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大全 > 香港新浪潮电影中社会写实片有哪些

香港新浪潮电影中社会写实片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4-03 15:03:35

❶ 香港电影的类型

香港电影最伟大的成就是让世界知道了中国功夫,在李小龙成名之前,香港影坛就有关德兴、石坚等人出演的《黄飞鸿》系列电影,这套系列关德兴拍摄了99部,有资格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说起武侠片,就是古装动作片,《云海玉弓缘》(1965)、《大醉侠》(1966)、《独臂刀》(1967)三部影片开创了香港新派武侠时代,古装武侠电影也成为香港影坛一个最赚钱的类型影片。 武侠片为了要展示侠客们惊世骇俗神乎其神的盖世武功,能想到的花样都要拿出来,吊钢丝、喷火、炸药、喷气、碎石……武侠片是虚实结合,既有真功夫的比拼,也有电影特技的渲染。 在武侠片之前的50年代,香港电影主要是文艺片和黄梅调影片最卖座,这一切都因为武侠时代的到来而改变了,
武侠片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张彻、刘家良、胡金铨,三位大师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对侠义和武术的理解。刘家良在邵氏时期大多拍摄古装片,但是他的电影中都是真功夫,这时的武侠片已经开始向功夫片转变。
所谓功夫片,70年代主要是指故事背景放在民初时代的影片,功夫片拍摄最多的还是张彻,《马永贞》、《报仇》、《大决斗》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民初功夫片和古装武侠片的最大区别在于武功的表现形式不同,功夫片极少数要吊钢丝,都是靠真功夫博得观众喝彩。
武侠片和功夫片齐头并进到了80年代,成龙虽然靠着《醉拳》扬名立万,但是在已经看到民初功夫片已经是日渐式微,他果断地决定开拍时装动作片《警察故事》,这是成龙动作电影生涯的一个转折,也是香港动作电影的一个里程碑。从《警察故事》之后,时装动作片就在电影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不断引领潮流,风靡全球。
时装动作片不仅在时代背景上与民初功夫片不同,在拍摄手法上也有众多创新,最显著的特点,动作片的危险系数要远远超出了功夫片。现代都市中发生的激烈争斗,少不了枪支、飞机、汽车、轮船的参与,场面和动作都要比功夫片精彩许多,动作片要比功夫片具有更多的看点和更富有时代气息,它成为主流也是必然的事情。 功夫片是香港最大的特色,也是香港影坛最高的成就。喜剧片则是香港影坛历来的一个强项,喜剧片为世界通用,没有几个国家和地区不会拍喜剧片,这是电影观众最喜闻乐见的一个类型片种。
在香港,明星资源异常丰富,绝大多数影星都参与过喜剧片的制作。香港电影发展近百年,能称得上喜剧天王的仅有两个人,一个是平民喜剧天王许冠文,另一个是无厘头喜剧天王周星驰。香港喜剧电影30年来的喜剧最高成就,都体现在这两个人身上了。
除了两位天王之外,其他各路明星都会在喜剧片中一展身手。汗牛充栋的经典喜剧作品,就是他们付出汗水的最好结晶。喜剧片有像《半斤八两》、《天才与白痴》、《八星报喜》、《家有喜事》这样的普通喜剧,也有《醉拳》、《赌圣》、《武状元苏乞儿》、《功夫》这一类的多类型喜剧片,后者融合了功夫片、赌片等各类元素,使喜剧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不仅有功夫喜剧,也有喜剧鬼片、爱情喜剧等多种类型。香港影人这样天才的创造力,为港片在八、九十年代的兴盛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备资源。
香港喜剧片进入21世纪,也和香港电影一样,进入了衰落时期,人才的大量匮乏,导致喜剧片变得不再搞笑。除了周星驰的一支独秀,香港近几年都没有堪称经典的喜剧问世。 它与警匪片的区别在于黑帮片中的警察只是一种符号象征。有兵就有匪,有黑就有白。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对的,总要一物降一物。 黑帮片中的主角是黑道中人,故事也是讲述黑帮内部中的争权夺利,或是与敌对帮派抢地盘火拼。 邵氏时代的反映香港黑帮的影片较少,只有《香港奇案之龙虎武师》、《成记茶楼》、《大哥成》、《愤怒青年》等几部。
