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有哪些拍摄手法
蒙太奇
法文(montagemontage [mCn5tB:V, 5mCntidV]n.蒙太奇, 文学音乐或美术的组合体的音译),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例如卓别林把工人群众进厂门的镜头,与被驱赶的羊群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普多夫金把春天冰河融化的镜头,与工人示威游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就使原来的镜头表现出新的含义。爱森斯坦认为,将对列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其效果“不是两数之和,而是两数之积”。凭借蒙太奇的作用,电影享有时空的极大自由,甚至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蒙太奇可以产生演员动作和摄影机动作之外的第三种动作,从而影响影片的节奏。早在电影问世不久,美国导演,特别是格里菲斯,就注意到了电影蒙太奇的作用。后来的苏联导演库里肖夫、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相继探讨并总结了蒙太奇的规律与理论,他们的有关著作对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蒙太奇原指影像与影像之间的关系而言,有声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现之后,在影像与声音(人声、音响、音乐),声音与声音,彩色与彩色,光影与光影之间,蒙太奇的运用又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蒙太奇的名目众多,迄今尚无明确的文法规范和分类,但电影界一般倾向分为叙事的、抒情的和理性的(包括象征的、对比的和隐喻的)三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Andr Bazin, 1918-1958)对蒙太奇的作用提出异议,认为蒙太奇是把导演的观点强加于观众,限制了影片的多义性,主张运用景深镜头和场面调度连续拍摄的长镜头摄制影片,认为这样才能保持剧情空间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时间流程。但是蒙太奇的作用是无法否定的,电影艺术家们始终兼用蒙太奇和长镜头的方法从事电影创作。也有人认为长镜头实际上是利用摄影机动作和演员的调度,改变镜头的范围和内容,并称之为“内部蒙太奇”。
蒙太奇,是电影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的总称。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译音,原是法语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意为构成和装配。后被借用过来,引申用在电影上就是剪辑和组合,表示镜头的组接。
简要地说,蒙太奇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构思组接起来。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
由此可知,蒙太奇就是将摄影机拍摄下来的镜头,按照生活逻辑,推理顺序、作者的观点倾向及其美学原则联结起来的手段。首先,它是使用摄影机的手段,然后是使用剪刀的手段。
当然。电影的蒙太奇,主要是通过导演、摄影师和剪辑师的再创造来实现的。电影的编剧为未来的电影设计蓝图,电影的导演在这个蓝图的基础上运用蒙太奇进行再创造,最后由摄影师运用影片的造型表现力具体体现出来。
在电影的制作中,导演按照剧本或影片的主题思想,分别拍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原定的创作构思,把这些不同的镜头有机地、艺术地组织、剪辑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等联系以及快慢不同的节奏,从而有选择地组成一部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为广大观众所理解和喜爱的影片,这些构成形式与构成手段,就叫蒙太奇。
综上所述,可见电影的基本元素是镜头,而连接镜头的主要方式、手段是蒙太奇,而且可以说,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独特的表现手段。
既然一部影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那么,这电影的基本元素——镜头,究竟是什么呢?它和蒙太奇又有什么关系呢7我们知道,镜头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焦距、用不同的时间一次拍摄下来,并经过不同处理的一段胶片。实际上,从镜头的摄制开始,就已经征使用蒙太奇手法了。
就以镜头来说,从不同的角度拍摄,自然有着不同的艺术效果。如正拍、仰柏、俯拍、侧拍、逆光、滤光等,其效果显然不同。就以本同焦距拍摄的镜头来说,效果也不一样。比如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等,其效果就不一样。再者,经过不同的处理以后的镜头,也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加之,由于空格、缩格、升格等手法的运用,还带来种种不同的特定的艺术效果。再说,由于拍摄时所用的时问不同,又产生了长镜头和短镜头,镜头的长短也会造成不同的效果的。
同时,在连接镜头场面和段落时,根据不同的变化幅度、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情绪需要,可以选择使用不同的联接力法,例如谈、化、划、切、圈、掐、推、拉等。总而言之,拍摄什么样的镜头,将什么样的镜头排列在一起。用什么样的方法连接排列在一起的镜头,影片摄制者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就是蒙大奇。如果说画面和音响是电影导演与观众交流的“语汇”,那么,把画面、音响构成镜头和用镜头的组接来构成影片的规律所运用的蒙太奇手段,那就是导演的“语法”了。
对于一个电影导演来说,掌握了这些基本原理并不等于精通了“语法”,蒙太奇在每一部影片中的特定内容和美学追求中往往呈现着千姿百态的面貌。
蒙太奇对于观众来说,是从分到分。对于导演来说,蒙太奇则先是由合到分,再分切,然后又由分到合,即组合。分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因此导演应写出分镜头剧本。作为观众,应当怎样从蒙太奇的角度来鉴赏导演的艺术呢?说到底,蒙太奇是导演用来讲故事的一种方法;听的人总希望故事讲得顺扬、生动,富有感染力又能调动起观众的联想,引起观众的兴趣,这些要求完全适用于蒙太奇。观众不仅仅满足于弄清剧情校概。或一般地领悟到影片的思想意念,而是要求清晰而流畅地感知影片叙述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和细部,—部影片的蒙太奇首先应让观众看懂。
现在,一部当代的故事影片,一般要由五百至一千个左右的镜头组成。每一个镜头的景别、角度、长度,运动形式,以及画面与音响组合的方式,都包含着蒙太奇的因素。可以说,从镜头开始就已经在使用蒙太奇了。与此同时,在对镜头的角度、焦距、长短的处理中,就已经包含着摄制者的意志、情绪、褒贬、匠心了。
在镜头间的排列、组合和联接中,摄制者的主观意图就体现得更加清楚。因为每一个镜头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对形态必然和与它相连的上下镜头发生关系,而不同的关系就产生出连贯、跳跃、加强、减弱,排比、反衬等不同的艺术效果。另一方团,镜头的组接不仅起着生动叙述镜头内容的作用,而且会产生各个孤立的镜头本身未必能表达的新含义来。格里菲斯在电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用于表现的尝试,就是将一个因在荒岛上的男人的镜头和一个等待在家中的妻子的面部特写组接在一起的实验,经过如此“组接”,观众感到了“等待”和“离愁”,产生了一种新的、特殊的想象。o又加,把一组短镜头诽列在一起,用快切的方法来连接,其艺术效果,同一组的镜头排列在一起,用“淡”或“化”的方法来连接,就大不一样了。
再如,把以下A、B、C三个镜头,以不同的次序连接起来,就会出现不同的内容与意义。
A,一个人在笑; B、一把手枪直指着;C、同一的人脸上露出惊惧的样子。
这三个特写镜头,结观众什么样的印象呢?
