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无其他类似《侯孝贤画像》、《寻找小津》这样向导演致敬的片
艾活传/艾德·伍德/爱在好莱坞的日子
英文名:Ed Wood
导演:蒂姆·伯顿
主演:帕特里夏·阿奎特 约翰尼·德普 比尔·默里 文森特·诺费奥 杰弗里·琼斯
类型:剧情 喜剧
伍德是位酷爱男扮女装且醉心电影制作的传奇人物,一心只想拍部成功的作品,但从未受过训练的他,只能拍出些次级影片,直到结识了过气的吸血鬼演员贝拉鲁格西。自此,他相信这将为他带来好的契机,进而结识知名人士。不料,染有毒瘾的鲁格西却是一切围危机之肇端。
艾德·伍德是好莱坞默片时代末期的神秘恐怖片导演,他的作品几乎是一场场噩梦,粗俗无聊的剧情令所有人生厌。同时,他的生活和工作的疯狂态度也使他声名狼籍。这样一位导演本来不应该得到传记工作者的关注,但伯顿就是从中感受到一个毫无才华但奋力工作的执着者的痛苦和欢乐。在好莱坞这样的梦幻之都,拍摄这样一部噩梦人生,实在是一种讽刺。伯顿对于这位个性突出的前辈的态度可以说是“有爱亦有恨”,一方面“揭发”他的丑恶事迹,一方面也对他执着于电影的精神表示出深深的敬意。在影片结尾,伯顿在一段黑白纪录片中表达了自己对这个忠于梦想的失败者的深深敬意。
个人色彩很浓,因为喜欢DEPP,所以推荐.
⑵ 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经典作品有哪些
很高兴还能有人喜欢小津先生的片子,在我看来,他是最后一位纯粹的东方导演(黑泽明再有名也是受西方影响过深的东方人,他已经无法再代表东方文化了),他的电影主题、他的电影语言,都是东方文化的真正代表。我按照自己的喜好列几个我认为是小津先生经典和代表性的片子,请楼主参考。
An Autumn Afternoon 秋刀鱼之味 【1962】
Floating Weeds 浮草 【1959】
Early Spring 早春 【1956】
Tokyo Story 东京物语 【1953】
Flavor of Green Tea Over Rice 茶泡饭之味 【1952】
Early Summer 麦秋 【1951】
Late Spring 晚春 【1949】
小津安二郎
Yasujiro Ozu
出生日期 1903-12-12
出生地 Tokyo, Japan
人 物 简 介
1903年12月12日,小津出生于东京市深川区龟住町七番地,父亲经营海产批发,他还有四位兄弟姐妹。1913年,小津兄弟跟随母亲搬到名古屋附近的伊势松坂屋居住,父亲则在外经商。从十岁直到二十岁,小津都很少与父亲见面。在母亲的宠爱下,他成了一个任性调皮的孩子。
小津从小不喜制度化生活,对学校教育尤其反叛。他不守纪律,还染上了饮酒的癖好。因为迷恋美国电影,他常常欺骗母亲,借口与朋友登山,实际上跑到附近的城镇去看电影。十七岁时,小津写了一封"轻佻"的信给低年级同学,被校方逐出宿舍。中学毕业后,他谋得一个偏远山村的教师职位,在那里呆了整整一年,也喝了整整一年的酒。据说朋友来看他,小津总是拉着他们痛饮。当他最后离开山村时,小津父亲不得不寄钱让他还酒债,那时他才二十岁。
过了不久,经过亲友引荐,小津进入松竹电影公司担任摄影助理,成天扛着摄影机东奔西走。他似乎也乐在其中,并未想到立刻成就一番事业。小津成为导演的过程也很有趣。一天中午,他在电影厂餐厅点了一份咖哩炒饭,但久等不至。这时一位导演走进餐厅,也点了同样一道炒饭,而侍者很快就送了过去。小津向侍者投诉,侍者的答复很直接,因为那人是导演,当然要快过你。很少动怒的小津咽不下这口气,给了侍者一记耳光。事情闹到电影公司老板松户四郎那里。听过小津的陈述,松户竟要求他写一个剧本,言外之意是准备培养他成为电影导演。就这样,小津因祸得福,拍出了处女作《忏悔之刀》,这也是他唯一的古装片。
小津虽然自小顽皮,天性却很内向与羞怯。他终身未婚,一直陪伴母亲生活。与此形成有趣对比的是,在小津的电影中,却有一幕幕男婚女嫁的场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子女最后都要离开父母,家庭的裂变就像细胞的重新组合。小津后期的很多电影,最后一幕都是孤单的父亲或母亲独居一室,平静地接受生命的现实,因为年轻人总要追求幸福,家中老人的孤寂仿佛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每一代人都是这样过来的,正像《秋日和》中孀居的母亲坦然应对女儿的出嫁:"寂寞也没办法啊!只要她能得到幸福,不忍耐怎行?"
