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评价电影《归来》
渐行渐远的大师
文/梦里诗书
电影《归来》映后,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一个感人的故事是否一定就是一部好的电影,这种困惑曾只在善于“催泪”的韩国电影中令我困扰,空洞无味的肥皂剧里却硬是要做着各种煽情的泪点,好像你走出影院要不擦擦眼角,都不好意思跟人说你看了电影,《归来》给我的内在便是诸如此类电影般的无奈。
成功的《活着》与失败的《山楂树之恋》,这两部电影同是其张艺谋作品,同是反映文革时期人物命运的变迁,但二者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展现着人性的深思和生活本源的探寻,那时的张艺谋是为真正的中国电影大师,《活着》更是当之无愧中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牌之作。十余年后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我所看到的却是一个几乎陌生的导演,一个没有了大师光芒却还是硬要披着那张皮囊为了迎合观众还没讨到巧的商贾,当大师变成了商人从“给予”到“贩卖”,作品上的内在自然是千差万别的。那么在看到电影《归来》,对于这部作品的定义个人所见其就是一部中年升级版的《山楂树之恋》,《归来》的可取之处在与终于不用依靠一行字幕来表达电影的情感,陈道明与巩俐也自不必再扮什么少男少女的纯情。电影少了一份作,多了一份真!这是吸取了《山楂树之恋》令人难堪败笔的升级,但已然商业化的张艺谋,其作品上再也不可能拥有《活着》、《红高粱》、《大红灯笼》等当年那骨子里透着的大师辉煌。
《归来》电影的本质是什么?精致的镜头质感,煽情的电影剧情,一个怀旧忆往昔凄美的爱情故事,一切彷如都是这么的完美无可挑剔,但看似繁花簇景的电影下是难以掩饰的空洞,根据原著《陆犯焉识》断章取义的改编,使得这样一部电影丧失了最本质的内在--时代感的深度,电影的故事是感人的,对于爱的展现同样是伟大且令人深刻的,但当我们拨开电影时代的外衣,没有了原著中的铺垫与羁绊,这是一个几乎在任何时代都可以被演绎的故事,《归来》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在于电影一直在着力如何让电影做到感人,如何做到煽情,如何通过一堆旧时代电影道具的堆砌来做到怀旧,却本质的规避和抛弃了那个时代的归宿感,这是一种如《海上钢琴师》又如《活着》那般,透过一部电影来穿透、展现、感悟时代真谛的本质,这种本质才是是此类带有历史印记的电影之所以伟大且被人铭记的因由,电影令观众感受时代的脉络所依靠的不应该是那些制作精良附有时代感的电影道具,而是以电影本质的力量去令观众由心而悟其电影中时代的变迁与宿命,这种佳作电影的本质在我眼中正是《归来》所缺失的。
不可否认张艺谋在将艺术与商业结合的道路上越发的炉火纯青,《归来》对比《山楂树之恋》电影无疑从情感描绘还是完成度上都更为出色,作为电影商人的张艺谋或许能在这部电影上再一次获得成功,但无奈令人扼腕的是那为中国电影上真正的大师却离我们已然越来越远。
Ⅱ 如何评价电影《归来》
在我个人看来,作为张艺谋的又一部经典力作,《归来》仍秉承着张艺谋的一贯风格 ,动人心弦的视听配置,生命之美的承现都是其作品的标志。但最能打动人心的也许就在于故事本身,张艺谋用一个充满诗意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怎么样?如果喜欢我的回答的话欢迎给我留言和点赞吧~
Ⅲ 如何评价电影《天·火》
这是一部豆瓣评分只有4.9分的电影,不用想都知道水平在什么位置。
当时看到故事简介的时候我就不是很有兴趣,果然看完了以后无比的失望。虽然昆凌长得确实很漂亮,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这个演技就不要轻易尝试,这样真的很容易让观众脱粉。
