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孔子电影中一些情节的真假
1 假的 片中关于战争的情节都是演绎的
2 假的 根据他的思想想象出他的实践
3 是孔子学生日后整理编定的语录里有的 无从考证
4 真不知道 查不出
② 孔子电影中有哪些细节不符合古代礼乐习惯
当时的政治情况是,各诸侯国不听周天子的号令;诸侯国中,大夫(诸侯的臣子)又不听诸侯的号令;而在大夫家中,又往往是大夫们的家臣把持权力.这整个是一个尊卑倒置、上下易位的秩序混乱的时代.处在这样的时代,孔子坚决站在君主一方,维护君主的地位,反对臣子们冒犯君主,制造动乱.他在作大司寇期间,曾拆毁了把持鲁国政权的季氏家族超过礼制规定所修建的坚固城池.他在晚年,齐国的臣子陈氏果然篡夺了政权,并杀死了齐国的君主,于是孔子沐浴更衣,隆重地向鲁国国君和把持朝政的季氏请求出兵讨伐陈姓的齐国.卫国发生内乱,父子争做君主,孔子的弟子有许多在卫国做官,问孔子应该如何办?孔子回答,应该首先确定名分,名分确定了,才好使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社会地位,从而自觉地按照礼制的要求去做.
当时的社会动乱,集中表现在诸侯和大夫、大夫和他的家臣们都纷纷违背礼制,诸侯要用天子的规格,大夫要用诸侯的规格,而大夫的家臣则往往把持大夫家的权力,制造动乱.历史上把这种情况称为“礼崩乐坏”.礼乐的崩坏又首先表现于祭祀礼仪的破坏.比如说,依照礼制,只有天子才可以祭祀上帝,但鲁国仅仅是个诸侯,却用天子的礼乐祭祀上帝.虽然,这是经过周天子特别批准的,但是后来的儒者们认为,这也是不应该的.鲁国如此,其他诸侯有条件时就加以仿效.首先是秦国,刚刚被封为诸侯,就把自己的祖宗神奉为上帝进行祭祀,后来又祭祀其他被奉为上帝的古代君主.秦国如此,别国也不甘落后,齐国、楚国、魏国等等,都祭祀起自己的上帝来.诸侯如此,大夫们也不示弱.依照礼制,诸侯才可以祭祀自己国境之内的名山大川,但是鲁国的大夫季氏却去祭祀鲁国境内的泰山.孔子批评说,泰山神是懂得礼制的,决不会接受季氏的祭品.依照礼制,天子在祭祀自己祖先时,诸侯们都来助祭,所以祭祀的歌词有“公侯们来助祭啊,天子庄严而肃穆”.但是季氏仅仅是个大夫,他们在祭祖时也唱着“公侯们来助祭啊,天子庄严而肃穆”.孔子愤慨地说,他们家有什么资格唱这样的歌!
③ 孔子电影问题
“复圣”颜回,位列众贤之首,可见其地位和影响。当颜回坠入冰湖不顾安危救师傅著作之时,孔子在湖面大喊颜回上来,最后孔子抱着颜回冰冷身躯,想用体温救颜回,不愿相信颜回已然离世……这一幕见证了颜回对于文化的保护,以及二人的师徒情深。此外,颜回亦是孔子的一面镜子,如他向孔子说的:“假如人不能改变世界,那应该改变自己的内心。”以及当面对孔子不要将全部理想寄托在鲁君身上的批判,都可看出颜回的直言品格是十分突出的;相对颜回的文质彬彬,子路则给人的感觉是伉直鲁莽,不像一个文人,倒像一个粗人,其身上更有一股久违的任侠之风。电影里,子路可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譬如他当街一人救下小奴漆思弓。而且子路更有着其他***少有的豪爽性格,譬如大碗饮酒……还有去卫国赴任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子贡
子贡,作为孔子徒弟里最有作为的一位。他曾任鲁、卫国相,办事通达,口才雄辩,善于经商,被看作是年龄时期著名的外交家和商人,后代尊称其是“儒商鼻祖”,还有拜他为“财神爷”的。可见子贡不仅能说,而且能干。
冉求:多才多艺 擅于政事
同样,冉求也是孔子徒弟里的七十二贤人之一。而终极孔子能够回到鲁国,也是因冉求抗齐有功的原因。一个书生也能打仗,并取得辉煌之战绩,可谓是艺多不压身的典范。
漆思弓:身残志坚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篇
漆思弓
作为七十二闲人的漆思弓固然名声不及颜回、子路那般为人所知,但是在电影里,却是一个比较突出的人物。由于他,让孔子在朝堂之人“舌战群儒”;由于他,让孔子有心废除“人殉陋制”;同样由于他,让我们看到了孔子“仁义聪明”的君子品格。
④ 孔子电影有不明之处
