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看待名著改编的电影
名著历来都是电影的一个重要的故事来源,绝大多数的电影都是来源于文学作品,尽管很多文学作品谈不上名著的程度。可以说,通过文学作品来改编电影,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电影方面,如果抛开了原著,电影终究是一个再创作,事实上并没有法律规定电影一定要忠实于原著怎样怎样,而作为一种视觉上的艺术,或多或少在拍成电影的时候都会对原著进行一些删改,毕竟很多大部头的原著故事情节非常丰富,要想真的浓缩到一部长达两个小时的电影当中,也是不现实的。还有很多故事情节真要落实在大银幕上面,也难以实现。我们看到的,仅仅需要一个合格的电影作品,而已。
还有不可以忽视的一个现象就是,现在电影比名著要火爆。很多名著改编的电影上映之后,带动了原著的销量,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对于名著改编的电影来说,仅从推广名著的方面来看,也是个不错的方式。
Ⅱ 电影文学的电影特性
电影剧本用文字塑造艺术形像,反映社会生活,表现编剧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态度,是一种文学作品,可以供读者阅读和欣赏。电影剧本的完成,意味着影片的剧作阶段告一段落,然而就影片的全部创作过程来说,电影剧本还不是最后完成的电影艺术,还需要通过影片摄制工作来创造作为综合艺术的银幕形像。因为电影剧本主要是为拍摄影片而创作的,所以它必然要受到电影特性的制约,必须符合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的规律。对于电影剧本来说,它既属于文学的范畴,又受到电影特性的制约和支配,因而它是文学特性和电影特性的辩证统一的产物。电影剧本如果不适宜拍摄成影片,如果脱离了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就失去了自己独特的美学价值,也就不能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电影的特性决定着电影文学的特性,只有遵循电影的特性,才能创作出真正符合要求的电影剧本。电影编剧虽然用文字来描写,但他却是按照电影的方式来思考的。在剧本的构思写作阶段,就要对生活素材和生活感受作出最先的电影式的处理。
电影艺术有着丰富的表现手段。电影通过银幕的声画形像直接诉诸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因而银幕形像具有可见可闻的生动性、具体性和直接性,即“直观性”。电影剧本以文字作为自己的手段和物质材料,它塑造的文学形像是非“直观性”的,只能通过文字中介,让读者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因此电影剧本所创造的文学形像,还须通过读者的理解和想象才能实现。但是,电影剧本所创造的文学形像,又不同于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所创造的文学形像,它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电影剧本的一切内容,必须能够通过影片的摄制,在银幕上以电影的各种艺术和技术手段体现出来。电影剧本的电影特性,首先表现在它能够显现出鲜明的动作性和画面感。读者在阅读电影剧本的过程中,几乎可以看见和联想到未来影片中一幅幅运动着的视觉画面,而这些画面又和语言、音乐及音响效果用各种方法进行着配合。其次,还表现在它能让读者清楚地感觉到未来影片在镜头组接的电影蒙太奇中所显示出来的逻辑关系和丰富的潜台词。电影剧本中这种足以体现电影特性的动作性、画面感及蒙太奇效果,使它产生了有别于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的电影化特征,给予它的读者一种为电影剧本所特有的审美享受。与此同时,电影剧本所创造的文学形像,也就成为未来影片的银幕形像的根据和胚胎。
Ⅲ 电影文学的主要特点
电影文学
film literature
区别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的新的文学样式,主要指电影剧本,还包括影片中的解说词、歌词等。电影剧本可以是剧作家根据生活直接创作,也可以根据其他文艺作品改编。改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一种再创造。
