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关于影视鉴赏中的一些电影艺术手法
建议你选择俄罗斯方舟,比较偏门一些,但特点极鲜明,主要就是长镜头,整部电影完全一镜到底,是史上最长的长镜头。
你可以从这几个方面,首先提一些长镜头的先例,《夺魂索》,贝拉塔尔的大部分作品。
第二,引入长镜头的美学理论,它的优缺点解析这部电影,这个可以参考巴赞的《电影是什么》,找不到上网查也有
第三,这部电影具有开创性的地方,其一是它的长镜头对于它所阐述的主题有很好的帮助,关于其主题,有时间自己看,没时间维基网络一下都行,其二是它的技术,它并非由胶片拍摄,而是以数码的方式录制到了电脑里。长镜头,非胶片,叙事性弱,可以说其对于艺术电影的未来指出了一条路。
❷ 影视艺术欣赏是指哪些
影视艺术欣赏就是人们在观看影视作品时所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影视作品以画面为单位,展现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场景,塑造鲜明的银幕(屏)人物形象,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引起他们的爱或憎、悲或喜、同情或反感,由此,观众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教育与感染;同时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对影视作品作出一定的评价,并获得一定的美感享受。我们把这种在观看影视片过程中,观众对一部影视片的感想与体验、欣赏与鉴别的精神活动、审美过程称为影视欣赏。
❸ 电影文学鉴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中外电影艺术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以及在这演变过程中对电影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关键人物,着重阐述电影艺术的一些基础理论,并结合我国当代电影的实际现状对其作出评价,同时用影视艺术的角度进行分析,密切关注当代影视发展的走向。
这是教学大纲上的,作为参考!
❹ 影视鉴赏的鉴赏角度有哪些
我也是重大的,游老师的班。嘻嘻。都是自己写的,只要认真看一步电影,其实是有很多东西可以写的。老师在课上说的鉴赏角度有四个:
1. 从影视艺术的发展史进行鉴赏;
2. 从影视文学的角度进行鉴赏;
3. 从影片的制作的角度进行鉴赏;
4. 从地域板块的角度进行鉴赏。
❺ 影视艺术鉴赏
一:第一副画: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二:1。一个孩子看见树上有一只鸟(一个勤劳的男子在田间劳作)2。孩子要打下这只鸟(国民党要抓壮丁)3。于是孩子拿出弹弓(官兵气势汹汹冲向天地)4。鸟应声而落(男子被抓走)5。鸟的伴侣在枝头徘徊哀鸣(男人的妻儿悲痛欲绝)
❻ 电影艺术的文学层面欣赏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般称它为继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塑之后的第七艺术,是唯一知道其诞生日期的艺术。但是在它最初出现的时候,它只是被看作低级游乐场里的玩意儿。否认电影是艺术的人们认为它是机械发明的产物,而机械是不能创造精神产物的。也有人拒绝承认它,根据是歌德说过“艺术决不应该和现实一样,和现实毫无二致是不可能体现出艺术的”。事实说明,任何艺术都使用适合于它的工具。正是有了摄影机、录音机以及洗印技术的发明,才有今天的电影,但是这些都不过是为电影艺术服务的工具,而且它们的每一进步都给电影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可能。摄影与录音设备维妙维肖地复制自然的本领确是越来越大,但是电影艺术追求的并不是自然的复制,而是依靠它的独特的叙事手段、表现手段,可以比实际生活更集中、更强烈、更富于典型性地反映生活。事实说明:电影不仅是艺术,而且在电视发明以前,一直是群众性最广的艺术。
