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国第一部彩色宽屏幕电影
1958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海燕厂)拍摄了我国第一部35毫米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老兵新传》。这是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影片,也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宽银幕电影。导演:沈浮,主演:崔嵬等。影片以北大荒的第一批拓荒者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为题材,利用彩色宽银幕充分展示了北大荒广阔无垠的北国风光,与影片的内容相得益彰。影片在1959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技术成就银质奖。
本片导演沈浮(1905-1994),是中国电影的同龄人,1933年,考入联华影业公司,从编辑《联华画报》开始,继而担任编导。沈浮编剧的主要影片有:《出路》、《狼山喋血记》、《天作之合》、《乌鸦与麻雀》等;导演或独自编导的影片:《万家灯火》、《希望在人间》、《李时珍》、《老兵新传》、《万紫千红总是春》、《北国江南》等,其中不乏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② 电影院看到的是宽银幕版还是16:9的
不知道你问的宽银幕电影院是什么意思。。我的理解为能放宽银幕电影的影院一般来说电影分为宽银幕和遮幅,这两种的影片在放映的时候只是放映机的镜头和银幕边调节一下就可以了,没有什么太大的差距。影院是都能放宽银幕和遮幅两种普通的电影的,所以在票面上一般都没有特别的提示或者区分。
③ 宽银幕电影的中国第一
1958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海燕厂)拍摄了中国第一部35毫米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老兵新传》。导演:沈浮,主演:崔嵬等。影片以北大荒的第一批拓荒者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为题材,利用彩色宽银幕充分展示了北大荒广阔无垠的北国风光,与影片的内容相得益彰。影片在1959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技术成就银质奖。
④ 宽银幕电影的历史发展
一般把画面宽度和高度的比例称为长宽比(Aspect Ratio,也称为纵横
比或者就叫做画面比例)。在电影刚刚出现时使用的35mm胶片,画面的宽高比被定为1.33:1,有声电影出现后,人们在电影胶片帧上给光学声道提供了一条空间,宽高比逐渐被调整到1.37:1的比例。从19世纪末期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几乎所有电影的画面比例都是标准的1.33:1(准确地说是1.37:1,但作为标准来说统称为1.33:1)。也就是说,电影画面的宽度是高度的1.33倍。这种比例有时也表达为4:3,就是说宽度为4个单位,高度为3个单位。这种画面比例后来被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所接受,称为学院标准(Academy Standard)。
20世纪50年代,刚刚诞生的电视行业面临着采用何种屏幕比例作为电视标准的问题。为了方便把电影搬上电视屏幕,美国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NTSC)最后决定采用学院标准作为电视的标准比例,这也就是4:3电视画面比例的由来。这个比例一直到今天仍是电视的主导标准。
但是随着电视的诞生,电影工业受到了灾难性的冲击,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期,超过90%的家庭拥有了电视,去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到了1970年,好莱坞电影人面临着更大的困境,他们必须向观众展示一种在家里无法体验到的快乐。于是宽银幕电影诞生了。
宽银幕电影的左右跨度要比以前的电影宽度要大,因此宽银幕电影的宽高比要比方形电视屏幕的宽高比大很多。由于大的画面效果在尽力模仿我们平时看周围事物的结果,因此这样的画面效果也会给观众带来更加强烈和真实的效果。宽银幕电影经过了一系列的改进和完善,最终成为了电影工业的选择标准。电影业界有着多种多样的画面比例格式,但有两种“标准”比例占据着主导地位:学院宽银幕(Academy Flat,1.85:1)和变形宽银幕(Anamorphic Scope,2.35:1)。其他画面比例还有1.66:1和2.20:1(70mm胶片)等。
⑤ 有多少种宽银幕
宽银幕是美国五六十年代的发明,好处就是视角大,可以达到150度,为什么向宽发展呢,是因为人的眼睛比起上下移动来更易于左右移动,而宽银幕的科学依据就是达到了人的眼睛所能达到的宽度,所以人眼看宽银幕是最舒服的。
宽银幕产生后对电影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镜头构图到移动都有了极大的发展,新浪潮后的导演都是在宽银幕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
因为电视的比例是4:3,所以宽银幕到了电视上为了保持比例就会在上下留下许多空白,现在有一种技术可以将宽银幕压缩回到4:3的比例,但这样就还原不了电影原来的构图了,现在电影频道方的许多电影和我国大部分正版影碟就用了这种技术。
⑥ 宽银幕电影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记得应该是在1996年开始的,至今有25年时间了,希望采纳我的回答,谢谢了!
