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左翼电影运动取得的成就
1.确立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
2.改变了中国电影的创作方向
3.掀起了中国电影三十年代第一个高潮
4.在电影语言上有所突破创新,挣脱了影戏传统的桎梏
5.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大大提升了中国电影的创作水平
6.积极开展电影理论批评
7.借鉴西方电影优秀经验,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电影
8.显示了进步电影的主导地位
嘿嘿 完全是自己写的 不是复制粘贴的哟 我是学电影的
『贰』 以具体影片为例论述20实际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取得了怎样的发展
一江春水向东流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拍摄于1947年,云集了当年红极一时的明星,如白杨、陶金、舒绣文、上官云珠等。影片在1947年10月在上海公映后反应极为热烈,出现“成千万人引颈翘望,成千万人踩进戏院大门”的壮观景象。影片连映3个多月,创下解放前国产片的最高上座纪录。观众的人数达70多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4.39%,即上海市无论老幼贫富,平均每7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看过此片。这样的成绩就是当年的好莱坞大片《出水芙蓉》也无法与之比肩的。剧作家田汉曾评论道:“在中国电影界今天这样贫弱简陋的物质条件下,而有这样的成就,算是电影工作者最高的成就了。”好莱坞华裔摄影师黄宗沾更赞道:“这是我所看到的国产片中最好的一部。”
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分为《八年离乱》和《天亮前后》上下两集,将抗日战争前后十多年的历史浓缩在一个普通的平民家庭里,通过这个家庭破碎的生活和情感的悲欢离合细腻地刻画出当时的社会景况。该片融合了经典大片所具备的一切成功元素:宏大的历史背景,曲折的人物命运,深刻的人性洞悉,严密的叙事结构,强大的演员阵容……,影片中四大主角张忠良、素芬、王丽珍、何文艳齐聚舞会的一出戏更是被当作教学的典范,在各影视学院的课堂上一讲再讲。
在这个夏天,好莱坞的大片依旧接踵而至,我们在争睹完《史密斯行动》、《世界大战》之后,不妨在凉夏夜晚走进中央数字电视《怀旧经典》频道的“露天电影院”,看一看这部艺术成就非凡的老电影,体验过去岁月中的辉煌,相信那是非同一般的感受。
『叁』 以具体影片为例论述20实际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取得了怎样的发展(请举例)
东流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拍摄于1947年,云集了当年红极一时的明星,如白杨、陶金、舒绣文、上官云珠等。影片在1947年10月在上海公映后反应极为热烈,出现“成千万人引颈翘望,成千万人踩进戏院大门”的壮观景象。影片连映3个多月,创下解放前国产片的最高上座纪录。观众的人数达70多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4.39%,即上海市无论老幼贫富,平均每7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看过此片。这样的成绩就是当年的好莱坞大片《出水芙蓉》也无法与之比肩的。剧作家田汉曾评论道:“在中国电影界今天这样贫弱简陋的物质条件下,而有这样的成就,算是电影工作者最高的成就了。”好莱坞华裔摄影师黄宗沾更赞道:“这是我所看到的国产片中最好的一部。”
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分为《八年离乱》和《天亮前后》上下两集,将抗日战争前后十多年的历史浓缩在一个普通的平民家庭里,通过这个家庭破碎的生活和情感的悲欢离合细腻地刻画出当时的社会景况。该片融合了经典大片所具备的一切成功元素:宏大的历史背景,曲折的人物命运,深刻的人性洞悉,严密的叙事结构,强大的演员阵容……,影片中四大主角张忠良、素芬、王丽珍、何文艳齐聚舞会的一出戏更是被当作教学的典范,在各影视学院的课堂上一讲再讲。
在这个夏天,好莱坞的大片依旧接踵而至,我们在争睹完《史密斯行动》、《世界大战》之后,不妨在凉夏夜晚走进中央数字电视《怀旧经典》频道的“露天电影院”,看一看这部艺术成就非凡的老电影,体验过去岁月中的辉煌,相信那是非同一般的感受。
『肆』 中国的电影发展史
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庆泰(字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段,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国人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短片《难夫难妻》。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时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动影戏部,此后拍摄了两部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和《红粉骷髅》。1922年 ,张石川与郑正秋 、周剑云等组织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与此同时,出现了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较具规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于1925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于民间故事,拍摄一批古装片,并在上海掀起拍摄古装片的热潮 ,还以此立足于南洋市场。