❼ 如何分析一部电影的艺术价值 应该从哪几个方面 例如《哈利波特》电影
对一部比较完整的故事片类型的影视作品,常见的具体的评析策略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评片名 片名,是影视片的具体名称。片名不但是个称谓的符号,还包含着如下涵意:
1)文化含义,片名包含着制作者对观众的诱导和暗示,因为它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容。
2)统领意义。片名起的新巧,固然有着给观众联想的余地,起到审美作用,但最实际的,还应看片名是否承当了统领、指向影视片本体的职能。换一个角度,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视片内容相关或者一致。有的好片名不仅仅切合影视片内容,而且对帮助观众理解影视片的主题也有提示性的作用,则更有评论的必要。 (2)评导演
1)导演构思。为了把剧本转化成影视片,导演要从整体上构想未来影视片的内容与形式的各个方面。这里既有对影视片的基调、样式、风格、人物等方面的确定和追求,又有对各门类艺术家的具体要求。这是导演艺术创造力的体现。
2)导演手段。导演为塑造银幕形象,要在影视片中利用多种具体的表现手段,通过故事和人物感染给观众。导演手段包括:画面的运动和镜头的运动;镜头之间的组接;音乐、语言的运用;场景交换;气氛烘托等。 评论影视手段运用,要亿时亿影视片的具体情况,看其使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创造性。
3)导演风格。优秀导演在优秀影视片中实现了自己的追求,有异于其他导演的追求、创造的特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一般地,将特色称为特色,将突出的特色(或转为稳定出现、反复实践的特色)称为风格。 风格,是主要特色的集中表现。评论导演风格不仅是对导演创造力的一种衡量,而且是对评论者鉴赏力的一种衡量。不能把风格的帽子随便乱戴,也不能对明显的风格视而不见。 4)导演创造。从影视片来看导演对剧本的转化、实现成为影视片的过程中有哪些创造,可以看出他为社会生活、为影视艺术、为广大观众创造了什么,导演创作体现在影视片在中,因而,对影视片的评论,总相关着影视片的创作领导核心导演。因而,评影视片,就评论了导演,虽然有时不必单独地评论。
(3)评主题 主题是艺术作品所描绘的整个形象体系中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又称主题思想,主题是作品内容核心,是作品的灵魂与统帅,既贯穿全部作品,又在其中起到作用。 主题,从作品中体现出来,又包含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评价,渗透着作者的美学理想和社会理想、世界观。 在影视作品中,主题孕藏在整个画面、声音所构成的整体银幕荧幕形象中,在作品的内容展现与形式中显露出来。和这点相关,主题还可以在影视片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主人公的形象上,在主人公的命运中,体现着生活、社会、人生的意义。对主要人物的塑造可以反映出作品的基本思想倾向。主题还可以体现在情节上。情节的发展,即事件的进程、结局,也包括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与评价。情节的发展与人物命运、人物塑造密切相关,受着制约,又是主题的体现。 主题既然体现在作品的各个方面,分析主题就不能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整个思想体系。从头到尾,从各方面来认识作品的总体倾向。
第二、分析具体的艺术形象。主题是从作品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来。主题的提示,须在具体艺术形象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主题不是夹杂、安排在作品中的几句评论,只有挖掘形象的深层意蕴,找出作家的思想感情,才能概括得准确。