成年的子女因为婚嫁而离开父母,留下家中的老人孤独面对今后的人生,这是小津电影一个永远的主题,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主题。在他早期的默片中,这一主题已见端倪。1933年荣获日本《电影旬报》第一名的《消逝的幻想》,一名男孩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与年轻女友发生一段无疾而终的恋情后,打算抛下男孩前往一个遥远的城市工作,但电影结尾,父亲终于半路折返,回到了儿子身边。比较小津后期电影中子女离开父母的场景,这部默片的剧情正好相反,而且结局也算皆大欢喜。但纵观小津的创作生涯,《消逝的幻想》可谓一个重要的前奏,因为它预示着后来的《从前有位父亲》、《晚春》、《秋日和》以及《秋刀鱼之味》等片的基本格局。
小津的推崇者常常赞叹他简约的影像风格,譬如摄影机位距离地面仅三英尺,与坐在榻榻米上的演员持平,非常适合拍摄日式居室的生活场景。小津后期的电影,摄影机完全静止不动,镜头的处理更是朴拙到极致,摈弃了淡入淡出等剪辑语言,画面全部采用直接切换,犹如老僧入定,禅意盎然。
但是,风格上的简约并非意味着小津电影没有生气。影片的构图虽然单一,实际上充满了内在活力,人物在画面上频繁出入,动感十足。据说,有位西方建筑师参与一项日本城市的住宅设计项目,很想了解日本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的住宅风格变化,而日本朋友给她的建议则是,去看小津的电影《东京物语》。
其实,小津电影中的日本今天已难觅踪影。德国导演文德斯是小津的崇拜者。 1985年,文德斯专程去日本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寻找小津》(Tokyo-Ga)。结果他发现,《东京物语》中的那个东京早已成为喧嚣不堪、近乎无序的现代都市。文德斯据此断言,小津即使再世,恐怕也无法拍出以前的影像。不过,姑且毋论这一变迁的意义,小津至少为观众保留了传统的日本文化之美,他对人性的细腻刻划也没有因为时代更替而失去光彩。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小津的电影依然能够感动我们。
小津于1963年12月12日因病去世,那天他正好六十岁生日。他的墓碑上,只有一个汉字——“无”。
⑶ 侯孝贤为纪念小津安二郎所拍摄的电影 叫什么(4个字)
咖啡时光
⑷ 如何评价小津安二郎的电影
半个世纪以来,在世界各地的影迷心中,小津及其同时代的沟口健二、黑泽明三位导演的作品,几乎代表着日本电影的最高艺术成就。如果说,黑泽明主要以武士及历史题材的电影著称,沟口健二侧重于表现含辛茹苦的小人物,尤其社会下层妇女的不幸遭遇,那么,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则专注于反映普通人家的日常生活,致力刻划微观细腻的情感世界。
⑸ 寻找小津的影片摘要
日本电影导演小津安二朗是国际影坛上备受尊崇的大师,欧美和亚洲的不少后时导演自认受到他的作品启发和影响,德国的维姆.文德斯就是其中之一。本片是维姆.文德斯对小津致敬之作,他在八十年代中期亲自跑到日本去追寻小津的足迹,以日记手法纪录他对东京这个城市的感觉。
1982年温达斯在罗马一次放映会上,选择了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Yasujiro Ozu, 1903-63)的《东京物语》(Tokyo Monogatari, 1953),作为对自己电影工作有特别影响力的作品来播放,并触发拍摄这个属于自己版本的“东京物语”的念头。温氏声明并非本著朝圣的心态“寻找小津”,纵然他相信小津的留世作品最有资格被摆放在电影艺术的殿堂。他之所以推崇小津,是因小津“在掌握了经由美国推展及至全球的电影的语言后,竟能反过来从中调制出一种完全个人的景观;在拍摄某样事物时,能让事物保存原有的身份”。