到了80年代以后,香港的黑帮电影逐渐有风起云涌之势。较为著名的有吴宇森执导的《英雄本色》、麦当雄制作的《跛豪》、林岭东的《学校风云》、罗烈执导的《冲击!天子门生》、刘伟强执导的《古惑仔》系列和《O记三合会档案》、杜琪峰的《龙城岁月》系列等等,这些黑帮电影几乎折射出香港黑帮的一段发展历史,夸张虚构的成分占去不少,只有个别事件可能是真实的。电影只是一种表现形式,香港也绝不是像黑帮片中描写得那样险象环生。早期的黑帮片只是为了吸引观众走入电影院,所以美化的成分居多。 警匪片绝大多数都是动作影片,情节惊心动魄,警匪之间的冲突不断为剧情掀起高潮。警匪片在香港电影中的历史源远流长了,香港电影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有不少佳作面世。 警匪片突出的是警察的神勇,黑帮片着重刻画的是黑帮的凶残。看看杜琪峰的《大事件》和《龙城岁月》就会对二者的区别一目了然。
在香港电影最辉煌的八、九十年代,警匪片也同样发展到了一个顶峰的位置。吴宇森的《辣手神探》、《喋血双雄》,林岭东的《龙虎风云》、黄志强的《重案组》、刘伟强的《无间道》系列,都是警匪片近20年来的经典之作。
警匪片强调的是二元对立,兵与贼之间的斗智斗勇,善恶明朗、黑白分明。警匪片主要是靠火爆的动作场面招徕观众,所以也可以称其为警匪动作片。单纯像《无间道》系列那样用剧情撑起一部电影的警匪片,在香港近20年来的影史上并不多见,这也就是为什么《无间道》系列会在香港引起这么大轰动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香港是商业电影之都,文艺片鼎盛时期在60年代以前。邵氏兴起之后,大量的商业爱情巨制和功夫片的大行其道,香港的文艺片遂逐渐走向没落。
80年代初,香港由一批新晋导演发起了一场新浪潮运动,他们旨在拍摄有艺术品味的电影,以抗衡充斥市场的大量商业影片。香港文艺片终于在20年之后,迎来了第一春天。在那段时期,所有新浪潮的导演都贡献出自己的文艺佳作,方育平的《父子情》和《半边人》,许鞍华的《投奔怒海》、严浩的《似水流年》、张之亮的《笼民》等等,这些作品都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大奖的殊荣,也成为经久不衰的文艺港片。
90年代以后,新浪潮运动已经渐渐没落,能在香港扛起文艺大旗的导演,只有许鞍华、王家卫、关锦鹏、陈果等少数几位导演。
香港文艺片导演中目前成就最高的是王家卫,他获得过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1997),这是香港导演赢得的最高国际荣誉。杜琪峰近两年也异军突起,频繁亮相各大国际电影节,作品也时常被选中入围。
香港的文艺片主要是关注底层社会人的生活状况,写实有之,写意亦有之。王家卫关注的是都市男女的情感,透过他镜头娓娓道来一段段情真意切的香港往事。 鬼片是香港又一大招牌类型电影,鬼片中照样分为众多类型:僵尸片、幽灵鬼魂片、喜剧鬼片、功夫鬼片、爱情鬼片等等,真让人对香港电影人的创造力佩服得五体投地,真奇怪这样强悍的想象力。
鬼片在香港影坛也没落了,辉煌的时代同样也是二三十年前,徐克的《倩女幽魂》、林正英主演的《僵尸先生》系列、洪金宝的《人吓人》系列,还有诸如《猛鬼差馆》、《猛鬼舞厅》、《猛鬼霸王花》等等不一而足。香港的鬼片和其他类型片种一样,能走向没落也是咎由自取,跟风拍摄是最大恶习,不断地粗制滥造毁坏了一个原本很好的创意。鬼片至今已经鲜有佳作问世,倒是一些装神弄鬼的恐怖片还在银幕上惊声尖叫,可是远远不及鬼片来得生猛恐怖。 情色片也可以称之为三级片,但是三级片并不都是情色片,过多的血腥镜头也会被划为三级片一类。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电影中出现较多的裸露镜头的话,这部电影就是三级片。
香港电影情色片的源头大体上起自李翰祥,他70年代拍摄的大量风月片成为后来三级片的滥觞,李翰祥拍摄低俗的风月片也是迫不得已,做电影生意大赔,回到邵氏以后就只好听从老板的安排,拍一些自己根本不喜欢的电影。李翰祥就算是龙游浅水,再不济也是华语影坛一号响当当的人物,他深厚的国学功底不会就此荒废,他拍摄的风月片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是今天的香港导演无法复制的。
到了1988年11月10日,《1988年电影检查条例草案》正式生效,香港电影的名词条目中也从此多了一个“三级片”的名称。