第三、重视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合理性。为提示作品的主题,必须认识、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第四、研究情节。情节安排,不单纯是生活的直接展现。
(4)评演员
1)演员对角色的表演 演员对角色的表演是在导演对影片的总体要求下进行的,有一定的限定性;同时又是在自己对角色的理解的基础上来完成,有一定的自由性。在角色的规定性限制中创造有血有肉、有特征的角色,使演员表演的特定环境。 演员的表演,需要有高度的理解力(包括对生活、社会与人生,对剧情、对艺术的理解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根据理解来展开丰富的现象,在想象中完成对角色的创造)、准确的表现力(将对角色的想象准确的加以表现)、多向的模仿力(多种方向、不同条件中、不同人物的可能性的模仿与表演)等等。 演员的表演,要根据角色的规定,多方运用声音、神态、动作等手段,将角色展现给观众。 演员的表演,既需要演员有强烈的感情,以充沛的激情注入到角色的创造与表演之中,有要求以生动的形象(角色)来感染观众,以使观众深深地进入特定情境来感受、评价生活与艺术。
2)演员对角色的创造 对演员技巧的评价原则,主要的有自然、可信、感人、个性等。 自然。是指演员所表现的角色,既符合生活中的自然现实,是经过加工的自然生活世界的组成部分,而不是明显看出人为加工的生硬的痕迹。还包括表演过程中的人物活动一样,有其内心的心理根据,有其外在的活动流程。 可信。是指由于角色符合生活规范的统一,而使观众认可。符合生活规范不见得可信,只有生活规范与艺术规范统一,人们才能在观赏艺术时,既是评判生活,有是在进行审美活动。 感人。指角色能给观众以审美的震撼力。只有演员在角色中庆祝了激情,赋予了创造,使得人物形象动人心魄,才能取得感人的艺术效果。 个性。个性是创造的标记。当演员在角色中牢牢打上创造之后所产生的印记,个性便获得了。能否获得个性,能否达到创造,是演员是否成熟的主要分界。
网上找的,希望对你有用
❽ 影视欣赏是指什么
影视欣赏,是艺术欣赏的一个分支。因此,一方面影视欣赏必须遵循艺术欣赏的普遍规律,带有各种艺术欣赏共性。另一方面,由于影视艺术欣赏的对象、环境、过程、方式与其他艺术欣赏的不同,也就形成了影视欣赏所独具的一些特征和规律。
❾ 求一篇电影艺术鉴赏
《夜宴》内外
“墙内开花墙外香”可谓是近年来国产所谓大片的普遍特点。自从李安的《卧虎藏龙》刺激起国内各大导演的表现欲后,诞生了《英雄》,诞生了《十面埋伏》,诞生了《无极》。几部片子都是在国内骂声一片,而在国际上却屡获大奖。凭借着舆论的力量以及演员阵容,他们倒也在票房上进帐丰厚。其实就其优劣进行比较非常困难,应该说几部片子各有特点,我认为,论情感力量,以《卧虎藏龙》为上,论视觉效果,以《英雄》为上,论电影语言,以《无极》为上(《十面埋伏》姑且不计,倒不是说他非常不好,只是实在和《英雄》太大同小异)。
诚然,这些影片远非世纪经典,但却开创了一个中国电影的新纪元。我想我们都应该承认,国内电影现在正在飞速的进步,不管这样的进步是不是沿着大家希望看到的方向,至少,在国际影坛上,中国已经有了较高的地位。这从《无极》的全球首映,从章子怡的星光璀璨都可见一斑。
然而在奥斯卡情节的调戏下,国产导演们一边不断尝试着示好,一边又不停重复着自己。这样一来不但奥斯卡失去了耐心,国内的观众和媒体也越发不买帐。试想如果《无极》是出现在五年前,那它所带来的轰动效应应该不会逊色于《英雄》。
可是正是这种契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越来越多的导演。去年,周星星来凑了个热闹,今年,冯小刚也下水了。
《夜宴》启行。
经历了去年《无极》与《功夫》的喧嚣之后,今年似乎格外安静。《夜宴》选择了相对低调的宣传方式,没有大肆张扬。这是一个聪明的选择,在观众已经对此类影片基本过敏了的时候,高调只会起到反作用。然而另人担心与失望的是剧组在威尼斯的冷遇。其实想来也合情合理。除了章子怡,《夜宴》中的明星大多是土产的,再加上一个几十年没出过国门的葛优,人家轻视你是有理由的。虽然章的石榴裙让国人大为骄傲了一回,但就《夜宴》来说,威尼斯之行并不是非常成功。毕竟这不是章子怡一个人的电影,她还不是那中可以一个人撑起整部电影的明星,比如张曼玉的《清洁》,只需她光芒四射就是电影的成功。
