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么是电影艺术风格
整体,包括:故事性、叙事方法(结构)、拍摄手法、摄影、艺术风格、演员、服装、音乐、场景、台词……等等,因为电影是门综合艺术。
『贰』 电影的艺术风格都有哪些一一列举说明,谢谢
( 1 )先看光,每个镜头中光是怎么用的,下一个镜头的光有什么变化,有没有投影的变化,有没有黑夜白天的变化,有没有阴天、下雨;
( 2 )空间有没有大小的变化,大房间、小房间,有没有室内室外的变化;
( 3 )听声音,是同期还是后期,每个镜头中有没有表现出的声音空间来,它是什么样的,下个镜头的声音空间感有什么变化;
( 4 )背景是什么,与前景的关系如何,它是怎样变的(这是透视关系);
( 5 )有没有运动,是画面内的被摄体在运动,还是摄影机在运动,是水平运动(左右横移)多还是纵深运动多。
( 6 )有没有用变焦,它是准确地表现了两个人物关系,还是造成了错误的关系,变焦用得多不多,摇镜头有没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义;
( 7 )注意运动的动与静的关系,是前景有运动,背景没有,或是背景有运动,前景没有,或是前后景都有,或前后景都没有;
( 8 )剪辑点在哪里,起幅的画面是怎么样的,落幅的画面是怎样的,如果是一个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体造型好不好,看的时候有什么不同,是用切换多,还是用叠化多。
( 9 )在一个镜头中人物的调度是怎样的,有没有第四面墙的舞台处理(即所有镜头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摄影机,就像幼儿园里的排排坐,吃果果。)演员的单独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墙?
( 10 )音乐用在哪里;有没有主题歌,有作用吗?音乐与人物动作(或称表演)关系,音乐与摄影机运动的关系,音乐与色彩变化的关系,音乐与对话的情绪及节奏的关系,音乐与自然音响(即噪声)的关系等等。
( 11 )如果是故事片,情节的转折点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是用旁白,还是无声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话,你能用无声把这一段落表现出来吗?
( 12 )画面上的人物关系变化,有变化,还是没有变化,比如 在整个镜头里始终站在B 右边,就没有走到B的左边去过,等等;
( 13 )对话写得是否生活化,还是舞台腔,顺口吗?
( 14 )每个镜头中人物都穿什么颜色的服装,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也就是说,有没有色彩的调度,即作为流动色彩来使用;
( 15 )道具在时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确吗?
( 16 )时间上是否用闪回,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合理吗?
( 17 )用长镜头吗?最长的镜头有多长,你感觉是长,还是没有实际那么长,这个长镜头内的人物关系是怎样的。全在画面内,或者是一个在画内,一个在画外(正 / 反拍不算内)。
( 18 )人声,是按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这样的搭配吗?
( 19 )特写是否作为情节中的视觉重音来使用的?
( 20 )全片的声画结合如何,有没有非常精彩的地方?
另外,影视评论写作可分为几种类型,具体如下:
印象式影视评论的写作:是写作者对影视作品的主观感受和个人印象的描述,是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影评。主要依赖于个人的直觉能力和感觉能力。特点是随意性的评论、敏锐的观察、恰当的联想和丰富的想像力。
印象式评论的写作思路:
电影的主演是谁?所饰演的角色是什么?表演怎么样?
主创是谁?编剧、导演、摄影、剪辑、制作公司是谁?他们还有没有其他读者熟悉的作品?
我喜欢这部作品吗?为什么?
作品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些部分?为什么?
我在写作中,是否抓住了作品的主要的东西?有无遗漏?我对影片的描述是否清楚、明晰?
我对影片中的演员、导演及呈现的主题有无偏见?如有,为什么?说出偏见的理由,要有理有据。
我的评论能站得住脚吗?影片中哪些方面可以支持我的观点?还有没有其他可以能证明我观点的材料?
我最想告诉读者的是什么?我在影评中有没有清晰地表达出来 ?