❷ 香港电影新浪潮的简介

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电影界涌现一批新锐导演,有许鞍华、徐克、严浩、谭家明、方言平等。他们当时的年龄平均不过三十岁,都先在电视台实战磨炼两三年后,继而不约而同地投身电影工业。短短数年间,这批新导演及其作品,以锐不可当的气势,在电影圈掀起一股巨浪,为正处于低潮的香港电影业注射了强心剂,开拓了前所未见的新局面。当时的媒体称之为“新浪潮”。
香港电影新浪潮是20世纪80年代两岸三地新电影运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全新的思想内容、美学语言和技术手法,为香港电影乃至华语电影带来了新鲜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本书涵盖了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兴起与衰落,评析了这一浪潮中的几乎每一部主要作品,并且论及新浪潮导演在运动之后、持续至今的电影创作,不仅见证了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兴衰起落,更记录了近三十年来香港当代电影发展的风雨变迁。
石琪,香港资深电影评论家,长期从事影评写作及电影文化活动,其对香港电影的独到剖析,是立足于香港本土文化做出的真切而权威的阐述,对大陆电影学界、业界及影迷理解香港电影文化颇有参考、借鉴价值。

❸ 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介绍

本书是当前所见最全面探究香港新浪潮电影的著作。作者兼备电影人及学者双重身份,以丰富的史料及客观的态度,以香港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为切入点,剖析新浪潮电影的崛起、发展和历史,并讨论电视发展与电影的血缘关系,新浪潮诸君电视与电影作品的思想内容、风格特征与美学成就,以及对整体香港电影的深远影响。

❹ 关于香港电影新浪潮

香港电影怀旧篇之--1979-1983年的香港电影新浪潮:短暂的激情

1979-1983年徐克、许鞍华、方育平、严浩等人掀起香港电影新浪潮
香港新浪潮电影的源起是一班在电视台出身的年轻导演各自开始拍摄风格新颖的电影。1979年是很重要的一年,涌现出章国明的《点指兵兵》、徐克的《蝶变》、许鞍华的《疯劫》和翁维铨的《行规》。而在1978年,严浩拍摄了《茄喱啡》。1980年,谭家明拍摄了《名剑》。

到如今一直坚持拍片并且占据主流电影位置的可能只剩下徐克和许鞍华了。那些曾经心怀电影梦的年轻导演的离开或淡出,多少勾勒出香港电影这些年从蓬勃走向低谷的一个走势。

徐克:新浪潮这个帽子太大

新浪潮代表作:《蝶变》、《第一类型危险》

我们当时在电视台分了几批,许鞍华、严浩、谭家明属于另一组,我们很少会碰上面。那时有一群人是新浪潮的,我们每个月都要一起吃顿饭,谈谈彼此的经历。

“新浪潮”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帽子太大了,我们戴不上,因为我们都知道新浪潮是法国的电影运动。香港的新浪潮具体的定义是怎么样的我们也没有一个理论,只是当时有一群从电视台出来的导演,共同的朝一个方向走,这群人就叫做新浪潮了吧。新浪潮的导演来源也很多,有本地的,有国外的,拍各种片子的也都有。当时有记者问我们怎么定义,我们也不知道,后来就是指这一段时间出来的导演,在电视台里面做过后来从事电影导演的一批人。

严浩:人逃不出命运的安排

新浪潮代表作:《茄喱啡》、《夜车》、《公子娇》

当时我苦于无机会当导演,在替许鞍华等人执导的《奇趣录》写剧本,一天许鞍华忽然叫我替她拍摄一个单元,原来是拍摄生产十字牌牛奶的修道院,因为那里是女子禁地。我当然答应了,所以可以说是许鞍华升我为无线的导演的。