电影剧本用文字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剧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态度,是一种文学作品,可供读者阅读和欣赏。然而它并非是最后完成的艺术作品,也不仅仅是供读者阅读欣赏的,它是为拍摄电影而创作的,是影片摄制的基础。因此,它既属于文学范畴,又受到电影特性的制约,是文学特性与电影特性辩证统一的产物。电影剧本如果不适宜拍成影片,脱离了电影的基本要求和规律,也就失去了它独特的美学价值。因此,必须用电影思维方式来创作剧本。电影剧本的特性,首先表现在它应该具备鲜明的动作性和画面感。读者在阅读剧本时 ,应能“ 看见 ”或联想出未来影片中一幅幅运动的画面 ,“听到 ”这些画面中的声音 ;其次,它应显示出未来影片中的蒙太奇结构以及丰富的潜台词。正是这种动作性、画面感和蒙太奇结构使电影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给予读者特殊的审美享受并成为银幕形象的基础。
一部影片的艺术价值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电影剧本的文学价值。电影剧本的文学价值主要表现在它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表现形式上,其核心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是否具有真实性、独特性和典型性,人物形象是否能反映深刻的思想内容,是衡量电影剧本文学价值的主要依据。然而,电影剧本的文学价值仅仅为电影的艺术价值提供了一个基础,影片是否能充分反映剧本的文学价值,甚至超过其文学价值,首先取决于电影导演的完美处理,以及演员、摄影、美术设计、录音作曲等的共同创造。就剧本和影片而言,通常只有两种情况:剧本的文学价值得到体现甚至提高;剧本的文学价值遭到削弱(影片不如剧本)。
电影文学的产生,是电影艺术日趋成熟的结果,电影文学的发展,也促进了电影艺术的进步与繁荣。在早期电影创作中,既没有完整的剧本也没有从事电影剧作的作家,只是导演根据自己的意图来拍摄情节简单的无声短片。随着电影的影响的扩大,一些作家和戏剧作家参加到电影创作中来 ,为电影拍摄提供故事梗概、戏剧冲突和拍摄大纲,然后由导演在拍摄过程中加以丰富、完善。此后不久,出现了比较详尽的电影脚本,这是电影剧作的一个重要发展。然而电影脚本仍旧只是为拍片服务的,并不具备独立的文学价值。在电影脚本的基础上产生的电影剧本,使电影文学独立于其他文学样式。1922年,洪深为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创作了历史题材的电影剧本《申屠氏》,发表在 1925 年《 东方杂志》第22卷1~3号上,这是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电影剧本。
Ⅳ 用文学理论的知识分析电影红高粱。
《红高粱》是公认的华语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这部片子在1987年一经公映,便在国内外获奖无数,一片赞誉,无论是在技术层面对华语电影所产生的影响,还是所带来的思想冲击,都是任何影片所无法比拟的,张艺谋不单是首个将华语电影推向世界的中国电影人,也是第一个将画面及色彩运用的如此出色的中国导演,本片在国内被评为当时年度最佳华语片,也被法国最权威的影评刊物《电影手册》评为年度世界十佳影片第一位,在2005年更是被金像奖票选为华语电影百年百大华语片第一位。《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张艺谋《(红高粱)导演阐述》)。正因
红高粱幕后花絮(4张)为这种对生命的礼赞以及影片那精湛的电影语言的运用,使得《红高粱》获得了国际荣誉,这也是中国电影迄今为止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荣誉。 《红高粱》并不是十分具有现实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寻根。相反,在这个联系三代的以过去时回叙出来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个未来意义的人格,是一种人格理想,超越了具体的社会表层,具有人的本性与本质的深度,影片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因此.摆在观众面前的作品不是一个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对一个世界的生命的理想。这种理想就是在那具有“太阳崇拜”的神话中。《红高粱》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农民的影片,它的视角已从传统的对土地的礼赞转向了对生命的礼赞。故事的超常特点决定了叙事的非现实性,故事的地点也被淡化。在影片中甚至淡化了社会最基本的结构——村落。影片中的所有叙事元素与视听元素都在为这种自然生命的热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风格服务。 与以往的探索影片不同,《红高粱》虽然也承载了导演对生命主题的意念,但并不是完全像《黄土地》等探索片那样淡化情节,靠纯粹的电影视像语言的震撼力来直接表达导演的意念。