如果用A—B—C次序连接,会使观众感到那个入是个懦夫、胆小鬼。现在,镜头不变,我们只要把上述的镜头的顺序改变一下,则会得出与此相反的结论。
C、一个人的脸上露出惊惧的样子,B、一把手枪直指着;A、同一的人在笑。
这样用C—B—A的次序连接,则这个人的脸上露出了惊惧的样子,是因为有一把手枪指着他。可是,当他考虑了一下,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于是,他笑了——在死神面前笑了。因此,他结观众的印象是一个勇敢的人。
如此这样,改变一个场面中镜头的次序,而不用改变每个镜头本身,就完全改变了一个场面的意义,得出与之截然相反的结论,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这种连贯起来的组织相排列,就是运用电影艺术独特的蒙太奇手段,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影片的结构问题。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排列和组合的结构的重要性,它是把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影片的思想的重要手段。同时。由于排列组合的不同,也就产生了正、反,深、钱,强、弱等不同的艺术效果。
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认为,A镜头加B镜头,不是A和B两个镜头的简单综合,而会成为C镜头的崭新内容和概念。他明确地指出:“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数之和,而更象二数之积——这一事实,以前是正确的,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它之所以更象二数之积而不是二数之和,就在于对排列的结果在质上(如果愿意用数学术语,那就是在”次元“上)水远有别于各个单独的组成因素。我们再回到上述的例子。妇人——这是一个画面,妇人身上的丧服——这也是一个画面;这两个画面都是可以用实物表现出来的。而由这两个画面的对列所产生的‘寡妇’,则已经不是用实物所能表现出来的东西了,而是一种新的表象,新的概念,新的形象。”
由此可见,运用蒙太奇手法可以使镜头的衔接产生新的意义,这就大大地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从而增强了电影艺术的感染力。关于这个向题,我们还可以从物理学上的一个现象得到极大的启发:众所周知,炭和金刚石这两种物质。就其分子组成来讲是的相同的。但一个出奇的松脆,一个则无比的坚硬,为什么附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证明:是因为分子排列(品格结构)不同而造成的。这就是说,同样的材料,由于排列不同,可能产生如此截然相反的结果,这实在发人深思了。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也同样指出:“上—个镜头一经连接,原来潜在于各个镜头里的异常丰富的含义使象电火花似地发射出来。”可见这种“电火花”似的含义是单个镜头所“潜在”的为人们所未察觉的,非要在“组接”之后,才能让入们产生一种新的、特殊的想象。我们所讲的蒙太奇,首先是指的这种镜头与镜头的组接关系,也包括时间和空间、音响和画面、画面和色彩等相互间的组合关系。以及由这些组接关系所产生的意义与作用等。
总之,“蒙太奇就是影片的连接法,整部片子有结构,每一章、每一大段、每一小段也要有结构,在电影上,把这种连接的方法叫做蒙太奇。实际上,也就是将一个个的镜头组成一个段,再把一个个的小段组成一大段,再把一个个的大段组织成为一部电影,这中间并没有什么神秘,也没有什么诀窍,合乎理性和感性的逻辑,合乎生活和视觉的逻辑,看上去‘顺当’、‘合理’、有节奏感、舒服,这就是高明的蒙太奇,反之,就是不高明的蒙太奇了。”再没有如此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对蒙太奇的说明与阐述了。
蒙太奇大的方面可以分为表现蒙太奇和叙事蒙太奇,其中又有心理蒙太奇,抒情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复蒙太奇等等。
蒙太奇学派出现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的苏联,以爱森斯坦、库里肖夫、普多夫金为代表,他们力求探索新的电影表现手段来表现新时代的革命电影艺术,而他们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对蒙太奇的实验与研究上,创立了电影蒙太奇的系统理论,并将理论的探索用于艺术实践,创作了《战舰波将金号》《母亲》《土地》等蒙太奇艺术的典范之作,构成了著名的蒙太奇学派。
爱森斯坦是蒙太奇理论大师,1922年,他在《左翼艺术战线》杂志上发表了《杂耍蒙太奇》,这是第一篇关于蒙太奇理论的纲领性宣言。在爱森斯坦看来,蒙太奇不仅是电影的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哲学理念。他指出:两个并列的蒙太奇镜头,不是“二数之和”,而是“二数之积”。《战舰波将金号》是爱森斯坦1925年拍摄的,是蒙太奇理论的艺术结晶,片中著名的“敖得萨阶梯”被认为是蒙太奇运用的经典范例。
总之,蒙太奇是一种电影视频技术。
❷ 电影有哪些镜头手法
电影的镜头手法有:特写镜头、远景镜头、中景镜头、俯角镜头、斜角镜头。
1、特写镜头
特写镜头是五个景别镜头中最重要的镜头,一般着重拍摄演员的表情或者面部特征,也会放大五官的局部进行拍摄,用意是想通过特写镜头来推动剧情的发展。特写镜头最适合搭配稳定器的变焦功能拍摄使用。
