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伍迪.艾伦的经典电影有哪些
1965年猫咪最近怎么了?What's New, Pussycat? 1966年出了什么事,老虎百合?What's Up, Tiger Lily? 1969年拿了钱就跑Take the Money and Run 1972年香蕉Bananas 再弹一遍,萨姆Play It Again, Sam 性爱宝典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Sex 1973年沉睡的人/傻瓜大闹科学城Sleeper 1975年爱与死Love and Death 1977年安妮·霍尔Annie Hall 1978年内心深处Interiors 1979年曼哈顿Manhattan 1980年星尘往事Starst Memories 1983年泽利格Zelig 1984年百老汇的丹尼·罗斯Broadway Danny Rose 1985年开罗的紫玫瑰The Purple Rose of Cairo 1986年汉娜姐妹Hannah and Her Sisters 1987年无线电时代Radio Days 九月September 1988年另一个女人Another Woman 1989年犯罪与不端Crimes and Misdemeanors 纽约故事之三俄狄普斯的烦恼New York Stories segment "Oedipus Wrecks" 1990年爱丽丝Alice 1992年影子与雾Shadows and Fog 丈夫与妻子Husbands and Wives 1993年曼哈顿神秘谋杀案Manhattan Murder Mystery 1994年子弹横飞百老汇Bullets Over Broadway 1995年非强力春药Mighty Aphrodite 1996年人人都说我爱你Every One Says I Love You 1997年解构哈里Deconstructing Harry 1998年名人百态Celebrity 1999年甜蜜与卑微Sweet and Lowdown 2000年业余小偷Small Time Crooks 2001年玉蝎子的魔咒The Curse of the Jade Scorpion2002年好莱坞式结局Hollywood Ending
姓名:伍迪·艾伦
组合成员:
性别:男
原名:艾伦·斯图尔特·科尼斯本
英文名:Woody Allen
出生年:1935年
生日:12月1日
星座:射手座
国籍:美国
地域:欧美
职业:导演
奖项:
身高:168cm
『贰』 伍迪·艾伦在美国影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看过的美国电影不多,不好评价。但就看过的美国电影来说,伍迪艾伦的电影在好莱坞属于异类,它更偏向于欧洲的叙事方法。好莱坞电影更倾向于直观的刺激,或者一般的爱情故事,而伍迪艾伦的电影更倾向于哲学化分析,就是抓住一个细微之处反复剖析它的意义,中间还夹有一点点悲剧的含义。我个人觉得伍迪的两部电影最代表了他的前期和后期的倾向,一部是安妮霍尔、另一部是曼哈顿,前期的安妮霍尔表达的更多是虚无主义和消极主义,伍迪这时更倾向于弗洛伊德和叔本华的爱欲学说,而后期的曼哈顿的转向一直到现在都还保持着,就是强调用爱对抗虚无、用叙事对抗虚无的有神论,我个人觉得伍迪的后期其实已经有信仰皈依了,只是他还不承认,他的信仰不是一般的基督信仰,而是相信世界万物都是上帝的化身(哲学叫泛神论),相信爱大于一切。他在午夜巴黎里面也有这么一句话:“是的,世界是虚无冰冷的,但是,只要我一想到巴黎,想这个美丽的都市,想这个居于宇宙一隅的小地方,我的整个心都温暖了起来!”所以,伍迪一直强调他不喜欢他的安妮霍尔,这就是有原因的了。其实伍迪也代表了整整一代犹太人的心路历程,从反信仰到回归信仰,因为要让犹太的知识分子在二战之后还信仰他们的上帝实在是太困难了。言归正传,总之,像伍迪这类的电影在好莱坞将会越来越少了,更多的滥情、直白、刺激、小家子气、缺乏思考的电影将会主导现代大众,所以伍迪应该会是硕果仅存的拍传统欧洲电影的美国人了吧。
