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电影《火星救援》中存在哪些漏洞
在我个人看来,《火星救援》的故事发生在不远的未来,其时代背景和当下变化不大,本来火星载人勘探计划就早已板上钉钉地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因此,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秉承尊重科学事实的基本态度,将已经诞生或尚在规划中的人类科学成果在电影里展现出来:火星居住中心、巡游车、氧气制造技术、太空农场等。电影巧妙地在马克独白性质的视频日志加上硬科幻内容,以及片尾的全球直播,都让影片有一种纪录片般的真实。
怎么样?如果喜欢我的回答的话欢迎给我留言和点赞吧~
② 谁能把火星救援的剧情大致讲一下
人类实现了首次在火星上登陆,美国宇航员马克·沃特尼(马特·达蒙饰),他与其他五位宇航员遭遇巨型风暴,外太空之旅只能提前结束,他因为被误认为无法生还而被留在火星,成了太空鲁宾逊。清醒后的沃特尼发现自己远离地球家园,食物只够一个月的供应。
幸好他天性幽默乐观,而且是个植物学专家,决定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等到下次火星任务的到来,虽然这一等就要四年。沃特尼精心计算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他在这颗干旱星球上的时间,开始利用自制的肥料种植土豆,对手头的所有材料物尽其用。
而在地球上,公众哀悼马克的悲剧死亡后,一位眼尖的NASA技术员在监看时注意到火星表面的运动迹象,怀疑可能是马克还活着。双方重新取得联系后,火星救援任务由此启动。
(2)火星救援电影中的哪些情节有科学依据扩展阅读:
角色介绍
马克·沃特尼
植物学家马克·怀特尼,重点研究水文土壤学和环境学,他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地球关键区域,后来申请加入美国航空航天局宇航员培养计划。
梅丽莎·刘易斯、(飞船指挥官)
火星探测组指挥官,领导的任务小组成员与NASA成员分别在太空与地球上竭尽全力,拼死营救被抛弃在火星的马可·瓦特尼。
贝斯·约翰森
她一直希望能够远赴火星,在这股动力的作用下,他得以将她的经验投入在阿瑞斯3号中,作为系统操作员及反应器技术员的身份,她的知识和技能使她成为了此次任务重要的一员。
阿莱克斯·沃格尔
他通过美国航空航天局和欧洲航天局之间的合作关系加入了赫尔墨斯号团队,是一位化学家和经验丰富的宇航员,他在赫尔墨斯号担任导航工作。
③ 科幻电影火星救援中,有哪些桥段不符合现实
其实在观看电影《火星救援》的时候,我发现电影网站对他的定义是灾难电影,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幻电影。当然在这部电影刚出来的时候,的确有很多人给他打上科幻的标签,并且认为他是最接近现实的科幻电影。首先要明白,整个电影讲述的故事其实是主人公被遗落在火星上。而且在种植的时候要事先将土壤进行湿润才可以。因为只有这样的话才能够让土豆在种植下去的时候获得一些水分。如果土豆在埋进去的时候是干燥的土壤,那么土豆里边儿的水分就会被快速的吸收,导致土豆没有办法存活。而且在他使用肥料追肥的时候并没有充分的发酵,这个时候其实人类的排泄物有很多的致病细菌。直接将他们洒在土豆的上,很可能会污染这一片的土壤。
④ 电影《火星救援》有哪些情节让你就得感动
在我个人看来,感动点在于一个人在火星上生活的状态,尽管有恐惧,但不是每天都被恐惧笼罩,其恐惧的状态在最初是极为强烈的,但随时间的推移,恐惧情绪的双向影响力中的积极一面得以发挥,主人公开始寻找活下去的一切可能,这样的生存意念让他积极寻找一切可用的资源,解决问题,而且此时他所表现出来的条理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很好帮助了他。
怎么样?如果喜欢我的回答的话欢迎给我留言和点赞吧~
⑤ 电影《火星救援》所描绘自救方式,能否真实实现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是能够被实现的,但是在近段时间甚至是可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它的技术含量是非常高的,但我们现在是没有办法实现这种自救方式。
而且主人公在火星上能够实现也是因为放了土豆在上面,而且他最开始还失败了,土豆需要很多的水,才能够养殖,而且我们知道火星的土里面也有一些特有成分,比如说有大量的硫酸盐和氯化物也,但是这样的话它加水之后突然会呈现比较强的酸性,所以其实土豆在上面是不能够正常生长的,所以电影里面很多的自救方式,在目前来说的话应该是没有办法实现的。
⑥ 如何解释电影《火星救援》中的这些科学问题
模拟地球的生态环境,微生物是可以生存的。而那个宇航员又制造了简约的生态圈,有了生态循环,自然能生存啦!