❸ 请列举讲电影镜头语言的专业书籍.(讲解例如,俯拍和仰拍表现的情感不一样之类的)
电影分镜头剧本
电影剧本为拍摄电影奠定了基础,但它还不能直接用来进行拍摄,导演还要根据剧本内容和自己的总体构思,写成分镜头剧本。
编写电影分镜头剧本,是将文学形象变为银幕形象的重要环节。分镜头剧本主要包括:镜号、场景、景别、特技、镜头内容、音乐、音响等。这样不仅把文学形象变为银幕形象,而且赋予影片独特的艺术风格。
另外,还有—种镜头纪录本,又叫做“完成台本”。,它与分镜头剧本很相似,但性质却不同,它主要是供给进行电影宣传、评沦和研究工作人员参考,以及放映单位查对、修剪影片时使用。
蒙太奇
“蒙太奇”,是电影工作者从法国建筑学上借用来的名词,它的原意是:将建筑上各种各样的材料,根据一个总的计划,分别加以处理,而把它们安装在一起的意思。在电影中,将摄影机拍摄下来的镜头,按照生活、姜学的原则和剧本结构,原定的创作构思,把这许多外表不相连贯的、缺乏完整概念的各个镜头,创造性地组织起来,使它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等作用,这就叫做“蒙太奇”,它能使观众得到一个明确,生动的印象和富有节奏感。
电影镜头
这里所讲的电影镜头,主要是指镜头运动的方式,拍摄的不同角度和不同内容而言。
电影镜头是多种多样的,根据电影内容和表现人物性格的需要而使用不同的镜头。电影摄影机从开拍起到停止拍摄,这—段电影胶片叫做一个镜头。从第二次开拍到再停止就算第二个镜头。一般地来说,电影镜头有下列几种:
(一)拉镜头:它的作用是为了让观众在看清楚某一重点的基础上,由点到面,认识人物和环境,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拉镜头使人产生宽广舒展的感觉。例如,故事片《苦菜花》中的第一个镜头,首先出现的是一朵盛开的苦菜花的特写镜头,然后又出现一只小手伸入画面采摘,但观众却看不到人物,也不知道是准的手,这是镜头拉开了,观众才看到是曼子在欣喜地挖出苦菜花。这种拍摄方法,就叫做拉镜头。
(二)眼镜头:顾名思义,就是镜头始终是跟随一个在行动中的表现对象进行拍摄,以便连续而详细地表现他的活动情形,或在进行中的动作和衷情。
(三)摇镜头:这是指摄影机放在固定位置,向左右环顾,摇摄全景,或者跟着拍摄对象的移动进行摇摄。它常用于介绍环境或突出人物行动的意义和目的。
(四)推镜头:是指被摄人位置不动,只移动摄影机推成近景或特写镜头。同一个镜头内容,缓慢地推近,给人以从容,舒展和细微的感受。快推则产生紧张,急促、慌乱的效果。推拍,可以引导观众更深刻地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加强气氛的烘托。
(五)主观镜头:是将电影的镜头当做剧中人物的眼睛来观察和表达客观事物的,它可以模拟感觉、渲染气氛。主观镜头比较普遍的是用来表现人物在特殊情况下的精神状态,也常用来反映人物的幻觉,想象,这在电影中是经常出现的。同时,对于刻划人物性格也有突出的作用。例如,故事片〈〈小花》的开头,有一段小花寻找哥哥的回忆镜头,它先用奔跑的镜头,引出当年的小花,又用喊哥哥的声音回到了现实,处理得自然流畅,产生较强的艺术效果。
(六)空镜头:这种镜头,以具体的视觉形象(即画面)表明一定的时间、地点、没有人物,没有语言,只丧现具有一定寓意的自然景物和气氛的场面。如山、水、海、青松、花草、白云、月亮、飞鸟等。它是使电影富有诗情画意的重要手段,从而造成宽广,深邃的意境。
(七)俯仰镜头:俯仰镜头可分为俯镜头和仰镜头。俯镜头除鸟瞰全景之外,还可以表现阴郁、压抑的感情,一般起贬意的作用。仰镜头为瞻仰景,在感情上起着褒意的作用。
(八)升降镜头:升降镜头一般用于大场面的拍摄,它能够改变镜头视角和画面空间,有助于戏剧气氛和效果的渲染。例如,故事片《天山的红花》中,当奥依古丽下了吉普车,走进群众欢迎她的场面,就是摄影师在直升飞机上高俯拍摄的。这种拍摄方法渲染了气氛,展示了广阔的空间。
(九)综合性镜头:综合性镜头,指镜头的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为了使电影更充分、更突出地表现某一情节,往往在一个电影镜头里,将推、拉、升、降、摇、移等镜头结合在一起使用。它为画面造成正、侧、仰、俯、平等各种不同的镜头角度,既能表现环境的全貌,又能表现某个特定人物的近景,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使电影更加富有表现力。所以,电影镜头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结合、交织在一起使用。这种镜头也称为长镜头。
(十)变焦距镜头:它是指摄影机的位置不变,通过安装在影机内的变焦距镜头的焦距变化,使拍摄对象在不改变与摄影机的距离的条例下,加速或匀速的拉远或推近,造成一定的节奏。
❹ 电影中的拍摄手法有哪些
1. 推镜头
推镜头是视频拍摄中常用的手法之一,摄像机镜头与画面逐渐靠近,画面外框逐渐缩小,画面内的景物逐渐放大,使观众的视线从整体看到某一布局,这种推镜头可以引导观众更深刻地感受角色的内心活动,加强情绪气氛的烘托。
2.拉镜头
拉镜头是将摄影机放在移动车上,对着人物或景物向后拉远所摄取的画面。摄影机逐渐远离被摄主体,画面就从一个局部逐渐扩展,使观众视点后移,看到局部和整体之间的联系。
3.摇镜头
摇镜头是拍摄视频中的一种拍摄手法,指的是当摄像机机位不动,借助于三角架上的活动底盘或拍摄者自身做支点,变动摄像机光学镜头轴线的拍摄方法。
4.特写
特写是指在电影中拍摄人像的面部,人体的某一局部,一件物品的某一细部的镜头。最早由美国早期电影导演格里菲斯等人创造、使用。它的出现和运用,丰富和增强了电影艺术独特的表现力,历来是电影美学。
5.移轴