我相信,被去年的《无极》洗劫之后还有勇气走近《夜宴》的观众一定是期待着真正的娱乐导演冯小刚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惊喜。再加上演员表中偶像实力明星一应俱全,票房号召力还是足够的。
我从来不掩饰自己认为《无极》不错的看法,所以我对《夜宴》也没有恐惧。只是听了许多的评论也对其无太高期待。走进影院,初窥《夜宴》,发现自己还是有很多想法,和当时第二次看《无极》时一样。这种感觉不像看《功夫》后觉得无语,说不出《功夫》哪里好,也说不出哪里不好。
对于《夜宴》,不敢说批评,只能说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评论评论。
从剧情来说,前半部分基本是照搬了《哈姆雷特》,只是把时间空间换到了五代十国,还是一个王子复仇的故事。到了结尾处,王子复仇失败,篡位的皇帝得知自己心爱的皇后要置自己于死地后选择了自我了断。于是皇后成功登基。
在电影公映前冯小刚就说过,这其实是一个女版的哈姆雷特,应该是皇后复仇记。一个原本弱小的女子在权利的争夺中逐渐变的毒辣和复杂,最终达到了最高峰并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更加险恶的位置。
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有戏剧张力的故事,虽然前半段王子复仇已经尽人皆知,但其后的剧情还是能抓的住人。冯小刚在这里发挥了自己能把故事讲精彩的特长,让整个剧情进行的有滋有味。起码,观众不会在观影过程中打瞌睡。结尾的设置很值得玩味,虽然是一个略显俗套的桥段,但留下了更多的悬念,也让人能感受权利纷争的险恶以及人物命运的悲苦。始终不露面的刺客让观众有充足的想象空间。
大方向上,冯小刚还是基本做到了成功。故事本身是成功的,但把问题细化,就会出现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冯小刚自己也说过:“拍大制作其实很简单。”正是因为他的这句话,让《夜宴》成了一部任何一个专业导演在拥有足够多的资金和足够庞大的剧组阵容后都能捣腾出来的平庸之作。
一直以为,冯氏电影的精髓在于那些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和对现实世界的嘲弄,通过冷幽默的形式表现出来,让人能在嬉笑的同时领略生活的真谛。他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用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感动制造这些点滴的人们。
可是在《夜宴》中,冯小刚却只能把这些才能全都埋没,整部影片谈不上精彩纷呈,也没有奉献深厚的人文或情感力量。单论视觉效果还值得称赞一番,但观众对叶锦添也快审美疲劳了。这样不温不火的商业电影在观众中一定是得不到什么好评价的。于是对其满怀希望的观众败兴而归,而本就不怀好意的则更是找到了论据。
其实在导演技巧和镜头运用上,本片还是有一些亮点,比如片头字幕。烈火中一卷夜宴图,一蝎伏与其上,并以其毒尾攻击图中人物。毒液在画纸上扩散,又被烈火烧开,“夜宴”的字幕随火苗一并蹿出,以此暗示了先帝之死,皇室纷争以及鸿门夜宴。视觉效果,意境同时完美的呈现。
其后章子怡身着奢华的红色礼服缓缓步入厅堂,镜头同样柔和的跟随其后。大厅繁复却压抑的格调尽收眼底,章的红色礼服在其中甚是显眼,这也给整部片子定下了复仇,欲望,以及其中阴沉的基调。整个字幕期间无一刻的黑幕,这个长镜头让观众能立刻进入观影状态,期待着剧情的进行。谭盾的音乐本来也很出色,只是大提琴的主旋律让人不由得想起卧虎藏龙,这就削弱了音乐的表现力。不过这段字幕依然是近年来国内电影中少有的精品。
说到音乐,除了这开头的一段外,谭盾没有一味重复自己。本片中,他采用了更多样化的风格,有淳朴的中国少数民族器乐,比如越人歌,也有西洋交响乐曲风。开头羽林卫行刺王子的一场戏中,导演把杀戮处理的格外血腥,可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背景音乐却选择了一段悠扬舒缓的钢琴。在郎朗的演绎下,这段音乐用淡淡的哀伤把残酷悄悄带进了观众心底,只这一个细节,就为此景带来了浓厚的情感,让观众同情弱者,同时心潮澎湃。我认为这是片中音乐最为出彩的地方。可惜,这样精彩的导演技巧只维持了短短的几十秒中,音乐又流于俗套,接下来的剧情中,基本还是打斗的时候敲鼓,煽情的时候钢琴,无甚新意。真的希望冯小刚能把前文所叙的技巧在整部片中贯穿运用,那样的话,至少音乐会是本片极为突出的地方。