1925~1927年间,上海先后成立14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广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摄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开拍《火烧红莲寺》后又形成一股武侠片热潮。此后的4年间上海各公司拍摄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烧”、“武侠”、“神怪”之类光怪陆离、粗制滥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华百合等影片公司组合成联华影业公司,先后拍摄了《恋爱与义务》、《恒娘》、《桃花泣血记》等片。1931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影片公司试制成功蜡盘发音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晴》。到1935年,中国完成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过渡。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的影像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也是一门可以容纳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用强灯光把拍摄的形象连续放映在银幕上,看起来像实在活动的形象。[1]世界电影与电影业起源于19世纪末法国、英国、美国等地。
中国电影包括中国大陆电影、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
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拉开了中国电影发展的序幕。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庆泰拍摄了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段,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任庆泰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电影之父”。[4]粉碎四人帮后,电影事业获得发展。1977年电影生产开始复苏,1980年至1984年平均年产量达120部左右,每年观众人次平均在250亿左右,中国电影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2018年,中国电影年产量高达1082部,年总票房达到607亿元人民币,全国共有银幕60079块。
『伍』 中国近代电影发展历程
1895年,世界第一部电影诞生,人类的艺术创造和文化理想进入了崭新的历史纪元。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伴随着世界电影的进程,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以其鲜明的民族个性和审美特征,取得了辉煌成就,铸就了历史丰碑,为世界电影做出了独特的艺术贡献。
民俗电影时期
这一阶段从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前期,以陈凯歌的《黄土地》、张艺谋的《红高粱》以及《霸王别姬》、《活着》为代表。中国电影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并开始在国际上受到关注,取得了金熊、金狮、金棕榈、威尼斯等一系列大奖。
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以封建家庭为背景,表现了在中国封建专制时期罪与罚的悲剧故事;这些题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外国民众对中国的误解,但却使更多的人对中国产生了兴趣,也使得第五代中国电影人如巩俐、葛优、张艺谋等中国电影人成长为世界电影人。
独立电影时期
199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末期,是近代中国电影业最低潮时期,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政府对电影行业的审查过为严格,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电视文化的冲击。在这种艰难的历史背景下,第6代中国电影人从边缘文化姿态、下层民众的生活以及中西方文化融合等角度出发制作了一定量的作品,在世界各大电影节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洗澡》、《头发乱了》等。
跨国电影时期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电影产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电影的巨大进步使得电影回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仅去年一年我国电影的海外票房收入已达19亿,超过了国内票房收入(28亿)的2/3。以古典题材、义侠主题、异恋故事、武打桥段为表现手法的中国电影赢得了国际市场的广泛好评。《英雄》、《天下无贼》、《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便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与此同时通过电影这一巨大的广告载体,中国的文化也越来越为海外所知悉。
(5)中国三十年代电影理论发展有哪些成果扩展阅读:
由1896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京剧老旦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份场面。
中国电影一开始,就和中国传统的戏曲和说唱艺术结合起来,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电影类型。但是最早尝试拍摄这种电影类型的丰泰照相馆只属小本经营,算不上是电影机构。
直至商务印书局“活动电影部”的出现,才真正代表中国制片业的开始。在这段期间,除了“商务”之外,先后出现的电影制片机构还包括由美商投资“亚细亚影戏公司”、“幻仙”、“中国”、“上海”、“新亚”等,由于他们的成员多是来自戏剧舞台,所以当时的电影题材和内容大多源于中国戏曲和文明戏。此外,他们也开始拍摄剧情短片和长片,对电影这种艺术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电影都留下了优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时期,有《孤儿救祖记》等关注社会改造的进步电影;抗日救亡时期,有《狂流》《中华儿女》等鼓舞斗志、弘扬爱国主义的影片;抗战后,《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又深刻揭示社会矛盾和本质,形成现实主义的创作潮流。