移轴所拍摄的照片效果就像是缩微模型一样,非常特别。移轴镜头的作用,本来主要是用来修正以普通广角镜拍照时所产生出的透视问题,但后来却被广泛利用来创作变化景深聚焦点位置的摄影作品。
❺ 什么是仰角度拍摄仰角度拍摄的作用及特点有哪些
仰角拍摄净化环境和背景,有利于主体的突出。
仰角拍摄人物可以使人物高大凸显其形象,有赞美歌颂的意味在里面。
仰角拍摄建筑,则可以体现建筑的宏伟高耸。
优势一:仰角拍摄由于镜头低于对象,产生从下往上、由低向高的仰视效果。仰角拍摄时水平面上的景物不能得到很好的展现,只有具有纵向线条的景物可以比较清晰地表现。
在外景中,这时的画面总是带有更多范围的天空,地平线处于画面下部,或者没有地平线。在前景和背景位置上的被摄对象形象差距明显,前景突出而背景不显著或者失去背景。
优势二:仰角度拍摄可降低地平线,使地平线处于画面下端或从下端出画,并除去所有背景特征,通常会出现以天空或某种特定景物为背景的画面,可以净化背景,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
优势三:仰摄具有夸张感,能夸张被摄体的高度,利用贴近地面的仰摄,可夸张运动对象的腾空、跳跃等动作,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并产生比实际生活更强烈的感受。
总结:
1. 在构图上能有效地突出画面中的被摄体,净化环境和背景。
2. 在创作上具有某种歌颂、赞颂之感。
3.仰拍具有潜在意义和暗喻色彩,能给人们象征性的联想。
仰角拍摄就是将被摄体置于视平线以上,摄影机是处于低于视平线的位置,也就是从低处向上仰拍被摄体。这种角度会让观众产生被摄体形象高大、强壮、精力充沛的感觉。例如电影《巴顿将军》中,巴顿出场的那场戏,背景是很大的星条旗,巴顿上台发表演说。这组画面就是用仰角拍摄的,它使人物显得高大、英武,充分表现了创作者对巴顿的赞誉之情。
❻ 什么是影视仰拍
<@.@>: 影视摄影就是以客观实体为对象,运用光学、光线、色彩、运动、构图视觉造型形象画面,去表述一个连续的事件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这种连续的、运动的视觉形象画面“是一门艺术,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存在。”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影视摄影师,那么他需具备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必须对影视摄影技术熟练的掌握,包括机械、化学、光学、计算机等基础知识。二是必须具有形象思维及视觉心理知识乃至综合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拍摄中”的艺术创作。
要清楚,在任何时代里,艺术的创造力都是最重要的。艺术作品总是与艺术家的个性和世界观有密切联系,它带着创作者独一无二的个性的印记。在影视摄影艺术领域里,如何确立自己的摄影风格,脱颖而出,在于摄影师运用摄影形态元素的独特方式,以及在简洁明快的视觉形态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创作者的创意理念和思维方式。
电影和电视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既有不同处又有相同处,它们不同之处在于叙述事件的结构不同等;它们相同之处,都是用摄影创造视觉形象,所用的手段、技巧、光线、色彩、运动等等都是相同,它们在形式上可相互渗透,相互转换。了解这一点将有利于加深影视摄影的理解。
一 影视摄影造型表现方法
1 影视视觉形态构成的方法
影视造型形态的构成,就是按照人们的视觉审美规律,运用摄影技术、艺术造型的表现手段,将视觉造型形态的不同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从而创造出符合一定目的的形与色的影像组织结构关系,用于更加准确地表达某种理念或传达某种讯息,通过这种影像被观众知觉系统直接转译为现实的视觉影像,他是被感知的,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影视造型形态的构成基础就是影像,那么每个影视画面都是由若干个影像元素组成,而传递所有的情感讯息也是由影像来完成的。
在影像的摄取中,首先是为围绕着特定的主题叙述展开的,不同的主题采取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运用不同的声、光、和感光媒介来摄取实际存在的对象(演员、其它等),并通过后期制作使影像更具内涵和完美。这样,使带有情感、情节的影像画面呈现给观众并作用于观众的感知心里,得到了认同。
在摄取影像的过程中,将如何运用摄影的方法来构筑画面里不同的影像元素,首先应了解影响构成摄影画面的基本元素。
a、基本镜头的元素构成
在任何摄影造型构成的画面中都是由基本镜头组成,基本镜头包含了全部的有效影像元素,而有目的的把这种影像元素有组织的构成,用于引导观众注意力。
那么什么是基本镜头?基本镜头就是在摄影画面中描述场景的基本画面:它包括各种全景(LS),中景(MS)近景(特写)(CU) 和 (图001说明了这些景别)。
全景强调的是环境和主体与环境所处的关系,就是展现景物全貌的。
中景是一种介于全景与近景之间的画面形式。中景既有全景的某些特点,又不失近景某些细节的妙处,适合表达情节、传递感情。通常中景则不仅有主体,而且也有部分环境。
近景是把主体元素,如演员,从陪体元素(环境)中分离出来。
近景的进一步近距刻画为特写,特写是指拍摄人的头部、面部、人体的局部、物景的某一部分的镜头,这是电影中强调局部细节的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摄影手段.
