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孔子关于礼有什么主张
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实际上就是孔子的治国思想。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把礼作为治国之经纬的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本,形成了以礼乐教化治国安邦的总体思路。
孔子不满当时“天下无道”,动荡不安的社会,抱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救世情怀,奔游列国,汲汲以求,倡导“德化”、“礼治”。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他提出“为国以礼”(《先进》),集中表达了他对礼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孔子对周礼抱着很尊敬的心态,而在实际上又有所损益。在继承中创新,目的是为了救世。孔子是十分崇尚“周礼”的,在《论语》中多次谈到自己对西周礼乐的向往。子曰:“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泰伯》)“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这态度谈和感情毕竟是有一定的保守性的,因为周礼再好,也只是代表一个逝去了的时代,尽管那个时代曾经确实是辉煌的。
如果孔子果真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形势,一味地维护周礼,那他肯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保守派。但是,事实上,他对周礼也有许多不满之处,并在推崇周礼的前提下,对周礼进行了许多“损益”。如“周礼”重视祭祀鬼神,而孔子在回答樊迟问知时则主张:“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子路问事鬼神的问题,孔子明确地告诉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他的弟子都认为“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孔子重人事轻鬼神,革新了“周礼”的基本精神。又如“周礼”规定的宗法制、世袭制在孔子这里也被打破了,他提出了的“举贤才”(《子路》)打破了亲亲尊尊,主张“学而优则仕”(《子张》),向社会打开了取士的大门。
孔子通过对周礼的损益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思想,使之他整个思想体系的制高点,并与“礼”配合,在修己的同时治人,在人的伦理道德完善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良好秩序。
❷ 孔子对“礼”的见解有那些
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仁”的客观标准则是“礼”——“克己复礼为仁”。所谓克己复礼,就是要求人们自觉地约束自己,在既定的位置上以礼的标准正确地处理上下左右的关系,如为父要慈,为子要孝,为友要信,为臣要忠,为君要善,要爱民,等等。
孔子认为,对礼的学习和实践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起码条件。他告诫自己的儿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孔子本人在这方面则堪称身体力行的楷模。请看《乡党篇》中这些生动的描述:
1、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2、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3、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4、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5没阶,趋进,翼如也。
这是他从事政务活动时的情形。其中有的是对约定俗成的传统政习的遵守,但更多的则是通过小心翼翼的举止言谈乃至一定的面部表情体现出对君臣关系的恪守和对君王权威的维护。日常生活中,同样一丝不苟:
1、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也。
2、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3、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
4、升车,必正立,执绥。
5、席不正,不坐。
6、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7、待人接物,迎来送往,日常的家居或外出,都表现出深厚的礼的修养。
以上这些描述,以现代的价值观念来看,不少已近于滑稽。然而,在孔子那个时代,在只有少数人能够接受教育的社会,它的意义便非同寻常了。在这小心翼翼、循规蹈矩的言行背后隐含着的,是对放纵粗野轻率的抑制和对文明生活秩序的追求。
孔子的弟子们能够把他的言行举止的细枝末节如此惟妙惟肖地记录下来,说明那些在我们看来近于滑稽的举止言行,在当时人的心目中,还是一种尊崇的典范。
❸ 电影孔子中有什么传统礼仪哪些传承下来了
行为举止: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注:《论语·学而》处处合乎礼仪规范.(二)言语辞令:将诚恳地修饰言辞看成是立业的根基,有
❹ 孔子电影哪些情节体现以礼治国
电影开头就表现了 孔子的重礼思想。 作为中都宰的他去拜见鲁君, 先是在殿外叩拜。领路的侍从告知他无需如此, 他仍是认真行礼。 可见其对礼制的尊崇。 面见鲁君, 提出以周礼治国,“一年小成, 三年大成”, 基于此, 鲁君任命其为大司寇, 让他用礼制改变“君不君,臣不臣” 的现状。 孔子应允。 正是礼崩乐坏的社会动乱局面, 更让孔子感受到“以礼治国”的重要性, 孔子也在用一生践行这个思想主张, 其对礼制的推崇贯彻在他一生之中。
❺ 《孔子》中有哪些传统礼仪规范,
(一)行为举止: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注:《论语·学而》)。这是因为,只有庄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侧身而睡。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亵,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注:《论语·颜渊》),处处合乎礼仪规范。(二)言语辞令:将诚恳地修饰言辞看成是立业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并且要“言必信,行必果”(注:《论语·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于人的。其次是慎言。古人说,上天生人,于舌头上下两排牙齿紧密围裹,又在外面包一层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们说话一定要谨慎。当然古人并是要求人们少言语,而是说话要视具体情况,当说则说,当默则默。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注:《论语·卫灵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❻ 电影孔子中孔子进殿为何要行大礼
个人认为孔子是以前的知名人士,不过在有名气也要给皇帝行礼吧!!!!!!!!你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了解更多电影可以到乐民影视,朋友推荐我的不错
❼ 孔子对礼的阐述
孔子对礼谈的太多了。
帖一段我的《论语》学习心得吧。
【原文】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注释】
(1)林放:鲁国人。
(2)易:把事情治办周全。
(3)戚:哀痛。
【译文】
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你问的问题很大啊,很有意义!一般的礼仪,与期奢侈,不如节俭些;丧葬仪式,与其办的周全、尽善尽美,不如心里真诚悲痛。”
【评析】礼有一个形成及演变的过程。人与动物有一些本质上的区别,比如直立行走、语言,有人说礼也是根本区别之一。据考古发现,有的远古时代遗骸旁边有粉未,据估计这就是一种生者对逝者的感情表达,是丧礼的雏形。一个人这样表达,就有更多的人效仿,于是礼就形成了风俗习惯,风俗日久就形成了文化。但是,礼一旦成为文化,在形式方面就可能丧失了最原本的情感表达,而是为了有礼而行礼,礼的制度也越来越繁杂。
❽ 《孔子》中有哪些传统礼仪规范
(一)行为举止: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注:《论语·学而》).这是因为,只有庄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侧身而睡.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亵,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注:《论语·颜渊》),处处合乎礼仪规范.(二)言语辞令:将诚恳地修饰言辞看成是立业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并且要“言必信,行必果”(注:《论语·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于人的.其次是慎言.古人说,上天生人,于舌头上下两排牙齿紧密围裹,又在外面包一层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们说话一定要谨慎.当然古人并是要求人们少言语,而是说话要视具体情况,当说则说,当默则默.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注:《论语·卫灵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❾ 论语中的关于礼的有哪些
人无礼无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