温氏总结对小津的赏析,在片初把电影的本质界定为“提供一个这个世纪人类的真实和可行的图像,从而让人能够认清自我”。顺带一提的是,温达斯的好友、奥藉剧作家汉德克(Peter Handke)在写作上渗用了小津的镜头叙事手法,同是温氏消化小津的另一途径。 寻找小津的片名Tokyo-Ga其意指东京画,为温德斯尝试将他对于小津电影与东京印象所联系而拍摄的纪录片。此片对照了小津镜头下的东京,以及三十年后的东京,在拍寻找小津时,温德斯笔触显得平淡,几乎仿效了小津当年的拍法。温德斯不但采访了为小津工作了二十五年的摄影师,同时也拍柏青哥店,沉浸当中痴迷的人们,小钢珠像是可怕的虫卵般蠕动着;工人维修不绣钢的挡洞扇;他拍公园中的游人;学唱西洋流行乐曲的摩登少男少女、追踪那些餐厅外食物样品的制蜡工厂,工人如何像制作真的三明治般制作着假的三明治。
⑹ 20世纪中期日本著名的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电影有哪些个人特点
小津安二郎。
小津1903年出生于东京,肄业于早稻田大学。自从他二十岁时进入松竹公司担任摄影助理起,他所营造的就是一个完整的黑白默片电影时代。一切悲喜情怀都在静默的黑白光影里缓缓呈现。到他转入拍第一部有声片《待到重逢时》为止,他已经拍摄了二十五部默片。
在他早期的默片中,基本上体现了一种克制而平易的喜剧风格。他把美国同时期的家庭题材的影片改编成日本电影,比如《忏悔之刃》《日本产吵架朋友》《户田家的兄妹》《风范长存的父亲》等影片,这些影片都是关于父子关系,兄弟情谊等男人集团式的感情故事。在小津的电影中,家庭亲情作为一种近似宗教式的伦理而再三讨论。
人物介绍:
小津电影中没有女人的视角,女性角色仅仅作为临嫁或离去的女儿而成为父亲视野里的感叹一种。研究者把这种女性视角缺失的现象解释为小津一辈子未婚,与母亲一起生活而造成的视野缺失。小津的前期电影达到了日本默片时期的最高成就。
后期电影仍然以其一贯的风格坚持了日本电影的传统风貌。对于传统家庭结构的挽留,以及对于寂寥失意的生命晚年的感叹成为小津作品的恋恋风尘。
⑺ 寻找小津安二郎一部电影
《早安》Ohayo
英文译名:Good Morning 日本 1959年
导演:小津安二郎Yasu jiro Ozu
主演:MasuoFujikiYoshikiKuga
片长:97分钟
在日本民族电影的发展史中,小津安二郎似乎占有比黑泽明和沟口健二更为重要的地位,也只有他才能拍出真正的具有日本民族风格的电影作品。这部《早安》虽然并不是小津安二郎最为著名的一部电影,但和他的其他作品一样都深深打上了他个人风格的烙印。
平民百姓的家庭生活是小津安二郎电影中永远的主题。《早安》讲的是一个日本社区几个家庭生活的故事,没有起伏跌宕的剧情,也没有激烈的感情冲突,一切都是由许多精心安排的富有含义和舒缓的情节表现出来。电视机是串起这个故事的惟一线索:以林敬太郎一家的两个儿子吵着要买电视机开始,结局是两个孩子的愿望得到实现。其实我在这里赘述情节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看这部电影时应该真正关注的是小津安二郎如何用他的电影手法来表现日本社会中的家庭矛盾。
日本受中国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还是比较深的,这点在片中那个常常拿着佛珠念经的催生婆的母亲就可以看出。日本人在书法和茶道上也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而这些都是由我国先后传入日本才在那儿发扬光大的。究其原因,是因为它恰好符合了日本人的心理和审美要求。无论你是想要写好一篇书法还是沏上一壶好茶,没有一个安静、平和的心境是无法完成的,而在观看小津的影片时同样具有这种安静、平和的体验。在小津的这部电影里一切都很平静,人们都十分彬彬有礼,见面都要问声好,然后再谈谈今天的天气,日子平淡如水。
