个啥?”对啊,法西斯屠杀犹太人、“南京大屠杀”乃至“一九四二”,一一被搬上银屏,引起街头巷尾的热议,非要记住这么“糟心”的历史图个啥?有时候我们说某种罪恶,比如大规模的屠杀、种族灭绝的罪,比如“南京大屠杀”、“一九四二”,是不可忘却、不可挽回、不可救赎的。换句话说,这些罪行虽已成过去,但又是过不去的,虽已成往事,却不能忘却。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受害者都已经逝去,没办法接受罪人的忏悔。而且就算有在世的幸存者,又怎能代表死者接受忏悔呢?又怎能代表死者原谅凶手?这样的重罪或许有被遗忘的一天,却永远得不到宽恕。电影人图心安,观众可以忆苦思甜,最重要的是永远记住我们都是幸存者的后代,活着就要对世间多保留一份怜悯之心。这是幸存者的精神枷锁,也是后来者的精神解药。
二、精神解药———艺术教育的终极诉求
“西方发达国家后工业社会中人的精神空虚,找不到精神的寄托和归宿,人们被分工所束缚,被物欲所淹没,人的创造性精神遭到泯灭,从而丧失了人的本质,孤独、荒诞、颓废、悲观弥漫于精神领域。”[1]岂止是西方发达社会的人们才有这样的精神问题,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们也生活在这样的水深火热中啊!“普遍脆弱”是民族劣根性走向极端的表现之一,在我们强悍的江湖气表面下,俨然一颗颗冰冷易碎的玻璃心。如,美国大学生通常会在毕业前选择休学一年,或游山历水,或去非洲做义工,体验理想的人生,独自去发现真实的美与丑。与此同时,社会竞争压力、家庭观念让中国的大学生没有这样的勇气,害怕浪费与别人竞争的时间,错过宝贵的机会,会输在起跑线上,并逐渐臣服于社会、家庭和传统的既安全又容易的生存之道———这是生存,而非生活,会被不断闯出来的恐惧、腐败和死亡的威胁反复折磨,无力探究真相、价值和美。整个民族都需要精神解药,怎样的艺术作品才能成为寄托、归宿呢?最基本的要求是它具有留存下来的品质和必要,能够解答我们心中的精神谜题,给我们以勇气来抵抗民族性的集体恐惧和自卑。艺术教育的功能是对艺术品的更高要求。“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你的智慧,一种无限的包容力,允许你自由地想象,没有恐惧,没有公式,然后你发现什么才是真实的、正确的事物。”《一九四二》在试图敲打的是我们麻木的神经———恐怖的大饥荒已经过去,幸存的民族是否已经扛起反思的勇气?令人遗憾的是,电影中的苦难还是变成了人眼中的一种轻薄消费。电影公映后,剧中台词“20年后又是条好汉”被很多人调侃———“为什么不拍1962?”《一九四二》作为一部要卖票房的公映电影,它尽其所能地掀开了一部分被遗忘的历史。作为灾难片,它的艺术教育功能已经最大化了,“1962”这样的数字它承受不起。要借用片中李培基的一句话:“政府不救灾,你们就长吁短叹,政府现在救灾了,你们又在这里吵起来打起来。”导演已经尽力还原了,故事正是因为在我们的意料之中才会显得真实。一部电影不可能彻底完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民族精神素质的提高,人文精神的高扬”的伟大任务。《一九四二》是与流行文化逆行的一次尝试,它的公映已经是一次电影对意识形态的胜利以及对民族性反思的胜利。想要影视作品实现其教化功能是一个需要时间、潜移默化的过程。好的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预示性,或许是世间的事情总在轮回吧,因为人总是善于模仿,而不善于完善。如果仅仅技术进步,人的力量没有升华,那么同样的事情会不断相似地重演。《一九四二》需要时间慢慢证明它的价值。
Ⅵ 电影具有什么历史教育意义
电影具有什么历史教育意义
电影的意义在于将生活的镜子打碎,然后将碎片重新拼贴成另一面镜子。一部好的电影理论著作不是简单的影评呈现,也不是枯燥的学术名词的堆砌,最起码要超越纯粹视听感性,去思考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
Ⅶ 电影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
有助于社会人的思想品德的培养,认识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影响着生活方式等
Ⅷ 给孩子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会有什么好处
疫情期间还有大部分的学子没有进入校园,网课的学习枯燥乏味,一点一线的生活毫无生机,今天给大家推荐几部国产影片,极具有教育意义,在释放压力的同时也必有收获。
一、老电影《天堂回信》至今仍然感动人心,平凡而伟大的一部电影,对于80后一代人影响深远。故事以爷爷和晨晨高放在空旷的午门前的风筝开始,又以晨晨和琳琳在那个晨晨去幼儿园的路上总能遇到的老大爷的帮助下放飞天际的风筝结束。评判一部电影的好坏,只需要一个标准,那就是这部电影能不能从内心深处打动你,这种打动不一定要是感动,也可以是一种启示,一种反思,亦或是一道美好的回忆。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在自己的童年阶段里,有一个能够疼爱但不溺爱,能陪自己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认识自然,认识小动物,陪自己玩耍,教自己技能,保持孩子该有的童心与玩性的长辈,是一件难得而又幸福的事情。
Ⅸ 影视教育的人本价值
[摘要]影视教育是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它对于提高大学生视听语言技能、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塑造大学生的人格,有看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影视素质教育
电影电视的飞速发展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格局。使得影视艺术教育成了一种最广泛、最普及、最大众化的教育形式,为教育带来了崭新的图景,为学校的素质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手段、方法和途径,集中体现了大教育的观念。影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形式,与高等院校大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是高等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它有如下作用。
一、有效的信息传播作用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影视互联网为代表的高新传媒技术迅速发展,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便捷工具和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重要窗口,也为大学生的学习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同时,为大学生提供了调节生活和学习情绪、参与健康高尚娱乐活动的良好机会。
二、丰富校园文化的作用