张艺谋在这部影片中是从实处入手,从规定情境下的具体人物性格人手,编织一个完整、美妙动人的故事框架,从而使意念通过故事的曲折、人物的行为、动作自然而然地流溢出来。在此,导演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方法来达到这两者的完美结合的呢? 首先,影片自身有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但这条叙事线大部分由画外音来完成。影片一开始,还是全黑的画面时,声带上就传来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这是一个以现在时进行回述的视点,这个“我”在此是一个故事的叙述者。由于他没有在故事中出现,按理是一个客观的叙述者,但他又是故事中人物的后代,这又使得他具有某种参与意识,从而又具有被叙述的意义。因此,这个视点是非常奇特而又新颖的,它使导演在处理全剧时有了一种游刃有余的视点参照,非常自由而又具有全知性。同时,他的叙述的特点把故事拉远,又具有历史的间离效果。在此视点基础上,导演在这开场白中道明了故事的虚构性。“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从而非常自如地把故事纳入非现实的时空之中。 画外音在影片中出现了12处。而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周围环境、时间转换等几个主要情节转折点,几乎都是由画外音交待的。如我奶奶与麻风掌柜李大头的关系,高粱地的“鬼气”,新婚三天新娘回老家的规矩,李大头被杀,秃三炮绑走我奶奶的过程,罗汉大爷的出走,日本人的出场等。画外音在此影片中还承担了一种“预叙”的功能,如抬轿出发时画外音就告诉观众,轿把式将成为我爷爷,这就增设了观众的“期待视野”,使画面故事的进展更富有张力。在传统影片中特别容易出戏的那几段全被画外音虚掉了,导演在电影的空间与画面上也就能尽情挥洒,将大部分的画面用在表现颠轿、劫道、野合、敬酒神、日全食上,让意念承附在具体的画面上,依附于一个个具有强烈生命象征意味的仪式之中,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境地。确实,画外音在影片中是作为一个戏剧因素渗入故事之中的,它“缝合”了过去与现在、意念与故事。 其次,当我们面对《红高粱》时,就会感知到全片都被那辉煌的红色所浸透。红色是太阳、血、高粱酒的色彩。在这里,导演对色彩的运用是高度风格化的。影片一开头就是年轻漂亮、灵气逼人的我奶奶那张充满生命的红润的脸,接着就是占满银幕的红盖头,那顶热烈饱满的红轿子,野合时那在狂舞的高粱秆上闪烁的阳光,似红雨般的红高粱酒,血淋淋人肉,一直到那日全食后天地通红的世界……,整部影片都被红色笼罩。导演对这种基调的选择几乎完全剥夺了我们对戏剧情节的关注,而进入一种对一个特定的造型空间的纯粹情绪性体验了。这是一种对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这不是一个完全现实时空的再现,而是我们内在生命力的精神外化。影片结束在那神秘的日全食中,红色的扩张力获得了一种凝固的近乎永恒的沉寂效果。黑红色的高粱舒展流动充满了整个银幕空间,极为辉煌、华丽、壮美。 第三,影片的空间环境与造型处理,都在努力寻求一种色彩的单纯化和空间的神秘与阔大。一切琐细的对比协调和过渡都被抛开,造成一种崇高神圣和神秘生命的生存空间。影片主要是两个空间环境:高粱地和酿酒作坊,酿酒作坊体现出生命的远古意识,如风雨剥蚀、似古堡般的十八里坡的圆形门洞。而那片自生自灭的高粱地,则透着生命的神圣。当画面上充满了高粱地时,它是作为一个巨大的自然生命符号群,舒展、盛大、坚强、热烈、宽厚。影片中三次对高粱的渲染都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生命的整一性。当我奶奶泪水满面、仰天躺在我爷爷踩踏出来的圣坛上时,银幕上一连出现了四个叠化的狂舞的高粱镜头。在这里,高粱地是生命诞生的见证。而在日本人强迫百姓踩踏高粱的镜头中,又感到生命被摧残的震撼。影片结尾,我爷爷与我爹泥塑般立于血红的阳光里,面对那高速流动的高粱的镜头,我们内心唤起的是一种对生命的自信和对热烈悲壮的生命的礼赞。 当然,《红高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颂扬中华民族激扬昂奋的民族精神,融叙事与抒情、写实与写意于一炉,发挥了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可是在思想内涵和意蕴指向上也还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但作为我国电影的一部力作而载入史册,却是无疑的。
Ⅳ 电影与文学的联系和区别各是什么
电影与文学的联系和区别如下:
1、联系-电影来源于文学,文学造就电影