Ⅳ 如何评价电影《攀登者》
众星云集,神仙打架。
很多影评人看了之后对这部电影的评价都不高,觉得里面的爱情戏份过于尴尬和多余,但我并不觉得,我的确不如那些影评人专业,但我明白什么样的电影能让我感动,能让我感触良多,《攀登者》做到了,我觉得这部电影很成功。
Ⅳ 到底如何评价一部电影是不是好电影
电影本质上是一种娱乐商品,但它又有文化属性。电影的受众是有血有肉的人,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知识、阅历甚至是性格,所以电影是不太容易客观评价的,这是因为每个人对待一部电影的评价基础不一样。而且电影也有不同的题材和偏好,同一部电影作品你或许视若珍宝,但换做他人可能弃之如敝履
其实,什么是好电影,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但终其始终,能够让人铭记的电影,不说有垂头顿足之处,总有回味无穷引人深思的反馈。
Ⅵ 如何评价电影《生门》
我似乎天生被医生、律师、法政等职业剧或节目吸引,几天前,在微博上偶尔刷到一个叫《生门》的医疗记录片,立刻上网搜来看了。片子的第一集是《繁衍是人类最大的本能》,一看就是先从妇产科开始,至于这个纪录片一直是从妇产科视角来拍,还是一个全科室的医疗纪录片,还得看后头。
纪录片质量如何,我不是影视方面专业的,我的意见并没有什么可参考性,还是留待大家看了之后自己评价吧。
片子最吸引我的地方是拍得很生活化,凡是到过医院体验的人,大概都知道,医院并不是大部分医疗剧所反映那样,绝对的高尚或绝对的肮脏,医院从来都是既有生又有死,犹如生活,悲喜掺杂。
开始映入镜头的第一个产妇,平安生产后第一句话就是问“男孩还是女孩”“如果是女孩就还生,男孩就不生了”,医生很是幽默地说“那就不生了”。或许有人会说重男轻女之类的,我想说,这就是生活在中国社会的现实生活写照啊。中国经历了数千年男尊女卑的历史现实,建国才区区几十年,哪这么容易就把几千年深深印刻在中国人传统思想里面的东西剥掉呢。
第二个病人,也是目前相对来说在网上引起比较多讨论的一位,孕四十周,胎死宫内,出血三天,也就是说这个产妇肚子里的孩子已经死了,要手术把死胎取出。但这个产妇自己来的医院,身边没有亲人、朋友相伴,除了说了个不知真假的名字,什么都不肯说,一直要医生给她做手术。众所周知,开刀是要病人家属签字的,虽然前阵子的产妇跳楼案,这项制度一度被很多人质疑,但是这也不能否认这一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地方,但也是有各种制度的约束,让救死扶伤可以更加规范,这既是保护病人也是医院趋避风险的必然选择。
虽然这个病人最终得救,还顺利出院了,但是从她身上,我看到了她对生命的轻视。既不尊重 自己的生命,也不尊重腹中胎儿的生命,甚至不尊重医生的生命。如果她尊重自己的生命,她不会在生死攸关时还要竭力隐瞒自己真实身份,这可是随时会耽误救命的关头啊。后面的欠费不交,医生一而再再而三的说会耽误治疗,才叫人来交了部分钱(最后钱没交齐就走了,医生说给她少记一点了)。对自己生命的这么轻贱,难以想象她会对腹中胎儿的生命会有多重视,不然也不会弄到胎死腹中才来医院。而对医生生命的不尊重更是显而易见,不说自己的真实身份、没有亲人签字,不断央求医生给她手术,万一手术中有什么意外,这又是断送一群敬业爱岗的医生的职业生涯。除了自己之外,没有人能对任何人的生命负责。无论有多难,好好爱自己吧。
另外一个对生命的轻视的是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产妇,临近生产,住进医院,却连抽个血这样的检查都无法配合,这不是产妇对生命轻视,因为她的病症无法让她能够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但是父母呢?丈夫呢?婆婆和小姑子陪同,无法配合检查就一直叫医生直接剖出胎儿来,还以为是几十年前的接生婆,一把刀烧下火烫一下就可以直接生出孩子来吗?