尊贤重士是那个时代拉拢人心的一种很好的手段,当时的孔子早已以博学多闻(尤其是在礼乐制度方面)闻名于天下了,所以很多国君想把他留在自己国家中。孔子本身也有杰出的才能,可以为诸侯提供一些好的治国方针,如“政在节财”、“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另外,孔子的许多学生也是有相当地位或关系的,比如说大弟子子路,他的妻子的哥哥是卫国出名的大夫,依赖这类关系,孔子也自然会得到厚待。当然,孔子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比如说他经过曹国时根本就没人理他,到宋国时甚至遭到宋国大夫司马桓魋的追杀。在蒲地的时候被包围,后来因为楚国发动军队救援才得以解围。
⑤ 胡玫导演的电影孔子中用哪些错误的历史常识
人物称呼
孔子的儿子叫孔鲤,可是电影里他第一次出场的时候竟然打成了“孔锂”。另外,孔子怎么会直呼自己的弟子“子路”、“子贡”呢?称呼别人的字,这是对同辈的称呼方法。但孔子是长辈,喊弟子一定是直呼其名的。
这部电影从开始写剧本的时候,就一直在和各路专家开会,讨论各种细节问题。这些名字问题,之前早就探讨过了。当时对这方面有三种方案:要么称名,要么称字,要么将名与字混称。最后用了第三方案。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春秋时人的称谓很复杂,比如公山不狃,拗口难记,我们就改称公山狃,简化。这是有意为之。我们所有编剧都知道,子路名叫卞仲由,但如果这样称呼,恐怕很少观众知道此人是谁。“颜渊”是名,但大家不熟悉,也就不如称“颜回”,子贡也是一样,他叫端木赐,但谁知道端木赐是谁呢?专家知道,但这部电影当然不是只拍给专家看的吧?
南子根本没被谋杀
片中的南子是在内乱中被谋杀致死的,但历史上,卫国的太子的确想要谋杀南子,但却因为意图谋杀南子被逐,可是电影里就这么把她害死了!而且片中孔子的弟子子路、颜回的死都不符合历史的记载。子路和颜回其实都是在孔子回鲁国之后死的。而且颜回是因为太穷、营养不良死的,根本没有电影里死得那么悲惨。子路的确死在战场上,但是时间也不对。
这几个人的结局, 除了子路之外,其他几个人的死,历史书上根本没有任何交代。这属于历史的空白,因为有空白,所以我们才可以编。如果历史上明确地说,颜回死于自杀,或者说颜回被人砍了多少刀而死,我们就不能改了,像夹谷会盟,五子台平叛,回鲁国,这些历史上有详细描述的东西,我们就完全按照史书上的内容去还原。而像孔子见南子时的对白,历史上没有的,我们就可以写,这个我称作“钻历史的空子”。都是人性的戏,每个人怎么变化,怎么体悟一些东西,这才是电影里最重要的东西。
至于颜回是营养不良死的,这个说法也缺乏依据吧。有材料表明,颜回家中有田地,有房地产,还有桑林,在《庄子·让王》里有记载:孔子谓颜回曰:“回, 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颜回其实达得到小康标准。
南子也是一样,我们设计她中了一箭,就没再交代她的生死了。其实孔子十年内进进出出卫国好几次,电影里容纳不了那么多内容,所以简化了。
于丹的话成孔子思想
片中当孔子被逐出鲁国时,弟子颜回“劝说”孔子:“您曾经跟我们讲过,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应该改变自己的内心。”这话是于丹说的啊,怎么变成孔子思想了?这就是得了便宜卖乖嘛,就是要妥协屈服嘛,孔子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思想。”
这当然不是孔子的话,而是编剧为孔子虚拟的话。但要把这句话安到于丹头上,也同样有些过分。事实上,关于台词的争议,这一点属于吹毛求疵。要找毛病,我们听到的更多的一句,是电影中孔子说了一句“苟利国家生死已”,当时很多人都叫了出来,认为是林则徐的诗。
但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每句台词都是琢磨过的。就算是这句所谓的林则徐名言,其实也是来自于郑国的子产。子产比孔子早很多,但孔子什么事都知道。他肯定研究过子产,因为他对子产的很多言行都有过点评,比如子产把刑法给刻在了鼎上,孔子就批评这件事。所以,孔子知道子产说“苟利国家生死已”的可能性也很大。
孔子儿子名字也写错
孔子的儿子叫孔鲤,可是电影里竟然打成了“孔锂”。之所以叫“鲤”那是有故事的,是因为这个儿子出生的时候鲁昭公送了一条大鲤鱼祝贺。这也错得太离谱了!