文学与电影有密切的联系,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在汲取诸种艺术养料丰富自身综合特质方面,获得与文学的密切融合关系。文学各种样式对电影的渗透,电影对文学的叙事手法、抒情手法和塑造人物性格的丰富艺术手段的借鉴,使电影艺术在增强自身的表现能力,形成新的综合艺术特质方面,发挥作用。
2、联系-文学是电影的根基,是优秀电影的创作源泉
电影已经成为了继文学、音乐、美术、舞蹈、建筑、雕塑之后的第七艺术。在电影的发展历程当中,文学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大量的影视作品都由文学作品改编成的。在电影拍摄过程中,电影导演最初接触到的文学剧本是由编剧用文学语言创作的。
3、联系-电影是对文学的借鉴与延续,反过来又能推动文学自身的发展
电影以科技为基础,从戏剧脱胎。集成音乐美术,更加符合现代人直观、轻松的审美需求,电影轰动之后再来带动文学产业的发展。作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艺术样式年轻的电影与古老的文学之间一直存在着亲密的姻缘关系,这种关系在电影发展的最初阶段以及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更多表现为电影对于文学的借鉴。
电影对文学的借鉴通常呈现为这样两个层面:一方面,文学的一整套反映生活、表达生活的方法,比如小说的叙事手法、结构样式、表现技巧,诗歌的抒情,散文的意境,都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营养:另一方面,世界电影史上的许多作品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这些文学作品中既包括了经典作品,也包括了当代的畅销作品,而被改编的主体则更多是叙事性的小说和戏剧。
4、区别-电影语言可以通过多媒体传达信息而文学语言只能通过文字表达
电影语言是一种和文学语言完全不同的语言。电影语言可以借助蒙太奇镜头组接来充分的调动时间空间,而不会破坏它的真实性。
5、区别-与文学语言相比,电影语言更具直观性
在文学作品中能够感染读者的语句,如果放在银幕上就可能会很难表现。但是文学语言不具备电影语言的直观和感性。
6、区别-与影视的直观相比,文学原作具有独特的内蕴和魅力
虽然电影可以通过多媒体直观地传达信息,但却无法表达文学原作那种独特的内蕴和魅力。
7、区别-电影是空间艺术,文学是时间艺术
电影是空间艺术而文学是时间艺术,文学的隐喻需要修饰语可是电影记录的精确性和具体性取消了形容词。
8、区别-表达形式不同
文学表达的是文字的、静态的美;而电影是感官结合的体验,动态的美。电影语言是通过感知直觉到达观众,而文学则是一种概括性的语气来传达。
Ⅵ 结合文学理论分析电影《雏菊》叙事
电影里的爱情让人觉得真的很美好,乡下唯美的那一大片的雏菊
竟然是一个男人种的,因为他是杀手,听战场老兵说
只有泥土才能掩盖身上的火药味
每天为了画展惠英会每天到那里去画画
他(朴义)注意到了她,一片花海中清纯美丽的她
每天她得小心地过那独木桥,才能画雏菊
而一天当她再次试图过去的时候,她却掉进了小溪里
而这一切都被他尽收眼底,她却什么都不知道
他跑向她那里,而她已经从河里爬了出来
只剩下画具飘向了远处,他第一次像小孩子一样冲动的扑向河里,只为了能让她开心
追逐她的画具,而等到他想要还给她的时候,却看见她狼狈离去的身影
第二天.他找了一群人,做了一条在她看来和周围景致很不一样的木桥
但她认为那桥在那时无以伦比的美,在桥中央挂着她的画具
她开始认识到这些事是有人特意为她而做的
她站在桥中央,举起画具包,向着周围说谢谢
她却不知道.刚竣工的桥的主人刚与她擦身而过,他听见了,他很开心
于是,她画了一幅雏菊,
临走时挂在了桥中央,第二天,就有人拿走了它,是他
她说过雏菊就像小向日葵,嗯,真的很像
我在后悔当初没坚持把画学下去,如果真的继续了
那么我也可以去阿姆斯特丹那美丽而又宁静的雏菊里挥洒我的画笔了
灿烂的阳光暖暖的洒在洁白的小花上,即使是那么炎热的盛夏
也真的让人觉得很舒服
阿姆斯特丹的广场,艺术气氛很重,很浓郁,很香,呵呵 油彩的味道
他知道自己不能靠近她,也不敢靠近
但他控制不住自己想她
他就每天一盆雏菊送给她,却不是自己送
他就那样每天在旁边的公寓里面望着她
每天送她回家,车里放着朴义喜欢的古典乐
在广场上
她喝咖啡,他也喝
她伸懒腰,他也伸
她快乐,他也快乐
即使是-她错乱地爱上她认为是他的另一个男人,而另一个男人最初只是为了利用她去隐蔽自己
观察她对面的罪犯,另一个他(郑宇)是警察,在他在广场上搜索目标的时候
只是无意的,只是无意的买了一盆雏菊
随后来到惠英的街头画摊前,假装要画画,其实为了监视犯罪分子,而那盆本无心的雏菊
让她以为是他,是一直在等待的他,是朴义
一个雨天,郑宇没有去找她画画,因为雨天不需要她掩护
当他转身走的时候,突然看见一个黑影,他以为是贩毒分子
他跟着黑影进了小道,不料被他打昏在地..等他醒来
发现自己只是被抢了劫,笑笑说
幸亏是抢劫,否则就会死在那天了
而那个黑影,正是朴义,因为朴义还不知道郑宇是何许人也,他怕郑宇会伤害惠英
他将他打倒后,翻了他的钱包,发现郑宇正是国际刑警..