第三个孕妇,我真真切切的看到了一个小生命的诞生是如此的让人喜悦。二婚,48岁,老来得子,被爸爸和奶奶的笑声感染,我在屏幕的这头也跟着喜不胜收,笑出声来。男士的前妻无法生育,年轻时走遍北京、运城,去同济、协和等大医院去治疗都治不好。虽然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就离婚,但是现实就是二婚,才和现在的妻子,在48岁得了个儿子,高兴的奔走相告,给人送糖报喜,放炮、上坟,给祖宗报喜。多年的夙愿终于了了,能不高兴吗?中国人组建家庭,除了夫妻相互照顾,白头偕老之外,添孙加子,家族兴旺,从来都是包括在婚姻里面的,正如这一集的主题--“繁衍是人类最大的本能”,如果没有繁衍,人类早就灭绝了,所以,不要离开中国的人情社会来谈婚姻和生子,这都不现实的。我不否认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有丁克的思想,但最终可以一直丁克下去的又有多少呢,因而对这方面我的看法还是比较中庸,你也可以说我随波逐流,没有一点个性,但是这是大部分人的选择,不是吗?而选择大部分人所选择的也没什么不好呀。
一个小时左右的片子很快就看完,我比较容易投入感情,笑过、痛过,也思索过,期待下一集吧。
Ⅶ 如何评价电影《夺冠》
陈可辛对于中国女排这几场具有转折性的剧情拍摄可以说做到了极致,他并不是单纯地在叙述这段历史,而是用自己的拍摄手法将中国女排的精神传达给了观众。
一部电影成功与否,主要在于观众的反馈,对于《夺冠》来说,它能让非女排爱好者,让不关注女排赛事的观众,通过电影完整地了解这一段长达40年的历史,并能与人物共情,因剧情共鸣,这足以说明这部电影的成功。
虽有瑕疵,但瑕不掩瑜,毕竟没有一部电影可以达到十全十美的标准,于市场来说,《夺冠》可以算是国民体育电影中里程碑级的作品。
Ⅷ 怎么样去评价电影
对一定的电影创作现象进行的分析和批评。又称电影批评。它与电影理论不同,实际上是一定的电影理论、观点的具体运用。电影评论的对象是电影创作现象,包括电影作品、电影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一定历史时期的电影状况和倾向以及某些电影的风格、流派等。电影评论的目的在于分析、评价蕴涵在银幕形象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电影评论的作用有二:一方面通过分析影片的成败得失、研究创作上的经验教训、阐发电影创作的某些规律性的问题,帮助作者开阔视野,提高创作水平,以促进电影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和评价,影响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和鉴赏,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又能反过来促进电影艺术的发展。电影评论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其方法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越来越丰富。 电影评论的可评之处,可以就其导演的独特构思,声音画面,蕴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时代意义,影视音乐,电影内容,电影灯光照明,电影的拍摄技巧等等都可以进行评论,评论过程通过结合影片具体内容摆出自己观点,从而近一步论证。一篇影评的吸引人之处就在于有没有不同于别人的观点,写出别人一般想不到的内容,可以用两个字总结“新”“奇”。 目的 电影评论的目的在于分析、评价蕴含在银幕形像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及其社会意义,既分析影片的生活内容和思想内涵,又探讨其美学价值、艺术风格和表现技巧,把影片的形像与主题、内容与形式作为有机的整体进行考察,并作出鉴别和评价。 作用 电影评论的作用有二:一方面通过分析影片的成败得失、研究创作上的经验教训、阐发电影创作的某些规律性问题,帮助作者开阔视野,提高创作水平,以促进电影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和评价,影响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和鉴赏,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又能反过来促进电影艺术的发展。 电影创作受时代、政治及文化的影响,电影评论认真地研究评论的对象,了解影片创作生产的实际情况,了解创作者生活的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为了引导观众对影片的鉴赏,电影评论家须了解观众对影片的反映、他们的兴趣、他们的喜恶和愿望,听取他们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评价,以求对影片的创作者和观众有所启发和帮助。 