对我来说,我头三出电影都是习作,因为当时还未很了解商业因素,艺术的修养亦未到家。直至我刚完成《太阳有耳》的剧本时,我才惊觉之前几出电影都是讲我对命运的看法,反映了我的思想状况。由最初三部《茄喱啡》、《夜车》和《公子娇》的“人是逃不出命运的安排”到《天国逆子》讲人是要对自己的命运负责任的,及至《太阳有耳》更进一步提出人是可以掌握命运的,我发现原来我已经解放了自己。

方育平:电视台是我们的少林寺

新浪潮代表作:《半边人》、《父子情》

若说新浪潮电影的导演与当时大片厂的导演有任何不同的话,那也只是各人的喜爱、修养、关怀有所不同。我们那班导演最大的共通处,是大家曾在电视台工作过几年,可以说电视台是我们的少林寺,要打出木人巷才能正式“下山”投身电影圈。刚巧那时候邵氏等大片厂正处于低潮,这样就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趁势而起。

我认为“新浪潮”的定义是一群年轻人参与制作电影,并且由于他们的参与而为电影界带来一番新的气象,与前一辈的作品有所不同,这就是新浪潮。在这样的定义下,新浪潮电影并不只局限于我们那一辈,而是不断在出现的,所以我认为这浪潮并未结束,而且永远也不会结束。

余允抗:香港电影要走国际化

新浪潮代表作:《山狗》、《凶榜》、《师爸》

进入大学时,我报读了UCLA电影系。进去后认识一些朋友,遇到南加州大学的刘成汉、刘国昌、方育平,那时候便感觉到念电影系不再孤独。毕业后遇到了胡金铨,参与他创作《华工血泪史》的剧本。

在新浪潮导演群中,我觉得自己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个,因为这么多次拍电影,我都有很强的自主性,没有人干涉我。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缺乏一个强势的人帮我分析问题,时常陷于死胡同中,在牛角尖里钻。觉得自己在电影界再无可为的时候,便离开电影圈。现在我看电影圈,觉得自己已很难回去,因为自己已失去热情,而大家也失去了热情。香港电影的出路,是要走国际化,拍可以让全世界观众看得明白的电影。

刘成汉:推动香港电影发展

新浪潮代表作:《欲火焚琴》

新浪潮电影的其中一个特点,是绝大部分的导演都是在本土成长的,他们的少年时代都是在香港度过,不像老一辈的导演如李翰祥、胡金铨、张彻等是来自内地。由于新浪潮导演是属于本土成长的一代,所以他们的关怀是本土的、城市的。这不能说是革新,但却绝对是一种转变。

上世纪70年代中、末期,香港的电影工业正处于低潮,李小龙死后,香港影坛已再没有人能吸引观众入场看电影。新浪潮的出现令电影工业迈向专业化,因此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应付了一次危机。至于在艺术成就上,香港的新浪潮并不能与欧美的相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新浪潮导演从未走出商业类型片的框框,他们是对商业电影作出改良,而非革命。

许鞍华:没有一股团结的力量

新浪潮代表作:《疯劫》、《投奔怒海》

如果我们当时能有一个共识,或者大家一起合作,将这件事变成一种在经济上与艺术上可行的东西,即团结性的东西的话,我相信会好很多。因为搞电影并不只是拍东西,搞电影是一个文化形态,需要将这件事系统化及企业化,将经济结构与制作结构的系统弄清楚。我们没有将它变成一套制作的方式,亦没有团结的力量,最多是大家不会互相斗争,但肯定就没有合作。我觉得这是比较可惜的。

❺ 香港新浪潮电影的内容简介

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电影界涌现一批新锐导演,有许鞍华、徐克、严浩、谭家明、方育平等。他们当时的年龄平均不过三十岁,都先在电视台实战磨炼两三年后,继而不约而同地投身电影工业。短短数年间,这批新导演及其作品,以锐不可当的气势,在电影圈掀起一股巨浪,为正处于低潮的香港电影业注射了强心剂,开拓了前所未见的新局面。当时的媒体称之为“新浪潮”。
“新浪潮”的出现,不仅完成了香港电影本土化的过程。更在整体上提升了香港电影的品质,在香港以至整个华人地区的电影发展史上均为关键的一页。