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术语是彼此相关的。一个镜头在某系列镜头中可能称为全景,但在另一系列镜头中或许称之为中景。
也许描述不同景别的最简单的方法是用范围来表示。把大全景叫做最广的镜头,把大特写叫做最近镜头。所有其它镜别都分布在这两极端之间。
用来描述各种镜别的语言常基于人的身体。全景包含了全身,中景为臀部以上的躯体,近景为肩以上部分。
另一种描述景别的常用方法是根据镜头中人的数量。例如,有两个人的叫两人镜头,有三个人的叫三人镜头。影头部镜头,头一肩镜头再和全镜头,这些术语描述本身是相当好的(图002)。但是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中所赋予景别范围的内涵有所不同。
全景(LS),中景(MS)和近景(特写)(CU),是构成影视画面语言的基础,是构成整个影视“事件”画面的基本元素。
在影视拍摄中镜头是不断改变的,不断的转换画面的基本元素,这种不断的改变和转换就决定了影视摄影的基本属性,就是连续性及运动性。
b、引入主观镜头元素
在影视摄影视觉造型的形态构成中,主观镜头的表现也是重要的一环,把主观镜头类型的主观元素引入到摄影画面中,即是在符合人的视觉规律条件下,引导、迫使观众去看你想让观众看的东西。此种造型元素的引入只能在影视摄影中运用,必须是连续与“运动”的。
在镜头里摄影机或摄影机的镜头事实上成了影视中角色眼神(看的方向)的镜头叫做主观镜头(POV)。由角色叙述的情节,在电影和电视里要从“事件”中角色的视线来叙述是比较困难的。镜头本身不会告诉你这是主角看到的东西。但是在主角眼睛的特写之后可接一个与主角目光的高度、角度、方向相近的POV镜头,如物件的指向。
对于整部片子都用这种表现的话,演绎故事的灵活性将减少,是不可取的,大多数影片制作POV镜头用得极少。如果想采用POV拍摄时,可以变化一些用稍稍移动摄影机来模拟演员的头或眼睛的做法,增强该镜头的现实感。另一个常用的主观提示是用框式结构来拍摄,如:模拟望远镜或钥匙孔,好象是演员通过它们在看。
过肩镜头(0S)(见图003)也是从特定位置拍摄的镜头。
这种镜头是越过演员的肩看另外一个演员或物体,OS镜头是经常用来拍摄两人谈话的典型方法。
c、选择摄影机镜头
视觉造型形态构成的另一方面元素是考虑选择摄影或摄像镜头及设置变焦镜头的焦距。这个选择是重要的,可以决定如何按物理和心理的距离去表现某事。什么被对焦,什么不被对焦也能引导注意力。
摄影师运用光学透镜的组合及其附加装置(滤光器、镜头纱等),可使影像获得不同的艺术效果。最初的电影摄影机只配有一个光学镜头。随着光学物理的发展,摄影镜头的性能日益完善,不同型号、不同规格的镜头也日益齐备,镜头不仅起成像、曝光的作用,而且越来越积极地参加造型形像的创造和艺术气氛的渲染。标准镜头的称呼是因为它表现的影像透视接近于人的眼睛。它也许是各种镜头中用手操作最少、最真实的镜头,它对场景产生的失真最小。
长焦距镜头和短焦距镜头(广角镜头)的出现,改变了电影画面的空间关系、透视关系和节奏感,通过假定性的银幕空间造成不同的艺术效果。远摄镜头(长焦镜头)导致镜头中前景与后景之间观察距离的压缩。一般说来在吸引对它本身注意力的感觉方面,长焦或远摄镜头也许是最出色的镜头。它能把观众引入场景中,产生亲切和投入感。超远摄镜头会产生如此大的透视关系变形,以至于造成几乎是超现实梦幻般的情景。这种镜头也给人以窥视的感觉,真好象观众在对场景进行偷看。有的大量用远摄镜头拍的镜头,使观众产生接近感,让观众感受到紧张关系。
广角镜头(或短焦镜头)是以使影变形而引起对它的注意。它给出广阔的水平视野,产生一种规模和范围的感觉。这个特性可用来描写影片中角色之间的关系。在影片摄制中用超广角镜头来强调角色之间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宗旨应该是,选择适合于你要拍摄场景的镜头焦距,通过尺寸、距离和透视,强调要表现的主题。
变焦距镜头的适当运用,不仅省略了笨重的移动工具,而且造成了强烈的电影节奏。各种附加装置的使用,更能造成各种艺术气氛来烘托特定的剧情内容。而通过控制景深的方法来引导观众对画面里反映影像的注意力,是常用的手段。大景深允许观众的眼睛能清楚整个表演画面范围中每一个影像,它们都是被对焦的。在拍摄的影片中都应注意景深的范围。(图005)是大景深与小景深的例子)
小景深把主体限制在一个平面里,把所有其他平面都处于对焦之外。在拍摄影片中,小景深常常用来把主角与前景或后景中任何可见景物虚化分开。利用小对焦深度也使在拍摄中变换对焦点成为可能,这种技术被称为漂移对焦。就是在拍摄过程中拉动对焦面(即改变对焦面) 例如,一个镜头可能开始时位于前景中的明显是清晰对焦的,但当对焦面移动后,明星处于非对焦而变得模糊,而处于背景中的演员取而代之变成清晰的了。
d、摄影机角度的表现
拍摄角度也可以影响视觉形态构成,拍摄角度的不同元素对画面的影响是深远的。摄影或摄像机的位置可以置于场景的上方或下方,形成俯拍或仰拍。这些镜头的标准(或习惯)含义涉及到不同观察角度的相应优势。俯拍镜头通常减小或削弱主体(或角色);反之,仰拍镜头导致加强主体的力量或地位。在叙事体电影中通常摄影机角度是齐胸高,而不是眼睛的高度,这种做法与观众每天的观察经验是不匹配的。这种角度却与观众看电影的经验相匹配——齐胸高摄影机角度对拍摄“高于生活”的电影明星是规范的习惯角度。
侧面拍摄,从与对象视平线成直角的方向拍摄,叫侧面拍摄。侧拍分为左侧和右侧。侧拍的特点有利于勾勒对象的侧面轮廓。
斜面拍摄,介于正面、侧面之间的拍摄角度为斜面拍摄。斜拍能够在一个画面内同时表现对象的两个侧面,给人以鲜明的立体感。斜拍是影视摄影中最常见的拍摄角度。