『叁』 《摩天轮》这部剧非常的不错,伍迪·艾伦这个人物就描写的栩栩如生,体现了他的哪些个人风格
伍迪·艾伦的新作《摩天轮》设定在1950年代的纽约康尼岛,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好莱坞黄金年代流水线电影的一个翻版:心怀演员梦的中年女人期望通过一段婚外恋获得新生。虽然是套路化的陈词滥调,但用伍迪式戏谑口吻道来,倒也并不乏味。
现实与幻想的撕扯,这是伍迪·艾伦一直以来关注的主题。在早期的作品中,他通过魔法般的技巧化解这一对矛盾———《开罗紫玫瑰》里男演员从银幕上走下来的那一刻,虚实的边界就此模糊了。而大多数时候,幻想与现实是没有交集的。在《摩天轮》中,导演采取了更极端的方式,让每个人都活在幻想里:金妮幻想着从偷情中重新寻回对生活的热情,米奇幻想着通过浪漫的爱情实现人生的戏剧性,卡罗莱纳幻想着摆脱黑帮丈夫的追踪,哈姆迪则幻想着女儿可以永远留在自己身边。
犹如旋转的摩天轮终将回到原地,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自己的结局。《摩天轮》是一个悲剧故事,用轻喜剧的方式讲述出来。伍迪·艾伦不再像早期那样大胆、粗粝,没有像在《解构爱情狂》中那样抛出一个尖刻的结论:“所有人都知道同一个真相,而生活取决于我们如何扭曲这一真相。”他不再多说些什么,因为没有人能逃脱命运的玩笑。
这种虚与实的张力,也体现在电影的色彩与光影上。从欧洲三部曲(《午夜巴塞罗那》《午夜巴黎》《爱在罗马》)开始,伍迪·艾伦的影像风格越来越大胆浓艳:高饱和的色彩、光鲜的人物、精致的布景、舞台剧式的调度,一切都在有意营造一场虚无缥缈的幻梦。《摩天轮》中有几场戏的光影和色彩甚至油腻到让我怀疑:这还是那个知识分子的纽约吗?
在他早年的电影中,纽约总在下雨,很少有晴天。看完《曼哈顿》之后,我一度认为纽约就是黑白广角镜头下的那副模样。导演自己也说过,他偏爱阴雨天气,希望一周里最好有六天是雨天,还有一天仅仅作为一个停顿。那个永远阴雨的纽约,是他真实、脆弱一面的外在投射。雨天,男女主角仓惶相遇,然后躲进室内避雨,我们也跟随镜头走进人物的内心。对比之下,最近的几部电影虽然也有雨景,作用却不再是为了袒露内心。《摩天轮》中金妮在海边徘徊失落之际,遇到了米奇,原本阴沉的天气突然像加了几个滤镜般变得特别俗艳,似乎在提醒我们:这不是一段真实的情感,这只是一场幻梦。
而爱情本身,渐渐不再是伍迪电影的中心,不再有知识分子恋人“轧马路”讨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存在主义,取而代之的是戏剧化的欲望和得失心。米奇在纽约大学学习戏剧,偷情的时候还要读一段希腊悲剧、尤金·奥尼尔和契诃夫,令人不禁发笑,但戏剧的核心是无法预知的命运。唯有命运是无法绕过的,也许伍迪到了这个岁数,对这一主题有了更贴近自我的生命体验。
伍迪的出生地布鲁克林离康尼岛不远,他小时候也喜欢逃课去电影院看电影,就像影片中那个喜欢玩火的小男孩一样。从时间上看,等那个小男孩长到1970年代,似乎正好就是《安妮·霍尔》中的艾尔维·辛格。摩天轮转了一圈之后,终于为过去与现在画上了一个圆。(
『肆』 求伍迪.艾伦的资料!!!