孔子儿子叫“孔鲤”,这是国学基本知识。这件事情其实是电影字幕打字员出的错误———而编剧的职责,恐怕还管不到字幕打字员这里。
⑥ 跪求<<孔子>>穿帮镜头,需要与史实不相符的一些错误如地图应南北放电影里放反了之类的
穿帮一:
漫天飞箭就是射不到孔子
影片开场后的第一场战争戏是叛军来攻,孔子站在高台上擂鼓,对方叛军射来的羽箭漫天飞舞。这些羽箭在孔子的周围来回穿梭,不仅射不到孔子,连他身边的鲁军都射不到,给人感觉羽箭像长了眼睛一样。
穿帮二:
季孙斯都老了,孔子却没老
在片中,陈建斌饰演与孔子争权的鲁国原相国季孙斯,借由齐国的力量将孔子赶出鲁国。孔子周游列国一段时间后,原本英姿飒爽的季孙斯已经白发苍苍,时间似过去几十年。然而,下一个镜头,孔子的模样却与之前离开鲁国时没有任何变化,难道孔子很懂得美容?
穿帮三:
冰面开裂,人多反而没事
众人于冰封的河面上前行时,整个冰面开裂,威胁到诸人性命。孔子爱徒掉入冰窟,为了挽救落入水中的书简而丧命。任泉饰演的弟子颜回落水后,孔子几十名弟子都趴在脆弱的冰窟四周呼唤颜回,这个时候,冰也不裂了,看来,冰窟四周的冰面承重能力太强了。
穿帮四:
南子穿的木屐款式很现代
片中,周迅饰演的南子出场时,镜头先落到南子的脚上,一双高跟坡底的木屐让观众大呼“香艳”。
史书上记载,木屐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晋文公复国,为纪念忠臣介子推,用烧死介子推的那株树制成一双木屐。后被市井人所模仿,并相沿成习。从时间上看,南子穿木屐并没有错,但就这双木屐的款式来说,高跟坡底露脚趾的设计,显得太过现代。
⑦ 电影《孔子》在争议什么问题
1-------- 归鲁之后,颜回除讲学外,便是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颜回在整理时,不限于一般的刻写与编简,而是着重于考证及校对,把周游列国时所获得的不同古籍互作参证,去伪存真。特别是《易》,颜回是主要整理人之一。在整理过程中,颜回呕心沥血,以致劳累而死。
2------- 传说南子早年在宋国即有人私通,为了她,卫国发生过争斗,不管是不是真的,反正她的名声很大。看电影中的子见南子样子她也是一个追星族,久慕孔子之名,如今孔子来了,得好好见一见,不过我就不解,上一次孔子在卫国住了将近一年,南子为何不见他?
《史记》说:(南子)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
3-------·由林潮祥、毛怀清领衔的造型设计团队,前后共打造了3500种古朴华丽的道具,创造了中国影史道具制作的纪录。小到兵器上的纹饰、盔甲上的字符,大到馆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全套编钟进行完整的复制。
http://..com/question/146471337.html
⑧ 《孔子》这部片子中有很多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确实,电影中有许多不合事实之处。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1.漆思弓这个人物貌似没有;
2.孔子在夹谷会盟中,过程不如电影里简单,先是破四方之乐,再是揭穿小丑把戏的阴谋,最后与齐国争辩,夺回齐国侵犯鲁国的土地,并没有电影中双方对垒之戏。鲁国国君也带了大司马,准备了军事力量。
3.颜回不是掉进水中为救书而死,而是在回到鲁国后死于营养不良。
4.子路死于孔子逝世前一年,那时孔子已经回到鲁国。
5.孔子并不是回到鲁国就退居家中修书,还是参加过政事,只是与季氏思想不符,被冷落后才修书。
6.孔子死于病榻之上。
……
其实影片中多处不合事实,
是因为这是电影的一种表达手法,
更改一定的剧情,
更利于作者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⑨ 关于电影《孔子》的一些问题
1-------- 归鲁之后,颜回除讲学外,便是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颜回在整理时,不限于一般的刻写与编简,而是着重于考证及校对,把周游列国时所获得的不同古籍互作参证,去伪存真。特别是《易》,颜回是主要整理人之一。在整理过程中,颜回呕心沥血,以致劳累而死。
2------- 传说南子早年在宋国即有人私通,为了她,卫国发生过争斗,不管是不是真的,反正她的名声很大。看电影中的子见南子样子她也是一个追星族,久慕孔子之名,如今孔子来了,得好好见一见,不过我就不解,上一次孔子在卫国住了将近一年,南子为何不见他?
《史记》说:(南子)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
3-------·由林潮祥、毛怀清领衔的造型设计团队,前后共打造了3500种古朴华丽的道具,创造了中国影史道具制作的纪录。小到兵器上的纹饰、盔甲上的字符,大到馆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全套编钟进行完整的复制。
很高兴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