形式分析取向的影视评论写作:评论焦点是影视作品的形式结构等本体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影片的结构和风格,或是影视的叙事形式在影片中特定的组织形式。从决定影片的组织结构是叙事性还是非叙事性形式系统出发来了解影片是如何合成一个整体的。分析影视作品的形式和风格,辨识影片中使用的技巧。找出整部影片中的技巧模式。发现整部影片是如何系统化和模式化地使用这些技巧。在整部影片或单一的片段中,技巧的使用或重复或变化,或深入发展或平行对应,都是应该重点注意的部分。找出这些重要技巧的功能,也就是找出风格在影片不休形式中所扮演的角色。挖掘功能的直接的方法是去注意影片的效果特定技巧在影片的表达中起着强调、误导澄清、强化等作用。
“作者论”取向的影视评论写作:“作者”论的基本信念是电影艺术是个人而非公众表达的工具,但并不排斥影视创作是一个集体努力的结果,只是指出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者论”影评的价值体系的基础:个人风格是否呈现在整体的影视作品中。关注的是主题意识、影视技巧的运用和影音风格比较一致的影视创作者。
写作方法:
从一组影片的比较中,指出它们风格和产题目的一贯性,进而认定影片背后的主要的作者。
详细分析一部影视作品,以彰显它与作者的主题和风格观念之间的关系。
摄影机的运动、构图、灯光、剪辑及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母题对分析作者的风格和主题意识都非常有用。
入手角度:
该作者的生活(社会阶级、政治、教育、专业训练等)是否对影片的主题产生某种影响?
该作者是否持续使用相同的主题,或持续拍摄同一类型的影片 ?该作者是否对某种电影表现技法(如长镜头、特写、大远景等)有偏好?
该作者在影片中呈现的个人标志是什么?
该作者是否在每一部影片中都固定与一些影片的主创人员合作?他们之间的合作有什么特别之处?谁的作者标记更显著?
类型研究取向的影视评论写作:在20世纪60末到70年代初第一次在电影研究的领域演变成影视评论的一个重点。入手角度:
是否可能找到某些有关情节、人物、主题、场景和对白的重复牲来对影片进行分类?
电影的类型中是否包含了某种社会价值观?
不同的类型片的发展如何?它们在类型影片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无变化?是消退还是繁荣?变化的根本原因体现在什么方面?
影片是否属于新的类型?如是,为什么?不是又为什么?新的类型的特点或特色体现在什么方面?
电影类型的形成与历史有什么关联?
背景取向的影视评论写作:
1、史学取向的影视评论写作
最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主要是运用电影发展的历史及电影反映的社会历史影像。都是把影片放到电影、电视发展的社会、历史的脉络中去审视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社会意识形态取向的影视评论写作:主要是从社会的政治意识、伦理道德、美学取向、男女角色的社会地位与性别认同、对待不同民族或种族的态度及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影视作品中隐藏的相关观念。
入手角度:
影片想要告诉观众一个什么样的主题信息?在这些信息中,哪些是明指的,哪些是暗指的?明指与暗指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影片所表露的精神和价值是什么?它们代表着哪个阶级或阶层?
影片是否挑战了观众的信仰,或是暗合?
影片是否制造了某种文化或价值的认同,它使用的是什么手法?在这中间是否存在着国家/民族主义或文化侵略?不同的性别/种族是如何在影片中被呈现的?他们在影片中所呈现的形象是被真实再现还是被歪曲和曲解?
影片所使用的基本的思维模式是什么?它是如何运作的?
影片中的世界是呈现世界真实的复杂性,还是不断暗示着某种价值观?这一种价值观背后的理论支撑是什么?
『叁』 影视剧的调色风格有哪些
我印象中最深的影视剧的调色风格是于正的电视剧,也许攻略里面的阿宝色,这部电视剧,主要的角色风格是偏阴沉,但是看起来又会非常的和谐,人物穿衣主要是主要比较深的颜色,与整个宫廷的背景非常的相合。
『肆』 电影有哪些风格或类型
南方公园 你丫闭嘴 绿帽子 的土速递
『伍』 电影风格有哪些
有好看和不好看的。
『陆』 电影的风格有哪些电影风格大全
不知道你问的是从观众角度还是专业制作角度,专业制作角度以下几种
电影风格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纪实风格、溶合风格、共现风格、绘画风格、电视风格。