❻ 香港电影新浪潮~~

按《黄金甲》这么个抢档期法,影响已经很明显了

❼ 求一篇原创分析香港电影新浪潮的 可以主要写杜琪峰得一些电影 比如枪火 放逐。还有徐克。

哥们5分一般没人帮你写 给你点题材自己抄点 再加点自己的观点 凑辐辏付吧
香港新浪潮电影的源起是一班在电视台出身的年轻导演各自开始拍摄风格新颖的电影。1979年是很重要的一年,涌现出章国明的《点指兵兵》、徐克的《蝶变》、许鞍华的《疯劫》和翁维铨的《行规》。而在1978年,严浩拍摄了《茄喱啡》。1980年,谭家明拍摄了《名剑》。
到如今一直坚持拍片并且占据主流电影位置的可能只剩下徐克和许鞍华了。那些曾经心怀电影梦的年轻导演的离开或淡出,多少勾勒出香港电影这些年从蓬勃走向低谷的一个走势。二十多年后,听听他们如何看待香港新浪潮,或许能使我们更多了解香港电影商业类型表象之下的丰富内涵。
徐克:新浪潮这个帽子太大 新浪潮代表作:《蝶变》、《第一类型危险》 我们当时在电视台分了几批,许鞍华、严浩、谭家明属于另一组,我们很少会碰上面。那时有一群人是新浪潮的,我们每个月都要一起吃顿饭,谈谈彼此的经历。
“新浪潮”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帽子太大了,我们戴不上,因为我们都知道新浪潮是法国的电影运动。香港的新浪潮具体的定义是怎么样的我们也没有一个理论,只是当时有一群从电视台出来的导演,共同的朝一个方向走,这群人就叫做新浪潮了吧。新浪潮的导演来源也很多,有本地的,有国外的,拍各种片子的也都有。当时有记者问我们怎么定义,我们也不知道,后来就是指这一段时间出来的导演,在电视台里面做过后来从事电影导演的一批人。
严浩:人逃不出命运的安排 新浪潮代表作:《茄喱啡》、《夜车》、《公子娇》 当时我苦于无机会当导演,在替许鞍华等人执导的《奇趣录》写剧本,一天许鞍华忽然叫我替她拍摄一个单元,原来是拍摄生产十字牌牛奶的修道院,因为那里是女子禁地。我当然答应了,所以可以说是许鞍华升我为无线的导演的。
对我来说,我头三出电影都是习作,因为当时还未很了解商业因素,艺术的修养亦未到家。直至我刚完成《太阳有耳》的剧本时,我才惊觉之前几出电影都是讲我对命运的看法,反映了我的思想状况。由最初三部《茄喱啡》、《夜车》和《公子娇》的“人是逃不出命运的安排”到《天国逆子》讲人是要对自己的命运负责任的,及至《太阳有耳》更进一步提出人是可以掌握命运的,我发现原来我已经解放了自己。
方育平:电视台是我们的少林寺 新浪潮代表作:《半边人》、《父子情》 若说新浪潮电影的导演与当时大片厂的导演有任何不同的话,那也只是各人的喜爱、修养、关怀有所不同。我们那班导演最大的共通处,是大家曾在电视台工作过几年,可以说电视台是我们的少林寺,要打出木人巷才能正式“下山”投身电影圈。刚巧那时候邵氏等大片厂正处于低潮,这样就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趁势而起。
我认为“新浪潮”的定义是一群年轻人参与制作电影,并且由于他们的参与而为电影界带来一番新的气象,与前一辈的作品有所不同,这就是新浪潮。在这样的定义下,新浪潮电影并不只局限于我们那一辈,而是不断在出现的,所以我认为这浪潮并未结束,而且永远也不会结束。
余允抗:香港电影要走国际化 新浪潮代表作:《山狗》、《凶榜》、《师爸》 进入大学时,我报读了UCLA电影系。进去后认识一些朋友,遇到南加州大学的刘成汉、刘国昌、方育平,那时候便感觉到念电影系不再孤独。毕业后遇到了胡金铨,参与他创作《华工血泪史》的剧本。
在新浪潮导演群中,我觉得自己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个,因为这么多次拍电影,我都有很强的自主性,没有人干涉我。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缺乏一个强势的人帮我分析问题,时常陷于死胡同中,在牛角尖里钻。觉得自己在电影界再无可为的时候,便离开电影圈。现在我看电影圈,觉得自己已很难回去,因为自己已失去热情,而大家也失去了热情。香港电影的出路,是要走国际化,拍可以让全世界观众看得明白的电影。
刘成汉:推动香港电影发展 新浪潮代表作:《欲火焚琴》 新浪潮电影的其中一个特点,是绝大部分的导演都是在本土成长的,他们的少年时代都是在香港度过,不像老一辈的导演如李翰祥、胡金铨、张彻等是来自内地。由于新浪潮导演是属于本土成长的一代,所以他们的关怀是本土的、城市的。这不能说是革新,但却绝对是一种转变。
上世纪70年代中、末期,香港的电影工业正处于低潮,李小龙死后,香港影坛已再没有人能吸引观众入场看电影。新浪潮的出现令电影工业迈向专业化,因此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应付了一次危机。至于在艺术成就上,香港的新浪潮并不能与欧美的相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新浪潮导演从未走出商业类型片的框框,他们是对商业电影作出改良,而非革命。
许鞍华:没有一股团结的力量 新浪潮代表作:《疯劫》、《投奔怒海》
如果我们当时能有一个共识,或者大家一起合作,将这件事变成一种在经济上与艺术上可行的东西,即团结性的东西的话,我相信会好很多。因为搞电影并不只是拍东西,搞电影是一个文化形态,需要将这件事系统化及企业化,将经济结构与制作结构的系统弄清楚。我们没有将它变成一套制作的方式,亦没有团结的力量,最多是大家不会互相斗争,但肯定就没有合作。我觉得这是比较可惜的。
(以上文字整理自香港临时市政局主办的第二十三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编印的《香港电影新浪潮———二十年后的回顾》一书,特此感谢。)
(张文伯/采写)
■回眸
“早熟迟发”的一群电影人 香港“新浪潮”这个名称到现在没有很明确的出处,但明确的一点它同“法国新浪潮”一样最早是由报界提出的,由香港的严肃电影学术刊物借用“新浪潮”这个名称。而有意思的是这些电影人并不承认和认同“新浪潮”这个称呼,他们都有自己的合作群体和拍片思路,相互之间的影响并不大。
这些影人中许鞍华的电影悲剧美学的力度最深,她在传统题材上探讨新的东西,在外国电影的经验上发掘属于本土的东西,尤其从《投奔怒海》中能够很强烈感受到;而徐克的《蝶变》是把旧式武侠片类型推到未来世界,但又不是西方科幻电影的方式,他把武侠片放在了一个“不存在的时空”里,后来他一直对于这种尝试有延续;方育平继承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那种“写实主义”,在剧情外放入历史反省,《父子情》、《半边人》、《美国心》都有他把艺术与人生放在一起思考的梦想,这在以前的粤语片中是没有的;严浩是他们几个人中最有中原情结的,从1978年的《茄哩啡》到1984年《似水流年》再到1990年的《滚滚红尘》,他似乎摸索了很久才有一些结结实实的作品出来。
有意思的是这些导演虽然从70年代后期就开始拍片,但影响力反而在80年代中期才体现出来,“早熟迟发”这个词比较合适很早就成熟、但很久才发挥出影响力的他们。后来深受他们影响的关锦鹏、王家卫等人也出来拍片,他们脱胎于“新浪潮”,这就是第二波了。[口述:罗卡(香港资深电影文化研究学者)] (张悦/采写)