摄影机拍摄方向与地面垂直。用顶角拍摄某些杂技节目或歌舞演出,有独到之处。它可以从通常人们根本无法达到的角度,把一些富有表现力的造型,拍成构图精巧的画面。顶摄的作用还在于它改变了被摄对象的正常状态,把人与环境的空间位置,变成线条清晰的平面图案,从而使画面具有某种情趣和美感。顶摄角度在电影电视中并不多见。
电影摄影机内胶片经过片门时,以反方向运转进行拍摄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摄取的物体运动过程,以正方向运转放映,可以获得与实际运动方向相反的效果。倒摄常用以拍摄惊险场面。在电视摄影中,也常用倒摄方法。
从被摄物的侧后方拍摄,叫侧反拍摄。这种摄法,人物几乎成为背影,面部呈现较少,可以产生奇妙的感觉。
抢拍采访摄影的方法之一:故事影视片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拍摄方法。为了抢时间,以免季节、气候发生变化或为了及时摄下演员非常难得的某些感情真挚的表演或为了利用真实的现场,都要运用抢拍方法。抢拍要求摄影人员熟练运用摄影机和充分利用造型表现方法,并有快速反应与当机立断的能力。
摄影镜头的构成也可以用相对水平偏转程度来加以处理。倾斜镜头的拍摄是不常见的,它容易使人头晕,容易产生不稳定的感觉。插一个汽车碰撞的场面或喝醉了酒的人,常常被建议用这种构图的POV镜头拍摄,因为倾斜的图面总是意味着某些东西处于歪斜和不良状态。应当根据不同的故事情节来安排不同的拍摄角度。 (图006)中照片说明不同的摄影和角度,主要是根据情节的需要来安排镜头。
二 影视摄影连续与运动
连续性是影视摄影表现的一个重要方法,就连续性本身来说,其是否在最终拍摄成果出现连续性的纰漏,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连续性其包含的元素,看是简单,实际上是复杂的,因为这存在着视觉规律的问题。单个镜头拍摄保持空间与时间连续性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多机的影视拍摄中,连续性最会成为场景中的问题,因为大多数场景由不同时间和不同角度拍摄;各种镜头所组成,在编辑时保持连续性常常是困难的。
对于一部典型的影片,连续性也总是让人困扰的事。摄制组人员,如分镜头剧本管理员,常常要检查连续性方面的错误。一些疏忽和最常见的差错包括服装或道具:前一镜头和后一镜头中领带的颜色变了,或者前一个镜头中香烟是剩下一截了而在后一个镜头里却是整支长,甚至照明光的改变,这样简单的一些事都会破坏连续性,严重影响效果。
为了保持连续性的拍摄,最普通的技术是运动轴线,或所谓的180°原则。(图007)在任何镜头中,不管是包含两个人对白的,还是一个人在人行道上走的,基本的运动轴线都是能识别的。它是由两个交谈人之间的一条想象线组成,或是由行走的角色或运动的物体所建立起来的屏幕方向。如果摄影机放在这条想象线的一例(这条线的同一侧180°内任何地方),空间的连续性将得到保持。跨轴拍摄的镜头在编辑时,角色A和角色B会突然反向,位于屏幕的相反一侧。 在180°之内,1号摄影机看到的两个演员的位置将保持同样的空间关系——A在左边,B在右边跳轴之后,从2号摄影机位置看,则空间位置相反或翻转,演员A与B都处于屏幕的相反一侧。
同样跨过行走着的角色或运动着的汽车的运动轴线拍摄,在剪辑时会造成人或汽车朝相反的屏幕方向运动。只要摄影机位于运动轴线的同一侧(即在180°之内),角色将看上去沿同一方向运动穿过屏幕。恰好在轴线上拍摄的镜头(相对于轴线是中性位置)可以用作二跨轴镜头之间或二相反屏幕方向镜头之间的过渡镜头。图007说明了运动物体的屏幕方向。
保持屏幕方向不变也延伸到由看着屏幕外的角色所建立的视线。再来设想一下两个角色交谈。我们看到正在和屏幕外的角色B交谈的角色A的近景。下一镜头我们看到角色B对角色A的反应镜头近景,此时A位于屏幕外。除非这两个镜头之间存在视线匹配,否则角色A与B将不象是在彼此进行交谈,而象是受了在屏幕外的某事所打扰,前后两镜头中角色或物体(如汽车)速度的根本改变也会破坏连续性。当人们行走时达到正常速度之前的几步(几乎总是在镜头的开头)明显比他们已经用全速行走时慢。如果你把两个人在街上行走的镜头剪辑在一起,当你从一个镜头编辑到另一个镜头时,你希望他们的相关速度(和步法)要匹配。匹配剪辑——从一个镜头到下一个镜头保持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感的剪辑——做起来是极其困难的,除非是用编辑的眼光来拍摄素材。
经受时间考验的保证是影片长度(它可以是匹配剪辑)的方法,在摄制时用叠画手法。设想一下两个要进行匹配剪辑的镜头。角色A(从大厅一角)走到门边开门,下一个镜头为角色进门,从房间的一角走进房间。为了进行动作叠化,在拍摄时应该拍下整个动作(走向门,开门,进入房间),两个镜头都应如此拍摄。用这种动作叠化方法,为编辑提供了几乎是无数个使用这两个镜头匹配的编辑点。
当然连续性除考虑摄影机机位之外,还有其他多种因素的考虑。它也取决于如何在拍摄前为摄影机作连续性的策划,为以后编辑制作时做好基础。
运动表现手段,影视摄影与绘画、雕塑等其他造型艺术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运动性。不仅动体在画面里以不同形式的运动使画面构图不断发生变化,而且电影摄影机或电视摄像机不同形式的运动也使多构图画面不断变化着,推、拉、摇、移和升降等不同的运动形式,扩展了影视画面的视野,造成了各种空间关系和透视关系,也产生了不同的节奏感而动向表现手段,有助于描绘事件发生、发展的真实过程,表现事物在时空转换中的因果关系和对比关系,展示场面的规模、环境和气氛,创造不同的节奏和情势;有利于表现人物在动态中的精神面貌,显示人物的主观视象和主观感受;也可为演员表演的连贯性提供有利的条件。