此外,在这样一部中国古装大戏中,对西洋器乐的过度使用,造成了影片感官上的不和谐。往往是在一片古朴的东方建筑中发生的事件,却硬为这些事件加上由西洋交响乐队演奏颇具现代感的轻音乐。如果单把这些旋律拿出来看都无可厚非,也许冯小刚是在寻找一种中西合璧的的风格,但这样使得整部影片的形式与内容略显分散。
至于武打,本来武打不是整部戏应该着力表现的东西,只需在必要时加上那么一两笔就足够了,而且以袁和平的能力看,完成这个任务应该游刃有余。可惜的是,影片用了大量笔墨在武打的描述上,甚至有些场景并非必要。观影过程中,我甚至怀疑导演和剪辑师在工作时是不是打了瞌睡,一些毫无必要的场景也生生加入(比如那段什么也没表现的马球……)。而在大量的武打场面,袁和平也没有奉献出超一流的指导,不管在创意还是视效上都难称一流。而且在冯导的镜头下,杀戮也极力的真实,冷酷,甚至有些过度冷酷。本身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突然爆发出了杀戮就已经足够有震撼力,但如果过度表现残杀,刀刀见血,则让观众难以接受。
还有章子怡与吴彦祖的那场剑戏调情,镜头调度非常出色,整个武打过程被拍摄的像一场舞蹈,这正契合了此场景“以武寄情”的主旨。只是要说这一段非常必要也不见得,为了表示娩后与太子武工高强?或是为了说明太子软弱?把武打一段一刀切掉应该也没什么好可惜的。
接下来谈谈片中的演员。本来按理说,《夜宴》丰富的戏剧张力应该很适合演员的发挥,特别是章子怡,娩后复杂的性格以及由弱至强的的转变提供了一个很有深度以及层次感的角色,而篡位的皇帝除了残忍的政治手段之外还有一颗赤诚的爱着皇后的心,太子日夜无眠等待复仇却又软弱犹豫的矛盾。应该说每一个主要角色从大体上看都有极深的可挖掘性,可是纵观整部片子我们可以看出,几乎所有演员都选择了“放”的表演方式,使得整部电影非常“话剧化”,演员的表演和台词乍看起来都略显夸张。其实仔细考虑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是冯导对与整部影片做出的一个非常聪明的决定。
从《英雄》开始,中国电影突然诞生了一种全新的形式,即所谓古装大片。这种片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其中的台词非常夸张,甚至往往引起影院中的笑场。这种所谓“搞笑”、“假”的台词在《无极》中被发挥到了极至。有人说写出这些台词是因为便于翻译成英语并面向国际,并对此大肆批评。其实对于一部古装史诗来说,其中很多台词是会有“大”而且“空”的问题,毕竟很多剧中的故事都离我们的生活十分遥远,台词也就难免出现脱离生活的情况,而且电影是一门源于生活又高与生活的艺术。可是许多观众甚至是影评人不会理解这些,他们一边指责这些电影的台词“假大空”,一边又看着某些劣质电视剧不亦乐乎,而那些剧集中的台词和表演令人发指。
然而如何让广大观众接受,或是忽略这些台词的问题,相信前面几位导演也是考虑颇多的。《英雄》中张导希望以视觉冲击力让观众忽略台词的空洞,而《无极》中陈导则试图要求演员以“收”的方式表演来弥补(《无极》中的演员除了谢霆锋一个不太成功的“放”之外都是“收”)。这些努力在观众看来其实都不算非常成功。于是在《夜宴》中,冯小刚又尝试了新的方式,即要求演员“放”。让“话剧化”的风格贯穿全剧,以削弱话剧式的对白在电影中的突兀。在我看来,这样的做法不但聪明而且效果显著。《夜宴》中虽然也存在比较夸张的台词,但不像其前作那样在电影进行中生硬的跳出,而是和整部电影浑然一体,和演员的表演交相辉映。
可是正因为这样的要求,也多少限制了演员的发挥。于是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看到的只是葛优的冷酷面无表情,章子怡的痛哭和高傲,还有黄晓明的愤怒,所有人物都略显脸谱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真正的好演员需要证明自己可以胜任任何风格,任何性格的角色。于是我们不得不赞叹葛优对皇帝这个人物的拿捏。他收起了那副“冯小刚御用”的脸,虽然多数时间里,他都是冷酷的,人们看不出他脸上的任何表情,可是每一刻他凝视着镜头,眼睛深处的那份孤独,恐惧,惊诧和无奈总能给我们带来足够的震撼。令人赞叹的还有他对台词的把握,虽然是话剧式的“放”,但对于语气的运用,声调的选择都恰倒好处,夸张却不过火,冷静又不失激情。让人明知道他是在演戏,却不由得为他的表演而动容。通过这个角色,我更坚定的认为葛优是目前中国最好的演技派之一。