⑦ 看电影《火星救援》之前需要了解哪些基本的科学知识
▍火星风暴
故事的起因是火星上突然而来的风暴,风速高达每小时180公里,几乎摧毁了让队员们离开火星的火箭,他们只好提前离开。据果壳网最新一期《科学棒棒棒》主编徐来介绍,火星上形成不了180公里时速的风暴,因为180公里时速的风暴相当15级的强台风。可是火星的大气压只有地球的1%,从风的动能来说只相当4级的风。这其实是电影的一个技术bug,虽然原著作者Andy·Weir知道这个问题,不过为了剧情需要他还是利用了这个bug。
▍火星日
月球的重力是地球的 6 分之一,而火星的重力乃地球 2.5 分之一,火星也有自转与公转,如果我们依据太阳运动来定义时间,那火星一天的时间为:24 小时 39 分钟 35.24409 秒,比地球太阳日长 2.7%。因此使用火星日便是根据火星的生态作息来过生活。
▍火星上种土豆
在火星上种土豆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虽然男主是加州大学的植物学家,但是他并不擅长种土豆。种土豆不光需要活的土豆,还需要阳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
目前科学界认为火星的土壤真的可以种蔬菜,不过要成功可不简单,曾经有研究人员利用火星上探测器的数据,在地球上彷造火星的土壤,结果成功地让植物发芽、生长,不过只活50天。除了以上的因素之外,还需要养分,男主是一位植物学家,他看一眼真空厕所就找到了方法,因为粪便中微生物,可以得到植物所需要的养分和矿物质。不过,在火星上种土豆最重要的是:水!
▍水从哪里来
男主为了种活土豆,他想到利用留下来的火箭燃料。火箭的燃料是“联氨”(hydrazine,N2H4 )通过燃烧里面的氢原子与周围的氧气结合,就会产生水:N2H4 + O2 → N2 + 2H2O。不过联氨是传统的火箭燃料,是有毒的物质,燃烧的过程一个不小心还会爆炸。所以男主没有直接燃烧燃料,而是先用催化剂,把火箭燃料分离成了氮气和氢气。
我们知道氢气和氧气一起燃烧就会生成水,不过氢气经常不能够充分燃烧,会有小部分逃逸出来,聚集多了之后就会可能引发爆炸。不过男主马特·达蒙反其道而行之,让氧气在氢气中燃烧,为此他制作了一个设备,在其中充满了氢气,然后把氧气一点点输入进去,让氧气在氢气中充分燃烧。但是他忘了自己呼出的气体当中,也是包含氧气的,这一点造成了后来的爆炸。最后他发现了这里面的bug,戴上头盔才解决这一bug。事实上,在Andy·Weir写《火星救援》的时候,NASA就宣布了火星表面上有液态水,某些地区每到夏天就会有深色的“水渍”往山谷流下。
▍火星任务
NASA开展一次火星任务从开始到结束需要三年时间,前期需要大量的时间分成14次无人飞行任务运送物资到火星固定位置上。物资到位后,宇航员以常规方式进入地球轨道,乘飞船登上赫尔墨斯号。在准备期间,会有四次无人飞行任务为宇航员运送燃料和给养。一旦所有工作准备完成,宇航员就启程飞向火星。花上数天时间,消耗大量化学燃料,将飞船送入火星轨道。进入火星轨道后,宇航员乘坐MDV(降落仓)抵达火星地表。他们结束31个火星日的任务后,MAV(返航仓)将他们送回赫尔墨斯号。
▍登陆火星
电影《火星救援》虚构了“Ares3号任务”搭载离子推进器的赫耳墨斯号飞船实现人类首次登陆火星。而离子推进器则是真实存在的科技,NASA位于格伦研究中心的电子推进实验室,其”演进氙离子推进器"(简称NEXT)引擎,该7千瓦推进器旨在推动NASA未来的深空探测器,可达到时速32.1万公里的推进力。"NEXT"的全称为"NASA's Evolutionary Xenon Thruster",NEXT离子推进器是取代燃料火箭(工质),更适合太空飞行的(非工质)动力引擎。
▍火星救援难度