三 光线造型的方法
光线是影视摄影造型表现的重要方法之一,影视摄影和其它摄影一样都必须遵循它们本质的固有的特性,就是光与影的造型,是表现客观事物自然的影像、色彩、影调的存在,就像绘画本质一样必须用颜料来描述画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光是电磁波辐射(能量从一个物体传播到另一个物体,在传播过程无需任何媒介。这种能量传播方式被称为辐射)到人的眼睛,经视觉神经转换为光线,即能被肉眼看见的那部份光谱。这类射线的波长范围在400到700nm之间,它是用肉眼看到物体的媒介。光产生于核反应中的电子和离子运动(如太阳能),燃烧(火光),通过灯丝的电流(钨丝灯),气体放电(闪光管、闪电),激发(荧光)和化学反应(磷光)。图008
摄影师运用光线再现被摄对象的立体形态、轮廓形式、明暗层次和色彩对比,并通过对这些造型因素的处理,可以深刻刻划人物性格,创造环境气氛,渲染特定的情绪。在所有的摄影造型手段中,光线是最基本的手段,摄影师运用的光线大体有三种方式,一是自然光。即在自然光线条件下,对自然光源的角度、方位、色温、强弱等进行选择;利用自然光的拍摄,将涉及几个方面,其一:受光面,受光面也称阳光面,阳光直接照射部分它的色彩和阶调也是最鲜艳、最明亮的,它反映的是光源的色度。其二:被光面也是暗面,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它和受光面形成了强烈的明暗反差,这种明暗反差也取决于周围环境的反光强度。其三:侧面光,它是阳光照射的一个面,即有照射面和照射不到的面形成了过渡,也称明暗交界,在明暗交界的对比显得特别明显,交界线是对象上最暗的部分。其四:投影,凡是被强烈的阳光及集射光所照射的物体都会产生投影,它的方向是相反的,投影的长短取决于光线来源位置的高低。其五:反射,被光源照射的物体向周围环境反射光,反射光的强度根据物体材质不同和反射光源的强度也不同,在自然光的影视摄影中利用反射可以增加暗部的亮度层次和勾划轮廓等,在自然光的拍摄中应注意天气的变化,如,多云天气、阴天都会对拍摄的影像产生影响,早晨和晚上光线的不同的情况下的拍摄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并要考虑到色温的变化。另外在自然光拍摄中各种角度、方位的细微变化都会出现不同的效果,这有待在实践中摸索和积累经验;二是人工光辅助下的自然光。在自然光线条件下,用人工光(反光板、照明灯)来控制景物明暗的比例或修饰某些细部;三是人工光,在没有自然光源的条件下全部用人工光布光。无论何种方式,摄影师一般都应力求真实地再现剧情规定的光线形态。根据内容要求,光线也可创造虚幻、梦境等特殊气氛。有时,光线还可以作为戏剧因素在影视中出现。
利用人工光摄影,最重要的一环涉及到照明问题,每一种成影系统(不管是电子的,还是光化学的)都需要足够的光照度,叫做最低光照度。这是为了保证合适的曝光。标准的基本照明是用散射光,整个照明分辨不出来自何方。最低光照度对于大多数摄影机来说,在100英尺,烛光范围内,但这个照度对于强调主体或确定一个空间是小的。它只意味着摄影机有足够的光才能正常工作。更多的细节我们将在第三章中讨论。
四 影视摄影艺术造型方法
造型是影视摄影的重要属性。影视所表现的是可视的、具体的、实际存在的视觉影像,这种存在的可视影像就是影视造型。造型对于影视是十分重要的,就象其它艺术类别一样,如绘画、雕塑、建筑、等都属可视的艺术造型范畴。
艺术造型的源泉都是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其创造的过程也是对自然、对生活进行一种概括、浓缩、提炼、加工的过程。艺术造型就是将生活、自然中客观存在的形象与形态的基本元素,融入了设计者对生活的感受、理解、愿望与追求中,重新组合构成一个更加理想化的艺术作品。
“形”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形”是形状、色彩和质感的概念。人们有意识地创造“形”,例如:画家、雕塑、建筑设计师都按着各自的目的运用不同的手段创作作品的行为称为造型活动,而影视摄影的拍摄过程也属创作造型活动,这种造型创作是源于“第一自然”,并吸收了“第一自然”的精华,扬长避短的创造出更具理想化的“第二自然”来。将客观存在的、自然的生活原型,化为基本形态,去重新组合构成一个更典型、更明确、更富有内涵的、运动的、不受时空限制的、新的形态影像。如,斯皮尔伯格创作的《辛德勒名单》《侏罗纪公园》见图009,是把技术的探索与艺术的追求熔为一炉。
影视摄影的表现是以视觉造型体系形式呈现,这种体系建立在视觉感受和物资世界结构一致的基础上。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把视觉造型元素有效的组织起来,构成视觉曲线式,才能起到感染人的作用。
影视摄影造型的最终目的是呈现给观众观赏的,其作品能否具有吸引力,能否引导观众 不受约束的“意识倾向”,这就要求要从审美的角度去深入探讨视觉造型艺术的本质和规律,实际上也是“美”的本质和规律;那么什么是美的本质?美的本质就是某种形式的组合关系所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效果。美的规律就是“差异的合理安排”。差异是指事物与事物、形态与形态、色彩与色彩之间的差别,是存在的事物个性的具体表现,也是构成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对比关系的最直接原因。自然世界客观事物的差异,是构成世界多样性、丰富性与美的重要因素。因此平淡、单调、没有生命的律动,就没有美可言,如果过分的强调差异也会变得毫无秩序,杂乱无章,也无从谈美,所以只有在一定的秩序中的差异与丰富性才是美的。