电影笔记 不一样的香港新浪潮
从整个电影史来看,几乎每个国家的电影革命,都是因其电影的“新浪潮”而得到飞跃,例如由特吕佛、戈达尔等掀起的法国电影新浪潮,或者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都是电影发展的革命转折。相比之下,由1979年开始的香港电影新浪潮运动,显然无法与上面所述的“电影革命”相提并论,充其量只是港产商业电影的一次改良运动而已,但它仍然值得被记录于中国电影的史册,原因在于它多少扭转了一些香港电影的创作方向,并为香港电影之后几年进入全盛期做了准备。
现在看来,香港的新浪潮无疑是香港电影最具激情的一页,但由于它的短暂,以及特殊的时代背景,因此起到的历史作用更多的是一次有规模的人员洗牌和技术改良活动。当时香港的新浪潮并不像其他国家的电影运动那样有组织和前兆,而是毫不自觉地发动起来的。香港电影当时的衰落,是因为香港电影长期以来被邵氏、国泰等大公司垄断,电影技术的革新非常缓慢,类型单一,文化和艺术成就不被重视等等所困。这股新浪潮的出现,使大量热爱电影的青年投入其中,他们的共通点是大胆地引入西方电影的技巧和影视理念,并敏锐地关注现实,在香港本土类型题材的基础上注入了当代都市意念。
新浪潮是一次整体创作者登上电影舞台各展所能的运动,除了徐克、许鞍华,还包括关注现实的方育平(《父子情》),探索武侠电影的谭家明(《名剑》),气氛营造一流、涉足大胆题材的麦当雄(《靓妹仔》),构思奇异剑走偏锋的黄志强(《打擂台》),关注灰色地带边缘人的章国明(《点指兵兵》)等等,当时的一些编剧、副导演如关锦鹏、王家卫、陈嘉上、张坚庭等在后来逐渐蜕变为重要的电影作者,正是他们的百花齐放,令香港主流电影的类型片得以发展。
回望新浪潮的鼎盛,也自然让人反思香港电影的现状,港产电影的衰败如今已是有目共睹,好电影的缺乏其实也就是好作者匮乏的直接反映,特别是刚过去的2004年,除了杜琪峰不厌其烦地以作品与同道共勉,和偶尔惨不忍睹的商业妥协,以及周星驰《功夫》独孤求败似的寂寞,港产电影连热门的话题都无处寻觅。看来,香港电影该是迎接下一个浪潮的时刻了