国际巨星章子怡被导演和观众都寄予了极高的希望,冯小刚说过,他把《夜宴》最大的希望放在了章的身上。而她也利用自己的国际声誉为《夜宴》带来了广泛的关注。但是作为一个演员,她在片中的表现却没有达到一个国际巨星应该有的水准。虽然她在片中美丽高贵,虽然很多的场景中只要她一出现,就立刻是镜头当仁不让的核心,虽然一些内心复杂的情绪被她表现的丝丝入扣,但是和《茉莉花开》一样,她的表演依然暴露了没有层次感的问题。也许这些东西是需要资历的积累,而章子怡还那么年轻,我们有理由相信她能够走的更远。毕竟从《我的父亲母亲》一直到现在,她的进步,不管是名气上还是演技上,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在几乎所有演员选择“放”的时候,令一位目前国内的当家花旦周迅在表演上却选择了“收”。她的角色戏分虽然很轻,但在剧情中却是不可或缺的。周迅台词不多,更多的以眼神说话,而让她出彩的剧情也几乎没有,最后的歌舞重头戏中她又不得不戴上面具。可是即使如此,每一次她的出场还是让人眼前一亮。她把那个痴情,外表弱小内心坚强的青女楚楚动人的演绎了出来。当她误饮毒酒之后,随着越人歌翩翩起舞之时,诠释的是那样一种坚强,令人心痛的坚强。一直都不喜欢周迅唱歌,但当剧情进入到此时,我甚至感觉到这支越人歌,只有周迅那种磁磁的,沙沙的嗓音才是完美的。除下面具,青女的泪与血溶在了一起,依然是不着痕迹的表演,却尽碎人心。本来在一部话剧味很浓的影片中,这种“收”的表演很容易被人忽视,但周迅以她的灵气让人记住了青女。
在表演方面,其实导演要做的工作就是告诉演员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表现力。结局前,无栾逝在了皇后的怀里,章子怡一直泣不成声,我突然想到了《英雄》中,最后残剑趟在飞雪怀里。这个时候其实张曼玉的表演很精彩,把宣泄的情感都压在了默默流下的眼泪后面,可是我正准备称赞时,谋导还是让她放声的痛哭了出来。立即,深刻的情感力量此时消减为了庸俗的煽情,而真正能打动观众的是人物的感情,不是导演的感情,所以,这一幕变得不再有韵味。
现在坐在《夜宴》现场,我祈祷着冯小刚千万不要让章子怡在这里放肆的哭喊起来,不要让好不容易酝酿起来的情感力量一瞬间随着章的宣泄而瓦解。可是冯导的做法比谋导有过之而无不及。章大声的哭喊了“无栾……!!!”然后音乐想当然的悲情了起来。顿时,似乎整部影片都归于俗套。
不过总的来说,《夜宴》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电影,虽无太多过人之处,却不至于遭至口诛笔伐。如果把他看做是导演对另一种全新的风格的尝试,那是应该鼓励。毕竟这样的商业巨制只要宣传到位,演员阵容足够庞大,是稳赚不亏的。只是,对我来说,我还是更希望冯导只把此片视为一次玩票。自己的风格无人可以替代,没有必要跟着别人的脚步走。冯小刚也许就是最好的娱乐片,“贺岁片”导演。《夜宴》能经受的住多久时间的考验。也许若干年后,观众还会记得审美疲劳这个词,还会记得阿伊土拉公主是谁,却忘记了章子怡演过哪一部冯小刚的电影。但愿接下来在商业巨制中迷失自己的不会是贾樟柯,徐静蕾,当然更不希望是冯小刚。这些大师带给我们的是感动,欢笑以及智慧。至于所谓的武侠大片,就让我们把记忆留给金庸,留给《英雄》,留给《卧虎藏龙》或者甚至是《无极》和《夜宴》吧。
记得在看完《无极》之后有人和我说,不管这一部部大片是如何让人失望,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电影在进步,中国观众在进步。的确,连续几年大片的轰炸让观众的欣赏能力不只是停留在某一部影片上,而导演们即使只是为了满足观众不断提高的胃口也会努力让自己发掘出更多更好的想法,制作更好的影片。好的电影观众高兴,促使电影大环境也越发的好了。有了好的环境,难道不会产出更多好电影吗?周而复始,奥斯卡情节估计也就不是一个情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