小津在他的电影中的画面构图上也显现出独特的民族特性。纵观这部《早安》,摄影机的机位好像永远在人的腰部以下,而且基本上没有运动镜头,摄影机永远是以一个微微的仰角来观察人物。关于其中原因,日本电影评论家佐藤忠男这样解释:“日本人惯于前倾着上身坐在草垫上,因此,以仰角拍摄这种姿势,就可以使它显得稳定、威严……随随便便地坐在草垫上这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恰恰是最普通、最乏味的一刹那。”而且他电影中的镜头大多处于静止状态(这和侯孝贤的静止长镜头不同,他的静止镜头有着连贯性和富有节奏感的切换),这时摄影机的机位就和一个盘腿坐在地上静静聆听剧中人物对话的倾听者完全吻合。
看完这部影片之后让我想到了田壮壮最近说过关于他的新片《小城之春》的一句话:“浮躁的人别看这部电影。”是的,小津的电影是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
⑻ 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认为他拍不出来的电影只有两部 分别是( )导演的( )和( )导演的
小津安二郎曾说:“我拍不出来的电影大概有两部,一部是沟口健二的《祇园恋曲》,另一部是成濑的《浮云》。”
来自《中文电影网络》
⑼ 小津安二郎和黑泽明导演的电影发展脉络和主题都非常清晰吗
非常清晰。
⑽ 如何看待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作品
自从他二十岁时进入松竹公司担任摄影助理起,他所营造的就是一个完整的黑白默片电影时代。一切悲喜情怀都在静默的黑白光影里缓缓呈现。到他转入拍第一部有声片《待到重逢时》为止,他已经拍摄了二十五部默片。在他早期的默片中,基本上体现了一种克制而平易的喜剧风格。在小津的电影中,家庭亲情作为一种近似宗教式的伦理而再三讨论。小津电影中没有女人的视角,女性角色仅仅作为临嫁或离去的女儿而成为父亲视野里的感叹一种。研究者把这种女性视角缺失的现象解释为小津一辈子未婚,与母亲一起生活而造成的视野缺失。小津的前期电影达到了日本默片时期的最高成就,后期电影仍然以其一贯的风格坚持了日本电影的传统风貌。对于传统家庭结构的挽留,以及对于寂寥失意的生命晚年的感叹成为小津作品的恋恋风尘。
小津的作品所反映的都是现代日本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世态人情。熟悉日本风俗和人情的人自然会对这些影片感到饶有趣,玩味无穷;但在那些对日本习俗全然生疏的异国人看来,开始也许会觉得新奇,但终究不能领会其细腻微妙的含义而感到索然味。他表现的现代日本风俗,不是杂乱无章的随意描写,而是通过电影的技巧把他统一在一种出色的形式之中加以表现。即使是外国人对这种形式本身所具有的紧张感、层次感和幽默感也会很容易领会。他热爱生命,对镜头下的人物既是怜爱也灌注无限深情。他的电影继承了被美国电影所淡忘的一些东西,并把它作为一种日本式的美而予以完善发展。
小津同时是一个极其矛盾的导演,小津在1963年日本导演宴会的时候,因为醉酒,他自己有一番对电影的看法。小津说,电影对他来说,“不过是披着草包,站在桥下拉客的妓女。”这番话对当时在场的导演触动很大(包括筱田正浩等导演),其实小津是带着一种极度的自尊和一种非常克制的悲观情绪在做电影。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电影的题材和风格中可以感受到。而且,小津实际上一个太重趣味的导演,在佐藤忠男的描述中,小津的家中是没有任何生活的苦恼和阴影的,小津结交的都是出入高级饭馆的绅士,他非常重视格调的优雅。日本当时的电影评论也认为小津电影“只注重形式美”。这与小津电影里所弥漫的悲伤的宿命感和人生失意感也是具有着参差不调的意义的。应当说,小津并不是个国际化的导演,在他一生的将近五十三部电影中,只有《东京物语》在国际上赢得注视,获得了伦敦电影节国际电影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