❽ 香港电影的新浪潮

香港电影新浪潮新浪潮(1979-1983),源起于一批在电视台出身的年轻导演和监制,在1979年前后拍摄了一批具强烈影射现实意味,技巧前卫,素质精良的作品,震撼了当年的香港影坛。这批人主要包括许鞍华、严浩、徐克、方育平和余允抗,这批年轻导演以及他们的作品掀起的香港
电影的创作浪潮被称为香港电影的新浪潮。短短几年间,十几位锐气十足的导演拍摄了他们第一部或者随后的作品。新浪潮的导演很多,本土的,海外回来的,拍的片子类型各异,可能就是因为这种带有强烈个性的群体化现象成就了当时的香港电影新浪潮。而新浪潮代表人物,大都不是在香港本土出生长大,而且有这比较复杂的海外经历,这种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相对于其他人有着更为敏锐的眼光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大凡新的东西,往往是很难被传统接受的。这批年轻导演的作品虽然都有较高的艺术爆发力,但是在票房收入上,除许鞍华外,都相形见绌。和当时横行的邵氏等大制片公司的作品相比,只能是望洋兴叹!在香港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商业运作制度下,没有强有力资金的支持,这批年青导演很快被市场所裹卷,少数能够坚持下来的极具艺术才华的导演也被迫改变风格去迎合市场的需要。作为香港电影新浪潮领军人物之一的徐克,也迅速改变戏路,而最终成就了他在香港电影业的主流商业导演地位,同时发展了九十年代的徐克电影。

阅读全文

与香港新浪潮电影中社会写实片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拍电影怎么接吻 浏览:858
世界恐怖电影有哪些 浏览:684
如何分析电影的内涵 浏览:421
如何用枯叶拍出电影 浏览:572
汉中拍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572
电影预告片如何保存 浏览:611
好看的香港枪战卧底电影 浏览:64
超好看电影推荐2020 浏览:500
镜中人电影在线免费看 浏览:912
有什么好看的电影推荐爱情 浏览:38
去电影院没带口罩怎么办 浏览:650
韩国好看禁播的爱情电影 浏览:675
2014年好看的韩国电影 浏览:106
窈窕淑女下电影免费版 浏览:853
大胸比较多的美国电影有哪些 浏览:704
评价电影好看的对话英语 浏览:151
谈谈电影是什么 浏览:680
好看的校园欧美青春电影 浏览:689
超级好看的美食英国电影有哪些 浏览:617
电影院玩偶包多少钱 浏览: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