她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涌现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铺子》等一大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银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次高潮;经历十年文革浩劫,中国电影走出低潮,拍摄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实践、针砭社会时弊的优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国大典》《大决战》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和《焦裕禄》《凤凰琴》等现实题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赵实说,中国电影先后实施了影视合流改革、电影精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电影股份制、集团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艺术质量和形式都有崭新的突破和提高。除《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喜莲》《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还出现了《不见不散》等贺岁片、喜剧片的新样式,涌现出一大批新生力量。进入新世纪,中国电影形成了国有、集体、民营多种所有制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电影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邓小平》《可可西里》《台湾往事》等力作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英雄》《神话》等国产大片共同占据了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并在世界影坛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票房奇迹。中国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标志着第三次发展高潮的到来。
『陆』 抗战胜利后,中国电影进入另一个发展期,取得了哪些方 面的成就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标志中国电影的诞生。
1913年上海拍摄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1917年,上海成立第一个电影机构商务印书馆影片部。1921年,我国第一部故事片《阎瑞生》拍成。
1930年,我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诞生。30年代出现一个繁荣期。左翼电影硕果累累,著名影片有《狂流》《上海24小时》《春蚕》《盐潮》《马路天使》《夜半歌声》等。其中《渔光曲》于1935年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成为我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
抗战时期,中国电影中心由上海转到武汉、重庆等。诞生了一批战争片《保卫我们的土地》《塞上风云》《中华儿女》等。另一方面古装片盛行,良莠不齐。1938年延安电影团成立,标志根据地电影事业的诞生。
解放战争时期出现大量优秀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丽人行》《八千里路云和月》《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东本电影制片厂”,第一部纪录片《民主东北》,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第一部长故事片《桥》等,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奠定了基础。
『柒』 中国电影理论的演变
1949年后,研究电影如何贯彻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总方针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理论界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这中间,曾产生过不重视艺术规律、过分强调电影直接为当时政治运动服务的偏向。对此不少同志提出了不同意见。
尽管如此,中国的电影理论仍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展。在电影特性和技巧理论的研究上,这一时期最有价值的成果是史东山的《电影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几个特点》(1954)和张骏祥的《关于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1959)两本专著。史东山从分析小说、戏剧和电影的异同入手,一方面强调“注意电影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整场整景的结构形态,以及场与场、景与景之间的结构形态,而不被分镜头的形式所迷惑”,一方面把电影视像的具像性和小说描写的相对抽象性作对比,强调电影“直感直觉”的视觉艺术性质。把电影的故事叙述和影像表达两个层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张骏祥针对当时电影创作中存在的不重视和不熟悉电影特性的问题,着重从艺术技巧角度对电影艺术特性进行了相当深入的归纳和论述。他阐述了电影具有的具像形象和时空可跳跃的优点与它“一次过”及画面视野局限等缺点,指出正是这些优缺点相反相成,互相制约,构成了其艺术形式的特性,即“鲜明的动作性”、“结构上的简捷鲜明”、“依赖视觉形像,依赖造型表现力”、“要求在生活逻辑之外对蒙太奇逻辑的遵循”等一系列原则。另外解放初期出版的阮潜的《电影编导简论》(1949)和顾仲的《电影艺术概论》(1950)也是这一方面的专著。