爱因斯坦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除了需要丰富的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技巧以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对美有所追求。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实行的是单一的专业教育,导致大学生存在知识空白点和素质盲区,综合素质不高。而影视传媒就是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氛围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以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
三、提高大学生视听语言技能的作用
影视传媒能够把真实的世界再现于银幕和荧屏。随着当今网络的飞速发展,它几乎可以立即把影像、声音传到任何地方、任何受众,成为人们广泛促进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强有力的手段。影视作为以活动画面组成的影像语言系统,其光影构图、场面调度、镜头运动、色彩构成及景别、机位等表现手法和组合形式,像文字语言一样具有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表意功能,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视听语言技能。大学教育本身要求每个学生通晓视听媒介语言,视听语言随时代的发展将成为未来大学生掌握的必备技能。
四、提高大学生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的作用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了美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影视,大学生不但从线条、光线、色彩、构图、画面、音乐、音响等因素中捕捉形式美感,还从主题、人物、环境、情节等因素中感受思想美感。而这些都需要审美的教育来加强艺术修养,提升人生境界。影视传媒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五、塑造大学生人格的作用
影视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意义在于使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它是培养大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影视艺术的综合性决定了它的教育功能的多维性,它能够把娱乐、教育、认知、审美完美的结合起来。影视审美教育对于开阔大学生的生活视野,健全文化心理、提高综合素质发挥着其他艺术所难以比拟的作用。影视审美教育通过美的欣赏与创造活动来陶冶大学生的心灵,提高道德情操,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和人生经历。因此,通过影视审美教育,使大学生在艺术教育中陶冶性情,提高人格修养,是加强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与培养的基本途径之一。
首先,影视审美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一般说来,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来实现的,但是影视审美教育同样可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的目的。对在校大学生来说,影视是他们一个重要的文化接受窗口。优秀影视作品寓教于乐,以情感人,依靠形象的力量向大学生揭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影视艺术不以说教和训诫为手段,而是赋予思想品德教育以生动而形象的内容与形式,借助影像的视听直觉,扬善弃恶,或启迪智慧。或升华思想,或陶冶性情,产生道德教化作用,使大学生在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自觉培养热爱祖国和人民、诚实善良、正直勇敢的美好品质。影视审美教育能激发人的情感,激发大学生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使大学生形成丰富高尚的情感世界,激发大学生对美的热爱与追求。 因此,优秀、健康、积极的影视文化无疑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其次,影视审美教育能促进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影视审美教育在给大学生提供无比愉快的精神享受的同时,也培养和促进了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影视艺术所涉及的领域广泛,内容丰富,通过影视艺术鉴赏活动,大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的时代、国家、社会和民族的生活面貌、性格特征、社会关系等,加深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认识,大大拓展了视野。影视审美教育能够促发灵感、活跃思维,特别是增强人的想象能力,这对于提高大学生感知能力,丰富想象能力,发展创造能力,培养形象思维能力都有明显的效果。通过影视审美教育,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有效地开发大学生的创造精神。例如科幻片、动画片、科普知识、科技博览片等,把抽象的科学知识通过电子技术形象化,将科学家的探索精神、科学世界的浩瀚神秘、科学成果造福于人类的巨大成效,通过屏幕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来,使宏观和微观的科学世界以动感画面的形式展示在大学生面前,使大学生从中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显然是抽象的数字公式、符号等所难以达到的 同时,对影视作品中科学探索的内容展开联想甚至大胆幻想预测,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从而使美育与文化知识的传授相辅相承。科学的神秘奇幻、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等,都会激起大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向往,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为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打下基础。再次,影视审美教育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美的本质在于平衡与和谐,美育具有促进人格平衡发展的作用。影视审美教育由于从直接影响人的情感入手,因而有助于人的心理结构向完整性、平衡性与和谐性发展。进行影视审美教育,让学生在优美的声音色彩画面中徜徉,尽情领略美好的情感,营造良好的环境与心境,这是最高层次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