于是他拿了里面的钱假装抢劫走了
在惠英家里,惠英跟郑宇讲述了乡下的故事,他不能说那个人是他
更不能说那人不是他,他唯一肯定的就是,他爱上了她...
直到一天,朴义还是像往常一样的注视惠英,突然他发现,在旁边的人群中有人举起了枪
指向郑宇和惠英这边,朴义为了保护惠英,才开了枪,混乱中,惠英受伤了...
而郑宇也为了追贩毒分子到了一个天台上,被枪打中,在看向惠英倒在广场中央的视线中也倒下了..
医院里.惠英被打中喉咙,失去了声音,而郑宇被遣送回国
而当朴义终于不知道从哪里鼓足了勇气,去接近惠英找她给自己画画时,伤心的他却发现她画的还是郑宇..
后来朴义为了不让惠英那么痛苦,陪她去了警察局问了个究竟
对于什么都不知情的惠英来说,知道自己只是被利用太残酷了
而且是被自己爱的人利用,但她还是在等"错的人",没有接受"对的人",对于朴义,她只有歉意
朴义对她越好,她越愧疚
直到郑宇又回到了荷兰,对惠英说对不起的时候,惠英摸着自己不能说话的脖子
冲向了屋里,寻找她早已写好了的卡片,没有责怪,,只是把卡片双手举在自己面前
问他,你好吗..
在屋里,无助的朴义只能默默看着这一切,直到郑宇离开,惠英无助的拍打着门
似乎在向里面早已伤心的朴义寻求帮助,朴义无能为力,只能看着在桌边痛苦哭泣的惠英
伤心的离开..
郑宇说 她失去了声音 而我 失去了你
郑宇的上司为了调查那次在广场的案件,分析出了一定是有职业杀手做的
所以要雇佣一个杀手,指定那天的那个杀手,来杀自己,然后当场抓获他
但当郑宇说如果杀手真的成功了的时候怎么办,上司无语了,在这时
郑宇却说,杀我吧..
朴义住在阿姆斯特丹那遍及全城的运河上的美丽的船屋上
他在船屋也会种植雏菊,但是,他会收到另一种花-黑色郁金香
每当它被送来,就代表他有新任务了.而这次任务的目标,正是郑宇...
朴义去了,在广场上看见了在车里的郑宇,郑宇在车里向外面埋伏在附近的同事说
这是我朋友,我们离开一下.车开着,车上是摇滚乐,朴义说太吵了
换一首吧,郑宇问古典音乐怎么样,朴义说好.
车开到一条河边,而郑宇第一句话却问,刚才为什么不动手
二人都认为对方是最适合在惠英身边的人,郑宇说朴义是她一直等待的人
郑宇下了车,随后朴义也下了车,传来一声枪响..
这天,正是惠英的画展日,朴义手拿一捧雏菊来捧场
而看到的却是悲痛欲绝的惠英,因为,郑宇因公殉职了..
一年后
平静的生活,却始终不能让惠英忘记一年前的痛
还是无法接受朴义的她,对朴义只有更加深刻的歉疚
当她去郑宇的墓地时,看见了郑宇以前的那个上司
上司说一年了但这个案子却一直没有头绪
只知道出事那天被一个郑宇自称为朋友的人叫走后,就再也没消息了
事后在郑宇的车上发现电台在播古典音乐,而郑宇从来最不喜欢古典音乐
这让惠英想起了什么``
她来到他的船屋,似乎想找什么,看到的只有她送他的画和他爱的古典乐
她无意的想起了她初次来到这里的时候,朴义把一个类似于地下室的地门关上了
说那是仓库.她看到了那黑色郁金香,和雏菊反差极大的花,和几个锁着的箱子```
她拿着箱子回到了家里,看见朴义在给她弄晚餐,她愤怒的把箱子摔到桌子上
用手拍着桌子,因为不能说话,愤怒的拍着桌子 ,哭喊着,
里面是他接任务时的目标照片和资料,有郑宇的和郑宇的上司的...