伍迪·艾伦
中文名: 伍迪·艾伦
英文名: Woody Allen
性 别: 男
生 日: 1935-12-01
角 色:编剧,导演,演员
伍迪·艾伦,美国电影导演、戏剧和电影剧作家,电影演员、爵士乐单簧管演奏家。生于纽约布鲁克林一个穷苦的犹太人家庭。原名艾伦·斯图尔特·康尼格斯伯格。高中时代就为广播电台写笑话,为电视台写娱乐节目,后在纽约大学求学。
1961年,艾伦在纽约格林威治村的咖啡厅表演自己编排的节目,深受欢迎。他的第一个电影剧本是1965年的《新的猫咪是什么?》,他本人参加了演出。这部剧嘲弄了上流社会的男女们,以偷情排遣他们生活的无聊。1969年他自编自导自演了影片《命了钱就跑》,揶揄了三十年代强盗片中的英雄,颇受学生的欢迎。1971年他自己编导并主演的《香蕉》,是一部讽刺政客行径的喜剧片。《想知道性又不敢问》(1972,即《性欲奇谭》),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题材,全片由七个性问题组成。1973年的《沉睡的人》(即《傻瓜大闹科学城》)也是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表现现代人对未来的科学不知所措,讽刺机械破坏了文明。1975年的《爱情与死亡》,讽刺了知识界熟悉而关心的事物,获得了西柏林电影节的特别奖。1977年,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安尼·霍尔》,这部影片是他的最佳作品,获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编剧四项金像奖,并获该年度英国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四项大奖。1979年拍摄的《曼哈顿》,描写纽约这个大都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两性之间的关系),表露了城市人精神生活的空虚孤独人而产生缺乏安全感的现象,获得纽约电影评论最佳导演奖和第三十三届英国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最佳影片奖。
伍迪·艾伦写作的主题不外死亡、性和不道德行为,他善于吸取无声片喜剧的优点,配合自己一套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机智对白,尤其是纽约知识分子式的机智。其讽刺对象上至政治、文化、宗教、性,下至电影、电视、犹太人习俗等等,如果不懂得、不理解影片中的人物和环境,他的那种“内行人笑话”的幽默感,将无法理解,所以他的作品很受美国本国观众(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欢迎,在非英语国家则有所隔阂。挑剔的法国人称他为“美国电影界惟一的知识分子”。
伍迪·艾伦基本上每年都有一部新片推出,产量稳定的同时也能坚持自己的特点,这也是他的影迷们一直支持他的原因所在。他的其他知名作品包括 1992年的《贤伉俪》,1993年的《曼哈顿神秘谋杀》,1995年的《无敌爱美神》,1996年的《人人都说我爱你》,1999年的《甜蜜与卑微》, 2000年的《暴发户》,2002年的《好莱坞式结局》等。2005年,他转变风格,导演了惊悚题材的《赛末点》,好评如潮,2006年他与斯嘉丽·约翰逊再次合作了《独家新闻》。
『伍』 伍迪艾伦的电影有哪些共同点
如果他的电影存在任何主题的话,那一定是『现实和幻想之间的落差』。当你坐在那些电影院里的时候,你真的相信一切都是真实的。你不会觉得那只是电影。你会想,虽然我没有过上那样的生活,住在布鲁克林的破房子里,但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住着那样奢华的房子,他们骑马,和优雅的女人约会,晚上一起喝鸡尾酒,那只是另一种生活而已。随后这一点又被你从报纸上读到的那些过着电影般生活的人的故事所证实。其影响之深,令人难以自拔。
『陆』 如何评价伍迪·艾伦