从视觉差异和秩序两个方面来研究影视摄影造型,可创造美感的关系元素,才能更加准确的利用视觉元素去调配画面的视觉影像,并通过合理安排各种视觉差异,创造出能使人寻奇探胜的心里期待得到满足的审美兴趣不衰的艺术作品。 如查尔斯.卓别林1914年创造的头戴圆顶礼帽,足登豁口皮鞋、手持竹杖、迈着鸭步的流浪汉查里的形象 (见图010),经久不衰,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功,据统计全世界有3亿5千万人观看了卓别林的每部影片,不仅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倾慕,而且受到了文艺巨擘们的高度评价,萧伯纳就赞誉卓别林是“电影业造就的唯一天才。”
❼ 电影中的镜头有哪几种分别是怎样解释的
1、推镜头(推):
两种情况:
A、摄影机沿光轴方向向前移动;
B、采取变焦距镜头,从短焦距调至长焦距。
两种方法的区别:
①、变焦距镜头往往带有强调的成分。
②、变焦距镜头的主要特征是主观性,摄影机前行的主要特征则是客观性。
推镜头的作用:
①、把观众带入故事环境;(摄影机前行)
②、把被摄主体(人或者物)从众多的被摄对象中突出出来;
③、突出人物身体某一部分的表演的表现力,如脸、手、眼睛等。
④、强调、夸张某一被摄物体的局部。(变焦距镜头)
⑤、代表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线。(变焦距镜头)
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变焦距镜头)《法国中尉的女人、海边相遇》。
2、拉镜头(拉):
两种情况:
A、
摄影机沿光轴方向向后移动;
B、
采取变焦距镜头,从长焦距调至短焦距。
两种方法的区别:
①、变焦距镜头往往带有强调的成分。
②、
变焦距镜头的主要特征是主观性,摄影机后退的主要特征则是客观性。
拉镜头的作用:
①、表现被摄主体与它所处环境的关系;
②、结束一个段落或者为全片结尾。
3、摇镜头(摇):
在拍摄一个镜头时,摄影机的机位不动,只有机身作上下、左右的旋转等运动。
摇镜头的作用主要是:
①、介绍环境。
②、从一个被摄主体转向另一个被摄主体。
③、表现人物的运动。
④、代表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线。
⑤、表现剧中人物的内心感受。
4、移动镜头(移):
摄影机沿水平方向作各方面的移动。(“升”、“降”是垂直方向)。
两种情况:
A、人不动,摄影机动;
B、人和摄影机都动。(接近“跟”,但是,速度不一样)。
5、跟镜头(跟):
摄影机跟随被摄主体一起运动。
“跟”与“移”的区别:
①、摄影机的运动速度与被摄主体的运动速度一致;
②、被摄主体在画面构图中的位置基本不变;
③、画面构图的景别不变。
6、静止镜头
要树立大的运动观念。在这种观念下,“静止镜头”也是一种电影运动的一种。
如《鸟人》的静止镜头。
如《悲情城市》的静止景深镜头。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一部影片的实际拍摄中,推、拉、摇、移、跟和静止,往往是综合运用的。不应该把它们严格分开。
❽ 电影中镜头的运用及作用
1、弧形运动镜头
弧形运动镜头(Arc Shot),顾名思义,摄影机以按照某个圆周以弧形运动所拍摄的镜头,可以为一个场面提供多变化的视觉层次,在电影电视中属于被滥用的镜头之一,对技巧和手法的要求不高,但精通难度大。《变形金刚》导演迈克尔·贝对弧形运动镜头情有独钟。
2、特写镜头
特写镜头(Close Up),最早由导演格里菲斯等人创造,用来拍摄人像的面部,人体的某一局部,物品的某一细节。它的出现和应用丰富和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也是镜头美学最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观众最喜欢也最容易记住的镜头手法。
3、中景镜头
中景镜头(Medium Shoot),画框下边卡在膝盖左右部位或场景局部的画面称为中景画面,中景镜头所包容的景物比全景少,比特写多,环境处于次要地位,重点在于表现人物的上身动作,在影视作品中中景镜头的比重较大,因为镜头的叙事性较强。
4、远景镜头
远景镜头(Long Shoot),具有广阔的视野,常用来展示事件发生的时间、环境、规模和气氛,比如表现开阔的自然风景、群众场面、战争场面等等,重在渲染气氛,抒发情感。在远景画面中,不注重人物的细微动作,但却可以通过承上启下的组接含蓄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情绪。
5、深焦镜头
深焦镜头(Deep Focus),利用焦距将前景,中景,近景等全部景深融入到镜头到中,在电影构图中,往往寻求最大景深,把所有细节都在镜头里毕露无遗。影史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深焦镜头摄影大师当属格雷格·托兰德,他和大导演奥逊·威尔斯是深焦镜头的鼻祖。
6、仰拍镜头
仰拍镜头(Low Angle Shot),摄影机从垂直位置上低于多数被摄对象位置拍摄的镜头,往往可以使得画面中主体人物显得更加高大,当然,仰拍镜头的应用不止于此,关键在于这种低角度的拍摄和电影画面的具体情节相结合,比如拍摄小孩等等。
❾ 俯仰镜头运用较多的电影有哪些
好莱坞大片,英雄片,表现英雄多一些的,都会用到俯仰镜头。仰拍会显得人高大
漫威系列电影,你可以一个一个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