对影片或其他创作现象的分析和评价存在不同的意见是经常发生的,对重大原则分歧更应展开讨论和争论。充分说理的讨论,对电影评论本身的检验和发展有利,对电影创作和观众鉴赏也有启发和裨益。 内容 电影评论的内容是多样的。有着重评论影片的题材、主题、人物和它的社会意义的,也有专门论述不同片种、样式或影片的艺术风格、造型表现手段和电影语言的运用的;有对某一时期、某一流派的电影创作进行专题评论的,也有为著名的电影导演、演员等电影艺术家撰写评传的;既有在报刊上对当时上映的影片或某种创作问题写专栏评论的,也有对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的影片进行评论的。由于读者和观众的层次不同,既需要供电影专业工作者研究用的专题论文,也需要有提高一般观众欣赏水平的影评文章。 方法 电影创作在发展,电影观念在变化,与电影评论密切有关的哲学、美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学科的不同学派,以其各自不同的观点和方法渗透到电影研究和评论领域中来,尤其是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其他学科的专家学者对电影的研究和评论日益增多,而从事电影评论的工作者也对其他学科的方法论进行研究,并运用到电影评论中来,如结构主义、符号学以及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由此造成了电影评论方法的多样化。 在中国,电影评论通常考虑如下几个方面:①影片的倾向性和真实性是否统一;②人物的个性化和典型性如何;③影片从内容到形式对时代的反映是否有创新精神;④影片是不是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创作个性;⑤影片在电影观念和电影语言的运用上进行了哪些有价值的探索;⑥影片的观赏性及其社会效果如何。 概况 早期的电影评论开始出现于20世纪初。意大利诗人、电影先驱者R.卡努多在巴黎率先对电影进行评论,并于1912年发表了著名的《第七艺术宣言》。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电影评论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国际电影节的评奖活动,也是国际上进行电影评论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如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主办每年一次评选影片和创作者的奥斯卡金像奖和纽约影评人协会主办的纽约影评人奖等。 在中国,20年代初报刊上开始有影评文章。1932年中国共产党在电影界成立了以夏衍为首的电影小组,创办了左翼电影工作者的理论与批评的刊物《电影艺术》杂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电影评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及时地分析、评论新的影片,肯定成就,批评缺点,讨论问题,总结经验及评介国际上各种电影和电影理论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专业和业余的电影评论队伍成长和壮大了起来。1981年 1月24日,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在北京成立,学会对新时期的影片、电影美学、电影语言和创作中的问题展开评论和探讨,并通过年会交流情况和思想。同时全国不少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电影评论学会,各地基层的群众影评组织和活动更是象雨后春笋般地建立和开展起来,许多工厂、学校也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影评活动。广泛的群众性是中国电影评论的重要特点之一。在评奖方面,广播电影电视部、中国电影家协会和《大众电影》编辑部分别举办一年一度的“优秀影片奖”、“金鸡奖”和“百花奖”,从政府、专家、观众的不同角度,评价、表彰和奖励每年涌现出来的优秀影片和为电影艺术做出可贵贡献的电影工作者
Ⅸ 如何评价电影《弗兰琪》
这部电影演员阵容强大,导演优秀,是一部自然奇幻的电影。电影很多地方都充满了温情,从中也可以领悟到很多人生哲理。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特别大的亮点就是取景,整部影片的画质非常唯美,每一帧都可以保存下来做壁纸,视觉效果非常好。色彩的搭配以及整个氛围都会让人很舒服,享受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