伍迪艾伦的电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杰作,即便不是如此,他的电影也是充满诚意的。伍迪艾伦与别的导演的影片最大的不同在于他的影片剧本多数是自己写的,很多别的导演或者会从别人手中现成拿来一个故事或者自己瞎编一个故事,伍迪就不同,他的电影的风格、内容变化就是他的一部精神自传,很多时候伍迪并不能够在一部电影里面就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答案往往在后来的电影才能体现,这是因为他也跟我们一样在思考,就像安妮霍尔一样。在安妮霍尔里面,伍迪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命题:如果说我们的世界是由欲望主导的,那么我们是否还值得活下去?伍迪前期电影受叔本华和弗洛伊德影响特别重,所以它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还是比较消极的——这并不是故作忧伤,很多先锋派的导演喜欢故作忧伤,这不是伍迪的做法,真正的原因是他自己也找不到解决办法。所以从安妮霍尔的无可挽回的悲剧到《我心深处》里面的极度压抑,伍迪这段时期思想流离失所、无所去处。我们知道伍迪是一个犹太知识分子,而且是二战之后的犹太知识分子。犹太知识分子大部分都是信仰上帝的,他们的信仰不是我们普通的信仰、迷信,他们的信仰大部分都具有一种很高的学理水平,但都含有一个共同点:犹太人在等待弥赛亚的降临,弥赛亚将拯救世界和犹太人,使他们免于颠沛流离。从这一点看就不难理解伍迪之所以徘徊的缘故。伍迪理所当然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信仰,但奥斯维辛集中营对犹太人的屠杀深深地影响了他(同样的还有耶路撒冷的历史),让他产生了怀疑,即弥赛亚也许永远的不会降临,所有的信仰只不过是自我麻醉。“奥斯维辛之后不再有祈祷”被伍迪巧妙地转化为一个虚无主义表述:既然没有所谓的正义的生活,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那么我们不如及时行乐吧——但是,万一如此的生活还是苦大于乐呢?那么,就连“写作业也没什么意义了”(安妮霍尔)。伍迪后来的一些电影都是他的思想实验,他通过塑造故事来叩问是否有一种高于一切的东西能够支撑起我们的生存?后来他找到了,这也成为了他前期与后期电影的分界线——《曼哈顿》。伍迪通过曼哈顿发现,一个人仅仅为了生存下去就还得需要信仰。这是二战后犹太知识分子的典型路线:从反信仰回归信仰,但不是回到原地,而是更高层次的信仰。曼哈顿里面有几个关键词,一是伍迪提到约伯的故事(关于约伯问主可以看看圣经);二是提到了莫扎特,莫扎特是一个关键的意象,懂得古典音乐的人都知道莫扎特意味着什么,因为爱莫扎特就意味着爱上帝;三是提到了马克思,原话是“为什么人生值得活着?——首先,毫无疑问,为了马克思”。伍迪前期当然提到马克思,但他时还不太了解马克思的哲学,他对马克思的印象停留在希特勒与斯大林形象上,后来他才了解马克思哲学的秘密——马克思也是一个犹太人,马克思主义事实上是一种精致的神学。这在他后来的电影里面经过反复的发展,杂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普世价值,达到了不露斧凿痕迹的程度。事实上这并不是一种新的东西,本雅明(也是犹太人)有过相同的想法,即将马克思与犹太教核心结合起来,创造一种超越种族、信仰界限的普世价值观,但伍迪艾伦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用电影的方法很好的表现了出来,不像一些流俗的电影那样,那些电影通过主人翁说两句似是而非的话(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啦、柏拉图曾说过啦),充满空洞的说教意味,伍迪通过故事让人体会到那些他没有明白说出来的道理,这是一种很高的技巧,作家的技巧。伍迪有一种作家的性格,敏感、胆怯、渴望真理、自我怀疑,这也决定了他的电影多数是以一种内心拷问、自责的方式呈现出来的。现在伍迪的电影在尝试另一种东西,即将生活美学化,这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海德格尔的哲学是遥相呼应的,详细可以看看他的几部欧洲电影,巴黎、罗马,都旨在让人回归一种本真的生活。所以很多人说伍迪的电影已经走向死路,这事实上是对伍迪很大的一种误解,因为伍迪聊得问题不是随随便便的问题,而是永恒的问题,是亘古常新的问题。同样的误解出现在话唠上面,就像我们平常不会觉得老师在课堂上讲一个钟头是话痨一样(除非我们不理解),伍迪的台词从手写、到拍摄、到制成电影,经过层层思考,每句话都有针对性、辅助性的作用,都朝着它想要达到的目标。所以如何评价伍迪艾伦的电影?这并不仅仅是考量伍迪作品本身的问题,还涉及到我们自身对我们自身境况的理解,毕竟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导演,还同时是一个宣扬信仰的传教士。