那里还有一把朴义杀人时的无声手枪,她举着枪和照片,对着他
她快要虚脱了,也许是不能承受这样的打击,她倒下了,倒在了他的怀里...
而事实的真相却是朴义的老板的手下干的,朴义刚刚下车,郑宇就被打死了
朴义自己也对惠英说过 对不起 我没能救得了他
而惠英却没觉查出来..
朴义已经一年没有接到任务了,风平浪静的一年
而就在这时,他又收到了黑色郁金香,这次的目标,是郑宇的上司
朴义的杀手集团的幕后老板在白色教堂里告诉他,只要这次成了,以后再也不会有了
他答应了
惠英的家里.惠英醒了过来,看见周围的朴义没有了
在桌子上,是那久违的在乡下时的那幅雏菊和一张纸...
纸上说,对不起,我以为什么都不告诉你能够保护你
但我错了,这把你伤的更深...
她带着那画一路拼命奔向Haarlem广场,看见了郑宇上司,就在朴义准备
扣下扳机的时候,她推开了上司,朴义惊呆了
以前他告诉她,我能看懂唇语,你说说看,惠英说了一句,朴义说:能看得懂吗?对吗
惠英惊呆了....
此时,惠英哭着用唇语对不知隐藏在哪里的朴义说,对不起,我没有认出来..
住手,住手!你让我如此幸福……她高举那幅雏菊
单纯的她在告诉他她是多么幸福,
向他展示她25岁的初恋是多么的幸福..
此时,朴义却出现在她面前,说,对不起,我办不到,对不起,我不是值得等待的男人..
正当一切应该重新开始的时候,隐藏在暗地里的杀手的车的反光反到了惠英的眼里
惠英知道有事要发生了,她抱住了朴义,与此同时,子弹穿进了惠英的背里...
鲜红的血液喷洒在了洁白的雏菊上
朴义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因为自己死去,死在自己的怀里.他咆哮着,说我们重新开始啊.但是惠英还是幸福的离开了他.他一定记得惠英死时幸福的表情。因为她终于知道,她等待的是谁,给她幸福的是谁,或者可以说,她真正爱的是谁。
最后,在白色的教堂里,我听见两声枪响```
都不存在了,或许存在的只有那洁白的雏菊在祭奠惠英和朴义的短暂而又幸福的爱...
“梦寐以求的爱,近在咫尺,但我茫然不知。”电影的片尾曲中,抄下了另一个故事的记忆。
“在黄昏,夜半,蹑着脚走,全是空虚,再寞有温柔。
忘掉曾有这世界,有你,哀悼谁又曾有过爱恋。
落花似的落尽,忘了去,这些个泪点里的情绪。
到那天一切都不存留,比一闪光,一息风更少痕迹,你也要忘掉了我,曾经在这世界里活过。”
从没想过会写这么长,因为我只想写感受来的,没想到把剧情都写下来了
或许是因为太沉浸在其中了,
阿姆斯特丹的浪漫,
风中摇曳的雏菊的美,
欧式建筑的华丽,
让人真的走进了一幅17世纪的巨幅油画中.或许悲剧才能让人印象深刻.最后空旷的枪响结束了阿姆斯特丹的忧伤,留下芬芳的雏菊在纪录些什么,还是那句"给你送花来了!"
固然喜剧片也会让人喜欢,但那也只是暂时的快乐,或许,悲伤真的让人记一辈子,而短暂的快乐真的一生难求吧
可是还是很矛盾,惠英还是最幸福的,因为她等到了那个人,她爱到了自己最想爱的那个人
可是我还是觉得很可惜,我觉得最后那幸福的几秒一点儿都不够
或许都死了是最好的归宿,否则无论谁活着都是折磨
华丽的阿姆斯特丹,悲伤的气氛.还是很幸福,忧伤,感动...