拓展资料
电影是人类知道其确切产生时间和成长历程的艺术,是20世纪以来发展迅速、影响巨大的媒体,是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创意产业。从19世纪末开始,法国、美国及其他地区的电影发明家们相继发明了能摹拟人的眼睛和耳朵的光声记录和还原的技术和机器,这种电影技术从一诞生,就被企业家发展成为电影生意,被政治家发展成为意识形态,被艺术家发展成为电影艺术,被研究者发展成为电影理论。一部电影发展史同时也是电影人探索电影规律的历史。
『柒』 电影有哪些类型
记录片、战争片、历史片、传记片、体育片、
科幻片、魔幻片、奇幻片、文艺片、音乐片、歌舞片、动漫片、
西部片、武侠片、古装片、动作片、爱情片、剧情片、喜剧片、家庭片、伦理片、
恐怖片、惊悚片、冒险片、犯罪片、悬疑片
(7)电影制作风格有哪些扩展阅读:
作为一种影片制作方式, 三四十年代在好莱坞曾占踞统治地位,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业电影也都是以类型观念作为影片制作的基础观念的。所谓类型是指由于不同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或形式。
好莱坞全盛时期所特有的一种电影创作方法,实际上就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即按照不同的类型的既定要求而创作出来的影片。包括喜剧片、西部片、犯罪片、恐怖片、歌舞片和生活情感片等。
类型电影三个基本要素:公式化的情节(如西部片的铁骑劫美、英雄解围)、定型化的人物(如能歌善舞的贫苦人家的女孩)、图解式的造型(如预示凶险的宫堡或塔楼)。类型电影的特征是文化价值上的“二元性”、重复性和可预见性。
类型 电影作为一种影片制作方式具有如下特点:影片创作者必须严格遵守制片人为他指定的影片类型的基本规定,即:1.公式化的情节。2.定型化的人物。3.图解式的视觉影像。类型电影的制作根据观众的心理特点,在一定时期内以某一类型作为制作重点,即采取所谓"热潮更替"方式。
在人们厌烦了西部片之后,便换上恐怖片,然后再继之以其他类型影片,如此周转不息,反复轮换。在诸多的影片类型中,最有典型性的是四个类型,即喜剧片、西部片、犯罪片、幻想片。类型电影作为一种拍片方法,实质上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
它的规定性和对影片创作者的强制力,只有在以制片人专权为特点的大制片厂制度下才有可能发生作用。因此,随着大制片厂制度在五十年代以后的逐渐解体,类型电影也趋于衰落,各种类型之间的严格界线趋于模糊,愈来愈成为一般意义上的样式划分了.
『捌』 电影的风格特点都有哪些
1、实验电影
实验电影一般是指拍摄风格和制作方式与那些主流的商业和纪录片相异甚至对立的影片,或者以一种新的视听语法出现,或者新的类型。
这种电影早期主要是用16毫米胶片拍摄,大部分没有传统的叙事情节,主要表现风格是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1960年代中期地下电影运动蔓延到西欧之后,人们便绝少使用“实验电影”一词,而代之以“地下电影”。
2、超现实主义电影
现代电影的一种运动,1920年兴起法国,主要是将意象做特异、不合逻辑的安排,以表现潜意识的种种状态。
3、室内剧电影
室内剧电影是二十年代出现在德国的一种与表现主义电影相对立的电影。 "室内剧"原来是德国戏剧导演马克斯·莱因哈特创造的一个术语,专指一种供小型剧场演出的,恪守时间、地点、动作三一律的舞台剧。
4、街道电影
街道电影(st reet film)是室内剧电影影响下出现的一些以街道为主要动作背景的德国电影。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在《从里加里到希特勒》一书中创造这个词。
5、黑色电影
黑色电影不是指一种类型,而是指主要归属在侦探片或犯罪片中的一种特殊电影风格,往往关注于道德的腐化。东亚黑色电影的开端是1979年著名影星赵雅芝主演的经典电影《疯劫》。一般认为严格意义上的黑色电影应该是好莱坞出品的黑白电影,年代在1940年-1958年之间。也有人将少量欧洲电影或彩色片称为黑色电影。60年代以后具有黑色电影风格的影片,被称为新黑色电影。
『玖』 影视后期制作包装风格有哪些
【导读】回顾电视包装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电视视频包装的风格是由复杂到简单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事情越简单,人们就越容易接受。去除复杂的非主题元素,突出简单的主题,已成为共识。那么,影视后期制作包装风格有哪些呢?