『柒』 《纽约的一个雨天》在内地上映,伍迪·艾伦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引言:有很多优秀的电影都值得观众们去买一张电影票去支持的,而且很多优秀的电影拍摄的都比较贴近现实,观众们在很多时候都能够在这些优秀的作品里面找到共鸣。
伍迪·艾伦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是美国导演、编剧、演员,美国艺术文学院荣誉成员。1964年,自编自演喜剧《猫咪最近怎么样了》,从而正式踏入娱乐圈。1977年,凭借爱情喜剧片《安妮·霍尔》获得第5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2011年,凭借喜剧片《午夜巴黎》获得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提名,2020年9月18日,执导的电影《里夫金的电影节》定档在第68届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首映。
『捌』 伍迪艾伦的电影怎样
伍迪艾伦佳片无数啊,很多都值得一看
伍迪·艾伦1935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是美国著名的电影导演和编剧,此外他还是一个著名的喜剧演员和作家。1966年,他导演了第一部舞台剧《别喝那水》,1969年自导自演的喜剧电影《拿了钱就跑》让他正式成为了一名电影导演,之后的爱情喜剧片《安妮·霍尔》让他拿下了第5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的大奖。
再看看他之后拍过的电影,1980年的喜剧片《星尘往事》,1990年的爱情喜剧片《艾丽丝》,1995年的爱情喜剧片《非强力春药》,2000年的犯罪类型喜剧片《业余小偷》,2016年的喜剧片《六场危事》和2017年的剧情片《摩天轮》,可以看出来他可以称为是喜剧片之王了。
除此之外,他颇为出名的一点还在于他的电影屡屡被奥斯卡提名,而他除了参加过一次奥斯卡典礼外,其他时候 都是拒绝参加的。可谓特立独行了。
首先推荐《我心深处》这部电影,因为从《我心深处》这部电影开始,伍迪·艾伦的作品就会拍出一部让大众刮目相看甚至是瞠目结舌的大作。
《我心深处》是一片温馨剧情片,也教育意义十足,这部电影的故事背景发生在美国的大萧条时期,女主角艾娜本来是一个过着富足生活的单纯家庭主妇,但是她担任警察的丈夫却在一次执勤的过程中意外殉职,不得已他一个人扛起了家庭的重担,本来已经身无分文的她又收留了一个黑人流浪汉和一位双目失明的战斗英雄。还好由流浪汉在,帮助她度过了难关。这部片子还获得了1984年奥斯卡的最佳女主角奖和最佳原著剧本的奖项。
《咖啡公社》,这部片子诞生于2016年,还是第6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影片,讲述20世纪30年代一个青年来到好莱坞追寻自己的电影梦,珠宝商之子鲍比·多尔夫曼厌倦了之前的生活,前来好莱坞去找他的叔叔菲尔,叔叔是一位有名的明星经纪人并顺利帮他找到了一份工作,鲍比在这里如鱼得水,甚至还与一个女生坠入爱河,但是他心爱的女生瓦妮却已经有了男友,故事又该怎么发展呢?
『玖』 《午夜巴黎》都说是伍迪艾伦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伍迪·艾伦的哪些个人风格
伍迪·艾伦关注现实冲突多过娱乐,关注精神世界多过外部行为,他自己也说过:“生命真是充满荒谬的悲剧。”因此,他的影片常常充满人情味,将暗淡的人生困境点缀在喜剧的氛围中,让人笑后陷入沉思,触摸到阳光背后的阴影。
是魔幻现实主义。伍迪·艾伦独具魅力的表现风格一直陪伴他的创作。就像《伍迪·艾伦:电影人生》对伍迪·艾伦的评价:“对于死亡的恐惧,对于爱情充满背叛的徒劳,对于魔幻现实主义解决困境的手段,伍迪·艾伦一直在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审视我们个人的命运,以及人类的生存状态。”
他不因为自己是导演,可以改变剧中人物的命运就将所有的故事以大团圆喜剧结尾,而是尊重事实并真实地反映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