电影剧作理论的研究是中国电影理论中一个很受重视而且富有成就的领域这首推夏衍在1959年发表的写' class=link>;写' class=link>;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夏衍根据自己丰富的电影创作经验,详细阐述了自己对电影剧作规律的认识。他特别强调电影创作的通俗化和形像化。要求电影“准确、鲜明、生动”地“诉之于观众的直觉和联想”。他很重视电影创作的革命功利目的,提出“目的性决定了体裁结构”,认为“电影和戏剧一样需要戏剧性和人物性格的鲜明性”。因此他特别强调戏剧或情节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电影剧作结构和技巧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以传统文艺中“剪头绪”、“密针线”等许多经验丰富自己的剧作理论另外陈荒煤的《关于电影文学剧本的特征》(1956)、柯灵的关于电影剧本的创作问题──视觉形像的创造(1955)和《电影文学三讲》(1958)、袁文殊的《电影中的人物性格和情节》、于敏的《本末──文学创作的共同性和电影文学的特殊性》等论文和专著也都对这一领域内的艺术规律进行了积极和富有价值的归纳和总结。
60年代初,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电影道路这一新的课题在理论上引起了重视。袁文殊、罗艺军在《主题、真实性、传统》(1962)一文中把“向传统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提出。他们阐述了电影艺术“具有向民族传统学习的极其广阔的可能性”,认为这是电影艺术“进一步提高质量的关键之一”。他们主张“电影艺术向民族传统学习,主要是向传统的姐妹艺术学习”,认为这种学习包括创作方法和具体的艺术技巧等不同的层次。徐昌霖的《向传统艺术探胜求宝──电影民族形式问题学习笔记》以及韩尚义的《环境?情景?情境》、姜今的《论形式美》等文章,分别从叙事和造型等不同方面探讨了电影创作中如何对传统的叙事艺术(特别是说唱艺术)、传统美术和画论的经验进行借鉴的问题。
1963年,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著的《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二卷)出版,这是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开拓性工作,它也从一个侧面为电影理论研究提供了帮助。
总之,新中国的电影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影响,也存在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出现了创作道路的狭隘、构思公式化概念化的现象。周恩来同志在1959年和1961年两次就电影工作讲了话,强调解放思想和尊重艺术规律。1962年,瞿白音发表《关于电影创新问题的独白》,提出了“去陈言”、“创一代之新”的主张。这篇文章不仅要求在思想内容方面冲破禁区的宣言,而且提出了在艺术思想上革新的主张。他把“陈言”归结为主题、结构、冲突“三神”,认为它们?之“三新”。
但随着左倾错误逐渐向全面发展,电影理论研究出现了停顿和倒退。“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全盘否定了中国电影的历史传统,把“三突出”的样板戏经验强行推行到电影中来。这些理论无视电影艺术的特性,扼杀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使得中国电影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出现了极大的倒退。
『捌』 中国当代电影理论有哪些
中国当代电影理论的一个主要特征:电影创作实践与理论发展联系紧密。
鼓励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创新、艺术创新精神,提倡思想活跃、观点新锐、内容厚实、态度严谨的学术风气,关注和评介国内外电影艺术最新发展趋势,追踪和研讨国内外电影(文化艺术)理论研究最
『玖』 谁能告诉我中国电影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中国电影发展史有4个阶段。
1、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著名京剧老生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中国电影一开始,就和中国传统的戏曲和说唱艺术结合起来,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电影类型。
2、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涌现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铺子》等一大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银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3、九十年代初,《开国大典》、《大决战》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和《焦裕禄》、《凤凰琴》等现实题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4、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照实说,中国电影先后实施了影视合流改革、电影精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电影股份制、集团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艺术质量和形式都有崭新的突破和提高。
(9)中国三十年代电影理论发展有哪些成果扩展阅读
中国第一部电影介绍
《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并在前门大观楼放映,该片由任庆泰执导,谭鑫培主演。影片于1905年12月28日在中国(清朝)上映,结束了中国没有国产电影的历史。
影片《定军山》取材于《三国演义》第70和71回,是讲三国时期蜀魏用兵的故事。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断。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万人空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