在电视视频包装风格中,突出频道标识和主题。简洁的画面构图,简洁的logo,使频道主题定位更加清晰。图中显示了一些渠道包装的图片。
KISS是电视包装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为了保持它的简单和愚蠢,但实际上,设计应该简化和更直接,这样当观众观看一个频道,他们有一个明确的记忆的频道的信息。同时,简约的设计也会使包装作品更具视觉识别性。
在未来,电视视频的包装风格会变得越来越简单。这样观众就可以清晰地把握一个频道甚至一个节目的特点,记住他们的特点。同时,电视包装作品也将呈现出现代感和时尚感。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使电视包装既要走在时尚前沿,又要有独特的文化归属感,也就是说要符合频道的定位和特点。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给大家整理发送的关于“影视后期制作包装风格有哪些?”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要说近几年影视后期行业发展前景如何,相信各位小伙伴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总的来说,影视后期制作是个不错的行业,欢迎大家加入。
『拾』 张①某的电影有什么风格
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在具有第五代导演的电影特色的同时,还具备极强的个人电影特色。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总能感受到他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张艺谋导演是真正的将生活融入到电影艺术当中去,从生活中,深入发掘具有现实意义的主体思想,表达他对人文主义的理解,抒发自己的情怀,探究社会历史变化的历史渊源和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作品往往都展现出很强的思辨性和创新性。并且,张艺谋导演还通过电影深入的探索社会个体的心理活动,力求表现最真实的民族心理结构,使得自己的作品具有极强的社会意义,引人深思。
首先,张艺谋导演对于色彩的敏感程度,是其他同代导演所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对红色,更是情有独钟。看过张艺谋导演作品的人大多都能发现,张艺谋导演在影视作品中对于红色的运用是十分出彩的,比如最早的《红高粱》中的“高粱酒”、“最后的血红画面”,再到《菊豆》中的“红染布”,又到后来的《秋菊打官司》中的“红辣椒”,都十分鲜明的在影片中起到了点题的作用,可以说是在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中,没有平白无故出现的颜色,每出现的一种颜色都是为电影主题或者叙事服务的。色彩是一种极其富有美感的神奇艺术,张艺谋将它运用到了极致,在他的影片中,张艺谋导演可以运用各种颜色的交替变化来进行叙事,比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颂莲身上衣服颜色变化,《我的父亲母亲》中现实与回忆的黑白与彩色的对比,都是张艺谋在用色彩讲故事,并且是讲的非常细腻的那种,让受众看了之后,不自觉的就被带入到故事当中去,突然之间就被打动,因为张艺谋导演将色彩在电影中的叙事与造型作用,运用到了极致。
其次,张艺谋导演的作品风格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精神。张艺谋导演在电影中,不管主人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的,他总是通过一种近乎主管的态度去深入探寻剧中人物的心理结构,关心剧中人物的生存环境和命运变化,具有深厚的人文主义情怀。如《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张艺谋导演对表面风光实则不然的皇后形象的塑造,就具备极为深刻的人文关怀,虽然身份尊贵,但仍然逃不出命运的折磨,只能“高贵而卑微”的活着。这也是张艺谋导演作品里的一大亮点,不论剧中人物的身份多么高贵和低贱,张艺谋导演总是能站在客观的角度上,深入的去探究个人命运与社会命运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人物与环境的冲突中,去研究和表现深刻的人文主义情怀,因此,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作品风格,具有极强的人文关怀价值。
再者,张艺谋导演的作品具有非常深刻的思辨性和创新性。首先是思辨性,张艺谋导演在电影中表现出的思辨性,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谁对谁错的方面,他更多的是对于社会和民族心理结构,以及社会人际关系的思辨,通过电影的艺术语言和造型,深入剖析社会经济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历史愿意,探索社会历史变化的内在动力,从生活的最底层,把握人们的心理结构,进而了解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结构。其次是创新性,张艺谋导演的每一部作品都在创新,他不会拘泥于自己以前的成就,不断的通过自己的作品,去向大家展示自己心里的电影是什么样子的,特别是2018年张艺谋的《影》,这部作品一举打破张艺谋只会用红色的谣传,张艺谋导演第一次在自己的作品中尝试以黑白为主的中国水墨风格。虽然以黑白为主,却将画面表现的像中国的山水画一样舒适,这是他在色彩上的大的突破。类似于这样的探索还有好多,总之,张艺谋导演对中国电影的发展进行了十分多的有益探索,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经验借鉴于指导,这才是一个电影人应该去努力具备的一个精神,“探索者”的精神。
最后,张艺谋导演是中国导演的代表,他在吸收借鉴前人的优秀经验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时代经验,以及对社会的观察,深入到社会实践的历史当中去,展现错综复杂的历史图景。可能是因为张艺谋导演经历过“文革”亲身经历了和平社会的“黑暗时代”,所以在他自己的作品中,蕴含着对社会历史的深厚思考,同时还对中国基本的人情社会特征的研究,以及对于人物的心理结构探索,都是十分具有现代意义的,并且这些特点都是其他导演很难具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