火星救援最困难的是如何离开火星表面。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想出了有去无回的殖民计划,因为返航实在太难了。想想我们用来离开地球的火箭,那往往是非常巨大的;再比较一下月球登陆舱:小小的一只盒子,就能飞离月球表面了。这就是重力和大气造成的区别。当有人说起甲烷氧气燃料,他们说的是从火星大气中制造燃料的做法,这就是MAV(返航仓)起飞的方式,它先是在火星上降落,然后就待在那里制造燃料。如果你能用火星大气造出15000公斤的火箭燃料,那就相当于可以随身少带15000公斤燃料。
▍火星探测旅居者号
男主如何开着火星探测旅居者号驶过3200公里?主要是直接用太阳能板给蓄电池充电。同时为了保暖,男主做了一件被禁止的事情,就是挖出前几次任务装有2.6千克同位素钚238的发电机,相当于一台大概1500瓦左右的取暖器。男主就是靠太阳能充电和钚238的发电机取暖,驶过3200公里到了救援准备地点。
▍十六进制
16进制是计算机中数据的一种表示方法。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表示法不一样。它由0-9,A-F组成,字母不区分大小写。与10进制的对应关系是:0-9对应0-9;A-F对应10-15;N进制的数可以用0到(N-1)的数表示,超过9的用字母A-F。男主和地球图片交流的时候为什么要用16进制呢?不是还有二进制,十进制么?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编成代码会比较短。毕竟火星到地球发张照片就要半个小时,所以如果用二进制0101写不得写死。而如果用26个字母呢?主角也说了,一个圆划分得太细,不容分的清,造成信息误读反而减低效率。
▍星际通讯
电影中常常出现“用卫星来通讯”这个桥段,当然这件事情如果是只限定在地球上的话,从物理的角度来看是没有错的。我们行动电话所使用的通讯是透过无线电,基本上无线电只能够直线前进,高山与大楼都会阻隔无线电讯号,所以地面上需要设立很多无线电基地台。就算没有高山或大楼,地球本身也是球型,地球表面上就不可能有一条直线(不是弧线)把台湾与美国直接连起来。
所以就需要把讯号发射到天上的卫星,再从天上的卫星把讯号再传到地球的另一边。这种卫星就是通讯卫星,通常在地球的同步轨道上,同步卫星在地球赤道面上绕一圈24小时,与地球自转时间相同,所以从地面上来看,相对于地球上是静止在同一位置。
只要是同步卫星的讯号范围内,就可以在任何一个时间做通讯。本片的场景包函了火星与地球,理论上火星与地球可以经由地面上的天线站,经由无线电讯号的传送直接联络、也可以让地面上的天线站透过火星与地球中间的卫星传递无线电讯号来联络。无线电讯号基本上是走直线的,因为火星与地球都会自转,地面天线站随着火星与地球的自转,转到无法让无线电顺利的传送时,火星和地球就无法联络了。
▍中国宇航局在救援中的作用
中国宇航局主要作用是,将中国的太阳神火箭协助美国把爱丽丝号(MAV,男主最后回来的座驾)送到火星,NASA总结出两份计划:一是把爱丽丝号直接用太阳神送到火星,让瓦特尼等到战神四号的组员抵达;二是把爱丽丝号送到正在减速的哈美斯号(Hermes),并让其加速,进行重力助推前往火星,把男主接走。NASA选择了第一个,但有人秘密地把计划二的内容告知战神三号的组员,并在全员赞成的情况下告知控制中心,让他们发射火箭,把爱丽丝号送上来。
▍为什么要尽可能扔掉返航仓的东西
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研究员发现:因哈美斯号进行重力助推后速度较快,只能进入较高轨道,而上升载具要载着一个人到达这个高度,必需减掉五千公斤的质量。因此,他们指示瓦特尼到达后把鼻锥、窗户、控制台、座椅等等拆掉,仅剩下一张椅子和船壳,并从哈美斯号遥控升空。
⑧ 电影《火星救援》中中国科学家提供了什么技术
太阳神推进器,比nasa更强大的续航和推进能力。
⑨ 电影火星救援里的主人公靠着火星上的土壤种土豆并活下来的情节可能吗
科幻不能全当真。但是火星上的土壤也是土,只要有水土豆能长也不是不可能的。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