⑦ 关于中国龙的电影有哪些能不能介绍几部
推荐电影之前,先来说文解字一下“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肉,飞之形,童省声。凡龙之属皆从龙。《述异记》记载:“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又千年为应龙。”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龙一直被视为一种神圣、吉祥的动物,除了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五外,《礼记》还将其与凤、龟、麟一起并称为 “四灵”,炎黄子孙自称“龙的传人”。
最后,还是要啰嗦一句,西方有诸多关于龙的电影,比如《驯龙高手》《龙之心》《龙骑士》等等。而我们呢,龙文化的传承始终如一,龙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具体象征,每每我们说要“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传统文化”时,却发现我们自己竟然连一部关于“龙”的大片都缺乏,不免唏嘘。
以上。
⑧ 中国电影史上哪些影片是里程碑式的记录
中国最早放映的电影,1896年8月11日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的“西洋影戏”。 中国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05年秋由北京丰泰照相馆与京剧名角谭鑫培合作拍摄的京剧片断《定军山》,为戏曲记录片,它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正式诞生。 中国第一座电影院,1907年第一座电影院平安电影公司在北京长安街建成,由外商经营。 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公司,1909年美国人布拉斯基久慕上海这块生财富地,不远万里来到上海香港路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这便是中国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摄制公司,带有买办性质。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1913年由郑正秋、张石川导演的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此片是由亚细亚影戏公司开张后的第一部作品。首开家庭伦理剧之先河。 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1921年中国影戏研究社在上海拍摄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 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1922年1月由顾肯夫、陆洁创办的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影戏杂志》出版, 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1922年3月郑正秋、张石川等人创立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明星影戏学校(后改为明星演员养成所),由郑正秋担任校长,培养电影人才。 中国第一次出现“导演”专用名词,1922年陆洁在《影戏杂志》发表的文章中首先将指挥拍摄影片者称为“导演”。自此,影剧界有了“导演”这一专用名词。 中国第一部电影理论专著,1924年中国最早的电影理论专著《影戏学》出版,由徐卓呆译著。 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电影剧本,1924年洪深创作的《申屠氏》在《东方杂志》发表。 中国第一部电影教材,1924年初,留法学生汪煦昌、徐琥在上海创办昌明电影函授学校。《电影讲义》是该校之教材。 中国第一部电影年鉴,1926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年鉴出版。 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1930年12月3日联华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鲜花》上映,该片以蜡盘配音的方法配制了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寻兄词》(孙瑜词、孙成壁曲)。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年3月15日,由明星公司摄制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上映,该片采用的是蜡盘配音的技术。 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1941年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铁扇公主》完成,公映后受到好评。 新中国成立后摄制的第一部故事片,1949年王滨导演的《桥》是新中国成立后摄制的第一部故事片,也是第一次在银幕上正面塑造中国工人阶级崇高形象。 中国美术片第一次国际上获奖影片,1956年木偶片《神笔》获第八届国际儿童影片节儿童娱乐片一等奖,这是中国美术片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 新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1957年由谢晋导演的《女蓝五号》,不但是谢晋成名之作,也是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该影片荣获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章。1960年又获墨西哥国际电影节银帽奖。 中国第一部剪纸片,1958年万古蟾导演的我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为美术影片增添了一个新品种。 新中国第一部反映西藏人民生活影片,1963年李俊导演的《农奴》是第一部反映解放前西藏人民非人般苦难生活的影片。影片于1981年获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鸡奖。 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电影,1962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影片《魔术师的奇遇》, 中国第一部阐述中国电影发展史专著,1989年由陈荒煤主编、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第一部系统阐述中国电影发展史专著《当代中国电影》出版。 阮玲玉唱出第一首电影歌曲: 1930年 12月联华公司的《野草鲜花》上映,该片以蜡盘配音的方法配制了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寻兄词》(孙瑜词、孙成壁曲)。 第一部长动画片: 1941年第一部长动画片《铁扇公主》完成,公映后受到好评。
⑨ 宽银幕电影的产生
1927年,法国物理学家享利·雅克·克雷蒂安研制出一种变形镜头,这
种镜头可使影像产生横向变形,使影像画面展宽。这就是CinemaScope宽银幕技术,这种能产生特殊效果的镜头,为宽银幕电影的诞生奠定了技术基础。1952年,美国的20世纪福克斯公司首先意识到了这种镜头的重要性,于是购买了该项专利,并将这一技术应用于电影拍摄中。在拍摄中,应用特殊的变形镜头将2.35:1的全景式画面压缩到1.33:1的35mm胶片上。拍摄好的影片放映时,同样加上一个变形镜头,对画面进行相反的变形,使画面还原,这就是宽银幕电影制作与放映的基本方法。1953年,福克斯采用这一技术拍摄了第一部宽银幕电影The Robe,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让影院都开始在放映机上安装了新的宽银幕变形镜头。一年之内,所有主要的制片厂都采用了CinemaScope技术及其4声道立体声,到1957年,美国85%的影院都安装了CinemaScope技术的设备。这一时期还有其它的宽银幕格式,其中很多都采用了70mm胶片来提高图像质量。一些独树一帜的人之所以还采用这种格式主要是为了声音。1997年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是主要制片厂所发行的最后一部70mm影片,不过拍摄仍然是35mm胶片,只是发行上使用70mm。宽银幕电影使人的视野扩大,因此特别适宜表现场面恢弘的电影画面。世界各国影院普遍采用宽银幕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